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达集团:《哲人二十讲》:序言、目录、题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6:55:32

《哲人二十讲》:序言、目录、题注

 

 

序 

 

    什么是哲人或哲学家?这个问题乍一问来似乎不好回答。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中,哲人或哲学家似乎意指这样一类人,这些人爱好深思、精于探究、强于说理,往往操持着一些常人不太易懂甚或玄奥晦涩的观念学说,在行为举止上也经常显得与普通大众不同,有些哲人甚至不修边幅、不太合群,等等。哲人是否就是人们一般印象中的这类人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可先考察一下哲人或哲学家这个术语。首先可比照一下英文。在英文中,哲人或哲学家的对应词是“philosopher”,而“philosopher”是由“philosophy”(哲学)加后缀“er”构成的。这在字面上意味着,哲人是“从事哲学的人”(philosoph-er)。当然,这样一种解释太过简单直白从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实际上,即使不借助英文词,我们也知道哲人是“从事哲学的人”。

    但有意义的是,对哲人的这种简单直白的解释实已把我们引向了另一思路:如果哲人就是“从事哲学的人”的话,那么要恰当理解哲人的关键实是——首先恰当理解“哲学”。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哲学”,我们才能恰当地理解“从事哲学的人”,即哲人或哲学家。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我们还是先比照英文。在英文中,哲学的对应词是“philosophy”(这个词最先由日本人使用中文词“哲学”加以翻译,这种翻译后为中文世界通用)。而“philosophy”又是由两个词根“philo”和“sophy”构成的,其中前一词根的意思是“爱”,后一词根的意思是“智慧”。(实际上,英文中的“philosophy”最初源于古希腊文,它对应于希腊词“φιλ?σοφ?α”,后者是由“φιλ?”[爱]和“σοφ?α”[智慧]两个词根构成的。)这样看来,哲学(philosophy)实意味着“爱智慧”,甚或可以说,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相应地,哲人作为“从事哲学的人”也可解释为“爱智慧的人”(philo-soph-er,希腊词是φιλ?σοφο?)。

    但“爱智慧的人”就是哲人或哲学家吗?从我们今人对智慧的一般理解——如把智慧理解成是一种善于辨析判断、明达事理的能力或状态等——来看,“爱智慧的人”似乎还不可等同为哲人或哲学家。因为我们至少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苏格拉底爱智慧,且成其为哲人,但在今天走在大街小巷上的张三、李四们都可能爱智慧,那么张三、李四就都可称为哲人吗?显然,今天我们不会这样理解。一个仅仅“爱”智慧的人还不足以成其为哲人或哲学家。相形之下,“有智慧的人”,或拥有某种善于辨析判断、明达事理的能力的人,似乎更接近我们对哲人的一般理解。

    这样看来,我们今人对哲学和哲人的一般理解跟哲学和哲人的本意——“爱智慧”和“爱智慧的人”——有些差别。而这种差别实际上意味着,哲学和哲人在古人和今人的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含义上的不同。要理解这种不同,我们需要回到古希腊人——哲学和哲人观念的源起之所——的观念世界之中。

    在本书节选的第欧根尼·拉尔修的“泰勒斯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刻有“送给智慧之人”字样的铜三角鼎在一般被人们视为有智慧的古希腊诸贤哲之间反复传送,但他们都不敢接受这个三角鼎,最终它被献祭给了太阳神阿波罗。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实有深意。在古希腊人那里,即使是那些众望所归的贤哲之士也不敢接受智慧之名,尽管他们在普通人眼里拥有智慧之实。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在古希腊贤哲看来,“σοφ?α”(智慧)在终极意义上是属神的,凡人并不拥有真正的“σοφ?α”;凡人的理智和理性能力是有限的,他们永远不可能达至神明,不可能成为神;一个自称或自以为拥有智慧的人必定僭越了人的有限性,也僭越了神的位置。所以,“σοφ?α”乃是神人之间的界限,古希腊贤哲深知并能严守这一界限,甘愿做一个有限的凡人,而不敢僭越属神的无限。(在本书节选的“苏格拉底的法庭申辩”一文中,苏格拉底谈到智慧的时候就秉持了他从先贤们那里继承下来的智慧观。)

    循着古希腊贤哲的上述思路,有限的凡人当然不可能拥有属神的终极智慧(σοφ?α),他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是“爱智慧”(φιλ?-σοφ?α, philo-sophy)或“追求智慧”(亦即追求真理)。并且,“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真理)”没有终极,而是一个开放的永远处在途中的“爱”或“追求”的过程。这样,如果说“爱智慧”是哲学的本意的话,那么哲学就是一个没有终极的、开放的、永远处在途中的“爱”或“追求”或“探索”的过程,亦即一个永远“思”的过程。相应,一个“爱智慧的人”或“从事哲学的人”,亦即哲人或哲学家,就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进行“思”或“爱智慧”的活动的人。哲人就是思者或爱智慧者,并且,思,或“爱智慧”的活动,没有终极,永不停息。

    显然,从本意上理解的哲学和哲人观念重在“爱”,重在对智慧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但是,其中作为“爱”或“追求”或“探索”的目的的智慧(σοφ?α),却在终极意义上被理解为是专属于神的。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古人和今人对哲学和哲人的理解发生差异的地方。因为在今人的一般理解中,智慧不仅属神,而且更应当属人。即使是有限的凡人应该也可以拥有某种相对于无限或超越的有限的智慧。这种智慧虽然有限,但可以用来明智地处理人事世界中的各种属人的实践事务,包括公共的政治活动。这样,在今人的一般理解中,哲人不仅应当“爱”智慧,而且也追求“有”智慧。只有拥有某种属人的智慧,哲人以及一般的普通人才能够明智地处理各种人事事务,进而为营造优良的生活作出贡献。

    于是,“爱”智慧和“有”智慧在哲人那里得到了统一,它们统一于属人的实践事务之中。哲人正是运用他们所拥有的智慧以良好地处理各种属人的实践事务。这样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走在大街小巷上的张三、李四们尽管可以爱智慧,但却未必成其为有智慧的哲人。爱智慧人人都可为之,但要真正拥有智慧却绝非人人都可实现。要真正拥有智慧需要不懈地努力,需要永不停息地思,需要百折不挠地追求和探索。没有这么一个过程,就不可能成就真正有智慧的哲人。

    这样,哲学和哲人观念及古今理解的差别便已有所说明。但这里还须指出,哲学所追求的以及为哲人所可能拥有的属人的智慧必须有所“言说”,即必须被哲人以某种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方式既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文字,还可以是行动,等等。比如,苏格拉底一生不著一文一字,但他却是言语和行动的哲人。无论如何,智慧不能拘守沉默,而必须被“言说”或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用以指导属人的实践事务,否则就只能在沉默中归于虚无。

    综观上述,看来一个人要成为哲人至少需满足三个条件,即“爱”、“思”和“说”。“爱”就是爱智慧,这既是哲学的本意,也是哲人的最基本或最根本要求。一个不爱智慧的人不可能成为哲人或哲学家。一个人要成为哲人,首先必须真诚地爱智慧。在这个意义上说,爱智慧乃是哲人的前提和起点。“思”意味着哲人需要对他所生活于其间的周遭世界和事务——包括自然的和人事的——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考、理解和解释,当然,这种思考、理解和解释可以而且经常是建立在对前人的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爱智慧和思是相互蕴含的。一个人爱智慧但却不思其实是不可想象的,而思正是爱智慧的实践活动及其展开。不过,一个哲人的思还必须有所成就,这种成就就是他对周遭世界和事务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考、理解和解释,达致了这种成就就意味着这个哲人是“有”智慧的。至于“说”则意味着,爱智慧且有智慧的哲人必须将他的智慧,即他对周遭世界和事务的独立思考、理解和解释,以某种方式,如言语、文字或行动等,恰当地“言说”或表达出来,进而才能用以指导属人的实践事务。苏格拉底以做雅典城邦的“牛虻”的方式实践了他的智慧的“言说”。他的后来者们则更多地是用文字以及与文字相关的话语方式来“言说”或表达他们的智慧。尤其是在今天,哲人们往往能够使用一套相对逻辑一贯的术语或话语体系,来“言说”或表达他们的智慧或对周遭世界和事务的思考、理解和解释。

    至此,我们实已回答了我们最初提出的问题:只要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一个人就可以成其为哲人或哲学家。至于这样的人所持的学说理论是否玄奥、他们的行为举止是否与普通大众不同、他们是否修理边幅、是否合群等等,看来都不是哲人或哲学家的本质特征。事实上,历史上的哲人群像也是众多丰富的。就拿对政治生活的态度而言,有的哲人可能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样对当世政治制度耿耿于怀,以至于差不多做了“持不同政见者”;海德格尔在涉险政治的时候却选择了与纳粹合流以致给自己留下了污点;费希特在德意志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担当民族责任的大义;罗素与爱因斯坦一起走上了反核的演讲台;萨特和福柯则跟他们的学生和民众一起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还有的哲人可能像维特根斯坦那样超凡脱俗,甚至于“不食人间烟火”。此外,有的哲人可能狂傲如尼采,有的哲人可能潦倒如犬儒派的第欧根尼,有的哲人可能出入豪门如阿里斯提波,有的哲人可能尊贵如马可·奥勒留,有的哲人可能颠沛流离如卢梭,有的哲人可能大彻大悟脱胎换骨如奥古斯丁,等等。不过,无论各个哲人的外在形象有多么不同,他们共有的特征是:“爱”、“思”、“说”。他们都是爱智慧且有智慧还能将自己的智慧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言说出来的人。除此而外,他们跟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各种欲求,有的哲人在道德人格上可能还有缺陷。毕竟,哲人也是人,不是神,哲人是哲思的人。当然,正因为他们从事着艰深的哲思,在这一点上他们也不同于多数的普通人,因为多数的普通人相对而言是较少深思的。再者,哲人经常会哲思出一些往往不同于多数人的意见,这又使得他们经常与普通大众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

 

    考察了哲人的观念之后,我们可就本书选编的题材作一简要说明。本书虽则是关于哲人的,但历史上的哲人数不胜数,他们的以及关于他们的文献材料汗牛充栋,我们根本不可能在本书对哲人做面面俱到的描绘。所以,本书仅仅着眼于通过有限的文字材料向读者展现有限的哲人的有限的形象和内涵,进而帮助读者理解哲人自身。而哲人的形象和内涵乃寓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人生经历、思想观念之中,只有通过了解他们的言谈举止、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等,我们才能较好地把握哲人的不同形象和内涵。鉴于此,本书选择了多种体例的题材,有哲人传记、论述、对话、访谈、书信、演讲等,试图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来对哲人做有限的描绘。另外,关于各篇选文之所以入选本书的缘由和意义,读者可参考正文中各篇选文的题注。

无论如何,本书对哲人的描绘是非常有限的。读者若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哲人,恐怕要切身深入哲人的哲思乃至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将哲人的形象和内涵描绘得相对完满。

 

 




 

目 

 

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法庭申辩

亚里士多德

——善、幸福与沉思

奥勒留

——我学到了什么

拉尔修

——泰勒斯传

奥古斯丁

——我的忏悔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休谟

——怀疑的精神

卢梭

——忏悔的开场白

——良心的呼唤

康德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致马丽娅·冯·赫伯特小姐的信

费希特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黑格尔

——柏林大学开讲辞

——中学毕业的演讲

——致女友南乃太·恩代儿的信

密尔

——走出精神危机

尼采

——看哪,这人

罗素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生的总结

——最初的努力

雅斯贝斯

——探讨哲学者的独立性与哲学的生活方式

伽达默尔

——我的大学求学生活

阿伦特

——马丁·海德格尔80岁了

伯林

——哲学·自由·理想

福柯

——自画像

布鲁姆

——纪念施特劳斯

 




 

题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 427-347BC),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忠诚也最有成就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大量且系统哲学著述传世的哲人,著有《理想国》、《会饮篇》、《法律篇》等。

 

——苏格拉底的法庭申辩

选自《柏拉图全集》(第1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申辩篇》,第1-32页。本文是柏拉图记述他的老师兼朋友苏格拉底(Socrates, 469-399BC)生平事迹的名篇,主要内容是苏格拉底就指控他的罪名所做的法庭申辩。经由柏拉图妙笔生花,苏格拉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即使面对死亡也敢于坚持自己信念的伟大哲人的形象,这一形象对后世西方哲学探讨乃至整个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BC),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柏拉图最有成就的学生,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哲人。他的经典名言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的著作主要有《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诗学》、《工具论》等。

 

——善、幸福与沉思

节选自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一卷,第3-32页、第十卷,第302-311页。《尼各马可伦理学》被视为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奠基性伦理学著作,同时也构成了整个西方德性伦理传统的代表作,在其中亚里士多德就(德性)伦理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做了深刻阐述。本文节选的是他关于善、幸福和沉思生活的基本思想,其核心命题是“幸福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最强音是“沉思是最大幸福”。这一思想值得反复细细品味,不仅从某个侧面深化了哲人的内涵,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和定位自己的人生道路颇为有益。

 

 

奥勒留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121-180),古罗马皇帝,后期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沉思录》。奥勒留也许还是历史上惟一一位兼具哲人身份的皇帝或者说兼具皇帝之尊的哲人。

 

——我学到了什么

选自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何怀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一卷,第1-9页。马可·奥勒留虽然贵为皇帝,但勤于思考,他的《沉思录》成书于他四处征战的马背之上,却是写给自己的励志之作。在本文节选的部分,这位哲人帝王反思了自己从身边的人们那里学到了什么。也许对于任何一位励志青年来说,都应当像他那样时常问问自己:究竟从我们身边的人们那里学到了什么?

 

 

拉尔修

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 生卒年不详,鼎盛年约在公元三世纪上半叶),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一位著名传记作家,传世著作有《名哲言行录》。该书是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的基本西方典籍之一。

 

——泰勒斯传

选自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册),马永翔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卷第一章,第15-28页。泰勒斯(生卒年不详,鼎盛年约在585BC)一般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自然哲学家,古希腊七贤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代表了西方早期哲人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通过两个广为人们传述的轶闻得到了刻画:一是泰勒斯忙于观察天象却掉进了水沟,从而招致嘲笑;二是他为了证明哲人变得富有是多么容易,提早租下他所在城邦的所有榨油坊,从而发了一笔财。此外,本文还记述了一个关于刻有“送给智慧之人”字样的三角鼎在众多哲人之间传送的故事,更为深刻地体现了早期哲人们对于智慧——哲学(philosophy)一词的本意就是“爱智慧”——的态度。

 

 

奥古斯丁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354-430),古罗马著名神学家兼哲学家,曾任希波主教,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等。他的思想奠定了后世基督教神学哲学的基本框架。

 

——我的忏悔

选自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八卷,第137-159页。奥古斯丁虽然是基督教神学哲学的奠基者,但这位伟大的神学家兼哲人在年青的时候却是一个沉迷于酒色的淫荡之徒,还一度陷于异教摩尼教不可自拔。直到后来他才慢慢皈依基督教,并成为一名极为出色的基督徒兼护教者。这种转变无疑是巨大且充满传奇色彩的。他的名著《忏悔录》记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在本文选摘的文字中,他记述了自己如何痛苦地皈依基督教的经历,尤其是他受孩童诵书之声启发的那一段广为人们传诵。

 

 

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法国人,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启者和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被公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的经典哲思范式是“我思故我在”,主要哲学著作有《第一哲学沉思集》、《方法谈》等。

 

——我思故我在

选自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一、二个沉思,第14-33页。本文集中精炼地展示了笛卡尔经典哲思范式“我思故我在”的逻辑魅力,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向我们刻画了这一类型的哲人的思辨形象。

 

 

休谟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著名英国哲学家,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哲人之一,以温和的怀疑论立场闻名于世,他提出的“休谟难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他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人类理解研究》、《英国史》等。

 

——怀疑的精神

选自休谟:《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一卷第四章第七节:“本卷的结论”,第294-305页。作为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哲人之一,休谟以温和的怀疑论立场闻名于世,对他来说,怀疑不仅是打破独断论迷梦的有力武器,更可谓为哲人的思想使命。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这种休谟式哲人的思想使命。

 

 

卢梭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瑞士日内瓦,逝世后被安葬于法国巴黎先贤祠。卢梭出身低微,一生经历曲折,晚年颠沛流离,但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人甚至认为是卢梭点燃了法国大革命的火种。他的著作主要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爱弥尔》等。

 

——忏悔的开场白

节选自卢梭:《忏悔录》(第二部),范希衡译,徐继曾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讷沙泰尔手稿本序言”,第813-821页。卢梭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哲人:有的人认为他生活卑贱,有的人认为他人格高尚,有的人认为他是近代民主主义的夺先声者,有的人认为他是个人自由的敌人。但不管怎样,他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既充满悲悯之心,又有着铮铮傲骨的不屈不挠者。在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同名且同样出名的著作中,卢梭试图向世人坦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心声,尤其是他对自己的弱点乃至卑劣之处也丝毫不加掩饰的做法更是震撼人心。不过,囿于篇幅,本文仅选摘了该书的“讷沙泰尔手稿本序言”,这一序言可视作是卢梭忏悔的开场白。

 

——良心的呼唤

节选自卢梭:《爱弥尔》(下册),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四卷:“信仰自白——一个萨瓦省的牧师述”,第377-418页。或许因为出身低微,加之经历曲折坎坷,卢梭终其一生都保持着某种平民哲人的姿态。在他眼里,良心是纯朴自然的,只有在普通人那里才保持着淳朴自然的状态,而在达人贵族们那里却往往披上了虚伪甚至是邪恶的外衣。本文节选的文字是卢梭论良心的名篇,读来真真让我们觉得自己的良心受到拷问。

 

 

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旗手,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者”,“人为自然立法”、“人是目的”等是他的著名哲学信条。他终身未婚,一辈子呆在家乡柯尼斯堡,生活极有规律,每天到一条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的路上散步,据说当地人以他活动的时间为准来校表。他的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选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结论”,第177-179页。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旗手和近代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者”,康德对后世哲学影响深远。虽然时隔两百多年,后世哲人们仍然常有“回到康德去”的呼声。不过,他的哲学著述都晦涩难懂,鲜有通俗之作。本文中的“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可谓康德对自己哲学问题关注的最经典概括。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选自《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李秋零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第256-265页。在康德那里,西方哲学史上曾长期争论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阵营得到了精致的综合。而且,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为后世哲学开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新的哲学致思路向。本文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展示了这一新路向。

 

——致马丽娅·冯·赫伯特小姐的信

选自《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致马丽娅·冯·赫伯特小姐”,第179-182页。作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者”,康德在世的时候就享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名望。据说当时的贵妇们经常在自己的梳妆台上摆放一本康德的著作(可能是借此显示自己并非浅薄之人),甚至这种做法成为了时尚。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一度“引领时尚”的大哲人却终身未婚,尽管他并不缺乏追求者。本文是康德致马丽娅·冯·赫伯特小姐的一封旨在“解惑”的书信,从中我们可以体味这位终身未婚的大哲人在处理他人私人情感问题上所持的道义担当。

 

 

费希特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继康德之后的另一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也是当时普鲁士德国的著名教育革新者和爱国主义者,曾身体力行参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他的主要著作有《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等。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选自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梁志学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讲:“绪论”,第5-19页。费希特在哲学上的成就虽然前不如康德,后不及黑格尔,但他却是他所在时代勇于挺身而出担当德意志民族责任的、少有的不仅深于致思而且积极致行的哲人。在受拿破仑的铁蹄统治的年代,他不顾个人安危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激励了整整一代甚至数代德意志人的民族精神。本文大致可以向我们展现这位哲人的身体力行的激情和斗志。

 

 

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与康德齐名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重镇,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等。

 

——柏林大学开讲辞

选自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黑格尔对听众的致辞——一八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第31-36页。黑格尔的哲学虽然一度被钦定为普鲁士德国的官方哲学,但在他的保守外衣下包裹着曲折晦涩的革命热情。这不仅表现为他本人对法国大革命保持了终身的钦赞,而且也表现在他的著名命题——“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之中。本文节选的“柏林大学开讲辞”体现了这位行走在保守与革命之间的大哲人对青年学生复兴哲学使命的热切期望。

 

——中学毕业的演讲

选自《黑格尔早期著作集》(上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中学毕业的演讲”,第47-49页。本文是黑格尔的中学毕业演讲辞,借此我们可以比照我们自己中学毕业时的思想感受和用力方向。

 

——致女友南乃太·恩代儿的信

选自《黑格尔通信百封》,苗力田译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黑格尔致南乃太·恩代儿”,第197-198页。虽然与康德同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一面旗帜,但与康德不同的是,黑格尔的私人生活看来并不缺乏情趣。处在爱情之中,大哲人也可以唱出如夜莺般动听的歌曲。本文所选黑格尔致女友南乃太·恩代儿的信正是这样一支动听歌曲。

 

 

密尔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又译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英国人,19世纪西方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学术涉猎十分广泛,在政治、经济、伦理、逻辑等领域都有丰厚成就,影响深远。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自由》、《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逻辑体系》等。

 

——走出精神危机

节选自密尔(又译穆勒):《约翰·穆勒自传》,吴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五章:“1826年-1832年我精神发展中的危机前进的一个阶段”,第82-110页。虽然密尔在西方思想史上声名卓著,影响深远,但这位大哲人却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从小接受他父亲的特殊教育和训练,早熟成材,十几岁时就在当时英国思想界颇为出名。尽管出道很早,但密尔在21岁时经历过一次精神危机,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父亲从小教导他的学说。幸好他最终还是从精神危机中走了出来。本文记述的正是他走出精神危机的一段心路历程。

 

 

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著名德国哲学家,一个自称用铁锤做哲学的哲人,“重估一切价值”是他的著名口号。他的著作主要有《悲剧的诞生》、《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权力意志》等。

 

——看哪,这人

选自尼采:《看哪,这人——尼采自述》,张念东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序言”,第1-5页、“我为什么这样智慧”,第6-19页、“为什么我是命运”,第103-111页。尼采从小羸弱多病,晚年甚至精神失常,但他的狂傲几乎无人能比,他用铁锤做出来的超人哲学也对后世影响甚深。直至今天,“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仍然为他博得了无数的追随者。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处于彷徨和郁闷中的年青人,都试图从尼采那里寻求慰藉和振奋。本文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这位铁锤哲人的狂傲但不失深刻的一面。

 

 

罗素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著名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反核斗士,于1950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著述甚丰,涉及哲学、数学、逻辑、伦理、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思想文化界,有“世纪智者”的称谓。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数理哲学导论》、《逻辑与知识》、《人类的知识》、《西方哲学史》、《罗素自传》等。

 

——我为什么而活着

选自《罗素自传》(第1卷),胡作玄、赵慧琪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序言:我为什么而活着”,第1-2页。本文虽为短小,但集中深刻地体现了“世纪智者”罗素的人生信念。

 

——人生的总结

选自《罗素自传》(第3卷),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后记”,第321-325页。作为《罗素自传》的“后记”,本文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作罗素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亦是其人生信念的体现。

 

——最初的努力

选自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三章:“最初的努力”,第22-29页。罗素一生成就斐然,他的哲学启蒙也非常之早。在本文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在年青时期(16岁左右)的哲学启蒙。这虽然是一个充满苦闷甚至混乱的时期,但已经显现出一个哲人的非凡素质和潜能。

 

 

雅斯贝斯

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 1883-1969),著名德国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文化史研究领域也颇负盛名。主要著作有《世界观的心理学》、《时代的精神状况》、《生存哲学》、《论真理》、《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

 

——探讨哲学者的独立性与哲学的生活方式

选自《卡尔·雅斯贝斯文集》,朱更生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4-88页。本文原是雅斯贝斯的两篇电台讲稿,相对通俗晓畅,但说理深刻,以哲人的特有方式向我们解释了哲人的独立性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哲人讲哲人,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哲人自身。

 

 

伽达默尔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 1900-2002),著名德国哲学家,哲学解释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等。

 

——我的大学求学生活

选自伽达默尔:《哲学生涯——我的回顾》,陈春文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23页。本文记述了伽达默尔在马堡大学求学的一段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那个时代哲人圈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也可与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做个比照。

 

 

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1906-1975),原籍德国,纳粹当政后流亡国外,后入籍美国。她是西方思想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女性哲学家之一,以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闻名于世。她的著作主要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论革命》等。

 

——马丁·海德格尔80岁了

选自奈斯克等编著:《回答:马丁·海德格尔说话了》,陈春文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208页。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20世纪著名德国哲学家,虽然他曾与希特勒纳粹有过一段短时期的暧昧关系,从而使他蒙受污点且备受争议,但他在哲学上的成就和巨大影响无人能够否认,甚至在整个20世纪都少有人能与之匹敌。他不仅是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的主要继承人之一,也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还是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的开创者之一。20世纪一大批著名哲人都曾深受海德格尔影响。作为对海德格尔80寿辰的祝寿文,本文对海德格尔其人其说其事做了一个大致的概说,包括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也有所提及。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本文作者汉娜·阿伦特与海德格尔有着非同寻常的复杂关系:师生、情人、朋友,而且她还受过与海德格尔有染的纳粹的迫害,且以对极权主义的研究闻名于世。当然,这里关注这些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因为它们展现了哲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形象。

 

 

伯林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英国人,著名政治哲学(史)家,20世纪最负盛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主要著作有《自由四论》、《维柯与赫尔德》、《俄国思想家》、《反潮流》、《现实感》等。

 

——哲学·自由·理想

选自贾汉贝格鲁编著:《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4页。作为20世纪最负盛名的政治哲学(史)家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伯林以区分两个自由概念(“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和主张价值多元论闻名于世,尤其是前者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分析的一个基本话语范式。本文记述了贾汉贝格鲁对伯林的部分访谈,其中不仅涉及了区分两个自由概念的话题,而且也谈到了如何理解哲学和哲人的问题。

 

 

福柯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著名法国哲学家,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主要著作有《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癫疯与非理智》、《规训与惩罚》、《性史》等。

 

——自画像

选自包亚明主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自画像”,第1-15页。与多数哲人不同,福柯是个同性恋者,有过吸毒史,晚年感染并死于艾滋病。不过,这些独特的经历并没有妨碍他的哲思的深刻。同时也表明:只要真诚爱智,人人都可成哲,即使是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也不例外。本文是瑞金斯对他的一次题为“自画像”的访谈,其中偶尔涉及了他的个人生活的话题,而且他也坦言了他对手淫和同性恋现象的态度。

 

 

布鲁姆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1930-1992),美国人,著名古典学者,列奥·施特劳斯最为出名的弟子之一,他的名著《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曾风靡一时,洛阳纸贵。

 

——纪念施特劳斯

选自刘小枫主编:《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8页,朱振宇译。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 1899-1973),德国人,后移居美国,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史)家,以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研究、批判现代性和对古典作品进行“隐微式读解”闻名于世。他和他的弟子们构成的施特劳斯学派对今天的美国政治仍在产生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是施特劳斯的弟子布鲁姆在1973年施特劳斯去世后写下的纪念文章,对施特劳斯的生平、学说和著作做了精要介绍。

分享

0

阅读(115) 评论 (0) 收藏(0) 转载(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心智、知识与道德》目录后一篇:回归哲人观念的本义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在插画中找寻曾经的美好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 抢沙发>>
      发评论 旅游行摄,轻品日本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