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灶接口怎么接: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3:19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七)

张邱建巧解百鸡

在我国数学史上,流传着一则有趣的“神童解百鸡”的故事。故事中的“神童”,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张邱建。

张邱建出生于一个养鸡世家。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带他上城里去卖鸡,小邱建的任务是在一旁帮助父亲算帐收钱。看,上百只鸡,有公鸡、母鸡、大鸡、小鸡,价格不一,买的数量各异,但小邱建只要眼睛一转,就能口算得分厘不差。在一旁买鸡的人们看到后,既惊讶又佩服,纷纷称赞小邱建为“神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邱建那“神童”的美称便传遍了附近乡里,广为人知。

有一天,“神童”的故事传到了当地县官那里,这个县官是一个十分爱才的人,他想,我们县里如果有这等聪明之人,何不对他进行良好教育,日后必定成为栋梁之材。于是,他决定亲自去试一试,看看人们所传颂的“神童”是不是真的那么“神”。

当天,县官派人把小邱建的父亲请来,交给他一百文钱,让他送一百只鸡来。当时的鸡价是:公鸡每只五文钱,母鸡每只三文钱,小鸡三只一文钱。小邱建的父亲走在路上便开始盘算起来这鸡到底该怎么分配,但是绞尽脑汁算来算去也算不清这百鸡帐。谁知一回家对小邱建一说,小邱建转了转眼珠,然后就对父亲说:“这有什么难的?明天给县官送去4只公鸡,18只母鸡,78只小鸡就行了。”

第二天,张邱建的父亲将鸡如数送给县官。县官一点查,鸡的品种、数量与钱数符合,不禁暗暗叫绝。他想再考考神童,于是再给邱建的父亲一百文钱,让他仍买一百只鸡来,但三种鸡数不能与这次相同。

父亲很担心,心想:还能算出新的鸡数吗?不料回家后,小邱建又很快算好了:8只公鸡,11只母鸡,81只小鸡。他父亲一算,加起来正好是一百只鸡合一百文钱。

这一次,父亲带上小邱建一同去送鸡。县官点过鸡数,连声赞好,又拿出一百文钱,仍让邱建的父亲再送品种不同的一百只鸡。

父亲听后,愣了,这不是故意为难人吗?正想分辩推脱时,站在一旁的小邱建见状,说道:“爹,我们送12只公鸡,4只母鸡,84只小鸡不就行了!”

县官一听,忙问邱建的父亲:“这就是令郎?”

他父亲回答道:“正是小儿张邱建。上两次鸡数都是小儿算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下县官彻底地信服了。他奖给了张邱建三百文钱,并把他留在官府,为他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学习深造。日后,张邱建果然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哲理点拨

张邱建确实是“神”,在常人看来十分困难的问题,在他那里很快就解决了,但他这种“神”并不是天生的。成名后的张邱建也曹谈到,如果没有父亲教他数鸡、喂鸡、速算鸡爪等,使他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也不可能小小年纪就会口算解百鸡。

可见,神童并非天生的,所谓神童,只是比一般儿童学得早、学得快、学得好罢了。其实,一个人童年时代的聪慧程度,取决于他对周围事物是否有强烈的兴趣,是否能够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这对今天立志成才的少年儿童们,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魏征正言直谏

魏征,字直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魏征认为“君臣同心,为治国之要”,他曾有两句广为流传的至理名言,一句是“上无信,则无以使下;下无信,则无以事上”,另一句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因此,作为大臣的魏征始终严格要求唐太宗,唐太宗稍有懈怠和不对,他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来。

贞观十一年正月,唐太宗下令营建洛阳飞山宫。魏征上书说;“隋场帝依仗着国力富强,不考虑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贫困不堪,以至于自亡。我大唐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是撤去了隋场帝高大的殿堂宫宇,安居于比较低矮简陋的宫室。如果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修扩建,承袭旧殿又大加装饰,给人民带来负担,这分明是以乱伐乱,必将招致祸乱的发生。得到江山相当艰难,失掉江山却很容易,这能不认真考虑吗?”唐太宗听后,深以为然,立即宣布停工。

贞观十年十一月,由于太宗常常思念长孙皇后,就在禁苑中建了一座高层望楼,用以了望昭陵。一次他带领魏征一同登上望楼,让魏征观望。魏征仔细看了许久说道:“我老眼昏花,看不见。”太宗指给他看,魏征说:“我以为陛下在了望献陵,如果是昭陵,我早就看见了。”大家听后非常悲伤,唐太宗为此拆毁了望楼。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好鹞鹰,非常喜欢,上朝的时候,将它置于臂膀上戏要,远远望见魏征走过来,连忙将鹞鹰藏在怀里。魏征假装没看到,进奏朝政大事很久都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闷死在太宗怀里。一位封建帝王竟受一位臣下的如此约束,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少见。

魏征之所以敢严格要求唐太宗,直言诤谏,这是因为他“无欲则刚”,一生俭约,两袖清风,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大唐江山和天下百姓,理直则气壮,唐太宗也不得不听,不得不服。

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重时,唐太宗亲自到其住处看望。早在青年时代的魏征就不治家产。官至宰相后,仍然保持节俭朴素的作风。他家的房没有正厅,太宗看后为了抚恤魏征,下令停止给他本人兴建的小殿,把材料用来替魏征修建正厅。当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让九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去吊丧,魏征妻子说:“魏征平时生活俭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在车上载着棺材安葬,使禁苑西楼上的唐太宗泪流不止。唐太宗对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去了,我这面知得失的镜子也就没有了,我怎么不悲伤呢?”

哲理点拨

和孟优、东方朔等人充满机智的曲谏方式不同,魏征是直言进谏,甚至是犯颜进谏,然而唐太宗却十分听从,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自然说起话来就要有分量得多。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欲施于人,

身体力行。”也就是说,我们要求别人怎样怎样,首先要自己能做到那样,这样人家才会心服口服。

牧童区寄杀二盗

牧童区寄是唐朝中叶郴州地区(今属湖南)的一个孩子,小小年纪的他勤劳勇敢,经常独自到野外放牛打柴。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骠悍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将他捆起来,然后用布蒙住他的眼,扛着他离开家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

一路上,区寄哭哭啼啼,浑身发抖,装出一副孩子常有的胆小样子,强盗因此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离集市还有几里路的样子,强盗便停了下来,将区寄扔在身旁,两人便打开随身携带的酒葫芦,相对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之后,其中一个强盗便离开了,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刀往路上一插,就躺在地上睡了起来。坐在一旁的区寄停止了哭泣,看着强盗渐渐睡着了,就使劲地往刀边挪,好不容易挪到了刀边,便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很快就断了。区寄揉了揉被绑得发麻的手,然后拔出刀,咬紧牙关往强盗身上用力刺去,强盗哼都没来得及哼一声,就一命呜呼了。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就回来了,他很快就赶上了区寄,并打算要杀掉他,给另一个强盗报仇。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好极了!”将区寄捆绑的结结实实后,随即便埋葬了那个强盗的尸体,然后便带着区寄往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走。

天很快黑了,强盗便在集市上随便找了家旅馆,两人住在一个屋子里。强盗醉意未消,很快便睡着了。区寄便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咬着牙关默默忍受,然后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接着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看到站在眼前的不过是个幼稚天真的孩子,却使两个强盗先后命丧黄泉,刺史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

回到家后,区寄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他,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哲理点拨

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被两个骠悍的强盗绑架后,竟然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抓住时机,先后将两个强盗一一杀死,使自己脱离了险境。牧童区寄用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那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危险,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时,我们不要惊惶失措,而是要保持冷静镇定,静觅时机的到来,等到有利时机一出现,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从危险中走出来。

苏无名抓盗贼

武则天有一次赏赐太平公主两盒金银珠宝,价值黄金几万两。太平公主将它收藏起来,一年以后再去取时,发现全部被盗贼偷走了。太平公主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十分生气,找来洛州的长史,说:“三天之内,抓不住盗贼,就将你治罪。”长史很害怕,对所管辖的两个县主管侦破刑事案的官员县尉说:“两天之内抓不住盗贼,就把你们处死。”县尉又对手下的刑事侦察人员说:“一天之内就必须抓住盗贼,抓不到,先处死你们。”衙役和侦探都很害怕,但是找不到破案的办法。

碰巧,衙役和侦探在街上遇到了湖州别驾苏无名,大家便把他请到县衙。县尉早就听说苏无名擒贼破案很有名,于是便向他请教破案的方法。苏无名说:“我和你去州府,你可以先进去说明。”县尉同长史讲述了苏无名的情况,长史亲自走下台阶迎接苏无名,苏无名对长史说:“请你和我去求见天后。”见到武则天后,武则天问:“你抓到盗贼了吗?”苏无名说:“如果委派我去抓贼,必须取消限期,还要把两个县的刑事侦察人员全都归我指挥。我为陛下抓获盗贼,最多不会超过几十天的时间。”武则天同意了。

苏无名告诉刑侦人员放松追查,一个月以后,到了寒食节这一天,苏无名把刑侦人员全都召集起来,命令他们说:“你们十五个人一伙,到东门和北门等候。如果看见有十多个全都穿着丧服,一同出城往北邙山方向去,可以跟踪观察并派人告诉我。”这些人去等候,果然发现了一伙人。他们立刻派人报告苏无名。苏无名赶去以后问跟踪的人:“这些人干了些什么?”跟踪观察的人说:“这些人到了一座新坟之前,摆设供品进行祭奠。他们哭泣的声音并不显得悲伤,撤了祭物以后,他们围绕坟墓观看,互相笑着交换眼色。”苏无名高兴地说:“可以动手了。”命令刑侦人员将这伙人全部逮捕。然后挖开那座坟墓,打看棺材一看,里面装的全是丢失的金银珠宝。

报告武则天以后,武则天大喜,问苏无名:“你是凭什么抓住这伙盗贼的?”苏无名回答说:“我并不是有别的计谋,只是会识别盗贼而已。我刚到京城那天,正遇上这伙人抬着棺材假装出葬,凭我多年以来的经验,我认定他们是盗贼,但不知道他们把东西埋在什么地方。今年寒食节扫墓,我估计他们必然出城。跟踪他们,就可以找到埋东西的地方。盗贼祭奠时哭声不悲痛,说明墓中所埋的不是人。祭奠结束,他们围绕坟墓观看微笑,是高兴坟墓没有人动过。如果当初陛下您催促州府和县衙破案,这些盗贼着急害怕,必然会取出珍宝逃走。而我们不再追查,他们必然放松警惕,所以没有逃走。”武则天说:“先生真是高明!”奖励他以金子和布匹,并且增加两级俸禄。

哲理点拨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苏无名的请求放宽破案期限,武则天一味地催促州府和县衙破案,闻讯之后的盗贼一着急害怕,必然会取出珍宝逃走,那么别说追回金银珠宝,就是连盗贼的影子也很难找到。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你越是穷追猛打,紧逼不已,对方越是会狗急跳墙,负隅顽抗,这时,欲擒之,先纵之,等到对方放松了心理警惕,然后再出其不意地进攻,对方便会乖乖地败下阵来。

张巡两计胜叛军

张巡,唐朝著名爱国将领。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许多地方官员都纷纷投靠了叛贼安禄山和史思明。但是将领张巡依旧忠诚于唐室,没有投靠安禄山。他率领两三千人的部队守在安禄山前进的路上,这是一座叫雍丘的孤城。

安禄山派大将令狐潮率领四万人马去围攻雍丘城。令狐潮命令军队天天抬着大树桩撞城门,可是不但没有撞开,反而被从城墙上面射下来的乱箭射伤无数。令狐潮这边就着急了,而张巡那边也很着急,着急的就是箭不是血滴子,扔出去之后还能拉回来,这箭射出去一根就少一根,全城的铁匠铺都改成造箭铺,这箭也还是不够用。刚开始还能只拿着弓在城墙上吓唬敌人,后来敌人发现了也就不怕了。张巡看的书多,忽然就想起了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命令军中收集枯草,把枯草扎成几千个草人,给草人穿上黑色的衣服,乘着夜幕降临的时候慢慢的从城墙上往下吊。

一天夜色降临时,雍丘城头上黑压压一片,忽然隐隐约约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士兵,沿着绳索爬下墙来。围城的士兵发现后,忙报知令狐潮。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于是命令士兵向城头放箭,射杀唐军。一时间,叛军兵士争相施射,箭如骤雨般的飞向那些稻草人。明明看到箭插到人身上了,可是也没听到人啊啊的惨叫声,也没见人从城墙上摔下来。令狐潮自知上当,但为时已晚了。张巡把稻草人提上来之后,一看稻草人被插的跟马蜂窝似的,结果,张巡不费吹灰之力,得敌箭数十万只,补足了城中箭的不足。

令人佩服的是,聪明的张巡并非只施此计而止,他利用敌人不愿再上当的心理,决定继续计上施计。

几天以后,还是像前次夜里一样,城墙上又出现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见了感到又气愤,又好笑,都嘲笑张巡故伎重演,贪得无厌。于是只箭不发。这样,一连几天,围城的叛军对张巡夜缒草人习以为常,不再防备。

又是一天夜晚,城墙上又出现了“草人”。叛军兵士自然是懒得理睬,更没有人去报告令狐潮。谁知这次城上缒下来的并非草人,而是张巡派出的*名勇士。这些勇士乘敌人毫不防备,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令狐潮的大营发起猛烈袭击。敌军顿时大乱,自相冲撞践踏,不辨敌我。令狐潮从梦中惊醒,见帐外火光冲天,众兵士乱作一团,四处逃窜,自知大势已去,只得仓皇逃遁。张巡打开城门,亲率千余名军士与勇士一起追杀叛军*余里大胜而归。

哲理点拨

兵不厌诈,在战局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张巡成功地运用了“无中生有”的计谋,从而大败令狐潮。

这一计谋的关键“无中生有”的意思是要由虚变成实,由欺骗变成动真格之处就在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变化和灵活运用。不能总是假,要不然就会被发现,应该先假后真,必须无中生有,让对方以为你动真格的时候也是假的,这样动起真格来对方便无暇准备。

李光弼屡胜史思明

唐朝大将李光弼,本来是契丹族人,自幼擅长骑射,参加军旅后,迅速晋升。后来与郭子仪一起,以谋用兵,屡立奇功,为扫平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贡献。

唐肃宗圣德二年,李光弼率领不足万人的军队守卫太原。当时史思明带领十万大军打将过来,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按常理,李光弼应全力固守营盘,可是,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在防守的同时主动出击。于是,他命人备下擂石车,一旦叛军临近便发石击打,以挫伤敌人的锐气。史思明也为攻城绞尽了脑汁,命部下建造飞楼,围上帐幕,内中筑土山以接近城墙。其用心被李光弼识破,派人挖地道直通土山底,使其倾倒。正当史思明久攻不下,内心焦躁时,李光弼又适时地派精锐骑兵突然出击,打得史军大乱,被杀被俘上万人。后来,恼火的史思明反倒先撤走了,留下蔡希德领兵继续攻城。李光弼看出对方军心不稳,立即调配主要兵力毅然奋勇出击,一举歼敌七万而大获全胜。

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后,又来进犯,李光弼再次与之交锋,两军隔河对峙。史思明有良马千匹,为炫耀兵强马壮,令部下每日在水边放马洗澡。如此连续数日,史思明正在得意之时,李光弼已计上心头。他命令将军中五百匹母马集中起来,同时又命人把小马驹捆起来,不许追随母马。待到叛军放马洗澡时,李光弼便命令将这五百匹母马也赶往河边。两马群遥遥相望,嘶鸣不已。突然间,李军马夫停止驱赶,而那些惦念着小马驹的母马,立即返身飞奔,结果引得对岸的千匹良马追逐不舍,浮水过河,全部投诚。

李光弼智收高、李二将之事更令全军敬服。当时,李光弼率兵攻打史思明占据的怀州,两军相持不下。李光弼留部将雍希颢率千人守营栅,自己还军河阳,临走时嘱咐雍希颢:“敌将高庭晖、李日越都很骁勇,今夜定来劫营,不可与之交战。如果二人投降,可带他们前来见我。”此话叫人摸不着头脑,雍希颢只得遵令坚守。

天将拂晓,果然李日越领兵来到,见无人应战,惊诧不已,待到得知李光弼不在,更是惶惑不安。原来李日越是奉史思明之命来偷袭的,行前史思明言道:“如不灭掉李光弼不许回营。”可现在李光弼不在营中,只有守军千人,李日越即使小胜一场也无法交差。雍希颢得知此中内情,趁机劝导李日越,李日越果然俯首就降。李光弼见李日越来降,自然又有一番好言抚慰,并预言高庭晖很快也将来降。几天过后,高庭晖真的率部来降了。

帐下将士连连称赞李光弼料事如神,李光弼谦虚地解释:“史思明倚仗兵力强大,自以为此战必胜,结果派人偷袭,没想到未能遇到我。史思明凶残无道,出战将领必不敢回去覆命。而高庭晖的才干要胜过李日越,一旦知道李日越降唐大受优待,自然也就想来投诚了。”

哲理点拨

神机妙算,只是依据形势分析判断而预测出来的。李光弼之所以能在和史思明的对抗中屡战屡胜,占尽上风,究其原因,在于他善于思索,谋略得当。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从而让形势按照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这样岂有不胜之理?

领兵打仗必须施计用谋,计源于势,谋出于情,这势与情,就是领兵者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与认识。其实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必须培养对周围客观事物敏锐的感知和认识能力,这样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得心应手,制定出正确的策略。

郭子仪单骑退敌

郭子仪,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出身于中层官吏家庭,通过武举考试走上了政治舞台。天宝八年,担任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年,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年,回纥、吐蕃两大外族联军几十万大举进攻长安。刚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军哪里抵挡得住,回纥、吐蕃联军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长安也受到威胁。唐代宗和朝廷上下都震动了。宦官鱼朝恩一再劝代宗逃出长安。由于大臣反对,才没有逃走。这时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郭子仪身上。

郭子仪下令严守不战,他知道回讫与吐蕃内部颇有矛盾,于是命卫队长去见回纥将领。哪知回纥将领不相信卫队长,说:“郭公已经死了,你骗人,要是真的在这里,我们见见可以吗?”原来,郭子仪手下有一名大将叫仆固怀恩,因不满意唐王朝对他的待遇,发动叛变,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唐朝,这次进军就是在他的唆使下进行的,只是他在行军途中突然发病死去。

卫队长将情况报告给郭子仪,郭子仪说:“眼下敌我悬殊,难以力胜。从前我和回纥颇有交情,不如挺身去说服他们。”部下主张选五百名铁骑兵作卫从,郭子仪说:“这反而有害。”儿子郭唏担心父亲的安危拉住郭子仪的马劝说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国家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人虎口呢?”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那么咱父子一定都得死,国家也难免遭难。我以至诚的话去说服他们,如幸而见从,那是四海之福!否则,牺牲我一个人,可以保全全体,何乐而不为?”郭唏不听,拉住马缰不放,郭子仪扬起马鞭,在他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大开城门而出。

看到郭子仪后,回讫人大惊,大元帅弯弓搭箭,亲自立在阵前。郭子仪脱下盔甲,抛下铁枪,缓缓纵马上前。回纥诸将领相顾道:“不错,是他!”皆下马行礼。郭子仪也纵身下马,上前握住回纥元帅的手,责怪他进军侵略。两人一番谈论之后,回纥元帅终于被他说服,并答应去攻打吐蕃兵,这时回纥兵两翼缓缓推进,子仪部下见状也疾忙上前,两军对峙。郭子仪挥手令部下退开,取酒与回纥酋长共饮。回纥人请他先发誓,郭子仪大喊:“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大汗万岁!两国将相万岁!有负约者,身殒阵前,家族灭绝!”回纥元帅也照样发誓,两军大喜,齐呼万岁,吐蕃兵知道后连夜逃走。唐军与回纥合兵追逐,大胜吐蕃。

由于郭子仪这个外交上的大胜利,长安局势顿时转危为安。

哲理点拨

在敌我力量悬殊、明显不如对方的情况下,郭子仪充分利用了敌方部队的内部矛盾,单枪匹马挺入回纥阵营,用自己的诚意和出色的辩才,征服了回纥将领,使其主动放弃了进攻,从而使得唐朝的局势转危为安。

力的大小并不是由人数的多少来决定的,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很多时候,抓住对方的弱点,如果能抓住对方的弱点,很好地掌握对方的心理特征,那么一个人就够了。

刘崇龟换刀断案

晚唐知名诗人刘崇龟镇南海时,遇到了一起十分棘手的杀人案件。

一天,一个富商的儿子把船停在江边,看见岸上一所高门大户里有个美貌的女子,这个女子看到陌生人不但不迥避,反而对衣帽光鲜的富商子暗送秋波。富商子便调戏她说:“今夜我要到你的屋里去。”女子听了,也没有显露出为难的样子,什么话也没说就转身进屋了。

到了夜里,美貌女子果然敞开门户等待着富商子的到来。忽然,有个黑影闪入女子的房间,女子以为是富商子来了,立刻欣喜地迎了上去,谁知这个黑影却不是她的意中人,而是一个盗贼。盗贼看到女子向自己扑过来,以为是来捉他的,顿时心生歹意,便用刀割断了女子的咽喉,然后一溜烟逃走了。

富商子随即来到,他心中想像着见面之后两人的甜言蜜语和亲密行为,自然是满面春风,高兴不已。来到门口,他吹了声口哨,但是屋内没有动静,他又学了两声鸟叫,但是屋内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富商子心想,女孩子毕竟是矜持,我还是直接进去算了,推开门便往屋里走。谁知一脚踩在血泊中滑倒,连忙点灯察看,这不看则已,一看吓得个半死,急忙跑回船上,连夜解缆逃去。

第二天,女子家人才知道女儿在昨晚被人杀害了,家人于是循着血迹追踪到江岸,并向官府提出控告。官府派人追捕,抓到富商子,将其投进监狱,拷打审讯。富商子本是娇生惯养,哪受得了这等严刑拷打,很快就招认了,但是一旦停止拷打,他又大喊冤枉,说人不是他杀的。

刘崇龟心想,富商子没有杀人的理由。仔细查看了凶手遗落的杀人刀,原来是把屠刀,刘崇龟心里便有了谱。他吩咐手下张榜告示,说因为官府要大宴,所以第二天全境的屠夫都要集中在官府前的操场上,等候分配宰杀任务。第二天,全镇的屠夫都来了,可集合起来不久,刘崇龟又宣布解散,命令屠夫们各自留下屠刀,次日再来。等屠夫们散后,刘崇龟便让人用杀人刀换下一口刀来。

第二天,众屠夫纷纷认领了自己的刀走了,只有一个站着不动,刘崇龟便问:“你还站在这里干嘛?”这个屠夫说:“剩下的这口刀不是我的刀。”刘崇龟便问这是谁的刀,这个屠夫回答说:“是城东某某的刀。”刘崇龟急忙命人前往捕捉,结果该人早已潜逃。刘崇龟又心生一计,以另外一名应当处死的囚犯假充是富商子,在天将黑时予以处决。潜逃的罪犯听到这个消息后,自以为从此安全了,得意地返回家中,谁知刚一踏进门槛,就被埋伏在周围的捕快们抓住了。送到官府后,很快就被判处死刑。富商子犯了夜人人家之罪,也被判处杖刑。

哲理点拨

如果碰上昏庸无能的官员,富商子或许就被判处死刑了,因为从表面上看来,他最有可能是杀人凶犯:想占女孩的便宜,被女孩拒绝后恼羞成怒,顺便拿刀杀害了女孩,然后畏罪潜逃。幸亏刘崇龟不是这等昏官,他从杀人刀是一把屠刀这个细节,看出了这种推理的破绽所在,然后将计就计,终于揪出了真正的凶。

生活中很多事情,初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经过仔细推敲,便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不应该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