伦理资源网在线播放:新课标培训——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7:10

新课标培训——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专题一 《政治生活》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教材内容结构及重点难点解析

 

主讲专家:

吴少荣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   《政治生活》主编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学教授

常 超   《政治生活》作者、责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副编审

董 晨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

《政治生活》作者    北京顺义教育考试院 特级教师

 

【常超】老师,自92年起您就一直参与课标的研制及教材的编写,担任过92、97版高中《政治常识》的主编,这次您又参与《政治生活》课标的研制,担任《政治生活》的主编。请您谈一谈《政治生活》与以往的《政治常识》有什么关系?

【吴少荣】《政治生活》教材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模块,是在《政治常识》的基础上创新而成,是对《政治常识》的继承与超越。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常超】老师,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政治生活》与《政治常识》有什么共同点吗?

【吴少荣】《政治生活》与《政治常识》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性质相同。两者都是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课程。

第二,课程目标相同。两者都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第三,教材内容基本相同。两者都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和优点以及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知识和中国对外政策等内容。这些知识是经过20多年来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被社会各方认可的中学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常超】我们知道,《政治生活》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写就的。它继承了以往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无论是教材内容的组织,还是教材呈现方式都有所创新。因而它与《政治常识》相比较,具有新的特点。

【吴少荣】第一,教材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公民政治生活的内容、公民与政府关系等内容,压缩了原有教材关于国家、政党、民族、宗教等理论内容,使知识体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中,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三,遵循高中生知识建构与态度形成的心理学知识,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使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常超】从教材编写的角度讲,教材有一个“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政治生活》遵循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编写的?

【吴少荣】教材的性质是法定文化,尤其是政治课教材是国家管理社会的手段,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因此,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就《政治生活》而言,其指导思想如下。

     1.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特别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

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具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更要凸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的同时,更加关注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和规划人生的能力培养。

4.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贯彻有关教科书编写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要在全面、准确地把握“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显示自己的编写特色,在保持“教学文本”的规范性的同时,体现其“学习文本”的工具性,使之成为“教”与 “学”互动的平台。

5.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导,将党的十七大精神体现于教材中。

在教材中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及途径;反映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进一步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常超】老师,在宏观上我们的教材正是按照您上面介绍的指导思想来编写的。在微观上,我们的教材遵循怎样的编写思路?您能不能具体谈一谈。

【吴少荣】首先,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整合课程内容是教材编写普遍适用的方法。《政治生活》正是据此进行编写的。

1.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我国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组织教材内容。

《政治生活》是依据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提出的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和教育部在本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念为指导。

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有其科学依据。这就是:

○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基本的是生活关系。

○生活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生活内容构成了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

○学生的生活往往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背景。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共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内容。政治生活的特点往往是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例如,政府权力的行使是否规范,社会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公民权益的保障是否健全,等等。《政治生活》恰是以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内容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来安排教材内容的。

【常超】从您的介绍可以看出,以公民政治生活的内容为基础来组织教材内容,这个提法确有新意。那您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怎样以学生的政治生活为基础来组织教材内容?

【吴少荣】2.根据公民政治生活内容,提炼具有整合意义的若干主题,分单元进行编写。

教材贴近政治生活,并不是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罗列政治生活现象进教材。教材应对现实政治生活内容作归纳和提炼,使之升华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主题。确定的生活主题必须具有整合意义,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能够体现课程性质的要求。

【董晨】我们知道,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注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国家利益等。据此,教材把这些内容确定为四个生活主题,即: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并据此分为四个单元进行编写。

【吴少荣】3.确定生活主题之后,就存在着如何处理生活主题与知识之间关系的问题,对此我们的处理是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回答政治生活主题的有关问题,渗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教育。

政治性是本模块教学内容的显著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据中国的国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必然要进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安全、主权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教育。《政治生活》恰是讲述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我国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培养其政治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政治生活主题的相关问题;也只有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之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结论:以生活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教材内容,是《政治生活》编写的基本思路。

【常超】从您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组织教材内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经过整合以后《政治生活》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呢?

【董晨】整合以后《政治生活》知识体系共安排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主要讲有关我国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的内容,以学生能够感受的政治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与方法。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主要讲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政府的性质、职能,学会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管理,体会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讲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制度保障,明确我国各项重大政治制度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主要讲公民参与国际政治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常超】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生活》无论是教材的主线、教学内容,还是逻辑关系,都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吴少荣】对,经过整合的知识体系有如下的特点。

1.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

《政治生活》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贯串全书的一根主线。在前三个单元中都浓墨重彩地铺陈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绚丽画卷,多层次、多角度论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在第一单元中阐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我国公民享有的广泛民主权利、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与途径等。第二单元阐述了建设服务型的政府,政府的权力受公民的监督等。政府的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单元阐述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途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等。

2.根据政治生活主题安排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材比较重视学科概念、关注理论逻辑,因而,学科体系的味道更浓一些,其知识体系是国家→政府→公民→政党→国际社会。

《政治生活》教材与以往不同,更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生活来组织教材内容,其知识体系改变为: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

3.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的从逻辑上看,体现出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全书共安排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有递进关系。

【常超】老师,上面您提到《政治生活》模块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那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含义呢?

【吴少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蕴含着丰富内容。从要素看,有民意政治、政党政治、责任政治、法治政治。从制度层面看,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即一个根本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框架。从运行机制看,有政治参与机制、权力分工与制衡机制、民主集中机制、法治机制等。从规则上看,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程序与规则原则等。

上面讲到教材写什么的问题,教材还有一个如何写的问题,也就是教材的呈现方式。《政治生活》在呈现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特点。下面请人教社的常超副编审介绍一下。

【常超】与其他模块的教材相比,《政治生活》在呈现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结构层次上。《政治生活》教材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单元。全书一共四个单元。四个单元的结构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即从“公民的政治生活”,到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再到更高层次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前三个单元是从国内政治生活,在对国内政治生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国内政治生活迁移到国际政治生活,即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  会”。

第二层次是课。全书共九课。

第三层次是框。全书共24框。框题的表述基本采用的是复合结构。这种表述方式既能明确地表明本框的学习主题,又有助于彰显我们倡导的价值导向。例如,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第四层次是“目”。全书共72目,三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董晨】细心的老师会发现,《政治生活》的第一目,以及三目之间与其他三本教材不同,常超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编写吗?

【常超】是的,《政治生活》的第一目,以及三目之间与其他三本教材不同。我们的教材第一目是情景导入。教材提供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案例、资料、情景、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第二目是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有些部分在情景回归中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在这一目中,以辨析、评估、辨认等多种有效手段,分析情景,让学生经历“过程”,对情景进行思索,实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主动进行学习。

第三目是情景回归。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之外,它还具有提高的功能,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着力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即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感的升华;第二,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问题或者是开展相关的活动;第三,践行性的引导,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董晨】对比97版的《政治常识》,《政治生活》无论教学内容还是呈现方式都有不少创新,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与时俱进。作为教材主编,请老师概括一下《政治生活》的特点。

【吴少荣】《政治生活》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同时,遵循“三贴近”的原则,贯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无论是教材内容的组织,还是教材呈现方式都有所创新。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政治生活》以“德育贴近生活”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主题,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整合教材内容,使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吴少荣】2.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中,增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政治生活》教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中,增添了党中央在实践中所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教材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例如: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编写中,表述了我国政府改革的新观点,即建设服务型的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等;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问题,按照17大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作了表述,如阐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等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阐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观点;关于宗教政策问题,根据中央关于宗教政策的最新精神作了表述,在对外政策阐明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等等。同时,教材尽可能引用最新的资料,如人权入宪、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等材料;这些都体现了时代特点。

【董晨】3.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政治生活》教材秉承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扬弃传统教材的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以及合作学习型的教材呈现方式,为教师与学生主动地教与学创设一个新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使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吴少荣】4.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要表现在:注意学习的过程性、教学实践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

【常超】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教师对教材有了一定认识。但就教学而言,教师还必须对教材各单元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理论有所理解和把握。下面,我们从第一单元开始。

【吴少荣】第一单元以学生身边的政治生活为基础组织知识内容,是课程的首篇。它回答了有关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最基本问题,阐明学生政治生活的政治环境,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新型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特点、内容;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政治行为基本准则,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责任、程序、要求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等。

【常超】第一单元是教材的首篇,回答了有关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这里涉及到政治学的有关理论问题,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问题,请老师给予分析和解答。

【吴少荣】本单元要把握的理论问题不少,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的界定和描述。

1.关于政治与政治生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并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政治的概念,但是,要讲授政治生活离不开对政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掌握政治的含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决定;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根据对政治的这种理解,政治最重要是关于国家权力与利益分配的问题。政治生活的特点往往涉及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即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例如:政府权力的行使是否规范、社会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公民权益的保障是否健全等。

【董晨】上面您介绍了对政治的理解。那么,作为中国公民,我们的政治生活都有哪些内容?

【吴少荣】2.当代中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政治生活是公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追求;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常超】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在《政治生活》教材中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的这个精神,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对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有何现实意义?

【吴少荣】党的十七大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总体上作了科学的部署:一方面强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里包括了一项根本制度,三项基本政治制度,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另一方面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的培育。制度建设与观念培育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的培育,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个社会,如果公民没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不可能构建起真正好的制度;即使有了好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如果公民没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行。可见,培育公民的民主政治观念的重要性。

【常超】老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这里涉及到民主的理论,学生对民主的理论也有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您能给我们说说在教学中教师对民主的理论究竟应把握到什么程度?

【吴少荣】关于民主的理论是本单元的第二个理论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观点,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生命力联系起来,表明中国共产党把民主价值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表明党对发展民主的坚定态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贯串《政治生活》教材的一根主线。在第一单元中阐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我国公民享有的广泛民主权利、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与途径等。这些教学内容涉及到有关民主的各个方面。

(1)民主的含义。

民主首先是指与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多数人的统治”的国家制度。简单说,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各种制度中的一种,用于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

民主又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常用以表现具有平等、自由性质的现象。如民主政治、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权利等。

(2)民主的性质。

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阶级性。“多数人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中的多数人。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在当代世界,存在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常超】在《政治生活》教材中,出现了党内民主、选举人民代表的民主和选举村民自治委员会主任的民主。如何认识这些不同领域的民主呢?

【吴少荣】我国政治生活存在不同领域的民主。理论界对此有所讨论,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说法。如何划分不同领域的民主呢?我们根据宪法和党的文件的说法为依据,进行划分,我们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强调: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根据宪法的规定和党的报告的论断,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着党内民主、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和社会事务领域的民主。

【董晨】如何理解党内民主、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和社会事务领域的民主?

【吴少荣】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指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政府各级领导成员,以及对其监督等方面的民主。

社会事务领域的民主是指选举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经济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团体的领导成员,以及对其监督等方面的民主。

党内民主,是指中国共产党内部实行的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的民主。

明确不同领域的民主,对《政治生活》教材中相关的论述,将会更清楚明白。在第一单元中论述了在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直接参与选举,在国家事务领域,有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在社会事务领域,有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选举、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等。在民主决策中,公民参加政府机关举办的听证会属于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民主管理中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属于社会事务方面的民主。而民主监督,则既有社会事务方面的民主,如对村委会的监督,也有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如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在第三单元中论述了党内的民主。

【常超】教材中既有不同领域的民主,也有不同形式的民主。就民主的形式来说,既有选举民主,又有协商民主。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把握这两种民主形式?

【吴少荣】民主的形式因国家性质、国情和民主进程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而言,大体有两种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选举民主体现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体现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民主是通过选举、投票来行使权利;协商民主是指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选举民主以社会横向结构为基础,按地区分配代表比例;协商民主以纵向结构为基础,安排社会各界代表,两者结合形成纵横交错的表达和整合机构。

通过两种民主形式,广大人民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充分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全面性、真实性。

【董晨】从上面的分析中能够看出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拓展了许多新的知识,有的还涉及到具体的法律内容,对此教师要引起重视。

【常超】与民主相联系的还有一个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问题。关于公民选举权的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公民的选举权,就是指选举人大代表,也有人说还应包括选举政府公职人员。到底如何界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董晨】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选举,如选人大代表、选政府机关领导成员、选村民委员会主任等。不同的选举行为与选举制度相关。

我国宪法规定了成年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宪法并没有具体规定选举权的内容,但它具有最高法律权力,因此,根据宪法的这个规定,在不同领域的民主,我国的各种基本法律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内容又作出具体的规定。如选举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里的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我们教材采用的就是选举法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规定。代表法则明确规定了各级人大代表享有选举本级各类国家机关领导成员的权利。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则分别规定了成年村民和成年居民享有选举村委会、居委会领导人员的权利。通过对选举权内容的分析,又可以进一步印证前面讲到的不同领域民主的问题。

【常超】第二单元是讲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本单元的地位如何?主要让学生明确哪些问题?

【吴少荣】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内在的关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家以宪法保障了我国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而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国政府承担着繁重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职责,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都无法回避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活逻辑的考虑,教材安排与上单元有密切联系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政府工作的宗旨及其基本原则,政府履行职能对公民的影响,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要求,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主要环节,政府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政府权力受监督的必要性和意义等问题。

【董晨】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教材中是如何对政府定位的?

【常超】广义的政府是指整个国家机构,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国家机关。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教材在第二单元讲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也就是狭义的政府。

在我国政府职能中,教材讲了四个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其中关于经济职能,讲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负有重要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其后又专门论述了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两处都出现了公共服务的内容,这两者的关系如何?

【吴少荣】这要从政府职能的含义和分类说起。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运用不同参照系,政府职能有若干分类。按活动性质可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社会职能还可分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按作用领域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之分;按政府的层次划分,可分为中央政府特有的职能和地方政府特有的职能。

政府职能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动态系统,对政府的职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会存在互相包容和交叉的关系。例如,维护社会秩序,既是政治职能,又是经济职能,同时又是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之一。又如,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与公共服务中的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的职能也有交叉。再如,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也有交叉,但经济职能的公共服务内容较狭窄,仅限于与经济有关的服务,如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咨询、引导之类,而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容则要宽泛的多。

【常超】政府职能确实存在互相包容和交叉的问题,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到什么程度?

【吴少荣】关于政府的职能,如果做详细的分析,应分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中央政府的专有职能和地方政府的专有职能。但对中学生来说,会难度偏大,篇幅偏长,因此我们教材主要让学生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就可以了。

【常超】第二单元出现了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即决策、执行和监督的问题,这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

【吴少荣】对。现代政府承担着极为繁重的工作任务,但其权力的行使可分为决策、执行、监督等主要环节。政府的决策是其权力行使过程的首要环节,而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确保决策的正确,要求政府的决策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是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的表现,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体现。教材中阐述了政府如何科学民主决策的问题。

【常超】《政治生活》首次把公民监督政府的内容写进教材,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和发展,也是教材的一大亮点。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理论应把握到什么程度?

【吴少荣】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人类政治智慧的重大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目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政治生活教材第二单元在共和国的教材史上首次编入这个重大的政治内容,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深远。讲授这个问题,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因此,政府的权力必须受人民的监督。政府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

其次,权力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权力简单地说,是主体凭借强制力量对客体实施调控的力量。权力具有强制性、工具性、整合性、扩张性、腐蚀性等特点,同时,权力总是由人掌握的,而掌权者往往具有人性的弱点。因此权力的运行往往存在两重性。一方面,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另一方面,权力一旦失去约束,超越了法律的界线,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恶果。在现有制度仍有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少数掌权者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牟取私利,产生贪污腐败现象。为了减少乃至杜绝权力的负效应,防止权力被滥用,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常超】老师刚才从理论上阐述了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那么,在现实中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董晨】这里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也就是第二问题。建立和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的治本之策。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一靠民主,就是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机制,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那么,怎样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一是要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依法将行政机关的活动和决策及时向社会通报,使之置于广大人民的关注之下。二是要保障广大人民的参与权。三是要保障广大人民的表达权。四是要保障广大人民的监督权。

二靠法制。即法律与制度,简称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本身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根本性和长期性,而且触及事物的本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任何权力都要受制于法律,由法律确认,靠法律规范,按法律行使。法制对权力的监督就是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防止制度扭曲和制度执行不力的发生。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公民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够有效地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的滥用。

【常超】依据宪法和法律,我国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行政内部的监督和行政外部的监督。

【吴少荣】对,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内部监督体系。行政机关作为行政监督的一个特殊主体,它的监督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互不相隶属的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特别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审计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

○行政外部监督体系。主要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政党的监督,包括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对政府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人民法院的监督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监督,包括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从总体看,我国已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行政监督体系,但还很不完善,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常超】第三单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大内容。这个单元的内容政治性很强,请老师介绍一下本单元在全书的地位。

【吴少荣】本单元的内容是上述两个单元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因为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保障。我们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依法行政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本单元从政治制度层面深化了上面两个单元的有关思想观点。

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自觉学习和坚持这一理论体系。明确我国各项重要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部署,明确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投身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认识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并不断拓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将原来第三单元的单元题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为现在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便更全面地反映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董晨】在学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时,学生经常提到一个问题,即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这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但是,各省、市、自治区也有立法权。究竟立法机关与立法权是怎么样的关系?

【吴少荣】教材把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归纳为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四大权力,这是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做出的概括。但宪法赋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有差异的。例如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国家的立法机关,有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及其人大常委会虽有立法权,但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这里必须明确,只是上述单位是被授权立法,本身并不是立法机关,而县级(不含民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则没有立法权。又如,关于监督权,其中教材讲的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在乡镇一级并不设两院,因而,乡镇一级的人大并没有这方面的职权。

编写中学教材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学时也有限,故在对一些复杂问题作简化处理时难免会留下某些漏洞,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把握。

【常超】我们留意到,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政治生活》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订。在第三单元中,新增加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这些理论极其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到什么程度?

【董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讲述如下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其重大意义等问题。对中学生感受这些问题,把握如下的要点就可以。

第一,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常超】上述三个单元的内容都是有关国内政治的问题。第四单元是讲当代国际社会。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国际社会是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吴少荣】本单元引领学生的视野越出国内,认识当代国际社会的情况,学习有关国际政治的问题,这也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上,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形势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本单元引导学生既从静态层面了解国际社会的概况,又从动态层面认识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即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我国面临着如何抓住机遇增强国家实力,应对挑战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即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目标,基本原则等,并阐明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常超】我们发现本单元内容与传统教材有所不同。在讲述国际社会的基本知识时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在讲国际关系的制约因素时,强调要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问题,教材这样处理,意图何在?

【吴少荣】教材在论述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中,阐明了我国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政策和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邓小平所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维护国家利益从根本上说,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

【董晨】教材在分析我国在当代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这是对我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的科学判断,讲清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请问老师,教学中应如何把握这个问题?

【吴少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目前的国际地位做出的科学判断。在“当代国际社会”的教学中,可从由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确这个问题。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获得广大国家的支持;

○中国的外交成就,尤其在反恐、维和、裁军、“朝核会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义。

【常超】非常感谢几位专家的精彩介绍,老师们再见!

 

 

专题二  有效解读《政治生活》的“生活”及案例评析

 

主讲专家:

谢绍熺 《政治生活》作者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特级教师

张东萍 《政治生活》教师用书作者 广东省江门市教研室高级教师

姚轶洁 《政治生活》教师用书作者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特邀专家:

    吴少荣  《政治生活》主编,华南师大政治学教授

 

【姚】各位老师,大家好!思想政治新课程实验已有6年了,新课程《政治生活》以“德育回归生活”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主题,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整合教材内容,使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个别实验地区,老师在教学中处理生活主题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存在偏颇,《政治生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原因之一就是对《政治生活》的“生活”的解读和把握不到位。今天,我们请来《政治生活》作者、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谢绍熺副主任,《政治生活》教师用书作者、广东省江门市教研室张东萍教师一起就如何正确解读和把握《政治生活》的“生活”及其与知识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政治生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谢老师,请您先说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政治生活》的“生活”?

【谢】这里的“生活”,指的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参与进去的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的活动。如学生所在的的政府作出某项重大决策,我们组织学生参与评议,这就是政治生活。

教材由《政治常识》演变为《政治生活》,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新课程主张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以必要的知识回答学生面对的生活主题,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主张在教学中营造基于生活的情境,设计基于生活的探究活动,提出和解决基于生活的问题。

为实现这样的追求和目标,教材通过设计生活情境、案例、问题,引导学生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主动进行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教材名称也就改为《政治生活》。所以我们说,《政治生活》的“生活”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参与进去的那些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的活动。

【姚】我明白了,老师。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有体会,有的学生却很茫然,对于这种情况您怎样看?

【谢】因为生活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相对于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而言,政治生活涉及公共管理的内容,由于学生的年龄较轻,阅历较浅,其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政治意识的形成晚于经济意识和文化意识。就某个学生来说,由于生活条件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其生活的范围、生活的经验又是有局限性的,各个学生之间也就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他们拓展,或再现或模拟政治生活的情景、或组织他们直接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

【姚】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生成性。时时关注课堂,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学生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亮点,加以运用。但我发现学生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反面、负面的生活情景,所持的观点不少是比较偏激的、消极的。遇到这种情况您说应怎样处理好呢?

【谢】我们说的生活,它不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而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的社会。我国目前处于社会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突现期,社会充满各种矛盾。生活中的现象肯定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倡导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但不是无条件地迎合生活。我们的教学应该“高于”生活。教师运用生活素材时,应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多用正面、积极的事例激励学生。如果教师上课时总是大谈消极现象,这让学生容易产生错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对社会存在的负面现象,也要敢于面对,对学生所举的反面、负面的生活情景和观点要有技巧地使用,不能采用粗暴的方式一棍子打死,而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问题作辩证的分析和思考。

【张】还有,要注意,这个“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吧?老师?

【谢】对!它是发展着变化着的生活。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时效性。要力求在时间上接近学生,在情节上贴近生活,借以增添课堂的时代气息。

【姚】我理解您的意思就是说,在教学中应该贯彻“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从生活中体验和感悟。那下面就《政治生活》 “政治参与”点位的教学,我想请老师给我们提些建议?

【谢】您教《政治生活》已教好几轮了吧?您是怎么做的?我想请您先介绍一下好吗?

【姚】哦,要考我了,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既充分使用教材、又努力开发生活中新的教学资源

例如:

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课本第一目 “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变化和发展,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我国的国家性质,探究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本框的内容。本身就是是很好的情境导入。教学中应加以运用。同时,我个人认为,镜头一的内容还可用于“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的教学,三个镜头的内容还可以用于“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的教学。

我补充了中西方的选举经费来源及使用的情况对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民主的真实性。

还结合“拉萨3·14打砸抢事件”和“新疆7·5事件”的危害帮助学生理解“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我国政府对这些事件的处理用来讲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第二、在教学策略方面,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例如:

2.4 民主监督:守望共同的家园

先布置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前完成。

探究活动

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地政府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制定监督方案,并实施。

主要可能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交通拥堵、道路设施不完善、排水不畅、文字使用不规范、污染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关注和研究身边的事,明白监督的途径,懂得作为公民该如何行使监督权,锻炼参与民主监督的实际本领。

教学提示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考察,每组应重点围绕一个问题制定监督方案,并亲身体验行使民主监督权。

○监督方案的选择应指导学生综合考虑。

○条件允许时,应及时交流监督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观点,但对于过激的言论要给予恰当的引导。

【谢】您这样做得很对。对 “政治参与”这一点位的知识点您是怎样把握的呢?

【姚】我个人认为,新课程强调只让学生懂得支撑这一点位的必备的知识。我们不会把大学课本的概念、原理又搬到中学课堂上来。

学生必备的知识主要有: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特点,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原则。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张】温总理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我们老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是不是要更广更深一些?!

【谢】对!老师除了要掌握学生必备的知识点外,还要懂得“政治参与”的实质等知识,具体我们连线一下《政治生活》的主编吴少荣老师。

【连线吴少荣教授】

教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政府权力的监督。这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于第一、二单元之中,这正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一单元阐述的是公民权利的内容、行使权利途径、方式及其意义;第二单元讲的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责任、权力行使的环节、方式等。第一单元强调的是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及有序政治参与;第二单元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权力的依法行使。两者结合的核心是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公民与政府的和谐关系,这也恰是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应从这个高度把握住教学的方向性,引导学生明确公民的权利、义务及学会处理与政府关系的知识和技能。

关于教师知识结构,即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是涉及教师完善知识结构的问题。我讲几点认识。

首先,在学习理念上应清醒地明确,在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在海量的知识面前的浅薄和无知是无限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获得永不衰竭的学习动力,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其次,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应从两个层面充实自己的知识.教师应从两个层面努力:一是宏观上对政治生活教材的总体把握。政治生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内容的阐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核心概念,民主政治建设是主线(上述内容,已有专文阐述,这里不再重复)。政治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在于:它引导学生明确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重要。二是微观上对具体的知识点应拓展和深化认识。例如关于有序政治参与问题要懂得政治参与的主体包括公民个体、公民群体、公民团体,政治参与的客体指的是政府的决策、政府的行政、政府监督等。

扩大政治参与指的是增加政治参与的主体,扩大政治参与的途径和形式等。关于有序政治参与,指应遵循法定的程序和规范,其标准是合法、合理、理性、和平、公平、正义等。其精髓是“有序”;又如关于服务型政府也应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这个教参已有专文论述。

【谢】谢谢吴老师!

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还要明确这一点位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的在教师教学用书有提示,我就不说了。我想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让学生认同“政治参与”必须有序。

另外还要设计好与新课程理念相符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姚】在教学中还会碰到一些误区与盲点。提请大家注意。

1. 把参与民主选举”都简单地理解为公民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把“专制”与“专政”混为一谈。

3. 无法区分“权力”与“权利”。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用书里都有,我就不一一来说了。

【张】老师,按您上面这个思路,就“公民与政府”点位的教学,我来说说我的主张,您看看?

【谢】好的。

【张】做好“公民与政府”点位的教学:

首先、要明确支撑“公民与政府”点位的必备的知识点

必备的知识点有:

我国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行政监督体系。

政府权威。

其次、明确这个点位教学的目标[具体见教师教学用书,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再次、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内容的选择。

新教材改变了以往政治教材大而空的理论说教,在课文中选取了大量典型的、极有代表性的探究案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迁这些典型案例难免会滞后。这就需要师生平时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丰富教学资源。教师要从生活中选择时代性较强的材料对学生加强正面的引导。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教学。在讲到“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一内容时,可以选择:

重庆开展的“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社会,绝不手软,重庆已有8名厅级官员落马逾2000人被抓。打黑除恶,保一方平安,是政府的职能,也是老百姓的最大心愿。

在讲到“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一内容时,可以选择:

发生在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司机孙中界本是好心搭载“路人”,却被认定“非法营运”,遭遇“钓鱼式执法”,孙中界愤而断指自证清白。“钓鱼式执法”反映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缺乏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

第四点是采用民主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这方面的内容谢老师经验丰富,有请老师来谈谈。

【谢】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就一节课来说,它包括:本节课用什么案例引入?——引入的方法、手段?——主要探究什么问题?——形成什么理念?——对学生的践行要求有哪些?

例如第四课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可采用这样的策略

第一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3的两个镜头。

探究问题:

(1)上述两市政府作出决定的理由正当吗?说说你的看法。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如何行使权力?

第二步 指导学生阅读并讨论P44探究框提出的问题。对“钓鱼执法”等现象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第三步 归纳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明确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第四步 分小组讨论、探究P45探究框提出的问题。

通过这种民主互动的教学,让学生真切感受体验民主的真谛,培育民主素养。

【张】第五点是灵活选择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现有的教学内容多,课时紧,教师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手段,它在信息量、视觉效果等方面确实比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更具有优势。条件差的地区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第六点要注意教学评价的作用。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将会更大胆和富有创意。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谢】很好。我要提个醒的是,我们有些老师不知是怕麻烦还是其他原因,把单元后面的“综合探究”变作一堂讲授课。课本提了什么问题,老师就直接讲答案给学生记,那是不对的。针对这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深圳中学老师有一个设计,值得我们效仿。

【插刘素杰老师的设计】

第一,老师是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把它作为一堂综合探究课来上。

第二,我们的教材已经阐述了政府权威的含义,有权威的政府与无权威的政府的区别,政府权威如何树立等相关理论。也列举了2个案例和一些素材。但这毕竟不是现时的、学生身边的。老师首先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素材,并作幸福指数与人们满意度的调查。

这样得来的素材(资源)是新鲜的,可信的,因为它是学生身边的,可以感受到的。

第三,探究就是探究,它不局限于课本的范围和要求。她在学生认同一个结论“30年的改革开放,政府的威望值得肯定”之后,接着组织探究:

“我们的政府为什么必须做到?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的问题。

最后回到“如何树立政府权威”这一问题的探究。这时的探究是更高更广的探究,它不是仅仅看书就能回答的。

第四,它的不足是:

①它以我国的中央政府为探究对象,很容易泛泛而谈,难以深刻。特别是农村学生,都没出过国,对日本政府、新加坡政府、瑞典政府都只能纸上谈兵!

②学生讨论、探究之后,践行的环节省略了,这是美中不足。

【张】在进行“公民与政府”点位的教学的时候,还会遇到下面一些误区与盲点。

例如:

政府职能中的两种“公共服务”的区分;

“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治国” 的区分;

还有合理行政等同于合法行政;

……

【姚】老师把这一点位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提点到了,我很受启发!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这个问题,我想请教老师。

【谢】这里有几点要注意的:

第一,充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

第二,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教学资源,超越教材。

第三,要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

第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先说第一点:充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

教材是教与学的文本,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教学中需要充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在教学中硬搬一些西方政治学的概念、理论进课堂,那是没有必要的,根据“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的理念,我们也是要反对这样做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习教材的知识,当然,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观点,让学生接受、认同、内化、信仰,帮助学生提高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

第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教学资源,超越教材。

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生活的范围是逐步扩展的,由家庭、学校、社区逐步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理解也是逐步扩展的,例如民主选举,要到18周岁(高三时)才真正接触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教材,就算年年都修订,也有个滞后性的问题。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动员学生订阅有关的报纸杂志如《时事报告》等,或即时上网查阅有关的素材;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地方,则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师生摘录报刊、电视的有关内容,以墙报、手抄报或课前“五分钟时事开讲”的形式进行展示。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教学资源。

【谢】关于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老师有经验。老师,您来说说吧?

【张】好的。

我们说德育要回归生活,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和解决的应该是基于生活的问题,设计(营造)的是基于生活的情境(案例),开展基于生活的探究活动,布置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作业。所以,强调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

【谢】嗯,这是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原因。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旨在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情景演绎、活动探究、实践运用中诱发体验、加深体验、升华体验,它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是想请老师说说具体的做法。

【张】具体的做法有几点:

第一是创设生活化情景,在演绎中诱发体验。例如在学习《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之前,我们的学生没参加过选举村干部或者居委会干部、人大代表等活动,因此,可创设相仿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如你们班的班干部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呢?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班干部有何优缺点?通过学习、体验,学生很容易掌握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应该采用哪种(些)选举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是精心设计活动,在互动探究中深入体验。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讨论,或者举行模拟听证会活动等。在学习《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内容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个问题为主题举行模拟听证会。当然,还可结合当地或学生的实际,开展有关水价、电价、出租车价格、学校饭堂菜价调整、周末补课......等问题的模拟听证会。

第三是引导学生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某种方案。例如老师在前面讲到的,教《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一内容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社会调查,了解本地政府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确定民主监督的目标,设计、选择实施民主监督的方案。

【插播南海石门中学王慧芳老师的录像片段】

第四是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因为案例分析法是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同学自主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能力的方法。例如今年初,广州一位老师的《政治生活:积极参与重在实践》教学设计。就是把刚刚发生的正在进行的“番禺垃圾焚烧项目选址事件作为案例”交给学生自主研究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政治生活的内容的同时,认真关注并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值得倡导。

【谢】嗯,这是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中山一中杨炎老师有一堂课的一些做法很好,不妨一起来看看。

【插播杨炎老师的录像片段】

关于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华南师大附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做法和经验,我想请老师说说,给大家分享分享。

【姚】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清远学农,学生可以借此了解村委会等。

课外活动包括政治问题兴趣小组活动、专题讲座活动、各种竞赛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在教材中,每个框都有“探究与共享栏目” ,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探究” 。我们会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参与政治生活”。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例如在学习《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之前,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居委会干部是怎样产生的、居民是如何监督居委会干部的,等等。在上课的时候,就请各小组的组长汇报本小组调查、访谈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校团委倡导的各项活动和本辖区居委会的管理活动。如献爱心活动、拥军优属活动、义工活动等。

有的老师还通过创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聊天室和BBS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实践运用中升华体验。

【张】可见老师他们是在真正实施新课程。老师,按您的意思,就是必须坚持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是不是?

【谢】是的。

【姚】谢谢谢师和张老师!谢谢各位参与培训的专家和老师。希望我们今天的座谈能带给老师们一些启示。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包涵!再一次感谢大家!

 

专题三  正确解读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制度及案例评析

    主讲专家:

覃遵君  特级教师,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教学用书》主编

常  超 《政治生活》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博士

卢玥彤  硕士,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中教师

 

【卢】各位老师,大家好!《政治生活》模块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贯穿《政治生活》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课程专家: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特级教师覃遵君老师,另一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政治生活》作者常超老师。请他们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读,并为我们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教学建议。

【卢】老师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的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生活》作者,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情况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单元,是前面两个单元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体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的制度保障,明确我国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卢】覃老师,下面请您给我们谈谈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覃】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

(投影:我国主要的政治制度)

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村民自治、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都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加以明确。限于篇幅,教材只介绍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内容。

(投影:我国其他具体的政治制度)

此外,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中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民主监督中的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也是我国正在形成和完善的广义的具体的政治制度。

【卢】通过常老师、覃老师对相关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和对教材内容的概括分析,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及重点内容。据我所知,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有一些疑难问题。

(投影: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比如,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就有学生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教材上说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是否意味着各级人大都拥有立法权呢?立法机关和立法权是什么关系呢?

(PPT展示职权图)

【常】这个问题的确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疑难问题。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规;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以上内容做PPT)

截至2009年8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律229件,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国务院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682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7000余件;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00余件;5个经济特区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规200余件。

(以上内容做PPT)

我国宪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可见,立法权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专有权力。

第一,立法权是国家的一项权能,是国家主权的表现。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国家的立法权只有一个,这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像财产的所有权可以权能分离一样,所有、占有、使用、处分权可以分开使用,立法权也可将其分为所有权和使用权。我国立法权只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但是,国务院,省、直辖市人大、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都不同程度地享有立法使用权,国家还对经济特区专门授权立法。只是,它们都没有独立的立法权,其立法工作都只是全国人大立法工作的一部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县(不含民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一级人大则没有立法活动,当然更谈不上立法使用权。

第二,我们说立法权只有一个,不等于说从事立法活动的机关也只能是一个,相反,立法工作可以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承担。但我们不能反过来说,从事立法的机关都握有立法权。这就好比我国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但可以由农民个人耕种一样,我们不能说使用这些土地的农民都有土地所有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立法权就是一个,而且只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同时,我们也要明确,立法权不等同于立法机关。

【卢】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中,教材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有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投影:一府两院的内容)

【覃】这里的“一府两院”,“一府”就是指政府,“两院”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里的“两院”不同于西方国家“两院制”中的两院,我国的“两院”是司法机关,而西方国家的两院是立法机关。

【卢】弄清了“一府两院”,应当说就明确了人大的监督对象。

【常】是的。人大有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关于两院,在我国,只有县级及以上国家机构才设有两院。在乡镇一级的国家机构体系中,并没有设置“两院”,因此,监督“两院”,在乡镇一级人大的监督权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示一下。

【卢】也就是说,每一级人大的具体职权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把握。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相近概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投影1:人民代表大会的含义)

(投影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投影3: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区别)

【常】这两个概念的确容易混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载体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一套完整的国家权力体系。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体系”之间的区别。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因此,二者又有紧密的联系。

【卢】老师,从您的讲解中,我们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教材中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同时,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也有一个专题专门介绍民主集中制。老师,您既是《政治生活》的作者,同时也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主要作者,请您给我们谈谈这两部分内容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呢?

【常】一般来说,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和进一步的延伸,在必修课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占一课的分量,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大的职权,人大代表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民主集中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优越性,等等,民主集中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民主集中制这部分内容在必修课教学中,应以教材中的表述为准,不宜拓展,让学生知道它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知道它的基本内容即可。而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则可以从目标、规则、组织三个层面,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内涵加以深化和强化。

【卢】在第三单元,教材出现了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等概念。教材中有这样的表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一个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个是领导核心,二者的有怎样的关系,应如何把握呢?还有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等,我们怎么把握?

(投影:上述提问)

【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是在不同政治层面表述的理论命题,两者并不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是指党在我国整个政治权力体系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民主政治通过政党来实现,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普遍的、带有共性的特征。可以说,只要发展民主政治就离不开政党。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这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宪法规定的,其执政地位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已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所证明。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指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国家权力体系。在这一权力体系中全国人大处于最高地位,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至于二者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一点在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中就有体现。

【卢】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那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什么关系呢?

【覃】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有过深刻论述,他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保持和促进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我国的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投影: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在政治关系上,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在法律关系上,表现为组织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

◆在政权关系上,表现为“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在党际关系上,表现为“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这种“多重化”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

【卢】老师,人民政协与民主党派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二者是否一致?

【常】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人民政协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以党派的身份参加,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除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以外,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等。因此,不能把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划等号。

【卢】教材中在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指出“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这怎么理解?

(投影:上述提问)

【覃】要正确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一党制、什么是多党制。一党制是指在法律上只承认一个执政党合法存在的政治制度。多党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通常由不确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联合执政的政治制度。我国虽然只有中国共产党一个执政党,但在法律上允许其他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而存在,合法存在的政党有9个。因此,我国不是一党制。我国虽然多党并存,但不是多党联合执政,执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因此,我国也不是多党制。

【卢】(投影:下列提问)

老师,《思想政治》教材的四个必修模块都说到“科学发展观”,《政治生活》所阐释的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三个模块相比,在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投影:关于科学发展观在不同模块的讲述角度)

【常】的确,《思想政治》教材四个必修模块都涉及“科学发展观”这一知识点,但各模块的角度有所不同。《经济生活》模块从经济建设角度,阐释了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生活与哲学》模块从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和地位进行了界定。《文化生活》则是从文化建设中高举旗帜的角度,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政治生活》模块中讲“科学发展观”,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角度来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一,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教材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因此,教学中要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方针。

【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把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作为前三个单元的理论总结,对教材作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呢?

(投影:上述提问)

【常】“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这个综合探究,主要是从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及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的,其知识重点在第三单元,但也涉及第一单元公民的民主权利,尤其是其中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第二单元的政府依法行政等内容。从这个角度说,它的确与前两个单元的内容有关。但应当明确,前两个单元的知识点比较丰富,这个“探究活动”因为篇幅有限,难以完全涵盖,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这个“综合探究”是对前三个单元的理论总结。

【卢】上面老师、覃老师从宏观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行了内容建构,同时也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答了一些疑难问题。非常感谢!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那么,二位专家能不能以一些具体的教学设计来给我们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呢?

【覃】我想还是提供几个教学片断,具体探讨一下政治制度有关内容的教学设计。

【卢】(视屏:教学片断1)

第一个教学片断“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新课导入,是北师大良乡附中李淑丽老师设计和实施的。请覃老师作一下点评。

【覃】这是一个新课导入的片断。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投影:教学片断点评)

1.以最新的玉树抗震救灾的时事材料切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从现实社会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回归生活。

3.导入中通过各族人民情系灾区、支援灾区的典型事迹,突出了大爱无疆、民族团结、无私援助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德育渗透功能。

4.整个导入设计简洁,语言精练。具有可操作性。

5.融合了情景导入、问题导入、案例导入的要素,增强了新课导入的感受性、思考性和教育性。

(视屏:教学片断2)

【卢】第二个教学片断“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北师大良乡附中卢井秋老师设计和实施的一个教学片断。我听了这节课,先谈谈自己的感受。

(投影:教学片断点评)

1.采用时事情景导入,具有较强的时政性和感受性。

2.在导入中,提出供学生阅读教材时思考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依据。具有问题导入的特点。

3.整个导入过程比较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4.采用指导学生自学与知识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5.采用知识竞赛这种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对知识竞赛问题的设计有思维的梯度,基本覆盖了教学内容。

7.让学生主持竞赛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控制和表达能力。

8.从整个教学来看,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覃】值得提醒的是,采用知识竞赛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投影:教学片断点评)

1.这种竞赛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对教师的设计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2.师生要精心准备,特别对问题的设计要规范、科学,编制的答案要准确无误。

3.对学生主持人要做必要的培训,使之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控制整个竞赛活动。

4.主持人应当宣布竞赛结果,鼓励优胜者,并对竞赛活动进行肯定性、激励性为主的评价。

【卢】(投影:教学片断3)

教学片断3“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是我在覃老师的指导下做的一个教学片断。我的设计思路和意图是:让学生模拟人大代表讨论、发言。体验和感受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敬请二位专家对我的这个教学片断作指导性点评。

【覃】通过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卢玥彤老师具有一定创新性教学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下面具体谈一下我的看法:

(投影:教学片断点评)

1.采用时事导入,通过情境渲染,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导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关注度。

3.采用模拟人大代表讨论、发言的环节,突出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大代表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5.学生模拟不同界别的代表,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问题,反映了不同群体的要求,对问题的关注更有深度和广度。

6.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突出体现了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7.这种模式对教学设备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应用性比较强。既使没有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可以正常地组织实施。

【卢】老师,依您看,模拟情景这种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常】对于模拟情景这种教学形式,在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投影:教学片断点评)

1.对教师的设计、组织和控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课前准备要充分,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人大代表讨论相关问题的细节。

3.学生的发言具有不可预测性,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

4.教师对学生发言的点评尽量做到精当,切忌拖泥带水、含糊其词。

【卢】谢谢两位专家,对我的教学片断进行的全面、客观而中肯的点评。

今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粗略的探讨,并选取了几个相关内容的教学片断进行了点评,仅供老师们参考。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最后,再次感谢两位专家,也感谢各位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