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身份识别卡公司:张仪与楚国之纠结和相关的屈原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49:58
  

  张仪与楚国之纠结和相关的屈原事迹

 

  .

  《史记》记张仪的事迹、年代大多正确,但是“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战国策》中,又把好多张仪的传说,混在史实之中,致使张仪事迹含混不清。现就张仪与楚国和屈原相关的问题,略加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 张仪得势前的传说

  .

  (一) “盗璧之冤”

  .

  《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

  楚国的和氏璧失落,后来流入赵国是公认的史实。《张仪列传》此记,当有一定根据。

  .

  据传,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今兴化一带并入楚国。为此,楚威王将“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看来《张仪列传》之“尝从楚相饮”,可能是指昭阳。

  .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却说张仪自离鬼谷归魏,家贫,求事魏惠王不得,后见魏兵屡败,乃挈其妻去魏游楚,楚相国昭阳留之为门下客。昭阳将兵伐魏,大败魏师,取襄陵等七城。楚威王嘉其功,以“和氏之璧”赐之。……秦王用张仪为相。时楚威王已薨,子熊槐立,是为怀王。张仪乃遣人致书怀王,迎其妻子,且言昔日盗璧之冤。楚怀王面责昭阳曰“张仪贤士,子何不进于先君,而迫之使为秦用也?”昭阳嘿然甚愧,归家发病死。」

  .

  《东周列国志》九十回开始所说与史实不符,又与“张仪贤士……”之后文矛盾。“昭阳大败魏师取襄陵”,是楚怀王六年(前323年) 的事,前328年张仪已任相秦,更元二年(前323年),张仪“与齐、楚之相会啮桑。”其时不可能为昭阳“门下客”。

  .

  昭阳任令尹不是问题。

  《楚世家》:“今君已为令尹矣!

  ”P337

  《楚世家》:“周王赧使武公谓楚相昭子曰:“三国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输……”

  《战国策·秦一》3.13: “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P504

  《战国策·齐二》:9 4“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矣”。(P557)此记误。

  .

  (二) “张仪之楚,贫”

  .

  《战国策·楚三》16.4: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 :“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 。”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

  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奉朝请请北见晋君 。”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晋国乎?

  “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而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见之者,以为神 。”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为不好色也?”乃资以珠玉。

  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 :“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 ,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张子辞楚王曰 :“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

  王曰 :“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 ,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 。”王曰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 :“仪有死罪于大王。”王曰:“何也?”曰 :“仪行天下边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 。”王曰:“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P610

  .

  《战国策》有些篇章历史真实性较差,为了耸人听闻,情节上有编造和夸张的小说家笔法。各篇之间、甚至一篇之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以对不上口,体现了由历史向文学的过渡。

  .

  此篇“南后、郑袖贵于楚”,楚王当是怀王。

  .

  自怀王元年张仪任秦相后,张仪在诸侯中的威望,无人能及。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谓楚王曰:“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则齐弱矣。是北弱齐,西德於秦,私商於以为富,此一计而三利俱至也。”怀王大悦,乃置相玺於张仪」。[《楚世家》.P338]。可见《战国策》“此篇大背史实”,显然是假托。[见《战国策考辨》P148-149]

  .

  黄崇浩教授说:「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张仪被秦王派到楚国,目的是游说楚之君臣,使之绝齐事秦。但据《战国策》载,张仪初到楚时并不受欢迎,住在客馆多日,连经费也快花光了。如何设法见到怀王并取得其好感,是当务之急。……」[《屈子阳秋》P41]

  黄崇浩把《战国策?楚三》“张仪之楚,贫”的传说当成历史,定位于怀王十六年,显然欠妥。

  黄教授还把“南后之死”,定在“前309年(怀王二十年)”(P42),也没有依据。《楚世家》之:十八年(前311)“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新序》:“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怀王十六年以后,未见南后出场的记载。

  二 张仪相秦后与楚国的交往

  .

  .

  《秦本紀》:秦惠文君十年,“張儀相秦”。十三年“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十四年,更為元年。“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三年,“張儀相魏。”八年(前317年),“張儀相复秦。”十二年“张仪相楚。武王元年,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P48)

  .

  (一)張儀相秦史略

  .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入秦国,被秦惠王任为客卿。十年(前328年、楚怀王元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得胜后张仪乘机推出连横之策,让魏王把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此秦魏和好。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张仪即被秦王任命为相。十三年(前325年)命张仪为将,攻取了魏国的陕。更元二年(前323年),张仪与与齐、楚之相会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楚相正是昔日冤张仪“盗璧”之昭阳。其时屈原可能不到二十岁,多半没有参于啮桑之会。更元三年,“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留魏四岁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张仪复说哀王,哀王不听。于是张仪阴令秦伐魏。魏与秦战,败。”更元六年魏人公孙衍得到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八年(前317年),“张仪相复秦。”十二年(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张仪相楚”欺诈怀王。前311年(楚怀王十八年)至楚被囚,怀王惑于郑袖,赦张仪。回秦后,秦武王立,张仪出之魏。

  .

  (二)《新序》屈原章与《屈原列传》的异、同

  .

  《新序?节士》屈原章:「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楚既绝齐,而秦欺以六里。怀王大怒,举兵伐秦,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斩首数万级。」

  .

  《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P627]

  .

  《新序》与《史记》的异、同:

  A、《新序》:“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此事《史记》未记。

  B、“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史记》也未记。

  C、《新序》在“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共谮屈原”和怀王十六年“张仪因使楚绝齐”之间嵌入了“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而《史记》则记“上官大夫谗屈原”,“怀王怒而疏屈平”。

  D、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新序》与《史记》所写基本相同。

  E、怀王十八年“张仪至楚”。《新序》与《史记》基本相同。

  .

  黄崇浩教授说:“子兰为令尹乃襄王初之事,不宜置此。”[《屈子阳秋》(P181)];或曰,“《屈原列传》载:此时,‘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这里没说‘令尹子兰’,只说‘稚子子兰’。……刘向此说不妥。”

  .

  此乃似是而非之论。古籍中以某人后期的官职、封号叙称前期之事,较为常见,《屈原列传》中也有: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1第628页] 可见这里不存在“称谓不妥”的问题。

  (三)《新序》与《史记》可以互补。

  .

  1、怀王十四年

  .

  《新序》:“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屈原首次使齐可能在楚怀王十四年(前315年)。只有这样,才有十五年的“……共谮屈原”,“王怒而疏屈平”。

  .

  2、怀王十五年

  .

  《屈原列传》记载,“屈平既绌”在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之前。

  《新序》:“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怀王十五年,张仪首次之楚,“货楚之奸臣,共谮屈原”。目的是离间怀王与屈原,屈原不在怀王身边,张仪才能售其奸计。

  前314年的“国际形势”是:“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孟子·梁惠王下》、《战国策·赵三》“齐破燕,赵欲存之”、《战国策·魏策一》 “楚许魏六城”等]。怀王要“伐齐”,屈原主“联齐”。这时“张仪之楚,货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利用这个“君臣意见不合”的机会,“共谮屈原”至使“王怒而疏屈平”。田耕滋先生说:“屈原被疏,当在怀王十五年齐国破燕之后,楚国首谋联合赵、魏伐齐之前。”[《屈原被疏原因探幽》]可信。

  .

  黄崇浩教授说:“刘向《新序·节士》,乃知当张仪使楚时,适值屈原使齐,故不得参与朝论。其文云:‘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干齐,以结强党。泰国患之,使张仪之楚。’可以清楚地看到,屈原使齐在前,而张仪使楚在后;当张仪来时,屈原使齐尚未得归。”[《屈子阳秋》(P181)]

  .

  黄氏所引《新序》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屈原使齐在前,而张仪使楚在后”,但是根本没有“当张仪来时,屈原使齐尚未得归”的任何信息。相反,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新序·屈原章》的总体看,齐楚交好在怀王十五年以前,怀王不可能在齐楚交恶的十五年、十六年,派屈原使齐,故“东使于齐,以结强党”当在怀王十五年以前。

  .

  张仪之楚,“货楚之奸臣,共谮屈原”的后果,是“王怒而疏屈平”。这件事屈平应当在场,而不是“使齐尚未得归”。

  .

  《屈原列传》先言“王怒而疏屈平”,继曰“屈平既绌”, 又称“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可见“既绌”就是“既疏”,这里“绌”与“疏”是同义词,并没有“可玩味之处”。再说在短短二、三年内,也不会“先疏后绌”,“再绌而疏”这样的来回折腾。.

  3、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

  .

  A、历史上有名的“张仪诈楚”,各处所记类同。

  《新序》“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与前面的“张仪之楚”,致使怀王“怒而疏屈平”,不是同一件事。正因为“屈原既绌”不能参于国是,所以“张仪诈楚”时,屈原才“未能出面拆穿张仪的诡计。”

  《楚世家》:“十六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使张仪南见楚王……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P338)

  《張儀列傳》:“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

  B、“楚、魏王来,过邯郸。”

  《赵世家》:武灵王十三年(前313年)“楚、魏王来,过邯郸。”

  黄崇浩教授认为此记:“实为楚与魏二国之君访赵。楚、魏、赵三国之君聚会,必非无事,而密谋秦,此最为秦所虑。”[《屈子阳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P181)]

  黄氏又说:“楚怀王十六年‘楚、魏王来过邯郸’是继怀王十一年‘楚怀王为纵长’之后的又一重大外交事件,是六国合纵活动的延伸”。[《屈原是否到过赵魏两国》光明日报2006-05-12] 此论这显然与《史记》所记抵触:

  《魏世家》:“六年(前313年),秦(求)〔來〕立公子政为太子。与秦会临晋。七年,攻齊。”[(P387)]

  《泰本纪》:(前313年)“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張儀相楚。”[(P48)]

  《韩世家》:(前314年)“十九年,大破我岸門。太子倉質於秦以和。”

  .

  一系列事件都说明,前313年 魏、韩已公开投入秦的怀抱;“張儀相楚”后,楚“北绝齐交”。——在这种形势下,何来“六国合纵活动的延伸”?

  .

  杨宽《战国史》曰:「(前313)魏襄王就入秦和秦惠文王在临晋相会,魏王按照秦王的意见,立了亲秦的公子政为太子(《史记·泰本纪》、《魏世家》)。同时秦又攻取了赵的蔺(今山西离石西),取得大胜,俘虏了赵将赵庄(《史记·秦本纪》、《赵世家》)。于是张仪所主持的秦和韩、魏连横的形势再度出现」。[第359页]

  .

  可见,黄教授不但不熟悉《史记》,连“战国史”的常识也不甚了了。

  .

  4、 楚怀王十八年(前311年)

  .

  楚怀王恨透了张仪,十八年张仪至楚时,原本要杀他,被靳尚、郑袖所迷、复释张仪。

  《新序?节士》:「秦使人愿以汉中地谢怀王,不听,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曰:“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属共言之王,王归之。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还。闻张仪已去,大为王言张仪之罪,怀王使人追之,不及。」 《屈原列传》、《楚世家》所写类似。《張儀列傳》略异:“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P547

  .

  黄崇浩教授说:“张仪两度使楚,都是选择屈原使齐未归的时候。他们并未见面,却在暗中较劲儿。”(P51)此论似乎与《新序》、《史记》之记皆不符。

  .

  前311年张仪回秦后,惠王卒,张仪为武王厌恶,出之魏。

  三 怀王十八年“赦张仪”以后之事

  .

  《战国策.楚二》15.6:

  「楚王将出张子,恐其败己也。靳尚谓楚王曰:“臣请随之。仪事王不善,臣请杀之。”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谓张旄曰:“以张仪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穷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必大怒仪也。彼仪穷,则子重矣。楚、秦相难,则魏无患矣。”张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楚王大怒秦,构兵而战。秦、楚争事魏,张旄果大重。」[2 P606]

  .

  解读1:《战国策.楚二》与《楚世家》所写,都是楚怀王十八年(前311年)之事。二者可以相互补充。

  可能情节:“怀王赦张仪以后,靳尚奉命尾随张仪。二人刚走不久,屈原从齐国回来,问为何不杀张仪。楚王悔,再派人追杀张仪。未追到张仪,却发现靳尚被张旄所使之人杀死。楚王误以为是张仪所为,大怒,欲发兵攻秦。”这本来很可能会引起楚秦之战,但是,正好赶上“秦惠王卒,子武王立”,武王厌恶张仪,张仪去了魏国……。楚国没有“構兵而戰”。

  .

  解读2:此事《楚世家》、《屈原列传》、《張儀列傳》等均未见,也没有“恐其败己”的迹象。故不可信。

  .

  解读3:此记部分内容经不起推敲。例如:“楚王将出张子,恐其败己也。靳尚谓楚王曰:‘臣请随之。仪事王不善,臣请杀之。’”此论并不可信。尾随张仪,解决不了“仪事楚王不善”的问题。以张仪之智,不可能在楚国境内、在有人尾随的情况下作不利于自己之事。而且靳尚根本不是张仪的对手,只能听凭张仪耍弄。历史上也未见“秦、楚争事魏,张旄果大重”之事。

  但是《屈原列传》、《楚世家》、《新序?节士》均记有“怀王使人追之”,这追张仪之人,或许就是靳尚。再者,《屈原列传》、《楚世家》、《张仪列传》一致记载的为张仪开脱的靳尚,怀王十八年以后再未出现。

  可见《战国策·楚二》记靳尚被杀,有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