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钢丝网骨架管厂家:敢说敢干敢怒敢爱——朱镕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2:15:48


  邓小平评价朱镕基:难得的干才

  1991年春节后,邓小平就有了调朱镕基进京的打算。由于朱镕基独立思考、敢于直言的性格,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为此,邓小平专门讲过一段话:朱镕基只能当第一把手,不能当第二把手。

  朱镕基任副总理时成绩显著。邓小平欣慰地说:“朱镕基在地方工作有突出表现,到中央工作后,思路广,敢挑担,敢碰硬,可以胜任。”还评价他是“有观点,有主张,有干劲,有魄力又懂经济的难得的干才”。1992年5月,邓小平视察首都钢铁公司时说:“我不懂经济,但是我能听懂。我们选干部,还要懂经济。朱镕基就懂经济。”  

  上海人说 :严到六亲不认 直到无所讳忌

  不怕得罪人的市长

  1998年,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人事变动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了。一位曾在上海生活过十几年的市民————《华声报》记者肖海在下面的文章中回忆了朱镕基1988年至1991年在上海任市长的三年。

  1988年4月,在上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朱镕基顺利当选为上海市长。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朱镕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张瘦削又带些冷峻的脸,不苟言笑,显得很精干。这个印象保持到现在仍是没有多大改变。及至知其是外地人,又有一种好奇——其实上海历任市长多不是上海本地人,但不知为什么在朱镕基身上,这一感觉尤为突出。很多上海人都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因为这位新市长的风格看上去和上海风格相差太远了。

  朱镕基在当选为上海市市长时,曾有过一段动情的“就职演说”,让很多上海人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是个孤儿,从小没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不怕得罪人”因此成了朱镕基的一个标签。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上海有一句话叫“捣浆糊”,形容人做事回避利害冲突,讲求和气。而朱镕基的风格恰恰相反,做事果断、雷厉风行,容不得半点含糊。不少上海领导干部因此领教过朱镕基的“厉害”。

  1988年初,位于浦东的浦东南路已经开修一年,但“破膛开肚”了一半的马路一直没有封起来,公交车只好走另一半。这种状况竟维持了一年无人过问。老百姓称“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朱镕基当时刚到上海,一日到浦东视察,看到这条路的糟糕状况,回去马上通知办公厅上午10点开会。朱镕基刚上任不久,很多人尚不了解他,好几个局长按以前的惯例姗姗来迟。10点过后,进来一个局长,刚要坐下,朱镕基立刻说,“你过来,不要坐。到台上来给我们大家说说为什么迟到。”局长解释刚才才忙完一个会议赶过来的。朱镕基便说:“你忙,有我忙吗?你一个人迟到两分钟,我们这么多人加起来,有多少分钟?”后来者一见形势不妙都不敢迈步进去。

  这件事后来演绎成一个小段子:市长办公室秘书通知一位上海市府领导10点半开会,该领导悠悠地说:“那我10点一刻走吧。”稍顷,又追问了一句:“今天是谁主持会议?”答曰:“朱镕基。”对方立刻改口:“那我10点就走!”

  朱镕基铁面无私,不怕得罪人的“名声”因此在沪上传开,他在上海一直坚持抓廉政建设,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也因此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非常好的形象。朱镕基在上海的时候,早晨在人民公园锻炼身体的老太太们,也会一边运动一边提到“朱市长”如何如何。“可见朱镕基在上海市民中的影响。”一位上海官员说。这里需要加一个注脚,上海人通常是不问政的,聊天时也很少谈及国事、大事,尤其是普通老人。 


  发现自己有错立即纠正

  已故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诸尚一先生素以敢言、善言而闻名。1991年4月,当朱镕基调往北京就任国务院副总理时,诸老写下了《寄语朱镕基同志》一文。文中说:

  朱镕基同志在上海三年多来所树立的形象,就我的印象,似乎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严”和“直”。“严”到“六亲不认”,大家都怕他;“直”到无所讳忌,能从善如流自我揭短。这在上海这样一个复杂的“大熔炉”里,正是非常非常难能可贵的。朱镕基同志有个“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的长处,一旦发现自己有了错,会马上自我纠正,这就容易取得别人的谅解和信任。

  充满激情的政治家

  一名曾随朱镕基工作的上海官员说:

  朱镕基是我所见过的难得的大政治家。他做事情、想问题、讲话,乃至口才,都体现出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素质。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抓上海的工作,犹如演奏交响乐的一个乐章。


  记者说: 外表严肃内心柔软

  昨天上午的会议结束不久,记者在人民大会堂2楼南大厅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吴小莉。她对朱镕基有何评价?本报记者苟骅同吴小莉的话匣便从这里打开了。

  我是临时中断产假,专程来北京听朱总理作最后一场(政府工作)报告。我觉得他(作完报告)最后回到位置上的时候,(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反应让我十分感动。5000多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人出自内心地鼓掌,鼓掌是代表了一个什么意思?代表了感谢、敬佩————真正是感谢他过去5年的贡献,敬佩他的为人,赞美他的做人处事,还包括他的一些行为风格吧。我觉得掌声足以表达我所说的这些感受。

  他对媒体非常重视,大小报章,而且对于媒体的反映,报道他的事情,他都很具体、很及时予回应,比如他去美国(访问)的时候,我那个时候向他提问,他当时说:“上海是中国的纽约。”那我就问他:“香港是中国的什么?”他马上回答:“(香港)是中国的多伦多(加拿大)。”所以当时香港的媒体反应很大,第二天到了加拿大温哥华的时候,在午餐会上他看到我在现场,主动上来向我解释这个事情:“香港和上海都是中国很重要的两个城市……”可以看出,他很关心他所说的话是不是(被媒体)很正确地被传达。

他个性上有他非常有魅力的一面,他敢干,直言,率真,而且很幽默———真的,我好几次听他的演说,即使在有讲稿的时候,他都能表现出他很幽默的一面,是一个很有群众魅力的人。当然,在他自己的改革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阻力,牵涉到一些利益团体,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想不是每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很懂的,过去5年,中国经济的确是在世界经济十分动荡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看得出朱总理的领导很过硬,他很懂行。

  (稍稍停顿)我觉得朱镕基是一个始终如一的总理,他5年前所说的话,他领导的政府直到今天都是尽可能兑现的,从这点可以看到,朱总理是表里如一的。只不过他看起来比较严肃,但内心是比较柔软的。可以说,在过去5年里,朱总理和他领导的政府是居功至伟的。我在采访一些人大代表时,代表们的反应都是依依不舍的。因为(朱)总理在中国需要的时候,他做了他需要做的事情。

  他是坚持原则的人

  台湾专门采写政治新闻的名记者周幼非与朱镕基的认识是在1998年的4月,当时他是第一次到大陆采访第七届人代会,他是这样评介朱镕基的:

  朱镕基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三点:一是他的上级、同事,部属都知道他是一位对事不对人,且坚持原则的人;二是出现在公共场所很少见到他的笑容,一副标准满脑子有事的冷面孔;三是他平日流露给人的观感是严肃直率认真的。

  听他作报告是一种享受

  1993年9月,时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的田惠明撰写了《记者眼中的朱镕基》一文,当时朱镕基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海外评论认为,从“右派”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其跨度之大,非坚韧不拔之人莫能过也。能越过这个跨度的仅此一人——朱镕基。

  一位熟知朱镕基的已退下来的高级官员这样说:当年朱镕基被错划“右派”后,并没有因此消沉,也没有磨掉棱角,变得谨小慎微,他依然怀着坚定的信念,信步直行。

  记者从事经济报道,多次参加经济领域高层次会议报道,有幸聆听朱镕基副总理极富个性的报告和讲话,加之所见所闻,深感朱镕基有四敢:敢说,敢干,敢怒,敢爱。

  敢说,因为他说的是心里话,是真话,不是八股老套。因此,大家都爱听朱镕基讲话。有位省级高官曾说过,听朱副总理作报告,简直是一种享受,既长知识,又受教育,听二三个小时,一点不觉得累。

  记者亲见,朱镕基作报告基本不用稿子,即使有稿子,他也不照本宣科,时常脱开稿子,讲一些经过调查研究看到的事实,令人心服口服。一些极为难记的数字,他可脱口而出;一些地方官员,经济专家,甚至有些记者的名字,他也能随时叫出。

    敢干,真抓实干,政绩突出,使他从处长到所长,从副主任到市长,直至副总理。国家经贸委的官员们对朱镕基果敢干脆的工作作风深为钦佩;上海市民对朱镕基讲真话、干实事的魄力交口称赞。海外传媒对朱镕基亦大加赞誉,称他是处理棘手经济问题的行家里手,称之为“铁腕”,翻译成国内语言即有胆、有识、有魄力、有能力,一句话,敢干!

  敢怒,嫉恶如仇,是朱镕基的个性。在上海时,他狠抓产品质量,提出了“质量是上海的生命”。有的企业一而再再而三质量不合格,朱镕基一怒之下,撤了厂长的职。

  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镕基对一些地方乱打“白条子”,坑害农民的事情非常生气。《农民日报》文章说朱镕基一怒之下,说出了谁打白条砍谁的头的气话。一位官员说:“镕基同志对下属要求非常严格,批评人很严厉,但我们心服口服,因为批评到了点子上,批评到了疼处,批评得正确。”

  敢爱,是朱镕基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上海一位记者说:在上海时,一次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开会迟到,朱镕基批评了倪天增,事隔很久方知那天交通阻塞,车子行走缓慢而迟到,后来,倪天增不幸英年早逝,朱镕基闻讯悲痛不已,他眼含热泪说,我心中装着一件事,那次批评他太严厉了,没来得及向他当面道歉……

  有记者亲见,在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朱镕基亲赴八宝山,他眼圈红红,向蒋一苇先生的遗体三鞠躬。蒋一苇担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时,朱镕基曾在这个所工作过一段时间,这段情谊一直装在他心中。


  清华人说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

  一个非常优秀的总理

  昨天下午,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在接受本报记者卞晶采访时,对朱镕基总理作了如下评价:

  我觉得朱镕基作为一个总理,非常正直非常优秀,应对国内外的各种复杂形势,政绩卓著,有目共睹。作为一个个人,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人,为人非常正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但对于我们清华的一些老师学生又很好,感觉很亲切。2001年,朱总理辞去了清华管理学院院长的职务,从我们清华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但他是一国总理,公务繁忙,也已经多次提出请辞,我们只好服从。大家当时的心情都很留恋。


  富有感染力的同学

  朱镕基在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有关人权的提问时,讲到他曾对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我参加争取和保障人权运动的历史比你早得多。”这中间有什么缘由?朱镕基的大学同班同学郭道晖这样回忆:


  朱镕基在大学时已参加争取民主人权的斗争,并显示出杰出的领导才能。

  电机系的功课当时在全校是最难的,朱镕基却应付裕如。但他也并非埋头读书,不问政治。他很注意看报,关心世界大事和国内政局,视野广阔,参加了进步的学生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朱镕基参与到争民主、争人权、反迫害的行动中。

  1951年1月,党组织又推荐朱镕基担任学生会主席候选人。他当选后,代表学生成为学校行政领导机构校务委员会的成员,沟通校方与学生的关系。当时的政治活动很多,学生会都要作出迅速的反应。作为学生会主席,他不但要指挥、开动“庞大”的学生会机器,还要随时在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发表鼓动性演讲,动员和组织同学积极参加活动。他的演讲出口成章,条理清晰,富有感情,又具有理性、逻辑力量,感染力很强,总是能够成功地征服群众,使各种活动蓬勃发展起来。
 
  充满个人魅力的院长

  朱镕基总理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院院长,昨天,听完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院金融研究生张继飞向本报记者李鑫描述了他眼中的朱镕基总理:

  朱镕基是学院院长,这是促成我高考时报这个志愿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是他的个人人格魅力吸引了我。我刚入校时,特别想听总理的报告,后来师兄告诉我,别着急,每年都会听一次的。听说朱镕基1997年之前作为院长几乎每年都来院里,1996年以前入校的师兄们大都听过他的讲话。我1997年入校,只听过一次,就是2001年总理辞去经管学院院长的告别演说。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朱镕基总理的讲话,没有过多说辞职的事,而是更多地对我们提出要求,希望我们在学术和做人方面都要追求完美。这一点我印象深刻。他的话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中许多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