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头轴心垫片哪里买:一节不成功的优秀公开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57:14
一节不成功的优秀公开课  作者:康逸 广州市第七十九中学   来源:广州中学化学网  发布时间:2011-09-16

 故事发生在我那次校内公开课评比活动上……

当时我教高二,广州的高中还没有使用新教材。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届的校级公开课评比,我代表化学科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原电池的第一个课时。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参阅了教辅资料,认真地分析了该课的重难点。课堂一开始我设计了大家知道电池的发电原理吗的问题导入,然后循规蹈矩地运用了教材中锌铜原电池的实验进行分组实验,其实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这个实验效果好,学生会觉得很神奇,到时课堂气氛会很好,这个分组实验无庸置疑就是这节公开课的关键所在。而且到场听课的其他科的老师不太懂化学,也会对这个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相信我的公开课的评分不会低。抱着这样的初衷,我认真地备好课做好课件,自己也到实验室反复做了实验,看到每次实验灵敏电流计都有明显的反应,我对这节课就更有信心了。更有利的是我选择了星期三这一天,全级四个班在当天早上连着都是化学课,我选择了第二个班的课作为公开课,因为后面两个班我觉得平常上课反应不如第二个班,而更重要的是,明眼人也都看得出,这样做可以利用第一个班先作为试讲,第二个班就更好把握了。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第一个班的课很顺利,下课后我赶紧叫同学们离开实验室,不要影响下一节的公开课。下课不久实验室就坐满了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其实我们化学科也就六个老师,其他的都是门外汉,我心里想一切都在我预料之中,这一次至在必得了。在班长喊完起立后课堂如我设计的顺利进展,分组实验时听课的老师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时挪到学生旁边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到最后我循例做了总结,下课铃声也如约而至。我轻轻吐了口气,心里庆幸一切都很顺利,轻松地准备上跟着的两节课。

就在老师和同学们纷纷离开实验室的时候,一位历史科的老师走到我跟前,他嘴角一提微微一笑,诡异地望了望我然后说:康老师,这实验伪造得不错啊。我一听就纳闷了,你为什么这样说啊?他不紧不忙的随手拿起实验台上的仪器摆弄了起来。他取下连接铜片的导线,然后将导线的接头浸入稀硫酸中,接头的位置就产生了气泡,然后他说:你看,用导线就能产生气泡了,何必连着铜片啊。至于电流计,我想也有做手脚吧?刚才我身边的那学生就这样说了,只是公开课这么多老师听课,学生不好提出来而已因为要赶着上课,他没听我过多的解释就离开了。我拿起导线端详了一下,哦!原来这些导线的接头并不像我们平常用的电线是铜制的,而是铁制的,所以将它直接浸入稀硫酸中自然就有气泡产生了。

受到启发,在下来的第三个班的课上我打算增加一个对比实验:在做完教材中的实验后,我叫同学们都取下导线,直接用导线接头浸入稀硫酸观察,然后再将铁制接头与锌连接后浸入稀硫酸中观察。因为铁的活泼性也不如锌,所以将铁单独浸入稀硫酸中和将铁与锌连接后浸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是有差别的,后者现象会更剧烈些。其实这也是一类常见的题目所考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原电池的反应比氧化还原反应速度更快。利用课间短时间理清思路,也没有时间检查学生的仪器我就匆匆开始上第三个班的课了,但当我要求同学们做这个对比实验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原来有些同学桌面上的导线没有接头,导线只是由裸露的铜丝缠绕在铜片上而已,所以部分同学只是将铜丝浸入稀硫酸,所以他们就回答我并没有现象,这时我赶紧解释同学们的导线有差别,手里拿着铜丝的同学当然实验没有现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一番折腾后,学生算是明白了,但浪费了时间使得后面相应的练习和总结也没有来得及做。

送走了第三个班的学生,我赶紧叫上实验员叶老师一起找出有铁制接头的导线和没有接头只剩裸露铜丝的导线,叶老师理解了我的用意还跑到物理实验室借用导线,终于赶在学生来之前使每张桌上都摆上两种导线。

最后一节课开始了,我一改公开课时采用的设问,一开始就让同学们先用裸露的铜丝浸入稀硫酸,显然是没有现象的,然后我便抛出这个几乎颠覆学生初中时的印象的问题:我们能使铜丝浸入稀硫酸后产生气泡吗?经过一番引导和解释后我和同学们重现了课本中的实验。实验后我又引导同学们将铁制接头单独浸入稀硫酸观察,然后再将铁与锌连接后浸入稀硫酸中,前后的两组对比实验使同学们原本的疑惑彻底消除了,而且顺理成章地自己就做出了总结,虽然有几道练习搁置了,但整堂课学生们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显得流畅而自然。当时的化学教学还没有强调探究学习,但我认为这节课是名副其实的探究学习。看到同学们满足求知欲的表情,我也十分欣慰。原本为了公开课而焦急紧张的心情早已经抛到一边了。事后,我为前面那三个班补做了的对比实验,但显然效果不如一开始就这样做。

后来,我的那节公开课还是如我当初所愿的被评为优秀公开课,但我心里很清楚,这节公开课并不如我改进之后的那第四节课,这只是一节不算成功的优秀公开课。或许一节课老师准备得如何用心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老师站在什么角度去准备,是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还是站在老师传授知识的角度,抑或出于为了开公开课搞活气氛的目的。我想,一节课的设计是否成功,应该看课堂设计能否真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果让学生仍然心存不解地走出课堂,这样的课还能算成功吗?我的这个故事给了自己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