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灭火系统黄明:德比战完成权杖交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3:52:30

德比战完成权杖交接

(2011-10-23 22:43:30) 转载标签:

体育

分类: 论体育,荣耀散尽咽凄凉

虽然在众多球迷的眼中,将这场“曼彻斯特德比”,看作是决定本赛季冠军归属的关键之战,我认为有点言过其实了,因为毕竟联赛才刚刚开始,形势还未见明朗,但其重要性却不言而喻,至少从这场比赛,或许能看出些苗头,到底“姜是老的辣”,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新气象能够压制老底蕴?

 

赛前,博彩公司给出的赔率是:曼联稍占优势。但从阵容的配置上对比,曼联着实没啥优势可言。后防线,若维迪奇在场,曼联胜于对手,可惜搭档费迪南德的是-年轻的埃文斯,因为自己的红牌,而将曼联推上了40分钟少打一人的局面。中场方面,虽然纳斯里坐在了替补席,但仅靠席尔瓦一人,曼联就无人可比。锋线上,或许半斤八两,孰优孰劣就看临场发挥了,很不幸,老天又站在了曼城一边,从巴洛特利进球后,挑衅般的标语“Why Always Me?”,就能看出,明显的“得了便宜还卖乖”。

 

上半场,曼联“魔性”被封印,打的异常斯文,曼城前10分钟,也显得有些紧张,从进攻气势、控球比率等方面,多少可以看出,曼联还是有一些主场优势的,尤其是纳尼+阿什利·杨的边路突击,但弗格森最倚重的王牌阿什利·杨,却被一个人完全锁死了,他就是米尔纳,虽然屡屡犯规,还送给对方任意球,但也必须在气场上压过对手,如此的风格颇似“猎狗”加图索,像搅拌机一样,不惜体能的奔跑,绞杀范围极广,且防守动作凶悍,立足在第一时间将对方进攻扼杀,于是,在纳尼彻底迷失之后,阿什利·杨又无法有所作为,进攻端无法给予曼城足够压力,那后防线就必将承受对方强有力的还击。

 

同时米尔纳的作用,不光体现在防守端,进攻端更是出彩,虽然没有进球,但奠定基调的前两球,就是他和席尔瓦策划的,如出一辙的“三角进攻”模式,席尔瓦→米尔纳→巴洛特利,两个传球都恰到好处,第一个巴洛特利可以从容的瞄准角度,第二个闭着眼睛也能磕进去。到了第三个进球,米尔纳又化身间接助攻者,快速的出球,彰显了他灵敏的进攻嗅觉,理查兹瞬间插上,阿圭罗早就埋伏在了中路,又是一个典型的边中结合。

 

若说前三球,席尔瓦只是躲在米尔纳身后的话,那么后三球,就完全是他一手导演的了,刺破德赫亚“小门”;穿越两名后卫,给哲科的销魂一传,无不透露着大师的风范,若将这场比赛,比作一场“屠城”的话,那席尔瓦无疑是那个,坐在高头大马上面,手握军刀的大元帅。

 

曼城之胜,靠得是整体,前场进攻端的每一名球员,关于“球权”的分配,都很平均,每个人都是奉献者,又都能成为终结者。上半场,米尔纳作为隐形核心,为前面的席尔瓦、阿圭罗和巴洛特利,分担了很多累活儿、吸引了许多防守,曼联输就输在上半场,若上半场打好了,根本不会出现下半场的溃败,其实在曼联阵中,也有这样一个人,朴智星,可惜他不在场,安德森的表现又不尽人意,中场的强弱之分,就更加明显了。下半场,就看哲科与席尔瓦了,像侠客手中的“双刀”,相辅相成、张弛有度。

 

关于落后之后的调整,弗格森也比曼奇尼显得苍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手中无牌,看看换上的人员就知道了,曼城这边是哲科、纳斯里,曼联这边是琼斯、埃尔南德斯,前者叫“轮换”,后者叫“救急”,意义不一样,其实,纳尼应该早下,他跟斯莫林在右路根本没有联系,自己常陷入孤军奋战,不是被挡,就是被断,相当于前场少一人,再加上曼城的防线极其稳固,虽然被压制,但却不乱,甚至曼联连有效的射门都很少,胜负早见端倪。

 

六比一,一场出乎意料的大胜,反而无法忖度双方的实力了,因为比赛已畸形,尤其是后面三球,曼联明显已崩溃,但多少能感应到,弗格森凭借如此残阵,恐再也难现上赛季的辉煌;而曼城方面,也许已到了逐鹿天下的时机了,当可出山矣!

 

我的更多文章:
  • (2011-10-23 13:19:13)
  • (2011-10-21 23:27:44)
  • (2011-10-19 22:18:30)
  • (2011-10-17 22:06:52)
  • (2011-10-16 20:25:50)
  • (2011-10-16 13:25:37)
  • (2011-10-12 22:17:08)
  • (2011-10-11 23:04:31)
  • (2011-10-10 22:07:16)
  • (2011-10-09 21: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