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背面认牌:国民教育与民主教育 - 宋渔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56:38

国民教育与民主教育

默认分类 2011-04-21 16:48:52 阅读15 评论0   字号: 订阅

作者:陈正昌  全文刊载于《现代教育》

纵观当前世界局势:苏联解体、东西德统一、波兰民主化、捷克分裂、罗马尼亚推翻暴政......凡此种种都显示了各国争自由、争民主的趋势。而随着冷战结束,世界和平大有所望,因此我们可以说「二十世纪是民主的世纪」。


欲有效实施民主法治的政治,首要条件即是国民应具有相当的民主素养(黄昆辉)。国民教育为一国教育之根本,一个国家能否培养出具有民主素养的国民,端赖国民教育之民主化与自由化。我国自解严以来,可说是正式迈入民主国家之林,但是一般国民是否真正具有民主的素养?这是值得怀疑的!究其根由,应与国民教育长期漠视民主教育有关。


笔者曾于国民小学服务六年,深觉一般校长、教师都十分缺乏民主之体认,更遑论有民主之素养,于是乃就国民教育之民主化与自由化提出论述。


民主的涵义:


民主(democracy)一字系由demo与cracy 组成,前者为「人民」之意,后者为「治理」(吕亚力), 所以由「人民治理」就是民主。至于其详细的涵义,以下仅罗列五位学者之见解:


一.吕亚力在其《政治学》中说明,传统上将民主当作政治制度的人士认为民主政治应有四种特质:1.人民主权。2.责任政治。3.多数治理。4.尊重少数与个人。

二.高崇云引述陈鉴波在《现代政治学》一书对民主政治特质的说明,有以下四项:1.平等政治;2.公意政治;3.责任政治;4.法治政治。

三.贾馥茗认为,民主的意义,就是每个「合法」的国民,具有并且能够行使「政权」。

四.黄炳煌认为,民主的特质应有下列五项:1.讲求「自由」。2.平等。3.理性。4.讲求「容忍」或「尊重」。5.讲求「沟通」。

五.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强调:民主政治不祇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也是一种联合的生活方式;一种经验交换的结合方式。


由杜威之主张可知,民主不只是政府的形式,更是所有国民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止于一种制度,更表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实际相处。所以今日我们强调民主教育,不应只是要求政府制度的民主化,更应使全体国民体会民主生活的真谛,且以民主的态度与人相处。


教育与民主的关系:


一、民主的条件之一,是国民识字率要达一定的水平(吕亚力)。Lipset也认为:「一个人的教育程度愈高,愈能形成民主的价值,赞成民主的措施。同时,教育程度愈高者,国家愈民主化」(引自高崇云)。可见国家要民主,加强教育建设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二、有系统探讨民主与教育关系的学者中,杜威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徐宗林阐释杜威的观点,他认为:就民主观点,杜威主张:1.民主是教育的原则:民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指标,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民主的法则。2.民主促成教育的革新:民主是形成教育变动的因素。3.民主的活动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中的民主活动有教育意义。4.民主是教育的理想:民主是教育的指针、教育的方向与教育的理想。5.民主是教育的内容:生活经验也就是教育的经验,教育内容应和民主生活相配合(引自徐宗林)。


三、就教育的角度,杜威认为:1.教育培养民主社会中的成员:民主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唯有应用教育措施,才能有效培养民主社会的成员。2.教育能再生民主社会的生命,其理由有三:⑴没有民主的教育,民主社会的制度,就不能维持太久;⑵没有民主的教育,民主社会是不会有良好的发展;⑶没有学校实施的教育,则社会所珍惜的价值、目标会没有推广的机构以使个人思考、观察、判断、选择,符合民主社会的要求(引自徐宗林)。

四、总言之,杜威认为:1.民主政治的运作有赖人民普遍接受教育。2.民主是透过教育培养人民自愿的态度与兴趣。3.民主的实践需要全民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引自黄中一)。


五、黄昆辉认为:「国民教育是全民必受的基本教育,其目的不仅在造就家庭的好子弟、社会的好成员、民族的好分子,而且更重要的,还在培养国家的好公民」。教育部 80 年教育统计显示:78 学年度国民教育(6-14 岁)之净在学率为 96.77%,粗在学率为99.60%;高级中等教育(15-17 岁)之在学率分别为 70.80%及 88.91%。由统计资料可知:现阶段国民教育对象为所有国民,而高中(职)教育对象仅为大多数国民。国民教育既为全民必受之教育,所以,一国国民必备之基本知能应在这段期间加以教导。宪法第158 条明订「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家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而其中「自治精神」为民权主义之主张,应属民主之范畴。综言之,要培养国民之民主素养,应自国民教育开始。


六、林玉体探讨国民教育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国民教育的观念既随民主革命而生,也可以说国民教育的措施紧跟民主革命而已,因此,国民教育在质方面的真谛,一言以蔽之,即是民主教育」(页 29)。「所以,从事国民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素养,国民教育场所充溢着民主气息,如此才能培养民主情操及民主态度的未来国民。国民教育与民主教育合一,国民都有独立判断、自由思考、自尊尊人、及自治治人的能力,这就是国民教育的理想境界」(页31)。


综言之,民主与教育必须相辅而成。教育唯有在真正民主的环境中才能尽善,且唯有尽早使学生于民主的教育环境领会民主的真义,并使他们从潜移默化之中体会民主的真谛,进而培养学生民主的素养,如此他们才能以民主的态度来面对未来的生活,这些只有透过国民教育才能达成。


民主教育的目标:


笔者认为,民主教育的实施应达到下列五项目标:


一、 培养具有民主素养的国民:民主教育的首要目标应使所有受教者具有民主的人格特质,成为真正具有民主素养的国民。曹世昌认为民主社会中,人人应具有以下的基本素养:1.反特权、重法治;2.反暴力、尚和平;3.反专断、重协调;4.反颟顸、尚理性;5.服从多数,尊重少数;6.容忍异己,接受批评。除了以上六项外,笔者认为,「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人格特质是不可或缺的。Kohlberg在其道德发展的「三段六期」外,又加上超越期(transcendental stage),他认为这个阶段的道德推理已超越了一般俗世的限制,而成为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今日的民主教育目标不应只教导学生遵从现有的法律规定或道德规范为满足,更应教导他们追求真理,并服从真理的素养。如果每一受过国民教育都能具有以上七项素养,以民主的方式与人相处,并以民主的方式来减少极权,以争取更多的民主,则民主政治才有可能实现。


二、教育国民了解个人的义务与权利,以行应享之权利:以往的教育多半强调「国民应尽的义务」,对于「国民应享的权利」则常常略而不提。由于长期忽略权利观念的教育,以致于一般国民在行使其应享之权利时便轻而弃之或受外力之影响。如:一般国民在行使选举权时,并无法领会其选票的神圣性,更不知道透过这些选票可以使「公仆」尽力为他们服务,于是放弃选举者有之;受人情包袱而投者有之;更有接受贿选而投票者。如果学校教育能多教导学生正确行使国民之权,那么政府就不用经常呼吁民众「别让权利睡着了」;而民众也不用光只是抱怨国会议事不张、地方自治无法落实了。


三、培养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国民:民主政治之实施,应教育国民具有独立判断之能力,以使全体国民能依其自由意志及正确的判断而有较佳的抉择。Engle认为民主教育的实施除了社会化之外,还要加上「反社会化」,反社会化就是-扩张个人之能力使成为一个理性的、有思考力的及独力的民主公民的过程。它强调的是独立的思考与负责任的社会批评  (引自王浩博)。因此,唯有透过独立的判断及负责的态度,民主才能落实。


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国民:民主的目的不在于使所有国民独自生活于人群之外,而是要使所有人均能体认自己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并愿尽一己之所能以减少社会的不民主,进而服务人群。Giroux 认为:民主教育旨在培养「解放的公民」,教育儿童认同道德原则,反对社会的不正义;参与社会,并改革社会;另一方面,以追求平等和人类生存为中心,并朝着道德觉醒和人性发扬的的方向发展(引自欧用生)。这种凡事依理而行,并以众人福利为依归的国民,才是民主社会中所需要的;至于独善其身,凡事只求私利者,并不是民主社会之福。自解严后,社会上发生许多脱序的现象,部分人士因而格外强调法治的重要。个人认为:法治观念固须建立,但是现在这些脱序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国民民主观念之觉醒,以致强烈要求以往所缺乏的民主与权利;一方面则是以往教育并未教导国民如何透过民主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民主,以致于许多争取民主者,当他们在陈述自己的意见时,却无法容忍他人的「异见」。因此,现阶段不应因实施民主过程所产生的些许阵痛现象,就停止对民主的追求,反而应「以更多的民主,来革除民主的流弊」(高崇云),实时教导国民以民主、包容的胸襟,透过合理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民主。


当前民主教育缺失:


一、国民民主素养不足:曹世昌认为:「台湾的民主政治,严格的说,仍在学步阶段,但总使人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这是以往并没有实施民主教育,以致于国民普遍缺乏民主的素养,所以一旦有机会享有民主生活时,便不知如何做起,进而形成许多脱序现象。


二、对民主产生矛盾情结:由于上述原因产生一些过渡时期的现象,使得一些「有心之士」忧心忡忡,进而怀疑民主的功能,其尤甚者更呼吁政府减缓民主化的脚步。彭怀恩指出:国人的政治文化,在对政治体制的态度上,有四种特质:1.了解民主形式重于实质;2.对民主具矛盾感;3.精英主义思想;4.民主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冲突(摘自黄中一),有了这四种心态后,一发现有稍许的民主缺失,便可能大声疾呼「反民主」口号。反学校运动者认为:教师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而这种保守性格正是为政当局所欢迎的,于是教师便成了保守性格的传播者。在民主化过程中,有少数教师的确也产生反抗心态,因而阻碍了民主教育之实施。


三、普遍存有权威心态:Wilson 认为:「台湾成功地透过教育制度,使初级团体中的权威风格,与存在于公民和政治领袖间的模式趋于一致。有意无意中,台湾学校里所传播的权威模式,有助于台湾政治稳定。」(引自羊忆蓉)。以往执政当局的这种心态,现在虽有逐渐消除的趋势,但是许多行政者、校长、教师都还残留着权威的「余毒」。以下几方面可做为说明:


1.行政者的不信任:杜威曾说:「很少教师能解脱当局的视导员,教科书及教学指引等等的限制,所以他的心无法与学生的心和学科连结在一起」。这种现象在美国可见,在我国更是如此。这是因为教育行政者认为他们比教师有更宽广的见识及更利他主义,并且他们不相信教师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教学,于是教材要由行政者编制,进度也要齐一,连成就评量都要统一命题。教师在这样的管理下,怎么可能「因材施教」?所以他们的心便和学生越来越远,而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视上课为「应酬」(不愿去又不得不去)或「有期徒刑」(关在学校里丧失自由)。像以往学校中所设的人二单位,定期考核教师忠贞资料,把教师当成小偷一样看待,如此漠视教师人格,又怎是民主的作风?


2.学校行政者的权威心态:行政是为了教学而产生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但是许多学校行政者却以「管理者」心态来对待教师。教师们平时要签到签退,只要稍一疏忽就可能遭到旷职处分;遇有学校不公平的处分时,更无申诉的管道;就连代表全校最高决策会议的校务会议,教师们都要「噤若寒蝉」,不得稍有「异见」。吴清基认为:「目前部分学校的校务会议仍未能充分发挥功能,或许是学校行政主管有心应付形式;或许是学校行政同仁未能提供重要议题供作讨论俾以集思广益;或许是学校同仁平常未有透过正式会议表达意见的习惯」。其实,校务会议功能不彰,学校行政者的权威心态是主要造成原因,如果行政者能以更开放的心胸接纳不同的意见,则教育的民主化方可落实,学校也将因教师的积极参与决策而更加进步。


3.教师的权威教法:行政者具有权威心态,教师又何尝不是。以教育行政当局禁上体罚为例,一般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比率至少在 90%以上。杜威曾说:「当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来自老师的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意见;当学生的行动中唯一的次序是出自作业要求,以及他人的指示,则我们谈教育的目的将是毫无意义」。以这句话来形容当前的国民教育应是相当恰当的。


四、民主教育课程缺乏:伦理、民主、科学是中华文化的本质,一般教科书对伦理、科学的教育(或灌输)不遗余力,但是对民主课程却常常略而不提。以下就两方面提出说明:

1.显著课程方面:黄炳煌认为,现行中小学课程,在显著课程方面的缺失有:

(1)重义务不讲权利:小学课程只提及「义务性」之目标,而未有「应享权利」的叙述。国中课程则只强调「公民权利」,而不是「基本人权」。

(2)缺乏理论基础难以施教:小学课程对于德目概念交代不清,又缺乏现代性。国中课程则采「科目本位」,只利于「教」而不利于「学」,对「实际应用」毫无帮助。

(3)重灌输不重启发:均采用「单线学习法」,而很少有师生互动的学习。

(4)只求方便不重实效:均采纸笔测验,更以百分法代表学生的德育和群育。

2.潜在课程方面:欧用生认为当前国民教育在潜在课程方面有几项缺失:

(1)个性不在:牺牲个人价值,以维护社会、国家利益。

(2)欠缺民主过程:只教导学生结果,却不重视过程的说明。

(3)领袖崇拜:三位领袖的「丰功伟绩」充斥各科。

(4)忽视生活世界:强调古代性及大陆性,而不注重现代性及本土性。

(5)扭曲社会现实:刻意忽略社会冲突,只强调表面的和谐。

由于多数教育者(含行政者及教师)均表现出权威心态,再加上课程的缺失,于是就形成羊忆蓉所说:「我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所反应出的权威心态,严格要求服从单一的价值,不得向权威挑战。青年人在校内未曾经过民主精神熏陶,步出社会后则不免见识贫乏,一遇异己便妥协退让,或党同伐异相互谩骂,完全不懂得遵守民主秩序」的怪异现象。证诸当前的政治环境,羊氏所言的确不假。如果我们的教育环境根本就缺乏民主的气氛,又没有适当的民主教育课程,怎可能奢求教育出来具有民主素养的学生﹖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大声争取民主者,却因为别人一句不同的话,就对之大打出手时,就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今后努力方向:


一、加强课程改革:课程既为民主教育实施之所依,则课程改革应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有两个重点应是特别重要的:首先要厘清「民主教育」独特的概念,而不应与爱国教育、思想教育及反共教育等混为一谈;其次要确立「民主教育」所应教导之民主素养、民主知性、民主理性、民主技能及民主价值等内容,并加以组织(欧用生)。此外应加强国民权利之介绍,及法律观念的说明,使未来的国民均能以合法、民主的态度来享有其权利,同时也自动自发履行其义务。


二、改进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教育学家常呼吁我们,要「以教育的手段解决教育问题」,笔者觉得:「以民主的方法教导民主的观念」是最佳的教学法。以那一种教学法来教育学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民主的态度,并选择民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如此才有成效。否则,以权威的心态,灌输学生民主的原则,而后要求他们表现出民主的素养,是徒劳无功的。


三、建立处分学生的法定程序(谢文全):如果学生犯有较轻微的过错时,应让学生有申辩的机会;当过失较严重时,则应透过「通知-听证会-公正裁判团体」的程序,以保障学生权益,并使学生诚心的接受合理的处分,而不是心存怨言。


四、培养学生批判思考能力:叶玉珠认为:「批判思考乃是一种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它是具有程序的心灵活动与心理操作的综合体,此一复杂的思考历程除了必需具备某些倾向与能力之外,尚需视问题所处的脉络,建立一个内在的价值判断规准,藉由内省与逻辑推理等思考方式,审慎合理地面对问题或陈述并加以澄清、评鉴,并决定何者可以相信与何者应该做,进而解决问题。」Siegel(1988)则认为批判思考能力在于教导学生 1.尊重他人不同的意见;2.选择个人适合的生活方式;3.参与民主过程的决策。由此可知,民主教育与批判思考教育息息相关。个人如果具有批判思考能力,便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他人观念之影响;并能积极参与民主决策,且尊重他人,则民主政治便可达成。


五、学校行政运作民主化:民主教育之实施要有民主的环境,所以「学校生活的民主化」(詹栋梁)是必要的条件。学校行政者唯有以民主的领导方式,加强「双向沟通」,广开言路,提供学校同仁意见参与的机会(吴基),并让教师有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如此学校行政自然因众人的智慧而更臻合理、完善。教师们处于民主的情境中清,自然会以民主的态度教导学生,而学生因身处民主的教育环境中,自然能于潜移默化中,产生民主的态度。


结语:

 
胡适曾说:「承认合法的反对,是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美国上诉法院,曾于判决文中这样叙述:「在民主社会里,不能只为怕会造成扰乱,就剥夺人民表现自由的权利。任何独排众议的意见,均可能引起一些惧怕……但宪法认为我们必须冒这种险,就是这种带有危险性的自由与开放,才是国家强大独立的基础,及国人活力的基石」(引自谢文全)。


民主的过程中的确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见-「异见」,这些「异见」可能有些「刺耳」,但是就是由于有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们的社会才能渐趋民主、完美。


羊忆蓉认为:「不防范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讥笑贬抑校园里的理想主义,不以一二人的权威地位指挥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才能说教育对促进民主政治真正有贡献」。


政治欲民主化,须自教育着手。而国民教育是一国国民所须受的最基本教育。因此,欲推行民主政治,唯有加强国民教育之民主化。政府如有真正实施民主化的决心,那么,自国民教育阶段起,确实落实教育民主化的工作应是当务之急。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15)|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为什么需要言论自由 【引用】司法改革二十题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