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消防干部王新强:茶画欣赏之茶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58:37
 茶画欣赏一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纵27.4cm,横64.7cm,绢本,工笔着色,无款印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宁省博物馆的是北宋摹本,台北故宫的是南宋摹本。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约生于六百零一年,卒于六百七十三年,雍州万年(今陕西潼临县)人,曾任主爵郎中、工部尚书、右相和中书令,时有"右相驰誉丹青"之誉。其父阎毗,其兄立德,既有画名又以擅长工艺、建筑工程著称。阎立本绘画师承隋代的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与其父,并上溯张僧繇而"变古象今"代表了初唐中原地区的风格。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长于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据史料记载,其画迹见之于《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中的有六七十件,其代表作有《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异国来朝图》、《职贡图》和《步辇图》等。其中留传至今较为可靠的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和《萧翼赚兰亭图》。《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到会稽骗取辨才和尚宝藏之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的故事。存世有二本,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藏辽宁省博物馆。据专家考证,一为北宋摹本一为南宋摹本。辽博藏本卷后有明代画家文徵明长跋,定为真迹。此卷不论从内容或形式看,都较成功地了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此图从画风分析,也较符合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所说的"博陵之笔缜细"和米芾《画史》中陈述的"皆着色而细"的记载。据此,这幅作品虽定为宋人摹本,但以此来衡量阎立本的艺术成就,以及鉴赏中唐以后的人物画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茶画欣赏二

  

  宫乐图·唐人绢本设色纵:48.7公分横:69.5公分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本幅未系作者名款,《石渠宝笈续编》及初版《故宫书画录》中,均按原签定为元人画,《书画录》再版时,则依从学者之见,改定成五代人所画。然近年研究,《宫乐图》中,举凡人物开脸、服饰、乐器及什物等,莫不与晚唐时尚相侔,故新版之《故宫书画图录》已更名为《唐人宫乐图》。幅中画后宫女眷十二人环案适坐,或品茗,或行酒令;中四人,并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胡笳(又名筚篥)、琶琶、古筝与笙。侍立的二人中,复有一女击打拍板,以为节奏。唐朝,以写仕女画而蔚成时代典型者,当推张萱(活跃于西元七一三~七四二)、周(日方)(活跃于西元七一三~八○四)二家他们均长于观察宫苑女子的日常行止,传世画作,亦尽属丰腴艳冶的华贵形像。院藏周□「内人双陆」,其间发髻染晕与裙裾纹饰,已稍嫌板刻,或谓是出自宋人所摹;相形之下,「宫乐图」所见,反倒更切近于画史对张、周二氏的风格记述:「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见《历代名画记》卷十)若引以为晚唐仕女绘画的忠实印证,应无过誉!时序相隔千余载,「宫乐图」的绢底也呈现了多处破损,然画面的色泽却依旧十分亮丽,诸如妇女脸上的胭脂身上所着的猩红衫裙、帔子等,由于先施用胡粉打底,再赋予厚涂,因此,颜料剥落的情形并不严重;至今,连衣裳上花纹的细腻变化,犹清晰可辨,充份印证了唐代工笔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

  茶画欣赏三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绢本设色纵27.9cm横73.7cm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周昉,唐代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画,初学张萱,后则小异,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他的代表作品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此画又名《弹琴仕女图》。画三位坐在庭院里的贵妇在两个女仆的伺候下弹琴、品茶、听乐,表现了贵族妇女闲散恬静的享乐生活。图中绘有桂花树和梧桐树,寓意秋日已至。贵妇们似乎已预感到花季过后面临的将是凋零。调琴和啜茗的妇人肩上的披纱滑落下来,显示出她们慵懒寂寞和睡意惺忪的颓唐之态。

  全卷构图松散,与人物的精神状态合拍。人物组合虽不及张萱之作紧凑,但作者通过人物目光的视点巧妙地集中在坐于边角的调琴者身上,使全幅构图呈外松内紧之状。卷首与卷尾的空白十分局促,疑是被后人裁去少许。画中的人物线条以游丝描为主,并渗入了一些铁线描,在回转流畅的游丝描里平添了几分刚挺和方硬之迹,设色偏于匀淡,衣着全无纹饰,当有素雅之感。人物造型继续保持了丰肥体厚的时代特色,姿态轻柔,特别是女性的手指刻画得十分柔美、生动,但诸女的神情和脸形流于程式化,缺乏个性。

  茶画欣赏四

  

  明唐寅《事茗图》纵31.1cm横105.8cm纸本设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唐寅(1470一1523)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贩家庭,少时读书发愤,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又投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脱身返回苏州。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画面近处(左右两方)是山崖巨石古木,远处(中上方)云雾弥漫的高山,隐约可见飞流瀑布,画面正中(远处高山之前),一片平地,有数椽茅舍,前立凌云苍松,后遮成阴翠竹,茅舍之中一人正倚案读书,案头摆着茶壶、茶盏等等茶具,墙边是满架诗书。边舍之中一童子正在煸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一老者策杖来访,身后随着一个抱琴的小书童。画者用细长的线条来写山,造成了一种流动的风姿,与画面中人物的怡情惬意副副融为一体,表现出当时文人学士追求远离尘俗,品茗拂琴的生活志趣。本图左方有唐寅用行书自题五言诗一首:“目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下有三印:唐居士、吴趋、唐伯虎,字体流畅洒脱。

  除《事茗图》处,《品茶图》与《烹茶图》浓缩了唐寅闲居生活中的茶缘,两幅图都藏于台北故宫博《品茶图》峰峦叠嶂,一泉直泻,山下林中茅舍,一老一少。老者悠闲地坐着品茶,少者为一童子,蹲在炉边扇火煮茶。画上有自题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蟹眼:烹茶时冲起的细泡;松风:烹茶水沸的声音。)《烹茶图》:一隐士在高山修竹旁,坐一躺椅上,右边一小童正蹲在炉前煮茶,旁边的茶几上摆着各种茶具。隐士手拈胡须,似乎与轻风高山修竹浑属一体,在短暂而易逝的生命中,超越了万物。

  茶画欣赏五

  

  元代赵孟頫《斗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从人物的设计及其道具等的使用较多取自刘松年的《斗茶图》,图中设四位人物两位为一组,左右相对,每组中的有长髯者皆为斗茶营垒的主战者,各自身后的年轻人在构图上都远远小于长者,他们是“侍泡”或徒弟一类的人物,属于配角。图中左面这组,年轻者执壶注茶,身子前倾,两小手臂向内,两肘部向外挑起,姿态健壮优美有活力年长者左手持杯,右手令炭炉,昂首挺胸,面带自信的微笑,好似已是胜券在握。右边一组,两人的目光全部聚集天对垒营中,其中长者左手持已尽之杯,右手将最后一杯茶品尽,并向杯底嗅香,年轻人则在注视对方的目光时将头稍稍昂起,似乎并没有被对方的踌躇满志压倒,大有一股“鹿死谁手”还未知的神情。

  图中的这两组人物动静结合,交叉构图,人物的神情顾盼相呼,栩栩如生。人物与器具的线条十分细腻洁净。

  茶画欣赏六

  

  明代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文徵明(1470—1559)是“吴门”风格的大画家,他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他年少时欲求取仕途,但屡试不第。曾荐授翰林院待诏,不久,即致仕归田。毕生致力于诗书囚,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画坛高手。究其诗风,清丽抒情,接近唐柳宗元、白居易,而书法初师李应祯,后遍学前辈名迹,尤长行书与小楷,法度谨严,颇有晋唐书风。然数其绘画最富成就。文年寿高,活了九十岁,流传作品也多。他的画誉如日中天,社会上仿制他的作品,也多见于坊间,真伪难辨。尤以山水最佳,其笔法远学李咸、源,兼慕郭熙赵孟顺和“元四家”,近追沈周。就其演变风格察之,则以元诸家的笔意为尚。明代董其昌把他推为“南宗”正统。《惠山茶会图》描绘的是明代文人聚会品茗的境况,展示茶会即将举行前茶人的活动。它是可贵的明代茶文化资料。画面景致写的是无锡惠山一个充满闲适淡泊氛围的幽静处所:高大的松树,峥嵘的山石,树石之间有一井亭,山房内竹炉已架好,侍童在烹茶,正忙着布置茶具,亭榭内茶人正端坐待茶画面人物共有七人,三仆四主,有两位主人围井栏坐于井亭之中;一人静坐观水,一人展卷阅读。还有两位主人正在山中曲径之上攀谈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偕同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在惠山山麓的“竹炉山房”品茶赋诗。此画记录了他们在山间聚会畅叙友情的情景。观赏这幅名画令人领略到明代文人茶会的艺术化情趣,可以看出明代文人崇尚清韵追求意境的茶艺风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