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支墩:理清思绪再走进教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7:29:30
理清思绪再走进教室

10月27日,北师大张春莉博士来到我校,借助三节课,给我们讲述了开放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最大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过去教学上的很多做法并不意味着就是过时的,新课程倡导的绝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比如:在我们的主体实验所总结出的语文、数学教学模式中的“创设情境”,因为现在提倡开放教学,提倡高效,并发明了与之相关的《导学案》,纯知识的东西占据了课堂,老师不敢多说话,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学生精彩的同时没有了老师的精彩,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尽管我们一年级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少讲话,但真正的“情境创设”也少了许多。好在张博士来得很及时,让我们重新找到了感觉。

二、《导学案》并不是课课必用的“法宝”。正像张博士讲的那样,数学已经发现了两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一种是学习新知识,导学案就能发挥极好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自学。课堂上主要顾及答疑解惑即可,方式可以多样化,如:从独学到对学,再到集体学习等。而那种需要由旧知推导新知的课堂,《导学案》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语文上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一类文的学习可以借助《导学案》,教会学生一步步怎样自主学习,而二类文学习时,教材上就有“导读”,所以就可以只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教学,重点把力量放在拓展上,拓展什么,重要的是方法,尤其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写作的特点,以及相关阅读材料的补充,达到二类文“学以致用”的作用。如《跑进家来的松鼠》,只需理解“导读”中“讲了几件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关键是将与此有关的名家所写的动物篇章进行对比,找到写动物都可能有哪些方法,然后试着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估计学生就不会因为老师让写小松鼠,自己又根本没有养过小松鼠,就在课堂上“胡编乱造”地假想像了。

三、精彩来自精心的预设,而这种预设,必须基于对学情的正确把握,基于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基于对教法应用的清醒认识。我们都明白新课程、开放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在哪里,说到底就是校长提出的“五备”,就是精心备课。只有教师自己理清思路,明白这节课我走进课堂到底要干什么,明白我每一个步骤安排的目的,才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不至于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不至于有了《导学案》,预习都提前了还完不成教学任务。

另外,小梅提出的谨防“过度积极,虚假成长”我也深表赞同,这就跟实验初期我们所意识到的过度追求外在的形式,忽略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是一个道理。表面上看热热闹闹,深入思考欠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不到提高,绝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