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预算与清单预算:缘起和性空-佛教对自然的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00:30

缘起和性空-佛教对自然的看法

佛教对自然的看法,可从缘起与性空两个观念来着眼。缘起之说,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依于种种的条件、因素而生灭,佛教称此关连性为为因缘。依据因缘说,一切都是无自性、无常性与无法性的。不论从身、心及法来说,一切有情众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并没有所谓不变的自我或存在,然而有情众生烦恼、纠纷乃至生死流转的来源,都是执着于与他人对立的自我存在。如果能明白缘起的道理,对世间一切有正知见,便能解脱苦痛,达到寂静涅槃的境界。

根据缘起的说法,整个世界处于重重关系网络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佛教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不能分割。每一个单位,都是相互依赖的因子,是关联的而非独立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关係,如同一束芦荟,相互依持,才可耸立。任意分割事物间的关係,就不能对其本质有正确的理解。

从缘起论出发,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本质,只是相对的存在,佛教称此为空。空,不是绝对的无,不是没有,而是说事物没有自性,不真,故空;缘起,故空。在大乘佛教中,二空的说法最为普遍。所谓二空,一是人空,二是法空。人空,又叫我空、人无我等,是说明生命个体没有实在的本质存在。法空,又叫法无我,是说一切事物没有实体。大乘佛教以此二空,破除众生对生命和事物的执着,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

佛教对人我执的破除,否定了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存在的实在性,打破了人自身的优越感和在世界中的优先性,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反驳。日本学者阿部正雄认为,佛教的涅槃说是建立在无我论的基础上,它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宇宙主义。佛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可提供一个精神基础,在此基础上,当今人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是环境的破坏,这是可以解的。这个问题与人类同自然的疏离紧密连结,它起因于人类中心主义,由此人们把自然仅仅视为一个障碍,或实现其自私目标的手段,因而不断地寻找利用它或征服它的方法。

佛教并不把自然视为人的附属物,而是把人视为自然的附属,更正确地说,是从宇宙的立场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份。此一观点不仅使人克服与自然的疏离,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不失去其个性。

大乘佛教将一切法都看作是真如佛性的显现,万法都有佛性。此万法不仅包括有生命有情识的动物,也包括了没有生命的植物、无机物。中国天台宗湛然大师将此明确定义为无情有性,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禅宗更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蕴含着无穷禅机。基于这一缘由,清淨佛土,珍爱自然,就是中国大乘佛教天然的使命。

无情有性,重视自然物的价值,其理论依据是真如缘起说。湛然在其代表作《金刚经》中对此有系统阐述,他说: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宗。所谓随缘不变,是说佛性本身是不变的,它随顺条件体现于万物,每一事物都有佛性,都有平等的价值,这是大教,也就是大乘佛教的理论。

相反,认为木头、石头等没有情识的东西不具佛性,是小乘佛教的狭隘说法。他又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只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如果认为无情之物没有佛性,那不是说佛性没有普遍性吗﹖所以,佛性遍及万物,是不分有情的此和无情的彼。一切事物都有内在的价值。为此,湛然明确提出无情有性的命题,「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变遍摄。世人不了解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须云无情有性,真佛体在一切法。

禅宗的自然观认为,溪声、山水即佛声、佛身;展现大自然之姿的山与河,亦即是所谓的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