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中外座位的学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8:37
2011-08-04 10:14:40|  分类:生活保健(二) |  标签:座位  宴会  女主人  风尚  女士   |字号大中小
        中外座位的学问           提起座位,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水泊梁山上一百零八将排座位的事。的确,中国人十分看重座位的安排,因为它代表着无数难以言说的意义。西方人对座位也很讲究,但讲究的内容却与中国大不相同。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中西关于座位的学问十分必要。         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是司空见惯的事。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最突出的例子是历史上著名的宴会——乡饮酒礼。乡饮酒礼始于周朝,用来宴请老人和乡学毕业、即将荐入朝廷的贤人,客观上将老与贤相结合。据《礼记·乡饮酒义》言,在安排这种宴会的座位时,将宾客至少分为宾、介(副宾)、众宾三等,宾只有一名,多由德高望重的贤能老人担当,居于最尊贵的位置;介通常也为一名,年轻的贤才最多为介,居于其次;余者为众宾,仍然依年龄论座。一般情况下,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座等。常见一些宴会场合上人们推推让让、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谦让座位次序的缘故。旧时许多人家客厅里的座位也有类似讲究,“坐,请坐,请上座”的故事,就反映出主人对不同客人的不同安排。但是,长期以来,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   在西方,人们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法国人塞尔《西方礼节与习俗》的“宴请”言,在安排座位时,先以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具体座位。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须将男女宾客分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二是男宾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据年龄安排。一位英国法学家说,“除了特殊的例外,所有的女士都是年轻的”。此外,如果男女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再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   小小座位,中西方的讲究为何如此不同?这主要是不同的思想和社会风尚等造成的。   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儒家提倡礼治,即以礼治国、治家,《荀子·修身篇》言:“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认为礼存在于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间,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和行为标准。受此影响,中国古代还形成了浓厚的歧视、忽视妇女的思想,孔子就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另外,中国长期以来农业为本,强调“家国同构”的关系,而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人越老则经验越丰富,便认为年长者是家与国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很早就形成了尚齿(年长)、尊老的社会风尚,因此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贵贱相等的前提下,便尊重老者、以老者为先。   在西方,影响力最大、渗透面最广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认为基督耶稣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世主,而玛丽亚作为唯一生育、养育上帝之子耶稣的人,有高贵贞洁的形象和慈爱、谦卑的品格,理应受到极大尊敬,被称为圣母。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便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骑士作为武士,不仅忠于君王、信仰上帝,还由敬爱圣母折射出对理想女性的精神爱恋,形成了忠诚、勇敢、高尚、文雅的骑士精神。此外,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平等、博爱思想也使尊重妇女的社会风尚发扬光大。法国人塞尔在《西方礼节与习俗》中自豪地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连续影响把妇女置于社交生活的中心地位,使妇女成为受尊重的对象,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但是,由于西方许多国家的畜牧业、商业比较发达,更需要强壮、易动和勇于冒险等特点,而人越老就越丧失这些特点,于是难以形成尊老的社会风尚,人们常常不愿谈论年龄、害怕衰老。   时代在发展,交流在加速,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在潜移默化地进行。有理由相信,中西方关于座位的学问将被人们不断理解和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使生活更加美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