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春兰空调售后服务: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00:53

孙云晓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集   好孩子好习惯
  第二集   培养爱心从培养孝心开始
  第三集   诚信立身
  第四集   责任让孩子长大
  第五集   自信者强
  第六集   遵守规则是成功之道
  第七集   人生成败在于自制
  第八集   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第九集   学习习惯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第十集   真正的学习源于兴趣
  第十一集 阅读习惯是人生成长的发动机
  第十二集 习惯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绪论:五年习惯培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收获

绪论

五年习惯培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收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

“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2001—2005)规划课题,也是团中央和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的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近五年的实施期间,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取得了不少突破,很好地实现了课题组提出的基本设想,达到了课题方案中所设计的预期目标。课题研究始终围绕课题总方案中提出的基本研究假设和主要研究内容来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研究表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适应了我国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成为中小学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一条富有实效的途径,也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

本课题是在广泛吸纳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加强和改进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提出的。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无论是在传统教育中,还是在当代教育中,对以行为习惯培养为核心的养成教育都非常重视,产生了许多养成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这为我们开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揭示了习惯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课题的基本设想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少年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良好行为习惯能够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1.提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内容与方法;2.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初步探索良好习惯培养与少年儿童人格发展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原则,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其中每个方面四项重点指标,一共十二项重点指标,即:(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这12项重点指标中的每一项指标代表一种或一类重要的人格化习惯。

本课题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在对习惯与人格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等基本问题进行一般理论和原理探讨的基础上,更注重课题研究与中小学日常教育相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课题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较好地适应了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科研的需要。

本课题在总体上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实施,即:(1)充分准备,奠定基础阶段(2001.6~2002.3)。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课题的前期调研,深化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立课题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制定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等;(2)全面启动,形成共识阶段(2002.4~2003.4)。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建立地方中心研究组和子课题组,完善课题的各级组织,组织子课题组学习课题有关材料,进行子课题的申报与审批,开展子课题立项工作等;(3)深入研究,特色创新阶段(2003.5~2004.4)。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进行深入研究,把总课题的设想与各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习惯培养模式;(4)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2004.5~2005.12)。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巩固和完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等。

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开展了比较广泛的子课题研究,研究规模较大。课题组从全国近20个省市选择了400余所子课题实验学校,其中30个为重点实验学校。同时,课题组安排6位儿童心理学博士生和多名硕士生在北京市的11所小学的进行了为期1年教育实验和干预研究。子课题研究在实验学校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实践效果,不仅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而且为课题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了“实验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经过近5年的研究,本课题初步形成了一套关于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与原则,对良好习惯与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1.从总体上看,在少年儿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一系列基本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养成良好习惯促进了少年儿童基本素质的提高;养成良好习惯是少年儿童能力的重要生长点;某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某些人格特质有促进作用,这些良好习惯的积累、泛化、整合、升华,必将对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表明,在静态的结构上,习惯是比人格更具体化,也比人格低一层的行为方式,是构成人格的基本成分,许多具体的习惯在个人身上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赋予个人独特的行为风格模式,这就形成了他特定的人格。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习惯又是人们偶然的心理、行为反应向人格心理特质转化的中间过渡环节,反复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反复进行,使得它们得以巩固,并可能泛化到其他情境条件下,逐渐形成稳固的心理状态和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从而转化为人格特征。

然而人格又不完全是由习惯决定的,这可以从两方面讲:第一,心理学界对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存在天性与教养之争,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先天遗传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遗传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首要生物因素,也是个体行为习惯养成所必须的基础;某些人格特征本身也带有很强的先天烙印,比如人的内外向,情绪的稳定性,这些人格特质更多是受遗传因素的制约,环境的影响一般较小,习惯的养成属于后天环境塑造的过程,对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往往较难有所影响。第二,从习惯到更为稳定的人格层面的转化并非一个迅速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重复并相应拓展迁移到其它方面才可能转化为人格特质,有的习惯行为只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可能会因为外界刺激的改变而变化、消退。而且,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到人格特质的转化,也会存在某些关键期。当人们已经拥有众多长期稳固的行为习惯之后,培养新习惯面对的任务就不仅是形成行为反应联结了,而是先要克服已有的自动化行为,然后才能形成新的行为联结,这种过程相当困难。年龄较小的儿童,本身已有的习惯行为模式单一,可塑性较强,正是形成习惯的关键阶段。当这种关键阶段过去之后,个体不仅获得了很多稳固的习惯,这些习惯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环环相扣,新的习惯养成,往往会触动众多其它的习惯,牵一发而动全身,新的行为方式便难以让个体接纳形成新的习惯,更难以上升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对人格和习惯曾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人格是一个人在反应方面的全部资产和债务。资产是那些适应环境的习惯,债务是人对环境适应欠缺或阻碍的行为习惯。当一个人人格已经“资不抵债”,“赤字”累累时,再来通过培养好习惯塑造人格,或许已经晚了。

特质心理学是当代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流派,特质心理学家们在以下问题上形成了共识:(1)特质指人的行为上的规律性或广泛的行为上的一致性。鉴于此,特质代表了机能上的个体差异的基本类别;(2)特质作为人格的基本单元是很有用处的;(3)可以把特质看成是有共同反应的习惯性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967年)把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他认为,一个特质就是以某种特别方式作出的一种反应倾向。一种特质导致反应上的一致性,因它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并把许多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形式聚合在一起。因此,特质与人的行为习惯有密切联系,在人格构成中,特质比行为习惯更接近核心的部分。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的确存在的,它们是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的。他相信特质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在生物上和生理上的差异。他认为,特质可通过“可见的行为流”来观察。他将特质划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倾向。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Eysenck,1916年~)把特质看成是有共同趋向的习惯性反应。但他认为,人格类型代表的是一个有高低两极的纬度,人们可能会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个位置上。他强调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纬度——内倾-外倾、神经质、精神质。

艾森克认为,人格存在不同层次的组织。按照不同组织,他把人格分成四种水平:具体反应水平、习惯反应水平、特质水平、类型水平。这四种水平的组织层次如下图所示:

 

依据习惯与人格的这种特殊关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21世纪教育的建议的有关精神,课题组提出当前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基本内容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

在良好习惯的具体内容上,课题组既强调要继承民族美德和优良传统,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也要具有当今时代的气息,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创造的优良传统的精髓以及当今时代的要求和挑战。根据这一原则,课题组将少年儿童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即:(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这12项重点内容对应着12项重要的人格特质指标(见表1)。

 

表1  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12个重点研究内容

分组

重点指标

人格特征

序号

做人

真诚待人

真爱

1

诚实守信

诚信

2

认真负责

责任心

3

自信自强

乐观

4

做事

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

5

讲究效率

效率意识

6

友善合作

合作

7

合理消费

勤俭节约

8

学习

主动学习

自我能动性

9

独立思考

独立

10

学用结合

勇于实践

11

总结反思

勤于创新

12

 

需要指出的是,课题组在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的这12项重点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智慧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这些指标所代表的人格特质构成了面向信息社会的个体健全人格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12项重点内容具有人格化特点,它们不是具体的行为习惯,但是它们的形成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具体的行为习惯为基础。比如养成认真负责的智慧性习惯,就要求学校和家庭经常对孩子进行相关方面具体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听讲、认真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为他人服务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题组在实践中,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要求,对这12个重点研究内容包含的相应的主要具体行为习惯作出了示例(见表2)。

 

表2  少年儿童12个重点“人格化”习惯对应的主要具体行为习惯示例

12个重点指标

主要行为习惯示例

序号

真诚待人

礼貌待人(礼貌用语、基本礼仪和礼节等)、孝敬父母(理解、尊重、关心)、尊敬师长、与自己和伙伴或同学真诚相待

1

诚实守信

说话算数、不说谎话、对别人交代的事情不敷衍了事、自己做错了事情主动承认,借了别人的东西及时归还

2

认真负责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敢于承担责任、学习认真(听讲、作业等)

3

自信自强

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坚持体育锻炼、穿戴整洁,讲究个人卫生、情绪饱满乐观、敢于竞争和参与、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退缩

4

遵守规则

遵守家规、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公共场合不打闹嬉戏、看比赛和演出时文明有序

5

讲究效率

做事有计划、讲究方法、珍惜时间、善于自我管理

6

友善合作

不打人骂人、不歧视同学、不随便给别人起绰号、善于交往、关心班集体

7

合理消费

爱惜个人用品、吃穿不浪费、不乱花钱、节约水、电等资源

8

主动学习

学习有计划、求知有方法、学习时间有保证、课余生活有安排

9

独立思考

勤于动脑、敢于提问和质疑、主动与人讨论、大胆想像和联想

10

学用结合

动手操作、参与劳动、仔细观察、注重体验

11

总结反思

及时总结、整理知识、勤于反思、处理信息

12

 

良好的习惯最终要落在优良的外在行为上。因此,习惯的培养主要应通过行为训练和行为强化来进行。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主要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两种类型。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由条件反射类行为组成,是个体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对少年儿童来说,有明确目标的教育训练对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和方式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培养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即符合主体(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客体(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而且还依赖于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儿童人格和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良好行为习惯是促进少年儿童能力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研究与实践表明,良好习惯是个体能力的重要生长点,儿童自幼养成的某些好习惯往往能转化为某种能力,而某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些良好的习惯为基础。教育家叶圣陶对此的论述非常精辟。他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因此,“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动作习惯的养成能极大地影响儿童日后创造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动手习惯与起动手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动手习惯的形成会极大的促进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一旦拥有了这些拿取物体和操纵物体的早期的基本习惯,婴儿就开始把握整个世界。从用泥土制造工具到用钢材制造工具,从用砍下来的树木在小河上建造独木桥到用钢铁和混泥土建造跨越海洋的大桥,从用泥土和石头建造房屋到用钢铁和混泥土建造摩天大楼,这些进步说明了动作习惯的发展”。

(2)习惯是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断发展完善。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各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在人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少年儿童如果养成了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就会终身受用,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3)习惯促进了儿童人格特质的形成和人格结构的优化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人格是由各种特质组成的,特质通常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人格特质除了一部分是受遗传的影响外,大多数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习惯是人格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习惯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中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人格的形成与习惯的养成存在密切关系。健康人格是少年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具备健康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核心。健康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经过长期培育。良好行为习惯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

本课题在北京11所小学的教育实验表明,良好习惯的培养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人格结构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的人格倾向。从本次研究的结果看,儿童人格五因素问卷,较为客观准确地揭示了儿童在人格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和情绪性5个特质维度的表现。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把儿童人格的5个特质维度有机整合起来,将有相同人格维度模式的儿童分别归为4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谐型,情绪型,退缩型和中间型。和谐型人格的特点是比较外向,与人交往融洽,做事细心负责,较为聪明灵活,情绪表现比较稳定,是最为健康的人格类型;中间型人格则在外向性,谨慎性,开放性和宜人性方面都处于中等水平,情绪表现也比较稳定,他们在班级中默默无闻,不容易受到老师父母的特别关注;情绪型人格的突出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任性,脆弱,爱发脾气或者常常出现胆小羞怯等其他情绪问题,这类孩子容易举止过激,经常是老师父母比较头疼的对象;退缩型人格的表现是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做事和学习也不甚理想,行为表现较为幼稚。但是情绪型、退缩型人格类型并非是一种病态、不正常的人格,只是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良倾向,只有其中比较极端的个体才可能表现出行为上的障碍和对社会的适应不良。

一年的习惯培养教育实验表明,在进行实验控制的班级中,和谐型学生的比例增加了1%,情绪型的学生比例则降低了近5%,而退缩型的学生比例降低了近2.7%,而中间型比例相应增长了6.6%。从整体上看,参与习惯培养干预的实验组学生在人格的一些维度上的变化的确优于未参与干预的对照组学生:具体表现为,在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人格特质维度,实验组学生都要高于对照组学生,在情绪性维度,实验组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学生。习惯培养方案的实施使得实验组学生变得友善、更容易与人相处,做事情更认真、踏实和负责,学习能力增强、接受新鲜知识更加积极,而在情绪方面更为成熟稳重。在人格类型分布上,实验组中属于情绪型人格的学生比例降低了5%,退缩型人格的比例也有相应的下降,这两类人格类型的学生主要转变为中间型人格,同时也有少数向更积极的和谐型人格转化。而在对照组中,虽然人格类型转化的趋势类似,但效果并不如实验组那么明显。

2.习惯培养的总体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养成积极(良好)的习惯;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要注重智慧性习惯培养;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要注重时代性习惯培养;在培养个体性习惯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性习惯培养。

课题研究表明,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中,要把握好不同类型习惯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有所侧重。综合已有的发现和我们的研究,习惯是存在不同种类型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习惯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习惯体现了习惯的不同特点和内容。

首先,可以依据习惯对于人的价值和作用,将其自然地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或积极的习惯和消极的习惯。凡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起积极作用的,适应了人的正常需要的,且对人具有正向价值一类的习惯就是良好的习惯或积极的习惯;反之则是不良的习惯或消极的习惯。如讲究清洁卫生、坚持体育锻炼这样的习惯,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益,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良好的习惯或积极的习惯;而酗酒、吸烟对于身体健康无益,还会影响别人,这样的习惯就是不良的习惯或消极的习惯。

其次,我们按照个体层面和社会群体层面,把习惯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个体所独有的个性(个体)习惯。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等类似习惯都可以看成是社会性习惯。这样的习惯是社会成员大都需要具有的,有的还必须共同遵守。社会性习惯更多地是强调那些与他人发生联系的习惯,通常体现为适应公共生活领域的习惯。而个性习惯则是个体所独有的习惯。比如,有的人习惯早睡早起,有的人则习惯于晚睡晚起;有人习惯早上锻炼,有人总是习惯晚上锻炼。这些习惯因个人具体情况而定,具有很大差异性。

再次,按习惯具有的不同层次水平,可以将其分为技能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技能性习惯主要是一些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动作技能,比较简单,形成的时间较短,容易训练。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洗脸这样的习惯,就是动作性习惯。智慧性习惯,则比较复杂,层次更高,需要较长时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这类习惯主要涉及的是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倾向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习惯;遇到事情总是往积极的、好的方面想的习惯;实事求是的习惯;质疑、批判和保持理性的习惯,等等。这样一些比较复杂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形成的习惯,则可以叫做智慧性习惯。

我们还可以按照习惯出现的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传统性习惯与时代性(现实性)习惯。那些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习惯,可以看成是传统性习惯。比如,我国人民大都具有的尊老爱幼的习惯、春节回家过年的习惯等等,都是传统性习惯。而那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于以往习惯的习惯就是时代性习惯。比如文明上网的习惯,乘电梯靠右站的习惯,垃圾分类的习惯,环境保护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等等,都可以看成是时代性习惯。

研究表明,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习惯的类型和层次也是十分丰富的;在习惯培养中应有所侧重,以培养积极的习惯为主,把重点放在智慧性、时代性和社会性三大类习惯的养成上。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和目标上,应做到在强调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性,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在注重个性化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充分突出习惯的社会性,加强社会公德性习惯的培养;在重视基本技能型习惯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习惯的智慧性,着重智慧性习惯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培育。

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习惯中,应在培养动作性习惯、传统性习惯和个体性习惯的同时,注重智慧性习惯、时代性习惯和社会性习惯的培养。

3.在习惯培养的目标中,既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共性,也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差异性。

习惯的培养通常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训练来达到目标行为的。因此,习惯培养的目标设立是习惯养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科学合理的习惯培养目标指导下,行为训练才会有效和巩固,才不至于损害个体的发展。课题研究的实践表明,在对少年儿童进行习惯培养中,在制定习惯培养的目标时,既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共性,也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差异性。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实践中,既要向他们提出统一的、一致的要求,同时也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充分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

习惯养成的共性主要是指在目标行为制定中的共同的、统一的内容以及习惯养成方面的共同规律。在习惯培养目标上,应该把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中的精髓作为共同的、一致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群体性的标准。

习惯养成的共性还体现在习惯培养中的一致性上。首先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要与当今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相统一,与我国当前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要求要一致。习惯就是既要把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又要通过行为外显出来。如果在要求上不一致,儿童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来行为上的混乱。再次,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和父母)的要求和教育方式要一致,要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同时也要求受教育者(少年儿童)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习惯养成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在提出习惯培养的目标时要适合个体生活环境和个性特征。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样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这样一个原则。每个个体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家庭、环境、教育都有所不同,这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成长环境的差异,如城乡差别、文化和民族差异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等。在习惯培养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年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总体上处于幼儿园阶段的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在小学阶段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为主,在中学阶段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智慧性习惯为主。

4.习惯培养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两个转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由主动再到自动的转化。

研究表明,习惯养成的过程,存在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种习惯的培养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提出目标→(2)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3)确立榜样,学习榜样行为→(4)持之以恒的训练,进行行为强化→(5)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矫正不良行为→(6)形成良好的集体风尚,转化为集体行为。

在这一过程当中,个体的行为完成了从“被动→主动→自动”的养成过程,行为逐步形成为习惯。也就是说,习惯的养成是个体对外在的各种刺激和要求进行主动加工后,再以比较固定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经历了一个“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

这也表明,习惯的养成是在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培育与矫正的,同时还要靠个体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努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巩固。对于个体来说,习惯的培养是亲身“尝试与体验”的一种渐进的过程:当个体尝到“甜头”的时候,他或她就可能继续坚持做下去,就会信心十足,努力坚持,直至习惯成功养成;相反,如果个体尝到了苦头,他或她可能会转变自己的行为,或放弃已有的行为,或另辟新径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径。

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在习惯培养中,当个体的行为处于由被动到主动的时候,最佳的培养方法是快乐训练;当个体的行为处于由主动到自动的时候,最好的培养方法是主体体验(各种形式的体验教育)。

5.在习惯培养过程中,要把良好习惯的培养与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加减法(正强化和负强化),即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不良习惯用减法。

研究表明,在习惯培养中,应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相结合。少年儿童处于成长发育中,行为习惯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往往也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个体与不良习惯做斗争的过程。

习惯的养成主要依赖行为的塑造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强化手段和方式,对个体的良好行为进行巩固,消除不良行为。生理心理学把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称为强化。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的最重要的理论。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负强化)。所以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则是通过呈现不愉快刺激使反应降低。在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如对行为给以赞扬、肯定、欣赏、奖励等)是能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的。强化是人的最深层次的需要,而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是调动少年儿童积极性的最好办法。积极的强化是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克服诸如自卑、恐惧、不安、失望、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

在对个体行为的强化和矫正中,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即适当的刺激。强化物通俗地讲就是刺激。在行为习惯的培育中,通常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对个体进行行为塑造。所谓正强化是指当一个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的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这种特定的行为出现机率就会升高。在习惯养成的教育实践中,可以说正强化就是奖励的同义词。“罗森塔尔效应”归根结底是运用了正强化的原则。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来增强行为的强化物必须强力有效,这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强化。一般来说,这样的强化物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用起来比较顺手;其次多次使用不至于引起迅速的满足;最后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中,如果选择消极强化时,特别要慎重,更要讲究方法,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时机,要有针对性,并注意适度,尤其不能采用“破坏性批评”。例如对人不对事的批评:“你怎么这样蠢?我早就知道,你是个笨蛋、傻瓜,一点用都没有!你只有吃饭厉害,饭桶!没治啦,没救了,就当没你这孩子……”

总之,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来自教育者使用强化教育的科学性。

6.习惯培养必须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

课题组在研究与实践中十分强调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儿童参与”的理念及原则。本研究始终把尊重儿童、儿童的主体参与作为一切教育行动和措施制定的出发点和原则,让每个儿童作为平等主体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既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又强调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力争使教育适合每个儿童,促进儿童个性和人格的发展。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参与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应让儿童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为习惯。也就是说,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把外部的要求逐渐地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使被动的行为逐渐转内化为主动的行为,随后再提升到自动化的行为。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习惯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强调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体验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体验教育强调少年儿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或者参与到创设的模拟性情境中去。这种鲜活、生动、真实的情境更能激起个体真实的感受。对少年儿童来说,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这种感受尤其重要。比如,一位老师要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好习惯,就让学生在下课时一起跑向教室门口,结果学生你抢、我挤,挤来挤去,谁也出不去。这就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无秩序、无纪律就没有自由。个体在这种实际情境中就能产生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反复多次的行为锻炼逐渐就能内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7.将情境测察作为习惯养成的主要评价方法。

在习惯培养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习惯如何评价。在对习惯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操作。但是“怎样知道一个习惯是否养成了?”对习惯进行准确的测量,使其量化更是困难。习惯主要是做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反复训练出来的;它虽然跟个体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有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习惯的评价应该有其特殊性。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行为观察、情境测验和人格特质测验是比较好的对习惯进行评价的方法。

(1)情境测察

情境观察法是当代心理学中使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的方法。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或反应。一旦相同的或类似的情境出现,就会自然地做出同样的动作或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在相似的多种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某人的反应和行为方式,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某种习惯。

(2)行为观察

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某种动作或行为逐步达到自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由外控逐步到内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发生许多相关的变化,比如态度的变化、语言描述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变化、动作准确程度的变化、外在控制力量的强弱变化等等,当然也包括外在行为的变化。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个体进行有规律的行为跟踪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行为变化及其他相关变化的程度,就能对习惯是否养成作出评价。这种方法在学校教育中用得较多。比如,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卡,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习惯养成方面的记录。

(3)人格特质的测量

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稳定性。人格特质与人的习惯反应有密切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往往包含一组习惯或者一组习惯系统。因此,通过测量人格特质,也能从一个侧面揭示其行为习惯的特点。

研究表明,在习惯养成的评价上应以情境测察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因为在某种情境下的个体的行为往往是“自动的”或“自然”的。

8.在班级中培养群体的、共同的某些习惯能够促进班级环境的优化(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对社会性习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能促进班级中每一个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班级环境又叫班级气氛(classroom climate),是指学生或教师对所处班级或课堂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国内外的研究都已经发现,班级环境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学校情感和人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学校教育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课题在北京11所小学进行的良好习惯培养的教育实验研究显示,实验组的班级环境在一年后明显好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班级环境具有更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具有更好的秩序纪律和竞争气氛,但是学习压力小于对照组。在实验班级中,更容易养成一些群体性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本课题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行动研究为基础。高水准的科研队伍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组成了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有关专家学者参与的课题组。课题主要采用了教育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几乎每年都有针对性地编写课题实施手册,对每阶段性研究目标和年度研究任务进行了具体安排,同时要求每个子课题都有详细的教育行动和措施。其次,在研究中开展了教育实验。本课题在深化课题研究阶段,在北京的11所小学进行了为期1年的教育实验。此外,本研究还使用了其他辅助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等。除了每年两次全国性的课题培训交流之外,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到子课题学校巡回指导。同时,利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连续刊登习惯培养的内容,如15位古今中外教育家谈习惯、108个好习惯、12个不良习惯的矫正、家规家训家风等等,均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特别应当提到的是,在子课题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的中心课题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广东、陕西、山东、河南、辽宁、云南等地区成果突出。

本课题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色:(1)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在研究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父母、学生都是作为平等的研究主体共同参与整个研究过程,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习惯养成的目标,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对特殊的个体进行个案研究;(2)在评价上发展了情境测试的方法。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同与一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在评价手段上情境测察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方法,在研究中课题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情境测试的评价方法体系;(3)坚持习惯培养的一致性原则,对学生、教师、父母同时提出行为要求。一致性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在习惯养成方面这一原则尤其重要,一般情况下往往只对学生提出行为方面的要求,而对教师、父母则不作严格的要求,本研究在实施中同时对学生、教师、父母提出行为方面的要求;(4)宏观层面的研究与微观层面的研究相结合。在研究中,既注重从宏观层面上探讨了习惯与人格的关系,同时将其转化为微观层面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做人、做事和学习三个方面的12项重点研究内容;既在全国400余所学校开展了面上的研究,在实验学校集中的地方设计中心研究组,同时又进行了6个重点子课题的研究,在各地都选择一些重点学校开展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宏观层面的行动研究、教育实验,同时又开展个案研究。

课题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特色为课题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路线。研究技术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在总结课题前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与课题一起成长”的研究理念,并在技术路线上确立了在强调少年儿童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的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这样,学校、教师、学生、父母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课题研究基本做到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开始,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了把理念变为行动,把行动化为行为,把行为凝结为习惯。

此外,课题在研究中还突出了儿童日常生活环境与儿童发展的相互作用(班级环境、文明家规、自我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把儿童所在的班级环境建设、文明家庭建设和儿童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儿童与成长环境的和谐。

 

三、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课题在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数据和资料,取得了多方面重要的研究发现,总结了多项重要的研究结论,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首先,在研究内容上,丰富了习惯的内涵,拓展了习惯的外延。从完整的定义来说,习惯一词其实涵盖了个体和社会群体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学研究者更关注个体层面的习惯,主要是指人们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执行或完成某些动作或固定活动模式的需要和倾向,也可以称之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稳定的联结。人的行为可以分为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外在要求下的被动反应,是一种完全由意志驱动的行为;第二个层面是内化的主动行为,但它的发起和维持需要意志努力;第三个层面是自动化的行为,很少需要个人的意志努力,甚至是人们无意识觉知,自然触发和维持的行为。习惯正是属于第三个层面的行为方式,它不但是一个人无需意志执行的自动化的行为,而且还会在相应的情境中反复出现相对稳定。习惯有可能是有意练习养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无意的多次重复的结果。反复的行为强化和对某些行为的模仿都可能形成一定的习惯。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人既能在某些情况下自觉地养成某些好的习惯,也可以有意识的改变某些不良习惯。习惯往往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人们往往为了规避外界的消极刺激(逃避惩罚),为了获得积极刺激(寻求奖励),也可能是通过社会学习模仿他人行为而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

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本课题组认为习惯是个人和社会群体中常见的活动模式,它包括自然的反应倾向、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包含个人和社会群体两个层面:从个体这一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这一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此外,课题组在对习惯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智慧性”习惯的概念。智慧性习惯是针对技能性习惯或动作性习惯而言的。所谓智慧性习惯就是指那些带有明显的智慧特点的习惯,它需要以一系列的技能性习惯为基础,经过长期反复实践才能形成。智慧性习惯主要涉及的是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倾向等方面的稳定反应方式。智慧性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大量的良好的具体技能性行为习惯。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课题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习惯与人格关系的进行了初步探索。课题组在北京11所小学开展了习惯养成与少年儿童人格发展的教育实验。研究发现,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中,情绪型的儿童所占的比例最多,这类孩子比较任性,会很容易有冲动,焦虑,反复无常等行为表现,当面临各种压力情境时,也很脆弱,容易出现更多的攻击和退缩行为。如何帮助儿童养成调整自己不良情绪和控制情绪化行为习惯,获得较高的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呢?我们的研究发现,通过一系列“做人”、“做事”良好习惯的培养,儿童在情绪性维度的得分有较多的降低。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面对情绪型的儿童时老师父母可以着重从两方面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儿童的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儿童在交往中养成尊重他人、真诚待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习惯的同时也逐渐学会更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儿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在面对压力情境时他们能获得他人更多有效的帮助,从而减少不良的情绪发泄。另一方面,鼓励孩子独立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务,提倡孩子的自我管理,这不但减少了他们的依赖性,也时常给他们带来完成任务、战胜挫折的成就感。此外,对于情绪型的孩子,我们除了在培养他们做人、做事方面的行为习惯外,还要注意多与他们沟通,公平的对待他们,维持比较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一致的教养方式。

研究还发现,在年龄较小的孩子和男孩子中,退缩型人格有较高的比例。这类孩子并不像情绪型孩子那么惹人注目,平时容易给人以依赖、散漫、懒惰、羞怯、不善言谈等印象。一些老师和父母在教育中可能更多的对他们的消极行为有更多的监督和批评,而较少去发掘和鼓励他们的积极表现,然而,对于他们简单的批评说教和严格的监督束缚并不奏效,退缩型的孩子更多的是需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我们的实验干预中,培养学生自尊、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等习惯等活动之所以能有效的改善这类孩子的人格发展,是因为在儿童养成帮助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扩大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同时他们积极友善的行为方式也赢得了他人的回应、帮助和支持,从而获得了对自己的肯定和信心,促进了他们人格特质多个维度的积极发展。对于退缩型的孩子,需要更多积极的鼓励和帮助,给予他们自我前进的动力,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着重培养他们人际交往和自尊自信方面的行为习惯。

再次,在习惯的评价技术上,丰富和发展了情境测察的方法。情境测察是行为观察方法和心理测量的有机结合,能较好对个体的行为状况进行“测量”,能较好地对个体习惯的养成进行评价。

 

四、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

本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支持,研究的选题具有较好的前瞻性,研究方法科学有效、可操作性较强,符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研究过程比较规范;课题难度较大,研究的突破口准确,研究内容符合时代要求,应用价值较大。从应用价值看,本研究为道德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父母的教育素质;从学术价值看,对习惯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时代的内容和气息,提出了智慧性习惯、社会性习惯和时代性习惯的概念,赋予习惯以人格特色,明确了习惯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五、课题成果的社会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欢迎,一大批课题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广东省参与课题研究的50多所实验学校中6所学校由市级校升级为省级示范校;课题成果受到了有关部门和机构的重视,团中央倡导全国青少年养成好习惯,全国少工委发起了“好习惯我能行”活动,课题组提出的中小学生应养成的10个好习惯被北京市教委、上海市少工委、昆明市教委在学校中广泛推广;课题研究提高了参与教师的科研水平,先后有上千的人次参与过课题培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些科研成果出版后成为畅销书。

在课题实施期间,课题组与北京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合作,陆续出版了课题研究的系列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好习惯好人生》、《培养幼儿好习惯》、《中学生习惯养成策略》、《习惯养成精彩活动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等专著。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由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第一次开展全国性的5年规划类教育课题,在教育实验研究方面经验不够足,本项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研究的过程中抓典型个案研究的数量和深度有些不足,以点带面还不够突出;2、在进行教育试验研究中,实验学校选择存在地区的局限性,干预时间较短,长期效果有待检验。

 

七、今后的研究设想

本课题准备进一步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进一步探讨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法;(2)进一步丰富习惯培养与人格发展的实证研究;(3)进行长期的个案追踪研究。总之,关于习惯与人格的研究是一个既重要又丰富的课题,我们将长期坚持探索下去。

(执笔人:孙云晓   陈卫东)

 

孙云晓的五场公益性讲座主题涵盖了其十年家庭教育研究的精华,包括“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尊重孩子的秘密”、“不要将假期变为第三学期”、“平等是代际沟通的基石”等创新理念,内容贴近实际,深入简出,着眼于亲子关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以生动活泼的案例与在场听众交流。

  另据了解,此次孙云晓讲座介绍的儿童教育理念精髓均出自其新书——“孙云晓与你面对面”,该套丛书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丛书从儿童教育的四个方面——爱的教育、人格培养、习惯养成和成功教育

  相关阅读:孙云晓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委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的称号。2008年被评为“中国教育风云人物”。

    在柳州高中报告厅,孙教授着重讲了“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今天的学生为什么难教育?那是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教师、家长的权威地位,是“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教师、家长要和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今天的学生为什么难教育?那是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挑战,缺少分享意识、适应能力差、自理能力差,教师、家长要让孩子交朋友,多交流,在与人相处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今天的学生为什么难教育?那是性发育提前,性教育滞后,网络传媒性信息泛滥、性道德标准缺乏、未成年人性事故频发,让孩子及时、真实、全面了解性知识,可以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今天的学生为什么难教育?那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除了成绩,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孙教授把青少年问题置于时代的大背景,用大量生动的事例与教师和家长分享教育心得,不时引来教师、家长会心的笑声和共鸣的掌声。

   教授送给教师、家长四句话: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人格、教育的条件是好的关系、教育的方法是培养习惯、教育的原则是因性施教。

   围绕这四句话,在互动时间里,教师、家长、学生们连珠炮似地提问,请教授解疑答惑。“学生爱怪叫怎么办”?“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女儿现在不和我们讲话了怎么办”?“老师布置作业多,做不完怎么办”?……让人佩服的是,在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前,教授总能用简明的回答让人思路顿开。

    教授的一系列专题研究著作在我国各界造成了极大的反响,代表作有:《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八卷)》(8卷)、《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5卷)、《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向孩子学习》、《成功父母必读》、《我要做个好父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等。最新教育专著《拯救男孩》,首印10万册,被称为0—18岁男孩父母和教师的必读书。  

   历年来,孙云晓教授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如:“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难以生存”“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等等。

孙云晓谈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

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坏习惯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对148名杰出青年做过的童年与教育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青年,是因为这些人身上集中体现了6个人格特点:(1)自主自立精神;(2)坚强的意志力;(3)非凡的合作精神;(4)鲜明的是非观和正确的行为;(5)选择良友;(6)以“诚实、进取、善良、自信、勤劳”为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杰出青年的童年时代里, 60.13%的人能抵御游戏的诱惑认真完成作业;有66.8%的人非常喜欢“独立做事情”;79.73%的人对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经常感到气愤”;54.05%的人“经常制止他们欺负同学的行为”。所以说良好的习惯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而健康人格又是这些杰出青年走向成功的保障。

与此相反,在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他们也有着共同的特质,如30.5%曾是少年犯,61.5%的人少年时犯有前科,而他们潜在的犯罪因素表现在:文化低、缺知识、不知礼、不懂法;贪吃好玩,奢侈多荣,怕苦怕累;“哥们义气”重如生命,为“朋友”交情,不惜两肋插刀;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显赫逞能,亡命称霸,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而这些犯罪因素形成的前提是:几乎每个未成年犯从小就有不良的习惯和表现。

所以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而“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大部分父母都明白习惯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也几乎每个父母都在尽力培养自己孩子的好习惯。但在孙云晓教授十年与网友聊天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如何改掉孩子的坏习惯,依然是父母们咨询最多的问题之一。很多父母都无奈地说:“我孩子毛病太多了,我都说他八百遍啦,就是改不了,怎么办呢?”。对此,孙云晓诙谐地说,你就是说孩子八千遍,孩子也改不了。一个著名的儿科教授说过,一句话重复三遍就等于对别人的折磨,你说了好几百遍了,不把孩子折磨死了吗?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在《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中明确提出了习惯培养的五大步骤

第一步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第三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第四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第五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及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一个习惯养成需要多少天呢,在《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初步形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一种行为重复90天之后就会成为稳定的习惯。如果人生中没有大的变故,这些习惯将会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

除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外,《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一书中,还收集了孙云晓教授十年来指导网友父母进行习惯教育的具体技巧,例如孩子习惯培养的加减法、儿童良好习惯的12个指标等。这些都是孙云晓教授与网友在网上智慧碰撞的结晶和思想交融后的精华,是更多家庭可以为之参照和学习的良策。

孙云晓网站(sunyunxiao.youth.cn)与大家聊天讨论教育问题。近日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就是10年聊天破解教育难题的精华。丛书由《教育就是以爱育爱》、《爱孩子要敢于说不》、《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等4本书组成,从书名可以看到孙云晓最重要的教育主张。

孙云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有83.6%的中小学生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要考上班级的前十五名,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所以,很多父母却觉得孩子的成功之路充满艰辛,只有少数孩子才能成功,而自己孩子的表现却总是不能让人满意,离成功的标准太远。这种思想不仅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让父母的心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针对这种情况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在他最新著作《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一书中,提出了“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的观点。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孙云晓建议首先要纠正对成功的错误定义和理解。目前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搞好了,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是成功。以此作为孩子成功的标准,就使得学校的每次考试都成为自己孩子竞技的舞台,每张成绩单都成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尺。父母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态,根据调查,有20%的独生子女最烦恼的事就是学习,另外有20%的独生子女为考试发愁,15%的独生子女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学习不好就很可能受到父母的批评。这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成功标准,不仅容易造成孩子的“童年恐慌”,还直接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在《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一书中,孙云晓对孩子的成功重新进行了定义,提出了“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就是选择”、“成功就是和谐”的现代成功理念。

孙云晓指出,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就是成功,因为以分数和名次等所谓的统一标准评优劣,必定让多数人成为失败者。人是有千差万别的,成长的基础与背景各不相同。所以成功就是发展,最大的成功是人能够可持续发展。

成功就是选择,因为成功的道理有千万条,但对于个人而言仅有一条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对于一个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而选择在于自知。成功者就是选择了自己最适合的路,失败者则是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路。例如青年作家韩寒及泡泡网CEO李想,都没有选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路,他们一个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写作,另一个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网络,最终都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成功就是和谐,幸福即成功,而和谐即幸福,一切失败可以归结为不和谐,一切成功也可归结为和谐。成功的非凡境界是三大和谐,即与人相处和谐,与社会相处和谐,与自然相处和谐。如果人生不和谐,那些即使考上名牌大学也不一定成功,像中国政法大学某学生失恋后弑师的事件就是与人相处的不和谐;西安音乐学院某学生开车撞人后再把受害人用刀捅死的事件就是与社会的不和谐;清华学子硫酸泼熊及北大学生当众虐猫等事件就是与自然的不和谐。这说明如果人生不和谐即使自己的孩子表面上取得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也最终会走向失败,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在《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一书中,孙云晓不仅提出了成功新的定义,而且对孩子如何走向成功提出了明确的方法和步骤。这些方法在与网友进行互动聊天的十年中,指导着那些迷茫的父母网友们,并不断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实践和论证着,让一个又一个父母眼中失败的孩子走向了自己的成功。如今这些方法经过筛选沉淀已经形成了的精华之作,《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将指导更多的父母和孩子走向成功,取得辉煌。

孙云晓谈爱孩子要敢于说不

父母大都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需要表扬。所以很多父母都喜欢不遗余力地表扬孩子,几乎不敢批评。时间长了,父母们发现这种教育效果越来越小,甚至可能导致孩子脆弱或引起孩子的反感。对此,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在其新著《爱孩子要敢于说不》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的观点,忠告天下父母爱孩子要敢于说不。

孙云晓认为,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与表扬相对的批评,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声中成长,固然对信心增长有好处,但只有表扬没有批评,不仅对教育孩子起不到效果,反而会使孩子经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经不起批评的孩子是脆弱的,所以一定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

对孩子要敢于说不的重要性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知名的“糖果实验”中看出。在一次由澳大利亚和中国5岁左右的孩子所做的“糖果实验”中,有近6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能等到15分钟再吃,因而吃到更多的糖果。而有70%的中国孩子都面对诱惑都无法坚持,选择了提前吃糖果,最终只吃到了很少的糖果。这是很值得中国父母沉思的问题,因为根据国外的研究证明,那些能够抵御诱惑自我克制的孩子远比无法自制的孩子有出息,因为他们更有节制力和忍耐力。这或许说明许多中国孩子特别是倍受溺爱的独生子女的潜在危机,即因为过度满足而使其脆弱和任性难以自制。

在《爱孩子要敢于说不》一中,孙云晓提出了要想让孩子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善于等待的耐心和很高的自制力,就要善于使用延迟满足,对孩子要敢于和善于说不。这种说不的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对孩子不合理要求的拒绝,而且就算是孩子正常的要求也要学会适当的延迟满足,特别是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一定要让他负起适当的责任。

在对孩子说不的教育中,世界上很多杰出人物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的学习,如世界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小洛克菲勒在自己的孩子7岁时,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3毛钱,而且要求孩子必须记账,还要求孩子把钱分成三部分花:自己花、储蓄和捐助。花的合理会奖励5分钱,花的不合理则扣掉5分钱。对于中国人来说,“富不过3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6代,仍未现颓废和没落的迹象。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和从小对子女良好的教育息息相关。又如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因贪玩闯祸被警察罚款14.5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大数目,里根的父亲替他交完罚款之后,让他自己在一年内打工挣回这笔钱,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最后把这笔钱还给了父亲的手里。里根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讲,正是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让自己学会了如何去忍耐,学会了自制。

与其它指导父母如何关爱孩子的著作有所不同,《爱孩子要敢于说不》是孙云晓研究员在网络聊天中与父母们一起探讨的著作,如何让孩子在逆境生长,如何避免让孩子成为温室脆弱的花朵等等,从这本书里父母们可以找到树立自己权威的方法和培养孩子坚强性格的技巧

劳凯声:放弃权威话语——读《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

  我读孙云晓的文章久矣,我感觉他是一个才思敏捷、锐意创新的人,一个愿意敞开胸怀来理解和拥抱青少年的人,一个保持着童心和童趣的人。这套丛书再一次体现了他的这样一种文风和人品。
  这套丛书的内容是他10年来在“孙云晓网站”上与青少年进行讨论、沟通的一个缩影,所涉及的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因为在互联网上不存在现实社会中处处可见的各种权威话语,所有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准则都必须放在新的尺度下重新审视,因此这种形式可以说更具有挑战性。书中所讨论的问题个个都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引起了青少年的极大兴趣。如“请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警惕情感荒漠化”、“平等是代际沟通的基石”、“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梦想”、“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等等,都是一些极富针对性,又困扰着这一代青少年的问题。作者没有扮演传统的教师角色,而是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来与青少年共同探讨,不仅感动着孩子,也感动着他们的父母和老师。
  我在想,如果中国的父母和老师都像孙云晓那样以一颗炽热的心来面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教育的问题可能就会少得多。在我们头脑深层的文化传统中,尊老爱幼是两大源远而流长的民族传统。一旦有了儿女,父母就会处处先想到孩子,而不是自己。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爱愈深,教愈严,为了使孩子长大后能合格地尽到做人的责任,就必须从小严加管束。
  这样一种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成人社会完全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管束儿童,而少有两代人之间的平等对待、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对儿童的宠爱必须服从于训练和教育的要求。
  对于今天的许多中国人来说,望子成龙甚至比自身成龙更重要,他们并不深究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只是凭借着一股历史的惯性去行事,或者,他们只是把上一辈对待自己的方式不假思索地转移给下一代。他们可以含辛茹苦,让孩子有一个优越的处境,获得细致周到的照顾。但同时他们又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把孩子抛到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甚至泯灭美好的天性,违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逼着他们去超负荷地学习,去死记硬背大量无用的知识。这样一种文化传统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就形成了今天的以少数精英为目标取向、以选拔为基本特征、以应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发展,抑制人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
  在我看来,最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极大提高,人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会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用这种观点来看待今天的教育问题,则成人社会不应把孩子看成是大人的附庸,看成是父辈的替身、父辈理想和意志的一部分。幼小的生命同样应具有自己的尊严与权利,培养孩子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应是让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大显身手,实现自我价值。愿所有重视教育问题的人们,都来读一读这套令人回味的丛书。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科首席专家、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

伊顿公学-----男子汉成才的摇篮

 教育的最优化一定要落实到学习的最优化上。学习的最优化主要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方式、持久的学习耐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伊顿公学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曾经访问过英国一些学校。这些域外学校的办学经验、教育理念,值得我们了解、思考、探讨和借鉴。而我特别关注的是他们为学生学习营造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温莎堡对面,有个名叫伊顿的小镇,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就座落在这里。伊顿称为“公学”,并非公立,它实际是私立学校。自1440年,亨利六世为公学奠基以来,伊顿公学已有567年的办学历史。伊顿公学不仅是最显贵的贵族男校,同时被誉为“世界级精英人才的摇篮”。英国众多皇家子弟和历史名人曾在伊顿公学读书。伊顿公学是精英文化教育的典范,是荣誉地位的象征,是男人成才的摇篮。

走进伊顿校园,你会产生如置身于古堡之中的感觉。校园里有不同年代的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沿袭着浓厚的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传统。古老的建筑物、庄重的黑色燕尾校服、各项传统的英式体育活动以及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和高品质的教学制度,无一不体现出伊顿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伊顿校园,好像走进了人类历史,走进了教育历史,沉甸甸的,有厚重感。

伊顿公学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君主更迭之后而幸存下来,不仅是公学自身的福气,也是人类教育的福气。伊顿公学高品质的教学制度有4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教学哲学——自由教学。伊顿公学认为,给孩子的知识是他们将来发展的基石,要让学生主动向导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

二是孩子们自己选择。伊顿公学学生不希望老师引导,而是与老师讨论、争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学到东西。伊顿公学不是在培养孩子们的领导能力,而是培养善于合作的能力。他们认为,对于学生的未来,合作能力是最重要的。伊顿公学课程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戏剧表演、体育竞赛,物理、化学活动,有组装汽车、音乐、英式橄榄球、社团活动(学校有60多个社团)等课程。每周一、三、五上下午上课,周二、四上午上课,下午交给学生自己活动。

 三是学生自己发展。伊顿公学的校长说:“不让孩子们冒险,将来就有更大的冒险。”伊顿公学的学生组织单位非常特别,学校的宿舍是学生们的新家,每座宿舍楼是一个集体,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约50人,除了上课之外,起居、餐厅、体育、娱乐活动都以宿舍为单位,像一家人,由生活导师指导生活。学生自己发展,要自信,有自我,珍惜时间。学生遇到困难,首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找同宿舍同学帮助,仍然解决不了再请教生活导师。伊顿学生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体育运动。其中,伊顿划船赛的礼仪优雅浪漫,“伊顿五人”、墙赛、田野游戏赛等伊顿特有的运动勇猛粗鲁。在游戏般的体育运动里,男孩们不仅锻炼体魄,而且能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参加体育等各种比赛活动时以宿舍为单位,学生首先是为自己而赛,然后是为同宿舍而赛,继而是为伊顿而赛,最高境界是为祖国而赛。

 四是所有发展都有安全保障,保证孩子们能有所学,有提升。他们认为学校不是加工厂,而应保证毕业生都优秀。

在伊顿公学校园里,我看到的是学生的自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学校给学生的自主。校长向我介绍学校情况时,每到一处都带一名学生,主要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感受、对学校的认识、自己的发展。学生入学时,只是13岁的小男孩。而离开伊顿时,则是18岁的谦谦君子。他们在伊顿的5年完成的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高年级同学的言谈举止也是低年级同学的榜样,伊顿的良好校风、礼仪,就这样代代相传。(本文摘自《教育原来如此美好》包祥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2010年11月0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孙云晓感悟人生:岁末当为感恩日

2006年对我来说,这一年是沉甸甸的,收获大自然得到别人的帮助也大,怎能不心怀感激?
  (一)当然,首先要感激我的家人,妻在生病的日子里,照样洗衣收拾屋子,还做出可口的饭菜,让我衣食无忧。当新浪邀我开博客,我因为是“菜鸟”不知所措时,女儿挺枪跃马慷慨助阵,一年下来,我的博客访问量已近百万。说到博客,首先要感谢博友们的厚爱,也不能不提到陈诗莹、顾晨燕、姜鸥、刘琪鹏等编辑,他们给予我的指导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大家或许会注意到,岁末年初,我的新书《我的家怎么了》在全国14家报纸连载,一上市即进入畅销书的排行榜。可大家不会知道,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丽红副总编辑、黎波副社长和责任编辑李楠以及我的朋友颜雪梅付出何等的辛苦。由于我打字太慢,时间太少,金总干脆让我口述由责任编辑李楠录音整理,再交我逐字逐句修改。书稿完成后,金总又亲自加工提炼。当该书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时,金总站在寒风里等待央视的主持人。看到这一切,我怎能不感动?要知道,金丽红是中国出版界大名鼎鼎的出版家啊!某日夜里,当我应邀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节目时,黎波副社长发来短信给予高度评价,并说已请北京各书店的有关人员收听。我发自肺腑地说,从你们身上我懂得了真正的畅销书是怎么产生出来的。
2006年是我的丰收年。岁末年初,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8卷本《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王巧林、金月皎、何莉等领导和编辑可谓是倾尽心血。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也是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陆士桢教授,他们都是日理万机的忙人,却都欣然为我的作品集写来热情洋溢而又有学术含量的序言。这岂是一个谢字可以表达的感恩?
   (二)在2006年里,我还与五位同事完成了一套家庭教育的书---《忠告天下父母丛书》。如果说8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主要是我多年代表性作品的积累和加工,而这套书则几乎是从无到有。记得2005年秋天的一个黄昏,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袁丽娟与作家出版社的袁敏来看我。二袁都是出版界的大腕,袁丽娟出的《冒险小虎队》中国版发行量超过哈里波特,袁敏出的《三重门》成就了韩寒。因此,二袁特意来访并要出我的书,怎能不让我感动?可难办的是,我不想也没精力出太多的书,更不想重复出书。但感动于老朋友袁丽娟的执着,她的许多精心设计也让人动心。
于是,在2006年的元旦早晨,我睁开眼睛时有了一个构思,即邀请五位有孩子的青少年研究人员,由他们就最关心的家庭教育问题采访我。我当即与家在杭州的袁丽娟通了电话,我们一拍即和。令我感动的是,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五位同事王珑玲、方奕、弓立新、孙宏艳、张纯颖欣然参与。说实话,我们虽然同事多年,做了大量的青少年研究课题,却是头一回结合自家的孩子的成长体验,深入探讨家庭教育的诸多关键问题。如今,这套与众不同的《忠告天下父母丛书》马上就要与读者见面了,我深知我们探讨和回答了许多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什么要出五本呢?因为是按照五元家教法的结构来设计的,即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教子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我相信,这五个元素是父母成功教育孩子的五个法宝。可以说,《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和《忠告天下父母丛书》加上《我的家怎么了》,构成了我最有代表性的教育作品汇集。在这里,我要感谢老朋友袁丽娟的执着与智慧,感谢我的同事王珑玲、方奕、弓立新、孙宏艳、张纯颖的共同奋斗与创造。我还要感谢我跟踪采访27年的小朋友王瑶,她已经是获国际大奖的著名摄影家,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最年轻的副主席。她特地来我家,为我拍了系列肖像,成为我的作品中最有个人特色的封面。
   (三)其实,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支持系统,而自己的奋斗与支持系统的保障,就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感恩的方面是很多的。我很庆幸,我所在单位给予了我以巨大的支持。从领导到有关部门的同事,都对我的各种创意积极配合。例如,2006年12月28日举行的中日韩美高中生生活意识课题研究成果的发布会,就是内部配合默契,媒体广为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我对有关方面的每一个人都有感恩之心。当然,生活并非总是轰轰烈烈,而是以平淡为基调的,生活的魅力来自细节。记得有一天夜里,我从炎热的南方飞回寒冷的北京,出机场的时候有些瑟瑟发抖,突然发现年轻的司机焦红伟抱着军大衣在出口等我。我的心顿时被暖透了!我从来没有对司机提出过如此要求,但这位退役的解放军司机班长,一个来自河北乡村的小伙子,始终以他的热忱对待每一个人。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尴尬的事。2006年初,单位举行一年一度的联欢会。辛苦一年,相聚甚欢,多年同事谁会设防?结果是“只因豪情生,千杯似流水”。那一夜,害怕醉酒的我醉了。我之所以害怕醉酒,一怕伤身体,二怕给大家添麻烦。我觉得醉酒使人丑陋。可我偏偏醉得什么也不知道了,直到第二天才醒来。我发现,自己躺在床上,上身光溜溜的,洗干净的上衣正在晾着。天哪!我给多少人添了麻烦呀?我赶快爬起来,晕头转向地出了门,见人就作揖,又道歉又感激。直到现在,我依然对所有体谅和照料过我的每一个人感恩,不敢忘怀。当然,需要感恩的人远不止这些,许多许多都在我心里,永远,永远!写于2006年12月31日2007年1月1日

我忠告天下父母三句话,三个建议,我想这是最重要的。

第一句话,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第二句话,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第三句话叫做: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我先讲第一句话,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大家会想一想,觉得今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没有这么重视过,这不用说,大家今天能到这儿来听我的报告,就是高度重视孩子教育的表现。但是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的教育,我们重视的是什么教育?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大家确实很重视,我们也很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是大家心里面是不是有一种感觉:好像是孩子学习更重要,考上个好的学校更重要。

  我在全国大概两百多个城市讲过课,我有个惊人的发现,发现全中国的父母没在一块开过会,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一番共同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话一听,我就非常理解。因为我女儿是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我当然知道一个好学校对孩子的发展很有意义。但是你想一想,如果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你管,这是多么可怕的话。我说这句话是教育荒废的宣言。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被忽略了,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人格的培养。

  什么是人格的培养?什么是人格?我讲的很具体,讲五个指标。什么叫健康人格?五条:第一条自信;第二条友善,有爱心;第三条有责任感,对家庭、对自己、对他人有责任感;第四条善于自我管理,自己的生活会管理;第五条有抗挫折能力,因为人生一定有挫折,要扛得住。有这五条的孩子,或者有三条,那个孩子就是人格健康,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让你放心的。但是你想一想,倒过来说又让你担心了,如果有这五条:第一条自卑;第二条冷漠;第三条没有责任心,油瓶倒了也不扶;第四条生活乱七八糟;第五条脆弱不堪,受不得挫折,受不得委屈。有这五条的孩子就麻烦了,有三条就够难办了。所以什么叫健康人格,什么叫不健康人格,重不重要?

  我再给大家一个更实在的问题。我经常去教育部开会。北京一所最著名的大学的一位领导发言,说什么呢?说当年考进这所大学的学生,有35个人想自杀。大家想想看,考进中国最好的大学一年就有35个人想自杀。这是什么问题?考进这所学校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学习不好,他一定是出了心理问题、人格问题。  大家都怕孩子网瘾,我知道深圳的父母,因为网络发达,最怕孩子网瘾。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网瘾?真让我们想不到,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发现,学习好的孩子容易网瘾。当然这个结论我不完全赞成,我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学业失败的,没有朋友的孩子也很容易网瘾。但问题是他们的研究发现,学习好的孩子也容易网瘾,原因是什么?是单一评价体系导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好学生,他受到的评价只有一个,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别上网,别玩游戏,别看闲书,你就学习。这些孩子受到的评价很单一,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考的好就是有前途。这个孩子乖乖地跟着你走,一上大学,父母不能守在身边了,住校了,跟同学上网吧,在网吧过夜,这么好玩,以前不知道,太好玩了。他又聪明,聪明的孩子玩游戏也是高手,而且他没有一种自我管理的能力,他突然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大学开除的学生大概一半以上都是网瘾的。你不担心吗?所以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那么我们现在大家都在讲对孩子要进行一种表扬啊,赏识啊、多鼓励啊。对不对呢?我的观点是,“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它肯定符合教育规律。但是我要跟大家说一句不同的话,我认为“对孩子不能没有批评”也永远是对的。我的观点是,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一句话,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今天大家是不是有一个感觉,今天的孩子受不了批评,我们做父母的不敢批评,不会批评。

  我忠告天下父母,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倒霉的。你一听真不吉利。我这个是大实话,什么意思呢?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委屈、受到冤枉、受到打击、挫折,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完全幸免。好了,有这样的可能,你的孩子能不能受得起,如果你的孩子只能听表扬,不能受批评,那你的孩子就是危险的。所以说,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进行抗挫折的训练和教育。

  现在国际社会创造培养一种什么?培养一种弹性的人。培养弹性的儿童,什么叫弹性?就是心理健康,像弹簧一样,受到压力给压下去,过一会他自己回来了,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我们大家在深圳这个地方谋发展,肯定有不顺利,倒霉的事也不少,心理健康的人善于心理调节,倒霉的事有,快乐的事也有,炒股票昨天亏了,今天赚了,总的来说还可以。你会有一个自我修复的能力,孩子也一样。所以说,要有弹性,扛得住挫折。因此我们的教育就得让孩子明白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既要表扬,也要批评。

  父母是什么?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路标。你得告诉他什么不能做。我的女儿16岁的时候,上高一,有一天考完试给我打电话,老爸我今天考试特辛苦,我们太累,晚上放了学我上同学家玩玩,可不可以?我说:可以。我说:几点回家?她说:八点。我说:OK。到了晚上快八点了,电话打来了,她说:玩的太开心,同学们商量,今天晚上不回家了。我们在这儿玩得痛快,明天直接就从这儿去上学,行不行?我说:不行。她说:为什么呀?我说: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夜不归宿。她说:没事,我叫我同学跟你说。她的同学与我很熟悉,就给我打电话来说:叔叔,你放心吧,我们这都是女孩子,没有问题的。我说:你们都是好朋友很高兴,但是因为今天你的父母不在家,你担不起这个责任。你们想住在一块儿,可以,哪天住我家,我跟你父母商量好了就可以。或者你父母在家,住你家,让你父母给我打电话,我们商量商量,让你孩子在我这,放心吧。可不可以?我们双方的监护人相互确认一下就OK。今天你的父母不在家,你担不起这个责任,都必须回家。她们不高兴,不高兴也得回家。所以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路标,你一定要让他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行的。抽烟可以吗?喝酒可以吗?不可以。吸毒更不可以。必须得告诉他,有些事是不可以的。是不是啊?所以说,通过这样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这是我忠告天下父母的第一句话,叫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现在我讲第二句话,叫做: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我一看大家,就知道在座的很多人的孩子都在青春期,很多的孩子上中学。今天在图书馆,我一进来,有许多父母就找我,因为孩子上中学叛逆。我开玩笑说,谁家有个中学生,就等于谁家有一颗定时炸弹。你可要听清楚我这句话,弄不好就炸了。而且孩子到了中考、高考,简直整个就要爆炸的感觉,父母连气都不敢喘。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性很强,话都横着出来。你想跟孩子说话,孩子跟你没话说,进自己的屋里不出来了。没话跟你说,怎么办?你想教育他,他连听都不听,怎么办呢?

  我给大家做一个分析,我为什么今天这个主题,咱们的主办方问我什么题目啊?我说叫“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什么意思啊?你什么时候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你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你什么时候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糕的,你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现在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不是父母讲的内容不对,是你和孩子的关系有问题。关系出问题了,所以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改变明天从改变今天开始。我讲这个好的关系,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

  我知道深圳的人为了生存发展,生活得更好,竞争非常激烈,晚上经常要加班,要应酬,很多父母回家很晚。有的父母回家晚了,对孩子说话就三句话:看到孩子还没睡觉,父母就说了:吃饭了吗?作业写完了吗?睡觉。很简单,太简单了。孩子不是机器人。不是只输入三个指令:吃饭了吗?作业写完了吗?睡觉。没话,这哪儿行,怎么办?我建议你改过来?怎么改?回家看孩子还没有睡觉,你要到孩子身边坐一会儿,摸摸脑袋:怎么样宝贝,今天过得开心吗?有什么新鲜事跟爸爸说一下。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的观察你孩子的表情,你知道孩子的表情是什么吗?孩子的表情写满了成长的密码,你不要以为孩子每一天快乐的上学,快乐的放学,不一定,孩子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未知,每一天都可能发生你根本想不到的事情,你要多问、多听。我说儿童教育的艺术首先就是倾听的艺术。什么意思呢?孩子说:今天谁谁打我了。有的父母就不明白这个:啊?打你,你怎么不打他?他打你一下,你打他十下。孩子说:我打不过他。你说:真窝囊,哪像是我的孩子!有的父母听孩子讲一句话,就有一百句话等着孩子。孩子看见你这么能说,老是说他,他就不跟你说了。孩子只要不说话,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父母的最大缺点就是话说得太多。父母的话是滔滔黄河,滚滚长江,父母一开口就把他给淹死了。怎么办?要少说多听。是吗?谁打你?为什么事啊?打你哪儿啦?你是不是很难过?你老问,孩子就一个劲说,孩子把话说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一个人对别人说越多的话,他会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我说完了,我说的对吗?你怎么看?他就会用心听你的话,这个时候你再给孩子一点建议,你看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建议,你没有错。你这样帮助孩子,孩子就愿意跟你说话,孩子愿意把事情告诉你,你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我给大家开个玩笑,讲个很有趣的事,我女儿很喜欢养动物,我也很喜欢养动物,但是我爱人很不喜欢养动物,这不就二比一吗?我女儿上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家就养了一只猫,一只兔子。我发现很有意思,我和我女儿一回家,猫也过来了,兔子也过来了,我女儿就逗猫,我就逗兔子,兔子舒服得四肢伸开躺下,猫也很舒服,其乐融融。但是我爱人一回家,猫也不见了,兔子也不见了。为什么?我们家的猫和兔子都散养,兔子像猫一样,随便跑,猫把沙发抓破了,兔子随地大小便。我爱人她爱干净,特生气,见了猫踢一脚,见了兔子踢一脚。我就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说这个猫和兔子多小的东西,居然门一响,它就知道谁回来了,它就知道是女主人回来了,门一开,它就跑没影儿了。一听是我们回来了,就过来咬你的裤脚和你玩。你说猫和兔子都这么聪明,你说孩子是什么?儿童是研究大人的专家

  大家可要注意,你可别小瞧孩子了。孩子是研究大人的专家。所以孩子起外号起得特别准,是不是?善于抓特征。所以说你千万不要糊弄孩子,你要真诚对孩子,真对他好。有的孩子对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不象话。我问他怎么啦?他说:我妈妈说:儿子你好好学习,妈妈今晚加班,有重要的事情,你好好学习。其实我知道我妈妈打牌去了,或者跳舞去了,她还装模作样跟我说她有那个事,这个事。所以说你可不要小看孩子。我们在全国调查发现,好多父母想不到,中小学生对父母最不满意的是什么事?说话不算话。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带孩子叫“哄孩子”,你到字典查一下,“哄”字后面是一个什么字,就是“骗”。

   孩子的事要和孩子商量。再小的事也要跟孩子商量。到了暑假,各种班,不要说给他报了五个班、八个班,跟他说:孩子,今天花了多少钱,你好好学习啊。孩子说:你跟我商量了吗?父母说:你懂什么啊?跟你商量什么啊!你就是不尊重孩子。我们的法律规定,一切跟儿童有关的事情,都要跟孩子商量,当然要根据孩子的成熟程度适当的听取孩子的意见。

  现在我给大家讲第三句话,非常关键的一句话: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我在全国各地讲课,很多父母找我咨询。有的父母说:老师,我急死了,我的孩子真麻烦,不爱写作业,写作业坐不住,老看电视,老玩游戏,怎么办呢?我说他八百遍,就是改不了,你说怎么办?有些父母跟我比较熟,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要说孩子八千遍,那孩子就更不改不了了。

  怎么回事呢?一个著名的儿科教授跟我说,你对别人讲话,一句话重复三遍就等于对别人的折磨。好多孩子跟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烦人,他一张嘴我就知道要说什么。他说上个字我就知道下个字是什么。我不想让她说,她偏说。所以我跟大家开一个玩笑,你要不信我的话,从明天开始,你家里准备一个录音机,你夫妻两个,一个人在训孩子的时候,另外一个人把录音机打开。你也甭多录,你就录一个星期。你两口子再找个地方听听试试,不把你烦死才怪。我们中国父母对孩子说的话都是克隆人的话,全中国的父母跟孩子说的话都一样。我跟你们模仿一下,最核心的话就是,别看电视啦,赶快写作业,你不好好学习,你能考上重点中学吗,你考不上好中学,你能考上好大学吗?你考不上好大学,你将来能找到工作吗?现在深圳竞争这么激烈,下岗的这么多,将来你喝西北风啊你。这种话跟孩子说一遍两遍可以,有点危机感,你要重复几百遍,那就成了一堆噪音,除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之外,没有别的作用。你说这有什么用?

   所以说,父母啊,你要控制自己。所以说,我忠告天下父母一句什么话: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什么意思呢?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他需要的是帮助,不是唠叨,唠叨不能解决问题。

  什么叫习惯呢?习惯是人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语言,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这么说的话,有点不太好懂,我给大家演示一下。什么叫习惯?大家很多人都带手机,大家一进会场都把手机按振动,或者关机,这是一个好习惯,你看我手机肯定也是按了振动。大家看看我模仿一个什么动作,你就知道什么叫习惯。比如说打电话,一个手拿电话,一个手比比划划的,“到了吗?今天我们在深圳图书馆听一个报告,叫市民大讲堂,听说这个专家北京来的,专门讲教育,快点来,我等你啊!咱们一块去,占个坐。”是不是经常有人这样打电话?你说我们的手机虽然是高科技产品,但现在还没有可视的功能,你这么比比划划的动作别人看不到,浪费。你要节约,不要那么浪费,手不要比划,就放着。说吧,什么感觉?真别扭,手像被绑着一样,真别扭,必须比比划划地说。这是什么?这就叫习惯,这就叫习惯动作。一个人的动作70%以上都是习惯动作。习惯动作的形成他是神经系统的改变,是一天一天的形成的,很复杂的。  

   我在教育部谈习惯培养时,北师大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跟我讲,云晓,你谈习惯谈得好啊,我是研究心理学的,我觉得习惯就是“心里头痒痒的”。我一听,这话绝了。什么叫“心里头痒痒的”?我们很多女士一看到大商场,心里就痒痒的,有钱没钱都进去逛逛。我到了巴黎的春天百货商场门前,我都心静如水,因为我不爱逛商场,我看见大商场我就犯愁,这么大!可是到了巴黎,不逛商店能行吗?可是我是山东人,我的天,只要餐桌上摆上饺子,你要让我一个不吃,那受不了,那要很强的毅力才行,一般做不到。日本的教育家说得好,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的本事要用在孩子习惯的培养上。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人类什么习惯养得最好,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洗脸。其实你一个月不洗脸有危险吗?没有危险。可是明天早上你不洗脸试试,难受,没脸见人。非要洗脸,停水也要洗脸,用水抹一把,心里才安,否则你一天都不自在,这是你经过几十年天天重复的,形成的一个强大的习惯,必须洗脸,可能有些女生还要化妆。所以说,你教育孩子的秘诀就在于,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家庭教育最大的本领就是培养习惯。

  关于习惯的培养,我做国家教育部的课题,做了五年,“十五”课题,出了很多书,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到我的网站或者我的博客上去看。当然我也有很多书,我每个月都在网上跟大家聊天。在百度一搜我的名字——孙云晓,就出现我的博客,我的网站-----专家孙云晓网站,上面有很多关于习惯的介绍,每个月都有网上讨论,我们可以在网上交流。

  那么今天我给大家讲了忠告天下父母三句话。三句话是有关系的,你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人格,教育的条件是好的关系,教育的方法是培养习惯。这三句话您记住了,慢慢的去实践,你会发现您就掌握了儿童教育的真谛。有好的条件,有好的方法去实现好的目标,培养健康人格,这就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我觉得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那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 。21世纪的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甚至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不要说,“我来教育你,你好好听”,其实比孩子更需要成长的是父母,因为你要教育他。今天的父母特别需要学习。我讲了一个半小时,下面可以讨论,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和我讨论。没关系,大家可以随意的提出问题。我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提问:我想问你,因为今天孙老师真的是很感谢,感谢您。对我来说,就是说我感知的,学习到的父母跟孩子这方面的知识很多,您给我们讲了很多父母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处理好好的关系。然后我有一个疑问,有可能,或许就是说,我还没有自己的小孩,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如何,因为深圳是一个流动城市,流动的城市基本上有很多,到这边来打工,或者是做事的,我就有一个疑问,而且像我这样的年龄,20多岁,30多岁的很多,基本上有上一代的事要沟通,有一个关系要处理,然后相对而言,我会了解跟下一代的沟通和处理,我觉得你讲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以及关系的处理,但是对我来说,我有一个困惑,相对于您讲的,就是我们这一代跟父母亲的这种关系的沟通和处理少一点,我想向您请教一下?

  孙云晓:非常好,深圳的年轻人很有反思精神,觉得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是跟父母之间有代沟,我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首先我讲这么一个意思:国际社会学界认为,好的家庭教育是三代人的互动。什么意思呢?现在有许多核心家庭,父母带一个小孩子。其实,不一定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但是要经常带孩子去见爷爷奶奶,看望他们,争取有一起生活的机会,这样的孩子生活在三代人当中,特别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会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爸爸妈妈的。而且孩子和老人的交流,能丰富他的阅历和经验,对情感的培育很有好处。你作为一个青年人,这个时候确实是要理解父母,父母可能会唠唠叨叨的,你也要善于发现父母身上的优点。我觉得作为年轻人特别要注意这一点,特别注意。我觉得作为一个现代人,能够理解父母,和父母很好的沟通是一个孝心的表现,也是一个本领的表现。我觉得这就是现在需要做的。你学会跟父母沟通,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就变得能理解很多很多的难题。我觉得特别要注意,因为现在人有一个什么问题,每一个人都要补课,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10岁以前,对父母是一个崇拜的年龄,10岁以前是很好教育的,因为孩子把父母当英雄。但是10岁到20岁就进入一个轻视父母的年龄,20岁到30岁开始对父母有一点理解,30岁到40岁对父母有一些爱心,人到40岁以后,才能深刻理解父母,才会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你现在20几岁,这个时候开始对父母有一点理解,对你将来的成长,包括你将来的家庭教育都会有好处。你提的问题非常好,代表了年轻人的想法。

  提问:孙教授您好,因为刚才一开始您提到挫折教育,后面还有一个自我管理和挫折。我有一个问题,提到一个挫折教育,从我自己的经历我比较重视这一点,比方说现在这个城市的环境,孩子现在还小,好像没有一个太好的方式培养他,我现在只能做的是一些要求,比如一些过分的要求,尽量给他一些拒绝或者其他的,给他一些培养,反正增加一些挫折感。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合适?别的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孙云晓:我说一个概念,惩罚教育也好、批评教育也好,它不是打骂,更不是侮辱,而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它的方法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怎么做?我觉得刚才您提的问题非常好。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你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的承担责任,这是最基本的方法。那么在这个问题当中,其实更普遍的方法,更多的方法,我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问题,要让孩子学会等待,要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对这个问题我作一个重要的补充。今天的教育的问题是对孩子的要求容易轻易满足,甚至过度满足,要什么给什么,要一个给两个,马上要马上就给。这种教育是很糟糕的。这种教育的结果,大家发现没发现,比我们小的时候,多了非常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今天的孩子感觉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过度满足的孩子就不快乐。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饱享剥夺理论,什么叫饱享剥夺理论?就是当你给他的东西超过他的需求的时候,他就不会感到快乐。我举一个例子,孩子爱吃巧克力,给你一块巧克力,好吃吗?好吃。再给你一块,好吃吗?好吃。你给他五块,他都说好吃。你看他那么爱吃,你给他一盒子,吃吧,二十块,他越吃越不好吃,吃到最后,脾气很大,真讨厌,怎么给我这么多巧克力,巧克力怎么这么难吃,我真痛苦!这就叫饱享剥夺。人需要一种期盼、等待,今后建议大家培养孩子习惯等待。比方说,学术的词叫“延迟满足”。孩子说:爸爸你给我什么东西吧。你说:这个东西现在只能给你一个,要再过10天,才能再给你另外一个。或者说:最近不能给你,现在咱们家经济不太好,我们要到1个月之后或者到什么什么时候才给你。让孩子知道得到一个东西并不容易,我要等待。学会等待,学会克制,对小孩子非常重要。     

  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在澳大利亚和北京做实验,我看了心里觉得很吃惊,就是给孩子做实验。 幼儿园的孩子,5岁,给你面前放两个盘子,里面放上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桌上有个铃。对孩子说:谁要是能够坚持15分钟再按这个铃,就可以得到多的那一盘,你要是现在想吃你就按铃,你一按铃就给你巧克力吃,但是给你少的一盘。结果,80%的中国幼儿都等不到15分钟,但是66%以上的澳大利亚的幼儿都等到最后。这就是一个长时间教育的结果。所以你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理性一点,能够克制一点的人,这是一个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他学会等待,延迟满足,而不要过度满足。

另外,惩罚孩子或批评孩子,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方法,比方说对于幼儿,他和别人抢东西、打架,美国人的方法是把他们强行的分开,然后让他在椅子上坐着,坐下不许动,你坐在这好好想你做得对不对。坐十分钟,让孩子在安全的条件下,隔离坐在那十分钟,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惩罚。当然年龄大了以后还可以用别的方法,但是不要打,不要骂,一定要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多了之后,孩子会慢慢觉得我能负责任,我是有责任感的,碰到问题我知道该怎么解决,我通过承认错误、道歉,我能够解决问题,他同样会体验到一种自信心,一种快乐,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快乐,这就是很重要的惩罚。有很多种方法。

  提问:今天孙老师和大家分享是儿童的教育,针对儿童对象的范围是指哪个阶段的?我今天下午听了你这个讲座,我自己认为是针对大儿童的,比如7岁以上的孩子,或者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但是我今天有一个疑惑,我不知道是针对小孩子有没有帮助?我就问这个问题,谢谢孙老师。

孙云晓:好的,谢谢,我今天的讲座,我认为应该是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都是有用的,但是更有用是对未成年人,中学生,就是初中、高中生的家庭教育,小学生、幼儿园包括在内。但是有的问题,你比方说,你看我讲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这对每一个阶段都是重要的,都是一样的。那么,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也是都有用的。只是说,在青春期里面特别敏感,特别尖锐,特别重要。所以我讲有的问题适合哪一段,有的问题适合哪一段,但总的来说,今天讲提炼出三句话,这三句话实际上对每个孩子都很重要,比方说这个孩子25岁了,25岁是不是要培养与他的好的关系,那更需要培养好的关系,要不要培养他的健康人格,也要。我女儿今年也快25岁了,那我们经常跟孩子讨论什么样是对,什么是不对的,所以我觉得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

主持人:读者参与性也很多,刚才在下面也是仔细聆听教授的讲解,我听的时候也是几分欢喜,几分忧心。几分欢喜是因为我听了您这些话以后,我觉得自己今后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有一个方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忧的是,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办?而且在生活中,实际上每个人遇到的问题是形形色色的。比如,刚才我在下面有一个问题,非常想问一下教授,现在就提前问一下,因为我的孩子比较小,我也是为人母亲,然后现在我的孩子因为是幼儿,我现在遇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相信我们今天在座,如果有孩子的,就是当我们教育孩子培养习惯,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像现在我的孩子两岁,我也觉得应该培养他的习惯。但是我在这个培养习惯的过程当中,我遇到的阻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我们的上一代,就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人面临上一代和下一代,我们三代人共同生活,而我们教育孩子的标准是我们的标准,而我们的父母因为咱们深圳工作比较紧张,一般都是父母过来帮我们带孩子,这样就会有双重的要求,爷爷奶奶有一个标准,而我们的标准和爷爷奶奶的标准是有差距的,那么我就想问一下您,当遇到这种双重标准的时候,而且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又必须尊敬,那么孩子觉得爷爷奶奶也是长辈,父母也是长辈,这样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是无所是从的,我就是想请问你,这样的时候怎么办?

孙云晓:这样的问题很熟悉,因为很多爷爷奶奶向我控诉,说儿子、儿媳妇教育孩子很不应该,出现了两代人的争夺战,还有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争夺战,很复杂。应该这么说,首先,教育好孩子是需要资格的,不是每个人都天然具有这个资格。现在的研究发现,祖辈带孩子,成功率大概在30%左右,就是说30%的老人带孩子是比较成功的。那么,还有很多老人是不太成功的,娇惯。所以最好的方法,我觉得年轻人能自己带尽量自己带,这是第一。第二,你现实不可能,各种原因不可能,老人特别热心,这个时候需要和老人经常讨论,怎么教育今天的孩子。比如再有这样的讲座,我觉得最好请老人也来听。今天来了好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可能他们也觉得碰到新问题了,也觉得今天教育孩子都不只是父母的事,祖辈也需要来参与讨论和教育。我想这个问题是需要探讨的。现在有一个地方就出现了,不光是办父母学校,还要办爷爷奶奶学校,讨论怎么教育孩子。我觉得老人还是很有爱心的,我相信只要是对孩子有利,他还是慢慢会接受的。但是老人就容易带着老习惯,改起来很难的,很难的。这个时候,或者你们就做一个分工,由老人来照料孩子,你们来教育孩子,互相负责哪一个责任,都协商好。

主持人:感谢孙教授。

孙云晓:刚才有一个条子,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如何帮助中学生戒除网瘾。当然小学生也有网瘾,这个网瘾的标志是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每天上网玩四个小时,四个小时是网瘾的标志。现在国家推出一个防沉迷系统,上网玩到三个小时的时候,游戏的成功率就大大降低,得分降低,你就不来劲儿。采取这样一种措施是必要的,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用丰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单调的生活,用成功的体验代替失败的体验,用多元的评价代替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就是什么意思呢?用替代的方法最好,比如孩子都喜欢上网玩游戏,你带他去旅行,让他到乡下,到爷爷奶奶那里去生活一段时间,或者参与各种运动项目,让他的生活丰富起来,那么孩子单调的生活就容易慢慢的替代了。而这些活动当中还有成功的体验,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今天的报告会前,有一对父母告诉我,他们的孩子上初中,很优秀,问我怎么发展。我对他们说:对中学生来说,其实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是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可以多读传记,引导他有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内心的发动机。孩子有任何愿望都不要嘲笑他。他说想干这个干那个,你说:好啊。论证一下,怎么能实现他的目标,让孩子怀着梦想生活,有梦想的人才有希望。第一个是一定要有目标。第二个就是做事有计划,目标不是空的,要有计划。他的孩子读了《孟子》,我就说:读懂《孟子》,受益终生。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孙云晓主任

  1、教育的核心并非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2、教育的基本原则——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3、家庭是习惯的学校,家长是习惯的老师。

  4、教育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5、要做孩子的法官,先做孩子的律师。

  6、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

  7、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极格更为可怕(严重)。

  8、凡是不会玩的孩子都不是正常的孩子。

  9、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揣摸孩子,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成是缺点。

  10、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A、自以为是;B、冤枉孩子。

  11、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小时候不犯错误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犯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