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斗排水管接口图图:《陈太丘与友期》练习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10:20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题:

1.《世说新语》是 古代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刘义庆是  南朝宋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过中不至(过:超过)    日中:(中午 )     引之:( 拉元方  )

去后乃至(乃:才)     去:(离开)          舍去: (不再等候而走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丢下,抛弃)         无礼:(没有礼貌)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之:(  拉元方  )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

3、加入省略的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 )待君()久不至,(家君 )已去。”友人便怒:“(尊君 )非人哉!(尊君)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如果把课文分成三层,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第一层:友人   不至         太丘  舍去   

第二层:友人   便怒         元方  对答   

第三层:友人   惭,下车引之 元方 入门不顾

5、.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元方,语言和行为.

6、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君与……则是无礼。”

7、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知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8、“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9、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10、.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11、想一想: 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 :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   : 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

家君 :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2、陈元方是怎样反驳友对方(文中的“友、客”)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有何技巧?

“君与家君其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3、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陈太丘是县令,“友”为什么敢骂他?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朋友以为他是个不讲信用的人

14、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15、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暴躁、易怒

16、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 无信”、“无礼”

17、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友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18.、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19、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知错能改了,应当宽容他,以礼相待。

(2)不失礼。因为元方才七岁,不应对他求全责备,况且对于友人这种无信无礼的人,也确实令人气愤。

20、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21、请讲一些关于礼貌、诚信的故事或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礼貌、诚信方面做得怎么样?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22、从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诚信是立身之本,答应别人时要慎重考虑,许诺了就要尽力而为,不能失信。

 

《咏雪》练习题:

1、准确读出句子节奏:     

谢  太  傅/  寒  雪  日内  集

白  雪/ 纷  纷/  何  所  似

撒  盐/ 空  中/ 差  可  拟

未  若/ / 因  风  起

2、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式

[译]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问题归纳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寒冷的雪天_,地点:谢太傅家,人物:谢太傅和他的侄子、侄女,事件:谈论诗文等要素。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家庭温馨,和乐一家的气氛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人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4、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更好?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这个比喻不仅形似且神似,雪的飘飞与柳絮的飘飞接近,并写出雪的颜色和数量,拥有前者所没有的美感。

延伸:

你能否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 的诗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世说新语》) ①〔王戎〕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世说新语》) 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信然〕真是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呢?”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那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华歆(  )辄(  )携(  )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歆辄难之(辄:当即  )  (2)幸尚宽,何为不可(幸:幸而,恰巧)

(3)王欲舍所携人(舍:扔掉,抛弃)(4)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的原因)

(5)既已纳其自托(托:请托,请求)

3、如将《乘船》一文分为三个层次,你准备怎样分?

第一层:(开头到“何为不可”)写二人对别人搭船一事各持己见。(故事开端,起因)                                                                        第二层:(“后贼追至”到“遂携拯如初”)写王郎欲毁约,华歆坚守诺言。(故事发展、高潮)                                  

第三层:(末一句)写世人以此事评定二人品行。(结局)

3、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诚信是立身之本,答应别人时要慎重考虑,许诺了就要尽力而为,不能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