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特 重型破拆工具组:中华文明该从何时算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9:38
导言 中华文明该从何时算起? 发布日起:2007-9-22 9:36:17
阅读1:中华文明该从何时算起?
大地湾遗址考古现场

c14测定大地湾遗址距今8220~4800年
大地湾遗址位置示意图

中国卫星地图
2006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有力地证实,在8000―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我国新石器时代一个相当丰厚、相当进步的文明,即大地湾文化。
几千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肇始中华文明的第一人是太昊伏羲氏。伏羲早于炎帝、黄帝约2000年,大约在8000―7000年前,伏羲(或者说是若干代伏羲)正是母系社会结束,父系社会形成过程中,一个欣欣向荣的始创文明的伟大时代的历史代表人物,他诞生并成业在今天的大地湾一带。许多古籍中关于伏羲的记载,与民间传说,形成了丰厚的伏羲文化。
“伏羲文化”与“大地湾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重叠的。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双重,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它预示着“伏羲文明”与“大地湾文明”可能是同一个远古文明的两种不同的表象与形态。它的显现可能会把我国的文明史在5000年的基础上,再往前推3000年左右。(作者周宜兴  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女人形彩陶水瓶

c14测定此瓶距今7000年
证明中华文明至少一万年,此一瓶足矣!
大地湾遗址室内巨柱和水泥地面

经化学检测,该地面混凝土强度相当于现在100号水泥

大地湾遗址中心复原的议事大厅(420㎡)
看到大地湾出土的女人形彩陶水瓶、水泥地面和其他文物的人,不可能不为我们的祖先在7000年前创造的文明感到震惊:抛开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的女人形彩陶水瓶的艺术价值不谈,单就它精湛的烧制工艺来说,足以判断7000年前的大地湾先民已掌握了非常成熟的用火和制陶技术;而他们的祖先——传说中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时间应在距今10000年前;令人瞠目的水泥地面,说明大地湾先民已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遗址内两人才能合围的巨柱,表明大地湾先民已经能建造起象皇宫一样高大、宽阔的堂厅,在这样的堂厅里,可以召开意义重大的会议,可以设想:在我们不敢想象的远古,也就是原始社会,大地湾先民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顺便说说:我们的祖先只用石制工具,是怎样把如此巨木砍下,并运到家里的呢?
导言 中华文明该从何时算起? 发布日起:2007-9-22 9:36:17
阅读2:伏羲从大地湾走来
甘肃天水市有全国规模最大、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重修伏羲庙建筑群。往北20公里渭水与葫芦河交汇处是著名的卦台山,相传为伏羲象法天地的画卦之处。面对荣获我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大地湾遗址及其出土的上万件文物,能不引起我们对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种种联想吗?
大地湾遗址是我国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因其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渊源早、技艺水平高、分布面积广、面貌保存好而享誉考古界,经碳14年代测定,遗存距今约8000年——4800年,上下跨越3000余年,最早的遗存比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还要早1000年,被我国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誉为“中国原始社会的小太阳”。
我一直认为,伏羲不是神话中的神,而应是氏族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伏羲应是父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领袖,部落联盟的代表人物。大地湾四期文化出土了数件陶祖,应是父权制的象征,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而大地湾F901宫殿建筑的发现,也是父系氏族社会的见证。这座建筑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前后乎应、主次分明、充分显示了史前建筑工匠卓越的设计才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遗址正殿内壁粉饰了一层混合石灰面装饰墙体,在居住面又粉饰一层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呈深灰色,做工很考究,工艺很精湛,经考证、打压测试,每平方厘米抗压120多公斤;经化验分析,其化学成份、物理性能及其抗压强度均相当于今之100号水泥砂浆地面的强度,被称为世界上最早、最原始、最古老的混凝土,5000年前的人造水泥。
笔者认为:F901这座宫殿就是原始社会的“人民大会堂”,它是清水河沿岸仰韶文化晚期先民们的公共活动中心,也是大地湾四期文化时政治的中心、经济的中心、宗教的中心、文化的中心……而这座宫殿的主人公的级别最高,如同封建社会的皇帝一样主宰着人类。这位主人公非父系氏族社会的杰出领袖人物伏羲莫属。
笔者认为:神话传说、文献记载与大地湾遗址考古资料这三者不谋而合,足以证明:伏羲生于甘肃,甘肃就是“羲皇故里”,甘肃就是伏羲文化的源头;大地湾遗址就是伏羲当年生活、居住、活动的中心地带,大地湾先民创造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不正是伏羲对人类众多贡献的一个缩影吗?(作者:汪国富  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中华文明历史至少一万年
大地湾是否是伏羲当年生活的地方,或许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我们能够肯定:如果从大地湾算起,中华文明历史已有8000年;如果从大地人的湾祖先算起,中华文明的历史至少有一万年!
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华文明史前史,先是介绍云南元谋人牙齿,说:这两颗牙齿距今有170万年以上的历史;然后,介绍陕西蓝田人和北京人头盖骨,说:北京人头盖骨距今有40万年历史;……最后,说:“从很早开始,我们祖先就在中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从很早开始,我就不再认同“元谋人牙齿”和“北京人头盖骨”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因为,按此逻辑推论,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应该是非洲猿人。我的观点是:一万年前的原始人为中华民族进行了体质上的准备;中华民族祖先是起源于同一地域(即以甘肃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以血缘为纽带、有着共同文化的氏族集团;在体系上,中华民族有多个分支(不是“多重起源”);在时间上,中华文明形成于一万年以来。
为简便起见,我先把主要结论陈述如下,在以后各章中再详细说明:
距今4.5万年前,印度版块开始挤压欧亚大陆。喜马拉雅山开始隆升。距今1.5万年,喜马拉雅山已隆升至6500米,阻挡了西南暖湿气流到达东亚。与此同时,古特提斯海也变成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喜马拉雅山一起,成为阻碍欧亚大陆人类东西方交通的自然屏障,使“中国”成为相对独立或封闭的地理单元。
距今1.2万年,地球最近一次冰期结束。喜马拉雅山逐渐升高,成为“中国”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地理因素。喜马拉雅山升至6500米后,改变了欧亚大陆原有的大气环流,形成了新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东亚季风系统。东亚季风系统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有二:一是“中国”内陆的生命水源,完全依靠太平洋季风带来的雨水(雨水的季节性分布,使中国腹地没有常绿草原,这就不利于中华先民发展游牧);二是寒冷、干燥的西北风,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尘土吹向黄河流域,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
季风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影响动物的生长。因此,远古时期,中华先民的狩猎活动也受季风影响。随着动物数量减少,中华先民逐渐发展舍饲畜牧业和种植农业来获得更多食物。随着人口的增长,季风系统愈益明显的影响,以及深厚、肥沃的黄土的形成,种植农业成为中华先民的必然选择。
王大有用24年时间,证明了中华第一姓是“风”。中华祖先以一字之姓,准确地揭示了他们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风”的含义有二:一,中华先民以“风”为姓,就注定了种植农业(兼舍饲猪、羊等家畜)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二,农业使中华祖先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区域(远古先民以狩猎和采集为必要的补充。直到商朝,祖先因地力衰竭而经常“游耕”,但“游耕”范围只能在地理环境相似的特定区域内进行,如从山东迁移到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区),这就使人与人的关系以血缘为中心相对固定,从而使社会习俗和文化传承也相对稳定。(后面将要说明:没有一个民族象中华民族一样,一直使用远古祖先创造的文字。)
总的来说,农业和姓氏(血缘)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这就是为什么直到现在,中国人把姓冠于名之首的原因。“风姓”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诞生!古代文献均记载伏羲姓风,说明伏羲是风性后裔;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有着共同的血缘。
导言 中华文明该从何时算起? 发布日起:2007-9-22 9:36:17
研究史前史有什么用?
即使没找到大地湾,中国人也早就知道,我们的历史很长,“上下5000年”——这个说法有一个多世纪了。现在,发现了大地湾,又使传说中的伏羲成为了真实的酋长。这下历史更长了。研究这么长的历史有什么用呢?先说一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新朋友今年22岁。如果你想彻底了解他,仅仅了解他2年的生活情况显然是不够的。为判断他是否能做真正朋友,你必须了解他以前20年的生活情况和家庭背景。所以,生活中许多事情,不“费劲”是不行的。
“五四”时期,先哲就说,“只读25史不能了解中国历史”。一来,25史侧重于政治史和帝王家谱;二来,时间也太短。尽管那时多数人认为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25史记载的时间也不到5000年的一半。现在看,25史记载的历史,不到中华民族全部历史的五分之一。
还不仅仅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就象认识一个人一样,不了解一个人出生以来的全部经历,就无法真正了解这个人。更何况,历史的事情远比个人的事情复杂。为节省篇幅,我们仅举一个例子: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奴隶社会。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届坚持毛泽东的观点,“周秦以来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郭沫若等历史学家认为周以前尤其商朝是奴隶社会。而如果这样,夏朝就必然是奴隶社会初期。可是,中华民族历来以农业为主,而在这样的社会,不可能产生奴隶社会。也就是说,农业社会不存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定数量的奴隶,和“奴隶社会”是两码事)。
这个事情就涉及到对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普适性的重新评估。如果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没有错,就是我们自己在理解自己历史的时候,机械地套用了“马克思主义公式”——这是毛泽东最反对的教条主义态度。现在,中国史学届越来越多的人否认中国历史上存在奴隶社会,只不过还没有经过认真的证明。本人研究中国史前史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证明。本人用了近20年时间研究的结果是:中国古代不存在奴隶社会。
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是:如果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奴隶社会,那么原来称为“奴隶社会”的时期是什么社会呢?如果夏、商不是奴隶社会,周朝也不是。这样,显然就要对周朝的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重新理解。而要这样,就需要对整个中国哲学史重新理解,因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儒”、“释(佛教)”、“道”。要是这样,就等于对中华民族重新认识了。所以,研究中国史前史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脱离现实”。要知道,原来的“历史”和“现实”根本就没结上,因此谈不上什么“脱离”。
要说明史前史有什么用,首先得说明历史有什么用。认为历史没用的人,当然不会史前史有用。对于这样的人,最远的历史就是清朝,而且只是《环珠格格》。认为历史有用的人,当然也会认为史前史有用。如果弄请楚史前史是8000多年,史后史才2000多年,就更说明史前史有用了。尤其,史前史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史后史和现在。你说,中国史前史是不是确实有用?
当然,认为历史没用的人可以跳过本部分不看。
中国大地湾遗址遗址   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邵家店村大地湾遗址,处于清水河与阎家沟交汇处的三级台地上,总面积约百万平方米。迄今共发掘清理出房基238座、窑址30余座、灰坑200余个、墓葬42座,遗址保存有约7800-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仰韶早、中、晚期文化。其房屋建筑及类轻混凝土材料的使用,是大地湾遗址考古中的重大发现,在国内早期建筑及建材史上具有极重要求的价值。大地湾房屋遗址类型较多,时间延续近3000年,明显地呈现出原始大村布局轮廓。早期房屋多以半地穴式、圆形为主,直径2-3米,室内有斜坡状门道和一小火塘;中期除保留半地穴式外,出现平地起建式,木骨泥墙,面积增大,地面用料礓石末修饰,平整光滑,有的还涂有赤铁矿颜料;晚期以平地起建式为主,出现会堂式房屋。其中一处建筑遗址规模宏大,总面积达420平方米,分为正室、左右侧室和前门附属建筑四部分。主室居中为长方形大厅,八柱九间,门向南开于中间,东西有门通向侧室,北有后室。主室居住面积131平方米,周围遗存有黄土夯成的断垣残壁。大厅地面光洁,厅在有两根对称大柱,柱直径51厘米,周围达1.79米,已焚毁,现存护柱泥壁已具备木结构的特点。该建筑是中国殿堂式建筑的雏形,为部落首领聚会场所。这些实物说明,当时大地湾建造者已掌握了一些较复杂的建筑技术,能够建造规模较大的会堂式房屋。
考古专家们历经20多年研究后认为:“我国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只有大地湾能在一个遗址内提供原始聚落历经3000年的发展轨迹,揭示聚落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完整演进过程。”
所谓聚落,是指人类在一个适当的地理环境内定居而形成的居所。聚落依大小分为两类:小者为乡村,大者为城市。也有学者提出第三种形式——即类城市聚落。聚落的位置选择和发展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环境制约,如水源、地貌、交通、气候、资源及其他人文因素等,尤以水源、地貌和资源最为重要。考古专家们通过对大地湾聚落中房屋形状、规模、结构、布局和朝向等特点的分析,对数千年前大地湾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有了初步了解。
据介绍,大地湾遗址所发掘出的240座房址按面积大小可分3类,按功能可分4个等级。大型房址面积在50-70平方米,属于最高级房址,是当时的公共活动中心或首领住宅;中型房址面积在30-40平方米,可能是大家族族长的住宅;小型房址被认为是单个家庭居住,面积在15-20平方米。
在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遗存,考古专家们发现了4座圆形小屋,聚落内的房址、灰坑和墓葬呈插花式分布,显示出十分原始的特点。
而到了距今约6000年的二期遗存,情况就不一样了。二期遗存是在一期基础上原地向四周扩展而成,因特点不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的村庄四周有壕沟,壕沟将村庄围成椭圆形。在这个椭圆形村庄的中心是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广场,广场西侧是一片集中的墓地。村庄中的37座房址都是以广场为中心呈扇形多层分布。同时,这37座房址面积大小有差异,建筑结构显著不同,出土遗物也有多少和精美程度的差别,这表明这些房址功能不同,居住者有等级高低之分。
而在大地湾二期聚落后段,聚落内却出现了多个中心。这一部分显示的是距今6500-6000年前的变化。专家们判断,一个中心分裂为多个中心的事实表明,最初的向心式格局已被社会发展完全打破,表明当时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多个中心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三期聚落。
大地湾前三期文化前后延续2000多年,其间,聚落规模不断由小变大,布局从简单趋向复杂,但是它们都还只是原始村庄,没有显示出城镇化的特征。
到距今约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则显示了兴旺发达的盛况。聚落面积分布巨大,密集分布区达50万平方米,巨型建筑物密集,可见当时聚居的人口众多,初步显示出了城镇化的迹象。其中前面提到的被称为“原始人大会堂”的F901巨型房址建筑,是举行祭祀、议事等公共活动的场所。在遗址的中轴线上,还分布有数座类似F901的巨型建筑。
有意思的是,大地湾前三期的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和山脚,而具有城镇雏形的四期聚落位于半山腰,两者相距不过一二里路程,但时间却穿越了整整3000年。考古专家们认为,大地湾四期聚落可能是当时的部落联盟所在地,已经脱离了史前一般聚落的窠臼,孕育着更高一级的文明因素。“或许将之视为城址的前身更为妥当,它标志着原始社会正处在向文明社会转折过渡的重要阶段”(郎树德)。
如果将人类告别以狩猎采集为食物来源的生活、开始从事农业、畜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标志,那么,包括甘肃在内的中国西部开发始于何时?仅凭文献记载难以回答这个问题,而现代考古学则为此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及丰富生动的实物证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不仅是中国最早兴起农业的地区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农业的地区之一。秦安大地湾遗址发掘研究结果表明,至迟在距今8000年前后,这里已有原始先民在繁衍生息。他们披荆斩棘,率先将野生植物培育成人工作物,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并且建立定居村落,开始制作陶器。他们是西北大地迄今所知最早的开拓者,这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他们在距今8000-5000年间,就已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文化成就,创建了西部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东部渭河上游的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东侧,遗址分布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连的缓坡山地上,现知遗址总面积达275万平方米。其遗址规模之大、遗迹遗物之丰富、研究价值之高,均为我国目前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所罕见,并远超过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

大地湾遗址1958年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4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确定其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58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该遗址。1978-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为期七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3800平方米,出土陶、石、骨、角、玉器等各类文物近万件,清理出房址241座,灶址104座,灰坑和窑穴321个,墓葬79座,窑35个,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9条。甘肃省考古研究所郎树德说:“目前,考古时间为期几个月比较正常,而像挖掘大地湾遗址这么长时间是很少见的。我们每年从4月份工作到11月份,吃住在村里,中间没有人回过家,那时还没有公路,我们从兰州来这里要坐2天的火车、汽车。而那时,每人每天只有8毛钱补助。” 据郎树德介绍,工作时最怕遇到下大雨,因为那样挖掘工作就必须停止,而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窝在房里一边打扑克,一边等待雨过天晴。
郎树德说:“在当时,打扑克是我们仅有的一种娱乐方式,七八十年代,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电视,我们只能靠听广播和看报纸了解外界,而到了雨天,道路泥泞,报纸根本送不进来,我们就只能打牌了。” 他说:“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找不到房子,几个人就挤在羊圈里睡觉,晚上老鼠四处乱爬,很多同事的耳朵都被咬得发了炎。”
今天,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向我们展示了距今几千年的原始人生活状态,展示了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遗迹。而在这些我们所能看到的珍贵文物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考古工作者所付出的劳动竟是那样的艰辛!
大地湾遗址包含五个文化期,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竟然有3000年文化的连续,这在我国考古史上又是十分罕见的。
第一期,距今7800-7350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它是发现不仅改写了甘肃史前史,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而且使西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一批最早开发陇原的大地湾先民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彩陶,同时种植生产了我国第一批粮食品种——黍,从而奠定了大地湾是我国原始农业发源地的重要地位。
第二期,距今6500-5900年。这里发掘出被称为“陇原第一村”的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这个村落以广场为中心,房址呈扇形分布,周围以壕沟环绕,平面为向心式封闭格局,展示了神奇的原始生活面貌。这一时期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其中不乏艺术珍品,如成系列的情趣盎然的鱼纹盆,将造型、雕塑、彩绘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人头瓶等 。
第三期距今5900-5600年。彩陶艺术达到鼎盛阶段,生动活泼的线条、变化无穷的图案、造型与彩绘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出原始艺术大师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四期距今5500-4900年。此期的村落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迅速扩大到整个遗址,山坡中轴线分布着数座大型会堂式建筑,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同一时期绝无仅有的史前文化聚落。这一时期还发现白灰面绘制的神秘古朴的中国已知最早的地画。
第五期距今4900-4800年。此时大地湾的聚落面积更为扩大,此前的环壕已被突破,居住和活动的地域向其东部区域拓展,面积在275万平方米左右。
大地湾是一本尚未完全打开的历史教科书和史前地下博物馆,现在的挖掘面积还不到整个大地湾遗址的1%,99%的遗址还正在黄土地下沉睡
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区102公里。大地湾遗址是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32万平方米。截止1984年,共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延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
大地湾遗址的房屋,早期多以半地穴式圆形为主,直径在2—3米之间,室内有一小火塘。中期的房屋除仍保留了半地穴的形式外,出现了平地起建的房屋,面积增大,地面用料礓石水泥修抹。晚期房屋以平地起建为主,出现了规模宏伟,形制复杂的殿堂式房屋。如编号为 F901的大房子遗址,距今6000多年,总面积达420平方米,由主室、东西侧室、后室、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组成。其中主室131平方米,地面是料礓石泥和人造陶粒轻骨料制成的混凝土,硬度相当于100号水泥。F411号房子地面还绘有一幅非常生动的地画,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大地湾的制陶业也相当发达。如发掘出的一件大型圆底龟纹彩陶盆,口径50.2厘米,卷折唇,曲折腹,圆底,口沿下有鱼纹绕周,形象逼真,花纹流畅,为同类器物之冠。著名的彩陶人头瓶,通高32厘米,口径4.5厘米,人头形口塑有清秀的五官,整齐的刘海,微鼓的鼻翼,尖圆的下颔,面呈鸭蛋形,双耳有穿孔,口目镂空,显得生趣盎然。瓶身以优美的弧线为轮廓,由弧线三角形和柳叶纹组成流畅的图案,造型优美,动人心弦。在宽带纹环底型号陶体内壁已发现有十多种独特的彩色符号,距今7000年,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资料。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还有我国最早的农业标本炭化稷和油菜籽的发现,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
大地湾遗址根据地层可分为四期:即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发现,大考古学上不仅对探讨甘肃东部地区考古编年与序列有羊现实意义,也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资料。
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0万平方米,据C14测定,遗址年代距今7800—4800年,文化遗存延续长达3000年。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遗址考古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万件,发掘房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是甘肃省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考古发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大地湾遗存包含五个文化期:
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距今7800-7300年。
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
第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500年。
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第五期即常山下层文化,距今5000-4800年。
大地湾是一本尚未完全打开的历史教科书和地下博物馆,其考古研究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了甘肃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证明了甘肃先民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曾作出过不朽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穿过现实,走进历史的时空隧道,去寻访欣赏镶嵌在陇原大地之上的史前明珠—大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