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浓度 与惰化浓度: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民本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24:03

                               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民本思想

                                             田兆阳

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繁荣科教文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还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先人就提出了‘民为贵’的思想,认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一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取决于人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人的尊严的维护和价值的发挥。”

(一)民惟邦本

《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汉代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中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以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周公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制定者,包括“建侯卫”和“制礼作乐”等。他的治国思想主要表现在《周书》记载的一系列诰命之中,核心是敬天保民。第一,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的观点,即上帝所赋予的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他总结商灭亡的原因,认为“罔爱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这样就把天命引向人事,认为脱离民众必然灭亡。第二,周公提出:“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就是说上天是可怕的,它是否真诚保祐你,要从民情中体现出来。他要求把民众作为镜子,“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就是说把民情当成反映天命的镜子,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于人事。第三,周公提出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在敬天和保民二者之间,他强调“惟民其康”。认为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祐助。他的敬天保民思想的核心是保民。因此,他告诫子弟群臣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可依”。总之,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是周初实行开明统治的理论基础,对于尔后民本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民贵君轻

儒家政治思想主要是“德政”“礼治”,至孟子发展为“仁政”。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贵民论,他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是说民、国家、君主三者重要性的排列次序,实际上讲的是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孟子为统治者总结出一条最重要的治国要诀,即“得民者得天下”。他说:“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而成为天下王者,是由于“以德行仁”而得民。相反,“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其次,孟子进一步指出,得民的关键是得民心。他说:“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第三,孟子认为得民心的关键是君主与民同忧同乐。他说:“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还认为是人民选择君主,而不主君主终身制。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一次,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继承了前代的民本思想,其贵民论亦有一定特色和进步性。当然,这种理论的实质是“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维护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

在君和民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还把它比喻为船和水的关系。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还说:“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唐太宗李世民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他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认识到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君主如果得不到民众的拥戴,最终将被民众遗弃。正如魏徵上书唐太宗所说:“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故孔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李世民还认识到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地位,他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三)道在不扰

治国以民为本,必然导出安民、息民等思想的提出。孔子主张“使民以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百姓不要过分,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节省费用,不违农时。他还主张“敛从其薄”,提倡什一之税,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反对竭泽而渔和横征暴敛。《礼记·檀弓下》记载,一次,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人在墓前啼哭,便让子路去问,才知一家三代死于虎口。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妇人回答说这里政事平和,没有苛捐杂税。于是孔子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德政思想。

孟子把“以佚道使民”作为推行仁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说:“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他认为“使民”要做到三点:一是“使民以时”:“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二是“取于民有制”,主张“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三是提出减免关税,保护工商业。针对当时各国关卡林立,税目繁多的状况,孟子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在重农抑商的时代,孟子的这个主张是有积极意义和富于远见的。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总结秦代灭亡的原因,认为是“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于是采取了道家“清静无为,因循而治”的治国思想,实行了“与民休息”的各项措施:一是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二是减轻田赋,鼓励垦荒;三是压抑商贾,保护农业;四是复员军队,罢兵归田。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对于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统治秩序,无疑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无独有偶,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把道家的“无为而治”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他说:“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种治国思想体现在安民和恤民等方面:一是解放奴婢,减轻赋税,实行“三十税一”之制;二是复员军队,安置流民,开垦荒地;三是精减机构,裁省官吏,仅建武六年就裁并四百多个县,减少官吏数万人。由于实行了从宽从简的安民政策,在光武帝刘秀统治的33年中,耕地日辟,粮食增加,人民逐步安居乐业,终于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重惜民力,保固邦本”。他说:“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据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安民厚民的措施。首先,他提出“省征发”,“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其次,主张“以节财爱民为务”,停办一切“不急工程”,力谏减少皇室费用;再次,慎选廉洁官吏,爱养百姓;最后是改革税收制度,实行“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征收手续,减少了官吏从中营私舞弊的可能,同时也抑制了豪强兼并势力,客观上做到了“贫农不致独困,豪民不能兼并”。

素有“千古一帝”美称的康熙,是民本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亲政之初,就提出:“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朕观前代君臣,每多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虚耗元气。”他主张“民为邦本,休养宜先”。他的民本思想包括“勤民”“爱民”“恤民”“息民”“保民”和“安民”等丰富内涵,在政策措施方面,他提出减免租税,赈灾救荒,限定丁赋总额,停止圈地,刑罚尚宽,爱惜民力和军事行动要有所节制等。他认为“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凡事须以民生民力为念。他反对给他祝寿和上尊号,认为“正宜休养生息,徒加尊号何益于治”。他还以他的权威传播民本思想,逐步消除满族军事贵族的轻民、掠民、残民意识。

(四)阜民之财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在安民的基础上富民。春秋时的政治家管仲指出:“知予之为取,政之宝也。”意识是说,懂得给百姓以好处,就会从百姓那里得到好处,这是治理国家的一个法宝。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是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他的富民政策的突出表现是农、工、商同时开举,从而使齐国成为一个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大国。

孟子在富民方面,提出了“制民之产”,主要是给民以土地和园宅,使民安居乐业。他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故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因此他进一步指出:“制民之产”是推行仁政之“本”,并具体描绘了他的“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设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这个设想,空想成分居多,但也包含着科学的治国之道,即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的衣食住行,使他们丰衣足食,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诸葛亮作为务实的政治家,主张“为政以安民为本”,认为安民是为了富民:“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因此,他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发展蚕桑业和丝织业,改善交通运输,并提倡“开源节流”。

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之初,便提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针:“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何谓“阜民之财”呢?就是要使老百姓家有余粮、余钱,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为了做到“阜民之财”,他实行了奖励垦荒、鼓励移民、发展经济作物、解放奴隶为平民和限制为僧为道等政策措施。

尽管民本不等于民主,理论不等于实践,古代民本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也有其合理内核和现代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我们必须在改革和发展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减少干预,加强服务,扩大基层自治,支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坚决纠正压制民主、强迫命令等错误行为。(选自《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