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部环切术效果:数字校园进行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27:38


数字校园进行时

在策划这期专题时,我们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国外某小学在一架飞机的机舱内部安装无线网络、交互式写字板、笔记本电脑和可折叠的桌椅,建了目前世界上第一间“长翅膀”的、真正移动的教室。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于未来教育的向往,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技术变革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力量。面对新技术、新环境,我们是会为失去奶酪而嗟叹,还是会为得到刚出炉的蛋糕而忘乎所以?
显然,排斥或热捧,都不是最佳的应对方式。当鼠标轻轻地在手掌中滑动,当键盘哒哒有节奏地击打,当数字化紧紧地包围着我们的每一天,当这一切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流历程,数字校园这一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随着中小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随着软硬件环境的逐渐改善,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校园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应用,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个技术与人、与传统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磨合的过程。唯有积极地思考,鼓足勇气接受变革、尝试变革,才能够在数字校园的进行时中演绎更多的精彩。
本期专题中,我们邀请相关地区行政领导和研究学者,共话数字校园发展的若干核心问题。我们走访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和数所学校,了解他的数字校园应用的现状、梳理困惑问题,以期能够为“数字校园离我们有多远”找到答案。全国知名的特级校长、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也应邀撰文,与我们分享上海中学数字校园信息系统从“孤岛”走向“连通”的实践历程。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在探索中前行的点滴感悟,令人掩卷动容。
希望本期专题是“数字校园进行时”的一个良好开端。随后,我们在新设的“数字校园”栏目中,将继续与您共同探讨数字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的深层变革。


数字校园理想渐行渐近 我们带着思考上路

主持人   阮  滢

“我希望能够看到孩子们拿着电子书包、电子课本,在教室里、在学校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跟远在地球那端的朋友聊天、交流……”这是早几年,一位年长的校长向记者描述的理想。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过去这个曾经难以企及的理想,正逐渐呈现出清晰明朗的框架。
数字校园将教育和网络这两个推动我们当今时代前进的重要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无疆校园的美好图景。当数字校园的理想逐渐成为现实,我们发现,诸如区域统筹规划与协调、对其内涵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平台信息“孤岛”的解决之道等核心问题始终萦绕左右,不容回避!我们特邀研究学者和北京、上海、江苏扬州等地区的行政领导齐聚圆桌,共话数字校园发展的若干核心问题。


点击关键词:区域统筹  规划协调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参加我们关于数字校园的深度探讨。早些年,在中小学,数字校园仅仅停留在一个较为概念化的名词上。近年来,我们看到,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所行动。

[背景资料链接]
◇2006年,江苏扬州启动区域性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在扬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以数字校园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被列为重要建设项目。
◇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率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数字校园试点校建设。2009年7月,北京市教委召开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启动大会,决定从2009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开展数字校园的实验工作。


主持人:从以上这些事件,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校园网络和软硬件设备的日趋成熟,中小学数字校园渐成气候,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整体推进的态势。数字校园是一项需要统筹协调的系统工作,对于区域而言尤为如此。那么,区域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统筹、协调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呢?


刘 荣:扬州在区域推进数字校园的过程中,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培训、统一进度。在平台建设方面,扬州市教育局采用统一的数字校园管理平台系统,逐步构建全市统一的教育管理数字化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在培训方面,我们把信息技术纳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分层分级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应用群组、开发人员、教育管理队伍、学科教学团队五支队伍。市电教馆统一组织开发了符合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标准的资源系统,汇聚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市教育局还整体统一时间进度,分别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创建动员会、建设研讨会、建设推进会、建设现场会和成果展示会,通过简报宣传、专题网站、集中成果展示及授牌仪式等形式,加大建设宣传力度,用示范校、样板校的典型做法引路,形成推进的合力。
李 奕:对北京而言,数字校园区域推进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北京数字校园的建设既要注重各部门的统筹和协调,又要充分彰显学校的特色,强调学校建设的个性化。数字校园不应千人一面,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业务。区域推进更多的是重塑、深化对数字校园内涵的理解,倡导数字化育人的思路和理念。
陈晓冬:上海徐汇区首先选择软硬件条件较好、教师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校长有较强的信息化意识的学校进行试点。试点的方向是教育教学管理、校内教研平台、校本资源建设和数字化环境的搭建。信息技术应该像空气一样隐没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然看不到但是离不了。因此,我们要求学校先从管理入手,改变现有的工作流程,使数字化与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相融合,提高效率。同时,要使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运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共同体的搭建。徐汇区在保障制度方面建立了区域激励机制和校内激励机制。
陈天华:说到区域整体推进,2007年,我们在组织实施《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功能与效益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上海市闸北区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闸北区教育局调动全区各校的优质资源,首先加强信息技术进课堂,实现“教学通”。同时,教育局为每所学校配置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制作教学资源,使全区的教学资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且彼此共享。随之而来的是拓展学习时空,开展信息技术进家庭活动,营造校园文化,建设家校互动平台。说到区域推进数字校园,我觉得除了制度的有力保障外,区域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强有力的领导意识,才能使纸上的规划真正地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用。
黄荣怀:区域管理者在制定数字校园的规划时,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分析现状、明确建设目标、确定重点建设内容、制定保障措施、评估数字校园等方面。对现有经费、软硬件设施、人员队伍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是建设数字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准确把握了现状,才能更好地确定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数字校园建设目标可以结合各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应该紧紧围绕有效支持教与学,促进提升管理效率来展开。保障措施也是数字校园规划的重要内容,保障措施能否全面到位,直接影响到数字校园建设的质量,要从人员、经费、政策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证。


主持人:刚才黄教授提到了数字校园评估的问题。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工作的时候,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学校指导意见;对于其他尚未建设数字校园的学校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扬州市在2006年就出台了《扬州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标准》和《扬州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细则》,2008年再次对《标准》和《细则》进行了修订。


刘 荣:我们始终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在《细则》的4大类44项指标200分总分中,教学应用这一类占18项,共计70分,占总分值的35%。譬如,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第9条规定“教师能在现代教育理念的科学指导下,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教学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开课课时不低于学期总课时的30%。城市和县城区及农村完中学校教师能有效利用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教学”。这条细则给教师教学发展带来方向性的指引。
陈晓冬:目前徐汇区没有正式发布数字校园评估标准,但该项工作已经启动,三易其稿,形成了初步的评估标准,大致分为组织与领导、环境与建设、应用水平、实地考察、人员培训、综合指标等6大类。
黄荣怀: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估进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在数字校园发展中,动态评估数字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要重点关注领导力、数字化环境、数字化资源、对教与学的支持、应用特色等内容。在不同的数字校园建设时期,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的重点内容应有所侧重。对不同层次学校的数字校园,重点评估内容也存在一些差异。评估中要关注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否真正发挥了效益,是否真正支持了教育教学改革,是否真正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点击关键词:教育诊断   流程再造


主持人:之前,我们曾经以专题形式探讨过数字校园的内涵问题。很多人也已认识到,数字校园应该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而是信息化全球背景下一种新的育人环境,与我们传统的校园存在着“天然”的“不同”。这种“不同”如何体现?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怎样的改变?


李 奕:数字校园带给我们三个典型的“不同”。第一是课程资源观的不同。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所占有的课程资源可能仅仅是数量有限的教材或教辅;数字校园背景下,教师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资源环境,教师的视野也得以拓展。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地区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采取了哪些不同的教学策略,甚至国外教师如何应用资源的……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传统教研环境下,教师备课时多是采纳教研员的传统经验。这种师徒结对式的教研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人经验”的风险。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获取更为丰富多元的教学经验。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依靠食物链彼此联系;食物链越丰富,生物个体越能呈现出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发展。“教育生态”同样如此。教师的“食物链”更复杂一些、多元一些,其自身发展的空间也会更扩大一些。教师的独立价值就在于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后,重塑自己的教育价值体系和教育教学风格。我们鼓励教师穿越传统的教育边界,到数字空间中去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第二是学习方式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现在,我们经常提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能够在数字环境下得以实现。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我们在教学中都要传递给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过滤、组合和表达的方法,让学生具备信息化时代所必需的视野和意识。只有掌握了处理信息的规律和方法,学生才会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我看来,数字校园的理念与新课改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数字校园要更强调研究性学习和同伴互助的合作式学习。
第三是考试评价的不同。过去,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考试的具体分数。数字校园背景下,我们通过某次测试能够得到更为丰富的数据,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去做课堂教学的“化验单”,对教育教学的成效进行全面诊断。教师能够借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过程控制、问题诊断、变量评价。在过程控制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每一位学生、每一个班的成绩进行统计,积累数据。在问题诊断中,我们让数据说话,对某一个班级、某一位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教师甚至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不同的班级对同一道题会出现差异性的选择。这样,在讲评试卷时,教师就可以“因班而异”,从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开始讲起。这对于毕业年级的总复习是很有效率的。在变量评价中,教师会发现每个孩子成绩的增量在哪里,是正增长还是负增长。这样一来,既对学生的成长有了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又能据此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习惯。
刘 荣:我对李处长说到的三点“不同”感同身受。在扬州建设数字校园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新的改革气息扑面而来。一是学校办学理念有了提升。校长们普遍意识到现代化的学校必须也必然处于强烈的信息场中,学校的各项工作只有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才能有质的飞跃。二是教育管理方式有了改变。例如,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校长、班主任随时可以掌握学生是否到校学习、是否进入宿舍。通过网上家校互动平台,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三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改变。通过开展电子备课、网络教学、网络测试、网络教研,建立学科网站、个人教学博客,教学应用已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四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改变。通过网上校本课程系统,学生能自主学习校本课程,网上心理健康超市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辟了新途径,网上学生博客、网上聊天室等交流方式,架设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
申军霞:与传统校园相比较,数字校园延伸了校园的时间和空间。数字校园中的“人”都需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师需要什么信息来教学?学生获得哪些信息利于自我调整?家长获得哪些信息帮助学生成长?管理者需要什么信息提升管理品质?北京朝阳实验小学在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中,开发了作业诊断系统和考试分析系统。作业诊断系统内存储了许多“作业”的电子版。教师在孩子们完成作业后,将结果录入系统,系统自动产生一系列的分析和判断数据,给孩子们提供一份个性化的错题本。系统会根据错题所对应的知识点自动生成个性化作业。考试系统则可以帮助教师分析考试数据,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历次考试情况的在线查询,帮助管理者系统了解每次考试各班级的成绩情况,及时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数字校园对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大有裨益。
陈天华:应该说,数字校园体现的是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育理念,改革了传统的人才观、知识观,打破了过去对教学管理和评估的教条做法。比方说,我所接触到的西安38中启用了网络文件存储共享无纸化办公平台,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扩大了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的渠道。安徽芜湖鸣凤小学通过探索在数字校园的环境下文化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互动互促关系与内部规律及其现实途径,构建鸣凤小学特有的教育教学文化新模式,自创开展全校性的网上班级博客,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有效地实现了联动学校、学生、家长的功能。无纸化办公也好,数字班级也好,这些都是传统校园所不能实现的。


主持人:刚才各位在描述数字校园与传统校园的差异时,都列举了很多具体的事例。这让我们对数字校园的理解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但是,许多一线教师在具体实施时仍感棘手。是不是有了校园网、有了“一卡通”,就能称之为数字校园呢?


申军霞:对于数字校园的认识,确实需要上升到理性认知阶段。我们所理解并倡导的数字校园绝不仅仅是“校园网升级+软硬件采购”,绝不仅仅是建设若干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平台就能完成的,也绝不仅仅是“一卡通”。毕竟通过“一卡通”,只是实现了数字校园的一小部分功能。我们所倡导的数字校园,其一,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设计,注重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与引领。其二,要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的提升,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建设数字校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
李 奕:使用校园网和“一卡通”只是数字校园的表象动作。我们更看重的有三点。
一是,借用企业ERP理念,紧紧围绕着教师、学生的主流业务活动,进行数字化的流程再造。我在前面说到的师生资源观、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伴随着数字校园的到来而发生转变。面对这种转变,教务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如何检查教师的教案、如何设计集体备课、如何安排师徒结对、如何检查教师的工作成果、如何组织期中考试和月考……一切的业务工作流程都需要做集成化的整合和调整。学校的流程再造一定要找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核心主体。先把这两个核心主体抓住了,再来对学校的各项业务工作进行分条缕析地梳理。
二是,改造传统的知识管理方式。学校应该是最有知识的地方,但是知识管理却很少被谈及。我们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将知识、资源、信息汇集成各种数字学习内容,将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都固化在教学、管理的岗位上,固化在学校内,才能保证学校的持续发展不会因人而异、因人而变。数字校园关注的是“活”的资源,关注的是资源流,要让资源在运动过程中产生课程与教学价值。因此,我们还要多考虑学校显性知识怎么管理、隐性知识如何挖掘、个人与组织的知识管理如何汇聚。这不是类似校园网或“一卡通”的信息化设备实体能够解决的。
三是,依托有效的数据分析,使基础教育发展的研究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中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往往会被某些经验主义左右,缺乏一定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技能。教育科学研究需要有足够的数据积累,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数字化手段为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提供了可能。因此,数字校园对于教育科研也是带有长远战略意义的。
刘 荣:学校特色是其独立精神的标志。学校形成特色是否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如何做到既有特色和模式,又不容易被模仿和复制……这些问题对学校来说还需要再深入挖掘内涵、提炼思想、总结经验。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数字校园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异构系统,其各子系统、信息流和相关技术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客观上讲难以同步更新,不能全部推翻重建,只能借助补“短板”、换“新板”,实现新旧系统之间的深度耦合。此外,就是文化与生态问题。学校注重了软硬件的投入与建设,关注了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但往往忽略了信息文化的建设。没有文化的长期积淀,没有信息化的广泛支撑,学校的信息文化就难以建立,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就缺乏精神和气质。
黄荣怀:当前,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在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即“课程整合”和“创新应用”。前者关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如何迁移到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后者关注网络化、信息化环境对教育教学的新影响,关注教育教学流程中各类教育要素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扩展、放大,关注对已有教育教学流程的优化。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综合应用这两种思考方向。


主持人:李处长和黄教授都提到了“整合”的概念。我们通过实地采访也了解到,有些学校在数字校园的建设初期缺乏一定的全局战略和整体规划,诸多系统平台来自不同的供应商,这导致系统之间出现信息“孤岛”。现阶段,如何避免这一问题?


李 奕:信息“孤岛”可以算是数字校园发展必经的阶段。我们现在多倡导以学校为单位来进行业务整合,先帮助学校做好前期的规划工作,搞清楚数字校园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到底能够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便利、不同的对象和不同职能部门都要用到哪些平台。
申军霞:要避免数字校园的应用坠入“数据坟墓”,“整合”是必要的手段。李奕处长所谈到的围绕学校的核心业务来做整合和围绕服务对象来做整合,我很赞同。由此,我也联想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做法。学校在规划数字校园的时候,将学校的核心业务进行了整合,集中在了四个主体方面,即课程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发展中心。这“四个中心”依托学校各处室、教研组、年级组、社团的组织结构。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应用的情境:新教师进入学校之后,学校管理人员进入服务中心,注册新教师的相关信息,将新教师的档案存档。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需要使用到课程中心调用资源,安排课程,利用教学资源备课,并进行网上教研。教师按照课程任务筹备研究性学习的相应课题,发布到课程中心上,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与学生共同研究。发展中心为教师进修提供肥沃的土壤。教师进入发展中心完成继教教育培训课程。教师通过指导中心辅导学生德育,指导学生学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协助学生规划成长蓝图,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按照学生成长路线来看,入学阶段,学生在服务中心报到注册,教师为学生建立学籍档案。学生可以得到精心编排的入学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课程中心为每位学生提供课程管理的信息和研究的空间。发展中心规范记录学生在校内外的风采并予以有效的存储。学生数据经过科学准确的分析,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的依据。学生在高三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生涯规划,为自己未来做好打算。


点击关键词:绿色   可持续


主持人:在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校园建设道路上,有地区开始倡导“绿色”数字校园、“环保”数字校园。这不但使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多了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对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 荣: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理念。“绿色”不仅代表了硬件设施的节能降耗,更加需要在新技术采用、资源应用、人才培养、协作创新以及保障机制上的可持续发展。校园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将“绿色”理念融合到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个“绿色”数字校园创造出教育信息化“绿色”大环境。
申军霞: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绿色”融合到数字校园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需要与学校的前期规划结合在一起考虑。我们在让数字校园项目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时,就强调要将可持续发展问题考虑在内。我们要求学校预留发展的空间,要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不能将过去建设的全部推倒重来。从维护成本来说,如果运行起来很困难,耗费人力、物力是不可取的。总之,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设计合理,切切实实地满足用户体验、满足学校发展的扩展性要求。其次,在维护方面,要让中小学校能够维护得起的,适合学校的才是最好的。
黄荣怀:数字校园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是否有持续性建设经费。第二,是否有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且资源的可用性强,能持续更新。第三,是否具有有效的管理。第四,是否能够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数字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有效促进教与学,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数字校园只有能够为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我国的数字校园是从高校起步的,真正在中小学校应用只是近几年的事情。那么,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可以从高校数字校园的实践中借鉴哪些相关经验呢?


申军霞:和高校比较,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同,对数字校园的需求也不同。有些中小学校直接从高校“拷贝”现有经验,注定是要失败的。高校提供的是一个社会小环境,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无所不包。中小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互动较多,学校工作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四个方面。同时,中小学校缺少专业的管理及维护队伍。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和研究适合中小学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当然,高校提出的“整合”和“服务”的观念值得中小学借鉴。
刘 荣:高校数字校园有许多经验值得中小学数字校园学习和借鉴。一是信息化设施设备不求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投入、梯度更新;二是领导重视与需求驱动相结合,既有行政推动的力量,又有应用拉动的优势,推拉结合,形成合力;三是信息渠道畅通,知识管理到位。高校之间信息化交流频繁,学术活动的开展能够有力地推动数字校园建设。
黄荣怀:中小学校要由学校的校长(或主管副校长)负责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数字校园建设管理与服务队伍;以面向服务的理念架构中小学数字校园,重点关注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服务能力;应用系统的建设不必面面俱到,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最需要的几个关键应用系统,而且应用系统应该整合在一起;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不能只强调资源的数量,更应强调资源的可用性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提供对于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的真知灼见!数字校园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探索未来学校的新型教育范式和创新性教育的助推器,是一项全新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程。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不过,我们相信,这些都是推动数字校园继续向前发展的助力。我们将带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继续上路,共同期待数字校园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