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自动喂食器: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应对媒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32:50
来源:湘潭机关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0-8-4 15:45:35
中共湘潭市委统战部  文丽辉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什么形象,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在现代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的活动无不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就对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
1、明确领导公众形象的概念。
领导公众形象是领导者在其素质基础上,由自身实践所决定的社会公众映象和评价。一方面领导公众形象是领导者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领导者有什么样的内在素质,必然会展示、流露出什么样的外在形象。所以,领导者良好形象的塑造,不能靠包装,不能靠表演,也不能靠所谓“强化训练”之类的措施,而应该靠自身各方面素质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领导公众形象是领导者自身领导实践行为的客观产物。领导形象具有客观性,只要是领导者,就必然给下属和社会留下自己的形象。领导者不存在有没有形象的问题,只存在有什么样的形象问题。第三,领导公众形象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领导形象作为过程,其运动变化在实践中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正向运行,即领导者素质的提高和形象的优化。另一个则是负向运行,表现为素质的降低和良好形象的丧失。领导者是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还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这必然会直接导致自我形象运行的不同方向。
2、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公众形象
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群众对他们的关注是多方面的,就连性格爱好、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等,也都会有人进行议论。这些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领导者的形象,领导者在这些似乎“无关宏旨”的问题上加以注意也是必要的。新时期社会主义领导者的良好形象,我认为主要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道德完美的好人形象。领导者首先应该是好人,好人就是道德完美的人,所谓“完美”,是指私德好、公德好、官德也好。尽管好人不一定是个好官,但好官必须是个好人。在社会生活中,下属和广大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并真诚拥护的领导者,往往并非因为他们的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强,而是取决于他们的做人。一般而言,群众对一个人是好是坏的评价,主要是以其道德状态为标准的。当前,我们任用干部的标准也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领导干部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做人的品位。
(2)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而社会主义领导干部的本质则是人民公仆。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是良好的领导形象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个领导观的问题。领导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在今天的社会利益格局下,领导干部的利益观就其实质来说大致有两种:一是为个人、为小集团的利益当官;另一种则是社会主义领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从政当官的唯一宗旨,在领导实践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为群众排忧解难。
(3)是非分明的正气形象。讲正气,既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传统美德,也是由社会主义领导本质属性所决定而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领导目标实际上是通过他的影响来实现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领导就是影响”,领导干部能否有效实施领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实践证明,正气形象是领导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下属和广大群众来说,他们不仅要听领导干部是怎么说的,更要看他是怎么做的,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古人曾讲:“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显然,领导干部讲正气,树立起是非分明的正气形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殷切期望的,也是其提高影响力、顺利开展领导工作的基本保证。
(4)开拓进取的创新形象。领导工作不单单是执行性、重复性的工作,而是要面对新矛盾、研究新思路、制定和推行新的战略策略,也就要求领导者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在多年“左”的影响和计划经济的束缚下启动和进行的,又处在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之中,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困难堆积如山,这更需要领导干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不能用旧意识看待新事物,不能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更不能患得患失,求稳怕变,甚至采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态度。领导者应该有胆有识,敢闯敢试,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望和欢迎的形象,也就是创新的形象。
(5)知识广博的学者形象。在今天社会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成为学者型领导者,才能胜任新时期的领导工作。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文化层次一般是以学历为标志的,虽然学历和能力、文凭和水平并不应该简单地划等号,但不能由此轻视学历。事实上,学历既是一个人获得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性条件,也是知识更新、不断提高的阶梯和动力。领导干部作为学者,除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外,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由领导工作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多变性所决定,领导干部的知识面应该力求广博。但知识无涯,精力有限,领导者应从自己的具体岗位出发,对浩瀚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优化组合,形成自己独特、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胜任领导职务,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
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当今社会,如何面对媒体、引导舆论,已成为考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从实践看,领导干部要做到正确有效的引导舆论,首先在思想上应当确立这样一些适合形势发展的观念。一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媒体基本上是单一的党报党刊和政府办的媒体,而现在,我们不仅有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党报党刊,更有以广大市民为主的都市类报刊,还有为广大青年和知识界偏爱的网络媒体,以及更为普及的大众手机媒体等。所以,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一声令下,“一刀切”地管住所有媒体。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与时俱进,不能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一律“正面报道”为主;或把媒体当作“敌人”,防火防盗防记者。二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领导干部要坚持执政为民,突发事件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时刻要尽心尽职,这是正确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和保证。做到了这一点,即使遇到天灾人祸、突发事件,也根本用不着为正确引导舆论劳心费神,更不用去挖空心思封堵媒体。对媒体越开放、越透明,舆论氛围就越有利。否则,谁都无法左右现代传媒。三要坚决摒弃封堵思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高,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知情权需求和话语权诉求空前提高,决定了我们的新闻管理主要采取以疏为主的方式。实事求是地讲,就是想堵,也堵不住。中国早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且,新闻媒体和记者本身固有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你越是堵,他兴趣越高;你越想掩盖,他越是盯住不放。你不通过正当途径提供新闻信息,他就会从旁门左道挖掘小道消息,甚至凭空猜测,主观臆断。因此在新闻宣传管理和引导舆论上,要多疏少堵,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先入为主,确保准、快、好的引导舆论。四要及时抢占舆论先机。针对新闻宣传面临的新形势和传媒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在舆论的引导上,首先要快,要及时。事件发生后,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报道,要边处理边报道。传播学认为,要纠正一条错误的新闻,至少要花7倍的力量。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重要性。这就是新闻规律,我们必须重视。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上,不习惯处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也不习惯处理与媒体的关系。现在各方面情况都与过去不同了,领导干部必须学会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
(一)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就是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与公众关系日益紧密。公众也希望得到最直接、最快捷的信息,这就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等行为主体加强与媒体的配合,直接面对媒体,通过媒体架起与公众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因此,处理媒体关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首先要熟悉媒体,选择适合于自己并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作为交流对象,培养与媒体间的感情。其次,要适时举办新闻发布会、座谈会、跟踪报道等活动,与媒体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建立良性的媒体关系,是把握舆论主动权,争取有利的舆论环境的基本保证。
(二)提高危机事件中面对媒体的能力。危机事件的爆发最能刺激人们的好奇心,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捕捉的最佳新闻素材和报道线索。在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扭转危机,摆脱被动。而在危机处理中表现不当,则会使突发性事件进一步恶化,造成新一轮的危机。面对危机事件,可以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危机早期: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切忌封锁、隐瞒信息,要把握好先机,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及时披露相关最新信息,先声夺人。危机中期:要面对媒体,发布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尽早赢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危机后期: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
(三)提高面对记者的能力。西方人称记者为“无冕之王”。记者具有两重属性:向公众提供事实真相,这是记者的自然属性;维护阶级与国家的利益,这是记者的社会属性。通过记者来传递信息,这是与媒体接触的主要目的。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轻视记者、回避采访、盲目应对、蔑视媒体的心理状态,要坦诚、自然、客观地面对记者,做到“三多三少”,多讲现实,少讲规划;多讲措施,少讲原因;多讲主观,少讲客观。具体而言:一要尊重每一位记者。要善待记者,不要给记者讲课,因为他们不是你的学生;不要给记者做报告,因为他们不是你的部下;不要敌视记者,因为他们不是你的敌人;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记者,因为他们是你的合作者。二要及时回应记者的来电来访,提供记者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利用事实来抓住记者的注意力,以事实为基础答复记者。三要尽量不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语言,更不要当众拒绝某位记者的提问。这样会使传闻成为真相,报道情绪化,对自己产生不良后果。四是不公开表达自己的偏见。最好不讲“我个人认为”、“我个人的意见”等。五不要企图控制记者,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言行。要沉着冷静、有礼有节,绝不能恼羞成怒,情绪失控。领导干部如果能够把握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规律,将有助于减少与记者的矛盾与冲突,并会吸引记者的关注力,激发记者报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提高面对采访的能力。接受采访是与媒体面对面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的大众传播方式。接受采访也是领导干部向公众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展示观点、树立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领导干部在面对采访时,要注意以下方法和技巧:一要为采访获得成功而精心准备。要明确接受采访的目的、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以及公开信息的底线。二要以平等、谦逊、积极的心态接收采访。要明了采访的性质与作用,清楚自己面对的对象,将自己置身访谈话语环境中,这样在接受采访时才会有比较平和的心态。三要在采访中,要表现出自信、真诚和自然。领导干部应该有独特的判断力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有深入的洞察与独特的见解,加上诚恳与亲和的表达,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四要在采访中表现出热情、投入和活力。公众总是喜欢有生机、有激情的领导形象,所以,要尽量展示自己光彩的形象。五要准备好应答尖锐性、刺激性的问题,要随机应变。采访过程也不会是平铺直叙,提问者总会设置一些难题,增加采访的戏剧性与趣味性,这一点被访者要有心理准备,以免因不适应而出现尴尬局面。六要掌握回答的一般技巧,善于用事实说话,巧用数据,要博闻强记,对有表现力的关键数字,要烂熟于心,将采访过渡到你的某个关键信息点,形成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结论。另外,最好是当面采访,在没有确认记者的可靠身份前最好不要接受电话采访。
(五)提高应对负面报道的能力。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舆论宣传过程中,需要保持合理适度与相对平衡,充分发挥正反两方面报道的功效,为我所用。保持适量、适度的负面报道,对于改进工作、遏制不正之风、加强对权力规范运作等,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也是新闻媒体功能的体现。所以,对一些符合事实真相,出于改进工作为目的的监督报道,要虚心接受。如果出现了明显歪曲事实、扩大事态、造成恶劣影响的报道,就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通过与媒体人员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有说服力的新闻稿,做到真正让事实讲话,受众也可以接受。一些批评报道播发后,多多少少会对负责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一味指责媒体,敌视记者,很可能会对自身形象造成更大的损害。最好的办法是,静下心来查找问题,努力改进工作,与媒体合作;必要时,可与媒体协调,通过媒体,挽回形象。
总之,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能为我们发声、说话。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能为我们倾听民声、民意。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工具,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便利。新闻媒体还是我们的“保健医生”,能帮助我们扬善除恶,祛病健体。但我们也不得不说,新闻媒体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我们披荆斩棘,开创工作新局面;用不好,就会伤及使用者自身。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更好地面对媒体,用好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