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庭中庭下庭怎么看:第05章使用图层来合成图像,图层是Photoshop三大基础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02:35

Photoshop图层初识

如果我们要改变下左图上方的蓝色小球位置,就需要先创建一个符合小球大小的选区,这并不困难,可以使用椭圆选框工具来创建一个正圆的选区(可通过〖空格 CTRL 单击图像〗放大图像)。之后使用移动工具移动选区中的内容就可以了,如下中图所示,白色箭头代表鼠标拖动的方向和目的地,在今后的图例中都将使用这种箭头来表示拖动轨迹。

但是移动后,原先小球所在的地方产生了一个空白区域,如下右图。这是因为原先的内容被“挖走”,于是Photoshop利用背景色来填补这个空缺,也就是说依据背景色的不同,填补这块区域的颜色也不同。很明显这样做破坏了图像。

破坏图像的罪魁祸首是谁呢?严格来说是我们,因为那个洞不就是我们挖的嘛,呵呵。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图像,或者说这幅图片中所有的像素,都是位于同一个图层中,彼此密不可分。因此移动一个地方的像素就会造成空缺。这就如同在一张纸上挖一块必然会留下一个空洞一样。这对于充满变数的创意设计过程而言是非常不方便的。如果需要改动某个部分,就必须完全重新做过。

现在明白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书法家不是普通人能够当得了的吧,因为文字必须一笔到底一气呵成,中途无法修改,需要凭借大量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拥有这种驾驭力。



而使用图层之后,可以将球和背景分离开,存放在不同的图层上,这样移动球的时候就不会对背景造成破坏,如下左图。下右图是调整前后图层调板的样子。从中可以看到图层调板中不再是单一的背景层。





图层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初学者要特别注意图层的层次问题,因为层次会引起遮挡。另外图层混合模式是一个难点,按照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而言,要理解图层混合模式是比较困难的。实际上即使是专业的熟练的使用者也未必通晓。在实际使用中大家就自己多试验各种混合模式的效果。以后再去理解具体的原理。

现在喝口水,打起精神,本课的内容“有点多”。其中有关图层混和模式的内容将在后面的课程中系统学习,只在本节的练习中略为尝试一下。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几次和图层打了擦边球,现在来正式地学习图层。图层是Photoshop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图层也已经成为所有图像软件的基础概念之一。在Illustrator和GoLive中也有相类似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图层呢?它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

比如我们在纸上画一个人脸,先画脸庞,再画眼睛和鼻子,然后是嘴巴。画完以后发现眼睛的位置歪了一些。那么只能把眼睛擦除掉重新画过,并且还要对脸庞作一些相应的修补。这当然很不方便。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是这样,很少有一次成型的作品,常常是经历若干次修改以后才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不是直接画在纸上,而是先在纸上铺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把脸庞画在这张透明薄膜上。画完后再铺一层薄膜画上眼睛。再铺一张画鼻子。如下图,将脸庞、鼻子、眼睛分为三个透明薄膜层,最后组成的效果。这样完成之后的成品,和先前那幅在视觉效果上是一致的。

虽然视觉效果一致,但分层绘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可修改性,如果觉得眼睛的位置不对,可以单独移动眼睛所在的那层薄膜以达到修改的效果。甚至可以把这张薄膜丢弃重新再画眼睛。而其余的脸庞鼻子等部分不受影响,因为他们被画在不同层的薄膜上。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后期修改的便利度。最大可能地避免重复劳动。因此,将图像分层制作是明智的。



在Photoshop中我们也可以使用类似这样“透明薄膜”的概念来处理图像。在图层调板〖F7〗中可以察看和管理Photoshop中的图层。图层调板是最经常使用的调板之一,通常与通道和路径调板合并在一起。一幅图像中至少必须有一个层存在。

0501如果新建图像时背景内容选择白色或背景色,那么新图像中就会有一个背景层存在,并且有一个锁定的标志。如下左图。如果背景内容选择透明,就会出现一个名为图层1的层。如下右图。





现在我们就利用图层来绘制一个简单的人脸。新建一个图像〖CTRL N/CTRL 双击空白区域〗,尺寸400×300或自定,RGB模式8位通道。背景内容白色。

然后打开图层调板〖F7〗,在其中看到已经有一个名称是“背景”的图层存在了,并且图层最右方有一个锁定的标志。类似上左图。

0502图层调板可以显示各图层中内容的缩览图,这样可以方便查找图层。默认是小缩览图,可以使用中或大,也可关闭缩览图。方法是在图层调板空白区域(即没有图层显示的地方)单击右键更改缩览图大小,如下左图。也可点击图层调板右上角的小三角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调板选项”。如下右图。下方的“将缩览图剪切到图层边界”和“将缩览图剪切到文档边界”选项是缩览图显示的方式,现在先如下左图选择为后者即可。注意:CS及更早版本不能选择缩览图显示方式。

即使是小缩览图,占用图层调板的空间也很多,有时候反而降低了图层调板的使用效率,所以在实际使用中意义不大。当大家熟练以后,建议关闭缩览图以获取较大的图层调板使用空间。在下面我们先使用小缩览图查看方式。





现在我们通过以下的实际操作过程来学习图层,新建一个400×255(注意单位是像素,也可自己设定)的白色背景图像,然后新建一个图层用来画脸庞。新建图层的方法就是点击图层调板下方的按钮(下左图红色箭头处),会看到图层调板多出了一个叫“图层1”的层,这样就已经建好了图层了。通俗地说已经盖上了一层透明薄膜。

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新层都是透明的,注意缩略图中“图层1”显示出灰白相间的方块。这种方块图案我们在以前见过,是对图像透明部分的表示方法。透明部分也就是没有任何像素存在的地方,是一种“空空如也”的状态,就如同透明且没有任何图案的玻璃一样。

0503按住ALT键在图层调板中双击“图层1”会出现一个对话框,如下中图。可以在其中改变图层名称和颜色标记。颜色标记的作用是让图层名字在调板中显得突出,与图层中的内容倒并无关系,可依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颜色标记。这里我们把名字改为face,把颜色改为红色。

如果只想更改图层名称,直接在图层调板中双击图层名即可(注意不要双击图层名之外的区域),将会出现输入框,如下右图。可以使用中文命名图层。







我们使用形状工具中的椭圆〖U或SHIFT U〗来绘制,注意必须使用第三种“填充像素”绘图方式(红色箭头处)。其他设定参照下图。这里一定要设置正确。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前景色在face层中画一个椭圆当作脸蛋。画之前一定要注意图层调板中目前选择的是否为face层,画完后从face层的缩览图中可以看到大致的形状。如下左图。如果画之前选择的图层是背景层,这个椭圆就会被画到背景层上。要当心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再新建一个图层命名为eye,颜色标记为绿。选择一个与前面不同的颜色画一个代表眼睛的圆。绘制过程中按住SHIFT键可绘制出正圆形。如下中图。

缩览图可用来判断并选择图层,不过一些较细小的部分在缩览图中就很难看到,比如下中图eye层的缩览图就看的很不清楚。这是因为两个缩览图的比例是符合图像中两个图层的实际比例的。要想提高图层缩略图的可读性,可使用较大的缩览图。但大缩览图也会增加图层调板的高度而降低图层调板的效率,所以为了方便查找和选择,应该用恰当的名字命名图层,同时使用颜色标记加以区别。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将缩览图剪切到图层边界”这种方式(CS及更早版本不具备),如下右图,缩览图将以各自图层中的内容作为比例标准,而不再以整幅图像的大小作为比例标准。具体使用何种显示方式可依据各自的喜好和实际需要。

这个脸蛋是不是有点象鸡蛋?哈哈,大家不要觉得它简陋,因为此时我们是尽量用简单的图形来讲解图层,现在就接触过于复杂的图像反而会令大家眼花缭乱。掌握好知识以后别说是鸡蛋,就算是原子弹氢弹我们也能画出来。再说达芬奇当年不也是从画鸡蛋开始的嘛。







现在看起来是独眼龙,应该把另外一边的眼睛也补画上才完整。但是有个问题,两个眼睛应该要一样大吧,那如何能画一个与之前一样大小的圆呢?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复制现有的图层来达到目的。我们将eye层复制一个就可以了。

0504复制图层的方法是在图层调板中将图层拖动到下方的新建图层按钮上。这样会生成一个名为“副本”的新层。图层的颜色标志也会随之复制。如下左图。 也可以按住ALT键拖动图层。如下中图。

在选择图层的前提下通过【图层 新建 通过拷贝的图层】〖CTRL J〗来复制,但颜色标志不会随之复制。 通过【图层 复制图层】命令可以将图层复制到其他的图像中去,前提条件是在Photoshop中有多个图像打开,可以在目标中选择所打开的图像名称,选择为新建(如下右图)的话,将会建立一个新的图象。

在这里明确一下图像和图层的关系:图层从属于图像,一幅图像中可以存在多个图层。





复制完之后,看见画面上还是只有一个眼睛。这是因为这种方法所复制出的图层和原图层位置完全一致,是重叠在一起的。此时在图层调板中选择“eye副本”层,使用移动工具〖V〗在图像中拖动即可。同时按住SHIFT键即可保持水平、竖直或45度方向的拖动。如下左图。移动工具在公共栏的选项有两个选项:自动选择图层、显示定界框,在这里我们先将它们全部关闭。它们的作用稍后将介绍。

另外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如下中图的那些粉红色的线,这些是智能参考线,它能够使我们更加方便地观察图层对齐的效果,这将在后面的内容介绍,现在先不用理会。如果觉得碍眼,可通过【视图 显示 智能参考线】关闭。

需要注意的是,移动工具是以图层调板中目前的选择层为移动对象的,与鼠标在图像中的位置并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只要在图层调板中选择了眼睛层,那么无论移动工具在图像中任何一个地方按下拖动,都将会拖动眼睛层。即使把光标放在脸或其他图层的图像上也是拖动眼睛层。如下右图,在几个红点处按下鼠标都可以拖动眼睛层。但前提条件是移动工具公共栏中的“自动选择图层”选项必须关闭。







0505此外在使用移动工具的时候,可以使用键盘的上下左右键来移动图层,这种使用方向键头移动的方式也称为“轻移”。每次轻移的距离依据图像显示比例不同而不同,如果在100%显示比例下,每次轻移的距离是1像素,按住SHIFT键每次移动10像素。显示比例越小轻移的实际距离就越大。

牢牢记住:我们针对图层的任何操作都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被选中的层才可以进行移动或者是其他一些操作,这个原则很重要。比如想要使用画笔工具画东西,就必须先明确要画在哪个层上。选错图层是新手常犯的错误。或者是忘记了层次的概念,把应该分层制作的部分做在了同一个层上。再经过了若干步后才会发觉到最初的错误。比如前面我们画完脸后没有新建层,而把眼睛也接着画在脸这个层上。这样虽然错了,但此时在图像上却看不出来,因为这时画面效果和分层制作是一样的。而要复制眼睛层时就会发现错误了,因为复制出来的图层中也是一个脸加一个眼睛。从现在起,我们心中就要时刻有着图层这个观念。就如同吃饭时要记着拿筷子夹菜一样。

虽然在Photoshop中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图层(CS及更早版只能选择一个图层),因此移动工具也可以同时移动多个图层,但画笔等绘图类工具只能在一个图层中使用,比如不可能同时在face层和eye层中绘制图像。以后要学习的滤镜也只能对单个图层作用。因此要随时注意当前选择的层是否正确。选择图层的方法就是在图层调板中相应的层上点击一下即可。

0506除了用上面的方法来复制图层以外,也可以使用移动工具在移动中直接进行复制。方法是选择移动工具后,在图像中按住ALT键,光标从变为,表示启动了移动复制功能,拖动鼠标即可复制出新层(按下鼠标后可放开ALT键)。如下图。同时按住SHIFT键可保持水平(需全程按住不放)。

其实,在图层调板中也可以按住ALT键拖动图层来完成复制,如下右图。





0507现在再来明确图层和图像的关系:图像是指最初由新建命令(或打开已有的图像)建立的,是由多个(至少一个)图层所合成的整体效果。它具有尺寸和边界。

而图层实际上是没有边界的,可包含比整个图像更大的内容,最简单的证明就是:大家可以将eye或face层移动到图像边缘之外去再移回来。但超出图像尺寸范围的部分将看不到。这就如同风景和相机的关系一样,拍摄下来的照片能反映出局部的风景,但不代表实际的风景就只有照片中那么多。

可以认为一幅图像中各图层的大小是相同的,因为都是无限大。只是不同图层中所包含的像素可能不同。所谓像素不同就是指图层中图像的大小或颜色上的差异。比如上例face层中的像素数量就多于eye层。而我们通过复制的两个眼睛层,像素数量和颜色都是相同的。如果更改了其中一个眼睛层的颜色,那么这两个层的像素就属于数量相同而颜色不同了。 

Photoshop大师之路:图层的选择

接着我们建立一个名为nose的新层,颜色标记为蓝,画上一个扁椭圆形的鼻子,这样就算完成了一个简单人脸的绘制。此时在图层调板可以看到刚才所建立的所有图层。如下左图。



0508在图层调板中每个图层的最左边有一个眼睛标志,点击这个图标可以隐藏或显示这个层。就如同电灯开关一样。如果在某一图层的眼睛图标处按下鼠标拖动,所经过的图层都将被隐藏,如下左图。方向可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

如果按住ALT键点击某图层的眼睛标志,将会隐藏除此之外所有的图层,如下右图。再次按住ALT键点击即可恢复其他图层的显示。





0509如果要调整某一图层的位置,就在图层调板中选择那一层,然后使用移动工具〖V〗在图像中即可移动。切记要先选对图层再进行移动。前面说过,移动时鼠标的起始位置并不重要,比如移动eye层,只要选择了这个层,在图像中任何地方都可以移动这个层。另外,即使图层处于隐藏状态,它仍然可以被选择和移动。

0510如果要同时移动多个图层,就需要同时选择多个图层,在同时选择了多个图层后,就可以使用移动工具〖V〗同时移动这些层。同时选择多个图层的方法是按住CTRL键在图层调板中单击各个图层,会看见有多个图层被同时选择,如下左图,在已经选择了nose层后,按住CTRL键单击1处和2处,形成了同时选择3个图层的效果。

如果按住CTRL和SHIFT键单击,将会选择两层之间所有的图层,如下右图,在已经选择了nose层后,按住SHIFT键单击1处,形成了头尾及中间所有图层的选择。

在已经选择了多个图层的前提下,按住CTRL键在图层调板中单击将取消该层的选择。CS及更早版本不能同时选择多个图层。





现在我们学会了如何选择单个或多个图层,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设计构思的变化,经常需要将各图层往不同的地方移动,比如先移动eye层,再移动nose层,然后移动face层,接着又可能需要再次移动eye层,在这种情况下,每次都通过图层调板来选择图层比较麻烦。是一种“龟速选择”方法。要想快速选择图层,就不能依赖图层调板,而要采用其他的途径。

0511现在我们先选择nose层,然后使用移动工具〖V〗在图像中鼻子的位置(下图红色箭头处)单击右键,会弹出右键关联菜单,可以看到菜单中列出了三个层的名称。这时点击face层的名称就选择了face层,同时在图层调板中会看到所选图层从nose变为了face。如下图。

在列表中有一项“选择相似图层”是选择同类型的图层(CS及更早版本没有此选项),如选择所有的文字层等,这将在以后介绍。



这种选择图层的方式明显较快,可是为什么点右键的时候会出来三个层呢?又为什么只出现三个而其他层(如eye层)并没有出现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如果图层在右键点击的位置上有内容存在(说得专业些就是有像素存在)的话,就会在列表中出现该层的名称供选择。如果图层在这个位置上是透明的,即没有任何像素存在,是“空”的,那么它就不会出现在列表中。这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因为两个眼睛层在上图鼠标右键点击的位置上都是透明的,所以没有出现在列表中。如果要在右键点击的关联菜单中见到眼睛层,就必须在眼睛的像素图像范围内点击右键。

在右键关联菜单中图层的层次高低与图层调板中一致。图层调板中层次较高的图层在弹出菜单中的层次也较高。这样即使没有图层调板也可以判断出图层的层次。

0512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同时选择多个图层,方法按住SHIFT点击右键即可(关联菜单出现后可松开)。如下图,在先选择了nose层的前提下,在红色箭头处按住SHIFT单击右键,将出现与之前相同的图层列表,只是同样在菜单中点击face层后,face层与nose层被同时选择了。CS及更早版本不能同时选择多个图层。



0513注意如果图层处于隐藏状态(即关闭了标志),或图层中像素的综合不透明度低于10%,该层不会出现在右键关联菜单的图层列表中。注意这里所说的是“综合不透明度”,它低于10%有两种可能:

一是将图层整体不透明度调为10%以下,如下图红色箭头处。这样该图层中任何一个地方的像素都将低于10%的不透明度。是一种“绝对的10%”。

二是由于绘制时绘图工具本身的不透明度就低于10%,这样即使在图层调板中的不透明度是100%,它的“综合不透明度”也将低于10%。是一种“相对的10%”。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体会一下,首先选择eye层,在图层调板中将该层的整体不透明度设为9%(或更小),然后使用移动工具〖V〗在图像中eye层的位置上单击右键,在出现的图层列表中就没有了eye层。如下左图。

现在按下图层调板下方的新建按钮建立一个新层(层次高低无所谓),将前景色设为纯黑〖D〗,然后选择铅笔工具〖B/SHIFT B〗,在公共栏中将铅笔的不透明度设为9%(下右图红色箭头处),直径30像素,在新建层中点一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略灰的圆形(准确说应该称为圆点),之后切换到移动工具〖V〗在这个圆形上点击右键,出现的图层列表中没有新建层的名字,而此时该层的不透明度是100%的。如下右图。





现在来考考大家,如下图,在同一个透明图层中,分3次绘制了3个圆,透明度分别为9%、9%、10%。两两相交成品字形排列。那么,使用移动工具分别在123456点单击右键,有哪些点会出现该层的名字,哪些点不会出现?答案在本节最后。请在完成本题后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我们已经知道,用移动工具在图像中点击右键后,Photoshop将判断出现在列表中的图层,它是以鼠标点击处的那一点(可称为鼠标点)为准,判断各个图层在这个鼠标点上的像素状态(即不透明度小等于9%或大于9%)。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如果图层的内容是中空的,即周围有像素包围而中间部分为透明的话,那么在透明位置点击,该层不会出现在图层列表中。

我们来做个实验,首先将眼睛层再复制一层并移动到下方(可使用移动工具按下ALT键进行移动复制),然后使用矩形选框工具在中间选择一块并删除选区中的内容【编辑 清除】〖DELETE或BackSpace〗,之后取消选区〖CTRL D〗。然后在删除掉的区域中(下图1处)点击鼠标右键,看看这个复制出来的眼睛层是否会出现在图层列表中。大致过程如下图所示。

想起以前在学校做卫生的时候,我们把教室里里外外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铮亮,结果卫生检查组用手去摸教室门板的顶部,那是我们谁都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无论其它地方怎样干净,还是以检查组手摸的地方为准,被评为不合格。就如同图层的选择是以鼠标点击那一点为准的一样。



前面说过,在一个图层中那些没有像素的地方就是透明的。是一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Photoshop中用灰白相间方块方块表示透明,如果要更改方块颜色和大小,可以通过【编辑 首选项 透明度与色域】〖CTRL K,CTRL 4〗修改。建议使用默认的设定。

除了上面在使用移动工具的时候点击右键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更快地选择图层。可称为“光速选择”。

0514同样在使用移动工具〖V〗前提下,按住CTRL键直接在图像中单击,那么在这个鼠标点最高层次的图层就会被选中。相当于先点击右键然后选择列表中最高的层次一样。如下左图3处地方,按住CTRL单击1会选择eye层,单击2会选择face层,单击3会选择背景层。如果同时按住CTRL和SHIFT键将会同时选择多个图层()。

但要注意,这种方法对于不透明度低于50%的层是无效的。这里的50%和前面所说的10%一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图层整体不透明度设为50%以下;或者是图层中像素本身的不透明度就低于50%。请注意后面有关不透明度的部分。

这种选择图层的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应该是最常用的,不过其也有局限,如果一个较高层的内容完全遮盖了一个较低层,那么那个较低的层就无法用这种方法直接选择。这时只能使用前面两种方法去选择。

另外,如果在移动工具公共栏的选项中打开“自动选择图层”,则相当于前面所说的按住CTRL单击的效果。此时无需按住CTRL键直接在图像中单击即可选择图层。但是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导致误操作,因此建议关闭这项功能。另外开启此项目后可再决定“自动选择组”是否开启,它的作用是选择图层组。有关图层组的内容将在本课后面部分学习到。

“显示变换控件”选项我们将在以后介绍,这里可以自己先试试看。建议在平时关闭这项功能。如下右图。





有关图层的选择最后要注意的是:Photoshop可以允许(CS及更早版本不允许)没有任何一个图层被选择,我们可以在图层调板中按住CTRL单击目前处于选择的图层,这样就没有任何图层被选择。如下左图。如果此时使用移动工具,将会出现如下右图的错误提示。





0515在使用移动工具的时候,按住CTRL键不放,可用鼠标在图象中拖拉出一个选择框,凡是接触到选择框的图层都会被选择,如下图。

需要注意的是拖拉的起点位置,不能在“nose”、“eye副本”、“eye”、“face”层有像素存在的区域,否则不会出现选择框而会直接移动图层。虽然背景层中也有白色像素存在,但背景层的特殊性允许这样做。如果选择框的起点一定要在“face”层的位置上,需要先将该层予以锁定。有关锁定的内容将在本课后面部分介绍。



0516在实际操作中,应多使用移动工具去选择单个或多个图层,这种不通过图层调板的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技巧,在已同时选择了多个图层的情况下,按住CTRL点击其中的单个图层,是无法单独选择它的。比如我们同时选择了“eye”层和“face”层,这时如果要单独选择“eye”层,按住CTRL点击它是无效的,仍然还是维持选择两个图层的状态。当然,我们知道可通过按住CTRL和SHIFT键单击“face”层以取消对它的选择,但如果有很多图层同时被选择,就要逐个点击以取消选择。所以这种理论方法并不实用。

比较实用的方法是按住CTRL在图像其他地方(已选图层以外的区域)点击一下,这样要么是选择了其他图层,要么是未选择任何图层。然后再按住CTRL点击“eye”层,即可单独对其选择了。这个操作大家应该多做练习,建议大家在全屏无调板状态下进行这样的图层选择练习,熟练后可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现在回答前面提到过的问题。

不会出现层名字的点为:1、2。因为这两处的像素不透明度都低于10%。3处的不透明度是10%,因此会出现。

4处由两个9%的圆交融而成,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地方被9%的笔刷绘制了两次,那么它的不透明度应为17%。按照这个思路想一下5处和6处,它们的不透明度肯定都高于9%的,因此也都将出现。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又有疑问:怎么知道两次9%会得到17%呢?照这样不断累加下去又会是多少呢?在这里列出前4次不透明度叠加的算式,大家可以从中找到规律。这个算式不必深究,即使完全不了解也不影响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和使用。

1:9%
2:9%+(1-9%)×9%=17.19%
3:17%+(1-17%)×9%=25.19%
4:25%+(1-25%)×9%=31.75%

从这里我们要认识到,即使在同一个图层中,图像的不透明度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因为一个地方点击不出现列表就认为整个图层都是如此。就如同前面提到的我曾因为门板的顶部没有打扫就被评为卫生不合格一样,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错误的。

0517此外,可以将信息调板切换到不透明度方式(下左图红色箭头处)来查看图像中鼠标位置处的不透明度。注意这里所显示的数值是针对整体图像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某个图层。因此如果有背景层存在的话无论怎样移动都只能看到100%的数值,要在其中看到正确的不透明度数值,需隐藏背景图层(关闭背景层的眼睛标志),如下右图(由于不透明度太低因此图像并不明显)。

在以后的操作中,如果只想查看某层的不透明度信息,应隐藏其他所有图层,尤其是与其像素位置上有重叠的层。



   

Photoshop大师之路:图层层次关系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已经感觉到图像中的各个图层间,彼此是有层次关系的,层次最直接体现的效果就是遮挡。位于图层调板下方的图层层次是较低的,越往上层次越高。就好像从桌子上渐渐往上堆叠起来的一样。位于较高层次的图像内容会遮挡较低层次的图像内容。我们接着上面制作的人脸图像继续学习,也可以点此下载范例PSD文件。

0518改变图层层次的方法是在图层调板中按住层往上方或下方拖动,可跨越多个图层。如下图,我们把nose层移动到face层的下方,注意拖动的目的地要位于face层与背景层的接缝处(图中红色线条处)才可以。这样nose层就看不见了,因为被face层遮挡住了。

注意:只要确保选择了nose图层,即使因为被其他层遮挡而看不见,也仍然可以通过移动工具〖V〗移动。因此以后如果使用移动工具移动图层时发现没有图层在移动,而Photoshop也没有报告错误,那么很可能就是你们在移动一个被其他层遮挡住的图层。

如果将nose层移出face层的像素范围,它就可以“重见天日”。



也可以先选中图层,然后通过【图层 排列】中的各个命令以及相应的快捷键来改变图层层次。

其中的后移〖CTRL [〗就是往低层移动,前移〖CTRL ]〗就是往高层移动。这个前后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将图像竖立起来挂在墙上面向我们,那么原先较高的层次距离我们就较近,也就是较为靠前。而原先较低的层次就较远,也就是较为靠后。所以前移一层的意思就是提高一个层次,在图层调板中就是往上移动一层。反而反之。

置为顶层〖CTRL SHIFT ]〗就是直接移到最高层;置为底层〖CTRL SHIFT [〗则就是移到最低层。注意现在即使我们使用命令将某层移动到了最底层,却还是在那个背景层之上。这是由背景层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1:背景层层次位于最底部且层次不能改变。无法移动,无法改变不透明度。

2:背景层可以直接转化为普通图层,普通图层也可以经由互相合并成为背景层。

3:背景层并不是必须存在的,但一幅图像只能有一个背景层存在。

0519如果要改变背景层的层次、将其移动或者改变不透明度及其他一些操作,就必须先将背景层转为普通层。方法是按住ALT直接在图层调板中双击背景层,将其转化为名为“图层0”的普通图层了。如下左图。也可以在图层调板中背景层上双击,这样会出现如下右图的对话框,输入一个名字或直接确定即可。





刚刚说过背景层并不是必须存在的,如果新建图像的时候将背景内容选择为透明(下图红色箭头处),即可建立一个没有背景层的,全透明的空图像。图层调板缩览图中可见一个全部是透明区域的图层(下图绿色箭头处)。以前我们新建图像的时候之所以都选择白色背景,是因为那样建立图像之后会带有一个白色的底色,比起那种代表透明的方块图案来说,在视觉上会较为舒适一些。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在大部分时候仍然建立白色背景的图像。



0520既然可以建立新图层,当然也可以删除现有图层。最常用的方法和前一课中删除通道的方法类似,从图层调板中拖动某个图层到垃圾桶按钮上,如下左图。这种删除方式不需要事先选中图层,按照下左图的情况来说,在目前选择的是nose层的时候,并不需要先选择eye层,直接就可以将其拖动到垃圾桶按钮上完成删除操作。

此外,可以按下DELETE或BackSpace按钮删除所选择的图层。当然在删除之前可要看清楚是否选择正确。选择图层的方法就是在图层调板中点击或用移动工具按住CTRL键在图像中点击。

如果在选择图层后单击垃圾桶按钮,这样会出现一个如下右图的确认删除的提示。如果勾选“不再显示”选项,以后同样的操作将直接删除图层而不再提示。如果想再开启提示,可通过【编辑 首选项 常规】〖CTRL K,CTRL 1〗,点击位于最下方的“复位所有警告对话框”。

最慢最原始几乎没有人会用到的方法就是通过【图层 删除 图层】了。

以上方法总结起来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直接拖动到垃圾桶按钮之外,在删除之前都必须确认目前的选择是否正确。而所选的图层既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注意CS及更早版本使用上述删除方法只能针对单个图层,如果要用这些版本删除多个图层,可通过后面介绍到的合并图层及图层分组方式间接达到目的。





建议大家在实际制作中不要随意删除图层,应先予以隐藏(点击图层调板中该层的眼睛标志),在制作完成后再决定是否删除。隐藏和删除在画面效果上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作品保留最大的编辑灵活性的一种方法。   

Photoshop大师之路:图层不透明度

除了改变位置和层次以外,图层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可以设定不透明度。降低不透明度后图层中的像素会呈现出半透明的效果,这有利于进行图层之间的混合处理。

按下〖TAB〗隐藏所有调板,然后使用【视图 屏幕模式 全屏模式】〖按两次F〗将Photoshop切换到一种没有调板没有菜单没有窗口的显示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为操作留下最大的屏幕空间。

OK,现在在不借助图层调板的前提下完成以下操作:改变一个眼睛的色相让两个眼睛的色彩有所区别。然后将两个眼睛移动到脸的边缘。如下图。该怎么做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过程,改变色相就是使用色相/饱和度调整工具,虽然我们在之前已经使用过很多次,但不同的是这次多了图层的因素。所以要先正确地选择图层后再使用。在有图层调板的时候只要在调板中点击选择即可,而现在没有图层调板了,我们就需要使用前面所说的用移动工具来选择图层。

所以先选择移动工具〖V〗,按住CTRL点击位于右方的“eye副本”层,再使用色彩/饱和度调整工具〖CTRL U〗,改变色相到+35左右(可自己决定其他数值)。然后移动到脸部边缘。再按住CTRL单击“eye”层并移动到合适位置。有必要的话再调整一下两个眼睛的图层层次,使改变颜色后的眼睛位于较高层次(可通过置为顶层命令来实现〖CTRL SHIFT ]〗)。这样就在不借助调板和菜单的前提下“摸黑”完成了操作。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能够摸黑行进的人其实对道路是了如指掌,内心是非常明亮的。

以后大家到公司应聘,在老板眼中,在全屏方式下完成操作的你肯定显得比那些需要借助菜单和调板的人来得更专业。因为他看不懂你操作的步骤,看不懂自然他感觉是因为操作者水平高啊。同样,全屏操作使得你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酷。当然啦,在高手(比如我)和同是本教程的读者面前就免了吧。

0521现在回到正常显示方式〖F〗,当然大家也可以继续留在全屏方式下耍酷。然后〖F7〗开启图层调板(也适用于全屏方式)。然后在图层调板中改变eye层(注意正确选择图层)的不透明度为50%,如下左图红色箭头处。然后再改变eye副本层的不透明度为50%,图像效果改变顺序如下右图。

当不透明度为100%的时候,代表完全的不透明,图像看上去非常饱和非常实在。当不透明度下降的时候,图像也随着变淡。如果把不透明度设为0%,就相当于隐藏了这个图层。层的不透明度虽然只对本层有效,但会影响到本层与其他图层的显示效果。

在右图中可以看到,当蓝色眼睛层的不透明度下降以后,与脸层产生了一种色彩重叠的效果,在两者的相交区域内脸层的色彩加重了。此时位于其上层的紫色眼睛层没有受到影响,那是因为紫色眼睛层次较高且处于100%饱和状态。

当紫色眼睛层的不透明度下降以后,与蓝色眼睛层和脸层产生了重叠效果。这时无论改变蓝眼层或是紫眼层或是下方脸层的不透明度,都会同时影响三者间的重叠效果。





假设各图层中的像素均为100%不透明,那么当各图层处在100%的不透明度时,彼此间是不存在重叠效果的。当各图层处于半透明(即不透明度低于100%)时,在图层内容之间的重叠区域就会呈现色彩重叠的效果,此时改变任何一个层的不透明度,都会影响这个重叠区域内的效果。

注意在图层调板上,刚才调节不透明度的地方下面(下左图红色箭头处),也有一个百分比的调节,写着“填充”。试着调节一下,会发觉单独改变“填充”的效果和单独改变“不透明度”效果相同。它们其实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在后面的内容中就会学习到。

就现在来说可以认为两者的作用都相同,就是更改图层的不透明度。那么将眼睛层的不透明度设为50%填充设为100%,与不透明度设为100%填充为50%的效果,在图像中看来是相同的。如果将两者都设为50%,那么图层就是25%的实际不透明度了。

类似这样几种不透明度综合作用的例子在Photoshop中很常见,也并不复杂。举个例子,比如新建一层用50%不透明度的笔刷绘制图案,当图层不透明度为100%的时候,图案就已经是50%的不透明效果了。如果图层不透明度再下降为50%,那么图案的实际不透明度就应该是50%基础上再50%,就是25%。这时所看到的效果,应该和用100%不透明度的笔刷绘制后将图层不透明度降为25%的效果(100%基础上的25%,就是25%),是一致的。可以调出信息调板〖F8〗,比较一下两者的色彩数值,应该是相等的。如下中图。当然,如果用25%的笔刷然后以100%的图层不透明度显示,那么效果也和下中图相同。从这里我们不难总结出,图像的实际不透明度就是与之有关的几个不透明度值的乘积。





在实际的操作中,图层不透明度因为位置明显所以大家经常只记得这个不透明度控制,而忽略了Photoshop中其他的不透明度控制。这其他的不透明度控制主要是指绘图工具在绘制时工具本身的不透明度设置。初学者常因为图层不透明度为100%时图像还是半透明而感到困惑,这很可能就是因为没有顾及到绘图工具的不透明度设置。

建议大家在使用画笔等绘图工具时最好都设为100%不透明度,后期通过调节图层不透明度去实现各种半透明效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绘图工具的不透明度要在绘制前设置,然后在绘制时才能看到效果,不满意的话还要撤销,然后重新设置再行绘制。这自然较为麻烦。相比之下图层不透明度不仅调节方便,并且效果立现。不满意可以直接修改无需重绘。

再者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不透明度在后期调整中只能降低而不能提高。如果先使用50%的笔刷绘制了图像,那么在以后的调整中只能降低而无法高于这原始的50%不透明度。所以为了保留最大的调整余地,也为了方便及简化操作,应该把图像的半透明效果全部交给图层不透明度去控制。

当然,在实际的制作中也常会遇到需要在一个图层的不同区域设置多种不透明度的情况。那么首先考虑能够分层制作就分层,在不同层中设置不透明度。如果难于分层制作,那么还是建议在绘制时候都使用100%不透明度,然后使用以后课程中将要介绍的图层蒙版去实现不同地方的不同半透明效果。如下图即是使用图层蒙版实现了同一图层中不同区域的多种不透明度。



这里要附带说明一下,信息调板中所反映的色彩数值,是以在图像上所呈现的效果为准的。并不是以图层中实际像素的颜色为准。这一点与不透明度的数值显示原理相同。造成图层中实际像素颜色值与呈现效果中颜色值不同的原因目前有两个:一是图层中像素的不透明度低于100%(无论是绘制时还是更改图层不透明度),造成了与下方图层中颜色产生混合。二是我们后面要学习到的,由于更改了图层混合模式,即使图层中像素的不透明度为100%,而图层本身的不透明度设定也是100%,也会造成与下方图层中的颜色产生混合。

现在回来说说刚才提到的在图层调板中的“填充”百分比,它的效果看起来和图层不透明度差不多,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明确这个填充也是一种不透明度,但它只针对图层中原始的像素起作用。

那什么叫原始像素呢?就是指如同我们刚才那样画上去的图形,可以是用画笔、形状或者填充选区等方式绘制出来的,也可以是从其他图像中粘贴过来的部分。可以说到此为止我们在Photoshop图层中所制作和看到的效果都属于原始像素。

与之相对应的,有一种类型的图像不是通过绘制或粘贴产生,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的。比如在后面课程中将会学习到的图层样式。样式的英文单词是Style,在Photoshop以及Illustraotr中都存在。样式可以用很简单的步骤做出很出色的效果,因此非常好用。现在我们先来阐述样式的概念。

我们如果到乡村去游玩,常会看到布满爬山虎的墙,爬满青藤的树干或电线杆。它们的外表看上去都是绿色的。如下左图是我在福建泉州拍摄的照片。那屋子的墙本来就是绿色的吗?不是,那绿色是由外部的寄生植物产生的。所谓寄生就要有一个宿主,墙壁是爬山虎的宿主,没有墙壁就没有爬山虎。从这种特性上,我们可以称爬山虎的绿色是添加在墙上的一种Style,也就是样式。引申开去,衣服是身体的样式,京剧脸谱是演员的样式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一个宿主。而它们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为宿主“化妆”。

0522Photoshop中的样式是指图层样式,就是在图层的基础上为图层化妆、添加一些视觉效果。我们可以打开样式调板【窗口 样式】,默认的样式调板应该如下右图。

如果其中的样式列表不符,可以点击调板右上角的按钮后选择复位样式并在确认对话框中按下好按钮。如果排列的方式不符,就点击调板右上角的按钮后选择小缩览图。如果选择纯文本、小列表或大列表方式可以直接看到每个样式的名称。缩览图方式下将鼠标停留在缩览图上一会儿也会出现名称提示。

位于下右图样式列表第一行第一个的样式(红色箭头处)功能是清除。可以通过点击它来清除图层上现有的样式。





注意,这个按钮在以后课程中统称为圆三角按钮,它位于调板的右上角。复位调板的方法一般就是点击该调板的圆三角按钮后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相应的复位选项。为节约篇幅,在之后的内容中将不再叙述复位的方法,只会提“复位笔刷”、“复位样式”之类。

调出样式调板后,选中face层(使用移动工具按住CTRL单击图像中的face),然后在样式调板中点击各种现成样式,会看到脸层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如下左图。

同时注意图层调板中face层发生了变化,在原先的face层名字之后出现了标志和一个三角形(下右图红色箭头处),点击三角形后会出现许多附属样式层,这些是样式的独立效果指示,也就是图层样式为face层所做的各种具体的化妆方法。一个图层样式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效果组成。可以通过点击左端的眼睛图标来隐藏某项独立效果,关闭下右图兰色箭头处的眼睛标志将隐藏(不是删除)整个样式。平时应点击三角形收起附属样式层以节约调板空间。





除了利用现有的样式外,我们也可以自己设定样式。图层样式对于网页设计来说是很重要很常用的,关于样式设定的详细内容将在以后课程中介绍。这里先粗略接触一下。

首先清除掉face层现有的样式,可以使用菜单【图层 图层样式 清除图层样式】,也可以在图层调板face层上点击右键然后选择清除样式,注意点击的位置不能在图层缩览图上。其余的方法以后介绍。

清除样式之后我们来自己设定一个简单的阴影效果,确保选择层是face层,然后点击图层调板下方的标志,如下左图红色箭头处。注意在这个标志有边还有一个很细小的向下三角形。还记得工具栏中的部分按钮也有一个细小的三角形吗?这种三角形就是表示点击后会有其他选项出现,相当于多项选择题。而没有小三角形的按钮点击后就执行单一功能,没有其他选项,相当于单选题。

点击后选择投影这一项,将出现一个如下中图的很大的设置框,全部的图层样式效果都在这里设置。由于前面我们已经选择了投影这一项,所以看到在设置框左边的样式效果列表中投影一项已自动打勾。设置框右边也自动切换到投影的一些调整选项。在这里我们都使用默认的投影设置而不作其他的调整,因为说好了现在只是粗略“见识”一下,图层样式的详细内容将在以后课程中介绍。所以按下设置框右上角的好按钮,完成设定。此时可以看到face层被添加了一个阴影的效果。如下右图。







此时我们来看图像中新增加的阴影部分,这阴影是用绘图工具画上去的吗?不是。它是根据face层这个“宿主”产生的附属效果,也可以说是附属像素。因此,这阴影部分便不属于“原始像素”。此时在图层调板中改变填充的百分比数值为0%,就会看到一个奇妙的效果。如下图。原先绿色的face层消失了,只剩下阴影。



为什么以前我们下降填充不透明度的效果,和下降整体图层不透明度效果是一样的,而现在却不一样了呢?

以前我们的图层中只含有原始像素,而现在除了原始像素之外又多了一部分的附属像素。前面说过,填充控制的是图层中原始像素的不透明度,也就是说填充对附属像素是无效的。所以这一次我们下降填充后属于原始像素的脸消失了,属于附属像素的阴影部分不受影响。于是产生了如上图般的效果。

虽然同处在一个图层中,但是原始像素和附属像素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区”。从级别上来说,图层整体不透明度是最高级的,是中央政府,它控制着图层中所有的行政区,包括原始和附属像素。而填充属于地方政府,它只负责管辖原始像素行政区。

0523除了从图层调板拉动滑杆改变不透明度的数值以外,还可以使用键盘上的数字键来快速设定。比如改为80%就按一下8,30%就按一下3,如果要改为47,快速地先后按下4和7。这样是更改图层整体不透明度数值。如果按住SHIFT再按数字键将更改填充不透明度数值。需要注意的是,数字键在键盘上分布在两个地方,一是位于字母区上方,二是位于键盘右方专门的数字小键盘区。如果要更改填充不透明度的数值,在按住SHIFT键之后必须按位于字母区上方的数字键才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更改不透明度只能针对单个图层有效。如果同时选择了多个图层,是不能更改不透明度的。如果确实需要同时更改多个图层的不透明度,可以通过后面将要学习到的图层组来实现。

这种方法和在以前课程中所学到的改变画笔工具不透明度的方法一样。那如何区别呢?

其实很简单,如果选择了绘图类工具,数字键就是改变这个工具的百分比选项,这个百分比选项未必是不透明度,比如模糊工具〖R/SHIFT R〗的选项是强度。而如果没有选择绘图类工具,数字键就是改变图层的不透明度。

作为我们现在来说,要记熟哪些是绘图类工具哪些不是,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大家一个快速判定是否可以使用数字键的方法:就是观察目前的公共栏中是否有百分比选项。有的话数字键就是改变这个工具选项。没有的话就是改变图层不透明度。如果有两个百分比选项,那么另外一个就是按住SHIFT键后再按数字键。

现在就本节中比较难懂和重要的部分作一下总结:

1:各个图层不透明度互相独立,各自调整。

2:图层不透明度为100%不能保证图像就是完全不透明的。图像半透明效果可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

3:如果图层中所有像素的不透明度低于50%,将无法用选择工具按住CTRL键在图像中直接点击选择。如果低于10%就不再出现在右键关联菜单中。

4:背景层作为一种特殊图层,一定是100%不透明,且不能调整不能移动。

注意,在后面的课程中将不再叙述图层的选择方法,因此请仔细学习这部分内容并确保能够熟练操作。

还有,本节中提到的原始像素和附属像素这两个概念名词,是我们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而自创的,在Photoshop官方的技术文档中并不存在。在其他教程中也许也看不到(如果看到的话,很可能那就是引用了我们这里的解释方法哦)。大家要根据这两个名词理性地去理解这两类像素的概念,掌握之后则不必拘泥于这里的名称。  

Photoshop大师之路:图层链接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选择多个图层组合在一起移动,但是这种组合是临时性的。比如我们选择两个眼睛层一起移动后,又选择了其他图层,此时原先的临时组合就不存在了。以后如果要移动两个眼睛层,就必须再次选择两者。这显然是麻烦的,为此Photoshop提供了图层链接功能,这个功能通俗来说就是将几个图层用链子锁在一起,这样即使只移动一个层,其他与其处在链接状态的图层也会一起移动。

0524链接图层的方法很简单,如下左图,在选择了多个图层后,点击图层调板下方的链接按钮(下图红色箭头处),就实现了所选择的图层的互相链接。几个图层被链接以后,移动它们之中任何一层,其余的层都会随之移动。

在建立了链接后,选择处于链接中的任何一层,其他处于此链接中的图层也会在图层调板中显示出链接标志,如下右图,在选择了“eye副本”层时,“eye”层也显示着链接标志。





0525如果要将其他图层加入到现有的链接中,就必须将其与现有链接层同时选择,然后点击链接按钮。不过并不需要选择原有链接中的所有图层。假设现在要将“nose”层加入到已有的两个眼睛层链接中,那么在如下3图的情况下点击链接按钮均可达到目的。



0526解除图层链接的方法是选择处在链接中的图层后,点击图层调板下方的链接按钮。允许在选择多个图层后同时解除它们的链接。

图层链接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移动图层时其余某些图层可自动跟随。这在CS及更早版本中很常用,因为早期版本不允许同时选择多个图层,所以如果要同时移动多个图层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链接,早期版本中的图层链接大都是临时性的,比如需要同时移动或同时进行变换(缩放、旋转等,在以后的课程中将学习),完成后基本都会解除链接以便继而对单个图层进行操作。

我们现在使用的Photoshop允许同时选择多个图层,这个功能在实际效果上已等同于临时性的图层链接,而使用移动工具组合CTRL和SHIFT键进行多图层的选择也非常方便。从实际操作中来看,如果需要建立“永久性”的图层链接,一般都会使用图层组(本课后面部分将学习到),因此图层链接功能变得不再常用甚至可以说不再必要。

无论是同时选择多个图层,还是将多个图层组成链接,有很多针对单个图层的操作都无法使用,比如改变不透明度、用画笔绘图、调整色彩、删除图层、复制图层,还有今后要学习的滤镜等,都还是只能针对单个图层有效。

有关图层链接最后要注意的是:Photoshop允许多组链接同时存在。比如“eye”可以和“eye副本”成为一组链接。同时“nose”和“face”可以组成为另外一组链接。虽然如此,但一个图层只能存在于一组连接中,比如“eye”层不可能在和“face”图层组成链接的同时,又和“nose”图层组成另外一组链接。如果这样做,新建立的链接关系将代替旧的。  

Photoshop大师之路:图层对齐

出于制作的需要,我们经常要将一些图层排列在同一水平或垂直线上,我们将左眼的位置单独往上方移动一些,如下左图。这样两个眼睛就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了,现在来使用对齐功能。注意如果图层处于隐藏状态是无法参与对齐的。

选择需要进行对齐的两个眼睛层,顶部公共栏中就会出现对齐方式的选择(在使用移动工具前提下,其它工具不会出现此选项)。如下右图所示。前面6个按钮功能分别是:顶对齐、垂直居中对齐、底对齐、左对齐、水平居中对齐、右对齐。我们只要按前面三个水平方式的任何一个按钮都可以完成对齐了。





那么这三个按钮的区别何在呢?其实它们是依据图层中像素的面积大小来安排对齐方式的。由于我们这里的两个眼睛层的像素面积是相同的,所以看不出区别。为了让效果明显,我们将左边的眼睛缩小一些并更改颜色。

0528确保正确选择了图层的情况下,使用移动工具〖V〗,在顶部公共栏开启“显示变换控件”选项(下左图红色箭头处),此时眼睛周围会出现调整框。在4个绿色箭头所指处按下鼠标拖动即可调整眼睛层像素内容的大小。调整的时候同时按住SHIFT键可保持此时的长宽比例不变,避免将正圆调整成椭圆。在调整的时候顶部公共栏将会出现相应的信息值,如下右图,观察其中的W和H百分比,即是我们调整图层内容大小的长宽比例。将其调整为约55%,按下回车键完成变换。注意如果开启了“保持长宽比”选项(如下右图红色箭头处),那么就相当于按住SHIFT键。

在实际使用中类似的操作大都使用自由变换命令来完成,且功能更齐全,而移动工具的这个附加变换选项不仅功能少,还容易造成误操作,实用价值不大,建议不要使用。





在缩小了一只眼睛后,我们再将另外一只眼睛的颜色改变一下,在确保正确选择了图层的前提下,使用色相/饱和度〖CTRL U〗,将色相随便调整到一个数值(如下左图是调整为+50的效果)。

0529这个时候我们再分别使用前面三个对齐的选项,就会看到区别了。如下右图所示,可以看出,这三种排列方式是以各图层中图像的Y轴长短为标准的,形象的说就是以高矮为标准的。由于Y轴是垂直的方向,因此这三种对齐方式的名称实际上都应以垂直开头,称为:垂直居顶、垂直居中、垂直居底。当然,我们还是要以Photoshop中的说法为准。即顶对齐、垂直中齐、和底对齐

形象地说,顶对齐相当于几个气球飘到房顶,无论气球大小,停留的高度就是房顶的高度。垂直中齐相当于穿山楂串,每个山楂无论大小都从中间穿过。底对齐相当于合影照相,无论谁高谁矮都站在地面上。





为什么不介绍左对齐、水平中齐、右对齐的效果呢?大家把书本或者显示器旋转90度再看上右图就可以了。

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既然是对齐,那么谁和谁对齐呢?换句话说,是小眼睛对齐大眼睛,还是大眼睛对齐小眼睛?这两者咋看起来没有区别,可是这牵涉到一个移动的问题,既然是对齐,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动移动图层的操作,那究竟是小眼睛移动去对齐大眼睛,还是大眼睛移动去对齐小眼睛呢?

我们在排队的时候,随着一声“向右看齐”!,每一行都以最右边的一个人作为基准进行排列。这里的图层对齐也要有个基准层。基准层保持保持不动,其他图层参照基准层进行移动。那如何确定谁是基准层呢?这要分开2种情况来说。

0530一是同时选择多个图层的情况下(无论这些层是否被链接),图层调板类似下第1图或下第2图。向上看齐(即顶对齐)就以原先位于最顶部(仅限于所选择的图层中)的图层为基准层,那么向下看齐(即底对齐)就是以原先位于最底部的层为基准层。垂直中齐则两个(或多个)图层同时向中心位置移动。如下第3图所示。

二是链接了多个图层,但只选择了其中某一层,图层调板类似下第4图,那么对齐的基准层就是以这个被选择层(即“eye”层)为准。









确定好基准层是很重要的,否则对齐的效果会有重大差别。另外,虽然对齐操作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图层的移动,但在历史记录中只算作一步。

我们看到排列对齐的按钮有12个。可是我们现在只能选择前面6个,后面6个无法使用,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后面那6种属于分布方式,必须有三个以上的层链接才有效。大家可以自己先试试看,我们将在以后的实例中学习使用。

Photoshop提供了智能参考线(CS及更早版本不具备),这是一种根据图层内容自动判断对齐方式的功能,非常实用。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使用它。

0531首先要确保对齐功能开启【视图 对齐】〖CTRL SHIFT ;〗,并且【视图 对齐到 参考线】有效,这样就可以使用智能参考线的对齐功能了。为了更好地观看对齐效果,特别是在图像中内容繁多的时候准确判断对齐的对象和方式,应同时开启【视图 显示 智能参考线】。智能参考线默认为洋红色,可从Photoshop首选项的“参考线、网格和切片”项目〖CTRL K,CTRL 6〗中更改。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没有开启智能参考线的显示,它的对齐功能也仍然有效。

0532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智能参考线的原理,它实际上就是找出图层内容的边界和中心,将每个图层内容以横竖各3条共9条隐形线贯穿形成。以下左图的例子来说,图层最顶部就是X1,最底部是X3,最左侧是Y1,最右侧是Y3,由X2和Y2共同形成的就是图层中心点。这样在移动过程中,Photoshop自动对比所有图层中这9条隐形线,并互相对齐。对齐的表现就和我们以前建立过的普通参考线一样,在靠近相应位置一定距离时会产生吸附效果。

以两个图层对齐来说,在X方向上就有9种对齐的可能性,即第一图层的X1、X2、X3分别与第二图层的X1、X2、X3对齐。加上Y方向上同样数量的9种可能性,共构成了81种对齐方式。如下中图演示了其中3种X和Y同时对齐的情况。灰色线条为图层各自的隐形参考线,黑色线为产生对齐效果的参考线。

明白了智能参考线的原理后,它的使用就不再神秘,在移动图层的过程中如果这9条线之间有对齐情况出现,那么所对齐部分的参考线就会自动出现,如下右图。







除了可以在移动图层时提供参照之外,在创建选区的时候智能参考线也可以发挥作用,原理其实就是将选区也看作是一个有内容的图层来参与对齐。如下2图是在创建选区时出现的参考线,下左图表示选区的Y2线与正圆的Y2线及其下方图层的Y1线对齐,下右图则表示选区的X2线与正圆的X3线及其下方图层的X1线对齐。

此外,在使用裁切工具及切片工具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智能参考线。

  

Photoshop大师之路:合并图层

虽然将图像分层制作较为方便,但某些时候可能需要合并一些图层,就是把几个图层的内容压缩到一个图层中。要参与合并的层都必须处在显示状态。合并图层的快捷键为〖CTRL E〗,在几种情况下使用的效果也不同。

0533在只选择单个图层的情况下,按下〖CTRL E〗将与位于其下方的图层合并,合并后的图层名和颜色标志继承自原其下方的图层,如下左图。

0534在选择了多个图层的情况下,按下〖CTRL E〗将所有选择的图层合并为一层,合并后的图层名继承自原先位于最上方的图层。但颜色标志不能继承。注意CS及更早版本需要将多个图层进行链接后才可进行多图层合并,合并后的图层名以合并前处于选择状态的图层为准。





0535如下图所示,原先位于下方的“face”层由于和原先位于最上方的“nose”层合并,合并后的图层还是位于最顶层,使得两个眼睛都被其遮挡了。由于合并图层会造成图层层次的改变,因此合并后需要注意图层的层次是否正确。



0536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较少用到的合并命令,是针对全部图层的整体操作。不需要事先选择图层。也可以点击图层调板的圆三角按钮后选择。

1:【图层 合并可见图层】〖CTRL SHIFT E〗,它的作用是把目前所有处在显示状态的图层合并,在隐藏状态的图层则不作变动。

2:【图层 拼合图像】则是将所有的层合并为背景层,如果有图层隐藏拼合时候会出现如下图的警告框。如果按下好,原先处在隐藏状态的层都将被丢弃。

  

Photoshop大师之路:锁定图层

锁定功能是早期的Photoshop中很有用的功能,因为当时版本只允许撤消一步操作。因此经常使用锁定功能来防止误操作。而现在的版本具备历史记录功能,已无所谓多一两次的误操作。因此就实用而言,锁定功能用到的机会很少。

Photoshop提供了4种锁定方式。前面我们看到在背景图层上就始终有一个锁定的标志,这是因为背景层自动具有一些锁定功能。我们可以自己来给图层设置锁定。图层的锁定选项位于填充不透明度的左方(下左图红色箭头处)。

0537进行锁定前首先要确认是否正确选择了图层,只允许在选择单个图层的前提下使用锁定,选择多个图层或选择背景层则无法进行锁定操作。要对背景层进行锁定操作,必须先将其更改为普通图层。另外,除了普通图层之外的其他一些特殊图层(如填充层、调整层等),有些锁定项目是不能使用的。

0538点击图层调板上方的锁定位置按钮,这样该图层就无法移动。如果试图移动会弹出警告框。如下左图是用鼠标移动的警告,下右图是用键盘方向键轻移的警告。在以后当我们安放好了一些图层后,为了防止意外移动它,就可以使用此项锁定。







0539如果开启了图像像素锁定,那么我们就无法对图层中的像素进行修改,这修改既包括使用画笔等绘图工具进行绘制,也包括使用色彩调整命令。这里要弄清楚,移动图层虽然在效果上看图像改变了,但这并不是修改像素。假设图层中原来有1000个像素,移动以后也还是1000个像素,虽然有些像素可能会被移出图像边界而看不见,但它们还是存在的。

0540我们已经知道在图层中存在某些“什么都没有”的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透明区域。这透明区域有两种说法:一是“没有任何象素存在”,二是“分布着完全透明的像素”。不必去刻意思考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对于图层中的透明与不透明部分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想象为沙漠与绿洲的关系,沙漠就相当于图层中的透明区域,而绿洲就相当于图层中已经有实际图像内容的部分。

0541透明像素锁定的作用就相当于确保绿洲的面积不变,绿洲部分不会变为沙漠,沙漠部分也不会变为绿洲。当此项锁定开启时,绘图工具就无法在透明区域中发挥作用,而只能在已有内容的非透明区域中绘制,如下2图,使用画笔工具〖B/SHIFT B〗,在关闭和开启“face”层透明像素锁定的两种前提下,沿着相同轨迹绘制得到的不同结果。





0542如果开启锁定全部,那么这个图层既无法绘制也无法移动。并且无法更改图层不透明度和图层混合模式。而在前3种锁定中图层不透明度和混合模式是允许更改的。  

Photoshop大师之路:使用图层组

制作过程中有时候用到的图层数会很多,尤其在网页设计中,超过100层也是常见的。这会导致即使关闭缩览图,图层调板也会拉得很长,使得查找图层很不方便。虽然我们前面学过使用合适的文字去命名图层,但实际使用中为每个层输入名字也很麻烦。我们还学过使用色彩来标示图层,不过在图层数量众多的情况下色彩的分辨作用也十分有限。使用移动工具点击右键或按住CTRL单击选择图层的方式虽然很好用,但也无法缩短图层调板的空间。并且有一些类似更改图层层次这样的操作,还是在图层调板中看起来比较直观。

为了解决图层调板过长的问题,Photoshop提供了图层组功能。

大家还记得在本课前面部分提到过的图层样式吗?样式中的详细内容可以折叠或展开,展开的时候会列出所有的详细样式,同时占据较多的图层调板空间,而折叠以后就只相当于一个图层所占用的空间大小。图层组的效果也也类似于此,它的原理就是就是将多个层归为一个组,这个组可以在不需要操作时折叠起来,无论组中有多少图层,折叠后只占用相当于一个图层的空间。

0543建立新图层组可通过【图层 新建 组】。也可以通过图层调板右上角圆三角按钮选择“新建组”。不过最常用的方法是点击图层调板下方的按钮(如下各图中红色箭头处)。注意新组的层次在之前所选择图层之上。如果创建之前选择的是“face”层,那么新组就位于“face”层之上。如果之前选择的是“eye”层,则位于“eye”层之上。如果之前没有选择任何图层,则新建的组将位于最顶部。如下3图所示。与图层样式类似,展开或是折叠可以从标志左边的三角箭头得知。箭头向下为展开,向左为折叠。新组默认是处于展开状态的。







0544可通过图层调板将现有的图层拖入空组中。如下左图,选择一个或多个图层后直接拖动到组的名称上。如果拖入的是多图层,各图层原先的层次关系保持不变。图层原先的颜色标志也将保留。

0545如果将图层拖入已有其他图层存在的图层组,则可以指定新拖入图层在图层组中的层次,可以将“nose”层拖动到“eye”层的上方(如下中图),或拖动到“eye副本”层的上方(如下右图)。







我们之前说过使用移动工具



〖V〗在图像中点击右键将会出现图层列表,那么在建立图层组后,在相应位置上点击右键就会出现图层组的名称,同时列出组中的图层名,如下左图。注意位于组中的图层名字将向右缩进一些。

点击图层组左方的三角形标志(如下左图红色箭头处)可折叠图层组,折叠后的图层组只占用原先一个图层的位置,如下中图。可以看到图层组是没有缩览图的。也许今后版本的Photoshop能够显示组缩览图。0546如果要将nose层移出图层组,可在选择后直接拖出,要注意拖动的目的地。要么拖动到图层组的上方,要么拖动到图层组最底部图层的下方,如下右图中两处绿线处。尤其注意拖动到下方的位置,如果只是拖动到红色线处,则只会更改“nose”层的层次到“eye”层下方,但该层还是处在图层组中。







如果在图层组被选择的时候点击新建图层按钮(下2图红色箭头处),新建的图层会自动归入到这个图层组,前提条件是图层组处于展开状态,如下左图。如果图层组处于折叠状态,新建的图层将不会归到图层组中,如下右图。





0547和普通图层相同,在图层调板中直接双击图层组的名称就可以改名。按住ALT键双击将会出现图层组属性,如下图。可以在其中修改名字和组颜色标志。如果更改了组颜色标志,那么组中所有层的颜色标志将被统一更改。

通道选项相当于显示组中图层的红绿蓝色彩通道,全选代表正常显示。如果图像是CMYK或其他模式的,这里就显示相应的通道选项。这个功能不常用,具体应用将在以后介绍。



位于同一个图层组中的图层相当于一个整体。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即使组中的各图层没有链接关系,它们也可以被一起移动、变换、删除、复制。前提是必须选择图层组,单独选择组中的层是无法整体移动图层组的。

2:图层组也具有不透明度的选项。在选择图层组后可通过数字键快速设定图层组的不透明度。同时图层组也具有混合方式,默认为“穿透”。有关图层和图层组的混合模式将在以后介绍。

0548尤其是图层组不透明度选项,这使得最终图像的不透明度又多了一个变数。在前面我们学习过,一个图层中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不透明度,一是在绘制时绘图工具(以后还将接触通过粘贴等方法)的不透明度设定,再就是图层本身的填充不透明度和整体不透明度设定。如果这个图层位于图层组中,那么还要参考图层组的不透明度设定。这还不算全部,因为Photoshop中可以建立多达5级的子图层组,每一级的子图层组不透明度都要受到上一级图层组不透明度的影响。

虽然看起来很缭乱,但这些影响不透明度的选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只能降低不能升高。这样我们在使用绘图工具或通过其他方式向图层中添加内容的时候,就应尽可能令内容不透明度达到100%(即完全不透明),这样在后期修改中可以获得最大的不透明度设定自由度。

再者就是尽可能减少调整不透明度的次数,比如有多个图层都需要调整到相同的不透明度,最好就是将其归入同一个组中,这样只需要设定图层组的不透明度就可以了。类似的操作上的小技巧在我们以后的实例练习中就会用到。

0549将图层组拖动到图层调板下方的新建按钮



上即可复制图层组。如下左图。

是否还记得选择图层后使用移动工具〖V〗按下ALT移动将复制这个图层?那么在选择图层组后,使用移动工具按住ALT键移动就可以复制整个图层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原先的图层组中有图层处于隐藏状态,在通过这种方法所复制出来的图层组中它们将自动处于显示状态。比如先在图层组中将“nose”层隐藏,然后使用移动工具复制图层组,就会看到复制出来的新组中“nose”层是显示的。

这种复制方式在我们以后的设计制作中将发挥极大的作用。虽然即使不是用图层组,我们也可以在选择多个图层后用同样方法复制图层,在视觉效果上也是相同的,但过多的图层数量会降低图层调板的使用效率。

0550删除图层组的方法就是拖动图层组(一个或多个)到垃圾桶图标



上。如下右图。也可以在选择后(一个或多个)直接按DELETE键或BackSpace键删除。另外还可以通过【图层 删除 组】。





0551和图层一样,图层组也可以被隐藏,方法也是点击图层调板中图层组名称左方的眼睛标志



。当图层组处于隐藏状态时,位于图层组中的所有图层都将被隐藏。需要注意的是,图层组中的图层依然可以自行设置隐藏与否,如果有些图层自身被设置为隐藏状态,那么无论图层组是隐藏或是显示状态,这些图层都不可见。

0552除了新建图层组并将现有图层拖入组中的方法以外,我们也可以将多个图层直接组成图层组,方法是先选择多个图层,然后通过【图层 图层编组】〖CTRL G〗也可以点击图层调板右上角的圆三角按钮



后选择“从图层新建组”。此外也可以在选择多个图层后直接拖动到图层调板下方的



按钮处,如下右图。





0553前面我们提到过图层组中是可以存在子图层组的,通俗地说就是组中组。这有利于更好地管理图层,在Photoshop中最多可以存在5级图层组。可以直接将现有的组归为新图层组的子组,方法是选择图层组(可选择多个)后〖CTRL G〗,如下左图。也可以在现有的图层组中选择几个图层后〖CTRL G〗,将这些组归为子组,如下右图。

也可以选择图层或图层组后拖动到图层调板下方的新建组按钮



处。





如果在处于展开状态的图层组中选择任意图层,点击新建组按钮



将建立一个子组。如下左图。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之前所选的是图层组,那么同样的操作将建立一个同级组而不是子组,如下右图。因此在操作前要明确图层调板中的选择以免发生错误。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图层调板中将一个图层组拖入到另一个图层组中,成为其的子组。如果目的地的图层组处于展开状态,还可以直接指定层次,如下左图。如果目的地的图层组处于折叠状态,则拖入的图层组位于目的地图层组中的最底层,此时展开图层组即可看到,如下右图。





0554可以将图层组变为一个普通层,组中的所有图层将被合并。方法是选择图层组后〖CTRL E〗。如下图。这是该快捷键的第三种使用前提:选择图层组时使用〖CTRL E〗将合并组中所有图层(组中处于隐藏的图层将被丢弃)。



0555最后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对齐功能时,如果选择的是图层组,那么将以整个组中的图像内容作为对齐的参考,智能参考线也基于整个图层组的图像内容发生作用。如果想要以个别图层对齐,就必须通过图层调板选择具体相应的图层。

我曾制作了一个画面内容较多但技术水平中等的网页设计稿,合并图层后通过网络发去一家正在招聘设计人员的公司作为题目,要求前来应聘的人都模仿我的设计稿来制作。之后我让公司将30多份应聘者制作的PSD源文件给我发来,很快我便选定了一位。公司对此还有些疑惑,因为他们也看过全部人的作品,感觉没有多少区别。我给出的理由是:不看实际效果,因为那并没有多少难度,重点是看他们的图层组织。我在Photoshop中逐一打开源文件观看,这位应聘者的图层组织最合理。

合理的图层组织非常重要。首先,构成网页的图像细节很多,且多有重复。使用图层组复制可以快速地制作差别不大的各个部分。再者,可移交性在团队合作中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图层组织使别人可以较容易看懂源文件并接手工作。最后,合理的图层组织说明操作者有清晰明朗的制作思路,说明其是一个富有经验的成熟的设计师。

由此看来,学会恰当地使用图层组是很重要的。以后大家去应聘的时候,可要注意你源文件中的图层组织哦。  

Photoshop大师之路:使用图层复合

设计是一种随心而至的感觉,因此我们经常会对各图层进行诸如移动、隐藏、改透明度等操作。因为多比较才能找到感觉。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在尝试各种布局之后觉得并不满意,想回到最初的状态,这时也许会因为操作的步骤数超出了历史记录的范围,而无法返回了。图层复合的作用就是将各图层的位置、透明度、样式等信息存储起来。之后可以简单地通过切换来比较几种布局的效果。这个功能是非常实用的,也很简单。下面我们来介绍如何使用。

那个绿色的脸是不是看腻了啊,那我们换一个。点此下载范例PSD文件,打开后的图层布局如下图所示,图中有Photoshop、Illustrator、GoLive、99ut.com等字样,并且加上了简单的图层样式。这些是我用绘图板书写的,大家如果都觉得不错那我以后再出字帖吧。



0556可通过【窗口 图层复合】打开图层复合调板。如下左图。点击调板下方的新建按钮将会出现如下中图的对话框。名称是显示在图层复合调板中的名字。注释中的内容可自行输入一些说明文字。“应用于图层”中的三个选项代表图层复合所存储的信息种类。“可视性”是指各图层显示、隐藏的状态。“位置”是指各图层在图像中的位置。“外观”就是图层样式、图层不透明度设定以及图层混合模式。建议全部选上。确定图层复合调板如下右图。点击三角形可以展开或折叠注释。

要更改已有图层复合项目的名字,就在图层复合调板中双击项目名字。如果要更改存储选项,可双击项目名字右方的区域,就会出现如下中图的新建时的设定框。需要注意的是,图层的层次改变是无法在图层复合中存储的。







现在我们将图层按照如下左图的调整好,同时降低“99ut.com”的不透明度为30%左右。注意此时在图层复合调板中,原先位于新建图层复合状态“First”左方的指示标志现在移动到了上方的“最后的文档状态”。如下中图。这是因为目前图像中各图层的状态与“First”相比发生了改变。

0557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刚才移动了图层位置,更改了图层不透明度。如果在图层复合状态“First”的存储设定中并没有包括“位置”和“外观”选项,那么此时指示标志将仍然停留在“First”。因为图层复合“First”只关注各图层的“可视性”是否被改变,而我们并没有隐藏图层的操作,因此将被认作没有改变。因此我们之前强调了这些选项必须全部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记录的完整性。

现在将改动后的图像存储为一个新图层复合记录“Second”,如下右图。记住要选择全部存储选项。







接着再将各图层移动到其它位置,隐藏“GL、“AI”、“PS”三个层的图层样式。隐藏图层样式的方法是先点击如下中图绿色箭头处的眼睛标志,如果样式列表没有出现可先点击红色箭头处的三角按钮展开样式列表。并将它们的不透明度都设为60%。之后设定“99ut.com”层不透明度为100%,再为其添加一个“投影”和“颜色叠加”的样式(此步非必须,有困难可略过)。之后存储图层复合状态为“Third”。完成后图层复合调板如下右图。点此下载完成后的PSD文件







0558在图层复合调板中点击名称前面的小框标志(下左图红的箭头处)即可切换各种图层复合状态。注意点击复合状态的名字是不会切换的。

0559如果要更改已存在的图层复合中的储存状态,可先选择图层复合的名称(不是切换图层复合状态),然后按下图层复合调板下方的更新按钮(下中图红色箭头处),此复合中的存储记录就被替换为目前所看到的状态。利用这个功能也可以在已有的图层复合记录中互相更新,如下右图,目前切换到了“Second”图层复合状态,而选择的是“First”状态,如果按下更新按钮,那么“First”中的记录将被“Second”取代,使得两者变得完全一致。不过这样做毫无实际意义,在这里提出来是告诉大家以后应谨慎执行更新操作,以免丢失原有的图层复合状态。







0560可以通过将现有的图层复合状态拖动(只允许选择一个)到调板下方的新建按钮上以对其复制。如下左图。

0561若要删除现有的图层复合记录,可将其拖动(允许选择多个)到垃圾桶标志上则可删除。如下右图。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存储图层复合状态后又在图像中新建了一些图层,那么如果切换到之前所存储的复合状态时,这些新建图层将处于隐藏状态。

图层复合不能找回删除或合并的层,如果在储存后删除或合并了图层,会导致如下图所示的情况。此时就无法完全恢复到储存时候的状态了。因此不要轻易删除图层,不用的层先隐藏即可。单击警告标志后将出现如下右图的询问框,按下清除按钮可去除警告标志。勾选“不再显示”以后就不会出现此提示。如果希望再次开启该提示,可通过〖CTRL K〗进入首选项设置,点击最下方的“复位所有警告对话框”按钮。





0562图层复合中的内容会随着图像一起保存,这样下次打开图像后图层复合选项还可以继续使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在设计网页的时候就可以事先存储多个布局轮流给客户进行展示。当然,附带图层复合信息将会增加保存文件的字节数。此外,除了删除图层之外,还有许多操作也不能被图层复合所记录。这些操作包括绘制、色彩调整、滤镜、变换等。正由于这些局限性,其实图层复合状态能够记录的内容非常有限,只限于图层的可视性、位置和样式。

不过,我们以后将学习如何通过Photoshop历史记录中的快照功能来存储当前图像的所有信息,但快照却又不能随着文件一起存储,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Photoshop大师之路:关于图层面积与可视区域

我们都知道如何移动图层,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如果将图层往旁边移动,那么所造成的空余区域该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要说明一下有关图层大小的概念,也就是图层究竟能够有多大呢?

我们可以认为图层是无限大的。尽管图像有尺寸的大小,这个大小用像素来度量,但那只是图像所呈现出来的大小,也是我们以后将图像输出(如打印)后的大小。而对于图像中的图层来说,它们可以容纳大于图像尺寸的内容。这就好比我们透过窗户看风景一样,风景是无限大的,只不过我们只能看到与窗口大小一致的部分而已。这部分就是可视区域。

可以认为图像尺寸就是窗户,就是可视区域。而图层就是风景。当然,并不是所有图层中的内容都会大于图像尺寸。应该分为3种可能性,分别是大于、等于或小于。在本课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在一个空的图层中绘制人脸,那个人脸就是小于可视区域的。

大家可以在Photoshop中打开下左图,这是一幅花朵的摄影照片,它的尺寸是400×400。然后我们新建一个300×300的图像,将花朵图像拖动到其中。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图层内容大于可视区域的图像。如下中图。我们可以画出如下右图的示意图,红框内为图层的可视区域,黑框内为图层中内容的实际大小。不难想象,无论从哪个方向拖动花朵图层,只要距离在100像素之内,图像的边缘都不会留出透明区域。如果大于100像素,就会留出透明的没有图像的部分。







如果我们新建的是一个500×500或更大的图像,然后将花朵拖入到其中,那么在花朵的边缘就一定会有透明区域存在。因为花朵图像的面积不足以填满这个可视区域。所以,图像尺寸实际上是可视区域或有效区域,而其中各个图层自身可容纳的图像面积是可以超出这个区域的,而超过的部分是看不见的。一幅图像中所有图层的可视面积都是相同的,就是图像所定义的尺寸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图像 图像大小】操作会同比例地更改可视区域和图层实际内容的大小。如在上右图所示的情况下更改图像的长宽为原来的50%,那么可视区域就是150×150,而图层中实际的图像内容将变为200×200。但如果使用裁切工具〖C〗进行图像裁减,将会删除(或隐藏)所有图层中原先看不见的部分。有关裁切工具的使用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中介绍。

如果要更改图像的可视区域,不能使用【图像 图像大小】,原因我们已经说了,因为它会将可视区域和图层实际大小同时进行等比例缩放。此时需要使用【图像 画布大小】来进行更改,该操作不会改变图层中原有的内容。发生如上右图那样可视区域过小的情况时,可以这样来扩大。

另外,【图像 显示全部】可以将图像的可视区域扩大到足以容纳任何图层内容。效果等同于【图像 画布大小】,只是以所有图层中的内容大小作为扩大的依据。 

概览Illustrator与GoLive图层

如下2图,Illustrator的图层调板在外观上与Photoshop非常相似。但两者对图层这个概念,却着完全不同的定义。这主要是由于Photoshop基于点阵图像,而Illustrator基于矢量图像。可以说Photoshop的图层是真正的图层,就如同用画笔在纸上画画一样,如果不分层所有的像素都会融合在一起无法分离。Illustrator的工作方式实际上不是基于图层,而是基于物件的。就如同你在地面上放上钳子、扳手、螺丝刀。这些物件本身就具有独立性,即使不分层也不会融合。

在下左图的图层调板中我们看到“Boy”层下有一个“head”子层,将其展开后如下右图所示,其中就是构成人物头像各部位的物件,如眼睛眉毛等,只是没有一一命名而已。这些物件各自独立存放。如果以Photoshop中的图层来理解的话,那么在Illustrator中,每绘制一个物件,这个物件就自动成为一个独立的图层。





下面我们进入Illustrator实地体会一下。进入Illustrator后先新建一个图像,还记得Photoshop中新建图像的快捷键是什么?如果你记得现在就再次按下它,如果忘记了,那就去前面找,并且记住。

然后再左方的工具栏中选择矩形工具〖M〗,然后在图像中随意画一个矩形,画完后打开颜色调板〖F6〗,如下左图所示,将填充色(点击下左图红色箭头处)改为一个橙色。然后遵照这样先画后改色的方式再绘制两个矩形。观察图层调板〖F7〗,展开“图层1”的三角形,会看到我们绘制的物体一个萝卜一个坑地自动排列在3个子层中。先画的层次较低,后画的层次较高。

由此可见,Illustrator中将每次绘制的物件都独立归为一个子层,类似于Photoshop中的图层组一样。点击调板下方的新建按钮将新建一个层,那么之后绘制的物件就归入为它的子层。

需要注意的是更改矩形的颜色必须要先选中矩形才可以,选择的方法是用选择工具〖V〗点击矩形。选择后可以在颜色调板〖F6〗中直接更改颜色。也可以在空白区域拖动出一个大选择框选取多个矩形后同时改色。





GoLive是一个网页制作软件,不属于图像软件,严格说来是没有层的概念的。但由于网页中允许安放浮动层,因此GoLive也算具有“图层”功能了。大家一定看过一些网页上有飘动的图片或文字,那就属于一个网页中的层。下面我们就来制作一个有飘动层的网页。

进入GoLive后新建一个网页,新建的快捷键和在Photoshop、Illustrator一样,由此可见Adobe这一系列软件的关联是很紧密的,熟悉一个软件的操作后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如下图所示,先选择红色箭头处的“Web”项目,然后在右方依次选择“页面”和“HTML页面”,在最右方绿色箭头所指处勾选“显示选项”,在下方选择文档类型为“XHTML1.0Transitional”,页面编码选择“多语言(utf-8)”。



然后在页面中随意输入一些文字,如下左图所示,也可以输入中文,但前提是在之前的页面编码选择项中必须选择为多语言编码方式或中文编码方式。然后从对象调板〖CTRL 2〗中从将图层图标拖动到页面的左上角,如下右图。如果工具栏是类似Photoshop那样竖条显示的,点击下方的按钮就可切换到如下右图的调板方式。





然后在这个浮动层内输入其他一些文字。输入好后选择这些文字,在公共栏设置字体样式为“重点”(即平时所说的加粗),如下左图红色箭头处。选择颜色的方法是按住颜色框右下角的黑三角(下左图蓝色箭头处)不放,将会出现颜色表,移动到满意的颜色上放开鼠标即可。

如果觉得图层大小不满意,可以





接下来选中这个浮动层,选择的方法是用鼠标点击层的边框,鼠标光标会变为,如下左图所示。然后打开检查器调板〖CTRL 1〗,切换到时间轴选页,如下中图。按下其中红色箭头处的“记录”按钮。接着在编辑窗口内拖住浮动层任意移动,移动的轨迹会以灰色线段显示。松手后轨迹记录完成(记录按钮将自动弹起)。如下右图,在页面中布满了图层移动的轨迹。







好了,我们已经完成了浮动层的设定。切换版面窗口到预览(下图红色箭头处,非PDF预览)窗口,就会看到飘来飘去的文字。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网页制作软件,与图像软件在很多地方都有不同,所以一下子难以理解和消化是正常的。另外由于脚本库的指向问题,如果现在保存这个网页,其中的飘动效果只能在本机运行,在没有安装GoLive的电脑上是无法运行的。在我们正式地开始接触GoLive后就会学习如何将脚本包含在网页文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