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541灭火系统的应用: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19:54

第一章 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1)

作者:傅杰英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上篇
    第一章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存在、活动于父母、环境、自我耕耘所形成的土壤或温床——体质上。多样化的土壤生长出异彩纷呈的树木花草;不同的温床养育着强弱不同的幼苗;不同的体质带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呵护生命、关注健康、保健养生,就要先了解、关注自己的体质。
    一、体质偏颇是常见现象
    什么是体质?让我们先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比如从形态上来看,有的人高大威猛,有的人短小精悍,有的人五大三粗,有的人娇小玲珑,女性更是环肥燕瘦,体态各有不同。
    从皮肤上来看,有的人皮肤非常好,肤如凝脂,不用花很多的钱去买化妆品,一年四季皮肤都非常有光泽;有的人皮肤干燥,尤其到了秋冬季,天天离不开油腻的、滋润的护肤品;而有一些人是油性皮肤,终年毛孔粗大,油光满面,时不时地脸上还长痤疮,令人烦恼。
    从头发上来看,有的人的头发浓黑茂密;有的人的头发则稀疏黄软。
    从性格心理方面来看,有的人心胸宽,有的人心眼小;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比较迟钝;有的人外向开朗,有的人内秀沉静。
    从疾病方面来看,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癌症,或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史,在一个家族里面,可以有多个患者。这些病本身不遗传,但是因为这个家族的先天禀赋有共性,体质遗传,使得他们对这些疾病具有非常高的易感性。
    从治疗效果来看,同样药物治疗同样疾病时会得出迥异的效果:多数病人体现了很好的药物疗效;有些人就会过敏或不适;而个别病人只反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毫无疗效可言。所以医生会感叹“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方少”。这也是体质使然。
    冬天来了,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火锅。有的人一吃火锅就浑身发热,面色红扑扑的,非常舒服;而有的人一吃火锅,第二天早上就会牙痛或者扁桃体发炎,或者脸上生很多痤疮,或者小便很黄,或者大便干结。我认识一个人,他晚上吃了狗肉火锅,第二天早上,嘴里起了七个溃疡面,舌头上有,颊黏膜上也有,非常疼,疼得连着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
    夏天很热,人们在外工作一天回到家里,通常都喜欢吃冰镇的西瓜或者喝冰镇的饮料,有的人吃喝以后会觉得非常舒服,有的人却马上会拉肚子,非常敏感。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因为这两种人是不同的体质。
    还有的人喝凉水都增膘,而有的人“浸油缸都不肥”。
    不同的体质对于季节的感受也不一样,热性体质的人通常怕热不怕冷,寒性体质的人通常怕冷不怕热,这些现象在《黄帝内经》中叫做“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
    ……
    以上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实际上都是体质现象。可以看出,体质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健康出现问题,通常就是体质出现了问题,是体质出现了明显的偏颇。
    二、中医自古就重视辨体识病
    体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体验、生存质量,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体质。大家知道中医治病的精华是辨证施治,重视个体差异,而精华中的精华就是辨体识病、治疗和养生,也就是观察、把握病人的体质,在此基础上分析疾病、制定治则、因人养生。《黄帝内经》的《灵枢通天》就认为“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五种体质)乃治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我们的”。中医发展史上凡是名留青史的名医大家,在治疗和养生方面也都非常重视病人的体质。比如被中医界尊为“医圣”的西汉人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处处都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智慧闪光,异病同治是因为体质相同,同病异治是因为体质不同。
    尽管“体质”一词是在清代的医书中才明确出现,但是其精神、思维则渗透、显现在……经典医籍、历代医案中。
    比如《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详细描述了男女两性在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中生理性的体质差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段话是说,女性发育成熟后有月经,血脉畅通,冲任充盈,按时施泄。女性衰老也是从血液充盛的足阳明经和任脉、冲脉开始,因此女性体质养生要重视养血、和血、活血。男性形体健硕,骨骼粗壮,阳气偏盛,肾气用事,其衰老也是从肾气阳气开始,因此男性体质养生要重视不伤肾不伤阳。这个思想一直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女性都非常热衷吃当归、阿胶、大枣之类,中国男性热衷于补肾壮阳的原因。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女的就要吃当归、阿胶,男的就要吃狗肾、马鞭之类的,而是注意女的不要伤血扰血,男的不要伤肾伤阳。
    《黄帝内经》的《灵枢寿夭刚柔》认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是说体质与先天禀赋很有关系,体质差异与生俱来,反映在性情、脏腑、形体、寒热偏性上。

 体质作为生命现象,包含形、神两大部分。有形无神是尸体,有神无形是幽灵,形神相合则生命诞生,形神和谐则健康,形神不和则生疾病,形神分离即死亡。肌肉、骨骼、五脏、五官、皮肤、毛发、血脉等都属于形,性格、心理、精神、情绪都属于神。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将体质按形态特征、性格心态、寒热适应细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而《灵枢通天》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围内的偏阴偏阳,认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比如太阳之人,常现精力旺盛,目光有神,坚定刚毅,或自足傲慢之貌,好说大话,无能而虚拟,动作敏捷,性急自用,主观、冲动、有野心、有魄力,暴躁易怒,不怕打击,有进取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顶撞。其性格特征、精神活动总体上是阳气偏盛。而太阴之人,常现外貌谦虚,内怀疑虑,思前想后,悲观失望,胆小谨慎,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内省孤独,情感不外露,不追赶时尚,保守自私,不带头行事,反应较为迟钝,动作较为缓慢,沉默少言。其性格特征、精神活动总体上是阴气偏盛。
    从我的临床观察来看,上述内容在今天还是很符合临床实际的。在诊疗疾病的时候,人的体质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治疗依据,尤其是体质中神的特征,对治疗影响非常大。神作为体质的组成之一,对于疾病诊断、治疗都极为重要,尤其现代人的疾病都存在神失调的因素,有时神失调甚至是关键因素。
    其实,养生治病无非是在伺候、耕耘、调节健康和疾病的土壤——体质,和种庄稼很像,不能只盯着地面上的庄稼、花草、树木,更要重视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三、体质包括形神两个方面
    关于体质说了这么多,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现在就给体质下一个目前为中医界普遍认可的定义。
    所谓体质,是指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质。主要是说明生命活动的差异性或者特殊性。
    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这四个方面可以高度概括为:形和神。
    形主要是形态结构,比如肌肉、骨骼、五脏、五官、皮肤、毛发、血脉等,也就是人体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态结构的物质部分。
    神包括功能活动、物质代谢过程、性格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水谷营养在体内吸收利用转化排泄、性格特点、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睡眠等。
    形神结合就是生命,形神和谐就是健康,形神不和就是疾病,形神相离就是死亡。因此凡是说到体质,一定是包含形神两个方面,试想只有形,没有神,那是一具尸体;只有神,没有形,拿我们现有常识和认知,是不可能存在的,当然宗教的认识是另外一回事。
    从生命体验和体质组成比重看,神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常识多是从形态方面感知生存、疾病、死亡,但是对于生命体验、疾病原因、治疗效果来说,很多情况下神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操纵者、控制者。
    四、体质的变化决定健康的变化
    每个人的体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也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可变性、可调性。正因为体质的相对可变、可调性,才使体质养生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通过调养,使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
    体质养生就是顺应体质的稳定性,优化体质的特点,改善体质不好的变化和明显的偏颇。体质决定了我们的健康,决定了我们对于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得病之后的反应形式以及治疗效果和预后转归,所以体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的疾病具有易感性。比如说痰湿体质的人,就特别容易出现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或者容易出现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气虚的人,容易出现低血压、低血糖、内脏下垂、慢性炎症、贫血等,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低。阳虚的人,容易感受寒邪,形成各种痛证、痹证、水肿、不孕不育等。阴虚的人常内热上火,易感受热邪,常见咽喉疼痛、失眠、便秘、烦躁、泛酸等。瘀血的人容易罹患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各种痛证等。因此养生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体现个体差异,绝不能所有的人都按照相同的方法养生保健。养生要看你的生命之树根植于什么土壤,是肥沃滋润还是相对贫瘠,是缺水干燥还是水多潮湿,是偏寒还是偏热等。
    了解自身的体质,就可以和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生命的吟唱,触摸生命的韵律。关爱生命,呵护体质,我们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生命体验,走过健康和幸福的一生。
    体质也应该是医生认识生命、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制定治疗原则和维护健康的一条思维主线。医生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个人有着复杂的生活背景,有着独特的生活饮食习惯,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心理。作为医生,要关注患者生命的整个过程,不仅是疾病状态,还有病前状态;要关注人生的病,更要关注生病的人。

疾病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它是从哪里来的?从不良体质、明显偏颇体质中来。而不良体质和明显偏颇体质又是从哪里来的?主要是从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性格心理和不良的生存环境中来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恣情纵欲,放纵自我,不呵护体质,就会得病。如果医生不关注患者的体质,就会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抓住“标”而失去“本”,甚至会把一些简单的疾病治成复杂的疾病。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呵护体质、调整体质、关爱体质,精心耕耘生命之树根植的土壤就是“治未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少疾病,预防疾病的加重和复杂化。关注体质会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对体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觉,有的人就会想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虚的体质,还是实的体质,是偏热的体质,还是偏寒的体质。
    五、体质类型决定健康状况
    体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在正常人群中,大致分为八类。在这里我首先要说明,体质现象客观存在,多样复杂;体质分类则是人为划定,泾渭分明。将体质进行大致的分类,是为了养生有规矩、有原则、有方向,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分类还可以使我们明白生命、体质存在差异性。
    平和体质:机能协调,七情适度
    平和体质是一种身体和谐、自稳能力强的体质。拥有这种体质的人,身体不一定结实强壮,甚至可能还有些气血不足、血压偏低,脉搏也不是很有力,但是脏腑、气血很和谐,七情适度。
    这种体质的人,多数生在长寿家族,比如五世同堂的大家族,而平常的人家四世同堂就不容易了。平和体质通常表现为情绪稳定,生活规律,体重波动小等;得病少,对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比较强;生病以后,对治疗的反应敏感,好治,自我康复能力强。拥有这种体质,一方面可以说是上天的厚爱,另一方面说明后天个人的修为好。
    但是平和体质在人群里边不是太多,因为长寿的人毕竟是少数,在中国这么大的地方,实际上也只有几个长寿地区,比如广西的巴马和广州市的东山区,因此我们就不能太奢望自己得到平和体质。
    有的人经常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浑身毛病,但是到医院之后,照了X光,做了核磁共振,也抽了血,结果一切正常,这就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即体质出现明显的偏颇,但是又没达到疾病的程度。凡是经常出现这些情况的人,相对于平和体质来说,有一个很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偏颇的体质,就像一只总是摇摇摆摆不稳的船,虽然不出大事,但是船上的人总是不舒服。总之,每个人的体质都有相对不足的薄弱环节和软肋,当然也有优势和强项。
    阳虚体质:火力不足,畏寒怕冷
    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四季手都冷,夏天大家都喜欢吹空调,他不敢,一吹空调就手脚冰凉,还要加一件毛衣。但是如果冬天只有手冷,那不算真正的阳虚,“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才是货真价实的阳虚。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虚体质就是红日不那么灿烂,真阳不那么温暖,生命力不那么旺盛。真阳在哪里?藏在肾脏,因此阳虚体质的人是肾阳相对不足。
    阳气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呢?《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思是说,阳气的鼓舞使人精神焕发,阳气的温煦使人关节筋脉柔韧。阳气盛衰还决定了人的生殖、繁衍能力。人体运行不息的津液、血脉得寒则凝,遇温则行。阳气作为动力、火力,能保证体温,产生能量,促进废物排泄,鼓舞生机,使生命的河流清澈、畅通。
    因此,阳气不足容易使人精神不振、消沉,容易筋骨关节疼痛僵硬、痛经、月经推后、不育不孕、水肿、畏寒怕冷以及得各种痛证等,也会使生命的河流壅滞、混浊,新陈代谢不畅通,出现肥胖、多囊卵巢、糖脂代谢紊乱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
    很多女性,月经前后不能受凉,稍微受凉,就会比别人敏感,出现月经推后或者痛经。有的人不能吃凉东西,一吃凉东西就会拉肚子,拉得很厉害。还有的人,一得病就是寒证,比如说同样是感冒,别人感冒时是喉咙疼,流黄鼻涕,吐黄痰,扁桃腺发炎化脓;阳虚体质的人感冒,就会流清水鼻涕,打喷嚏,喉咙发痒,吐痰吐的是清稀白痰,反映出寒象。阳虚体质的人,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火力劲不够。
    气虚体质:气力不足,容易过敏
    “气”令我们提劲,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出入有序,营养精微向上向外布散,糟粕废物向下向外排泄。
    这股气,由空气、谷气、元气组成。空气由肺吸入,谷气从脾产生,元气自肾提供。因此,气虚体质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相对不足,尤其是肺、脾不足造成的。肺司呼吸,主皮毛,和气息、呼吸、汗出有关;脾主运化,升清,和营养输送、提升血压、固定脏器有关;肾司二便和前后二阴,和二便、经带正常适度排泄有关。俗语道:“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气”好像很玄,不好理解,但是我们可以感知到人体之“气”的存在,比如呼吸、心跳、胃肠蠕动、正常血压的维持、脏器位置的固定、营养向上输送到头面五官等。所以气虚的人,主要表现为不够气,不够力,气息轻浅,语声低怯,肌肉松弛,四肢乏力,慵懒疲劳,排便无力,内脏下垂,血压偏低,头晕,白带偏多,月经淋漓不畅,经血色淡等。

另外,气还调节全身各个通外管窍的适度开闭,如五官、皮肤汗孔、前后二阴等,使分泌物、二便、月经、白带等正常排泄于体外,既不过多也不太少;使人体不受外邪侵袭,适应环境。因此,气虚体质的人还常见多汗、容易感冒、皮肤容易过敏、经常打喷嚏等现象,比如一进空调室就打喷嚏,春天春暖花开也打喷嚏。有的气虚的人对温度非常敏感,冬天很冷,晚上睡觉时,刚开始被窝是冷的,就在他钻进去暖被窝的那几分钟,身上会起风团,被窝暖热了风团就消下去了;早上起来穿棉衣,棉衣是凉的,一穿到身上又起风团,等到活动活动,棉衣热了,风团又落了。
    痰湿体质:下肢沉重,容易发胖
    痰湿体质是水太多了或者生命的河流不那么畅通,导致不是这里堵塞就是那里泛滥。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和脾脏功能相对不足有关。人体中70%左右是水分,在婴幼儿或者年轻女性身上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脏腑器官、细胞组织是泡在水里的。这个水是活水,出出进进畅流不息,像一条河流。河流的上游归肺脏管理,中游归脾脏管理,下游归肾脏管理,三脏配合,使水液代谢畅通无阻。
    其中最为关键的水利枢纽就是脾脏,中医谓之“脾主运化”。一旦脾脏长期相对不足,就会呈现出所谓的痰湿体质。
    水太多或者进出不畅、分布不匀就是痰湿。痰湿可不是好东西,会随着气到处流窜,一旦流窜到关键部位,就会产生许多疾病,所以中医说“百病皆由痰作祟”。腰痛、脂肪瘤、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单纯性肥胖、带下症、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疾病有一部分就属于中医的痰湿作祟,所以中医还有一句话:“顽痰生怪病。”
    脾主肌肉、主肌肤、主四肢,脾虚痰湿就容易泛溢肌肤、肌肉,因此痰湿体质很容易发胖,这叫“瘦人多火,肥人多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湿气重的人下肢特别沉重,上楼梯的时候,腿像灌了铅一样,重得不得了;还有白带多、下肢经常肿胀等。鉴于阴阳的相互制衡关系,既然痰湿重,湿气多,属于阴重,因此痰湿体质本质上源于阳虚,是一个本虚标实的体质。
    湿热体质:又湿又热,排泄不畅
    大家都知道“桑拿天”空气又湿又热,使人感觉非常不舒服,湿热体质体内就像桑拿天,内环境不清洁,又湿又热,湿热氤氲,排泄不畅。内外皆显得“浊”。
    在湿热的环境中,东西非常容易腐败,产生很难闻的味道。对应到人体,湿热体质会表现为口臭、汗臭味大,汗液发黄,皮肤油腻,容易感染化脓,小便黄、味道大,大便很臭,下体外阴异味较大,白带色黄,口苦,烦躁易怒,等等。
    湿热体质通常是由于各种先后天因素导致的肝胆、脾胃功能相对不畅通,肝胆郁结化热,脾胃积滞化湿,湿热熏蒸而形成的。
    阴虚体质:烦热躁动,口干口苦
    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也是由阴阳组成,阳气就是各种功能活动,阴就是有形的物质,包括阴液、津液。在人体,阴阳水火是相互依存、制约的。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互涵,应该既感觉不到阴盛也感觉不到阳盛,否则不是寒证就是热证。阳气温煦和暖,《黄帝内经》中谓之“少火”,好像风调雨顺的年份里温暖和煦的太阳。因此说“少火生气”,就是“少火”令人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不上火,不内热。而人体阴液津液(水)就像秤砣牢牢控制住阳气,使其不卑不亢,温煦怡人。
    阴虚体质可以大致理解为缺水少水。阴液(水)一可濡润滋养,二可制衡阳热。因此阴虚体质会常见不润燥涩、内热上火之象:形体瘦削、皮肤干燥,如果有内热也可以见到油性皮肤、官窍失养或干涩(比如耳鸣、眼睛干涩、咽喉干燥、阴道干涩等)、五心烦热(常手心脚心心口发热而令人心躁不宁,但是体温则完全正常)、兴奋亢奋烦躁、口干、尿少尿黄,或者大便干结,像羊粪一样,一粒一粒的。水不足,自然就容易上火,产生热气,无热不生烦,烦恼躁动总是围绕着阴虚体质的人。
    现在人的物质生活和娱乐生活都很丰富,但是我们的生命体验是不是都很快乐呢?我看未必。前几天我看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有人去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采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巴马有80岁到99岁老人3160位,百岁以上寿星74位,其中年龄最大的116岁。巴马每万人中有百岁老人达到3.1人,这一数据居世界5个长寿区域之首。
    巴马的很多长寿老人一辈子没有去过县城,见识少,欲望少,不会有现代人这么多的想法、烦恼,可以说封闭也带来了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性格。采访的时候,刚好碰到两个老人结婚,老公公90多岁,老婆婆也有80多岁,伴娘伴郎都八九十岁了,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每个老人脸上的表情都非常安详、纯朴,笑容灿烂。他们思想简单,生命体验却是好的。

很多阴虚内热的人经常烦恼、躁动,生命体验不好,我们就要想办法让他们静下来。阴虚的人特别适合练静功,比如瑜伽,瑜珈讲究调息调神,动作缓慢、舒展,很安静。练静功,人的心会慢慢安静下来,体内就会生水,就能少生内热。中医认为“静能生水,动能生阳”,因此,阴虚的人要静养心神,阳虚的人要运动形体。阴虚体质的调养和阳虚、气虚体质调养有大不同。
    瘀血体质:面色晦暗,易生肿瘤
    瘀血体质就是血脉相对不那么畅通,有点缓慢瘀滞,但是又达不到疾病的程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瘀血体质很容易产生各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且疼痛较为持久、位置固定,是刺痛、憋痛,比如偏头痛、痛经、胃痛、胸痹、痹证等,而且疼痛聚集、瘀滞时间久了还会生肿瘤包块,比如全身各种良性及恶性肿瘤。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不好,还会带来很多外形的变化,比如说面色口唇比较晦暗,容易生色斑、留疤印、生黑眼圈等。
    瘀血体质一旦得病,不及时正确治疗很容易转化成难治的慢性病,中医有句话叫“久病入络”,基于瘀血体质的各种慢性病尤其如此。所谓“入络”,就是病位很深,药力不太容易达到。
    气郁体质:气机不顺,情绪郁闷
    怎么理解“气郁”呢?大家试着体会一下,在“理不通,气不顺”、“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好憋屈啊”、“真郁闷”、“堵心”、“添堵”等状态下,身心是什么感觉。
    “气”是力量、是动力,要够力,同时气在发挥作用时还一定要畅通无阻,无挂碍、无阻滞。在人体,气的基本运行形式是升降出入,就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阳气发散,阴精收藏。这个过程一定要顺,人才能周身通泰。
    如果气郁结在体内,人就会郁闷、叹息。“善太息”就是本能地通过叹气来调气,让气顺一些。善于治疗妇科杂病、内科杂病的中医是很重视这个症状的,因为经常不由自主地叹气,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患者气行不畅。
    气行畅通无阻,人才能七情适度、情绪平稳。所以气郁的人有一个特点,总是郁闷、不高兴、生闷气,而且可能会这儿疼那儿疼,这儿胀那儿胀的,最常见的就是胃脘、胸腹、胁肋、乳房等部位的胀满疼痛。
    气郁体质是肝脏的疏泄条达功能相对不足造成的。肝脏为将军之官,指挥全身的气畅通无阻,无拘无束,这叫“疏泄条达”。肝脏相对不足,就比较容易气阻滞。
    正常人群里边,一般分这八种体质。就个人体质来说,不大可能是单纯的阳虚体质、瘀血体质或痰湿体质等,更为常见的是各种体质间夹、混合,比如瘀血兼痰湿和气虚、阳虚兼湿热、阴虚兼湿热和瘀血等。小孩子的体质可能会简单些,所以古代医家说“小儿脏气清灵”。但是,随着环境、年龄等后天因素的变化,体质一定会发生变化,青少年以后间夹、混合体质逐渐增多,到了中老年就基本上没有单纯体质,都是比较复杂的间夹混合体质。
    将体质进行基本分类,是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理解体质。人的学习过程是先有规矩,再有方圆;先有框架,再有圆活;先进门,后修行;先记住,后感悟。把体质划分为八种,可以说是不得已。中医学院见习实习回来的学生常说,到临床上见到的病人和课堂上学的有很大差别,有时甚至抱怨老师。学生的怨言有道理,而老师也有苦衷。病人不可能照着书本得病,疾病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老师不可能一个病人一个病人讲解,只能讲些原则的、基本的、最重要的、方向性的。我想这本《中医体质养生》就算是普及中医养生的初级教材,讲的是原则的、基础的、方向性的,而实际生活中,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日常生活中凡是说“百病皆治”、“百命皆养”的,恰恰是皆不治皆不养。
    体质虽然复杂、间夹、混合的居多,但是每个人的体质总是以主线、主旋律、主色调、主背景终其一生,少有变化。

 

第二章 体质的变化取决于个人修为(1)

作者:傅杰英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体质的形成是父母赋予的,环境塑造的,个人修为的。体质是动态的、可变的、可调的。体质既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化,又可以向疾病的方面转化。如何转化很大程度上是看个人修为。
    前面八种体质里面,除了平和体质,其他七种体质就像在风平浪静时尚可平稳前进,但是稍有一点风浪就摇晃颠簸、偏离航向的航船一样,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引起明显的体质偏颇,而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如果还不能引起你的高度重视,接下来就会罹患现代医学能够明确诊断的疾病。
    事实上,亚健康和疾病是一回事,只是程度不同,都是生命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中医没有亚健康的概念,只要不舒服,就是病人。
    我们当下拥有的体质,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呢?是父母赋予的,环境塑造的,个人修来的。体质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但更是开放的、动态的、变化的,年龄、环境、生活习惯、疾病、治疗等因素都时刻影响着体质。体质向好还是向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修为。
    一、先天禀赋决定人最初的本质
    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先天是什么?先天就是两性结合,然后孕育生命,胎儿在娘胎里生长发育,直至呱呱坠地这段时间。新生命带着父母、家族、种族的基因,延续着前辈的生命。每个人无不带着父母、家族、种族的烙印,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不会变的,先天赋予体质的稳定性。
    先天禀赋决定了一个人体质的主线、主色调、主背景,像生命的原稿、初稿或者生命乐章的主旋律,经后天的环境、修为反复修改,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本质的那一点则变化不大,这就是所谓的“撼山易,撼秉性难”、“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养生,要认命,摸透自己的体质,要顺势而为,认父母、家族、种族给自己的命、给自己的体质。下面要讲的每种体质的养生原则,主要就是针对体质主线的。
    在生活中,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精神病、癌症、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疾病常有明显的家族性,实际上这些疾病本身并不遗传,而是家族体质对这些疾病有高度的易感性,容易得这些病。
    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结婚怀孕养孩子之前,最好将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到相对最佳状态,因为父母的个人修为所带来的体质变化照样会非常明显地影响孩子的体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体质决定命运。
    有明显体质偏颇的女性,怀孕前最好将体质调整到相对最佳状态。比如有人内热明显,而妇女怀孕期间是“一盆火”。内热再加“一盆火”,小孩子体质受影响就会明显偏热,小儿如果内热也很容易得病。
    还有的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这就容易流产,宝宝的体格也不会强壮,准妈妈最好调养改善一下体质。
    调整体质不一定用药物的方法,可以用食疗、针灸、心态调整等方法。应该在怀孕之前把胎儿赖以生存的土壤调理好,这样利于后代形成良好的体质。
    二、体质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体质得养于后天,“后天”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精神活动、疾病药物等。年龄不可避免地会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会发生变化。比如,小孩子是稚阴稚阳,“脏气轻灵,随拨随应”,生机盎然,却又稚嫩脆弱,多呈现出相对性的“心肝有余,肺脾不足”的体质共性。“心肝有余”就容易兴奋、发烧、惊厥、抽搐;“肺脾不足”则容易感冒、患呼吸道感染,容易消化不良、食积。小孩子相对大人经不起折腾颠簸,很容易生病,但是得病之后,只要治疗及时得当,很快就好,好了又活蹦乱跳的了。
    青壮年是壮阴壮阳,纵观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历程,这个时期人相对精力充沛、身体强壮,要成家立业、养育后代、赡养父母,所以不论功能活动,还是形态结构都达到一生中的高峰,就像拉满的弓弦、明亮的满月,因此多呈现出阳气偏盛、容易内热的体质共性。但是青壮年情志精神的困扰是一生中最多的时候,这又足以使得体质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青壮年不像小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也不似老年尘埃落定、看淡尘世风云,家里家外不知道多少烦心事。此阶段心智的发育常常落后于身体,身体只要养育总会长大,心智发育成熟则要复杂的多。这大概就是青壮年为什么身体鼎盛,而遇到烦恼困扰又不会自我解脱的原因之一。因惑多了会波及消化、睡眠、月经等,时间久了肯定会影响体质。
    老年人是衰阴衰阳。人在青少年的时候,气血是逐渐旺盛的,到了青壮年,是血气方刚的,到了老年,气血既少又塞滞不通。这都是随着年龄不可避免的必然变化。再比如,阳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虚弱的,在正常范围内,虚就虚点,顺势调整一下自己的起居、饮食、心态就行了,并不一定非得补肾壮阳。
    有的人已经年近五十,感到精力、体力、活力或者性欲明显不如二三十岁时,就拼命地吃保健品、补肾壮阳,这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违背顺势而为的养生原则,其后果可能是精力活力还没有补过来,却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最常见的就是产生虚火内热,然后再去吃消炎的、清热解毒的药物,这是没事找事。
    进入中老年,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能与年轻人比,年轻人要长身体,而中老年人就是维持生命,维持已经走下坡路的脏器而已,规律合理的饮食就足够了,身体状况是大江东去,不可挽回地要走向逐渐衰老。许多中老年人,今天吃人参,明天吃虫草,后天补卵磷脂、蛋白粉,这些不是食物,食物尚且不能胡吃海喝,更何况这些带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和保健品?进入中年,将一颗心调整到平和、稳定、淡定的状态,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预防百病的灵丹妙药。

三、男女有别造就不同体质
    女性一生要经过经、带、胎、产、乳等生理过程,这些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要消耗阴血的。如果不注意保健养生,很容易造成或加重血虚、阴虚体质。
    女性每月一次月经施泄,对于调节血脉畅通很重要。月经对温度、环境、情绪等较敏感,容易因此而出现月经减少、推后,甚至闭经,经常如此就会造成或加重瘀血体质。还有,女性天生细腻敏感,容易为情所困,肝气不舒,造成或加重气郁体质。根据我自己的临床感觉,气郁、瘀血、阴虚体质确实以女性为多。
    四、社会环境同样影响体质
    生命孕育产生于天地之间。科技再怎么发达、人再怎么聪明折腾,人类一定要在天地宇宙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坐标。不能上帝给你一个环境,你要再造一个环境: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依赖空调、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这些人为环境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健康困扰和麻烦不用我说,大家可能都很头痛。
    先贤圣人是这样教诲我们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什么是“道”?古人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四季中万物随之变化(物候)就是道;大道至简,天地日月,星转斗移,四季轮回,万物生长,就是道。
    那么如何感知、体悟“道”?抬头望天,低头看地,走向自然,融进四季。体味春夏秋冬,经受风雪露雨,赏春花冬雪美,尝夏果秋粮鲜。自自然然,简简单单。
    人类与昆虫鸟兽、花草树木一样都是大自然之子。天地是生命的舞台,四季是生命的吟唱。与春风、夏荷、秋月、冬雪一起变化,与鸟兽鱼虫、树木花草一起生活,与万物一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万物一同走生长壮老已之路。这才是生存之道、养生之道。
    可是,人类现在的许多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与上述思想背道而驰,如此急功近利,迷失自我,无异于自掘坟墓。文明人差不多要丧失自然属性了,活在人工环境、污染环境中,吃着反季节或者经过“千山万水”、精细加工、带着众多不明添加剂的“食品”。
    自然环境的污染恶化,必然带来社会环境的恶化,人心变得险恶狡诈,这叫天人相应。人人都在防范别人,不与人为善,这种社会能不自杀多、抑郁症多、精神病多、身心性疾病多吗?能不急功近利、能不浮躁吗?生命体验能好吗?空气、水源、土壤都是养育生命的根本,但是都污染了,肮脏了,人体应之而气、津、血积滞壅塞,内环境不洁。气候变暖,“天以常火”,人心应之而浮躁。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湿热体质和郁滞性体质这么多见的原因吧。
    社会是发展迅速还是缓慢,成熟还是多变,贫穷还是富裕,对心神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体质。我觉得气郁体质、阴虚体质、瘀血体质、痰湿体质的形成或出现明显偏颇与心神关系非常大,尤其是长期的紧张、焦虑、压抑、担忧等对体质影响最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土不二”。江南水乡与西北高原,四季分明的中北部地区与常年气温偏高、无冬无雪的岭南地区的人群体质有明显不同。中医根据地区不同分为很多流派,比如伤寒、温病、岭南、易水、新安等,无不是从当地民众体质易感病、常见病、多发病发展而来的。
    五、疾病和药物改变体质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得病。但凡是伤到元气,不论外伤、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会对体质产生深刻影响。比如说“久病及肾”、“久病入络”,说明久病者肾气亏损,多数会引起阳虚。久病者不仅大的经络不畅通,就连细小的孙络、微循环也不畅通,所以慢性病,特别是经常疼痛、有肿物包块者,往往是疾病与瘀血体质纠缠搅和在一起,尤其是慢性肝病、慢性肺病、慢性心脏病更是与瘀血体质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药物也会对体质造成影响。最常见的就是经常、过量、不适当服用诸如抗生素、激素、利尿药、减肥药、通便药、保健品、补益药、凉茶(岭南地区最为常用)、清热解毒药等。抗生素、凉茶、清热解毒药、激素、利尿药、减肥药、通便药会造成或加重气虚、阳虚、气郁体质。小孩子得了上呼吸道感染后,医院往往主张输液,几天下来,烧退了,也不咳嗽了,但是孩子小脸青青白白,小手冰冰凉凉,一点精神没有,还拉肚子,这是典型的一派阳虚之象。
    有的人用利尿剂降压,多少年下来,血压是维持住了,但是阳痿早泄,缺乏性欲,腰酸,夜尿多,这是伤了肾阳。
    而滥用保健品、乱补益,则促生或加重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
    有的人经常吃理气的、止痛的药物,这种药物吃多了,容易伤阴,会加重阴虚体质,形成热性体质。
    六、饮食习惯不当损耗体质
    “安身立命,必资于食”,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但是疾病也多是从口而入。食品加工、饮食结构、吃多吃少、进食方式等等,会对体质产生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体质是吃出来的也不为过。

 

营养过剩:促成气虚或痰湿体质
    营养过剩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一种是相对的。绝对的就是食物太好吃,吃了很多;相对的就是虽然整个量看来不多,但相对于热量消耗、基础代谢来说偏多。一个人长期营养过剩、食量过多,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会形成痰湿体质。
    肥甘厚腻或精细加工的食物,通常都是香味浓郁,色相诱人,热量很高,经常吃会促发或加重湿热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这些食物虽然很好吃,但是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的人吃了会上火,比如会咽喉疼痛、口苦、尿黄、大便干结、口鼻热气等,这在岭南地区非常常见;痰湿体质的人会痰湿壅盛,增重肥胖。
    如果食物摄入太多就会影响脾胃。脾胃像一个工厂,加工能力是100,但你非要给它120的原料,勉强加工出来的都是半成品,这个半成品不是人需要的气血精微,而是不能用的废物,是痰湿。而且这些痰湿停在皮下就是肥胖,停在血液里就会血脂高,停在肝脏就是脂肪肝……总之,会在痰湿的基础上产生很多病。
    长期的营养过剩还会形成气虚体质。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很奇怪,营养过剩怎么会气虚?中医有一句话,叫做“水谷与元气不相两立”,怎么理解?水谷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化、输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需要元气的推动和激发,是要消耗元气的。如果吃的太多,就要动用更多的元气。长期营养过剩的话,慢慢就把元气给消耗完了,所以“水谷与元气不相两立”是非常有道理的。人吃得太多,营养过剩,带来的结果就是气虚而肥胖,胖而全身无力。临床上确实如此,越是肥胖,尤其是中重度肥胖,几乎都是元气不足的虚证,针灸减肥就必须选任脉的关元、气海、中极等能够补益、激发元气的穴位,千万不能用泻药,不能快速减肥。
    营养不良:促成气虚或阳虚体质
    营养不足在现代中国,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多。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最常见的是从小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偏食和节食。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或者模特、演员、空姐等,为了追求苗条、偏瘦的体型,长期控制饮食,结果造成了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促生和加重气虚和阳虚的体质。
    饮食过咸:促生阳虚间夹瘀血体质
    现代饮食普遍偏咸,尤其是北方地区。饮食过咸是促生痰湿体质、瘀血体质的重要因素。多盐既引起钠水潴留,使人水肿郁胀,酿生痰湿水饮,又伤害血管,影响循环。长期饮食过咸的人,进入中老年之后,常常外强中干、本虚标实,比如外形肥胖、皮肤油腻粗糙、肤色偏暗、舌苔白厚,像是痰湿体质,而舌质淡紫、脉象沉细、夜尿却反映是阳虚间夹瘀血体质。
    长期吃辣:加重湿热和阴虚体质
    常年气候潮湿的地区,辛辣饮食不失为一种适应环境的聪明吃法,因为辛辣可以去湿。但是长期吃辛辣,又会促生和加重湿热体质和阴虚体质。同时由于辛辣刺激食欲,也会不自觉地加快进食速度,增加饭量。很多人在吃麻辣火锅时,汗流满面、刺溜哈拉不停口,用完的盘子和碗堆成了“小山”。经常这样吃,能不营养过剩、促生痰湿吗?
    常食寒凉:促成阳虚或瘀血体质
    冰箱的普及使很多人养成了吃冰冻食品或饮冰镇饮料的习惯。中医认为,脾胃消化食物,靠的是脾胃阳气,而冰冻寒凉最伤脾败胃,戕害阳气。血脉喜温恶寒,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因此冰冻寒凉饮食,还很影响血脉运行。长期阳气受损,阳虚在所难免;血脉经常不通,瘀血就会出现。过食冰冻寒凉者,尤其女性,较为常见阳虚与瘀血间夹的体质。
    常吃夜宵:促生痰湿体质
    阳气在夜晚是潜藏的,需要休息,在晚上不应该被调动起来消化食物。如果常吃夜宵,会伤阳气,并促生痰湿体质。气虚、阳虚、痰湿间夹混合的体质,最常见于生活不规律、三餐不按时、喜欢夜生活、熬夜、网游、IT业的人。
    不吃早餐:促生气郁或痰湿体质
    不吃早餐会影响肝胆功能。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胆囊里边储满了胆汁,蓄势待发,为早餐做好了消化准备。可是你按兵不动,不吃早餐,胃里是空的,肯定影响胆汁的排泄。肝胆主气机舒畅,气顺不顺、消化好不好、大便通不通、情绪畅不畅,都和肝胆的功能状态有关。如果总是胆汁该排泄的时候不能排泄,就会严重影响肝胆疏泄条达,促发或加重气郁体质,进而影响脾胃消化,促生痰湿,所以会出现越不吃早餐越肥胖的情况。不吃早餐,到中餐和晚餐后身体会变本加厉地吸收。
    食速过快:呈现气虚或痰湿体质
    胃强脾虚之人食欲旺盛,吃饭时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吃的又快又多;但是脾脏功能相对不足,难以运化,又常见饭后腹胀胸闷、肥胖无力、大便不调(或便秘,或便难,或便烂),这叫能纳不能化,俗话叫“嘴壮脾虚”。胃强脾虚,食量大、食速快的人,进入中年后基本上都会呈现程度不同的气虚、痰湿间夹体质。而且食速太快,时间久了,对外形也有影响:皮肤粗糙,尤其是毛孔粗大、皮肤油腻。所以,细嚼慢咽还有美容意义。

 

七、生活起居不当转化体质
    身体过劳或过逸、依赖空调、以车代步、不离电脑、长时搓麻等现代生活方式都会对人类体质产生深刻影响。颈椎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病、消化病等多和上述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这些病都不容易根治,病程缠绵,稍不注意就有反复。我看这多数不是因为医疗技术水平,而是因为酿生上述疾病的土壤——瘀血体质、痰湿体质、阳虚体质等与患者的生活方式搅和在一起。尤其是中老年人,生活方式是几十年形成的,不好改。
    身体过劳:转化为气虚体质
    身体过于劳累,通常见于常年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或者是职业运动员。他们的体格看上去比较健壮,但是常年过于劳累,中年后多间夹有明显的虚性体质,以气虚为多。
    病例:我有一个病人,以前是码头搬运工,后来退休在家。一开始他是治头痛,他说头很疼,颈肩部也僵硬酸痛,难受得晚上都睡不着觉。“急者治其标”,既然疼痛,就要马上止痛,什么方法止痛最快?放血。我选的是印堂、太阳、耳尖和背后的局部压痛点,放出很多黑血,立竿见影,他的头马上不痛了。
    他的痛从局部来说,是实证,但是舌象和脉象在提醒我,放血只能一次,以后不敢再放了,因为他的舌象是一个典型的气虚舌象,舌体胖大而且有明显的齿痕。另外,他的右手尺脉特别弱(见附录寸关池图),右尺脉主命门(肾主命门火),说明他肾气、肾阳不足。他还说夜尿特别多,大便不成形,这都是肾阳虚的表现。以后我就用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左右两个)和命门穴(属督脉),三个穴位一字排开,全部用温针。温针性质温补,用于虚、寒、瘀体质改善或病证的治疗,肾俞和命门这三个穴位的性质本身也是偏于温补。最终夜尿、便烂、头颈肩背疼痛,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神过劳:转化为气虚体质
    神过劳就是长期用脑过度,很伤心脾两脏,会形成气血不足的体质。尤其青春发育期的女性,用脑用眼过度更容易劳伤心脾,出现面色蜡黄、头晕健忘、睡眠不好、食欲不好、月经色淡等气血不足体质,因为女性天生就相对地不足于血。
    以前我教大一下学期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现在这个课没有了,十多年以前都开这门课的),开学点名,常会少一两个人,一问,原来是由于上述情况休学了,都是女生。用脑过度伤心血,用眼过度伤肝血。伤心血则记忆力下降,易心慌受惊;伤肝血则眼睛近视,易失眠多梦。虽然目前体质类型划分中没有血虚型,但是就我的观察,青年女性中还是有不少的血虚体质的。用脑用眼过度,对女性美容影响也很大,使她们的外形就像一朵枯萎的花。费脑费眼时,要注意及时补益气血,确保较好的食欲,吃些红枣、枸杞子、桑葚子、莲子、龙眼肉、鸡蛋黄、精瘦肉、猪血、葡萄干、胡萝卜等,服用归脾丸也可以。
    房劳:转化为阳虚体质
    过度的性生活,中医叫“房劳”。性生活的频度多少才合适,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确实没有一个标准,只能因人而异地判断:只要性生活后出现四肢发凉、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小便频数、大便不成形、面色发暗、眼眶发暗等,就可能是“过”了,需要调节休息。恣情纵欲,耽于声色,最伤肾阳,促生阳虚体质。
    身体过逸:转化为瘀血体质
    过逸就是指人少活动,太安逸。晚上看电视,工作用电脑,有空闲搓麻,上楼有电梯,出门坐汽车,连走路都嫌麻烦、费劲,这是一种迷失人类自我的生活方式,促生或加重瘀血、痰湿、气郁、湿热等郁滞性体质,很危险。
    神要静养,形要动养。动起来,气机畅通,消化、情绪就好,少腹胀、郁闷;代谢旺盛,内环境就清洁,少疲劳、肥胖;血脉流畅,血压就好,心脑清爽。因此,动一动消百病。当你缺乏运动,颈肩腰背酸痛,周身不适,饭不香、睡不甜时,运动出一身大汗,保证你精神面貌、身体状态焕然一新,疲劳一扫而空。
    腰背、颈肩、四肢疲劳酸痛有两种情况,一是形体过度劳累,因代谢的酸性物质堆积而然,需要站、坐、卧、睡等休息;二是形体长期不动、姿势固定,因相对缺氧,代谢不畅,酸性物质增多而然,需要加强运动、变换姿势、加强呼吸。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失眠、消化不好、手麻、颈肩疼,周身难受,很紧张,一回家就嚷着要早睡休息,又是进补,又是吃药,又是美容按摩,结果身体越来越糟糕。我就告诉他们,一下班赶紧换上衣服去跑步、打球、做操,出一身臭汗,坚持一段后食欲增强,倒头便睡,一好百好。长期不活动引起的疲劳最容易让人过度治疗,陷入恶性循环,越治病越多越复杂。

 

我去过日本、韩国、欧洲等地,感觉我们中国人,尤其男性,似乎不像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喜欢运动,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改变,这还涉及到我们国家形象。尤其是经常出国的商人、企业家、官员等,不能给人暴发户的感觉:形体臃肿肥胖,腰粗肚子大,满脸油光。男性多运动,自然就充满阳刚之气,挺拔轩昂,这是男性美的根本;女性多运动,自然就充满阳光亲切感,给女性美锦上添花。
    常用空调:易生痰湿体质
    中国所处的纬度,使得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四季分明。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生夏长”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尤其是夏天,叫“苦夏”,无病三分虚,这个消耗是必须的,等于彻底为人体内部打扫了一遍卫生。打扫完以后,身体内部干净了,随着秋天气温下降,人们的食欲开始增加,想吃东西,尤其想吃坚果和一些油性大的东西。夏天消耗秋天补,是天道,是自然规律。
    现在人们和自然环境越来越疏离,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尤其是夏天空调的使用,对我们的体质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很多疾病的产生,追根溯源的话,都和空调的使用有关。
    夏天出汗,是散湿散热的重要途径。依赖空调则“夏行秋令”,一进空调房间,汗就收了,发不出来。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该消耗的时候不消耗,身体里边堆满了垃圾,堆满了痰湿。到秋冬,气温下降,人体又要进补。夏天不消耗,不打扫卫生,秋冬又进补,年复一年,人体内就会积滞,体内环境怎么能干净?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去刮痧或者放血,轻轻一刮,血泡都出来了;一放血,全部是紫黑的血。这就说明体质酸化,代谢产物排泄不出去,人体的内环境太脏了。
    常用电脑:加重体质偏颇
    长时间地用电脑、开汽车、打麻将,使人处于颈肩肌肉紧张,又含胸塌背,下肢不动的状态,外加空气污浊,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对体质有深刻影响,并产生许多难治的疾病,长此以往是很可怕的。
    颈肩肌肉紧张,除了引起肌肉劳损酸痛外,还导致颈椎病,进而失眠、眩晕、手麻、胸闷等。不少人就去吃镇静安神、解热镇痛、活血化瘀的药,吃来吃去效果不大,倒是药物的副作用又夹杂进来,搞得身体不好,病情复杂,心情烦躁。
    心肺位于胸廓。任何脏器要发挥正常功能,首先要依赖于本身良好的形态结构以及宽敞无碍的“工作场地”。如果总是含胸塌背,心肺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尤其是呼吸变得轻浅,吸入的氧气不足,呼出的二氧化碳不多,再加上久坐下肢不动,静脉回流障碍,这样就使机体长期在不知不觉中处于一种慢性、隐性的缺氧状态,氧化不足,代谢缓慢,能量利用障碍,对体质渐渐产生深刻影响。有的人饮食清淡,睡眠也够,时不时也运动,但还是痰湿壅盛、血脉不畅、血液粘稠、肌肉酸痛、容易疲劳、记忆力下降、大便不畅,当然这可能是“命”,与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有关,但是,更不能忽视长期含胸塌背的推波助澜作用。
    面对上述生活方式中的患者,针灸时,不论什么疾病,我通常会在治疗过程中取几个宣肺宽胸理气的穴位或方法交替使用,同时把长时间用电脑、开车、搓麻的危害详细告诉病人,嘱其多做扩胸运动,有意识练习腹式呼吸,提高呼吸质量,每天坚持到户外空旷地运动。虽然没有做临床统计,但是我感到效果不错,患者很满意。所以,有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脂肪肝、血粘稠度高等疾病家族史的人应该特别注意,长期不良的姿势、污浊的空气、轻浅而质量不佳的呼吸、机体慢性隐性缺氧等可能也和饮食、运动等一样在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脊柱是人体的支柱、“主心骨”。脊柱上下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大可能颈椎、胸椎出现形态变化,而下边不受一点影响。有时在治疗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腰椎增生时,如果患者有长时间用电脑或开车或搓麻的生活习惯,除了腰部局部治疗外,也要注意颈椎调整,上下同调,通调督脉、脊柱。
    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长时间地用电脑会促发或加重痤疮,面无血色,不是黄就是暗,无神无彩无光外加粗糙,尤其是有网瘾的。她们来看病,我有时问:“你是不是整天泡在网上呀?”她很吃惊:“医生你怎么知道呀?”我开玩笑说:“你是电脑脸呀!”

 

第三章 调动感官就可以判断体质(1)

作者:傅杰英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重点提示
    “有诸内必形诸外”。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散发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去感知、判断。
    怎么判断体质呢?只要感官系统正常就可以判断。中医判断体质、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散发信息。如果有健康的脏腑气血,必然就会有相对健康的外形;如果脏腑功能、气血失调于内,就一定会通过五官、皮肤、形体、情绪反应在外,自己也会诉说“我生病了”。如何捕捉生命信息、倾听脏腑声音?就是“望、闻、问、切”。
    中医在望、闻、问、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一个真正的中医应该感官非常发达、敏锐,即眼神准、听觉灵、嗅觉敏,手的感觉敏锐。
    中医养生也好,治病也好,强调因人而异,即所谓辨体施养,辨证施治。中医所有诊疗思路、方药和方法,都是与“辨体施养、辨证施治”接轨的。辨体、辨证、感知差异的基本方法就是“望、闻、问、切”。如果一个医生丧失了对望、闻、问、切的敏锐感觉,就非常妨碍他对人体的分析和认识,妨碍对疾病和证候的判断,直至影响到方法、方药的选择。所以中医医生应该把自己的感官锻炼得非常敏感,只有这样才会对古书上所说的一些很细微的症状、很独到的观察有所理解。
    要想确认自己是什么样的体质,就要把自己的感官调动起来。简单地学习一些“望、闻、问、切”的原理和方法,让自己和自己的生命对话。
    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些都是医生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呢?虽然有病要去医院看医生,但是我们也要尽量学会观察、感知自己的生命。
    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能够懂得一些中医思维、方法,将会在生活中更有的放矢地保养身体,预防疾病。更何况中医的许多方法较为安全,不需要什么花费,又有较好的可行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群体体质、易感疾病一定与千百年来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中医就是中华民族的个性化医学,而且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中国人都知道虚、实、寒、热的基本意思,都知道喉咙疼痛、牙痛、口臭、口疮、尿黄、便结是上火了;头痛、怕冷、痛经、腿痛腰痛是受寒了;西瓜、苦瓜、黄瓜性凉;荔枝、龙眼、樱桃性热。中医就在生活中,并非那么高深玄乎。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人,就应该了解学习一些中医辨别体质的简单方法,了解自身,指导养生。下面我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怎么样去观察。
    一、望——体质总是有其外在表象
    看形体:胖多痰湿,瘦则多虚
    “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所以形体很肥胖,基本可以判断是痰湿体质。胖人确实多数是痰湿体质,虽然有一些报道说,肥胖的人也有是阴虚体质的,但是就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单纯性肥胖属于阴虚体质的非常少。因为阴虚体质和肥胖的发生机理是反着的,阴虚内热就消耗多,所谓有口福,怎么吃都不胖,“浸油缸都不肥”。我常开玩笑说,可能是细胞线粒体特勤奋吧!而肥胖的机理正好是反的。
    形体肥胖分两种:如果摸上去很结实,行动灵活,体重并未达到肥胖标准,只是超重,这种人多数是平和、湿热、痰湿体质,气虚不明显。如果很慵懒,动作拖泥带水,走路拖拖沓沓,经常一屁股坐那儿,整个人显得沉重倦怠,这种人多数是痰湿间夹阳虚或气虚体质。
    形体消瘦,体重不达标,皮下脂肪又少,基本上是虚性体质。如果瘦而肌肉松软,脸黄,说话气若游丝,语声低怯,以气虚体质为主;如果精瘦结实,灵活,精力不错,通常是阴虚内热体质;如果形体干瘦,面色口唇发暗,皮肤干燥,舌质紫暗,多数是以瘀血体质为主。
    看神气:静多偏虚,钝则痰湿
    “无热不生烦”,体内但凡有热,不论实、虚,比如湿热、阴虚内热、阳虚上热下寒等,神就容易兴奋、躁动、波动。如果气虚、阳虚,神多数偏于安静、消沉,甚至抑郁。如果痰湿多,就会反应迟钝,思维动作缓慢。气郁、瘀血体质则看上去会比较郁闷、不开心、不开朗,也会有抑郁。
    有的人身体就像一个症状感觉放大器,稍有不适即周身痛苦,如临大敌,草木皆兵,全身上下一遍检查,结果往往问题并不大。这种患者通常敏感多疑,既容易心神不定、焦虑不安,又容易钻牛角尖、难以自拔,常见女性虚性体质者。对于这种患者,医生的交流技巧特别重要,要令其安静一些、“迟钝”一些。
    有时医生面对病人,也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医生选择适当的语言语调,热烦的令其安静,消沉的令其提劲,郁闷的令其舒展,过度敏感的令其适当“迟钝”。这样患者会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感,治疗的顺应性也会好许多。
    看面色:暗多瘀血,苍白则虚
    中国人是黄种人,正常面色应该是黄而有光泽,透出少许血色。当然,肤色有深浅,不论白皙还是黝黑,都应该有光泽。
    面色萎黄,即黄而没有光泽、血色,是血虚;皮肤黄而油腻,多为湿热;面色、口唇发暗,月经前或受寒、失眠时常出现黑眼圈,多是瘀血体质;面色白而缺乏血色、没有光泽,是阳虚。
    看舌象:红则热性,苔厚则湿
    舌象比较能够反映人体本质性的变化,尤其是舌体大小、舌质颜色。
    舌体胖大,又淡又嫩,软不拉塌的,说明是虚性体质,阳虚、气虚常见;舌体胖大,很红,是热性体质,一般食欲旺盛;感觉舌头明显胀大,舌尖红赤,吃东西时好像要咬着舌头似的,说明是吃多了热性东西或者吃的太多了,容易生口疮。
    舌体瘦小、色淡而萎软,是气血虚;舌体小,但是很红,舌苔也不多,是阴虚或者有内热;舌体颜色发紫发暗,或者有瘀斑瘀点,是瘀血。
    舌体边缘经常有牙齿痕,是气虚。

舌苔经常很厚不退,不是湿热就是痰湿;如果没有舌苔,是阴虚。舌苔很厚腻时不要进补,少吃肉;舌苔发黄时,多喝水,多吃些清凉的水果;舌体变得很胖大似乎塞满口腔,要注意减少饭量,让肚子稍微有点饥饿感,少喝水少吃咸;舌头出现明显齿痕时,说明疲劳,身体需要休息了,可以适当进补。
    看眼睛:无神则虚,浑浊多湿
    目光炯炯有神,那就是偏于热性或者平和体质;目光无神,是虚性体质,气虚、血虚、阳虚都会出现。
    眼睛巩膜上面经常有脂肪沉淀,或者常年有很细小的血丝,看上去比较浑浊,多见于瘀血、痰湿和湿热体质,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上热下寒的阳虚体质,也会见到浑浊的眼睛。
    二、闻——耳和鼻也是判断工具
    听声音:轻浅则虚,亮或痰湿
    声音轻浅,没有中气,是气虚;声音底气足,中气足,通常是痰湿或平和体质。
    闻味道:汗臭为湿,口臭为热
    经常汗味、体味特别大,是痰湿或湿热。经常有口气,提示内热、有积滞。痰湿、湿热、阴虚内热、上热下寒的人容易出现口气。
    三、问——最直接的判断方式
    问二便:便黄多热,便干则虚
    经常小便很黄,说明体内多热;喝了水就要去厕所,夜尿又多,这是阳虚;每遇精神紧张则小便频数或经常因为要不要小便而心神不安,常见于气郁、气虚的女性。如果小便深黄发红、淋漓涩痛则要到医院及时检查治疗。
    长期大便量少干燥,可见于阴虚、气虚。大便经常烂而不成形,可见于气虚、阳虚、痰湿。如果经常大便干结或粘腻、味道臭,小便黄,这是典型的湿热体质。遇到精神紧张就会大便烂的是气郁体质。
    还有的人平素大便很好,但是稍微吃一点不干净、太油腻等食物,就很敏感,马上会拉肚子,这并不是坏事,不能说是脾胃虚弱,反而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保护,据我自己的观察,这种人虽然不是很强硕,但是往往身体素质还挺好。
    问情志:多虑则虚,压抑则郁
    凡事思虑过多者,多为气虚、血虚、气郁;容易伤感悲忧者,多为气虚、阳虚;七情难以舒展,内向压抑者多是气郁;容易惊恐不安者多是阳虚、气虚。
    问家族史:痰湿体质要小心
    妈妈或者爸爸是痰湿体质,中心性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要小心,很可能你也是痰湿体质,要早早地扼制痰湿体质明显的偏颇。体质偏颇以后,会慢慢走父母这条路,得高血压、糖尿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要尽早预防。先天因素、家族因素对于体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遗传,一方面可能是家族内部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养育后代的经验造成的。
    问寒热:畏寒阳虚,怕热阴虚
    畏寒怕冷、耐夏不耐冬、常年手脚发凉、尤其到了冬季手冷过肘和足冷过膝、睡不热被窝、身患每遇寒冷则发作或加剧的慢性病者,基本可以判断是阳虚体质。
    怕热、耐冬不耐夏、四肢温暖,尤其到了夏季手心脚心发热,喜欢吹空调喝冷饮者,是热性体质。
    还有的人尤其是女性,冬天怕冷,夏天怕热,不耐寒热,一冷就穿很多,一热就喝冷饮吹空调,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差。据我的观察,这种人似乎情绪不稳定波动大的居多,常见气郁体质、气虚体质。
    素体血虚的女性也会见畏寒怕冷、手脚冰冷,但是通常都伴有头晕、心悸、多梦、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的血虚表现。
    问汗液:盗汗为虚,少汗为热
    汗是水谷精微在阳气的蒸腾下气化生成的。正常汗出是耗能散热的过程,对于调节体温、能量代谢很重要。少汗或无汗,能量代谢就会缓慢不畅通,闷在里面,内生痰湿、郁热、湿热。汗出太多,比如白天不活动汗出(自汗)、晚上入睡后汗出(盗汗)都不正常,比较消耗人,见于气虚、阴虚体质。
    尤其是汗少或无汗,又能吃的人,肥胖往往在所难免;而自汗或盗汗,又胃口差、饭量小的人,消瘦、失眠、健忘、心慌就会出现。
    有的人很容易出汗,吃饭、喝茶、运动、天稍热会出汗明显,不喜欢空调,可见于平和体质、偏于气虚体质者,这种人往往身体素质不错,情绪也较为稳定平和,也不容易发胖,因为能量代谢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汗出畅通,内热容易发散出去。
    运动、热食、热饮、天热时,比别人明显汗少者,通常见于气郁、湿热、痰湿体质,少汗无汗会令人容易发胖、肿胀、闭经、烦躁易怒、生痤疮等。因为能量消耗少、水液代谢不畅、内热散不出去。
    问经带:量少为热,色浅则虚
    经常性的月经量偏少、经期推后、色暗、痛经者一般多见于瘀血、气郁体质;经常性月经量多、经期提前、色鲜红则以热性体质居多;月经颜色淡红,多是血虚、气虚体质。
    白带长期偏多,色白,伴有容易疲倦者,多是痰湿、气虚、阳虚体质;而带下色黄,阴痒者,多是湿热。
    四、切——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
    如果对中医感兴趣,大家可以学一学脉象的基本知识,对判断自己的体质很有帮助。医学要从医生的手中解放出来,走向大众。
    切记要在平静状态下切脉。《素问脉药精微论》就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即诊脉通常以清晨时间为好,因为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也没有吃饭,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出有病的脉象。
    脉象有力,节奏整齐,说明身体状况好,最起码反映心肺功能好;如果半天还摸不到脉,好不容易摸出来了,很细,若有若无,那就是虚性体质;如果脉象细,味口又好,就很容易发胖。
    脉象似一根直直的琴弦,叫弦脉,也叫肝脉,意味着肝脏功能不调。要注意呵护好肝脏,否则容易形成或者加重瘀血体质和气郁体质。
    在平静状态下,脉象比较快,是有热(实热或虚热);脉象明显慢,是阳虚。

 重点体质
    养生不是养老,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需要越早越好。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而非疾病的治疗。养神修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顺势,保护环境,这是养生的四大基础,如果没有这几个基础,养生无从谈起。
    在讲体质养生之前,有必要简单说说什么是养生。
    养生是不是就是饮食清淡、加强运动、戒烟限酒、开心快乐呢?是!也不是!养生包括上述内容,但是远远不够。
    中国养生分很多流派,比如道家、儒家、佛家、医家等,由于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认识有所差异,各养生流派的理论观点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侧重,但是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先贤圣人都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了精神情志(神)对于躯体脏腑的重要作用,各派养生理论有一个共识:重视心神呵护、德行修养。
    “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生命就是形、神的完美有机结合。养生虽然应该形神俱养兼调,但养神、安神始终是养生第一要务。饮食清淡、进补、服食保健品、瑜伽气功、运动锻炼等是养形,生命藉由躯体形态存在。神就像生命航船上的舵手,有了舵手,船才能前进。不合格的舵手驾驶的船一定是摇摇晃晃的,坐着会不舒服。而只是修理船上的机械零件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怀揣一颗躁动、功利、急切、迷茫的“聪明心”所进行的一切养形活动,不是真正的养生,基本是瞎掰。
    如果一个人七情适度,性格温和,与人为善,不敏感多疑,就算生活简单贫困,不能吃保养品,不能进健身房,不能住花园豪宅,不能享受高端优质医疗资源,也可以享有良好的生命体验,尽享天年。这是没有成本的天然养生,不是养生胜似养生。
    所以,学习体质养生,务必先安抚心神,调整心态。俗语道:“能和清楚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要做养生的清楚人、明白人,才能学到真谛,拥有大智慧。
    一、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
    简单来说,养生就是对生命的保养,而非对疾病的治疗。生命航船行驶在时间的河流中,要经常维护,小心保养。
    养生是在深入、客观认识宇宙、自然的基础上,来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使人们顺应规律,对生命活动进行顺四时、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节房事等保养、维护,优化生命体验,促进身心健康,修养德行,减少疾病。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和生存智慧。
    养生就是遵循生存之道,掌握生存之术。“道”“术”相合,缺一不可。有“道”乏“术”——虚,重“术”轻“道”——俗,“以道御术”,才是真正养生。
    学习养生,需要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才不会学些皮毛,做些买椟还珠的傻事。笔者基本上是成长于文革十年,文革开始进小学,文革结束出高中,满脑子不传统、不文化、不文雅,幸亏中医有医古文这门课程,稍微补充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但还是相差太远。所以,这本书,充其量只能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上工、中工、下工分别代表不同诊疗水平的中医,最高明的医生谓之上工。上工最擅长治未病,“治未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养生,让人少病、不病,见微知著,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文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是以道御术的养生,而“今时之人”是恣情纵欲的害生。由此可以看出:养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观,一种世界观,不单纯是医学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生命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养生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与能力,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老年才重养生已为时过晚,养生不是养老!
    有人说,《黄帝内经》是教人不生病的书,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书中关于养生的教诲很多。最能说明《黄帝内经》基本思想的就是这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如果现代的中医生或西医生拥有先贤圣人们的这种思维,就会涌现出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名医大家。如果在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科研中体现先贤圣人们的这种思维,可以说医学从此踏上了真正智慧科学的“以道御术”的阳关道。
    二、养生有四大原则
    养心修德
    心主神,神在中医分为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
    广义之神就是反映于外的整体生命现象,比如气机的升降出入,还有吃喝拉撒、呼吸心跳、思维情绪、体态动作综合起来表现于外,一看就是一个大活人。

 

狭义之神是指精神、思维、意识、情感、性格等。“心主神”,包括广义和狭义之神,但主要是指狭义之神。
    生命体验大多数是精神情感体验,虽然躯体病痛也会造成生命质量的下降,但是与生俱来的生命之苦则主要来自精神情感体验,令生命充满痛苦,使生命质量下降。
    《黄帝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持续的不良精神情感还会明显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严重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畅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病痛,比如感冒、肝炎、胃病、月经病、头痛、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这些可以认为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
    生命形神的痛苦均和神有关。因此,在养生中养神始终重于养形,就算是疾病的治疗,调神也很关键。中医有“病有十不治”的说法:
    “操欲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师巫祷赛,广行杀戮,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药而涤肠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十也。”十不治中,竟有七种为神不调,实际上,剩下的几条,也是不良心态指导下的行为。
    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即养生之根本。心神旷达安怡,体貌自然安详舒泰。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人生境遇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造化。无心神呵护,养生免谈。很多人觉得养生很难做到,效果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就是因为心神没有安抚好。
    养生先养心神,养心神要先修德行。德行好,犹如土地广袤,基础坚实,可孕育万物,能承载轻重。心神要清、静、安、平、适度,没有广袤坚实的大地,是绝对结不出这个正果的。清、静、安、平、适度很难做到,是生命难以承载的,必以“厚德”承载方可。厚德载物、厚德载术、厚德载福、厚德养生。德以润身,大德必得其寿。可以说是:养生养德,并无二术。
    什么是德呢?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
    “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
    我是这样理解思考这句话的:面对天地自然万物怀揣一颗同理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由己推人及物。这样你自然就会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惜一粥一饭、爱护一丝一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救弱、尊老爱幼。有了这些德行,养生、养心的“器”、“术”就容易做到,而且会显得非常贴切自然。
    养生的过程实际是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求人不如求己,自我完善最重要。
    官员提拔上任前,除了必要的政治、历史、管理、政策、法规方面的学习,要是能在干部学校、党校学习一下养生也会很有教益。试想每一位干部都怀揣一颗淡定、客观、稳重的心,拥有整体的思维,具备长远的目光,充满着生存智慧,对干部官员自身就是一种真正的关心爱护,让他们既能借用养生的大智慧去帮助工作,又能用养生的方法保护身心,而不是一味地用、考核,一旦行差踏错就一脚踢开,一旦退位下岗就万念俱灰、身心疲惫、满身病痛。我虽然不是官员,但是我的患者、亲戚、朋友、同学中不乏企业家、干部官员,看着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内心紧张压抑,我是很同情他们的,我会建议他们多看看学学养生学。
    多学学养生,贪官可能也会少一些。因为我自己在长期的养生学习和教学中,慢慢从内心深处淡化了名利,得到很好的生命体验。将心比心,淡化名利,自然就会干些于己于人于国都好的事情,而不是急功近利,损公肥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太阳照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间水气升降循环,引起增温、降温、刮风、下雨、潮湿、干燥等大气现象,雕刻了地球上的山川、河流、高原、盆地,形成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才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在年复一年的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完成生长、发育、壮大、成熟、死亡的。这就是“道”!
    “大道至简,天何言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明法而不议。春暖花开,小鸟欢唱;夏月蝉鸣,荷花飘香;秋季明月,落叶缤纷;冬寒下雪,草木萧条,就是“道”在倾诉。
    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更遑论环境破坏或污染引起的疾病,从根本上说,就是天人不和谐,不是你违背自然,就是自然容不得你。
    人生于天地间,必须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四季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何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四季转换、花开花落、播种收获、冬眠觉醒都是阳气于地球升降出入的结果,生命的本质就是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春夏人体阳气以升发出表为主要趋势,这个过程谓之阳。秋冬则以潜藏入里为主要趋势,这个过程谓之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是:春夏,精神情志、起居饮食不能妨碍阳气升发(阳);秋冬,精神情志、起居饮食不能妨碍阳气潜藏(阴)。要顺势而为,“顺气而养”,不要和自然唱反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说: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结合现代生活,可以这样理解上述经文:
    春天应衣着宽松,头发蓬松,不宜穿紧身衣裤或头发紧扎;多些户外活动,比如踏春、放风筝、踏青等,多做舒张抻拉筋骨关节的运动,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吃些韭菜、香菜、香椿、荠菜、春笋、春茶等春季应时之品,少吃寒凉、温燥、腻滞难消化之品,最忌讳郁闷不解。夏天不可过度使用空调,确保每天汗出;夏月气血外浮,脾胃虚弱,外强中干,伏阴在里,尤其不可多吃寒凉冰冻之品,“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温暖脾胃,夏季常吃的凉拌菜中可以多放些生姜;腠理疏松,毛孔开张,应避免虚邪贼风、穿堂风,尤其不可冷风直吹头顶、脑后、颈椎、肚脐。总之,春夏要使阳气生而勿伐,长而勿亢。
    春捂秋冻,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升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因此,初秋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入秋不宜马上进补,冬季进补,秋垫底,先让脾胃休息好,吃些滋润清淡的饮食,多喝些粥;秋游登高,赏菊望月,收敛心思,尽量平静。冬天不宜早起冒寒运动及大汗淋漓,脚宜暖头宜凉,早睡晚起,心思尽量沉静安定,适当进补,常吃萝卜。总之,秋冬要使阳气藏而勿亏,收而勿僵。
    四季养生,因果相连,环环相扣。春天升发是夏季盛长的序曲;夏季消耗是秋季收敛的必须;秋季收敛是冬季潜藏的前奏;冬季潜藏是春季勃发的根基。
    简单顺势
    “大道至简”,养生就是顺自然生命之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最能说明养生的真谛,因此,养生也叫顺生。
    我们生活中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逆生,不合道不顺生,比如:暴饮暴食、饮食过于追求色香味、多吃膏粱厚味、嗜烟酗酒、功利浮躁、恣情纵欲、过度治疗、缺少运动,依赖汽车、空调、电脑、家电,夜生活过多等。
    很多人一边恣情纵欲,放纵自己,沉浸在高度现代化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却又渴望、追求只有在自然环境及简单生活方式下才能获得的健康、思维和良好的生命体验;肉体感官要享受,头脑精神想清净。很难!虽然有“大隐隐于市”之说,但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一边是快速发展的科技在不断催生出越来越疏离自然的生活方式,一边是现代医学又被逼得不断要研究治疗各种生活方式病,没完没了,何时是头!
    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谁也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就算能回答,也不能解决。在不丹这个国家,人们生活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原始”天然,朴实简单,幸福祥和,随遇而安,是世界上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多数民众都有良好的生命体验,真是一个养生的“天堂”。我想这可能和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治国思想有很大关系。而有的发达国家,平均寿命虽然长,但是人们活得并不开心,生活方式病很多,自杀率也很高。平均寿命长应该与其医学科学的发达有关,许多人的生存依赖于先进的医疗技术,生存质量并不高,生命体验也不好。
    画蛇添足,现代生活方式怎一个复杂了得;自以为是,现代科技发展怎一个疯狂了得!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多做自然人;为了现实生活,适当介入政治经济科技。在思想上、身体上、生活上太追随时代潮流,随波逐流,是很难养生的。要学会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不时地抽身远观。
    神的“简单自然”很重要。有的人与生俱来心神“简单自然”;而多数人则需要经过一个“幼稚混沌——聪明老成——智慧糊涂”的心智成长过程;其中多数人的心智在“聪明老成”状态停止成长而定格。

 

“聪明老成”状态下的七情困扰最多,烦恼忧虑不断,最容易催生出各种各样的身心性疾病,也不容易学到养生的真谛,可以说是养生的一个坎吧。怎么才是“神”的简单自然呢?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有一句话很经典:“世界本来很简单,是聪明人搞复杂了。”在别人看来,阿甘、许三多、陈景润等人的成才过程好像很艰难、曲折,但是人家乐在其中,并不痛苦,相反,让这些人浅尝辄止、斤斤计较、专找捷径,他们会不知所措,痛苦万分。我觉得他们的“神”就是简单自然。《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大概是心神清净的最高境界了。
    在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心神简单自然清净应该是:志向专一,思想单纯,乐在其中,心无旁骛,专心敬业。“神贵凝恶乱,思贵敛恶散”。简单自然清净的心才能感知、把握事物运动变化之道,只有掌握了“道”,才能真正成才。
    “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干祖望老中医总结养生是“猴行、龟欲、蚁食、童心”。猴行就是锻炼身体多运动,龟欲就是减少欲望不贪婪,蚁食就是餐餐吃到七成饱,童心就是在糊涂智慧的同时还能保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此外,还可以加上三个规律:睡眠、三餐、二便规律。
    以上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养生之术,普适于各种体质养生,是养生之术的大基础。做到了这些,就是做到了养生之术大部分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后边的各种体质养生。
    保护环境
    养生基于“天人合一”、“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不可脱离自然。
    养生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山川、河流、大气、土壤、生物等。生命之毛必附在自然环境之皮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如果千疮百孔、肮脏污浊,会长出好毛吗?
    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自己,在疏离自然或者备受污染破坏的环境中,养生就是一种奢望,不好理解养生之道,难以做到养生之术。比如,食物都是经过药物激素催生、各种添加剂的上色、防腐、增味、强化、高温等精细加工,最后面目全非地放在餐桌上。先不说饮食清淡、五味均衡了,单是想想有毒无毒就够吓人了。
    想运动锻炼?到处是污浊肮脏的空气,把这些空气吸入丹田吗?河流污染,水质下降,天天喝这样的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养神修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顺势,保护环境是养生的四大基础,如果没有这四大基础,养生就无从谈起。
    嵇康《养生论》中说:“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途……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要明白、自然、坦然地养生,“欲而强禁”、“贪而后抑”则是痛苦的皮毛的“养生”。让我们拭去“躁动迷惑聪明心”上的灰尘,怀揣一颗平和简单的心,轻装踏上中医体质养生之路。

 

第五章 平和体质养生(1)

作者:傅杰英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下篇
    第五章平和体质养生
    拥有平和体质,一方面可以说是上天的厚爱,另一方面说明个人后天的修为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伤不扰、顺其自然就好。
    一、平和体质主要表现为形神和谐
    平和体质的人形体比较匀称,通常不会太高大,很少弯腰驼背,体重适中,且波动不大。这种人的食欲长期稳定,饮食规律。体重稳定反映情绪平稳、代谢正常,吃进去的水谷,最后变成大小便、汗液排出来,整个过程很畅通。所以通常汗出畅通或在天热、热食、热饮、洗澡、运动情况下汗出比别人更多些。
    平和体质的人皮肤光泽洁净。这是因为血液循环好、代谢畅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干净、清爽?因为这塘水是活水,有进有出。人也是这样,但凡水谷精微、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出出进进,包括中间环节,是畅通无阻的,外形多数都是光泽洁净的。舌头是淡红的,苔是薄薄的,这个就是正常的舌象。
    平和体质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平和,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较为适度,思维不偏激。
    日本的渡边淳一写了一本书叫《钝感力》。这本书告诉我们:对事、对人、对情不要太敏感,不要阈值太低,一有风吹草动就情绪剧烈波动,对健康非常不好。这和中医“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要动不动就悲哀忧愁。适当的“钝感”是保护身心的盔甲。“钝感力”是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维护健康的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是典型的平和体质。首先她生在长寿家族,爷爷和奶奶分别活到96岁和94岁;妈妈现在已经80多岁,爸爸90多岁了。其次,耐寒耐热,2008年南方冰灾时,广东21天连续低温,我们都穿上了毛衣,外面再套棉衣,她却只穿一件毛衣,外面罩一件夹克衫,手还是暖的。夏天广东很热,她不开空调照样睡得舒舒服服。再次,这位朋友生活非常有规律,一天两次排便,按时按点,她说到那个时候自然就有排便的感觉。这位朋友现在50多岁了,体检各项指标都非常好。她的性格非常平和,情绪高度平稳,很难被激惹起来。七情适度,脏腑就总是不受干扰地正常运行。如果七情波动大,就总招惹脏腑。脏腑在运作时,总是被情志干扰,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体质自然偏颇了;久而久之,身体就患病了。
    二、先天禀赋造就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的,来自先天禀赋,这一点很重要。生在长寿家族很幸运,但是可遇不可求。自幼的家庭养育对于维护或促生平和体质也有重要作用。
    父母如果不是平和体质,除了自己要善于养生,还要特别注意教养孩子,比如训练孩子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玩完东西一定要放回原处等,这实际上就是教导孩子干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分,锻炼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孩子长大以后,自然而然,从骨子里就会记得,吃东西不能过分,对东西不能贪婪,不要熬夜,不可以恣情纵欲。只要有了好习惯,不论什么体质的养生都不难做到了。
    要注意孩子“心神”的养育,使孩子有个性但是不偏激,心态平和。“神”在很大程度上是秉性问题,“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小时候养成了躁动的习惯,到老年时再去养神、宁静,就很难做到。如果从小家长就很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心态,比如做事有头有尾,有较好的自我约束力,为人平和善良……这些是秉性,是养生基础,要从小培养引导才行,哪怕是有一点这些意思,也是养生的可塑之才。形成秉性,养成习惯,熟就能生巧,习惯就成自然。
    生活、心态都简单的人,容易促生平和体质。我有一个同事是研究养生康复的,假期里,他背着DV到广西巴马采访,当地村干部说了一句很幽默的话:“你问我们是因为什么长寿,我们是因为贫困而长寿,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清水秀,无欲无求,五谷杂粮始终新鲜。”这里的老人安祥得不得了,没事就晒晒太阳,搓搓玉米。所以如果要想长寿,就要回归简单。当然回归简单是一种境界,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但是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道理,就会扼制一些不好的想法和心态。

 

三、平和体质养生原则:不伤不扰,顺其自然
    平和体质的人最重要的养生原则就是“不伤不扰,顺其自然”。
    平和体质的人,虽然不一定强壮,但身体状况都不错,不要乱进补。现在很多人盲目进补,经常有病人问我,家里有亲戚朋友送的高丽参、冬虫夏草,很贵重,不吃太浪费,怎么吃呢?要知道高丽参、冬虫夏草不是粮食,是药,是药就有三分毒,人参用得不对,照样会杀人。我见过一位部队首长就是这样。这位首长平时血压高,他的警卫员是东北人,回家探亲带回来了东北的人参送给首长,首长很高兴,把人参切片,泡在杯子里每天都喝,最后喝成了脑出血、中风,整个人瘫痪了,警卫员因此懊恼得不得了。
    如果你是平和体质的话,尽量不要再动它了,就这么活着,不要没事找事、画蛇添足,不然过犹不及。
    四、体质养生的几个关键时机
    有几个时机是改善体质、提高素质的良机,借助天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婴儿时期:常带三分饥和寒
    有的孩子是早产儿,出生时又瘦又小,状况不好,可是半年后抱出来,像变了个人一样,白白胖胖的,欢快活泼。为什么?带孩子的奶奶、妈妈会养。而有的小孩生出来的时候白白胖胖,先天体质非常好,可是半岁或者一岁以后再抱出来,大家简直不认识了,面黄肌瘦,头发干枯。为什么?家人没有喂养好。
    婴儿期怎样注意呢?还是那句老话——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不少父母是“画蛇添足”式的喂养,总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俗语道:“不怕不长,就怕不生。”意思就是,小儿本身蕴含着盎然生机,养育顺其自然,简单就好。
    养孩子和养生一样,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小儿纯阳之体,容易有高热惊厥、感冒发烧、咽喉肿痛、肺炎、积滞等,要谨慎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中药,中病即止,切不可多用,更不可预防性使用。尤其是容易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更要注意,否则就会陷入不良循环,体质会越来越差。
    预防性地喝凉茶是不可取的。在广东有不少幼儿园、小学、中学或者家长都会经常隔三岔五预防性地给孩子喝凉茶清热,这实际就为阳虚、气虚、痰湿、瘀血体质埋下了重要伏笔,尤其是女孩子,长大以后会有很多问题,比如月经不调、容易痛经、胃寒、脾胃虚弱,就是因为凉茶、清热解毒的中药伤了阳气和脾胃,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身高。你想,经常用凉茶清热,不是正好和小儿“纯阳之体”相反吗?这就是违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原则了。
    要想小儿体内没有热气、不积滞,适当地饿一两顿可能比预防性地喝凉茶更好;不要让小儿玩到几点是几点、太晚睡觉;少吃饼干、巧克力、奶油、饮料、火腿肠等精细加工后的高热量、高营养食品;不要总怕孩子吃不饱,满世界追着喂饭;养成定时大便习惯;大人在小儿面前言行举止要尽量安详平和。
    我一直很敬佩出人才的贫困家庭,觉得家中一定有一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具备平和、善良、坚忍等天然母性的母亲,这种母亲容易养育出身体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太有知识的女性,反而容易在孕育后代过程中,自以为是,丧失自然的本性。人只有在自然、天然的环境中成长,才能酿生真正的德才。
    我感觉,在特别难带、爱哭闹多病的小儿背后,常站着一位不淡定、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约束力的母亲。只要注意以上几方面,小儿自然少病,健康发育,有纯阳之体,而少火热之病。
    如果小儿先天不足、生长发育滞后的话,家长则要注意:
    第一,宁愿稍饿三分,不要过饱一分。因为过饱只会伤脾胃,而脾胃是后天之本,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先天的亏,只要脾胃不伤,会慢慢补过来的。一些早产儿,如果后天总是吃的很饱很好,反而容易引起单纯性肥胖。
    第二,家长一定要温和淡定,尤其是妈妈。如果家长经常紧张、焦虑、情绪大起大落,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惊恐不安,就算是几个月的小婴儿也会感受到。俗话说:“猫狗知温存”,更可况小孩子。小儿经常内心惊恐不安,很伤肾,肾主骨生髓充脑,因此会影响到骨骼、智力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先天不足的小儿。
    第三,适当补肾。比如六味地黄丸最初实际上是儿科用药,用于治疗小儿先天不足,五迟五软的。当然,孩子先天不足,发育滞后,治疗起来具体用什么药,还是要看有经验的儿科医生。

 青春发育期:切勿发胖
    进入青春期,虽然“男精女血”,但是性机能还没有完全成熟,这是改善体质的好阶段,尤其是女孩子。
    素体血虚、气虚的女孩子,月经期要小心,不要受寒、不吃冷、不生气,注意腰骶部、少腹部的保暖,不剧烈运动,月经后在饮食上适当进补,比如红枣、龙眼、枸杞子、莲子、葡萄干、当归等等,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虚和血虚的体质。
    痰湿体质、形体偏胖的女孩子,要特别注意控制体重,因为一旦明显肥胖,容易闭经,然后更加肥胖,加重痰湿体质的明显偏颇。
    青春期还要长身体、窜个子,虽然速度已经不能和儿童少年相比,但是嘴馋贪吃,尤其女孩子,零食不断。痰湿、气虚、阳虚体质的女孩子这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发胖,因为上述体质本身就容易肥胖,尤其生孩子之后,很可能喝凉水都胖。青春期就肥胖,没有给体重正常增长留下一点余地,产后要胖到什么程度,可想而之。要知道,多余的脂肪肥肉一旦上身,那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今后就等着与肥胖论“持久战”吧。
    痛经的女孩子,月经前可以适当喝点红酒、糯米甜酒、红糖水,给少腹腰骶保暖,不要再穿露脐装了,还要注意个性修养,尽量温和不躁不怒,否则很容易促生或加重瘀血体质,尤其进入中年后,容易产生色斑、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
    妇女产后:坐月子有学问
    妇女怀孕期间,身体内环境、脏腑功能会进行一次大的调整,气血相对旺盛以养育后代,对于虚性体质是一个较好的调整时机。
    生产过程中产妇紧张、用力、失血,体力消耗大,气血不足,百节空虚,腠理疏松。“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水”,产前产后,冰火两重天。
    素体血虚、气虚、阳虚、瘀血的女性最应该注意产后月子调养,其体质很可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有的女性,怀孕、生孩子之前,看着病怏怏的、面色黄黄青青的,像个“丑小鸭”,但是生完孩子以后,月子里保养得很好,一上班,容光焕发,女人味十足,变成“白天鹅”了。月子调养,能够把一些老病根除掉,比如说哮喘,不用治,好了。但是如果不注意保养,也很可能使气虚、血虚、阳虚、瘀血等体质出现明显偏颇,甚至落下病根,比如肌肉劳损、腰腿关节痛、贫血、抑郁症、胃病、偏头痛、眼花、视力下降等。凡是月子里落下的病,很难治。
    坐月子要注意几点:
    第一,身上、头上汗出潮湿时,不要洗头洗澡,应该待汗落,皮肤干爽时再洗,并选择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洗完后把身体头发完全擦干后再穿衣服或睡觉。
    第二,产后不可受寒受风,少吃寒凉水果。情绪要舒畅,饮食宜温热熟软。
    第三,少用眼睛。比如少用电脑,少看电视、书报等。我有一个朋友,很上进,生完孩子坐月子期间,由于有婆家、娘家的帮忙,不用很累。她为了通过职称外语考试,花很大心思去看书复习,最后虽然生子、晋升两不误,但是原本一双曾经自诩为“飞行员视力”的眼睛从此一天不如一天,眼睛干涩,视物昏花。月经量一贯比较多的女性,月经期不要用眼过度,“久视伤血”,而产后、经期正处于生理性的血虚状态。
    第四,产后饮食调养因地制宜。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分别有服用红糖鸡蛋水、小米红枣粥、老母鸡汤、糯米甜酒、炖甜醋猪脚鸡蛋、生化汤、鸡蛋生姜酒、炖鸡酒等习俗,我觉得这些都很有道理,基本上都有补血活血的作用,恰恰适合妇女产后多虚多瘀的状况。
    更年期:少食寒凉之物
    如果人们在更年期注意调养,就能为自己获得良好的老年生活做一些铺垫,明代医家张介宾谓之“中年修理振根基”,人的根基就是肾气。
    肾气不亏不伤,在小儿则促进生长发育,在成人则增强身体素质,在老人则延缓衰老速度。有一年冬天,我上街置办春节年货,看到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穿着厚厚的衣服在津津有味地吃冰淇淋,这个老人大概就是肾气足阳气充、“天寿过度”。

 

进入更年期,生命活力明显下降,所以阳虚;因为阳虚,所以蒸腾气化、新陈代谢缓慢,痰湿瘀血由此渐生渐多。因此,阳虚、痰湿、瘀血等混合性体质较为常见。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畏寒怕冷、不想不敢再吃冷东西、怕风吹等,这是正常衰老的表现,不用刻意补益,平时饮食和用药注意不用少用寒凉之品就行了。但是,痰湿、瘀血则务必使之少生,否则后患无穷。要少吃、少盐、少油、少乱补。适当进食山药、陈皮、薏仁、生姜等利于减少痰湿之品。心态平和,多运动,少用空调冷气,适当进食山楂、少量红酒、糯米甜酒、黑木耳等食品,利于减少瘀血。
    更年期,生命的航船不求快速,但求平稳。形、神需要卸载、轻装:控制体重,尤其是腰腹围;懂得舍弃,尤其是名利。
    进入更年期,可能睡不着午觉、睡不够八小时了,只要睡醒不疲乏,就不要担心害怕,顺其自然。更不能计较名利,争胜好强,用气斗狠。更年期以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懂得舍弃、放弃就是养生。
    大病之后的康复阶段:不可过饱或贪食油腻
    说大病之后的康复期是改善调整体质的关键时机,并非说大病之后身体会更好,而是说,一方面不仅要使疾病痊愈,各项指标正常或好转,更重要的是体质要尽量恢复至病前原有水平,而不使之更加虚弱或复杂;另一方面大病往往令人感受到疾病的巨大痛苦、经历生死考验,促使人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珍视生命,重视养生,能够较病前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而科学地生活、起居、饮食,从而因祸得福,使体质得到改善。
    大病康复期的养生,不同疾病具体方法也不同,但是有些原则,我想应该是普适的:一是随着食欲的恢复,宁可饥三分,不可过饱一分,尤其在康复初期,更应避免过饱、油腻,中医非常重视这一点。二是亲属朋友鼓励、关心但不过度,使之心绪相对宁静。
    时令和节气:三伏天可以做“天灸”
    借助时令和节气改善体质,这大概是最自然、最无本万利的养生了。
    三伏天是改善阳虚体质的关键时期,这叫春夏养阳。在三伏天,将辛香温热的中药膏敷贴在若干保健穴位上,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阳气来振奋调节人体的阳气,这种方法叫天灸。在广东,三伏天各中医院针灸科就挤满了人做“天灸”。都是些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颈椎病或者慢性肾炎等慢性病的病人。为什么?因为气虚和阳虚体质是产生这些病的温床和基础。借助三伏天的阳气,可以改善这种体质。
    其他节气的时候,比如春分灸曲池可以明目,秋分灸足三里以健脾胃,冬至灸关元以补肾健体等。

 

  重点提示
    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虚体质就是红日不那么灿烂,真阳不那么温暖。总之一句话:火力不够。这种体质的人要注意不伤阳气,温化水湿,畅通气血。
    一、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
    阳虚体质的人怕冷,尤其是背部和腹部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就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而很多年轻女性也常见手脚发凉。不过如果仅仅是手指、脚趾发凉或发凉不超过腕踝关节以上,不一定就是阳虚,与血虚、气虚、气郁、肌肉松弛无力有关。
    阳虚体质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护后背和前腹部。就算不阳虚,也要注意。我经常提醒女孩子,穿衣服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少腹部肚脐丹田处和腰骶部一定不能暴露在外而迎风见雨受湿。它是元阳所在部位,又位于盆腔,月经期盆腔充血蓄势待发,准备来月经了,结果你下身前露肚脐、后露股沟,冷风一吹,盆腔内血液循环肯定受影响,就会引发痛经或导致月经减少、月经推迟。如果总是这样,就会经血瘀滞,该出不能出,月经、生育、更年期都会受影响。现在女性月经病这么多,就是不良生活习惯点滴积累而来的。
    阳虚体质常见夜尿多,小便多,清清白白的。水喝进去是穿肠而过,直接尿出来,缺乏蒸腾气化。不但白天小便多,晚上还要起夜两三次。老年人夜尿多是阳气正常衰老,如果小孩子尿床、中年人和青年人经常夜尿,就是阳虚。要注意不能多吃寒凉冰冻的食物,尽量少用抗生素、清热解毒的中药,以保护阳气。
    还有的人,尿频、有夜尿,但是每次量少,并非真正尿多,而是意念引导。一到睡觉前、遇紧张、要出门、要工作、见厕所就反复想要不要小便?这常见于神经质、敏感的人;还有冬天比夏季小便明显增多或偶有夜尿;有的女性为了皮肤美容,不管需要不需要喝了很多水,也尿多。这些都不能算是阳虚。
    阳虚体质会经常腹泻,尤其是五更早起拉稀便。阳虚没有火力劲儿,水谷转化不彻底,就会经常拉肚子。更严重的是吃什么拉什么,比如吃青菜的时候吃得太急,嚼得又不彻底,拉出来的还会有菜叶、菜梗。
    阳虚体质主要与肾中元阳(肾阳)相对不足有关。肾主生殖,主骨,主下焦少腹水液蒸腾。所以,进入中年后,阳虚体质会较早出现性欲减退、性冷淡或者脚跟腰腿疼痛、容易下肢肿胀等只有在老年人才常见的肾阳衰老之象。女性可见白带偏多,清稀透明,每当受寒遇冷或者疲劳时白带就增多。
    阳虚体质者常见头发稀疏不茂密、黑眼圈、口唇发暗。毛发虽然长在头部,但是营养根基、生长动力则来源于肾,所以“肾其华在发”。肾藏精、精生血,血养发,因此,通常精血大亏的人,比如手术外伤大失血、慢性失血、严重贫血、殚精竭虑的人,会脱发。毛发生长的动力在于肾阳,因此自幼毛发就稀疏黄软的,常见于阳虚、血虚体质。为什么会常见黑眼圈或者口唇色晦暗呢?从中医讲,肾阳虚通常拖累脾胃阳气而导致脾肾阳虚,就是脾肾两脏阳气不足,而眼圈、口唇都会反应脾脏的问题。
    阳虚体质常见舌体胖大娇嫩,脉象沉细。舌头看上去很嫩,就像婴儿的舌一样;脉象很沉细,一开始摸的时候,好像都摸不到脉,再往下深摸,才发现脉藏在里面,很弱很弱,这是因为阳气鼓动力不够。
    我要特别提出特殊而常见的阳虚体质表现形式:上热下寒。这是由于下焦阳气明显虚弱,根基不牢,虚阳上浮,漂到头面五官了,形成肚脐以下阳虚阴盛,如尿多、夜尿、便烂、腰腿冷痛、白带清稀;头面五官则常见牙痛、口臭、面红油腻、痤疮、烦躁失眠等热象。应该说下寒是真,上热是假。所以在此提醒各位,有热上火,不一定要吃清热解毒败火的药物。
    因为阳气不足,所以性格比较沉静,情绪会消沉,因此气虚和阳虚的人,容易有抑郁的倾向。
    二、长期服药、长期贪凉造成阳虚体质
    先天禀赋,和父母有关。父母为阳虚体质、婚育年龄太大、孕期过食寒凉等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促生阳虚体质。
    长期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毒中药等,或有病没病,预防性地喝凉茶,或者喜欢冰冻寒凉的饮食,或者纵欲、性生活过度等,都会导致或加重阳虚体质。
    老年阳气逐渐虚衰,年龄因素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因此,老年人出现腰腿痛、夜尿、畏寒怕冷是衰老之象,不是病。
    阳虚体质还和工作环境有关。比如以前罐头厂的女工,长期洗罐头瓶,手总是浸在冷水里面;还有矿工、肉联加工厂冰冻仓库里边的工人等,在寒湿的环境里边干了一辈子,到了中老年的时候,就容易呈现明显的阳虚体质。

 

三、易感肥胖、失眠、骨质疏松等
    阳虚体质的人,如果脉象沉细,但是食欲很好,要注意,这种情况很容易发胖。头发容易脱落,形成毛发早秃。素体阳虚的人,睡眠轻,容易惊醒。睡眠不好可能是阳虚体质常见肥胖和黑眼圈的原因。
    黑眼圈不但影响人的容貌,还给人一副精神不好、病怏怏的感觉,会“损美”。治疗损美性疾病要先有四大问:问月经,问大便,问睡眠,问情绪。这四问基本上都能问出问题的来源在哪里,在治疗上,主要就是调大便、调月经、调睡眠、调情绪。通常遇到失眠,多数是考虑心脾血虚、阴虚火旺、胃不和卧不安等,或者阳虚难以入阴等。如果是阳虚体质,睡眠不好,可以灸神阙(肚脐)、关元、中极等,效果往往不错。
    阳气虚的人,到了更年期、老年的时候,非常容易患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的很多中成药,都是补肾阳的。
    慢性结肠炎与阳虚体质也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阳虚的人,容易患痹症。痹症就是指遭受风寒湿邪侵袭,血脉痹阻不通,引起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女性,体质主要是气虚、阳虚。所以治疗类风湿的时候,不能只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一定要调整病人的体质,补阳、补气。
    阳虚的人,容易水肿。因为阳虚,水不能被阳气蒸腾向上弥散,而是往低处流了,于是停滞于局部,形成水肿,尤其是下肢踝关节上下。
    对于阳虚体质的女性来说,常见痛经、月经推后、闭经等。阳虚体质女性的月经对于经前受寒受冻很敏感,甚至如果经前感冒,吃些抗生素、清开灵、抗病毒口服液也会引起明显痛经、月经推后。如果是推后不超过一个星期,一般不用管,但是总推后,这个月45天,下个月50天,甚至有的时候就不来了,这就要抓紧治疗了。阳虚体质加上月经不调,很容易宫寒不孕,难怀孕。
    有些阳虚的人性机能低下,缺乏性欲。女性性冷淡,男性常见阳痿、早泄、滑精。
    阳虚体质的人痤疮一般较为严重:囊肿痤疮,皮损严重,不往外发,专往里长,钻窟窿打洞,即使好了,也坑坑洼洼,终生落疤。这种人下身阳气虚较甚,经常有夜尿,喝了水马上要去厕所,痛经,小肚子冰凉,下肢特别冷,冷到膝盖以上。这是上热下寒。上热是假,下寒是真。阳虚体质的上热下寒如果喉咙痛、睡不好觉、有点烦、有痤疮或者口臭,不能随便吃清热解毒或泻热通便药。中医有个术语叫“虚阳上浮”,就是下边阳气太虚,藏不住,漂浮上来了。如果痤疮炎症反复发作,比较顽固,要注意往往是有下寒,这个时候要暖下边,然后局部再稍微一处理,痤疮就会减轻很多,甚至不发了。这不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临床的实际治疗中总结出来的。
    气血津液在阳气激发鼓舞下,上升至头面五官,这叫“清阳上升”。头面五官得到营养,显得荣光焕发,神采奕奕。如果阳虚而清阳不能上升,就可能出现低血压、耳鸣、色斑。
    在这里,我特别提醒大家:阳气虚的人,很容易形成下寒上热的局面,如果总是清热,总是抗菌消炎,会加重阳虚体质。我在临床上,见过太多这种例子了,上面的热没有去,下边的寒却越来越重,病越来越复杂难治。
    阳虚的人还容易患以受寒遇冷则发作加重为特征的各种痛证,如胸痹(类似于冠心病)、腹痛(慢性胃肠炎)、关节痛、头痛等。阳虚、气郁、瘀血体质都容易患痛证,但是各有特征,比如气郁体质的疼痛多和情绪有关,以胀痛为主;瘀血疼痛和受寒遇冷、七情不和都有关系,但是以固定不移的刺痛为主。
    阳虚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常见与以下体质间夹出现:阳虚兼瘀血、阳虚兼痰湿。这个好理解,阳虚,热量动力不足,血脉不畅通,久之瘀血渐生;水液缺乏蒸腾气化,河流不畅,久之痰湿渐生。
    四、阳虚体质养生原则:不伤不损阳气
    阳虚体质的养生原则是什么呢?不伤阳气,温化水湿,畅通气血。当阳虚体质没有出现明显偏颇时,做到不伤不损阳气就是了。
    饮食养生:忌食生冷,多吃温热
    第一,少吃或不吃生冷、冰冻之品。
    寒性明显的食品对阳虚体质的影响较大。饮品方面有冰镇饮料、冰镇果汁和新鲜椰子汁,新鲜水果和蔬菜方面有柑橘、柚子、香蕉、西瓜、甜瓜、火龙果、马蹄、梨子、柿子、枇杷、甘蔗、苦瓜、黄瓜、丝瓜、芹菜、竹笋,其他还有绿豆、绿茶、海带、紫菜、田螺、螃蟹等。如果嘴馋很想吃上述食物,一要量少;二是可以配温热食物;三是蔬菜尽量不要凉拌生吃,最好在开水中淖一淖或者炖、蒸、煮。我有一个阳虚体质的朋友,很喜欢吃甘蔗,但是一吃就不舒服,她想了一个办法,将甘蔗切成一小段一小段蒸热再吃,别有一番风味,还不伤阳气。

 

 阳虚的人少喝西瓜汁、苦瓜汁、黄瓜汁、雪梨汁等,这些果蔬都性凉,如果再冰镇一下,就凉上加凉,更伤阳气。大约20年前,有一次,朋友请我吃饭,由于天气很热,口又干又苦,我就要了一杯生榨苦瓜汁,亲眼看着服务员把一个又大又肥的苦瓜榨成一杯碧绿的汁,还随手放了几块冰。我喝了之后,当天晚上腹部发凉、疼痛难忍、腹泻,第二天早上舌苔白厚腻,口淡口寡,不想吃东西,比平时怕冷,也不大想吹空调了,显然是过食寒凉,大伤脾胃阳气了,这次经历让我印象很深刻。如果到夏天的时候想吃苦瓜,就要想办法去掉它的寒气。比如用煲的方法,把苦瓜和新鲜瘦猪肉一起,煲得很烂很烂,非常好吃,既有肉香又略带清苦,还不伤阳气。有人喜欢吃凉拌苦瓜,可以先在开水中淖一淖,再多加一些姜丝或蒜汁,姜、蒜属热性,可以缓解苦瓜的寒凉之性。
    有很多女性每天吃很多水果,因为想美容。吃水果对皮肤确实有好处,但是要看你是什么体质。比如阳虚、气虚、痰湿的人,吃太多水果,会影响脾胃功能,不仅对皮肤没好处,反而会伤脾胃。
    第二,减少食盐的摄入。阳虚体质多盐饮食很容易引起肥胖、肿胀、小便不利、高血压。
    第三,阳虚体质的人可多食温热之性的食物。
    果品类有荔枝、榴莲、樱桃以及龙眼肉、板栗、大枣、核桃、腰果、松子等。干果中最典型的就是核桃,可以温肾阳,最适合腰膝酸软、夜尿多的人。
    蔬菜类包含生姜、韭菜、辣椒、南瓜、胡萝卜、山药、黄豆芽等,山药以河南出的铁棍山药最好。阳虚、气虚体质者秋冬天经常喝些山药板栗红枣糯米粥,不仅暖身暖胃还能补阳气。
    肉食类有羊肉、牛肉、狗肉、鹿肉、鸡肉等。羊肉性温顺、柔和,补阳、补气又补血。在煲羊肉汤的时候,里边可以放一些当归、白芍,吃起来又补阳气又补血。一到冬天就手脚冷麻的人,可以喝当归生姜羊肉汤,这是东汉张仲景的食疗方子。狗肉性烈、刚燥。阳虚的人,如果吃太多狗肉,虽然能补充阳气,但是也会把虚火补出来。所以狗肉只能适当吃一些,不能多吃。那怎么去缓解狗肉的刚燥呢?吃了狗肉火锅,可以配一点点凉茶、小米粥、白米油(也叫米乳)或者冰糖炖银耳。
    水产类有虾、黄鳝、海参、鲍鱼、淡菜等。有两道很好吃的菜——韭菜炒虾仁和韭菜炒核桃,可以改善阳虚体质,尤其适合男性。
    调料类有麦芽糖、红茶、花椒、姜、茴香、桂皮等。冬季用花椒、生姜、茴香、桂皮等炖肉食较好。
    第四,可以适当调整烹调方式。
    在体质出现较为明显的寒热虚实偏颇时,最好选择焖、蒸、炖、煮的烹调方法。首先,这些方法能够保证食物的天然冲和之味,也就是鲜味。“食在广州”,粤菜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食物的天然冲和之鲜味,就是“原汁原味”。所以广州人说汤、菜好吃,一般不说“香”,而说“鲜”。其次,这些烹调方式能够平抑食物的寒热之性。
    因此,阳虚体质者吃寒性食物或者热性体质者吃热性食物时,应选择焖、蒸、炖、煮的方法,以减寒热之性。
    精神养生:保持安静,培养“钝感”
    阳虚体质者以安静、沉静、内敛较为常见,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可强行令其兴奋、亢奋、张扬,选择适合安静、沉静、内敛性格的工作会比较好。
    但是,如果安静、沉静、内敛过度就很容易陷入抑郁、忧愁、悲伤中难以自拔。阳虚体质者在遇到情感困扰、环境变化、久坐不动、阴霾天气、秋冬寒冷时很容易抑郁、忧愁、悲伤,严重影响生命感受、生存质量。如何避免呢?一是增加户外运动。当心神遇到困扰时,宜用形体的活动缓解,运动能令人单纯、向上而忘掉一切不快;二是多见阳光,适当增加室内的光照,让周围环境明亮起来。三是听轻快、活泼、兴奋的音乐。
    阳虚体质的人容易受惊吓,睡眠轻,敏感,容易兴奋但会很快消沉,心神不稳定等。这是因为元阳不固,虚阳上扰,致使心神根基不牢。对此,一宜锻炼腹式呼吸,使气沉丹田,令阳气下潜,气息深沉缓慢很利于稳定心神;二宜多做一些静神而动形的太极拳、五禽戏、气功等;三宜学些修身养性的传统文化,去除不必要的情绪敏感波动,增加保护心灵的钝感。

 

 起居养生:注意保暖,多做运动
    注意各关节、腰腹、颈背部、脚部保暖。女孩在春秋天、空调房里尽量不穿露肩、露膝、露脐、露腰、露股的衣服,有的女孩爱美,模仿日本、韩国时尚杂志上模特的装扮,在冬天里,上身和头用围巾、帽子、皮裘捂得严严实实,下身用超短裙配长筒靴,单单把膝盖露在外边。膝盖可是足三阴三阳经脉经过的要道,一般针灸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时,针感很难通过膝关节向上传,说明关节是经脉气血流注的节点,本身就不那么畅通,因此非常怕受寒。阳虚体质的人要非常注意关节的保暖。
    夏季除非天气特别炎热,严重影响睡眠休息,一般少用、不用空调。四季转换时,宜春捂,不宜秋冻。只要做到不伤不损阳气,不使阳气出现明显不足,自然水湿温化而少痰湿,气血畅通而少瘀血,就是出问题也相对好治疗。
    躯体运动非常重要,因为“动能生阳”。至于什么运动适合,以力所能及、感兴趣又方便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再好的运动,不能坚持就毫无意义。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令身体与自然直接接触,阳气就被调动起来走肌表,行使卫外功能,尤其可以增加抗寒的能力。阳虚体质又是干性皮肤的人,如果怕生斑,可以在晒太阳的时候做一些防护,比如夏天的时候挑上午10点钟以前,下午3点钟以后出门,或者晒冬阳、晒秋阳、晒春阳。还可以涂抹防晒霜。小孩子晒太阳少,容易影响骨骼的发育;中老年人晒太阳少,容易骨质疏松。
    不要熬夜。熬夜很伤阳气。熬夜的人都是面容憔悴、精神疲惫,因为阳气总是被调动在上、在外、在头面五官,而不能潜藏、修养、调整。熬夜的时候人们一般是看书看报、思考写作、聊天说话、沉溺网络,基本上每一项活动都要调动阳气来工作。什么算是熬夜呢?通常超过晚上12点不睡觉,就是熬夜。当然,冬天睡觉应该不超过晚上11点。
    药物养生:保健为主,可食鹿茸
    阳气虚较明显,但又没有达到明确疾病的时候,可以吃一些较安全的中药来做保健。比如鹿茸、补骨脂、益智仁、桑寄生、杜仲、菟丝子、肉桂、熟地、人参、黄芪等。如果是阳气虚腰痛和夜尿多为主,用桑寄生、杜仲加瘦猪肉和核桃煮汤吃,又美味又改善体质,还能够治病。
    中成药有什么?有参茸丸、金匮肾气丸、龟鹿二仙膏、右归丸、壮腰健肾丸、壮骨关节丸等非处方成药(即OTC,购买时不需要医生处方)。用于改善体质时可以减量服用。体质明显偏颇时,可以连续吃几天。
    四季养生:夏勿贪凉,冬易温补
    阳虚体质通常在冬夏两季容易出问题,因为夏季容易贪凉饮冷或者身不由己地终日处于空调环境。夏季虽然炎热,但是人体阳气并非绝对旺盛,是相对外强中干,阳气浮盛于肌肤而内脏相对空虚,再加上腠理疏松,因此反而比其他季节更容易伤及阳气。并非说在夏季要保暖大补,而是不要贪凉饮冷、少在空调环境里待就行了。还可以在夏至、三伏天适当进食羊肉、鸡肉等温补之品。
    冬季严寒主要伤及肾阳、筋骨关节,因此阳虚体质者冬季常出现夜尿明显增多、老寒腿发作、周身关节疼痛等现象。可以在冬至、三九天进食羊肉、狗肉、牛肉、鹿肉或者壮腰健肾丸、金匮肾气丸。北方寒冷地区老年人用狗皮褥子比用电热毯更好些,如果是阳虚体质的高血压、失眠患者用电热毯,常会出现口干口苦、血压升高、头痛头胀等现象。
    经络养生:神阙、气海、关元、中极
    经络穴位可以说是我们身体的天然药库,蕴含着人体强大的自我调整功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认可、接受针灸。这种现象实际上契合了医学发展的潮流,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度治疗、滥用药物、忽视甚至无意中抑制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功能,会使医学发展方向出现偏差。而针灸恰恰有助于避免或减少上述情况。

 

遗憾的是,在我国,相对于中药,针灸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在高等中医教育体系里也表现出重方药轻针灸的倾向,针灸专业学生录取分数一般都低于中医中药专业;正规中医院的内、外、妇、儿中医师只开方药而少用针灸,对于经络穴位的认识也较为肤浅,似乎针灸只是针灸医生的事情。其实,经络、针灸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智慧,是中医皇冠上最为璀璨的宝石!针灸既可以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更可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毫不逊色于方药。
    步步为营的疾病防线应该是“天然良好的自然环境——健康生活方式——推拿——针灸——方药”。到了方药就有“是药三分毒”、“药补(治)不如食补(治)”的说法了。
    阳虚体质的经络养生以任脉、督脉、背部膀胱经为主。任脉、督脉分别位于躯干的前后正中线。
    任脉肚脐以下的神阙、气海、关元、中极这四个穴位有很好的温阳作用,可以在三伏天或者三九天,尤其在阴历月末的晦日(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就是最热或最冷的时候,选择1~2个穴位用艾条温灸,每次灸到皮肤发红热烫,但是又能忍受为度。使用热敷或者神灯、频谱仪照射也可以。如果有胃寒,可以用肚脐以上的中脘(属任脉),方法如上。
    神阙穴用下述方法更好:备生姜一片,大小厚薄如一元硬币,少许盐和清艾绒(注意:要柔和纯净如棉,不可有杂质,否则烟大又易烫伤)。用盐把肚脐填满,上放生姜片(有针孔)。将做好的圆锥形艾绒柱轻轻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慢慢燃烧,烧完一柱再放一柱,一直到肚脐里的盐又黄又湿,感到犹如热水缓缓在腹中漫流,同时配合热水泡脚(泡至膝关节下)直至皮肤发红。这样做几次,可能晚上被窝也能暖热了,痛经减轻了,瘀血块少了,夜尿少了,脚也不怎么肿了,人会感到非常舒服,睡觉也会沉一些。还有一种做法:肚脐里不放盐,就在上面放一片姜。用艾条烤,灸好以后,把姜片拿开,肚脐里会有黄黄的一兜姜汁。
    督脉常用艾灸百会、命门。百会主要用于阳虚体质的头痛眩晕,遇寒吹风则加重,精神萎靡不振;命门主要用于腰腿疼痛、性机能下降、夜尿多。
    在三伏天可以做“天灸”。天灸重在调节体质,尤其是气虚、阳虚体质。比如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鼻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痛经等这些发生在阳虚、气虚体质基础上的慢性病、内科病、妇科病,都可以选择天灸改善身体,一般是连续做三年。有的人很有效,慢性病发作越来越轻、越来越少。
    不要一生病就去吃药,是药三分毒,但凡是药就是一把双刃剑,病好治的同时,也会顺带伤人的正气。人体自身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经络穴位就是一个天然药库。刺激经络、穴位就是开启体内天然药库,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