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布线横平竖直:教师教育科研案例-学校教育科研的三个层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12:37

学校教育科研的三个层次(兼谈学校龙头课题)

——关于学校教育科研的讨论(1

学校教育科研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也即学校、组室和教师个人。

xuanran老师的帖子中提出,对于教育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来说,在清晰了认识之后,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与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一致的科研总课题。”

“建立与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一致的科研总课题”,这样的课题,也称为“龙头课题”,意思是指这样的课题能够起到“龙头”的作用,统领全局,带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学校领导也非常看重这样的龙头课题。这是学校层面的课题。

应当说,学校教育科研也充分重视龙头课题的建立。我们觉得,学校龙头课题的建立注重学校的发展,它或者根据学校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立课题(这和学校三年规划确立课题的思路是基本一致的),也可从学校特色的发展中建立课题,也可从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中来设计课题。

学校层面的课题研究需要防止的问题,主要就是架空,或者请几个专家关起门来研究(我们希望专家在指导上多发挥作用,不要包办代替),或者在建立课题后就束之高阁,到结题时临时摊派给教师每个人写几篇的任务来充数。总之,缺少研究过程的课题研究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因此,学校课题一是要吸纳教师参加(如果没有教师参加,这个课题的真伪是值得怀疑的),一是要加强课题管理(这个问题,容后再来讨论)。

但是我们在强调学校层面的课题的同时,我们也充分重视组室乃至教师个人的课题。学校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可能会涉及全校(或部分)组室的教师,但是这不能替代组室或教师个人的课题。这是因为各组室或教师个人所遇到的问题都有他们自己的特殊性。如果我们承认,课题研究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方式,那么,组室或教师个人同样需要运用教育科研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有的学校要求全校教师都集中搞一个学校大课题,简单的把学校课题分解到各组室,并用来替代他们自己的课题研究,这似乎不够妥当。学校教育科研应该是呈立体状的。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对此应有一个整体规划。

学校推进教师教育科研的几种模式

——关于学校教育科研的讨论(2

学校推进教师教育科研,根据教师的情况和学校工作的思路,可以有多种模式。

1.全员参与式。全校教师根据学校要求(这肯定是出于学校行政干预)参加教育科研。具体来说,可能是由于学校龙头课题的安排(这是大多数的情况),也可能是组织全校教师申报个人课题(也可以是小组的),也可能是通过教研组课题的形式把全校教师都带动起来。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可能使全校教师都真正的投入科研,这也就是学校对全员参与式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能够指望的合理目标,大概只是让所有教师都接触科研,对科研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能够有这点触动就算好的了。这是面上的收获。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在全员参与中发现热心教育科研的人,从而组建学校教育科研的骨干队伍。

2.重点指导式。这是在全员参与式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课题立项评审,挑选出一些比较好的课题,进行重点指导。学校在考虑重点指导的人选时,不仅是看选题,也兼顾科研态度,因为这也是培养科研骨干的途径。

3.分期分批式。有的学校开始科研起步时,觉得规模不宜太大,因而采用分期分批的方式,他们希望这样能够做得扎实一些,还可以配置一定的指导力量。

4.骨干先行式。这里的骨干包括科研骨干、学科教学的骨干、以及带课的学校中层领导等。因为骨干教师的责任心比较强,教学经验相对也比较丰富,他们先行一步,较能取得科研的经验。学校科研队伍的建设实际上像滚雪球似的,有那么几个人在教育科研中学会了科研,而且对科研感兴趣了,他们就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中坚,他们还会带动其他教师投入教育科研。

教师课题研究,很难有一呼百应的效果,和几所学校负责科研的老师谈起,他们都感叹学校科研的寂寞。但绝对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不愿意搞科研,教师对于课题研究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不愿意搞的(主要是惰性,如果是学校规定,他们会敷衍了事),一种是愿意搞而不会搞的(这是大多数,看起来有点被动参与的样子,他们需要从起点开始的指导),一种是热心搞而积极肯做的(虽然他们也可能不会做,但是他们主动积极,肯尝试,肯动脑筋,这些教师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还有一些已经具有一定经验,取得一定成果,他们尝到了科研的甜头,愿意和积极的继续做下去。这四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可能起变化,其趋势是积极的、发展的。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从不愿意到愿意,到积极主动地投入,从不会到会,逐步把教育科研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学校科研的操作在其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这里说的教师对科研态度的变化是基于学校开展的是扎扎实实的科研,如果是上层科研(没有教师参加)、招牌科研(没有实际操作)等伪科研,它起的作用是适得其反。教师在这样的科研中会感到科研的虚伪和毫无价值,并对真实科研产生偏见和误解。

学校教育科研的立项评审

——关于学校教育科研的讨论(3

学校教研组或教师在课题申报之前,应对课题报告的撰写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课题报告的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各地各级的课题申报表差异很大,要求也各有不同,学校教研组或教师在课题申报不一定要按照正规的课题申报表的要求来填写,这是因为学校教研组或教师在课题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既要解决学校教研组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也是教育科研的学习与尝试。其实课题申报表最核心的内容是做什么和怎样做,前者是研究的内容,后者是研究的方案。各地各级的课题申报表虽然各有不同,但这两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课题申报结束后,学校可组织课题立项评审组对课题进行评审。这个评审组通常可由学校领导、科研室成员、各科教研组长组成(因为教师课题基本上是学科教学方面的课题),如果能够邀请专家来参与,当然就更好。因为学校课题注重实践性,因此评审的要求最重要的也就是两条。一条就是针对性,学校课题研究就是要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因此对于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非常明确,不要忙活了半天也不知道忙什么。第二条就是操作性,简单的说,你做得起来吗?这里面虽然会涉及很多问题,如权限,一个普通教师不大可能进行全国性的调查,这就是权限。因此每个人只能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但在教师课题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不具体。有的老师说,我还没有做,怎么知道怎样做。这就是他们还不知道课题报告的性质。开题报告是我们的一般叫法,正规的名称叫课题研究计划,也就是你打算怎样做,计划性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特点。就是说,你在做课题之前,必须想好怎样做,形成一个计划,也叫研究方案。研究方案要求具体到能够操作的程度,这就是操作性的要求。不然,人家说,你要解决的问题很重要,但是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做,是不是做得起来,因此也不可能轻易批准你的课题立项。

我们在谈课题评审时,一般强调三性,除了针对性、操作性之外,还有创造性。但是在学校课题评审中,我们对创造性并不强调(能够有创造性,当然更好)。这是因为学校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客观存在,没有解决,就有解决的必要,从这点上来说,即使我们的老师提出培养学生把事情写具体的作文能力培养的课题,我都认为是可以的,因为我们的学生还不能把事情写具体。如果通过我们教师的研究,找到一些方法,又经过实验,结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把事情写清楚了,这不是很好么。也许这个问题并不新鲜,人家都做过了,但是这不等于我们的学生就解决这个问题了,重要的是,这还是一个实践过程。即使用人家的现成方案,你做一遍,也会有非常大的收获,何况帮你解决实际问题,何乐而不为,再说,教师教育科研本来就带有学习和练兵的性质。

课题评审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你把一大批没有价值或无法实施的课题都批准立项了,那么将来他们不会有任何成果。但是,话又说回来,学校教育科研的立项评审不必像高级别课题评审那样,把不合格的课题简单地扔到一边,而是对不合格的课题进行修改指导,以争取立项(学校也无须对课题立项数进行限制)。这是帮助教师学习科研的过程,尤其是有的课题内容不错,但还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对话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意图(本人在《教师教育科研案例(13)》中谈到这个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明确研究内容和制定研究方案。

我这里提出的主题语是“走进教师的教育科研”,其要点就是从教师的科研基础做起,帮助教师研究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使之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这里所说的课题立项评审也正是根据这个指导思想进行的。

关于“科研四论”的思考

——关于学校教育科研的讨论(4

所谓“科研四论”是指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四种看法,即“科研神秘论、科研无用论、科研无关论、科研没空论”(具体内容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再说明了)。这“四论”与其说是批评部分教师的,不如说是批评学校教育科研的。前一段时间,有关“学校教育科研向何处去”的讨论非常多,也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注意。

对教育科研产生这些看法,其实我们无须责怪教师。这“四论”实际上也是学校教育科研中出现的四种常见的现象,作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可能首先需要反思我们的工作是怎样做的,是否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他们的科研基础相脱离。

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需要引导和鼓励教师投入教育科研,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从教师来说,应该养成思考和研究的习惯。从教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让教育科研走进教师生活,这也就是我的帖子主题“走进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含义。

“走进教师的教育科研”关键在“走进”,如何“走进”正是我们要研究的。

如何“走进”首先关注教师研究的特点。教师课题研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和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的联系。从教师课题的来源看,直接来自于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从教师研究的过程来看,它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尝试改进教育教学的过程。从研究方法上看,教师的课题基本上都是采用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从教师研究的目的来看,主要在于改进教育教学。

如何“走进”十分强调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础,强调教育科研的指导要从教师教育科研的起点开始,尤其强调教育科研的过程,其中也包含加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

对教师来说,科研只有和他们的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他们才会有科研近在身边的感觉,只有教师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并在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中解决了问题,他们才会信任科研,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教育科研。那时,所谓的“科研四论”也就不复存在了。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24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要做什么?

教师课题研究常常会走过场。有不少教师申报了课题之后就不闻不问了,到结题的时候交一篇论文就算完成课题研究了(还不知道这篇论文从哪里来的)。这样的课题研究,教师不会有什么收获。这也是导致“科研无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和有的教师不知在课题研究中需要做什么有关。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需要做什么事情呢?简单的说,就是两件事。一是实施你的研究方案,一是研究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积累资料,需要分析资料,并根据获得的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这也就是边实践边研究的意思)。

课题研究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研究方案的操作性,就是因为课题研究需要操作。如果你的研究方案没有操作性,这时你就会觉得,这怎么做啊?于是你还需要回到设计研究方案的那一步去重新开始。如果你的研究方案是可行的,你就可以去做了,这就是按计划实施。

所谓研究实施过程,也就是研究实施你的研究方案后所发生的变化(其中的道理就是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只是教育科研无法做到实验室那样的严格控制)。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动脑动笔,要对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要进行观察和记录(这也是资料的积累),进行分析,思考其中的规律。教师通常使用观察记录(包括使用观察记录表、录音、照片、摄像等技术)、教育日记等来记录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运用课例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反思研究等方法来进行研究(有关具体操作,内容比较多,容我下次再来介绍)。

也谈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已经谈论得很多了,贬褒都有。其实集体备课,发挥教师的团队作用,互相讨论,集思广益,这是好事,怎么会有人反对呢?关键是有些学校的集体备课采用一人主备制,每次有一人负责备课(是为主备),备好后集体讨论,然后大家就用此教案上课。教研组成员轮流担任主备,这样大家的负担可以轻一些。这种做法看起来不错,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从根本上说,教案是充分个性化的,每位老师的备课依据的不仅是规定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而且还依据这位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情况,还有教师的教学个性等,因此使用统一教案是很不科学的。问题不仅如此,在一人主备制中,其他教师其实是没有备课,或者说没有用大力气备课,那么,他凭什么来参加讨论呢?或者是随声附和,或者靠临时拍脑袋,还有更多的也就无所谓讨论了,这次你贡献,下次轮到他,“成果共享”么。集体备课走到这个地步,也就难怪人反对了。当然,如果把“成果共享”作为过渡时期的一种方式,尤其在新教师适应期(新教师应该力争独立备课,备好课再请教),那或许要另当别论。

集体备课的涵义应该是交流和研讨。因此,它的前提就是要各人都有所准备(这样才有发言权)。集体备课时,无论是对教材的钻研、对资料的分析、对教学要求的处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都可以介绍自己的想法,对其他教师的做法也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可以交流、可以争论,最终也不必统一起来,而应该保持各自的特色。

总之,一种做法好不好,或者说,如何做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关键是看它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怎样的集体备课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26

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在很多学校都听到过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没有什么效果的言论。问起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具体情况,大体就是学校组织课题申报,于是每个人都写了一个课题交上去,到学期结束时交一篇论文就完了。于是有的校长干脆就不做这个表面文章了。

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校长,记得我跟他说起一个事例。那还是很久以前的事,我接到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电话,他写了一篇论文想叫我给他看看。我请他先说一下论文的大致内容。他说,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从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全是形式主义,没有什么作用。他的观点是反对形式主义。我说,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你所说的情况,但是语文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发展方向,我们要研究的大概是如何用好多媒体,让它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而不是因为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而拒绝它。再回到学校教育科研上,我说,学校教育科研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而这样的教育科研也确实没有什么用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因此否定教育科研,而是想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这个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可能是出于对科研的认识,因为没有真正接触过科研,因而对科研存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是很自然的,但是随着教育科研的实际进行,尤其是教师们有了教育科研的亲身实践,这种看法会改变的。这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有具体操作的问题,也就是怎样进行课题研究。我们不采用通常的先来传授科研知识和科研方法,再来开展教育科研。根据我们的经验,系统讲解科研理论,没有什么效果。等到他们要用的时候早就忘了。我们强调的是同步指导的策略,是要求从教师的起点开始,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到哪里指导到哪里,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这个做法也就是贴近教师的全程指导。

我在教育在线网上写教育科研案例时,也有人提到这个问题,说教育科研是弄虚作假。我的回答是:“教育科研的虚与实,实际上是在我们自己手上。弄虚作假,不仅在教育科研中存在,在其他事情中也存在。同样,脚踏实地,在其他事情中存在,在教育科研中也存在。还是这句话,虚实在我们手中。目前伪‘科研’确实不少,其原因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应该肯定的是,在中小学教育中自有真‘科研’在。”

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进入我们要说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在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校长都知道,管理出效益,在开展科研工作上,其实也是这样。于是我们开始讨论如何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27

教师教育科研的电子化管理

有时候想想觉得奇怪,放着现代化的设备不用,却乐意用哪些陈旧的手段,这在学校科研管理中更为明显。我到一所学校去,他们学校的科研室主任拿出一大摞教师课题研究的资料,什么课题申报表格、开题报告、立项评审意见等等。我说这些东西,你放哪里?时间长了,会不会破损,或者搞丢了?教师把课题材料交到科研室来了,他们自己手上有没有?譬如说,他们写的开题报告,交给你了,他们手上如果没有了,你叫他们怎么做?他们手上也有一份(复印件),时间一长,放到哪里,最后自己也找不到了。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很简单,就是运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化档案管理么。第一,你不需要打印表格,只要在校园网上一挂,教师直接在计算机上填写,填写好之后,发送一份给你就行了。对你来说,给全校每一位老师建一份科研档案,专门放他们的科研材料。以后他们课题研究开展的情况,也是如此,做的事情,写的案例,都集中在这位老师的电子档案中,你也可以了解他们课题研究的进展。而且在计算机上做这种事情,也是很容易的。这位科研室主任觉得我的建议还是既方便又有效的,我第二次去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已经把教师的科研档案建好了。他打开给我看了一下,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有所学校利用网络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如建立资料库、讨论区以及教师个人网页,以便科研资料的保存和积累、也能进行交流和讨论等,做得很漂亮。——据说,他们学校有位网页制作的高手。我后来就在他们学校开了一个科研管理的现场交流会,由这所学校介绍他们学校科研管理的做法,并展示了教师们的科研网页。看着他们学校展示的学校科研管理网页和教师个人的科研网页,且不说网页制作的精美,单是展示的内容都是琳琅满目。教研组的主题教研,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包括开题报告、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教育随笔,一直到结题报告等,都贴到自己的网页上去,有的教师还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自己的教育日志等,教师之间还能留言发表意见等。学校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情况,通过浏览教师网页,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参加会议的老师都说,这叫“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回去后也要这样做起来。   以下是引用邱海华在2006-5-10 8:34:00的发言: 在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的今天,教育科研究竟怎么搞,尤其是中学的教育科研,每个中学上至领导下至教师都知道教育科研的重要,但基层中学没几个能将教育科研搞好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的理论很管用。(我想听听楼主的看法)

我不知道邱版主在学校是领导还是教师,问这句话主要是因为两种身份的教育科研可能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教育科研是种意识,是种方法。所谓意识,就是遇到问题就想到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所谓方法,就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实践尝试——思考总结”。从中可以看到教育科研的针对性,计划性和实践性。

 

 

对一般教师来说,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或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思考。我们的目标未必定在创新上,但是要定在实效上。

 

 

今天在一个网上回答网友提到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许多的教学研究,人家都已经有著作了,那我们的研究是否就是重复劳动呢?”

 

 

我回答了一段话,也贴在这里:绝对不是重复劳动。教学研究(或者说教育科研)大体上有三个特点:创造性、针对性、可行性。其中针对性是研究之本,就是针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教学就能得到提高,我们的学生就能得到发展。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最为关键的地方,有很多创造性就是从这里产生的。我们先放下不谈。再说如何解决这个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你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是实际的,也就是可以做得到的。这就是可行性。如果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还是很有创意的,那就更好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是重复不起来的,就像你无法拿一位特级教师的教案去重复他的课。因此你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多多少少是有些创意的。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我说,针对性是研究之本。就是说,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别人研究出了成果,不等于解决了你的问题。它至多能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如何操作的参考。因此你还是需要劳动。需要有的自己的劳动果实,这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即使你成功的重复别人的劳动,从而改变了课堂教学,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何况你不可能完全重复(就是说,因为各方面条件的差异,你想重复也重复不了)。”总的来说,教师研究的课题,不要求大,未必求新,不要拖很长时间,但求实效。

教育科研案例(28

前些天参加了一所学校的市级课题结题论证会。这是一个市级的少先队课题,市少工委来了不少人,他们对这个课题的评价甚高。有消息灵通人士说,这次全市的少先队课题结题有七八个,这些评审组成员看下来,对这所学校的评价最高。

我作为这所学校的科研指导参加了这次结题论证会。感觉很新鲜,因为市少先队的课题结题和我们一般的市级课题(即市教委的课题)结题要求不一样,它不仅是要有结题报告(全面总结学校在课题研究中所做的工作,研究的情况,成果分析,问题与思考),而且还要有活动展示,这就是少先队课题研究的特点了。

和我一起参加这次论证会的同事对我说:“没有想到,他们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但是我知道他们在研究这个课题和实施这个课题时所做的具体事情。听了我那位同时的话,不由得会有许多感慨。应当说,我们不少学校已经建立了许多不错的课题。在建立这些课题的时候,学校会同科研人员共同讨论学校的问题和发展,从实际出发,并能结合当前教育科研的最新信息,因而也往往富有创意。但是一旦成功的申报为市级课题,束之高阁的不在少数。这种现象本身就很值得研究,改变这种状况,就能使教育科研的成效充分体现出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因此得到真实的提升。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的原因还是在校长身上。许多学校的课题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能够协调这方方面面工作的只有校长。许多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老师都有体会,学校教育科研不是校长挂帅或高度重视,开展起来就很困难,这便是实情。不过我们也应该说,许多校长对教育科研是非常重视的,他们也希望实现真正的科研兴校,当然也不排斥有些校长怀疑教育科研的作用。但是如何来实施,这是最关键的。没有这个实施过程,也就不会有研究效果。即便是研究方案中有的详尽的操作方案(其实很多还只是构想),如何操作起来,运转起来,还是有一个研究和管理的过程。我认为,学校还是应该会同科研人员继续研究,甚至介入科研管理,这样更能取得实效。

前面我说到这所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的情况,其实就是校长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他没有因为这是个少先队课题,把它交给大队辅导员,从此就不闻不问;而是一直关注着这个课题的研究情况,和学校老师以及科研人员一起研究课题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既是指导。像这样的校长,我其实遇到很多。

当然另外一种情况也经常遇到。前些天还遇到一位老师在抱怨,学校什么也没有做过,现在叫我们一人领一个题目来写。写什么?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想起很久以前,我在网上写的一句话:做真科研,还是伪科研,全在我们自己手上。现在想想,仍然觉得很有道理。问题不是教育科研能不能兴校,而是我们怎么做,才能使教育科研起到兴校的作用。

教育博克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科研案例(29

这一段时间,走了好几所学校,都听到校长和老师们说起自己学校开展教育博克的情况。最近《上海教育》(2006年第5A)还发了一篇专题报道《博客群落》,对我国的教育博克的情况做了介绍,也有着对教育博克发展的思考。

教育利用网络来进行积累与讨论,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博客和论坛。似乎看到教育在线有文章在讨论这两种形式的利弊。我认为,这两种形式各有长处。博客一般有一个博客名,打开之后才能看到博客的主题。一般来说,教师不会去访问一个陌生的博客,所以,博客的交互性相对来说比较弱一些,而对博客本人来说,能够集中的积累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相当于自己的一部文集,所以有人认为“博客是个私人空间”。这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就是它的公众参与性也相对薄弱。而论坛形式则是以主题彰显的,你可能留心自己对某个主题是否有兴趣,而一般不在乎是谁发表的。聚焦帖子的主题,带来的是关注和探讨。因此,论坛的交互性和参与性是明显的优于博客的。

其实,“博客”和“教育博克”是有区别的。你可以认为“教育博克”只是“博客”中按照主题来划分的一个类别,但实际上不仅仅如此。“教育博克”显然是围绕“教育”来写的,因此它的私秘性可能不同于一般的个人博客。换句话说,它可能需要讨论,需要交流,以此来激发和深化对教育的思考,甚至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

那么,教师需要什么?其实两者都需要,教师既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也可以利用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积极的参与论坛的讨论。而就我本人的感觉来说,更倾向于论坛,换一句话说,我更强调教师的专业对话。我常常怂恿教师到网上去开贴,我宣传的三个基本好处是:可以积累,可以讨论,可以练笔。

当前,教育博克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研究形式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而在教育博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博克偏离教育。一开始,教师对博客可能还有些陌生,而一旦进入了,就觉得这是个自由王国。表达和倾诉,作为一种需要,有了可以存放和交流的地方,于是很快就进入了角色。随之出现的情况就是五花八门的内容。我看了一些学校的网站,内容确实很多,教师已经接受和喜欢上了博客,这是好的方面。但是真正对于教育的讨论,还比较少,比较多的还是生活琐事,当然还有工作布置、时间安排等的内容。我也不是说不能说生活琐事,但是这一类的文章如汪洋大海般的淹没了对教育教学的研讨,再称之为“教育博克”已经名不副实了。

学校利用网络,我看到的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己学校投资建立网站,一种是注册其他的教育网站(如全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学校在教育在线上开辟专栏)。这两种形式也各有利弊。学校自己建立的网站,可以设置内网和外网。在内网,学校通知,工作布置,时间安排等等都可通过网络实现。学校的网站也有利于学校加强和学生的联系、和家长的沟通。我们能够看到,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向老师咨询;家长有什么想法,可以通过网络向学校反映。当然,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有自己的专栏,教师也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博客。由此来看,学校网站的功能,并不是其他网站能够替代的,这就形成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它的不足可能主要体现教师交流上,也就是教师的观点碰撞和相互学习方面。

而作为学校来说,如何利用网络优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觉得在利用自己学校的网站之外,还要关注校外教育网站的论坛。

在学校已有自己网站的情况下,教师很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只看自己学校的网站,而不大去关注其他教育网站,虽然不少学校网站链接了一些较好的教育网站,但是很少有人去打开链接,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在教育教学的交流上,它的话题有限,交流有限,不便于打开视野,接触和了解更多的内容。我的一位朋友在网上呼吁大家去关注某个学校的网站,这是否也暗示着这个学校缺少内外沟通的渠道。其实让别人“走进去”的效果并不大,而自己“走出来”应该能有更好的效果。

为此,我也经常宣传,即使自己学校已经有自己的网站,还是可以或者说应该到其他教育网站去发展,他们可以去发贴,可以去参与讨论,以求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

简单来说,参加其他教育网站的论坛,有三个优势:

1.话题引领是论坛的一个显著优势。

在其他网站注册开辟专栏,主要的好处是将教师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利用网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明确的说,就是因为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有许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有许多新鲜的材料和观点,有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学习、可以辩论,得到鼓励,得到指引。

2.共同参与,自然也是论坛的无可分辩的优势。

不仅可以讨教。所谓讨教,是指自己对某个方面还不了解。可以讨论,这是说,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和别人不一样。可以交流,就是你有你的做法,我有我的做法,大家可以互补,相得益彰。当然,还可能得到别人的鼓励肯定和批评指正。

3.论坛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专家引领。不必认为具有什么级别或证书,才是什么专家。网上没有人看你的资格证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说得有道理就是专家。我们在论坛上,也经常能看到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指点和青年教师对专家的讨教,也能看到共同参与讨论。这种做法就跨越了空间的限制。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是充分的利用了网上的名师资源,对名师来说,是找到了勤勉好学的门徒。专家引领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研讨有着很大的作用,他们往往能撇开枝枝节节的纠缠,看到问题的背后所潜藏的根源,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  

教育随笔在学校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科研案例(30

在昨天的教育科研的研讨会上,教育随笔再一次引起教科研人员的热烈讨论:教育随笔是教育科研吗?是教育科研的成果吗?教育随笔的评比有价值吗?学校的教育科研就是写教育随笔吗?

当前写教育随笔在广大教师中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作为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密切联系的教育随笔备受教师的青睐,他们用教育随笔写下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表现出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关注。教师找到了一种适合他们关注研究、进行研究的一种方式,因而也激发起了教师们巨大的研究热情。毫无疑问,教育随笔显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在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既是力所能的,又是非常适合的。

在上午的交流会上,有位老师介绍了他自己坚持四年半写教育随笔的经历,我觉得很了不起。后来发现他就坐在我的后面,于是就问他要了发言稿又看了一遍,并建议他到教育在线论坛上来写教育随笔。我告诉他,教育在线论坛上数以千计的教师(大概没有夸张吧)在写教育随笔。其实教育在线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教育随笔,虽然没有去标明“教育随笔”,包括我自己发在教育在线上的大部分文章也是如此。

但是教育随笔和以课题为标志的教育科研是有区别的,所以简单的用教育随笔来替代学校教育科研并不合适。如果你把写教育随笔作为学校教育科研中的一件事情,作为引导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一个抓手,作为教育科研的辅助手段,这些都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如果认为学校教育科研就是写教育随笔,就会发现以写教育随笔为主的学校教育科研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触动并不明显。你可以把教育随笔“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它对教育教学现状的改进是缺乏力度的。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缺乏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

从学校教育科研的角度来看教育随笔,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建立课题前,需要对教育现象的观察、描述、思考、分析,从而发现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而问题是产生课题的前提。因此在建立课题前,教育随笔为发现问题做了准备。写教育随笔有助于对问题的发现,而对问题的研究还是要通过建立课题了研究和解决。

建立课题后,教育随笔不仅仍然有它的用武之地,而且作用更大了。它的目标更明确了。因为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对教育现象的观察、描述、思考、分析,这里还有观察分析你所采用的一些干预手段(类似于实验因子)实施的情况,你这样做之后,引起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还需要怎样做?我们的教育随笔也是对课题研究过程的观察分析和跟踪。

不断的写教育随笔,不断的积累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实践,不断的发现问题,从而教育随笔成了推进课题研究的重要手段。 

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教育科研案例(31)

管理出效益,对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在学校科研管理方面也是如此。以往学校教育科研之所以效益不高,和学校疏于教育科研的管理不无关系。当然也是和学校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以及具体操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从开题到结题的全过程,一种是指除了开题和结题的中间过程。这只是范围大小的不同,对我们研究问题的影响不大,这里主要谈课题研究的中间过程的管理。

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它是科研能不能正常实施,能不能取得实效的关键。有位老师说他们学校的教育科研流程是:申报(随意)——遗忘——上级催缴——剪剪贴贴抄抄。但是这决不是某一所学校如此,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样的过程就是没有进行管理,也是不可能出成效的。

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足,把科研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认为是游离教育教学之外的多出来的事情,认为不是教师能够做得事情,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没有关系。这种种错误认识造成了对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松懈乃至缺失。这里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当然问题主要是出在领导层。课题管理的根本还是要学校的重视,否则即使有了制度也不见得会认真执行。

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运用管理手段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其主要功能在于督察和指导。督察是了解这个课题的运作情况,是否正常开展,是否遇到什么问题。学校督察课题研究的进展需要学校科研制度的保证。指导则是帮助教师解决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校内部的科研督察可以安排定期的检查汇报,还可以组织座谈、交流、研讨等活动。

教师课题研究出现停滞现象,既可能是因为不重视(忘了有这回事情),懈怠(怕麻烦),对这种情况,应结合科研制度予以帮助;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或者不得法,则应予以指导,也可以邀请专家参与诊断和指导。

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也包括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档案资料的管理。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教案,集体评议的记录,研究课上课的报告等,这些材料既是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反映了研究过程。

为使课题能够切实实施,在审批立项时就要对课题研究的操作性予以充分重视。否则即使立项了也无法实施。

课题结题也要改变以一篇论文交差的惯例。单一的课题报告或一篇论文容易导致过程落空的情况,因此结题时应当附加研究过程的资料。

当然,学校在过程管理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