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权三通选股公式: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8:07:2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3、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3、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学习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尝试法、想象法等
教学用具
小棒、方木块、钉子板、量角器、三角板、直尺、七巧板、指南针、数位顺序表、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围棋盘"等。
课时安排
一、 四则运算(6课时)
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课时)
五、三角形(6课时)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七、统计(4课时)
八、数学广角(4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
时 间
教 学 内 容
第1周
2.21-2.27
四则运算
第2周
2.28-3.6
四则运算 位置与方向
第3周
3.7-3.13
位置与方向(单元复习)
第4周
3.14-3.20
加法运算定律
第5周
3.21-3.27
乘法运算定律
第6周
3.28-4.3
简便算法
第7周
4.4-4.10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第8周
4.11-4.17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第9周
4.18-4.24
生活中的小数
第10周
4.25-4.30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第11周
5.1-5.8
三角形
第12周
5.9-5.15
图形的拼组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13周
5.16-5.22
小数的加减法  统计
第14周
5.23-5.29
统计  数学广角
第15周
5.30-6.5
总复习
第16周
6.6-6.12
总复习
第17周
6.13-6.19
总复习
第18周
6.20-6.26
期末考试
第19周
6.27-7.3
收尾工作
集体备课安排表
主 备 课 人
备 课 内 容
页 码
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2、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第一、二课时。
第一页---第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法
尝试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课书第1至第5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和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处理第5页“做一做”1、2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例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72-44+85
=28+85
=113(人)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987÷3×6  (2)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P6/例3,做一做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异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24+24+24÷2 (2)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答:购门票需要花60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四则计算的练习。处理8-9页的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练习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经过练习掌握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
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1.计算下面各题
168÷12+17×6      36×13+552÷8
125—25÷5 67+33×17    250×8—460÷10       466+208÷8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教师讲评。
3、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订正。
4处理练习一第5-10题及思考题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后教师讲评。
3、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课本第10-11页例4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培养学生积累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对于混合运算的灵活运算。
2、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56+25-17;24÷8×2;24-8×2
说明运算顺序并脱式计算。
二、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学生读题
问:60位有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完成“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例4
270÷30-180÷30   (270-180)÷30
=9-6                =90÷30
=3(名)            =3(名)
答:下午比上午多派3名保洁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课本第11-13页例5、例6及 “做一做” 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5(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
2、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3、教学例6
总结有关0的运算
问: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关于0的运算。
重点讲解0不能作除数
出示5÷0和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
说明:0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0不能作为除数。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练习二第6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
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四则计算的练习。处理练习二4-11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2、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旧知。
教学重点
1、整理混合运算。
2、将知识系统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出示四道混合运算,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二、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教师讲评
2、练习二第5题
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后教师讲评。
3、练习二第6题
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
4、练习二第7、8、9题
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后教师讲评。
5、练习二第10题
启发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题意,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想法。
6、练习二第11题
先让学生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作后组织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
三.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培养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际操作法、谈话法、练习法等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第17-18页例1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演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出示情境图。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师:东偏北是什么意思?东偏北30°表示什么?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这样叙述:1号检查站在北偏东60°,距离起点大约1千米的地方。那1号检查站改画在什么位置上?
(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请你在这一副图中标出一个2号检查站:东偏南30°,大约走2千米。
2号检查站能不能换一个说法呢?(南偏东60°,大约走2千米)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练习:完成第20页“做一做”。
五、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布置
练习三第1题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辨别方向?
( 老师在教学时,最好能把学生带到操场,选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实际操作,在操作中学会辨别方向。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绘制平面示意图,绘制第19页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在图中正确的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够在图中正确的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例2主题图
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际操作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    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    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教材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 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 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四 、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绘制简单路线。教材23页例4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1、山地越野赛:描述行走路线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3、开放题:公园游览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a、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b、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c、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偏 度方向走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km到终点。
3、 开放题:公园游览
4、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营养午餐。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法等。
学习方法
练习方法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第27-29页例1、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 加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P31/4、1题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04+96+88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材第30页例3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
简便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练习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计算并验算(出示小黑板)
480+547  456+358  789+457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出示数学题卡)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