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雷文公司待遇:10-11沟通、律己的论点和论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57:42

十、沟通的论点和论据

论点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

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方式。

沟通是理解的桥梁。

沟通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

沟通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

沟通是一门艺术。

及时沟通有利于消除误会。

教学要建立在师生沟通的基础上。

沟通需要语言,更需要实际行动。

代沟就是缺少沟通造成的。

 名言

    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松下幸之助

沟通、沟通、再沟通。——杰克·韦尔奇

沟通是管理的浓缩。——萨姆·沃尔顿

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有效沟通。—— L ·威尔德

不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玛丽·凯

打动别人的最高明的办法,是跟他谈他最珍贵的事物。——戴尔·卡耐基

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恶必多溢恶之言。——《庄子》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苏轼

即使开始时怀有敌意的人,只要自己抱着真实和诚意去接触,就一定能换来好意。

——池田大作

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蒙田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希波克拉底

一个人无论禀有什么奇才异能,倘若不把那种才能传达到别人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莎士比亚

对人的了解是通过心,而不是通过眼睛或智力。——马克·吐温

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萧伯纳

杂文作家是大众最喜爱的作家,因为是他们沟通了识者和文盲之间的联系,架起了横跨这两类人的桥梁。——迪斯累利

只有心里的话,才能打动别人的心。——阿拉伯谚语

 典型论据

中国与世界

——中国的强大需要与世界沟通

沟通是世界倡导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主旋律,亚洲的 APEC 会议、东亚经合会和欧亚首脑峰会,无不是世界为了沟通和共同发展的产物。中国更是融入到了沟通的世界之中,加入 WTO 、 2008 年的奥运会和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都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最好注解。

秦朝的灭亡

——治国要注意上下沟通

“六国破灭”,秦王统一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千万人之上,得天下不易。然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为了基业传万世,对百姓实行专制,于是闭目塞听,我行我素。李斯传来消息:那些儒生们总是说三道四,横加指责,有时还引经据典,以古非今。秦王听后大怒…… 愚蠢而残暴地“焚书坑儒”,因为缺少了一座通向老百姓与统治者相互沟通的“桥”,终于激起民变,致使秦王朝“二世而亡”。 

张骞出使

——经济文化的沟通能互惠互利

一位勇敢的外交家张骞两次出使了“外土”——西域。内地精美的丝绸、铁器,先进的工业技术传到了西域。西域的骏马、蔬果、舞蹈、魔术等传入内地。此后,一条越峻岭、连沙漠,通向西亚和欧洲的贸易之桥——“丝绸之路”形成。它连通了中土与异国的经济、文化和友谊。中国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唐的盛世

——沟通创盛世

沟通使唐太宗广开言路,积极纳谏,于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玄宗初年,以太宗为榜样形成了“开元盛世”。日本使者来华,鉴真东渡传法,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玄奘西天取经……因为有了沟通,唐朝达到封建社会繁盛的顶峰。

清朝的盛衰

——沟通是治国之道

康熙、乾隆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施政得法,于是国运昌盛,创造了辉煌的“康乾盛世”。到后来,国门紧锁,不与世界沟通,终于有一天,国门被破。英、法、俄……能来的都来了,带着他们的坚船利炮,封闭腐朽的清政府只得签下屈辱的条约。这是否定沟通、闭关锁国酿造的苦果。

传递家信

——亲情的沟通很重要

1903的秋天,美国堪萨斯州的申克写信给他的姐姐,发起了一封由许多人传递阅读的家信。他们兄弟姐妹十人,申克排行第三,他怕大家散居各地失去联系,所以要兄弟姐妹接到信后,每人也各写一封,然后按照年龄大小,依次传递下去。转了一轮以后,每个都要把旧信拿出来,换上一封新写的信。申克认为大家应该试试看,看看能维持多久。

七十八年过去了,申克这个家族还有鸿雁往来。最初的十个写信人已作古,不过他们的子孙后代还在继续这个传递。

起初只要两个月就能轮转一周,现在需要两年。目前有二十八个人写信,他们分在九个州里,年龄从九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都有。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和平统一需要沟通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启程赴大陆访问,展开历史性的“和平之旅”——到南京拜谒中山陵,并与中共领导人就缓和台海局势、解决两岸交流衍生的实际问题寻求共识。这是 56 年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领导人的首次接触,是迄今两岸关系史上最轰动的事件之一,也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这已在北大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

“我觉得台湾大部分人都是愿意和平的,就像我们身边大部分人都是愿意和平一样。连战此次访问大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台湾人民想法的机会,通过这次访问,大陆人民能了解台湾人民在想什么,而不是单向性的交流。”初入大学的郭晓倩认为。

王治郅与队友缺乏沟通

——沟通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自从前往 NBA 之后,王治郅在思维方式上似乎就变得越来越功利,往往除了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要求之外,就不愿意有更多一些的交流,于是和外界的隔阂就变得越来越深,无论是处理与国内还是与 NBA 队友的关系都存在着这个问题,最终导致自己陷入目前的困境。既然病根在这里,那么决定王治郅到底能否继续留在 NBA 的关键,其实并不完全在于他的脂肪含量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沟通和协商能力的提高或许对他更为重要。

孔子与农民

——沟通要注意方法

孔子在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途中,有一次,一匹驾车的马脱缰跑开,吃了一位农民的庄稼,这位农民就把马扣住不给。

弟子中子贡能说会道,自告奋勇去交涉,结果子贡讲了半天道理,说了不少的好话,农民就是不还马,子贡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孔子见状,笑着说:“拿人家听不懂的道理去游说,就好比用高级祭品去贡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怎么行得通呢 ? ”于是让马夫前去讨马。

马夫走到农民跟前,笑嘻嘻地说:“老兄,你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马吃你两口庄稼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农民听马夫这样说,再看看与自己相同打扮的马夫,觉得很亲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马还给了他。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

——隔阂可以通过沟通消除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由于文学见解和政治见解的分歧,曾多次发生过争吵。后来屠格涅夫经常住在法国,两人各奔东西,从不往来。事隔 16 年之后,托尔斯泰主动给侨居在法国的屠格涅夫写信,希望彼此能消除这种隔阂。托尔斯泰写道:“我一想到你,很自然地联想到你的一切好的东西,因为对我来说,你对我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我记得,多亏你帮助我在文坛上出名,也记得,你曾经喜欢过我和我写的东西。”托尔斯泰还说:“假如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你原谅。”

这封信使屠格涅夫特别感动,也特别高兴。一回到俄国,他就去拜访托尔斯泰。从此两人怨恨冰释,又和好如初了。

准备,沟通中的重要一环

——沟通需要充分准备

美国著名记者戴维 1960 年时还是学院《西部报》初出茅庐的生手。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他去采访总统夫人。开始他有点紧张,他急匆匆直奔图书馆,认真查阅有关资料把将要提的问题依次排列,做到了成竹在胸。最后,由于他的充分准备,所提问题“别具一格”,加上总统夫人友好的配合,这篇采访报道终于获得了全国学生新闻报道奖。

周厉王“防民讥”

——堵民之口甚于堵川

周厉王暴虐,国人公开指责他。厉王大怒,找到卫国的卫巫,让他们监视背后指责他的人,只要卫巫一报告,厉王就立即杀了指责他的人。都城再没有人敢发表意见,在路上相遇,只是用眼色示意。厉王非常高兴,召公认为这样做是堵住百姓的嘴,它比堵塞河道还要危险。河道堵塞了,一旦决口泛滥,死伤的人一定很多;对待老百姓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道的人总是疏通河道,让水流畅通;治理人民的人总是开导人民,让人民讲话。人民能够自由讲话,政治的成败就能够显示出来,就可以实行善政,防止弊政,这样一来才能使衣食财物大大增多。人民在心里考虑好了,然后从嘴里讲出来,最后付诸行动。他警告厉王:“如果把人民的嘴堵上,就不会有几个人拥护你了。”厉王不听,于是没有人敢发表意见。过了 3 年,大家一起反叛,把周厉王的统治推翻了。

子产不毁乡校

——群众舆论小看不得

春秋末年,郑国的子产执政 21 年,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思虑深远,功绩卓著,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当时,郑国人习惯于在乡校聚会,聚会时常常议论执政者的得失。大夫然明对此心怀忧虑,没有多想一想,就主张解散乡校。子产深知人是有思想的,十分重视群众的舆论,说道:“为什么要把它们都解散呢 ? 那些人早晚歇工时到乡校聚会,借此机会谈论朝政的得失。他们认为好的,我就执行它;他们认为不好的,我就改掉它。他们是我的老师啊 ! 我听说诚心和善意可以化解怨恨,没听说过滥用权势可以杜绝怨恨。这好比防止洪水,应该疏导,不能堵塞。听取大家的议论批评,可以作为治疗我国家治理上弊病的药石,怎么能把乡校解散呢 ? ”然明听了这番话后,为他“防民之口”犹如“防川”的深刻思想所折服,说道:“我今方知您真是郑国不可缺少的政治家,而我实在是一个不中用的蠢材。”

 哲理材料

星期一早上的奇迹

星期一早晨,当我坐上向南行驶的 151 路公共汽车时,车窗外面阳光明媚,但芝加哥的冬季街景却是凄凉的:树枝光秃,残雪堆积,汽车驶过泥水飞溅。

汽车要在有着大自然景色的林肯公园里穿越几英里,不过没人对窗外的世界感兴趣。乘客们裹在厚实的外套里,挤在一起。汽车马达发出的单调声音和闷热的暖气,令人昏昏欲睡。

车上没人说话,这好像是芝加哥乘客们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尽管我们天天见面,都是熟面孔,可相互之间从不打招呼,大家情愿把脸埋在人手一份的报纸后面。这情景很刺目,人们紧挨着坐在一起,但薄薄一张报纸,却使他们相隔千里。当汽车驶入“超级路段”,也就是两旁耸立着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的密歇根大街时,突然一个大嗓门嚷了起来:“听着,大家听着。”

张张报纸刷刷作响,乘客都伸起脖子。

“我是司机,我对你们说话。”

一片肃静,我们都盯着司机的后脑勺。他是个黑人,年约 25 岁,头发修剪得很整齐,语气里有种果敢坚定和不容违抗的口气。

“把你们手中的报纸放下,每个人都放下。”

报纸一英寸一英寸地下降,司机等待着,我们把报纸折好,放在各自的膝盖上。

“现在,请把脸转向旁边的乘客,大家一起转。”

奇怪的是,我们都按他说的做了。大家很安静,没人发笑,只是呆头呆脑地跟着做——典型的从众心理。

我的邻座是个老妇,她头上紧缠着一条红色围巾,我几乎每天都见到她。此刻,我们四目相对,等待着司机的下一句话。

“现在,大家跟着我说……” ( 这完全是命令式的口吻 ) 他以一个军事教官的口气说道,“早上好,邻座 ! ”

我们的声音轻微又胆怯。在那天早上,我们大部分人还是第一次开口说这句问候语,但却像学校里的孩子那样,异口同声地对着身旁一个陌生人说出的。

我们都发出会心的微笑。刚才发生的一切既不是抢劫,也不是绑架,大家松了一口气,更有一种微妙的轻松感,好像长久以来的束缚一下子解脱了。我们打过招呼,彼此就算相识,有些人在重复着互道问候,有些人在相互握手,许多人在欢笑。

司机不再说话。他不必说什么了。再没有一张报纸被人重新拿起。车厢里净是嗡嗡作响的交谈声,大家都在说话,我们对这位了不起的司机大为赞叹,他为每天持月票往返上班的乘客们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我听到了笑声,一种充满温情的,兴高采烈的格格笑声,那是我在 151 路汽车上从未听到过的声音。

到站了,我对邻座说了声再见,然后跳下汽车。同时抵达该站的有四辆公共汽车。乘客们蜂拥而下,他们一个个就像蜡像馆里的雕塑,脸色阴沉、无动于衷,而我看见从 151 路车上下来的乘客都面带微笑,富有生气。车上发生的一切真是太美好了。

我回头看了看我们的司机,他正全神贯注,在拥挤的交通中把车从空隙中开走。他好像不知道,正是他给我们带来了星期一早上的奇迹。

交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人们在相互的交往中寻求安慰、价值和保护。一句简单的问候因此而创造出奇迹。

厂长机智化争执

一天,某乳品厂的厂长室,冲进来一位顾客。只见他手拿一瓶酸牛奶,气冲冲地对厂长说道:“这样的酸奶能喝吗 ? 我要求赔钱,你们的售货员还不答应,岂有此理 ! 现在,我们一起上消费者协会去理论 ! ”厂长拿过那瓶酸奶,发现其中夹杂着玻璃碎片,不禁大吃一惊。但他很快镇静下来,向那位顾客问道:“请问,这酸奶您喝过没有 ? 要是已经喝了,那咱们还是先上医院检查一下吧 ! ”厂长幽默的话语,大出那位顾客意外,反倒令他有点不好意思了。他满脸的怒气即刻消去一大半,一触即发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

沟通需要技巧

一个女人向邻人抱怨某药房对她服务不周,希望邻人代她转告药房老板。第二天,女人去药房时,老板热情欢迎,并立即给她配好药方,还说如果她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来找他。

后来,那个女人跟邻人说起此事,“你把我的不满转告给他真管事。”“噢,不是,我没有那样做,”邻人说,“我只是告诉他,你很佩服他的敬业精神,说你觉得他的药店是你光顾过的最好药房之一。”

你在听吗?

有一次,我从院子前经过,看见8岁的小外甥趴在地上,表情认真而又凝重。我很奇怪,问他在干什么。他抬起头说:“舅舅,你听蚂蚁说话的声音 ! ”我笑了笑,说不可能。小外甥认真地说是真的,我笑了笑走了过去,留下满身是土的小外甥。

没过几天,我领着小外甥在田野里玩。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小外甥撒着欢奔跑在田野上,脸上写满了欢乐。我被他感染了,心情也爽朗起来。这时候,小外甥跑过来说:“舅舅,你听风的声音 ! ”我不相信,因为我根本没有感觉到风吹动的声音。

小外甥说:“舅舅,你躺下来。”我顺从地躺下了,不明白他要干什么,一脸的迷惑。小外甥狡猾地看着我说不要说话,我们肩并肩地躺了下来,静静地不说一句话。

我突然感觉天地是那样的大,那样的安静,而我的耳朵里响起了细微的声音。我听到了,我听到了细细的微风卷过枝叶的声音,简单而又动听。我感觉到了大地脉搏跃动的声音,低沉而又浑厚。我听见空中遥远而又清脆的鸟鸣声,这一切都曾在我如外甥这般大小时出现过,那时候,我不是像他一样这么用心在听吗 ?

我知道,在我一年年长大的同时,我的感知却在一天天地衰退。我再也看不见蓝蓝的天空,棉花似的云彩,再也听不到蚂蚁说话的声音。在我从外甥般大长到现在,我听到的只是简单的声音,却少了内心的参与。

是的,你在听吗 ? 在你长大到只能以现实来衡量感官的同时,你的内心还在起作用吗 ? 我们很悲哀地发现,我们只能听见声音,是那种用物理名词分贝来描述的声音。

其实,只要用心去听,我们仍然能听到蚂蚁说话的声音,关键是你在听吗 ?

多和陌生人说话

在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上,有一位银发老妇整日踱来踱去。有人认为她是在活动筋骨,有人认为她是位无家可归的老人。直到有一天,报纸上登出了这位老人的事情,人们才知道,原来她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搜寻面带焦虑、心事重重、需要帮助的无助者。

见到独自乱跑的小朋友,她也上前问一句:“小东西,是不是找不到家了 ? 需要我帮忙吗 ? ”见到满脸忧郁的女孩,她也上前问一句:“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 说出来吧,或许我能帮助你。”见到心事重重、满脸沮丧的老年人,她也会主动上前打个招呼:“遇到为难的事了吧 ? 用不用我给你出出主意 ? ”她救助过因长期失业感到前途迷茫而企图自杀的青年男女,送还过离家出走的学生和迷途的智障老人,救助过被拐骗的异地少女,还曾成功地劝说走投无路的犯罪分子投案自首。

一位曾经想自杀的男人现在已经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部门经理。他在回忆被老人帮助的情形时说:“听到她关切的问话后,我竟然扑到她的怀里大哭了一场,当时我只觉得她是母亲或祖母。”在老妇的劝导下,他重新树立了信心。

在这位老人的影响下,纽约成立了一个自发性的银发老人救助组织,他们的口号是“多和陌生人说话”。现在,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加入了这个行列,像那位老妇人一样,走上街头用他们那双见多识广的眼睛,去搜寻来来往往的人群,一旦发现可能需要帮助者,他们就会主动上前,去和陌生人说话。

“多和陌生人说话”,让我们用一次主动的倾心交谈去挽回一些遗憾,创造一份美丽,改变一种结局。

珍惜沟通

一位姓杨的商人,他整日与业务为伍,除了一些必要的寒暄,已经很久没有与人沟通了,与妻子也到了感情破裂的边缘。但是当他在一次假想的灾难中体验到了死亡后,他与妻子做了一次很长的谈话。他对妻子说,他会珍惜手中的幸福,他永远爱她。他说,正是当他被象征死亡的白单子蒙上的那一刻,他体会到了与人沟通是多么的重要。正是他对妻子的冷漠才导致了他们感情的“冬天”,也正是这个时候他明白了自己和部下之间一直难以化解的矛盾。无论是处于哪个层面的人,无论做什么,最要紧的首先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谅解,而达到这个境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沟通。

士兵与豹子

一篇名为《沙漠里的爱情》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置身沙漠孤立无援的法国士兵,几乎奄奄一息,昏倒在岩洞里,待他醒来时却发现一只野兽躺在他的身边,原来是一头嘴上还沾着血迹的豹子。所幸花豹吃饱了,对他并无恶意。士兵原想用匕首杀死它,随后又改变了主意,用温柔多情的动作抚摸雌豹,他不仅同它友好相处,而且建立了感情,一同嬉戏玩耍。然而,士兵还是害怕,趁豹子睡熟之际逃跑了,但走不多远,豹子赶了上来,这时他已陷入流沙中,豹子咬住他的衣领,把他救了出来。文中最后,士兵杀死豹子也纯粹出于误会,豹子轻轻咬他的大腿,他以为是要吃他,便用匕首刺进了野兽的脖子,花豹挣扎时居然毫无恼怒地望着他。文中主人公在讲到这段经历时讲到“我看哪里都比不上沙漠”,“那里没有人,只有上帝。”的确是这样,他在人类社会感受不到的东西,在沙漠里感受到了。

它向人们转述了沟通的无限可能性,即使在人与兽之间,并且让我们对于我们人类自身的交流更有信心。同时,它又影射了人类社会中一个公式化的现象——因沟通走到一起,再因猜忌彼此分离,之后,又习惯将事件本身囿于一种僵化的回忆状态。

 创新论证

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们经常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一些企业管理者更是将沟通推崇到了极致。杰克·韦尔奇就喊出了“沟通,沟通,再沟通”的口号。

但,这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我看未必。有句话叫:“朦胧是美。”一定的距离和陌生使我们只看到对方的优点,感觉很美,但如果充分沟通,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美就消失了。

这样说来,与其架起沟通之桥,去发现其缺点,不如隔岸相望,享受朦胧之美。

 

十一、律己的论点和论据

论点

律己能够树立领导者的威信。

律己能让人少犯错误。

律己是抵御诱惑的金盾。

律己要从小事做起。

律己要持之以恒。

律己是改正错误的前提。

身居高位者更要严格律己。

严格律己,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严于律己,朋友才能长久。

律已可以使人保持心灵的纯洁。

 名言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韩愈

律己宜带秋风,待人宜带春风。——张潮

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律人。——魏源

必先自治,然后治人。——韩愈

必须先改造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鲁迅

时刻发现自己的错误,大胆直率地承认,敏捷勇敢地更改。——恽代英

不管人家爱你还是恨你,都要检查你自己的行动。——伏尼契

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安德烈耶夫

自尊,自知,自制,只有这三者才能把自己引向最尊贵的王国。——丁尼生

我是自己的一切批评者中最凶的、最严厉的批评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要进行严厉的自我克制,因为这种克制本身就可以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的寄托。

——泰戈尔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责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高攀龙

必先自治,乃可治人。——夏燮

能自制的人,就是最强有力的人。——塞尼卡

自制是金光灿亮的马缰。——柏顿

 典型论据

贺老总付钱吃西瓜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1946 年,贺龙同志路过一个部队种的西瓜地时,他和随行人员都爽快地吃了战士们送上的西瓜。但临走时,他坚持要按市价付钱,战士们不肯收。贺龙说:“官兵平等,官长不侵占士兵们的利益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你们要是不收钱,就是叫我犯错误。”这样,战士们只好按价收了钱。

朱德退画

——领导人要严于律己

1975 年,朱德同志到青岛市工艺美术厂视察,当他看到《三峡夕行》这幅贝雕画后,赞不绝口。工厂的同志于是趁朱德委员长去车间参观的工夫,将这幅画装好,放到了轿车上。朱德同志回到住地才发现这幅画,他立即要康克清同志退了回去。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高尚的品德从律己开始

宋元之交,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 ? ”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 !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

——律己是为百姓谋福利的第一步

清朝官员于成龙在生活上极其俭朴,江南百姓遂给他起了个外号为“于青菜”。他在任两江总督期间,有一知县给他呈送“中秋节礼”,被他严词拒绝,并特发《严禁馈送檄》。于成龙为了警诫自己,勉励下属,在大堂上悬联一副:“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斯,谁替你披枷带锁;—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妇娼。”因此,他为官几十年,真正做到了“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毫馈送。”

蘧伯玉夜半过皇宫

—— 律己就是慎独

半夜,卫灵公跟南子对坐长闲谈,听见王宫外面的马路上,一辆马车远远驰来,从车轮跟路面接触震动发出的声音,可以推断车上坐着一个人。

马车一步一步来到王宫门外,车声稍稍停顿一下又响了起来,现在的声音跟刚才的不同,车上的人显然已经下车。马车走过王宫大门以后,重新又恢复了较为深重的响声,马车的主人又回到了车上。

卫灵公对南子说,车上的人一定是蘧伯玉。第二天一问,果然不错。南子问卫灵公是怎么知道的,卫灵公说,依照规定,坐车的人经过王宫门外要下车步行。当时深更半夜,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除了蘧伯玉这样的君子,谁还肯守这个规矩?

两则战胜诱惑的小故事

——律己要拒绝诱惑

一则讲的是,春秋时,宋国的子罕执掌重权,有人献玉给他,遭其拒绝。献玉者说,这可是罕见的宝贝啊。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我若收了你的玉,你我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 ? 另一则故事是,明代官员曹鼐一次捕获一名女盗,二人独处一室,女盗屡以色相诱之,曹不为所动,书一横幅“曹鼐不可”贴于墙上。在这里,子罕和曹鼐都把自己的名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严于律己的徐匡迪

——不能为亲友“帮忙”

党的高级干部,必须严于律己,才能取信于天下。上海市长徐匡迪在刚任副市长时,曾把他的一些家属和亲戚请来吃顿饭。席间,徐匡迪说:我觉得很难办的一件事,就是我的地位变了,周围人对我的要求也变化了,认为你帮我一下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我想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我这个市长帮了周围的人,其他老百姓怎么办 ? 我们这个家族,大概我的职位是最高的。以前,我们这个家族都是科技人员、教书先生,没有当“官”的。现在,我当了领导,这既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也是家庭成员的光荣。做得好大家光彩,做得不好你们也要承担耻辱。因此,在我任期请大家一定支持我。

松下以身作则

——责备不如示范

作为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是一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而他自己也将“以身作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曾经这样讲述说:

“ 1918 年,我考上了日本著名的一所高中,住进了学校宿舍,开始了集体生活。当时自修教室的清洁卫生工作,应该由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同学共同负责。可是,每天做卫生工作的时候,都只有我一个人干活。我觉得这不公平,就向同乡的一位学长告状。当时我说得慷慨激昂,觉得公理应该在自己这一边。

可是那位学长等到我情绪稳定之后,只是慢悠悠地说了一句‘只要你自己尽到了责任和义务,不就好了吗 ? 你又何必去责备别人呢 ? '

于是从第二天早晨开始,我就默默地独自清扫自修教室。其他的同学虽然仍旧没有参加,可我已不放在心里了。不久,那些同学看我一个人忙,又没怨言,便有些看不过去了,于是,他们也逐渐加入到了清扫教室的队伍之中。

这件事情使我终生难忘。步入社会后,我也一直抱着这种‘责备不如示范'的信条,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才使自己有了今天这些成就。”

周恩来严于律己

——不能搞特殊

1958 年,周恩来去十三陵水库劳动,出发前有人建议带个医生去。他说:“到了工地,一点也不能特殊。参加水库建设的,有工人,有农民,有解放军,有干部,他们就不生病 ? 即使有点毛病也应该和大家一样,请工地的医生看看就是了。”工地的负责人叫他首长,他马上纠正说:“在这里只有普通的劳动者。”他在工地劳动了一个星期,从不早退、迟到;下班后与别人同在一个食堂吃饭,同在一个澡堂洗澡,一点也不特殊。惟一不同的是,人们睡觉时他还在工作,有时工作到半夜。

记住什么,忘掉什么

——记住做错的事情

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舞蹈家资华筠都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在一起开会。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便主动告诉她:“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翰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以为老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嗔怪地说:“人家大经济学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 ?! ”不料,翰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么多了。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什么功劳。”

一个铭记着自己的引路人,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典;一个却不记得自己做过的好事,而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这种情怀与境界,非同寻常。

“同志,您的通行证?”

——领袖也不能搞特殊

十月革命胜利后,人民委员会设在斯莫尔尼宫。有一天,在宫门前站岗的是新战士洛班诺夫。到斯莫尔尼宫来开会和办事的人很多,有工人,有士兵,有农民,还有学生。新战士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通行证。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来了,他一边走,一边思考问题。“同志,您的通行证 ? ”洛班诺夫挡住了他。“通行证 ? 我就拿。”列宁急忙把手伸进衣兜里,洛班诺夫接过证件一看是列宁同志,非常不安,举手行礼说:“列宁同志,请原谅,我耽误了您的时间。”列宁握住这位年轻战士的手,高兴地说:“你做得很对,小伙子 ! 你对工作很负责任,谢谢 ! ”

一次,列宁去理发室理发,很多人坐着排队。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请列宁先理。列宁说:“应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随手搬了一张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被挡驾之后

——领袖也不能违反法律

有一次,刘少奇主席在中南海散步,不经意地走进了军事保卫区。哨兵出来制止。警卫员看到这是个新兵,便上去说明情况,可哨兵坚持说:“上面有命令,不让进。”少奇同志听了,立即上前对警卫员说:“人家执行命令是对的,我们走吧 ? ”转身走了一段路,少奇同志又特别嘱咐警卫员说:“以后不要批评这个战士,人家忠于自己的职责,是个好战士。”

王象晋一生律己

——律己重在坚持

明代有位坚持几十年严于律己的王象晋。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布政使。他一直到 90 多岁时仍然律己十分严格,坚持每天读书写作,即便是盛夏酷暑,也是衣冠严整,正襟危坐,丝毫不敢有所懈怠。在他的客厅里,挂着一副对联,上写:

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书斋中又有一联,上写:

容人所不能容,

忍人所不可忍。

90 岁的时候,王象晋给自己写了一篇《自祭文》,有几句是这样写的:不敢丧失仁义之心,不求达到一切满意,能自甘清静淡泊,能忍受别人闲气。 90 年来,他于心无愧,可以和众人一起同游同乐,也可独自含笑长逝。这祭文,正是对他一生严于律己的真实写照。

林则徐自勉

——律己为政,造福百姓

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后,实行查禁鸦片。这时,他亲自在府衙题了一副堂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下联则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正不阿、挺立世间的清官。

“做官即不许发财”

——为官律己,不为发财

1920 年 5 月,吉鸿昌的父亲吉筠亭身患重病,语重心长地对吉鸿昌说:“孩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给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父亲去世后,吉鸿昌把“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写在瓷碗上。交给陶器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把碗拉到部队,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说完,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当时吉鸿昌年仅 25 岁,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任营长。

徐溥投豆

——严格律己,贵在坚持

明人徐溥在求学时期,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便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妙法。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做了一件坏事,说了一句坏话,想了一个坏念头时,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过了一段,黑豆黄豆已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厉,律己更严;久而久之,瓶中黄豆半满,黑豆则屈指可数。徐溥就凭着这种持久约束,不断修炼自我,完善品德,终于成为明朝一代名臣。

 哲理材料

苍蝇与蜜罐

蜂蜜一大罐,

碰巧洒在窗台上,

黏糊糊到处都流满。

苍蝇闻到蜂蜜香,

飞来吃得真贪婪,

蜂蜜黏上它脆弱的双腿和翅膀。

它又扭,它又挣,

一次一次都徒然。

迷人的香气中迎来了死亡。

古语有言:

一时的快乐不要贪恋,

愚蠢的动物要把命偿。

贪恋一时的快乐有时会以生命为代价。

你的行为就是别人对待你的“砝码”

法国北部诺曼底的一个小镇,有位面包师傅经常到隔壁农场买牛油。面包师傅发现每回购得 1 . 5 公斤重的牛油块,都被人偷斤减两,而且问题一再重演。终于,忍无可忍之下,他将农场主人揪送法办。

法官问农场主人:“您有磅秤吗 ? ”

“有的。”

“你少了称重量的砝码吗 ? ”

“我是少了几粒砝码块,重量不齐。”

“那您又如何能称出牛油块的重量呢 ? ”

“跟您据实禀报,法官。根本不需要砝码 ! ”

“怎么可能 ? ”

“事情是这样子的,当面包师傅很赏光地到农场买牛油,我也决定采购他做的面包。而且,每次就用他送来的 1 . 5 公斤面包当作砝码,称出等重的牛油回卖给他。如果他不服,认为被欺诈,这不是我的错,是他的。”

丽贝卡

昨天,丽贝卡·梅森,

一个人在客厅时,

不小心打碎了一个,

放在壁炉架上的漂亮瓷盆。

她吓了一跳 ,

悄悄走开。

谁也不会知道她曾在那里待过。

但是丽贝卡突然记得,

父母教导她不要欺骗。

想到这里 ,

她立即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

妈妈赞扬了她的行为,

更加爱她,当然也把她原谅。

在这首诗中,小女孩三思之后认为诚实是最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自律。

 创新论证

严格律己也要尊重客观规律

一般来讲,严于律己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品质,因此,被我们奉为圭臬。但是,人们却忽视了过度的律己有时也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比如,某同学制定了一个学习目标,本学期要考到全班前三名。因此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学习,看书时间一定要保证每天 14 小时。这位同学律己的精神可谓感人。但是,要是真的按照这份学习计划来,律己越严格,可能离成功的目标越远。为什么 ? 因为不过一个礼拜,他的身体就会支撑不住,从而整天躺在医院里了。

可见,律己是一个好品质,但是,不能过度,不能忽视客观规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