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片一根管怎么安装:【理论研究】强化权力监督制约 确保权力正确运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02:58

2008
年纪检监察论文


强化权力监督制约   确保权力正确运行

董忠全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胡总书记的论述,给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近期,我紧紧围绕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总体要求和省市纪委的工作部署,以完善邳州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就规范权力运行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现以《强化权力监督制约  确保权力正确运行》为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供领导者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必须认清权力滥用的危害性

所谓“权力”,一般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根据其意志和愿望对他人的行为加以控制或决定的能力,它以国家政权为背景展开,具有相应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同时,权力又具有社会化的特征,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力量的一种形态。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权力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能否正确运用权力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安定和兴衰存亡。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已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课题。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证权力的正确运行,不断将反腐倡廉建设推向深入,也已纳入全党、全国和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重点,加以实施,并取得成效。“监督”一词,在《辞海》里是监察、督促的意思,“制约”则含有约束、限制、牵制等多层意思,是指“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我们所讲的“监督与制约”,就是对权力的监察、督促和控制。目的在于遏制权力滥用,消除腐败现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同腐败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违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腐败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反腐斗争任重道远。腐败问题集中在权力的滥用上。权力滥用突出表现以权谋私权力商品化权力特殊化权力官僚化等几个方面。权力滥用,有多方面的原因,其思想根源封建社会权力观在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客观原因是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监督工作中出现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直接原因是执纪不严、监督乏力重要诱因是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权力拜物教。而其中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权力滥用的危害是显而易见和相当严重的一是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二是危害社会的稳定,制造不安定因素;三是破坏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四是导致公众法律信念的淡漠和社会风气、道德水准的降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滥用权力的危害性、权力监督制约的重要性,增强反腐倡廉的信心。

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必须充分认识权力监督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权力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行使和支配的政治权限是支撑、推动现代社会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它又具有腐蚀性和侵犯性的特点。权力既可以用来为人民服务,也可以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权力可以培养人,也可以腐蚀人。权力这种强制力量的行使,必须正确运用才能起到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目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权力作为一种支配性的力量,一旦自发扩张而超越了限度,权力的拥有者随心所欲地加以滥用,必然导致腐败,妨碍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就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灾难“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是经过大量事实证明了的真理。权力之所以易于被滥用,趋向腐败,源于权力的承担者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利益的驱动下,权力的承担者有可能背离权力存在的宗旨。权力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不论从权力的本质还是从其运行的轨迹来看,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是必不可少和必须实行的。

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不仅是对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对权力运行提出的严格要求。实践证明,有权力必须有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有序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客观需要,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必然要求、必然选择。只有通过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才能促使权力能够正确运用,才能有效预防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稳定发展。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极端重要性,清醒地看到当前监督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一根本,创造对权力监督的良好社会环境与必要条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有效地遏制腐败

三、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必须把握对权力监督制约的重点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腐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健全和完善权力监督制度,使权力监督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深入持久地进行反腐败斗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又是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权力制约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是在一切掌管一定权力的单位和部门中,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要求,尽快地建立和完善各种科学、严密、制约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必须严格办事制度,严明个人行为规范,严密部门工作程序,健全权力制约的制度、规范和程序。要把权力掌管单位和个人是否建立和遵循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办事作为对部门和个人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逐步规范,积极探索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权力制约和运行机制,实现对权力的有力制衡和对干部的有效监督,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稳定。

四、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方式和措施

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科学总结,为我们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指明了方向。建立权力运行机制的“十六字方针”,内涵极为丰富,目标十分明确:“结构合理”,就是要对权力进行合理分解,重点是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适度分开,使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的权力主体来行使;“配置科学”,就是不同的权力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并且使职权和责任相统一;“程序严密”,就是要建立健全规范、缜密的权力运行程序,使各种权力都能依法有序运行;“制约有效”,就是不同权力主体之间既密切配合又有效制衡。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既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又增强了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这也是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前提。如何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笔者从途径、方式、措施3个方面,对强化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保证权力正确运行加以探讨。

(一)强化权力监督制约的有效途径

1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科学配置机关内部权力机构创建制约有效的国家权力配置和运行新格局。权力制约机制的结构和配置,要从我国宪法原则和实行宪政的具体运作来构建,其目标是一切权力都要受到制约,一切权力的行使都要受到监督。要按照效率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对党政部门的权力进行科学配置,使权力的配置合理化、科学化。根据分权和制衡的原则,优化内部的权力配置格局,实现决定权、执行权、监督权的三权分离,建立人与人责权分离、权力制衡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优质权力运作系统。

2、健全和完善权力运行的程序和规则合理配置权力、明确岗位职责、严密办事程序,切实把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按照权力制约和效率优先的原则,对党政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权力进行科学的细化和分解,尤其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以及实权岗位、关键部位和环节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根据职权权限的内容和使用范围,明确各权力层次、权力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细化岗位责任,明确划分有效职权和越权渎职、滥用职权的不同责任,建立严格的对越权渎职、滥用职权的责任追究和惩处制度,明确规定权力运作的程序即权力运行的时间、空间和方式、步骤,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约束机制,形成合理的权力结构,规范化地行使权力,防止越权、侵权、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

3从制度入手,加强权力制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的权力不被掌权者滥用。十六大提出“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民主政治完善发展的要求,也是有效制约权力的保障。在一定范围内确立的制度是对人与组织的行为具有更严格约束力的规范准则。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要求,把各方面已经形成的制度统一起来、衔接起来,建立起更加全面、更加严密、更加规范、更为有序运行的制度框架体系;实现一切行为规范的组织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对一切部门和单位的人与组织活动按照程序活动的系统整合。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来制约权力,才能够确保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单位和部门都做到规范而有序地运作权力,使权力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4、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如建立职权限制、财产申报、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法律制度,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加以约束,把深化制度建设的要求贯穿于管钱管物管事管人的全过程,走出一条监督制约权力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之路,把公共权力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督下。同时,要在全社会坚持普法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树立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提高权力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权力制约的社会化。

5、完善政务公开和行政问责制度。按照民主政治的公开化原则,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大力推进政务、事务、厂务、村务等事务的公开,推行“阳光”政务。要公开党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公开服务项目、公开办事规则、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办事时限和实效、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办事过程,并向公众和办事人作出实行公开制的承诺;公开各职能部门对直接涉及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的事项以及职能范围内应该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开的事项;公开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主要公务活动、个人财产和家庭重大事务等。凡是研究确定公开的事项,公开后必须及时通过多种形式收集人民群众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能立即答复的应予以立即答复,不能立即答复的,应交办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同时要把办事纪律、廉政规定、违纪违法处理规定以及举报投诉的途径和方法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开;通过实行公开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社会公众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

(二)强化权力监督制约的方式方法

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方面,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使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1、党内监督。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监督内容和方式,以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和程序。重点是加强对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事项;本地区本部门全局性和长远性工作的部署;干部的任免、推荐、调动和处理;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问题等方面的有效监督。(2)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对领导班子“一把手”的监督: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把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入口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民主科学决策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坚决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任用、财政资金运行、国有资产和金融的监管、矿产资源土地开发利用和审批、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宗商品等物质采购环节和部位等方面,对“一把手”进行有效监督。(3)把党组织的严格监督与党员干部的认真自律有机结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4)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加强对这些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结合起来,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的渠道,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5)充分发挥纪委在党内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2、人大监督。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情枉法、以权压法的问题,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

3、法律监督。建立和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以法律制约权力通过宪法和法律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用法制手段制约权力、规范行为,使掌握权力的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行使自己的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使各项工作和活动都有法可依;维护法律的权威,不允许存在法律以外的特权;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法律监督系统,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在工作中严格依法办事,减少和杜绝各种违反法律规定,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

4、制度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要按照“十项制度”的要求,构建上下左右、纵横交错规模宏大的监督网络,形成全方位推进的党内监督体系同时,从行政角度,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

5、人事监督。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遏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取、晋升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实行用人工作规范化。在干部选举、选拔、任用上,实行民主推荐、全面考察、民意测验、民主评议、民主协商等制度,坚持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对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坚持以无记名投票决定干部;在领导干部考核上,实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进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届中考核和届末考核;在责任追究上,建立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干部选拔任用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

6、社会监督。强化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对权力的监督作用。社会监督是权力监督和制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对国家权力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力量。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保卫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有力抵制违法犯罪;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渠道,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务廉政监督员开展视察工作,征求意见,为确定整改重点问题提供依据。

7、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支持下代表公众舆论对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曝光。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及时性和群众性等特点,是社会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是防治腐败、稳定社会的良策,对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有关规定,通过新闻媒体揭露和批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行为,以及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要切实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8司法监督。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司法公正。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依法惩处腐败分子、预防职务犯罪,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9、民主监督。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把党的领导和依法选举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程序民主保证选举的民主;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和对权力授予的监督;建立和完善民主评议制度、质询和罢免制度,认真执行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便利、安全、高效”的举报机制,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发挥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10加强对纪委自身的监督。建设一支高素质纪检监察队伍,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三)强化权力监督制约的具体措施

要以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权力滥用。一是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国家预防腐败局的职责和定位,建立必要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预防腐败工作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二是组织力量,深入实际,针对腐败易发、常发、多发领域和环节开展专题调研,积极探索监督制约规律,提出治本对策建议,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三是加强权力监督、预防腐败的政策研究,不断创新和完善预防腐败的各项制度,着力推动制度的落实,逐步实现权力监督制约、预防腐败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四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形成党内外、各级别、各部门、全方位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权力制约、预防腐败的良好局面;五是理顺监督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健全监督机构,找准监督重点,拓宽监督渠道,落实监督措施,把监督与制约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监督制约结合起来,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和办法对权力运行进行全方位监督制约确保权力正确运行,有效防止权力腐败。

(200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