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防直通车网:师道新说——记北京十一学校的几位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51:21

师道新说——记北京十一学校的几位老师

www.jyb.cn 2009年01月21日  作者:毕唐书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为师之道,一向众说纷纭;新时期新世纪,各种说法更是花样翻新,让人眼花缭乱。

  其实,所谓师道,重在实践。它体现于众多成功教师的身上,是由他们的教育实践支撑起来的。成功的教师,自有其为师之道,其师道或新或旧,或正或奇,或严或慈,虽无定规,但都出于真心,缘于真情,始于真爱。讲师道,要讲今日的老师,讲他们的个性。“师道新说”之“新”,用意在此。

  这里,我要讲述的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几位教师。

  秦建云:最有魅力的男教师 

  在我接触的十一学校的男教师中,秦建云老师的个性是最鲜明的,其为师之道也很独特。

  老师198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教中学,不久便被调到张家口师专物理系任教,1994年离岗到北京谋求发展。他说:“经历了一个从中学到大学,再回到中学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这一经历为自己更好地从事中学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做班主任,老师的“懒”是很出名的。一般的班主任平常都是早来晚走,但人们从没看到他有这种状态。别的班,像收费、排座位、安排值日等事情,大多是班主任干的,但在老师带的班里,这些事情都是班干部做的。有一次一位同事问他:你这么放心,如果学生收费收到假币怎么办?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就垫上呗!谁让我懒的。”

  他带的班,如果是从高一带到高三,那么到高三阶段,连值日生都不用排,而教室里每天都是窗明几净。

  在教学上,老师也“懒”得出奇。平日看不到他备课,而他的课却上得很受学生欢迎。同事们问他,他说:“我的课是在假期集中备出来的。一个暑假我就备完了几乎一学年的课,一个寒假我也可以备3~5个章节。”

  老师也很少像一般老师那样每天收、改作业。他的说法是:“我每天都在面批——课堂上学生把作业摆出来,我就讲,他就改,岂不是面批?”“学生学得好学不好,主要在他的态度。高中学生了,如果老是让他在你的监督下学习,是永远都学不出来的。”

  过去学校检查作业批改情况时,实在逼急了,他也会应付一下,但几乎很少真正批改过。

  有意思的是,作为物理学科的教师,课堂上,老师并不怎么善于讲题,他的学生做的题目也不很多,但学生就是喜欢物理课,物理成绩突出。他认为,理科教师,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是把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方式、思维方式交给学生,摆出来给学生观察、研究。

在教学上,老师最引以自豪的是他现在正在进行的“初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教改实验。教改针对现行初高中物理教材强行将物理知识根据分段验收的需求进行不合理划分的弊端,在内容顺序上按照所学的数学及物理学自身的系统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在有些知识上直接将高初中打通,取消不必要的螺旋式认知方式,直接“拉直”,并将初高中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整合编写,形成校本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吸收大量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参与;在教法上,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改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之常规教学中的学生有很大提高。2008年春,他带物理竞赛班的学生参加香港科技大学主办的“泛珠三角地区暨中华名校物理邀请赛”,派去10个学生,有6人获一等奖。大赛组织委员会为鼓励成绩遥遥领先的学生,特地设了“并列冠军”,而这两个冠军竟然都是他的学生。

  在众多的荣誉中,老师最为看重的是他于2007年教师节时获得的“京城最有魅力百名男教师”称号。这项活动是由京城7家媒体举办的,当选名单是通过网络提名、推选确定的,完全是一种民间行为,甚至连奖品、奖状也没有。但老师却把这视为最高荣誉,比2004年获得全国物理创新大赛一等奖还高兴。或许在他看来,这种社会的认可更能体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

贺千红:如果手中有两块面包,要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 

  贺千红老师来自四川成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9年起在北京十一学校工作至今。担任班主任工作18年,历史教学工作19年。

  对教育,贺千红老师有一种诗意的追求,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把握。她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诗性的:

  学生就像玉石,雕琢他们的刻刀必须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迁就和马虎;但把握刻刀的手却应该饱含爱意,不让他们在雕琢的过程中受到伤害。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不在多么惊天动地,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坚持与关爱;要相信每位学生心里都有“先进的自我”存在,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心灵隐藏的“先进的自我”,把他请出来,帮助他健康壮大。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多给学生一些肯定,他一定会向你希望的方向发展前进。

  2004年9月,贺千红老师接手了高二文科四班。第一次进教室,就发现了她的不同:未穿校服,头发披散,长长的刘海几乎盖住了半张脸。

  她是个让老师费心的女生,头脑较聪明,但学习不用功,成绩差,总分750分的考试常常只能考到400分左右;漠视校规校纪,常迟到早退逃课;与几个问题女生交往过密,常有意群体违规,在外有不良交友现象。她耳朵上扎了两眼,小耳钉耳坠换着带。家长虽事业有成,也很配合学校工作,但面对孩子,却无能为力,多次打电话、上学校寻求帮助。

  通过多次了解,我分析了她的心理感受和现状。第一次见面后,我试着劝她:“你爱干净,每天早上都要洗头洗澡,这就比别人少睡好一会了,为戴耳钉花时间,你得起多早啊!你老想带哪个饰物,刘海那么长老挡眼睛,多费神耗力啊。听你爸爸说,高三你是想给老师和大家一个惊喜的。”她抬头看我,沉默良久,说考虑考虑。第二天,她耳朵上干干净净的,但头发还是没扎。我拿出早预备好的皮筋给她,她无奈地看着我。后来,她告诉我,她本来预计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要讲一堆道理,那样她就坚决要戴,但我站在她的角度为她着想,她就不好意思戴了。看到我给她的皮筋,又体会到我对她已有了解,她说我不仅心细,还会是一个很难缠的人。我们的交往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个人计划”交流会,是高三起始工作的重要环节。我布置她认真准备,在班会上作重要发言,给大家启迪和示范;告诉她:“欲得中,必求上上”,希望并相信她不会让我失望。为一炮打响,我帮助她一起精心准备。大家都没想到埋藏在她心中的还有那么多的思考与志向,全班的掌声为此而经久不息。其实,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两个“自我”,是信任激发了她展示“心中优秀的自我”;而一旦在全班表达出来,她就会努力塑造优秀的形象。经过这次发言,她开始感到“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希望”。

  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坚持更为艰难与重要。她申请在班里上晚自习,明知她可能迟到早退甚至缺勤,明知她可能影响全班,但我不能还未让她尝试就把她拒之门外。我也加强了对她的监督:每天晚自习开始后,看见她和全班都按时有序,我才安心离开;我经常抽查晚自习,其实就是为了看她;查自习时,我总要走到她跟前稍作停留,表示对她的关心与认可;我还与她规定了每天中午回班的时间,说好是答疑和休息,实际是尽量减少她在外的时间……她似乎也体味到了我的苦心,情况好了好长时间。可是,一天下午的自习,她又不见了,也没请假。十多分钟后她回来了,说是突来例假肚子疼,到医务室看病了。我那时不知怎地心里断定是她撒谎,让她跟我去医务室核实。没想到她一口答应。事实证明她没有说谎。我暗自庆幸当时没有暴怒,多给了她一次机会。事后她对我说:“要是从前,我肯定不会跟你去的。我去是想告诉你,你对我好,我心里都知道,我不会骗你的。我以后去哪儿,一定先向你请假,不让你着急。”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坚持与较真中,她的坏习惯终于败下阵来。

  “如果手中有两块面包,要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的这句话是老师最喜欢的人生格言。对她而言,教育就是她生活中盛开的水仙花。

章异群: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 

  章异群老师原名“益群”,后来被她的老师改为“异群”。她说:“老师可能是希望我能与众不同,有所作为。我现在都不敢去见这位老师,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能算是做到了有益于群众。”

  老师中学时代是在湖南洞庭湖畔的华容一中度过的。提到洞庭湖,人们总会想到岳阳楼,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老师生于斯,长于斯,这种人文传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上一节好课,育一个好人,写一本好书,心灵深处有一片绿洲”,是老师的教育追求。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她都特别重视教师的“人格背景”:

  教师要做一个懂得爱和尊重的人,我想首要的也是唯一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有一定的人格背景,这种人格背景表现为: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更加坚信一个道理:小时候妈妈的慈爱让我懂得了要爱父母,爱亲人;小学老师的教导让我懂得了对人要有礼貌,要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中学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人要不断进步;而大学时一位专业老师对学问的认真态度让我学会了治学一定要严谨。没有人能够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老师自己首先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虽为理科教师,她却特别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背景。

  她喜欢读书,涉猎范围很广,善于从书中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教育境界:“《廊桥遗梦》让我明白有一种更美好更伟大的感情,那就是责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明白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家也是从普通的小事做到精细精心才能形成大的教育;《读者文摘》让我明白只有感受灵敏的人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不平凡,感受到快乐……”点点滴滴,悦纳于心,通达性天。

  她有个习惯,就是每年元旦送给自己一个精致的写有日历的备忘本: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此时常提醒自己教育人的工作是一个大的工程,必须精心、深入,不可轻率、随意。

  在教学中,老师特别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她认为,学习方式是更上位的东西,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依赖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走向化学之外——由理走向文,最终形成一种情感体验,一种价值,一种追求。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老师为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应用在学科复习中的融合和互补,培养学生学科内外的综合意识和人文情怀,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化学上处处有平衡,工业上处处用平衡,生活中处处见平衡,平衡是一种美,平衡是和谐,平衡中孕育着力量,平衡是……请你结合对平衡的理解,写出自己的“Idea”,下节课交流。

  好的老师能把死知识将讲活,反之,则能把活知识讲死。一切取决老师的素质。还是老师的那句话: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 ●“大师”Yan Sir——闫存老师写意 

  即使我知道明天世界即将粉碎,今日我仍要种我的苹果树。——马丁·路德

  闫存老师的阅历似乎很简单,也很平常。简单平常得几乎没有波澜。

  1984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修业五年,是北师大历史上中文系五年学制的最后一届。读大三时,出任当时北师大著名文学社五四文学社的副社长,负责日常出版工作。1989年以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留京,直接分配至北京十一学校任教,工作至今。1998年起任海淀区兼职教研员,2004年起担任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全面负责学科建设工作。现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

  但阅历简单平常并不意味着思想浅薄、精神贫乏。闫老师自己说:“我是这样的一个人,喜欢阳光,喜欢一切欣欣向荣的事物,从这些事物中我发现了一种蓬勃而不衰的生命力。喜欢学生,喜欢他们年轻的求知的眼神;喜欢上课,喜欢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分享一切已知和未知的知识。”

  学生说:“他是我见过的最有深度、最有内涵的老师,从他那里我感觉到了语文的魅力所在。他渊博的知识、特别的点评,使语文课变得比以前任何一学期都精彩;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感染着我,在繁忙疲惫的日子里听到他的声音感觉很温暖。他有着男老师中罕见的细腻,他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着生活,用细腻的笔触书写着生活。他是我们亲爱的Yan Sir。”

  同事们称他“大师”,因为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

  闫老师得到过诸如“人民教师十佳”等许多荣誉称号,而他最为看重的是来自学生口中的“Yan Sir” ,出自同事嘴里的“大师”。

  老师离不开课堂。闫老师从不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他的语文课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带着学生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出发,直奔北京剧场看《茶馆》,回来时一路歌声,一路笑声;伴着油墨香,和学生用滚子一样的东西一张一张印刷学生的习作,看着手刻板的诗文满心禁不住地欢喜;和学生一起念到“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于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时,唏嘘感叹满课堂……他说:“与学生在一起,我总能感到一种单纯的幸福。”他认为,老师喜欢学生,喜欢教学,学生才能感到快乐幸福。

  他似乎永远都生活在一种教育的境界之中,那境界亦真亦幻,既充满哲人的智慧,又浸润着诗人的情致:面对、思考、回往、品味……生活在这样一种诗意中的人是幸福的。

  闫老师说:“我最喜欢的教师形象是刚进入北师大时看的一部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单纯的生活,阳光像水一样洒在教室里。当她老年之时,已经是国家栋梁的学生环绕着她,瓦尔瓦拉幸福地笑着。那一刻让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老师了。”

  闫老师喜欢《红楼梦》,喜欢《堂吉诃德》。这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从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红楼梦》的影子,他那种哲人的深刻和单纯,那种大善至纯至爱的情怀,那种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无不浸润着一种红楼神韵。对他的学生而言,他就是那块“通灵宝玉”。从他身上我分明也看到了堂吉诃德的影子。他那种对教育理想的近乎痴迷的追求,就有一种堂吉诃德的意味。

  “即使我知道明天世界即将粉碎,今日我仍要种我的苹果树。”他喜欢的马丁·路德的这句话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写照,只不过他是一个在校园里种“苹果树”的人。

●“才女小崔——崔丽娜老师写意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力量,都能盛开出自己的美丽。——崔丽娜

  崔丽娜老师是十一学校初中部语老师。她年轻:35岁,在中学还应当是青年教师;拥有高学历:研究生毕业。

  老师说,在学校,学生们都叫我“小崔”,让我觉得亲切有趣;同事们还会开玩笑地说我是个“小姑奶奶”,因为我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班级常规要求很严格。

  老师的同事们还叫她“才女”,这是可想而知的。她多才多艺,尤其长于诗才。她的诗具有女性的温馨,但却并不婉弱:

  你们,是上苍赐予尘世的爱怜;你们,是初绽的芳蕊,是缤纷透明的梦幻。生命之泉潺潺着蜿蜒,你们叩响我的门,拉住我的手问路,为童话中的古堡要去荒漠探险。

  ……

  启程吧,走那条鲜花与荆棘并存的路,我将与你同行。

  与你同行,直至鬓染霜华,双颊褪尽红润;与你同行,你天真的眸子映出我依然炽热的青春。与你同行,你的笑声时时滋润我的生命,你的信任让我风雨兼程,不改初衷。

  与你同行,穿越青春的梦红尘的雾,前方总会有路有情,有永恒的信念,有最美的风景;与你同行,把我的关切栽种成旅途的花茎,把我的祝福制成岁月的风铃——来途去路,我都是一盏伴你前行的灯。

  与你同行,有风,风亦轻轻,有雨,雨是叮咛;与你同行,一路繁花似锦,一生萧歌不停。

  诗言志。在老师的诗里,教师不再是诸如“蜡烛”“人梯”“工程师”之类的失去了“自我”的规定性符号;在这里,教师是爱的化身、人性的化身、智慧的化身,是一个精神伟岸的自我,是一个魅力四射的自我。

  作为教师,老师的爱心、智慧、才情表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她批改作业的时候,总是习惯写上几句话。如果作业认真,就写:“你真棒”,然后画一个笑脸;如果作业质量不好,就会写:“这可不是你的水平啊”“这与你的实力不符啊”“我有些失望”“你不会再让我失望的,对吗?”“相信并期待你的好成绩”……并且画一个痛哭的脸。考试成绩出来了,学生会在走廊里截住她问成绩,她说实在记不得了。一个小男生顿时紧张起来:“老师,您真的不记得我的成绩吗?那我让您失望了吗?”她说:“学生的话让我的心一阵温暖,这时我会觉得很幸福。”

  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她虽然年轻,却有说不完的教育故事。她的生活和教育故事是一体的,本身就是一首首教育叙事诗——

  教育是呵护学生心灵的工作,所以班级文化氛围会对孩子们心灵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在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时候,也是壮志满怀地希望帮助孩子发展完善自我。可是孩子们由于在家中受到娇惯,以往生活空间的狭隘、人际交往技巧的欠缺,所以在新的集体中往往会过于维护所谓的“个人权益”,一点小事就以激烈的行动报复他人,甚至表现极端。

  为此,我在班级调查存在的问题,以求根治。

  问卷收上来,有张纸条很特别:

  “老师,我明白您急切整顿班级的心情,也明白您想让我们写什么。他们确实有很多做得不对的地方,可您常说,我们都是孩子,都有可能犯错,只要改了就是好孩子。他们不也是孩子吗?为什么不可以原谅他们,给他们改错的机会呢?”

  寥寥数语,像闪电划过我的心,不禁惭愧:我在批评学生不懂宽容的时候,自己却未做到宽容。这封信让我看到了宽容的火苗。我要做的是,让这火苗变成燎原之火,照亮、温暖他们的心灵。我决定开展以“宽容”为主题的文化教育。

  不宽容常会表现为“自傲”,轻视他人,不在意他人的感受。所以在班级建设中,我首先将“赏识教育”作为“宽容主题”文化教育的第一步。

  在第一次集体活动总结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在活动中得到的帮助。有同学写到自己在上山的时候被搀扶着,有同学写到自己胳膊划破了立刻有同学拿出创可贴帮忙贴上,有的同学写到某某同学怕树枝碰到大家,主动站在那里扶树枝。尤其是对T的评价让大家都很意外。T比大家大两岁,长得高大魁梧,平时很霸道,常欺负同学,如让同学帮写作业啊,提包啊,买水啊。这次也有人表扬了他,说:“T虽然平时很霸道,但这次活动中特别能照顾同学,很像个大哥哥。”T听了既意外,又欣喜,还有些不好意思。我借此机会提出:每个人都有优点,我们要爱惜自己的优点并发扬;并且表扬了写这些话的一位女孩,赞扬她有慧眼、善良,懂得欣赏他人,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要向这女孩学习,像她一样善于发现他人优点。

  此后,我又利用各种时机渗透“赏识他人”的意识,在班级树立以“赏识他人”为荣的风尚。学生渐渐主动去发现他人优点,欣赏他人,在欣赏的同时懂得了尊重、敬佩,扩展了心胸;而被赏识的人自己身上的优点可能自己还没发现就被同学夸赞,心中自然有感谢;感谢朋友自然不好意思计较小事,并且在更加珍爱发扬优点之外,也会“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不要草率地将学生定性为“不宽容、不善良”,他们只是没有深入思索事件的是非曲直,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而已。

  老师曾于2000年被评为“感动十一人物”。她说,评选中,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一致将我推选至学校。我最看重这个荣誉,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事,而学生们却如此善良感恩,所以让我非常感谢,非常感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老师最喜欢的人生格言。其实,她本身就是一位“仁者”——具有山一样的坚守;同时又是一位“智者”——具有水一样的灵动。

  教育,到底能走多远?教师,到底能走多远?……十一学校的老师们让我联想到了许多许多。从他们身上,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教育的伟大和崇高,感受到了教师的伟大和崇高。去年,一位记者采访了十一学校的教师后曾这样说过:“英雄在民间。”他们的确是英雄。对这样的英雄,全民族全社会都应当表示敬意。因为正是他们,用知识和人格的力量,托起了我们这个民族明天的太阳,托起了每个家庭的希望。(毕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