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舍内除湿的方法:小人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1:44:20
 流氓型小人
 
 凡小人无不带有流氓气,当恶奴型小人终于被最后一位主子所驱逐,当乞丐
型小人终于有一天不愿再扮可怜相,当这些小人完全失去社会定位,失去哪怕是
假装的价值原则的时候,他们便成为对社会秩序最放肆、又最无逻辑的骚挠者,
这便是流氓型小人。
 流氓型小人的活力来自于无耻。西方有人说,人类是唯一有羞耻感的动物,
这句话对流氓型小人不适合。《明史》中记述过一个叫曹钦程的人,明明自己已
经做了吴江知县,还要托人认宦官魏忠贤做父亲,献媚的丑态最后连魏忠贤本人
也看不下去了,把他说成败类,撤了他的官职,他竟当场表示:“君臣之义已决
,父子之恩难忘。”不久魏忠贤阴谋败露,曹钦程被算作同党关入死牢,他也没
什么,天天在狱中抢掠其它罪犯的伙食,吃得饱饱的。这个曹钦程,起先无疑是
一个恶奴型的小人,但失去主子、到了死牢,便自然地转化为流氓型小人。我做
过知县怎么着?照样敢把杀人犯咀边的饭食抢过来塞进咀里!你来打吗?我已经
咽下肚去了,反正迟早要杀头,还怕打?——人到了这一步,也真可以说是进入
一定的境界了。
 尚未进牢狱的流氓型小人比其它类型的小人显得活跃,他们象玩杂耍一样在
手上交替玩弄着诬陷、造谣、离间、偷听、恫吓、欺榨、出尔反尔、被信弃义、
引蛇出洞、声东击西等等技法,别人被这一切搞得泪血斑斑,他们却谈笑自若,
全然不往心里放。他们的一大优势在于,不仅精通流氓技法,而且也熟悉人世间
的正常规矩,因此善于把两者故意搅浑,诱使不知底里的善良人误认为有讲理的
余地,来与他们据理力争。以为他们不明真象,其实他们早就明白;以为他们一
时误会,其实他们从来没有误会过。你给他们讲道理,而他们想鄙弃的就是一切
道理。当你知道了这个秘密,刚想回过头去,他们又热呼呼的递过来一句最正常
的大道理,使人觉得最终要鄙弃大道理的竟然是你。曲彦斌的《中国乞丐史》曾
引述君曜《绘图骗术奇谈》里收集的许多事例,结论是:“对这类人不理无事
,一沾边就无论如何难免要上套圈的。”此话大概能感应许多读者。反观我们身
边,有的人,相处多少年都平安无事,而有的人,亲亲热热自称门生贴上来,没
过多久便滋生出没完没了的恼心事,那很可能就是流氓型小人了。
 流氓型小人乍一听似乎多数是年轻人,其实未必。他们的所做作为是时间积
累的恶果,因此大抵倒是上了一点年岁的。谢国桢曾经记述到明末江苏太仓沙溪
一个叫顾慎卿的人,做过家奴,贩过私盐,也在衙门里混过事,人生历练极为丰
富,到老在乡间组织一批无赖子不断骚挠百姓,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三个字:“老
而黠”,简洁地概括了一个真正到位的流氓型小人的典型。街市间那些有流氓气
息的年轻人,大体不在我们论述的范畴。
                     文痞型小人
 当上述各种小人获得了一种文化载体或文化面具,那就成了文痞型小人。我
想,要在中国历史上举出一大串文才很好的小人是不困难的。宋真宗钓了半天鱼
钓不上来正在皱眉,一个叫丁谓的文人立即吟出一句诗来:“鱼畏龙颜上钓迟”
。诗句很聪明,宋真宗立即高兴了。在宫廷里做文化侍从,至少要有这样的本事
。至于这样的文化侍从是不是文痞,还要看他做多少坏事。
 文痞其实也就是文化流氓。与一般流氓不同的是他们还要注意修饰文化形象
,时不时愿意写几笔书法,打几本传奇,冒充一下学术辈分,拂拭一块文化招牌
,伪称自己是哪位名人的师长,宣扬自己曾和某位大师有过结交。更重要的是,
他们知道一点文化品格的基本经纬,因而总要花费不少力气把自己打扮的慷慨激
昂,好象他们是民族气节和文化品格的最后代表,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今日
义士。他们有时还会包搅词讼,把事情搞颠倒了还能蒙得一个主持正义的美名。
作为文人,他们特别知道与论的重要,因而把很大的注意力花费在谣言的传播方
式和传播手段上。在古代,造出野心家王莽是天底下最廉洁奉公的人,并把他推
上皇帝宝座的是这帮人;在现代,给弱女子阮玲玉泼上很多赃水而使她无以言辩
,只得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自尽的也是这帮人。这帮人无德、无行、无耻,
但偏偏隔三差五地要打扮成道德捍卫者的形象,把自己身上最怕别人说的特点倒
栽在别人身上。他们手上有一支笔,但几乎没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像模像样
地做过什么,除了阿谀就是诽谤。记得一位阅世极深的当代艺术大师临终前曾经
颇有感触地说:“一个文化人,如果一辈子没有做成任何一件实实在在的文化事
业而居然还在文化界骗得一点小名,那他到老也只能靠投机过日子,继续忙忙颠
颠地做文痞。”文痞型小人脚跨流氓意识和文化手段之间,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
落后的国家里特别具有伪装,也特别具有破坏性,因为他们把其它类型小人的局
部性恶浊,经过装潢变成了一种广范的社会污染。试想,一群街边流氓看到服饰
齐整一点的行人就丢石子、泼脏水、瞎起哄,这种很容易看出来的恶行如果由几
个舞文弄墨的人在哪本杂志上换成文绉绉的腔调来干,有多少人能看出来呢?说
不定都被看成是文艺批评和艺术讨论了。
                  四
 上文曾经说过,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需要为小人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也就给全社会带来一种心理后果:对小人只能防、只能躲、
不能纠缠。于是小人如入无人之境,滋生他们的那块土壤总是那样肥沃丰美。
 值得研究的是,有不少小人并没有什么权力背景、组合能力和敢死精神,为
什么正常的社会群体对他们也失去了防御能力呢?如果我们不把责任全部推给封
建王朝,在我们身边是否也能找到一点原因呢?
 好象能找到一些。
 第一,观念上的缺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社会上特别痛恨的都不是
各种类型的小人。我们痛恨不知天高地厚、口出狂言的青年,我们痛恨敢于无视
亲友邻里的规劝死死追求对象的情种,我们痛恨不顾一切的激进派或巍然不动的
保守派,我们痛恨跋扈、妖冶、穷酸、迂腐、固执,我们痛恨这痛恨那,却不会
痛恨那些没有立场的游魂、转瞬即逝的笑脸、无法验证的美言、无可验收的许诺
。很长时间我们都太政治化,以某种政治观点决定自己的情感投向,而小人在政
治观点上几乎是无可无不可的,因此容易同时讨好两面,至少被两面都看成中间
状态的友邻。我们厌恶愚昧,小人智商不低;我们厌恶野蛮,小人在多数情况下
不干血淋淋的蠢事。结果,我们极其严密的社会观念监察网络疏而不漏地垂顾着
各色人等,却独独把小人给放过了。
 第二,情感上的牵扯。小人是善于做情感游戏的,这对很多劳于事功而深感
寂寞的好人来说正中下怀。在这个问题上小人与正常人的区别是,正常人的情感
交往是以袒示自我的内心开始的,小人的情感游戏是以揣摩对方的需要开始的。
小人往往揣摩得很准,人们一下就进入了他们的陷阱,误认他们为知己。小人就
是那种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却曾有很多人把他误认为知己的人。到后来,人们也
会渐渐识破他们的真相,但既有旧情牵连,不好骤然反脸。
 我觉得中国历史上特别能在情感的迷魂阵中识别小人的是两大名相:管仲和
王安石。他们的千古贤名,有一半就在于他们对小人的防范上。管仲辅佐齐恒公
时,齐恒公很感动地对他说:“我身边有三个对我最忠心的人,一个人为了伺候
我愿做太监,把自己阉割了;一个人来做我的臣子后整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过父
母;另一个人更历害,为了给我滋补身体居然把自己儿子杀了做成羹给我吃!”
管仲听罢便说:“这些人不可亲近。他们的作为全部违反人的正常感情,怎么还
谈得上对你的忠诚?”齐恒公听了管仲的话,把这三个小人赶出了朝廷。管仲死
后,这三个小人果然闹得天翻地复。王安石一生更是遇到过很多小人,难于尽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谏议大夫程师孟,他有一天竟然对王安石说,他目前最恨的
是自己身体越来越好,而自己的内心却想早死。王安石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
说:“我先死,您就会给我写墓志铭,好流传后世了。”王安石一听就掂出了这
个人的人格重量,不再理会。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小人水平更高一点,在王安石推
行新法而引起朝廷上下非议纷纷的时候,他写了长长的十篇《巷议》,说街头巷
尾都在说新法好,宰相好。本来这对王安石是雪中送炭般的支持,但王安石一眼
就看出了《巷议》的伪诈成分,开始提防他。只有象管仲、王安石这样,小人们
所布下的情感迷魂阵才能破除,但对很多人物来说,几句好话一听心肠就软,小
人要俘虏他们易如反掌。
 第三,心态上的恐惧。小人和善良人们往往有一段或短或长的情谊上的“蜜
月期”,当人们开始有所识破的时候,小人的耍泼期也就来到了。平心而论,对
于小人的耍泼,多数人是害怕的。小人不管实际上胆子多小,耍起泼来有一种玩
命的外相。好人虽然不见得都怕死,但要死也死在战争、抢险或与匪徒的格斗中
,与小人玩命,他先泼你一身脏水,把事非颠倒得让你成为他的同类,就像拉进
一个泥潭翻滚得谁的面目也看不清,这样的死法多窝囊!因此,小人们用他们的
肮脏,摆开了一个比世界上任何真正的战场都令人恐怖的混乱方阵,使再勇猛的
斗士都只能退避三舍。在很多情况下小人不是与你格斗而是与你死缠,他们知道
你没有这般时间、这般口舌、这般耐心、这般情绪,他们知道你即使发火也有熄
火的时候,只要继续缠下去总会有你的意志到达极限的一刻,他们也许看到过古
西腊的著名雕塑《拉奥孔》,那对强劲的父子被滑腻腻的长蛇终于缠到连呼号都
发不出声音的地步。想想那尊雕塑吧,你能不怕?
 有没有法律管小人?很难。小人基本上不犯法。这便是小人更让人感到可怕
的地方。《水浒传》中的无赖小人牛二缠上了英雄杨志,杨志一躲再躲也躲不开
,只能把他杀了,但犯法的是杨志,不是牛二。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
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污辱,然而高贵的生命不想受污
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旦付出代价后人们才发现生命的天平严重失衡。这种
失衡又倒过来在社会上普及着新的恐惧:与小人较劲犯不着。中国社会上流行的
那句俗语“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实在充满了无数次失败后的无奈情绪。谁
都明白,这句话所说的不是躲盗贼,不是躲灾害,而是躲小人。好人都躲着小人
,久而久之,小人被一些无知者所羡慕,他们的队伍扩大了。
 第四,策略上的失误。中国历史上很多不错的人物在对待小人的问题上每每
产生策略上的失误。在道与术的关系上,他们虽然崇扬道却因政治思想构架的大
一统而无法真正行道,最终都陷入术的圈域,名为韬略,实为政治实用主义。这
种政治实用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用小人的手段来对付政敌,用小人的手段来对
付小人。这样做初看颇有实效,其实后果严重。政敌未必是小人,利用小人对付
政敌,在某种意义上是利用小人来扑灭政治观点不同的君子,在整体文明构建上
是一大损失。利用小人来对付小人,使被利用的那拨小人处于合法和被弘扬的地
位,一旦成功,小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将邀功论赏、发扬光大。中国历史上
许多英君主、贤达臣将往往在此处失误,他们获得了具体的胜利,但胜利果实
上充满了小人灌注的毒汁。他们只问果实属于谁而不计果实的性质,因此,无数
次即便是好人的成功也未必能构成一种正当的文明积累。
 小人是不可多加利用的。君曜的《绘图骗术奇谈》中记述了不止一人先被
小人利用,后来发觉后认为有利可图,将错就错地倒过来利用小人的事例,结果
总是小人逃之夭夭,企图利用小人的人成了最狼狈的民间笑柄。我觉得这些故事
带有寓言性质,任何历史力量若要利用小人成事,最终自己必将以一种小人化的
丑陋形态被历史和人类所奚落。
 第五,灵魂上的对应。有不少人,就整体而言不能算是小人,但在特定的情
势和境遇下,灵魂深处也悄然渗透出一点小人情绪,这就与小人们的作为对应起
来了,成为小人闹事的帮手和起哄者。谣言和谎言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市场?按照
正常的理性判断,大多数谣言是很容易识破的,但居然会被智力并不太低的人大
规模传播,原因只能说是传播者对谣言有一种潜在需要。只要想一想历来被谣言
攻击的人大多数是那些有理由被别人暗暗嫉妒、却没有理由被公开诋毁的人物,
我们就可明白其中奥秘了。谣言为传播、信谣者而设,按接受美学的观点,谣言
的生命扎根于传谣、信谣者的心底。如果没有这个根,一切谣言便如小儿梦呓、
腐叟胡诌,会有什么社会影响呢?一切正常人都会有失落的时候,失落中很容易
滋长嫉妒情绪,一听到某个得意者有什么问题,心里立即获得了某种窃窃自喜的
平衡,也不管起码的常识和逻辑,也不作任何调查和印证,立即一哄而起,形成
围啄。更有一些人,平日一直遗憾自己在名望和道义上的欠缺,一旦小人提供一
个机会能在攻击别人过程中获得这种补偿,也会在犹豫再三之后探头探脑地出来
,成为小人的同伙。如果仅止于内心的些微需要试图满足,这样的陷落也是有限
度的,良知的警觉会使他们拔身而走;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只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内心对位而已,而一旦与小人合伙成事后又自恃自傲,良知麻木,越沉越深,那
他们也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小人而难以救药了。从这层意义上说,小人最隐秘的土
壤,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即便是吃够了小人苦头的人,一不留神也会在自
己的某个精神角落为小人挪出空地。
 
                      五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显然没有消解小人的良方。在这个棘手的问题上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少。我认
为,文明的群落至少应该取得一种共识:这是我们民族命运的暗疾和隐患,也是
我们人生取向的分道所在,因此需要在心理上强悍起来,不再害怕我们害怕过的
一切。不再害怕众口铄金,不再害怕招腥惹臭,不再害怕群蝇成阵,不再害怕阴
沟暗道,不再害怕那种时时企盼着新的整人运动的饥渴眼光,不再害怕几个很想
成名的人长久地缠着你打所谓名人官司,不怕偷听,不怕恐吓,不怕狞笑,以更
明确、更响亮的方式立身处事,在人格、人品上昭示着高贵和低贱的界限。经验
证明,面对小人,越是退让,麻烦越多。那么,只好套用一句熟语了:我们死都
不怕,还怕小人么?
  此外,有一件具体的事可做,我主张大家一起来认认真真地研究一下从历史
到现实的小人问题。把这个问题狠狠地谈下去,总有好处。
  想起了写《吝啬鬼》的莫里哀。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根治人类身上自古以来就
存在的吝啬这个老毛病,但他在剧场里把吝啬解剖得那么透彻、那么辛辣、那么
具体,使人们以后再遇到吝啬或自己心底产生吝啬的时候,猛然觉得在哪里见过
,于是,剧场的笑声也会在他们耳边重新响起,那么多人的笑声使他们明白人类
良知水平上的事非。他们在笑声中莞尔了,正常的人性也就悄没声儿地上升了一
小格。
  忘了是狄德罗还是柏格森说的,莫里哀的《吝啬鬼》问世以来没有治好过任
何一个吝啬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只要经历过演出剧场那畅快的笑,吝啬鬼
走出剧场后至少在两三个星期内会收敛一点,不是吝啬鬼而心底有吝啬影子的人
会把那个影子缩小一点,更重要的是,让一切观众重见吝啬行为时觉得似曾相识
,然后能快速给以判断,这就够了。
  吝啬的毛病比我所说的小人的痼疾轻微得多。鉴于小人对我们民族昨天和今
天的严重荼毒,微薄如我们,能不能像莫里哀一样把小人的行为举止、心理方式
用最普及的方法袒示于世,然后让人们略有所悟呢?既然小人已经纠缠了我们那
么久,我们何不壮壮胆,也对着他们鼓噪几下呢?
  二十世纪临近末尾,新的世纪就要来临。我写《山居笔记》大多是触摸自以
为本世纪未曾了断的一些疑难文化课题,这是最后一篇,临了的话题是令人沮丧
的:为了世纪性的告别和展望,请在关注一系列重大社会命题的同时,顺便把目
光注意一下小人。
 是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