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匀质保温板切割设备:商南民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13:04

商南民歌

    

(2006-12-30 08:20:29)

歌(一)

 

民歌,即民间歌谣,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诗歌,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文章合事而作,诗歌合时而歌”。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民歌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人们用歌声来传承文明,用吟唱来传递情感,用音乐来袒露心声。一首歌就是一部史书,一段曲就是一幅画卷,一个音符就是一则动人的故事;经过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天才创造,又经过千百年时间的锤炼与打磨,这些民歌每一首都是像宝石一样的艺术珍品,是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开花正下种,错过时节无收成;太阳出来万里红,劝人行善莫行凶;霸王行凶乌江丧,韩信命丢未央宫。”——从我父亲传唱的这首山歌中不难看出:民歌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生活。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劳动人民就处于社会最低层,他们终日劳累,创造了社会财富和灿烂的文化,却过着牛马般的生活,政治上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民歌唱出心中的不平,表达对统治者、剥削者的反抗、愤懑,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抨击。各地流传的长工苦揽工调脚夫调等,都是血与泪的控诉,不少民歌则采取讽刺漫骂或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影射黑暗和各种腐恶势力与现象。历来统治者对民歌都由怕生恨,视民歌为洪水猛兽而加以禁忌;然而人民群众的口是封不住的,正如民歌中唱道的:多好笑来好笑多,好笑老爷禁山歌;锣鼓越敲声越响,山歌越禁歌越多。任凭你有遮天手,难封世上唱歌口;唱得海枯石头烂,唱得黄河水倒流。 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里,民歌唱出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遭遇:繁重的劳动、穷困的生活、不幸的婚姻、家庭的离散等天灾人祸;也唱出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幸福、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人民以歌声来抒发感情,减轻心中的忧愁。正如我县一首山歌所唱:太阳出来扯歌喉,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间解忧愁。世上多有不平事,它都装在歌里头,只管开心把歌唱,一切忧愁丢脑后。 在旧社会,妇女更是处于封建的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四重压迫之下。宁夏的《媳妇受折磨》、四川的《妇女苦情多》和我县的《人人都说黄连苦,我比黄连苦三分》等都是妇女在重压下的痛苦呻吟。它真实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这些尽显民歌无穷魅力与风采。

艺术起源于劳动,民歌来自于生活。民歌就其内容而言,真可谓包罗万象,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记录,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就我们商南人来说,可谓是民歌伴随着一生:婴儿处在襁褓之中,母亲为他唱催眠曲摇篮曲;当孩子呀呀学语时就学唱各种童谣,之后是各种幼儿数字歌、游戏歌;少年时期,唱起了“儿歌”、“放牛歌盘对歌等;青壮年时期,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歌唱领域:劳动、生活、爱情、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无所不有;各种颂歌、山歌、情歌、姐儿歌、劝世歌等数不胜数;民间小调里内容更加广泛,望郎歌、留郎歌、爱郎歌、送郎歌、私情歌、各类十二月、十二时、十绣、十爱、十杯酒、十把扇子、十条手巾、四季歌、五更歌、节气歌等简直是无事不歌、无时不歌;节日庆典时,更形成歌舞的高潮,正月玩花灯时的各种参拜仪式歌、彩歌、秧歌、花鼓、旱船歌、竹马歌、跑云歌、采茶歌等更是五花八门;在传统的习俗活动中更离不开民歌,婚嫁活动中有各种婚嫁歌,婚礼歌等“闹新房”;老人过生日有“祝寿歌”,亲人逝世后,要唱丧歌孝歌。还有各种“随想曲”、“嘲讽、戏谑歌”“大实话”、“倒转连”、“颠倒颠”、“反唱歌”、“十八扯”等等。总之,民歌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它深切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经万人之口,通万人之心,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可以说,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民歌是人民生活的镜子,是人民的喉舌,是人民的忠实伴侣。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有着广阔的天地,有着宽广远大的发展前景。

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载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淌。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就其形式而言,我县就有一句式的打夯歌与号子歌,有两句式的信天游,有三句式的还阳调,有七言四八句式各种小调,有五句式的姐儿歌,有七句式山歌与孝歌,有多段式的叙事曲;形式多彩多样。民歌里的情歌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最大妙处在于它的执著、大胆、热烈、不装饰、不应景,一如意中所欲出。例:“想你想你真想你,我想娇姐无主意,请个画匠来画你;把你画在眼珠里,望到哪里都有你。”,又如:“我想娇姐没到手,娘娘庙里许灯油,有朝一日想到手,头顶香盘手提油,老和尚敲钟我磕头!”思念之情,思念之真,思念之切,直言不讳,寄于歌唱。

商南民歌(二)

商南县,地处陕西秦岭东南麓的秦、豫、鄂三省结合部,古称“秦头楚尾”、“百二雄关”的商於之地;武关古道连接丹江航运,史为北通关中与晋陇,南达荆襄与湖广通衢之要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雄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描述的就是秦楚之战,楚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打败了强秦;结果,秦国将武关以东120里的商於(音wu )之地,割让给了楚国的故事。历史上的 商於(音wu )之地,就是包括现在陕西省的我们商南县与河南省的西峡、淅川三县及内乡县的一部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7年),刘邦欲“先到为君”,率部绕道商於之地,屯兵我县阳城富水,继而攻武关、破蓝田、出古晓关(即今之牧护关)直取咸阳,先霸王而占领了关中;汉唐时期更为朝廷官员南下以及东南各地进贡粮饷之主干线,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诗篇,到处都建有晋商、徽商及船帮会馆,这里形成了东西南北文化的交融点;明末时期,因水灾、旱灾、瘟病及战争“三洗河南”使这里几乎成了荒芜之地;故此,后来商南人的先祖大都是由江南、安徽太湖、山西洪同等移民而来,因之,这里就形成了四面八方文化的汇集地带;又因地处三省八县交界地,自然形成了民俗风情的综合区域,更是历来人们北朝华山,南朝武当的中心客栈,以上这些特殊的因素,也就是使得商南成为民歌海洋的历史渊源。“我的山歌多又多,装满千筐与万箩,用排载来用船拖。前船到了丹江口,后排还在武关河,串连排,紧挨着,船船装的都是歌。”

商南民歌,有着自己的地方特色,也有着各地的共性。既有着西北民歌的苍凉、高亢、深沉,也有着西南民歌的奔放、明亮、幽默,更有着江南民歌的曼丽、轻柔、妩媚。风格不一的民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地人性格的生动映照。他们需要凄凉婉转或豪放粗旷、高亢悲怆的调子来抒发情感,民歌是他们心灵的呼喊。是血肉俱全、泪笑并存的。

我对民歌情有独钟。从小就喜欢聆听父辈们在山间地里边劳动边唱着的悠扬歌声;少年时代就对民歌的词与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回家参加劳动期间,学得了会唱不少的山歌、姐儿歌、孝歌和各种旧时流行小调。尤其酷爱一些历史典故歌曲,让人学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喜欢那些“劝世歌”,它教会了你怎样做人;“穷人莫把富人爱,多少有钱的无三代,江山也有兴和败;昔日孔明祭东风,东风河西又河东,莲花栽在藕池中,人争闲气一场空。”这是我父亲传教我的第一首抱蒙歌曲,也是我最喜欢唱的和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的歌曲。生产队集体在山上挖地、锄草时,经常由一人领唱,大家跟着和唱或幺号子,使大家都忘记了劳累与饥困,呈现出一派轻快与欢乐的场面。我也曾广征博采收集抄写了好几本歌集,可惜我退伍回来时,全都被老鼠咬成碎片而荡然无存。

文化大革命期间,老的民间歌曲被视为“四旧”破除了,再没人敢唱;从此以后,民歌便几乎消声隐迹了。随着广播喇叭、收音机、录放机、VCT、电视卡拉Q现代化音响、MP3、电脑网络的不断普及更新和发展,现在,大多数中青年都不知晓民歌为何物?民歌仅成为老年人头脑里的记忆了。

然而,代表人民群众心声的事物,总是有着无限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改革开放以后,留恋过去自由歌唱时代的人们,总是舍不得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被白白葬送掉!开始小心翼翼试探性地抄录着一些歌集,禁不住在无人时哼唱起来。随着自由空间的扩大,胆子越来越大,思想越来越解放,唱民歌的人就越来越多,歌声也就越来越高。上世纪90年代,被禁锢了将近30年的民间狮舞花灯开始复苏,“民间小调”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得以重新唱了起来;农村老人去世时,又兴起了“打待尸”唱“孝歌”的仪式。与时俱进——这是民歌的灵魂和不竭的生命之源。尽管社会上遍及存在着“不知饿人饥”的“饱人”、 “不食周谷”的伯夷、叔齐之类的“贤人” 、自命清高“非礼勿视”的“达官贵人”、死抱着陈腐观念和清规戒律不放的 “卫士”、认为自己“不是人”的“超人”等等迂腐,无论他们对民歌有怎样的误解、偏见、蔑视、诽谤与攻击;皆不能阻挡百花怒放文艺春天的到来!

自由民主,是进步社会的特征。文化复兴,百家争鸣,是国家兴旺强大的盛世标志。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壮乡国际民歌节的成功举行,中央电视台原生态民歌赛播映,西安性历史博物馆的揭幕,皆表明我们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路径。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神往的民歌,价值不容低估,必将得到重新认识而发扬光大起来!这也是我数年来苦心收集、挖掘、整理出的《商南民歌集》,得以与大家见面的原因之所在,正如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音乐,有人将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愿望得以实现,幸莫大焉。

2006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