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s加密使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互动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8:17

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互动的思考

音乐学专业 石才土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发,对为基础音乐教育提供人才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时刻受到各中小学的关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之一。

[关键词]高师音乐;互动教学;思考;

 Music teaching in high middle schools the interactive thinking

Music Science Major SHI  Caitu

Abstract 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urse Criteria of Music Teaching”, it requires to increase the talents in fundamental music teaching for the high middle schools.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have become a concern during junior schools and middle schools. Therefore, the reform of music teaching in high middle schools is inevitable. And the reform of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 becomes one of the prominent reforms in music teaching during high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Music teaching in high middle schools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Think ;

 

 

前 言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影响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产业,良好的教育质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在影响教育质量的众多因素当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强调要把注重教学结果为主的教学目标改变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充分享受积极参与的快乐。这些新要求,对仍沿用传统教育手段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而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由教师进行引导的“过程式”互动教学模式则成为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什么是互动教学

互动是使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积极改变的过程。互动教学就是指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创新学习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一种新的课内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学生与教师平等互动、互促共进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具有充足互动空间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拓展学生思维为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互动式教学法并不是全新的教学图景,若干年来,很多教师都在课堂上有意无意程度不同地使用过该种教学模式。

        中国传统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教育事业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也即我国普通学校教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美育”范畴,是对学生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体现了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特点。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学生却只能“唯师”、“唯书”、“唯上”,缺乏创造和进取精神,于是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的说法。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温良恭顺,尊重和肯定教师的观点、主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忽视引导学生探索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因此,在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的学生缺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现实中的问题大部分都只能“纸上谈兵”而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并非完全由非科学的内容所构成,传统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积极的教学互动观念和具体实践。例如,在音乐文化传承中,“口传心授”是传承方式的主要教学手段,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积极进行了同教师的“口心”沟通,因此可以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教学模式。再如中国传统的音乐记谱方法是与传承方式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内在联系,它是在一定的程式基础之上进行,又不着意于乐谱标识得如何详尽,而是用“口”和“心”传授乐谱上无法记载的可感内容。[2]这种传授方式强调了传与承双方之间的心灵沟通,通过音乐的直接唱、奏的示范教学,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使学者加强对音乐的领悟,达到对音乐神韵的共鸣。因此,“口传心授”不仅不落后,而且是一重富有创造性的、开放性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规范。“口传心授”成为国际公认的基础音乐教育方法之一,是东方音乐文化中的重点手法之一。但是,“口传心授”也存在着不足。由于“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其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对象都极为有限,属于私塾式的教育模式,周期长,效率低。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后代乃至今天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对于弘扬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促进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陶冶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都发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中留下的各种教学模式至今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其音乐教育价值观也随着朝代的更换而不停的演变着。从氏族社会阶段的“人之为人的确证”到夏、商、西周时期的“以乐教和”,再到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以娱乐和谋生”为主要目的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对于此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价值观领域“人”体系与“艺”体系二元对立结构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意义。音乐教育及其价值,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客观存在。人类最初的音乐活动与音乐教育活动似乎很难有明确的划分与区别,往往音乐活动本身即是一种针对部落全体成员的教育,而音乐教育活动除了包括一些基本的技巧传授和简单的器具制作的“关于音乐的教育”外,更多的一种册是体现为“通过音乐的教育”的活动。[3]音乐教育的相关模式和手段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地位,其中许多优秀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总结在今天的音乐教学改革中仍需认真学习并加以借鉴。

        中国现代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从20世纪初到现在已走过百年历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在全国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高潮。艺术教育得到更高层次的重视,艺术专业高考、高等学校音乐专业招生等很快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随着大学扩招,高师音乐专业快速发展,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也更加受到关注。音乐教育是否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适应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着音乐教育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大小,而高师院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则决定着高师院校音乐师资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社会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多数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上仍采用集中大课、个别的分组课和单独的小课为基本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只能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注重共性,兼顾个性,无法使每个学生的问题和疑虑得到同等重视,难于对每个学生作到因材施教。在当前全国高校普遍扩大招生、生源音乐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模式就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于:音乐基础条件好的同学因受到教师的偏爱沾沾自喜,越加努力,甚至完全脱离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而将就业方向定位于专业表演岗位;而基础条件较差的同学则会因教师的应付态度而在学习中感到悲观失望,兴趣低下,甚至形成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核心与权威地位难以动摇,在教学理念中那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局面很难得到根本改变,音乐课堂教学以老师的教学理念为中心,学习过程是学生对其门师模仿学习的过程,因教师的教学主张和方法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派别。例如从师于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的学生被称为“金铁霖派”,从师周小燕教授的学生却被称为“周小燕派”等。在这些派别之中,学生的演唱和表演上都存在一定的区别,教学思想和理念很难统一。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研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等难有较大的突破。

但可喜的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心,随着高等院校办学竞争的日益激烈,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的教师开始认真关注音乐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革问题,并且通过教学实践改变那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努力使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心理沟通,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我院音乐专业黄绍填教授在2007年第一学期针对上述问题专门组织的一次声乐互动教学示范课,就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可以预计,高师音乐专业的互动教学将在教学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教师们的积极实践中逐步成为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之一,成为高师音乐专业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外国现代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的一环,发达国家往往把现代教育改革视为现代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深受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同时又伴随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而呈现为多元化趋势。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比较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发达国家颁发的教育改革法案中,提出了现代教育要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协调一致并促进教育公平的主张。同时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理念。在音乐教学改革中,提倡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音乐教育科学体系,改变传统教育中那种呆读死记、身体惩罚等落后教育方法,主张采用采用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考试考察法、实习和生产实践法等等。重点强调教学过程对人的影响和学生的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1989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中学学习指导要领》(音乐)就提倡音乐教育要“通过表现和鉴赏音乐活动,发展艺术的能力,提高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发展音乐能力的同时,培养爱好音乐的情趣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操”。同时可以看出,音乐教育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左尔丹、柯达伊认为,“这种理解音乐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人,那就是读和写,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些技能,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到崇高的音乐体验中去。” [4]发达国家这些音乐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提醒我们认识到,音乐教学目标的变革,必须带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促进人的进步和发展的最好途径,就是形成一种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得以充分互动、沟通、合作与交流的有效手段,同时努力推动人的自觉参与实践的热情。

        互动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创新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模式,必然牵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等一系列观念的变革。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也形成了空前的挑战。如何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理念的新一代音乐教师,成为全国各大高校教学改革活动的中心。笔者认为,在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中,首先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使教育培养的产品──人才的质量得到保证。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新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把以教师的讲为主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为主,把注重教学结果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得到快乐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些要求都对仍沿用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为基础音乐教育提供人才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进行引导的“过程式”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点。笔者认为,在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中,教育理念是改革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是把对人的培养和实现人的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现在,许多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个性潜能、未来发展选择自己的课程,就是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积极手段,而我们当前急于进行的,是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进一步研究和改革,使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思想相联系,为现代教育观念的落实找到科学的实践方法和具体手段,而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综合素质,对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准音乐教师也有了质量上的保证。

        音乐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具体做法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直接方式,教育理念则是指导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础。现代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音乐教学需要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进入大学起,学校就已经给他辅设了一条既定的学科课程学习道路和学习方式,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地按照这个既成过程和事先构划的知识体系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是导演和主角,学生始终处于配角和被动地位,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施展,学生的要求难以有效表达,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影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难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动力转换,这是同现代教学理念相违背的,其结果也将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些弊端的只有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得到改变。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所说:“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大力提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今天,互动教学能够首当其冲给人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看看在采用互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主要应当采用哪些具体的方法。

             6.1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所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5],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常见的互动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在课内设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创新并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方法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不尽人意之处往往在于师生互动的主体比例、对象、主导者、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从重建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编制有利于互动的班级规模、创建有利于互动的课堂学习空间布局等策略着手加以改变。例如,音乐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最易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导致学生逃课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互动教学设计上,可以适当的采用知识抢答、表演比赛等形式来营造教学氛围。鼓励教师走进学生中间,有序地引导学生完全的溶进教学内容之中,与学生们一起欢歌跳跃。鼓励比较内向的学生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与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创建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对本学科难点、重点、疑点问题的讨论,启迪学生的心智,培育其音乐意识,锻铸学生的艺术素养,并为其提高音乐能力进行知识储备。在学生对即将在课堂上意欲进行互动的选材所牵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他们的互动热情才会被唤起、互动的途径才会顺畅、互动的效果才会呈现。尽管基本理论知识的直接讲授传授往往也是课堂教学任务所必需,但直接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应力图较少地占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当然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可以在互动中完成。除属重点难点的基本知识可以直接讲授外,其他基本知识的传授应尽可能少地进行直接讲授,否则会有悖整体教学互动目的,亦会挤占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模式是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提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音乐环境,编写互动教学教案,建立应用模式框架等是该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材料,设定问题,引起矛盾,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要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目标。2、采取分层指导、自主学习、共同讨论等形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能力,分别给予切实有效的具体直到,既要避免学生对问题“吃不了,也要防止学生对问题吃不饱。既防止教师包办代替,也要防止让学生在互动中唱独角戏。3、引导进行学生实践,提高应用水平,教师要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和问题的分析讲解,从中探索新知识,摸索新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4、利用学生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反馈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做为下一步互动教学改进的依据。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或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从中检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在下一次互动教学设计中进行调整,例如从演唱会上检验学生运用演唱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评课中分析学生教学法课程的学习效果等。5、组织学生课后交流,归纳总结学习心得,发布学习体会,并可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在总结和交流中得到发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6.2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在一些高校里,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交流得不够充分,甚至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因门派之见存在着隔膜,造成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有时教学活动仅在一墙之隔,彼此歌声互绕、琴声相闻,但却老死不相往来。有些教师害怕暴露自身缺憾与不足,不敢与其他教师交流、沟通。有的教师技术过硬,担心自己的“看家本领”、“偏方秘决”,不掠走而不愿与他人合作,也有教师担心引起是非议论不愿表达个人看法等。这种独立隔膜,孤芳自赏、画地为牢,闭门造车的封闭局面对高师音乐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的提高非常不利,深受其害的往往是所教学生。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音乐教学和音乐考核标准的提出,既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更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时候,尤其提倡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仅相同学科,相同年级的任课教师需要合作交流,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教师也应相互配合,相互沟通信息,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共同分析问题,共同分享成功。同一专业的教师,相互之间应该拆除“壁垒”,互相切磋技法,交流教学经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也应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是全面的,同一个学生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教授不同的技能,为使学生建立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提到的发声原理和声带结构等知识都是关系到人体结构方面的知识,在这方面音乐教师就可以和生物教师、医学教师相互学习,构成一种跨专业的、甚至是跨校的互动,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教育在发展,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也正在以动态、开放的形式不断地向前发展,它们在不同的教学时期,在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着不同的使命。教学改革的发展折射出课程改革的步伐,从侧面也反映出高师音乐教育的成长轨迹。这就需要教师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合作研究和共同探讨,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6.3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互动式教学的实现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互动选材的给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行程、教师的点评与课后的反思。在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为重要、最能显现课堂互动效果的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行程。其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它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所不同,除了互动主体不同之外,互动地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局限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的互动;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除了在课堂上互动之外,更多的是课后的互动。其形式上可以是单一的、一对多、多对多等,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育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花费相当多时间进行反复训练,才能领悟教师所教的知识,形成技术能力。例如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中,钢琴即兴伴奏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而这门课程与一般的音乐课不一样,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钢琴基础上,为指定的歌曲重新编配新的钢琴伴奏。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除了来自教师和教材的知识外,更多还要依赖于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切磋。这时候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为学生提供经验交流机会的同时,对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融合也存在间接的联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贯穿于整个互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运用课堂互动模式教学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了适宜的环境,还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用课堂讨论、课后评论、相互切磋、讨论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各种互动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下,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长期处于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模仿、死记硬背的 “灌输式”的状况,教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学生成了教师的复制品。学生的唱法、表演技巧等都和老师的一模一样,缺少兼收并蓄能力,更缺少自主创新能力。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给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变,而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必须随之转变。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要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应怎样去获取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办法;学会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会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情景;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多样性、有差异地发展。教师必须尽快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解放出来,不能再满足进行居高临下的灌输、说教,而应是充满人文关怀地和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交流。课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对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尽情地想象,尽情地表达和尽情地发挥发挥。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问题加深理解。对一时还达不到要求的,教师要懂得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高校音乐教学应在创新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逐步形成创新能力,不断对旧的高师音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选择探究、变革和创新,尽快完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转变。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方面的新要求,良好的专业水平和较高知识素质是现代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掌握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在学生实习讲课时传授教学技能,教会学生制作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开展课堂讨论,并在必要时提问学生,引导讨论课堂深入进行,促使学生尽可能获得较大的知识量。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等也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有在教师的热情鼓励下,学生才能减轻面课堂讲授时产生的慌乱心情,增强自信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进入从容自如的状态。好的教师应学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和表现的欲望。而学生也只有在学习和表现的过程中得到教师和其他成员的鼓励和肯定,才使他们会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互动教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教师的引导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不可缺少。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共同创建和谐的课堂秩序。为此,高师音乐互动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团结一致,课下课上通力协作。课前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共同分享所查阅的资料;课上作到思维敏跃,协助小组成员完成表达和表演等任务。同时要求每位成员都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较强的责任心,不但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其他同学负责,要有团体荣誉感,尽量做到“不拖别人的后腿”。要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做到课上课下积极参并与投入精力。课后进行集体或个别反思,巩固互动学习成果,作到温故而知新——“温故”指要求学生对课堂上互动学习中所作出探索或表现,进行认真梳理、归纳与总结。例如在声乐和钢琴的教学方面,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很难完全接受老师教的新知识点,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认真消化,经大量的反复练习去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知新”是指对互动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探寻自身表达或表演中存在缺憾的原因、思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及教师的点评,从而获取、培育、强化自己的思维感觉。这一环节可以作为进入新课的“课前预习”。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课后行为,不仅能强化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的认知,同时能为其搭建起正确的思维平台。从而保证了课堂互动教学成果的巩固和有效延伸。

互动式教学课堂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场所,教师可以籍此同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多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开放式的课堂形式以及学生所提的不同方面的丰富问题又能促使教师进行更充分的课前准备并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量,以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全程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它没有完全固定的教学次序,关键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过程式”的教学活动。

        互动教学对教材提出的要求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互动教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合适的选材是保证互动教学顺利进行的的关键。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多为职业教育,由于高校扩招的原因,相对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师范专业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因此教师要对互动教学的选材必须同学生能够接受的现状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教师对互动教材的选择,主要应看选材能否实现互动教学的目的。选材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教学过程中的由浅入深原则;符合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等;还要考虑教材是否具有辩论性、启发性、思考性;考虑能否贴近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等。目前,音乐课堂使用的教材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互动教材的选择仍处于探讨阶段。从课堂教学的互动现状来看,使用互动教材选材较多的是练习型教材,讨论型的教材很少见。所谓练习型教材,其主要特点是在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练习内容,但都以重复或没有强调教学重点难点的练习居多。讨论型教材是指教材的内容存在大量的讨论范畴和论题,相对于师范专业的师生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又有些偏难,偏深偏难的教材不仅对教师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不良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互动选材,这是教学基本规律的基本要求。根据师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教材的编写,是解决问题的最理想方式。总之,因地制宜地选用或编写互动教材,才能确保教学互动流程的顺畅,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互动教学的目标。值得强调的是,任何互动教材的使用,都应采用由学生对选材先行温习后再纳入课堂互动模式,才能取得应有互动效果。

10    互动教学对管理者提出的要

教育改革的实施,不仅对教师、学生提出了要求,对教育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和管理都是教育者或管理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自觉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和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管理的教育,是空泛无力的教育;缺乏教育的管理,是僵化盲目的管理。[6]因此,教育改革要求教学管理者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每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变成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同时,要用管理来巩固教育的成果,才能促使大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和行为习惯。教育和管理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在高师院校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者也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解决。首先,教学管理者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用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用教育改革的观念来看待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对这一新的事物持支持鼓励的态度。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深刻了解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将教学手段的改革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才能避免在面对新的教学方法时感到出格、越界而无法接受和容忍。这就象最初推行学分制时有人认为会造成了学籍管理混乱和学生知识结构解体一样,是一种陈旧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再次,推行互动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教师平等讨论,互相交流的地位,也许会使教育管理者造成教学秩序被破坏,师道尊严被搅乱的印象,从而导致管理者带着眼睛去试图“纠正”、或“整顿”教学秩序而使这一改革模式夭折。最后,推行互动教学改革,对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也会带来非常不同的冲击,会使习惯了用某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管理者感到难以接受。甚至会对同样一个学生作出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如果这样,那才会使教学改革走向了误区,走向适得其反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说,互动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互动教学对学生评价标准的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环,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对某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检验。互动教学改革也需要从教学效果上进行检验,但对于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检验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标准之内,应该相应地建立起一种符合教学改革意义和改革目标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避免用陈旧的评价标准区衡量新的教学手段产生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高校学生的评价模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并以学生获取的分数的高低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标准,进而认为学生表现在试卷上的答题能力是学生学习水平的最高表现,其后果是培养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毕业生,培养了一批应试高手,这些人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这种片面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不公平心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趣,甚至扼杀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学子的创造才能。在推进教学手段改革的今天,传统陈旧的学生评价标准必须得到改变。具体地说,当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依据互动教学选材的特定情境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与意见之后,其最原始与现实的心理渴望是希望从教师处得到观点正确与否的评定,或者能够听到教师阐释自身观点理由的声音。但此时,教师的关注点不应仅停留在学生意见的对与错这里,他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对学生的互动热情与探讨精神予以鼓励和赞许,对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参与问题的探讨进行充分的肯定,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探讨和求索心理,并且不怕错误而勇于提出个人见解的学生才具备发现真理的的素质,这是鼓励创造的最好评价。教师对那些解答偏轨的学生更应在释惑的同时,使其感觉到学生参与互动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至少不仅仅在于观点的正确与错误,而在于其是否付出了思维、是否用了真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互动教学全面、充分地实现学生激情的延续。笔者以为,教师的评价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来概括:明、当、激、解。明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曰用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评、激曰激励学生的发言、解曰帮助观点错误的学生理清问题思路。

结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成长”的意思;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的意味;在中国文化中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意蕴。无论哪一种解释,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内因,才能产生效果,取得成功。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当作知识的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等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音乐家的生平、代表作品等等。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客体的作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个性的发挥。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发,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要改革。要求全国各大高等师范院校积极落实音乐教育改革,创建新的教学局面。强调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而新的互动教学模式是这种改革的重要回应,在实践中也被更多的教师接受,逐渐成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向基础教育输出优秀的音乐教师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