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400是什么意思:宋教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4:13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中文名:宋教仁别名:遁初,渔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湖南桃源出生日期:1882年4月5日逝世日期:1913年3月22日职业:政治家,革命先行者毕业院校:日本政法大学主要成就:创办华兴会代表作品:宋教仁集》,《宋渔父日记》,《间岛问题》等

目录

人物简介
生平纪年
  1. 为共和奔走
  2. 宋教仁遇刺
  3. 人物著作
宋教仁思想
宋案之谜(有争议)
  1. 孙中山杀宋教仁论
  2. 袁世凯杀宋教仁论
轶事典故
  1. 宋教仁与《间岛问题》
  2. 宋教仁挨打
宋教仁墓
宋教仁故居
宋教仁名言
  • 后世评论
  • 遇刺的经过
  • 影视版本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宋教仁是国民党实际创始人,三元首之一。(另两位:孙中山、黄兴)

编辑本段生平纪年

     

宋教仁

1899年 入读桃源漳江书院   1901年 中秀才   1902年 赴武昌投考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被录为第一。   1903年8月 结识黄兴,成为挚友,不满清政府统治,倾向革命。   11月4日 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   1904年2月25日 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立,选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   7月 在武昌发起创建“科学补习所”   11月 计划在长沙进行起义反抗清朝政府,但事泄未遂,潜赴日本。   12月13日 抵达日本   1905年6月 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入读日本法政大学。   8月 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1906年 曾一度回中国,企图在东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期间,根据其侦探结果编纂《间岛问题》一书,为清政府日后保护图们江间岛地区做了有力证据。   1907年 黄兴赴安南谋举事,荐宋教仁代理同盟会庶务,主持同盟会日常工作,参与一切机密   1910年 返回中国   1911年 宋教仁到上海组织反清运动,赴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28日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宋教仁 行书五言联

11月13日离开武昌,赴上海。   12月初抵达南京。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   4月27日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   7月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辞去农林总长之职。   7月21日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主持同盟会工作。   8月25日成立国民党,当选为理事,并任代理理事长。   1913年领导国民党获中华民国国会压倒性多数席次。   3月20日,宋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现上海铁路博物馆)遇刺,二日后身亡;孙中山于日本创立中华革命党。      

革命元老宋教仁晚年

宋教仁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畅谈革命,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30岁寿宴为名,推为龙头,   光绪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达日本。刚安顿下来,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首先,他筹创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三十一年6月出版。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是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次年2月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本打算升入本科,后因生病而辍学。   光绪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潜返辽宁安东,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东北“马侠”李逢春等人,策划在沈阳发动武装起义,事泄,潜回东京。在东北活动期间,获悉日本企图吞并“间岛”的阴谋,他暂时放下革命联络工作,在日本友人片山潜的帮助下,打入日本从事阴谋组织活动的组织长白山会,冒着生命危险,侦获该会大量假证据。回东京后,他又查阅大量典籍,很快写出《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及延吉地区自周秦即属中国领土。日本政府侦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购书稿,未遂。转递清政府,如获拱璧,清政府对日谈判,凭此书的有力论据而获胜。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宣统二年(1910)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次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或派人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两湖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终于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   武昌起义成功,宋教仁非常高兴,他在上海大造革命舆论。通过发表文章和拍电报,积极敦促各国政府对中国革命严守中立,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对内则大力宣传革命的宗旨,说明“革命党之主义即声言在推翻恶政,出人民于水火之中”,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他积极策应长江中下游举义响应。他在《民主报》上发表《湖北形势地理说》,论述武昌的重要性,反复申言:“今天下之形势,重在武昌也。”激动之余,宋教仁对军政首脑大权旁落深为忧虑。10月24日,黄兴由香港抵上海,宋教仁与他“久别重逢,倾谈竞夕”,劝黄兴率第九镇新军夺取南京,并攻取江浙,以免受制于黎元洪,黄兴不听。28日,宋教仁与黄兴到达武汉。此时,都督政府的组织大体建立,宋教仁仅被胡锳所拉协助办理外交。此时列强已表示中立,外交无大事可做。宋教仁试图策动黄兴为湖南湖北大都督,未成功,他又转而从地方政权建设入手,起草《鄂州约法》,经审定,随即由军政府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性质文件,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但当时并未付诸实施,黎元洪都督地位和权力并无减损。黄兴主持的军事,也景况不佳。宋教仁于11月13日离开武昌,决定赴南京开辟新的局面。

为共和奔走

  宋教仁往来于镇江、上海,督促速攻南京。12月2日,古城南京终于宣告光复。7日,组成新的江苏都督府,宋教仁担任政务厅长。此时,已有十余省宣布独立,站到革命阵营,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已属急务。宋教仁也急欲以此抵制黎元洪,但其正确主张不被理解,屡受挫折。在实行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问题上与孙中山也发生分歧,孙中山主张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内阁制。民国元年(1912)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宋教仁仅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许多人为宋教仁未担任内务总长而抱屈,他却说:“总长不总长,无关宏旨,我素主张内阁制,且主张政党内阁,如今七拼八凑,一个总长不做也罢。共和肇造,非我党负起责任,大刀阔斧,鼎故革新,不足以言政治。旧官僚模棱两可,畏首畏尾,哪里可与言革命、讲共和?”宋教仁很重视立法工作,很快就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仍然主张内阁制,并被孙中山所接受。以后出台的《临时约法》,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约法》和该宪法草案为蓝本的。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后,宋教仁于4月27日就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他的兴趣在政治,立即开始实施他的政党政治理想。他让仇鳌等人创办《亚东新报》,“监督政府,指导国民,巩固共和政体,注重民国主义”,并以“桃源渔父”的笔名,在报上发表长篇论文。7月上旬,宋教仁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行为,辞去农林总长职务。7月21日,同盟会本部召开夏季大会,宋教仁当选为总务部主任干事,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组织大党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此时,孙、黄的兴趣和主要精力放在实务建设上,主持北京国民党本部的是宋教仁。是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至次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多数席位。

宋教仁遇刺

     

宋教仁先生遇刺时照片

袁世凯在陆征祥辞去内阁总理时,就曾请宋担任内阁总理,被坚决拒绝。民国元年10月18日,宋教仁南下省亲。沿途,他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各地选举越来越有利于国民党,最终获胜似成定局,对宋教仁当选内阁总理的呼声也很高。民国2年3月上旬,宋教仁抵达上海,接到袁世凯发出的“即日赴京,商决要政”的急电。3月20日晚10时,宋拟由沪乘火车去北京。宋与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上火车,被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宋与世长辞,年仅31岁。   在医院中他向于右任留下遗嘱:“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在死前,他授意黄兴代拟电报给袁世凯,讲述自己的中弹经过和革命生涯,电报原文: “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权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见纳。宋教仁。哿。”   在死后,孙中山挽联称宋教仁: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人物著作

  《我之历史》,六册,1920年湖南石印本   《二十世纪之支那》,一册,1905年5月东京铅印本   《醒狮》,四册,1905年9月东京创刊   《民报》,二十六册,1905年11月东京创刊   《间岛问题》,六册,1908年上海初刊本,1914-1916年地学杂志重印本   《民立报》,六册,1910年10月11日创刊,上海印行   《比较财政学》,日本小林丑三郎原着,宋教仁译,1911年上海印行

编辑本段宋教仁思想

  主张:“责任内阁制”   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

编辑本段宋案之谜(有争议)

孙中山杀宋教仁论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   其一,袁世凯向来无暗杀政敌的传闻,孙中山终身特别喜爱搞暗杀,孙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连绵不断的暗杀事件,而且被暗杀掉的人全是孙中山的政敌和死对头。例如,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新闻界巨子黄远庸、已取代孙中山党内领袖地位的宋教仁、陈炯明的亲信粤军参谋部邓坚等。事后确实证据证明陶成章与黄远庸为孙中山的人所暗杀,暗杀指令来自孙中山。   其二,宋教仁是国民党内唯一愿与袁世凯合作的领袖。唐德刚对袁宋关系有个段子:“袁世凯是否一定要杀宋教仁?宋其实在早年的同盟会中,一直被他的同志们视为亲袁派,所以袁也一直对他是加意笼络,甚至视为子侄呢!”辛亥前,同盟会发生过两次倒孙风潮,在这两次倒孙风潮中,宋都没有站在孙一方。   其三,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国民党内人人皆知。如宋教仁主张的南北调和、坚持责任内阁制、定都北京;孙中山则坚持革命护法运动、主张总统制、定都南京,明确的反对调和,声称:“舍恢复约法及旧国会外,断无磋商余地。”宋被暗杀死后能得到最大好处的就是孙中山,再加上宋是国民党内少数愿意接近袁世凯的一派,但却死于会晤袁世凯的途中。   其四,宋教仁对同盟会的改组成立国民党,极力排斥江湖帮会,而孙中山恰恰就是洪门红棍,其心腹陈其美、应桂馨都是青帮大佬,而袁世凯却从来与帮会无任何交往;凶手应桂馨是共进会的头目,曾担任孙中山卫队的司令、临时政府庶务长,但与袁世凯无任何的瓜葛。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各党当选席次比例图

宋教仁从不把孙中山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是将袁世凯看成是自己的朋友知己和事业同路人,而且至死不悟!1913年3月初,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但参众两院都没有过半不能单独组阁),3月20日正当宋教仁以党魁身份要去北京会晤袁世凯商谈组阁之际,在上海老北站被枪杀。宋教仁也不把袁世凯看成是暗杀自己的凶手,因为根据当时的《临时约法》和《国会组织法》的规定,他并没有对袁世凯产生实际威胁,暗杀自己对袁世凯害远大于利。宋教仁让黄兴将自己的临终遗言电报给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电报内容将民主宪政的希望全部都寄予在袁世凯的身上。三天后直接凶手应夔丞和武士英被捕获,两人与陈其美一样都是共进社成员,同属国民党阵营。4月24日武士英在离奇翻供后暴毙于六十一团营仓。(宋被杀后不到两个月,因为支持宪政和抵制二次革命而成为孙中山眼中钉肉中刺的徐宝山又被陈其美设计炸死。)“二次革命”期间,应夔丞离奇逃跑,而上海检察厅的很多原始档案也都被陈其美的士兵有意捣毁,真相更是难以查明。无论是案发地点、作案人还是整出事件过程中的一切离奇背后,无不有当时在上海一手遮天陈其美的影子。   近年来,海外学者对这桩公案提出不少新证,认为宋教仁是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对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帮大头目、国民党元老陈其美颇有嫌疑,陈其美最后也是在上海被暗杀的。袁克文撰写的《辛丙秘苑》一书讲述了自己从1911年到1915年的见闻,书中披露,袁世凯多次派密使与宋教仁接洽,欢迎他北上,宋教仁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在北上临行之前,陈其美、应夔丞等人询问宋教仁关于国民党内阁的组织办法,宋教仁说:“我只有大公无党一个办法!”,听了宋教仁的想法后,应夔丞骂宋教仁是叛党,并企图当场杀害宋教仁,但被在场的人劝阻,宋教仁见此举动,便说:“死无惧,志不可夺”,最终大家不欢而散,陈其美和应夔丞对宋教仁的痛恨加深。在随后的几天里,陈应两人商议对策,宋教仁3月20日遇刺身亡。应夔丞深知兼任总理的内务部总长赵秉钧害怕宋教仁抢夺他的位置,就通过他的秘书洪述祖骗取来自赵秉钧的密电密信。起初的目的只是邀功请赏,后来这些密电密信便成了充当了嫁祸于袁世凯的文字证据。   而上海东华大学廖大伟教授则从民初帮会与革命党交恶、与社会关系紧张的视角,重新阐释这一血案:应桂馨是中华国民共进会(1912年7月由青帮、洪帮、公口等帮会联合发起,成立于上海)会长,在社会转型中角色与地位与革命党形成落差,因而产生报复心理;宋教仁在国民党内的实际地位和未来政治角色,决定了他不幸被选为报复对象。

袁世凯杀宋教仁论

  袁世凯为人阴险狡诈,一向有暗杀习惯,早在出使朝鲜时就曾提议暗杀朝鲜开化派首领金玉均,1885年10月11日他谒见朝鲜国王时的笔谈写道:“据说日本政府亦很讨厌金玉均,此时若收买一壮士将其刺死,日人既不能办朝鲜人,自必送交外署加以远配,搪塞日本人,此事不难办成。”国王写道:“关于玉贼之事,果是明见之论,当见机行事。”有关文史研究所还藏有多封袁世凯在光绪十二年至李鸿章的电稿,内容涉及如何遣使赴日暗杀金玉均一事。(见甲午悲歌:金玉均之死郑彭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11年11月7日袁世凯暗杀了燕晋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吴禄贞,(见何达:《吴禄贞血洒石家庄》)   1912年08月16日 配合黎元洪以恶劣的手段诱杀了辛亥武昌首义元勋,革命党人张振武(见竹山:《死于非命的首义元勋张振武》)   1916年5月18日又窜通指示山东军阀张宗昌暗杀了革命党人,原沪军都督,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陈英士)。   1912年7月,陈其美的沪军都督一职被袁世凯解除,宋教仁曾劝告陈其美不要交出军权,陈仍决定交出军权,并说如果同志肯团结,他是可以再起的,陈其美交出军权后,国民党开始受压。   宋教仁仍热衷于议会民主,为建责任内阁不遗余力,并书生气地照仿西方议会竞选的模式,公开抛头露面,批评时政,宣传国民党的主张,影响极大,对袁世凯的独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袁世凯不得不使出了他的惯用手段,先是拉拢宋教仁要任命宋为内阁总理,遭宋教仁拒绝,后又用50万重金收买,被宋教仁退回,于是起了杀心。   袁世凯注意到了因克扣贪污公款事发而被孙中山就地免职,后又组织“共进会”自封会长的臭名昭著的应桂馨(又名应夔丞)。当时应桂馨因参与武昌兵变而遭黎元洪通缉,袁世凯便利用这个机会,要其“智囊”内阁总理赵秉均派出其心腹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南下上海收买应桂馨。洪述祖通过江苏都督程德全的关系让黎元洪取消了对应桂馨的通缉令。此后袁世凯又将应桂馨召到北京,加封他为江苏巡查长,并给予五万元活动费。为此应桂馨对袁世凯感恩戴德,发誓要为袁氏效犬马之劳。回到上海,应桂馨用赵秉均给他的密码与北京方面保持直接的电信联系,根据洪述祖的指示,他亲自选中一个叫武士英的兵痞为杀手,开始了谋杀宋教仁的计划。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宋教仁与《间岛问题》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他在发扬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领导推翻帝制的武装斗争、草拟资本主义宪政纲领、以议会方式反对袁世凯专制等方面的业绩,是常为世人道及的,而他在25岁之龄,即为中国领土的完整做出过杰出贡献。   1907年春天,宋教仁到东北,联络当地反清武装力量,在此期间,也得知日本正在密谋侵吞中国东北领土。在长白山东南,有一块纵十里、宽一里的滩地,历来属于中国。朝鲜谐称之为“垦土”,译音“间岛”。日本早就觊觎这块土地,作为向中国扩张的跳板。日本的报刊大造舆论,硬说“间岛”是“朝鲜的属地”。日本在朝鲜的殖民当局向该地派出警察,设立了派出所,受日本参谋部操纵的长白山会,也在为日本侵吞“间岛”制造假证据。   宋教仁闻此义愤填膺,通过日本友人片山潜介绍,装扮成日本人,假名贞村,打入长白山会。他在这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搜集了第一手资料,还将长白山会制造的全部伪证拍照携归。路经朝鲜时,宋教仁到汉城图书馆,查阅了各种有关资料。随后又返日本,在帝国大学图书馆翻阅了大量文献图籍。经数月努力,宋教仁在缜密考证基础上,写成了《间岛问题》一书。书中宋教仁援引了大量中国、朝鲜、日本的历史、地理文献典籍和公私记载,并运用自己丰富的国际法知识,论证“间岛”地区从周秦以来一直是中国设官管辖之地,揭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间岛问题》书成后,日本当局深恐清政府以此为据,戳穿其编造的伪证,先是离间,劝说宋教仁不要帮助害他的政府;后又以巨款购买该书版权。但宋教仁富贵不淫,拒卖书稿,以民族大义为重,向清政府提供了有关资料。   7月,中、日就“间岛”问题进行交涉。清政府因有宋教仁的书稿,使日方制造的谎言和伪证难以成立,被迫放弃侵吞阴谋。当然不能说“间岛”地区主权的捍卫全在于宋教仁的一本书,但这本书在“间岛”谈判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正因为此,人们在论及此事时,谓之为“一本书捍卫一块国土”。   袁世凯曾致电驻日公使馆赠送宋教仁二千日元,为宋婉拒。他说:“吾着此书为中国一块土,非为个人之赚几文钱也。”袁世凯约宋回之涉,他也未予接受。据说慈禧太后曾拟赏他四品京官,他也加以拒绝。他说:“吾本革命党人,乌能为清政府官,但能为祖国尽力者 ,生死以之,不愿为官也。”(《宋渔父先生史谭》)自此以后,日本官方将他看作中国派来的密探,而留日学生中有人骂他卖党交结官吏。处身内外夹攻的困境中,他不以为意,不改初衷。

宋教仁挨打

  ◎汪秀枝   在同盟会中,宋教仁被誉为两大智囊之一(另一位是孙中山)。他口才既好,理论功底也深,组织能力又强,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他一夜之间就草成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评价说,当时,袁世凯不怕孙中山,却怕宋教仁(所以,1913年3月,宋就被袁派人暗杀了)。但就是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竟然两次在公开场合被人扇了耳光。   第一次是1912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决定推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与部分开国元勋,主张一定要袁世凯离开北京老巢,到南京就职,以对袁世凯进行钳制。可另一些革命元老却不以为然。双方为此互不相让。一天,大家又聚在一起争论这个问题,一人提议,干脆让黄兴带兵北上,以迎袁为名,将其北洋军消灭掉。宋教仁不赞成这样做,他说北洋军有重兵把守直隶、山东,革命军根本无法北上。他的话音刚落,同盟会元老、广西才子马君武伸手就是一巴掌,打得他左眼流血不止。马动手兼动口,大骂宋教仁是在给袁世凯作说客,想出卖南京,出卖革命者。   宋教仁第二次当众挨打,系孙中山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的唐群英所为。唐群英,湖南衡山县人,其夫家与秋瑾的夫家有亲戚关系,因此,唐得以和秋瑾相识。1904年,寡居在娘家的唐群英听说秋瑾已去日本留学,便也乘船东渡。她是同盟会中第一个女会员。   作为一名女性,唐群英在进行革命活动时,将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争取妇女权益问题上。1912年2月,她联络湖南的女国民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团体,先后五次向孙中山和临时参议院上书请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订明“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选举权”的条款;4月,她发起成立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并亲自起草了“实行男女权利平等”、“实行普及女子教育”、“实行一夫一妇制度”等十一条政纲。她还通过办报刊、演讲等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同盟会是吸收女党员的,但是,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一则由于以英国宪政为榜样(当时英国妇女没有参政),二则由于不少男会员还存有封建思想残余,所以,在国民党新党章中,规定不接收女党员。   这一规定让唐群英不能接受。1912年8月25日,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有一项议程是宣布新党章,宣布一条,说明一条。当说到新党章中规定不吸收女党员时,坐在台下的唐群英冲上主席台,揪住主持改组工作的宋教仁,结结实实地打了宋一记耳光。   挨马君武的巴掌时,宋教仁还想还手;挨唐群英的耳光时,宋教仁只好捂着面颊退避。

编辑本段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

民主革命的先驱宋教仁,1905年加入同盟会后,于1910年在上海主编《民立报》鼓吹革命。1911年与谭人凤等在上海组织同盟会中部总舍,任总务干事,策划长江流域起义。武昌首义后,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多数,即着手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为窃国大盗袁世凯所忌。1913年3月24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之刺客刺死。1924年6月在上海闸北群地百余亩建成宋公园(现名闸北公园),葬宋于园内,墓呈半球形,墓前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的石碑。墓顶塑一展翅雄鹰,象征先烈革命的凌云之志,墓地中还立有宋教仁先生石雕像,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

编辑本段宋教仁故居

  1.宋教仁故居(出生地,现仅存遗址)座落在桃源县漳江镇渔父村,该村风景优美、秀丽,故居毁于十年动乱,对这位近代民主革命家,桃源县委县政府拟于近期在县城重建渔父祠,以为纪念。   2.宋教仁故居(鬯春堂,位于北京动物园):在北京动物园最西端,游客罕至的绿荫深处,有一座欧式   

巴洛克风格的精致小巧的两层洋楼,这就是清末慈禧太后往来于大内皇宫与“夏宫”颐和园之间的行宫畅观楼。与畅观楼遥对,是清乾隆时期乐善园的遗存建筑鬯春堂。鬯春堂灰色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回廊,周围假山环抱,古槐遮荫。这清幽静谧的楼房,曾住过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国民党的实际组建者宋教仁。   畅观楼建于光绪年间,是清末乐善园中最高的一组建筑,也是北京地区惟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慈禧太后西式行宫,其建筑风格为欧洲巴洛克造型。畅观楼坐北朝南,三面环水,背靠青山,楼南小溪之上建有汉白玉小桥一座。桥南两侧摆搁铜铸雄狮、麒麟各一,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为清代北京地区铜铸之精品。   辛亥革命后,畅观楼曾作为北平农事实验场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袁世凯当政时期,畅观楼一度成为国民党先贤在京秘密串联抗袁人士组织政党内阁、实现真正共和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畅观楼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许多名人先贤驻足的痕迹。   1916年6月,为纪念宋教仁,人们特地在鬯春堂与畅观楼之间建造了一座高约2米的宋教仁纪念塔。纪念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只余一座两层的塔基。

编辑本段宋教仁名言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赠冯心侠对联   定志而勉之,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摘自宋教仁日记   写致欧阳俊民、曹德民信一纸,约五千言,大抵言此间一切情状,及答前书问留学以何科学为好一节,余言皆视乎一己之志愿如何,吾此身愿为华盛顿拿破仑、玛志尼、加尼波的乎?则政治、军事不可不学也;吾此身愿为俾士麦、加富尔乎?则政治、外交不可不学也;吾此身愿为纳尔逊、东乡平八郎乎?则海军不可不学也;吾此身愿为铁道大王、矿山大王乎?则实业不可不学也;吾此身愿为达尔文、牛董、马可尼乎?则科学不可不学也;吾此身愿为卢梭、福禄特尔、福泽谕吉乎?则文学、哲学不可不学也。若一己目的未定,茫茫无据,但以志愿将就学问,不以学问将就志愿,必至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甚且终身一无所成焉,亦未可知也。东京学校甚多,应吾人种种志愿之学问,皆无虑不足,自抱定目的来学而已云云。   ——摘自宋教仁日记1905.9.9篇目

编辑本段后世评论

  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孙善豪曾经评论宋教仁对国民革命与中国近代的意义,其大略如下:   宋教仁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目标在于鼓吹湖广新军的觉醒,间接促成了武昌起义。宋教仁曾提议革命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京师起义、中策长江起义、下策边疆起义。孙中山的十次革命,一般都属于下策中的边疆起义。黄花岗之役后,同盟会人心涣散。宋教仁与谭人凤等乃毅然在上海另起炉灶,独立执行中策,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以共进会文学社为基础,在两湖新军间鼓吹革命,于是乃有武昌起义之成功。   民国成立后,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其他小党合并,成立国民党。当时孙中山主张同盟会仍然为地下革命组织,随时准备继续革命。宋教仁则主张将同盟会公开化,以堂堂政党之阵势、用光明正大之手段,藉选举取得政权。宋教仁路线不仅获得了同盟会多数之支持,并且继续与其他小党合并,终于组成国民党,而在国会大选中取得了多数。这个“国民党”,不同于一九二四年孙中山主导的联俄容共后的中国国民党,实乃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政党。许多后来著名的民主人士如张东荪沈钧儒徐傅霖罗文干石志泉等,都是当时这个国民党的核心成员。   宋教仁对于内阁制的倡议与实践。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后,孙中山被选为国民党的理事长,旋赴东京,另组中华革命党。而主导国内国民党的宋教仁路线,则是在体制内,以内阁制来架空袁世凯。如果当时袁世凯能明察当代潮流,放手让宋教仁组阁,则中国华盛顿或民国“国父”之名,无疑非他莫属。而整个中华民国史,或就将此改写。不幸的是:宋教仁的内阁制主张,站在袁世凯的立场而言,是强人所难,直接抵触了袁世凯“一人天下”的期待,欲是,被刺,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开启了中国此后一连串政治、军事的混乱。

编辑本段遇刺的经过

  关于宋教仁被刺杀的经过,当时报刊记述颇详,各种书籍转述大体相同,没必要重复撰写,所记与事实没有太多出入,关键在于如何评价。下面我们把丁中江先生的《北洋军阀史话》中第四十七章“宋教仁被刺”转引如下,书的一些评论略有删节,算是将背景做个交代。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自上海动身赴北京。这时全国各省正式的参众两院议员已选出,纷纷北上,宋以国民党代理党魁身份,选举后变成了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如果按照形势,他必然成为责任内阁的阁揆。   宋教仁搭火车赴北京,他和送行的人们于3月20日晚10时许抵达沪宁车站,这时车站上已有专为议员使用的接待室,他们就在接待室中休息。10点40分吴仲华来告,请宋上车,吴仲华先行,依次是拓鲁生、黄兴、陈劲宣、宋教仁、廖仲恺等,鱼贯而行。走至车站入口的检票处,宋刚伸手去取收票员检过的车票,突然一声枪响,宋就用手摸着他的腰,大叫说:“我中枪了,有刺客。”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个穿黑呢军装的矮汉子,从人群中不顾一切地窜逃。   在枪响前,另有一批送行的人是于右任等,还在议员接待室中谈话,转过头来不见了宋、黄等人,乃匆匆赶出来,拟入月台,正行进间就听到了枪声,乃跑步至入口处,恰巧遇到宋中了枪,一手摸着右腰,一手扶着黄兴。于右任这时非常镇定地说:“现在一方面要追捕凶手,一方面赶快送入医院,我去找车子。”他乃跑到车站外的停车场,找到了一辆汽车,把宋扶上汽车。一方面令留下的送行人赶快报警追凶,这边则令司机开快车送至靶子路沪宁铁路医院。宋这时神志还很清楚,他用手把于右任的头拉到胸口,喘息地说:“我痛得很,恐怕活不下去了,现在有三件事奉托:(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和东京存的书,全部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家很穷,老母尚在,我死后请各位替我照料;(三)请各位继续奋斗救国,勿以我为念放弃责任。”   黄兴、于右任等把宋教仁送至铁路医院,就要求医院医师会诊急救,院方乃请格尔本医师和比林哈斯医生共同诊视,认为伤势很重,必须开刀才能有望。为了争取时间,遂在12时30分送入手术室开刀,用钳子从小腹取出子弹,发现子弹有毒。虽然流血不多,可是他却十分痛苦,呻吟辗转,凄苦之情,惨不忍睹。午夜2时,院方再集外科医生五人第二次开刀,把肠缝补涤洗,取出食物及污血,然后合口。宋几度昏厥,不过神智还算清楚,反复地说:“我为了调和南北,费尽苦心,可是造谣者和一般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真死不瞑目。”   宋在病榻上曾托黄兴代拟一电,向袁世凯报告遇刺经过:“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本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宋教仁。哿。”   3月22日清晨,宋病势恶化,双手发冷,目睛仰翻,嘴里说:“我们要集中全国力量一致对外。”延至早上4点钟,已不能言语,只以黯淡的眼睛环顾四周,作依依不舍状。黄兴、于右任、陈其美、范鹤仙等均围侍病榻旁。黄在宋耳旁大声地说:“钝初,我们会照料你的一切,你放心去吧!”宋用力睁开眼睛,眼中泛起了泪珠,慢慢慢慢地断了气。黄兴、于右任等伏尸恸哭。陈其美捶胸跌足说:“不甘心,此事真不甘心!”   宋教仁断气是在3月22日午前4时,于23日午后3时大殓,陈其美亲自替亡友去买棺材,化了200银元,同时请了相馆的人来给宋遗体拍照。拍照时黄兴主张让宋衣冠整齐,以符生平的光明正大,范鹤仙则认为宋氏遭此惨祸,不可不留一历史性的照片,必须把赤身伤痕也摄出来,于是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摄赤身的,一张摄正冠礼服。(一说拍有三张,待查)

编辑本段影视版本

  1981年 电影《辛亥双十》 刘德凯饰   1986年 电影《孙中山》 王延松 饰      

田少军 饰 宋教仁

2000年 电视剧《中华英豪田少军 饰   2001年 电视剧《孙中山》 严燕升饰   2003年 电视剧《走向共和乔立生 饰   2011年 电影《建党伟业》 张涵予 饰   2011年 电影《辛亥革命》 邢佳栋 饰   2011年 电视剧《辛亥革命》 张页石 饰   2011年 电影《第一大总统》 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