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c92百度云:中国历史—(东晋十六国)〈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42:48
                    东 晋 十 六 国

                                           (公元217年——公元439年)

         〈1〉东晋(公元217年——公元420年)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年-公元439年)

东晋十六国,是指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其时,北方分裂为十六国,南方为东晋统治的时段。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称其为东晋十六国王朝。

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南来士族祖逖曾率军北伐,一度收复黄河流域。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3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东晋统治者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北方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胡”族军阀争杀的战场,各个“胡”族首领纷纷建立政权,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总称十六国。在十六国时期,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不过时间都很短,在百余年时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

〈1〉东晋(公元217年—公元420年)

东晋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西晋灭亡后,汉族在江东建立东晋政权。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虽然在今天我们将东晋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土地,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后赵、前秦等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公元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汉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汉政权灭亡。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与后赵隔秦岭淮河对峙。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形式的时间实际是在公元311年,当时西晋处于崩溃边缘,但没有明确灭亡。东晋建立的时间一般被视为司马睿称帝的时间,即公元317年。公元420年,东晋被刘裕取代。

东晋皇帝

1、晋元帝(公元276—322)

司马睿,字景文。出生于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司马懿曾孙,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311年建立政权,317年称帝,庙号中宗,建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葬于建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

2、晋明帝(公元298—325)

司马绍,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之长子。母亲为代郡出身。其妻庾文君,生晋成帝司马衍。元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元帝于公元322年闰11月病死,他于同月庚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太宁”。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在位3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武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

3、晋成帝 (公元321—342年)

司马衍,字世根。明帝长子。明帝死后于公元325年5岁时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兴平陵(今江苏省 江宁县鸡笼山)。

4、晋康帝(公元322—344)

司马岳,字世同。明帝子,成帝弟。成帝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终年23岁,葬于崇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其妻褚蒜子(崇德太后) 生晋穆帝司马聃,死后谥为康献皇后。

5、晋穆帝(公元343—361)

司马聃,字彭子。是晋康帝之长子,母褚蒜子。东晋第五代皇帝,庙号孝宗。康帝死后继位,时年仅2岁。在位17年,病死,终年19岁。葬于永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北幕府山南)。曾用年号:永和(345年—356年)升平(357年—361年)。其妻何法倪谥号为德章皇后。

6、晋哀帝(公元341—365)

司马丕,字干龄。成帝长子。穆帝死后继位。在位4年,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终年25岁。葬于安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鸡笼山南)。

7、晋废帝(公元342—386)

司马奕,字延龄。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哀帝死后继位。在位6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葬于吴陵(今江苏省吴县境内)。

8、晋简文帝(公元321—372)

司马昱,字道万。元帝幼子,废帝被废,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2年,病死,终年53岁。葬于高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西南方)。

9、晋孝武帝(公元352—396)

司马曜,字昌明。简文帝第三子。简文帝死后继位,在位24年。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396年,因酒后戏言,被张贵人命宫女用被子闷死,终年45岁。葬于隆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蒋山西南)。

10、晋安帝(公元382—418)

司马德宗,字安德,孝武帝长子,是东晋的第十位皇帝,在位22年,418年,被刘裕买通宦官勒死,终年37岁。葬于休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蒋山)。

11、晋恭帝(公元386—421)

司马德文,晋孝武帝子,晋安帝同母弟,。刘裕勒死安帝后,立他为帝。在位2年,为刘裕所废,后又被刘裕派人用被子闷死,终年36岁。葬于冲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蒋山西南)。

东晋的门阀政治与北伐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3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东晋文化发展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东晋的特色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和汉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巴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4世纪下半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由于皇帝苻坚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公元383年,苻坚领兵80万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最终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告终。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东晋收复西南地区(汉水和四川盆地),而北方了再度陷入四分五裂和军阀混战壮态。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公元420年,刘裕篡夺帝位,取代东晋。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东晋十六国则成为了旧时代的代名词。中华历史进入了南北朝的时代。因东晋偏安江南,整个世家大族都不忠心于司马氏,同时各士族之间常为了争权而北伐,这是政治上特点。但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而绘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东晋综述

1、东晋建立

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导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民族的统治者,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一带先后建立许多割据政权,连同汉族所建立的政权,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

2、东晋北伐

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希望能够收复北方的国土。祖逖是东晋率先北伐的将领,他曾经率军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由于东晋内部出现纠纷,朝廷又担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结果没有给予支持,以致功败垂成,祖逖忧愤而死,曾收复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占领。继祖逖之后,又有桓温三次北伐,曾一度收复洛阳,他屡次请求朝廷把都城迁回洛阳,但遭到大族的反对,东晋君臣又怕他权势太大,难以控制,因而无法实现。

3、东晋危机

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坚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强大起来,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383年,苻坚率军南下,声势浩大,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乱,再次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胡人无暇南侵。东晋以弱胜强,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4、东晋灭亡

东晋的宗室和大族,经常争权夺利,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以致盗贼四起。淝水之战后,南方人民暂获安定,但政治混乱和贪污腐败的情况,并没有改善。东晋大臣桓温死后,其子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刘裕起兵声讨,杀死桓玄,恢复东晋的统治;后汉人谯纵兵变,独占四川,又被益州刺史所灭;朱龄石但刘裕自己有夺位的野心,终于在420年,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 东晋至此正式灭亡。

东晋代表音乐:《梅花三弄》(古筝独奏)

 

 

                                                                   本集(完)

                                                                             日志作者:吴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