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塔厂家:温总经理教你洞察人心--肢体语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53:48

 

肢体语言/身体语言握手

 

    从今天开始,尝试写一些关于趣味心理学的文章,首先从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开始。这是一门饶有趣味却又非常新的学科,在国内的译名颇多,也可称为肢体语言、动作语言、身态语言、行为解析学等。基于潜意识的冰山理论,人类的各种想法,虽然很多时候因不想被别人所知而进行伪装,但那些细微的动作往往会“背叛”他/她。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也不多谈理论框架了,直接从手部动作开始。手是人表达情感的极其重要的部位,在中国的成语中,跟手有关的有二百多。人紧张时会手足无措,高兴时会手舞足蹈,庆幸时会举手加额,畏惧时会敛手屏足。手部动作中,握手是非常古老且应用广泛的动作,是从人类早期的摊开手掌让对方确信无携带武器的示好动作,演变成现代的社交动作。握手动作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人类的微妙心理变化。

                                       

    首先,握手可以反映人们之间关系的亲疏。情侣之间的手往往是十指紧扣的,为了表示热烈欢迎,人们往往会采取加握的做法,而团队在互相激励时,会互相用手抓住别人的手腕。西方管政治人物的握手叫the politician's shake,他们为拉近与选民之间的关系,往往会用右手握住对方一只手,再将左手搭在对方左手手背上,谈话过程中可能还伴随抚摸或拍打对方手背的动作,或者用左手抓住对方胳膊。这种握法在好朋友之间会很正常,但在陌生人之间会感觉有点奇怪,所以这种握手有虚假的含义。

 

    其次,握手可以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人们在紧张或恐惧时,手心会出汗,西方有谚语,“向手心出汗的女士求爱”。中国古代审犯人,会在其手上放层油纸,其理相同。握手时,对方手心湿漉,往往是紧张不安的信号。如果一人握手时力量很大或喜欢将对方的手完全握住,往往可能意味着,这人一见面就企图在心理上占据上风。而马英九曾被台湾媒体指责不会握手,大概是因为他在公众场合应付不过来,所以握手时有点敷衍,所以出现下图中的姿势(因为例行公事,会握得比较浅,主要用手指来握)。

     再者,握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手心朝上与人握手,这种乞讨式的姿势,往往表明这人性格较为软弱,地位比较低;握手无精打采,手指软弱无力,手也握得不紧,意味此人常犹豫不决,性格较为悲观;不肯放过任何机会有人握手,无论是刚见面还是将告别,无论是好朋友还是长辈们,那可能意味这人内心较为自卑,处于不安状态,所以到处巴结;如果你握住对方的手,对方用力回握,则说明这人较有气魄;一握手就讲个不停,往往意味这人有所图谋,可能是个机会主义者;握手时手臂不愿伸长,肘部的弯曲度几近直角,手臂喜欢贴近自己身体的人,多数是谨慎保守之人;握手时犹豫要不要跟对方握手,手伸出后又缩回,突然又伸出手和对方握,往往表明不安、遇事迟疑、判断力不够强。(我之前的博文《在美国爆红的华人博士——黄西》,视频结尾处黄西的动作算属这种类型,感兴趣的不妨看看。)

 

    最后,握手也反映出文化的差异性。美国文化中,有一种“弟兄握手”(Soul Brother Handshake,其中Soul Brothers是黑人间互称弟兄的称呼,见下图),又叫“力量”或“团结”握手,始于1960年代,由非裔美国男性开始使用的,至今亦广为不同种族的人使用,尤其被年青人用于表达深厚的友谊。通常由三个动作组成,开始的是传统的掌对掌握手,接着是两只拇指很快地互握一下,最后是两人各用其余四只手指钩着互握;有些非洲人会将手指弄出清脆的响声,而有些非洲人则认为握手是卑鄙的行为;德国人往往只在进门时握手一次,而法国人往往进门和出门各一次。

    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全世界的人几乎都不喜欢握这样的手——又湿又冷的手,人们称之为死鱼式。所以牢记:如果你很紧张手心满是汗,或者你体质差手常冰冷,在正式场合与人握手前,要多擦几下手掌心。

 

肢体语言/身体语言握拳

(2009-05-18 05:43:50) 

转载

    握拳是与摊开掌心和人握手相反的动作,在人类行为中也是较为常见的行为。在汉语成语中,“摩拳擦掌”比喻人们振奋精神,跃跃欲试;“握拳透掌”比喻愤慨到极点;其它与拳有关的成语多数表示力量、挑战、攻击等含义。

 

    握持反射是人类婴儿时期常见的现象,与吸吮、吞咽、拥抱觅食等都属于先天反射。在母体内胎儿一直呈握拳状,出生后仍然保持3-4个月。人类训练婴儿,用物件碰婴儿小手掌,他就会紧紧抓住碰他的东西,且抓得很紧,甚至可以把他的身体吊起来。有人会以为,这婴儿力气特别大。

 

   用拳头来展示自己的力量,挑战对方,是成年男子常在解决纷争时候采取的肢体动作。“法远拳头近”,是有些人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打架的前奏往往可能会这样:挑衅的一方把手指关节扳得咯吱响,用拳头猛击另一手掌。或者靠近对方身体,用拳头或手掌推搡对方。

 

   拳头也可以用来遏制某种强烈的情绪。悲愤流泪时,有人会紧攥双拳;紧张亢奋时,也可能会双拳紧握。如果采取握拳式的双臂交叉姿势,往往意味着这人有着强烈的防御意识,且可能对方有相当的敌意。如果同时他的脸上还伴有双唇紧闭的微笑,斜视或者干脆露出了咬牙切齿、满脸涨红的表情,冲突可能即将爆发。

 

    拳头还有庆祝之用。体育运动员一旦比赛获胜,常见的庆祝动作就是振臂握拳欢呼。为了获得胜利,在比赛前做这样的动作也是必要的,紧握双拳给自己或者队友加油。人们还常采取与击掌类似的动作击拳,只是力量稍轻。

 

   拳头在人类文化中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含义。我们中国人常划拳以助酒兴,如果不借助道具,往往在出手之前需要握住两个拳头;在人类性文化中,还有一个较为病态的种类,叫做拳交。

 

肢体语言/身体语言其它手势

(2009-05-19 04:40:18) 

转载

    手是人身上最为灵活的一个部位,人们可以借助手势来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和欲望,而这些情感和欲望若换成口头语言的话则可能困难得多。可以这样说,手在很多时候比嘴巴更会“说话”。

 

    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用手势来加强效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而高明的演讲者肯定是善于利用手势的,手势就是演讲者的第二张脸。演讲者常用手势来指示说明,或表达情绪,或模仿解释某抽象事物等。人们也可以利用手势来构成独特的无声语言系统,如哑语、交警的手势、特种部队作战手势等。

     手势常有些特定的含义,其中一些可以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通用。如OK手势、V手势、爱心手势、承诺手势等等。但手势使用的地域性很强,如OK手势在马耳他就变成骂人之语;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作了个手势,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他本意是问候,却引发美国人不满。因为在美国,这是拳击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我们在看美国影视剧的时候,会见到不少在中国鲜见的手势,如摇滚手势、兔耳手势等等。

    手势也可以用来展示自我形象的。现在的青年男女在拍大头贴时,常会装可爱或扮酷,借助手势也是必需的,常见是V手势。牛仔则喜欢将大拇指插入裤腰带里,以衬托狂野气质。迈克尔.杰克逊跳舞时用手自摸的动作,现已成为演艺界较为常见的动作,如美国嘻哈明星小韦恩在舞台上,几乎可以整场摸个不停。

    人们同样可以用手势表示某种强烈情绪,如崇拜或痛恨之类。这些情绪如果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较为费力且可能后果会很糟,所以人们需要借助较为委婉的手势来表达。有些球员在进球之后,会向反对他的球迷做“嘘”的手势,或者用手指指着背后的球衣号码;有些人则会向对手炫耀,会做抹脖子或枪毙的动作;在宗教领域中,借助手势来表达信念的也很多,如合十、划十字等。

     手部的小动作往往也反映一个人细微的内心活动。与人交谈时,手摸脸颊常意味着犹豫,用手摸鼻子意味着有所怀疑,手托下巴撑着脑袋则可能是思维已经涣散。常双手背后的人是喜欢展示自己权威,将手插在兜里的人往往警惕性较强。不停地搓手是一个人紧张略带兴奋的征兆,而手已经很干净还不停洗手,那意味着患上了强迫症。吮吸大拇指、咬指甲铅笔、用手扯自己的头发这些动作,往往可以反映一个人焦虑、内心冲突或恐惧的状态。人们在紧张或无聊时,常用手摆弄打火机、手机、火柴盒等小物件,但这些小动作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因为会将对方的精力吸引到小动作上去。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对于老师来讲,一意味着学生对他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二意味着教师需要去制止学生的这种行为或努力集中精神避免因这种行为而干扰自己的思路。

 

肢体语言/身体语言头发的秘密

(2009-05-20 03:11:23) 

转载

     头发也具有身体语言表达的功能。咱们的古人就观察到,人害怕时会“毛发倒竖”,愤怒到极点会“怒发冲冠”,看破红尘会“祝发空门”,狼狈时会“披头散发”,下定决心做某事会“誓天断发”。类似这样对头发与行为关系的描述,还有很多。

 

    在封建社会中,头发极受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清朝的留发不留头就引发民族矛盾,晚清时立志推倒清朝的标志之一是要剪掉辫子。古人将头发与人的心智及成长过程联系在一起,尽管其中有些观点是谬论。“头发长见识短”是对妇女的歧视,“心长发短”指老年人头发稀少而多智谋。儿童时期有“垂髫”、“总角”之称,女子到15岁要“及笄”,男子到二十岁举行成人礼要“结发”。

     现代社会中,发型的身体语言功能较之古代更为丰富。发型本身无所谓美丑,但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和欲求。美国黑人开始理“爆炸头”时,有抗议种族歧视之意,同时表达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嬉皮士的外形常是大胡子长头发,用以象征对世俗的反抗。当这些发型流行开来时,最初的含义淡化,变成了个人宣扬自己个性的一种手段(包括染发、烫发等)。一个人要让自己外表显得聪明精干,会留个小平头,最好毛发能竖起来,产生一种“战斗”效果,这与猫发怒时毛发耸立的攻击欲相似。而女孩子要外表显得性感点,往往会选择留长发。

    

     发型还与社会观念风俗紧密结合。粤语有“中间分界,心理变态”之说,我们影视剧中汉奸头的标志是中分且头发紧贴头皮;彝族男子有留长发的习俗,称之为“天菩萨”,是这个民族男子神圣的地方,忌外人触摸;在中国不少地方,依然有给小孩子留鼠尾发式,后面长长的一撮细毛被认为能呵护儿童顺利成长。福娃头也具有类似的含义。

    

    发型也能作为个人隶属于某种社会团体的记号,可能是强制,也可能是出自个体表达对团体的忠诚。日本相扑常将头四周的头发剃光,只留头顶上一绺头发;美国军队强制新兵要理GI式短发;和尚要剃光头,犯人也常被强制剃光头;在服务行业,往往要求职员男的发不过耳,女的发不过肩(可以盘起来);摇滚人艺术家常以长发作为标记;国外的白领常梳理三七分发型。火箭队的阿泰斯特在自己的头上留下独特的火箭队队徽。

     

    如同本文开头引述古人的话语,头发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情绪不佳,快去理发”,与束腰带抬头快步走路一样,是调节心理状态常用的小招数;削发明志可以更好地使人坚定目标,同样削发可以用来抗议,用来谢罪。失恋的男女也可以用削发来表示断绝关系或思念;经常改变发型的人,反映这个人容易受别人影响;头发总是齐整光亮的人比较注重外在形象,虚荣心会强点,对事物也比较挑剔,喜欢吹毛求疵;头发自然随意,不喜修饰的人对外表的东西不看重,喜欢追求内心的充实感;经常留短发的人做事情追求效率,有些人可能会比较骄傲;喜欢赶时髦,留时尚发型的人小资情绪比较重,喜欢他人的夸奖和表扬。部分人可能是爱出风头的人,部分人可能适应能力强。(换新衣服新环境新发型容易在刚开始产生自我解离现象,而此种人能很快适应。)

 

    国外有些研究还认为,从个人头发的质地和色泽,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个人认为并不十分准确。摘抄如下,仅供参考。

 

   

男性各类头发:

头发似钢丝,既粗硬,又浓密如刺猬者:此人事必躬亲,有气魄,有领导才能。可惜的是,他常不顾家。

发粗而色淡、硬而且疏者:此人刚愎自负,喜驾驭别人,度量狭小。他最大的特点是,有点小聪明。

发黑如墨,密如云,软如丝者:性好逸乐,度量宽宏,吃苦耐劳,喜欢处处依赖他人,是理想的游伴。

发虽柔软,却极稀疏者:此人好出风头,爱与人辩论,同时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做事情没有判断力,日常生活中常犯疏忽、健忘的毛病。

发虽柔软浓密,却不易梳平者:此人个性软弱,容易脸红,做事犹豫不决,是神经质的男人。

发浓密粗硬,却能自然下垂者:这种人大多数身体较胖,不大喜欢活动,细心多情,爱情专一,是理想的丈夫。

发髯相连,粗浓如刺猬者:此人个性鲁莽,豪迈不愿,有侠义心,爱多管闲事,不拘小节。

发色淡、疏而粗硬且不平者:思考力敏锐,有演说天才,能屈能伸。最大的缺点是,好占便宜,最终不免吃大亏。

发浓密柔软,自然下垂者:性情内向,喜沉思,有耐心,艺术家、科学家出于此种发型者多。

发自然向内曲缩,如烫过一般者:此人性情激烈,事事患,者患失,事事猜疑,常常心情紧张。

发根曲缩,发梢平直者:此人自以为是,有我无人,喜欢独断独行,没有通融心和同情心,是家中的暴君。

发色黑中带赤者:此人挥霍无度,喜交结异性朋友,性欲甚强,用情不专,是女性最应注意的危险人物。

脑后的发色黑白交杂而生者:此人多愁善感,忽喜忽忧,爱自作多情,睡中常讲梦话,是神经衰弱的象征。

 

肢体语言/身体语言评头

(2009-05-21 07:03:58) 

转载

   头部动作是人类发展最早的动作,其次才到躯干,最后是脚。头部也是人体接触最频繁的部位,据英国动物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德里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的研究,虽然头部仅占人体表面积的九分之一,但自我触摸行为竟有半数以上集中在头部。 

 

    国内研究身体语言的书籍往往以欧美的研究成就为参考,但如同我前文所列举的成语一样,我们古人也有这样的观察,只不过没有系统化而已。古人有很多头部与行为、心理状态关系的描述:抱头鼠窜、埋头苦干、点头哈腰、抱头痛哭、探头探脑、垂头丧气、交头接耳、搔首弄姿、缩头缩脑、磕头如捣、头破血流。

 

    莫里斯博士将触摸头部的动作细分为650种类,然后再归纳整理为四大项:

    1,属于隐蔽动作的接触。包括对噪音感到不耐烦时的用手掩耳,或光线过强时用手遮眼,气味过烈时用手捂鼻等动作,这种动作是为了挡住外界的强烈刺激侵入感觉器官。此外,当内心万分痛苦而哭泣时,用手捂着脸的动作也属这一范畴之中,这是一种企图掩饰性的势态。

    

    2,属于整理身体的动作,这一接触的具体特征是,将手举向头部做出“抓”、“擦”、“摸”等动作,这种动作本来是用以维护头部清洁而用的,比如头皮屑过多时搔头等,但是,当我们脱离本来的目的,陷入情绪混乱或紧张状态时,往往会做出类似整理头部的神经质的行为。比如,男性方面最普遍的“抓头”动作,大致可视为不满、困惑、害羞、痛苦等心态的直接反应。因此,在这种时候,往往兼有面带赧色和喘气的现象。

   

   3,特殊象征的接触,为了强调正在用脑筋思考,用手指或笔“咚咚”地敲头,或者用手掌贴着头部不动等动作,就属于这一范畴之中。在痛苦或思考中两手抱头,也是这种象征性的特殊接触。东方人对一件事物不能理解或感到莫名其妙时,伴随着脑中的飞速判断,常会做出一种十分普遍的歪头动作。而欧美人一般则将手掌贴在太阳穴附近表示他正在对这一事物进行思考。另外,也有不少人喜欢用手指轻轻点着太阳穴,也属同一心态的表现。这种动作无疑是一种表示“疑难”的信号。同时,下意识地按住人体的要害部位之一的太阳穴,可以看做是想刺激思维活动加剧的一种行为。至于欧美人在陷入自我惩罚的心理状态时,也有伸直食指戳着自己的太阳穴,做出用手枪来射击自己脑部的模仿动作,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自杀动作,其目的在于假借这一动作来掩饰内心的尴尬和困窘。此外,这类象征性的接触,还包括突然记起了一件事或恍然大悟时,使劲拍打自己前额的动作。

  4,自我亲密性的接触,这类接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安定,是下意识所形成的心理作用所造成的。在这一类的头部接触中,我们最常做出的动作,就是一肘靠在桌面上,用手掌支撑着一侧头部的姿态。肉体上的疲劳,并非是造成这一姿态的主要原因。在这个时候,当做头部支柱的手,实际上已起到了超越手的本来机能的作用。这只手在心理上变成了拥抱自己,给自己以安慰的“朋友”。即用自己的手来代替朋友,给自己以亲密性的快感。除了这种以手撑头的动作之外,在我们经常做出的动作中,还有一种并拢中间三指或四指,手背朝外,轻轻拍打额头的行为。这种姿势大致上可看做是腼腆、困惑心理的表现。其动机在于尝试用紧贴额头的动作,去克服精神上的不平衡。(引用莫里斯博士部分参考刘文荣、今夫《身态语言》一书)

 

但莫里斯的分类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一是有些头部动作具有多重含义,并不能将其强行划分为哪个范畴;二是,如果从这种分类得出自我触摸头部动作都是追求精神上的稳定,只能说在大部分时候正确。“搔首弄姿”就不是这种目的。 再以抱头的动作为例。抱头动作的内涵很复杂。人们在烦躁痛苦的时候会抱头,在极度兴奋惊讶时也会如此;后悔懊恼时会抱头,还可能伴随拍打头部的动作;投降认输时也会双手抱头。下图中,这对荷兰情侣在国家队输球后的抱头举动,含有悲伤痛苦、亲密、互相慰藉的多种含义(不属于自我触摸)。

  

    点头摇/头同样有多重含义。点头可以用来表示同意、赞许,也可以用来打招呼。而摇/头可以表示否定、叹息,也可以表示为极度兴奋状态。仰头可以有趾高气扬之意,也可以是意气风发、欢呼庆祝,低头则正好相反。

   

    还有很多头部动作的有趣现象。 女孩子往往跟亲密的人撒娇时,会有歪头的习惯;而在遇到英俊潇洒的男性时,女孩子撩头发的动作会增加;人们如果对对方的谈话感兴趣,往往也会倾斜着头来听;一个人提高语调时,头总是昂起来,放低语调时,头相应地会降低;攻击敌人时人们会优先选择头部,对待朋友亲人我们也会如此,比如抚摸、假装击打、拥抱对方的头部。

    头部动作和其他肢体语言一样具有地/域性。日/本/人的点头往往是表示在听你的话,而不一定是同意你。印度人则更奇怪,点头不算同意,类似慢节奏摇/头迪斯科的摇/头动作,那才算同意。

着面具的脸部

(2009-05-22 06:49:11) 

转载

    人类的情绪表达主要靠脸部的肌肉活动。人的脸部有44块肌肉,足足可以做出5000个表情,其中光微笑的种类就至少有18种。我们不需要学习如何哭如何笑,婴儿出生后四五个月就会情绪表达,三岁会察言观色。我们要学的是何时哭,何时笑,还有如何伪装。

 

    对于那些熟识的表情,基本上我们一见就可知其含义,如眉飞色舞、面红耳赤、愁眉苦脸等。但这些情绪是动用什么部位肌肉来表达的呢?心理学家将各种不同表情的照片,分割成前额、眉眼、口部三段,让受试者分别来辨别快乐、悲哀、恐惧、愤怒、惊愕、厌恶等六种不同的情绪,结果发现:不同情绪的表达,分别由面孔的不同部位来决定。悲哀显现在眼睛,快乐与厌恶在嘴部,惊愕的表情主要在前额,而愤怒则会布满整个面孔。

   

    拉罗什福科说过,我们太习惯于向别人伪装自己,以致最后我们向自己伪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日复一日地用假面具掩饰自己,有时我们会如同韩宝仪的《舞女》所唱的那样:“流着眼泪也要对人笑嘻嘻。”就以微笑为例,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常面带微笑,但事实上发自内心的很少。我们往往被别人的微笑迷惑,是因为我们观察人的脸部往往侧重于眼眉等上部。而真笑与假笑的区别往往在人脸的下部。注意观察下面的图,假笑时上面的眉眼依然是柔和的,但嘴部与下巴的不协调意味着,这些笑容有很强的掩饰性。

   

     上图一一般称为凝固式微笑,常见于社交场合,眼神眉毛都有笑意,但下面只有嘴咧开一点;图二是大S谈恋爱史尴尬时的表情,上面依然有笑意,但嘴巴扭曲;图三,下巴拉得很长;图四图五下面依然不配合,可以读出人物不屑与嘲讽的意味。心理学家还发现,当别人与你说谎话时,往往不自觉地向后靠,肢体的活动减少,而笑容反而增加。那也是在掩饰,但同样不协调。

 

      咧嘴傻笑是人们常用来掩饰尴尬焦虑的一种手段;男性因为生活压力较女性大,所以一般女性比男性笑得更多,而男性的面部表情较之女性更为复杂,掩饰的成分也因而更多;“笑面虎”常以男性居多,这种人控制能力很强,因为一般人笑的时候,笑容来得快去得慢。而“笑面虎”可以慢慢堆起笑容,但转瞬之间就可以板着脸。这样的人往往都是厉害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人达不到“笑面虎”的境界,会选择“面无表情”。但面无表情通常情况下是隐藏负面情绪的,如果上司面无表情地叫你去办公室找他,多半不是好事。人们内心有很强烈情绪时,却担忧别人发现从而对自己有负面评价,就戴上一副僵硬的假面具。

   

    但从肢体语言的角度来讲,想掩饰自己的情绪而不露破绽是极难的一件事,因为内外不一致的情绪自然而然会导致肢体动作的不协调。有这样一则笑话:某楼发生大火,大家惊慌奔逃,唯一人泰然自若,还告诫大家一定要镇静。并说他没有丝毫紧张,点了一根烟喝了杯茶才出来的。众人问道:那你为什么没穿裤子呢?

 

 

肢体语言/身体语言胸部与背部

(2009-05-25 03:48:37) 

转载

    胸部与背部的肢体语言是人类直立行走后才演变出来的。胸部与背部包含了心脏和肺等人类重要器官,因而其肢体语言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多数情况下会与忠诚、防御、优越感相关联。但女性较为特殊,甚至连“胸部”这个词都隐讳成为器官的代名词(新浪相册都不允许含有“胸”字眼的图片上传,ft~)。

 

    表示忠诚,人类多数情况下会将手按在胸前,或者双手揖于胸前,有献出自己心脏之意。这种动作常见于现代社会的升旗仪式中,也可见情侣示爱之时。在中国古代,敬天地祭祖师,行人生大礼,常用三拜礼。首先,双手附心。双手置于胸腹之间,男左手在前,女右手在前。然后高高作揖,再拜,额手,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男性由于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胸部肌肉往往比较发达,胸也因此成为男性力量的象征。当比赛胜利的时候,常见的画面就是挺胸振臂,现代的运动员也喜欢撞胸、捶胸等动作,或者脱掉上衣,展示自己健美的胸肌。与人类关系比较近的猩猩也有拍打胸口的习惯,可以向外来者炫耀自己的力量,但往往只有雄性猩猩才会有此动作,雌性猩猩几乎没有。当然,当人们痛苦后悔的时候,也会捶胸。因为“心痛”,所以借助捶的动作来缓解痛楚。

   挺胸还有其他方面的含义,有扩大身体范围之意(后面会介绍人的领域感)。显示自己优越地位的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要使用此动作。傲慢的人会将胸脯挺得很高,人们在面对面挑衅的时候,往往也会用挺胸的动作去侵犯别人的身体空间。同时,将人体脆弱的心脏部位暴露给对手,是发出这样的信号:来吧,我不信你能把我怎么样。穿西装时,将胸脯挺起,两手按着西装衣领边或将手插入裤袋,也是扩大身体范围的表现。列宁就常摆这样的姿势。而对于矮个子而言,往往需要借助挺胸来树立精神上的优势,典型的是拿破仑。挺胸直背还能给以自信精神饱满、严于律己的感觉,而且外形也能给人以美感。但常挺胸直背的人也可能有此缺点:刻板固执,缺乏弹性。

   

   双手抱于胸前则是典型的防御姿势,原因也是因为心脏等脆弱部位。冷兵器时代武士需要穿上厚实的护心镜,日常生活中,保护的意识就演变成了用手护住心脏。在公共关系学中,此种姿势是较为忌讳的,会给人以不信任、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但女性的自我拥抱动作往往另有含义,一个女性常做自我拥抱的姿势,往往意味着她内心希望得到别人的拥抱和关怀。

    

   背部的肢体语言在有些方面与胸部一致,如挺胸与直背,弓背和双手护胸同样属于防御姿势。一般来说,有点驼背的人往往比较慎重,内敛,甚至有点孤僻。如果两个人谈话,一个人挺着胸,一个人弓着背,二者尊卑关系不言自明。但背也有胸所表达不了的含义,例如朱自清写的《背影》,将父子之情刻画得生动传神。再比如,背影还可以表达落寞、离别、悲伤、拒绝之意。打电话转过背去,一般意味着他的谈话内容可能隐藏秘密,不想被身边的人听到。西方有“背影是男人的第二容貌”,虎背熊腰可以展示男性的魅力。但背对于女性来说甚至比男性更为重要,女性的背部比起容貌更能体现出人的气质修养(个人观点)。女性的背部语言不仅具有男性同样的功能,甚至还有复杂的双重暧昧作用。如情侣产生纠纷,女方转过背去。对于男性来说,这意味着拒绝;但女性的意思往往是双重的:一,我很生气;二,你过来劝我吧,这样我就不生气了。TA理论中管此叫暧昧的相互作用。

   

   背部也常用来表达亲密关系。“勾肩搭背”能显示出亲密的伙伴关系;抚摸别人背部,有关心安抚的意思;拍别人的背部则有鼓励嘉许之意;背靠背而坐,则是情侣热恋时常见的姿势。

   

 

肢体语言/身体语言肩部与颈部

(2009-05-29 07:24:50) 

转载

   肩膀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起着连接作用。为保证胳臂既能够运动自如又具有一定力量,肩膀必须在韧性与力量间寻求一个平衡。从肢体语言的角度来看,肩膀则可以起扩大或缩小身体范围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表达威严、惊恐、依赖、攻击、胆怯、失落等诸多含义。

 

   古人对肩部动作也有观察,常用的词是“鸢肩”。鸢,通俗来说就是老鹰。鸢肩—也就是老鹰常见的姿势—耸着肩膀。鸢肩鹄颈是指一个人伏案苦思的样子,鸢肩豺目是指一个人阴险狡猾,而鸢肩羔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卑微之态。乍看之下,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是准确的:坐在桌边思考时,人们常以手支头,那肩部是耸的;如果常耸着肩膀且眼光凶狠,则耸肩膀的含义有炫耀成分;而耸肩膀与弯着膝盖联在一起则说明,此人处于惊恐不安状态。

 

    肩膀对于男性来说,既是力量的象征,也和男性尊严地位紧密相连。所以男性肩膀以宽厚为美,我们还可以通过垫肩、披风来加强效果,或者故意将衣服披在肩上,以彰显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军人的军装上常用肩章来进行装饰,对于有功的军人,还可在肩上斜披绶带。由力量再演化成责任的含义,所以我们常说“肩上的担子很重”。李大钊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则将责任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肩膀也常反映出一个人的状态。下图的曼联主教练弗格森在欧冠决赛落败时,肩部是耷拉的。媒体在报道时,很多都用“弗格森罕见地低落”为标题来描述此图。与弗格森相对应的是获胜方的主教练瓜迪奥拉,肩部则显得舒展。虽然幅度差别不是太大,但足以显示状态的差异。美国的肢体语言专家劳温分析说,当一个人满腔愤怒时,会将双肩往后耸;耸肩则表示不安、遗憾或恐怖(不全面,耸肩有时夸耀的成分);使劲张开双臂的肩膀代表着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时也有振作精神、准备做某项事的含义);而当自感负担太重时,人往往会无意识地将双肩向前挺出,似乎在暗示肩部不堪重负。

    肩部同时也可反映人们之间的亲疏程度。在前文“胸部与背部”中已谈过“勾肩搭背”的含义:关系很好的朋友可以手搭在对方肩上谈话,但林嘉祥之流将手搭在小女孩肩上不能属于这种范畴。情侣或夫妻之间,还常见女方将头依靠在男方肩上的姿势,其中含有甜蜜、依赖之意。带有敌意的两个人,也常用肩部说话,即故意用肩部去撞击对方的肩部,这意味着挑衅,因为侵犯了对方的身体空间;而如果对对方有警惕之心或不想正面回应对方的逼人姿态,人们也可能采取侧肩姿势。

     

   颈部的不少动作参见前面关于头部动作的文章。但颈部也有其特殊的地方,尤其对于女性来讲。一个女人的年龄最容易体现在颈部,因而颈部的美化古今中外都是女性所需重视的一个环节。另外,按照学者大卫.韩福端和克里斯多弗.布拉刚在《新科学》一书中的观点,一只手放在自己颈背部是一种防卫式的攻击姿势。我们中国人则常说一个人愤怒羞赧时,会“脸红脖子粗”,那时脖子会青筋毕现。

    

     肩部与颈部的肢体语言同样也具有民族地域性。西方的耸肩摊手动作在东方较为少见,而泰缅边境的女人,则以长颈为美。

    

 

 

肢体语言/身体语言嘴部与心理

(2009-06-01 06:35:00) 

转载

   嘴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它既是人类饮食呼吸的重要器官,在肢体语言方面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古代的相术还是现代的心理学,嘴部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部位,是打开人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人们会从嘴部来判断这个人,岁月留在一个人脸上的不仅是鱼尾纹,更刻在人的双唇上。西方的画家和雕塑家往往这样理解人的双唇:如果一个人的双唇薄而略干燥,唇角常常下垂,说明他是忧郁型的人;如果他的双唇富有弹性且较为丰满,但唇角也是下垂的,说明他是性格暴躁的人。相反,唇角经常翘起,则差不多都是活泼类型的人。双唇平直的是恬静型人,他的气质是平稳的。嘴唇小而薄的人感情贫乏,而小而丰满的人感情丰富但不外露,纤细敏感。上嘴唇较丰满的人比较被动,而下嘴唇较丰满的人比较主动。

     

    我们的面相学也有类似的说法:嘴小额大属“火多水枯”之相,人虽聪明但人际关系不太好;嘴小鼻大属“土旺克水”之相,此人比较固执;嘴大耳小属“深多木漂”之格,说明这人事业常会受阻。但诸如此类的说法因过于玄乎,往往在可信度方面会打个折扣。

 

    心理学家对人类的嘴部动作很感兴趣。达尔文很早就指出,以手掩嘴是一种吃惊的姿势,说出话突然以手掩口的人,暴露出一种由自我怀疑到完全说谎的情绪(掩嘴还有偷乐、吃惊、害羞或短暂的思考之意)。话从口出,嘴是人宣泄内心情感的重要通道。在交往中尤其是通过口头语言交流的时候,嘴部动作可谓丰富多样。其实各式各样的嘴部动作都与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存在联系,都能反映出说话者的情绪。
    
     说话的时候经常舔嘴唇的人,是正在压抑着因兴奋或紧张所造成的内心波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咬嘴唇的动作,表明对方在自我惩罚,也有可能是在用心思考对方的讲话;如果说话时以手掩口,说明对方存有戒心,或者在自我掩饰,或者这人较为害羞。;告诉别人小秘密时,我们会遮着嘴贴近对方耳朵;而抿嘴动作往往意味着已经下定了某个决心,习惯性抿嘴的人一般比较坚强,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撇嘴则意味着不屑、无奈之意;在与人交谈中,如果其中有人嘴唇的两端稍稍有些向后,表明对方正在注意听你说话,对你的言谈极有兴趣,但若嘴角下拉,则意味着他在忍受坚持。人们常会捂嘴偷笑,嘟着嘴唇来撒娇,撅着嘴唇表达不满,紧闭双唇以无声抗议。吃惊时人的嘴会略呈O型,而特别开心时则完全张开。

     

     嘴部附近也常被人们利用来自我表达,常见的就是胡子。据说日本明治天皇的胡子之所以那样设计,是为了提高天皇的权威;希特勒留着卓别林式的小胡子,是为了激起当时民众的激昂情绪,而对于卓别林自己,这样的胡子配上他的体型,可起到引人瞩目的效果。艺术家们常留着大胡子,不少文人也是如此,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把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对于不少男性来说,留着浓密的胡须还可以显示自己的男性气概,若将之弄成造型,也可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心理学家还观察到,人类吸烟的动作与个性之间联系紧密。夜间独自吸烟,必有心事;喜欢向上吐烟圈的人,自信心和优越感较强;而向下吐的人,则个性较为阴沉或心情沮丧;喜欢从鼻孔吐烟的,以自负者居多;喜欢咬着烟屁股的人往往心智尚未成熟;轻轻敲打以熄灭烟灰的人较为谨慎温和,而随手扔到烟灰缸的人则较为懒散;有烟不肯敬别人,别人敬他时又推托一番的人,是较为自私且有心计之人;吸烟时手指顶住下巴,这样的人往往较为阳刚,且不服输;吸烟时沉默寡言,或喜看报纸,这样的人较为深沉,有恒心;点燃烟却没抽,此人应正处于思考状态,而吸了一大口马上熄灭,则表示他要决定做某事了。

 

     昨天是世界无烟日,顺便宣传一下:拒绝吸烟,让肺自由呼吸!

 

肢体语言/身体语言——腰腹臀

(2009-06-04 05:51:12) 

转载

   腰腹部是展示一个人性感程度的重要部位,男人要“虎背熊腰”,女人要“柳腰款摆”。从美学的角度来说,黄金比例的身材是1:0.618,而其中的分界线(黄金分割点)就是在腹部的肚脐眼。不仅如此,腰臀之比也会影响性感的程度。理想的腰臀比实在0.66-0.68之间,性感女神梦露的腰臀比是0.66,维纳斯是0.68。腹肌、倒三角结构,则是男性性感的重要标志。

  

   腰腹也是人类肢体语言表达的重要部位。首先,可以展示人们的精神姿态。古人说“摧眉折腰”,我们现在说“点头哈腰”,这种弯腰的姿势,往往是示弱的一种表现。在现代礼仪中,这种谦卑的姿势一直保留下来了,在日本这种弯腰幅度就跟地位高低有关联。如果只是朋友介绍,30度即可,而如果是位置较高的人,幅度可达70度。在藏传佛教中,甚至人要五体投地。而如果要展精神上的优势地位,人们常将脆弱的腹部凸起,这其中含有自信、轻松、满足的意味,对他人不屑防御。有着将军肚且喜欢凸给别人看的,很少有生活窘迫者。

    腰腹因为脆弱,与之相关的动作也常与防御攻击有关。足球场上罚任意球时,堆人墙的球员常双手护住下面;在上场之前,运动员常双手叉|腰,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要与对方一决雌雄;而泼妇骂街的常见姿势也是手叉|腰,伴以跺脚动作;梦露的护裙动作是下意识的一种保护动作,如今已经成了展示性感的经典动作;将双手拇指插入腰带是西部牛仔常见的动作,这种动作中含有威慑对方的意味。武术中所说的“气沉丹田”,也是要保护相对脆弱的腹部。当然,并不是上述动作一定是表达保护防御之意。比方说,有时叉|腰也可以用来放松。

    腰腹也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通常情况下,如果有人采取缩腹卷曲的姿态,可以反映其内心处于不安或消沉萎靡状态;专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果在一次商业会议上,当讨论者开始脱掉外套时,便可判断出,他们所讨论的议题,有达成的可能性。反之,当人们觉得没有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之前,是不会脱掉外套的;与人交往时,对方脱掉外衣或解开外衣纽扣,那是一种表示坦率友好的含义;穿着西装,人们在表示严肃态度是,鲜有解开纽扣的;人们在需要振作的时候,会有重新束紧皮带的动作,就如同比武之前,人们会勒紧腰带,大喝一声。这是典型的自我暗示加油的动作。腹部肌肉的紧张与松弛的程度,可以反映这个人的积极或消极状态。还有些人,在感觉愤怒或紧张时,会抚摸腹部,这跟前文所述的捶胸、双手抱头相似。

 

    臀部的肢体语言,主要反映在人的坐姿方面。手脚伸开懒洋洋地坐在椅子上(深坐)———说明此人相当自信,对谈话对象稍有些瞧不起。如果你不能容忍这种态度,可以用侵犯其身体空间(以后再阐述)的做法;骑在椅子上———这个坐姿说明对方抱有敌意,或在采取一种寻衅斗殴的自卫立场;习惯坐在椅子边上(浅坐)——说明对方不自信,还有几分胆怯,在做随时“站起来”和中断话题的准备 使劲趴着桌子坐着——说明此人对话题很感兴趣,也表现出几分不拘小节。坐立不安——俗话说的“猴子屁股”,表示精神上有压力。如果人们听报告或上课,觉得枯燥乏味,会有此种动作;屁股前移至椅子的前端——说明这人要准备向对方让步、合作或要征服对方。我们常说“坐如钟”,这时可以表达不卑不亢的态度。

 

肢体语言/身体语言眼睛

(2009-06-12 07:15:27) 

转载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来解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惯用的一种方式。很多眼部活动并不难理解,如横眉竖眼,眉目传情,泪眼汪汪等。那你知道上图的眼部动作是什么含义吗?

 

    这张图曾引发争议,是西班牙男篮在奥运会之前拍的,后来西班牙极力否认有歧视之意,甚至有人说这是友好的肢体动作,实在很勉强。将眼睛下拉,在欧美往往是嘲讽之意,因为亚洲人相对来说眼睛较小,较为细长,所以在歧视的词汇中,slanted-eye是针对亚洲人的。

 

    古往今来,人们对眼睛一直抱着浓厚的兴趣。孟子认为,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恶。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膫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这说明,人的心底是善是恶,都能从无法掩盖的眼神里显示出来。黑格尔则说,灵魂集中在眼睛里。文学作品中,关于眼睛的描写灿若繁星。“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对眼睛的观察,首先是观察眼睛自身的特征。眼睛的清浊,可以折射出人的心理活动特征。经常表现为睡眼惺忪的人,反应及灵敏度会差一些;而表现为眼睛雪亮,目光炯炯的人,相对会显得聪明伶俐。在中国的面相里,有“眼正心正,眼斜心斜”之说,并认为大眼睛的人,通常个性较为大胆直爽;小眼睛的人,通常个性较为谨慎;三角眼的人,通常占有欲较强,且富有心计。瞳孔的大小也是常需观察的,一般认为瞳孔大者感情丰富。

    其次是观察眼睛的移动规律。因为右脑控制左眼,左脑控制右眼,而左脑侧重理性思维,右脑侧重感性思维,所以人们在撒谎时,眼睛是习惯朝右转;而在回忆时,眼睛习惯朝左转。内向的人,一般容易移开视线,地位低的人与地位高的人交流,也会如此。心理学家还总结出这几种规律:

     一直盯着对方的女性,心中可能有隐情; 
   在言谈中,注视对方,表示让对方对自己所谈内容的注意; 
   初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者,表示希望处于优势地位者; 
   被对方注视时,便立刻移开视线者,大都有自卑感或缺陷; 
   看异性一眼后,随即故意移开视线者,表示有着强烈的兴趣; 
   斜眼看对方者,表示对对方非常有兴趣,但又不想让对方识破; 
   翻眼看人者,表示对对方存有尊敬与信赖; 
   俯视对方者,想显示对对方的一种威严; 
   视线不集中在对方,很快移开视线者,大都为性格内向者。

 

    眼神交流也是沟通必不可少的前奏。情人的眼神是含情脉脉的,失恋者的眼神是有幽怨的,绝望者的眼神是空洞的,奸人的眼神是阴鸷的,乖孩子的眼神是顺从的,英雄的眼神是刚毅的。眼神可以杀人,虽是夸张的说法,但我们若被陌生人盯久了,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西方有位建筑家,曾经画过一幅皱着眉头的眼睛抽象画,镶于大透明板上,然后悬挂在几家商店前,其原意是想借此减少偷窃行为。果真偷窃事件大大减少。虽然并不是真正的眼睛,但对那些作贼心虚的人来说,却构成了威胁,极力想避开该视线,以免有被盯梢的感觉。在教育领域,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看出他的心理状态,同样是看着老师,但开小差的学生往往目光较为呆滞涣散,且眼球几乎没有转动;同样,如果一个教师如果不尽量与每个学生有眼神交流,经常没有被注视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会不太好。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利用眼神。如果你想对方对你的印象深一点,你就要看他久一点;如果你想在谈判中获胜,你得眼神坚定点;如果你想表示对对方有兴趣,你得使自己眼睛变亮点。如果你看到这儿觉得累了,你得闭上眼睛,让它轻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