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妇产科几个大夫:党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40:30
党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时间:2011年08月10日 14时53分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通过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上,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回顾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总结党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做好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1、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  大革命时期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将农民的利益与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22年党的二大首次提出要帮助农民解决土地问题。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第一次把农民运动提高到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高度来认识。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大声疾呼:农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贫农问题,贫农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土地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要立刻实行的问题”。  真正使共产党人切实感受到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还是在井冈山斗争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中国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斗争。1928年,根据地制定《井冈山土地法》,打土豪、分田地,从理论上和实际行动上确立了农民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中心地位。在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一方面领导武装斗争,另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像宁冈调查、永新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撰写了大量调查研究报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30年10月底至11月初的兴国调查,毛泽东借此对赣南土地斗争的情况和各阶级在土地斗争中的表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初步制定了一条符合现实情况的土地革命路线,就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对彻底摧毁农村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使广大农民将自己的前途与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全力支持革命政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以减租减息为重点,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制定后,农村政策转变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减租减息的基本政策。1937年11月陕甘宁边区绥米地区发布减租减息布告,这是抗日根据地政府最早颁布的减租减息条例。1942年1月中央颁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制定了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第一,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因此,要扶助农民,实行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生活。第二,承认大多数地主是有抗日要求的,因此,减轻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对于那些坚决不愿改悔的汉奸分子,才采取消灭其封建剥削的政策。第三,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实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比较进步的社会成分与政治力量。富农是农村的资产阶级,是抗日与生产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富农和一部分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的地主(即经营地主),租息要减,同时也要向政府交租交息。减租减息斗争削弱了封建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同时,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了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以土地改革为重点,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抗战胜利后,根据地开展了广泛的反奸清算斗争,没收、分配日伪土地,对地主继续减租减息。内战全面爆发后,为了支持农民的革命行动,打击地主豪绅,中央在1946年5月4日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解放区采取多种方式没收地主土地,向耕者有其田的新阶段过渡。1947年7—9月中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土改前的债务;第二,建立群众机构,实行乡村农民大会制度,各级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构;第三,保护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在全国消灭封建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正像毛泽东指出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将爱护农民利益贯穿于革命的全过程,建立军民鱼水关系,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从秋收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非常注意革命军队的群众纪律问题,时刻教育广大指战员要自觉维护群众利益,注意爱护群众财物,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1928年,工农革命军抵达湖南沙田,毛泽东根据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和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首次完整地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红四军进军赣南时进一步补充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此后的革命战争中,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动准则。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将爱护农民利益贯穿于革命的全过程,才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也正是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才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  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除旧布新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一是围绕土改运动,派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二是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在农村学校中废除反动课程,创办农民速成学校。在农村认真宣传、贯彻《婚姻法》,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建设结合,效果十分显著。三是围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三大改造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曲折前进。一是为实现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对农民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1年3月,党中央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总结了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提出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二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在农村进行“四清”运动。三是为提倡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发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对中国现代农业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遭受严重挫折,大搞形式主义,“左”倾思想泛滥。这一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一种复杂的局面中,发展与挫折同在,经验与教训交叉。  3、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从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这个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吹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号角。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为1980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和1982-1986年5个中央一号文件有关政策的相继出台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在全国推广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实行包产到户的做法,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同时要求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一直坚持“以粮为纲”的发展方针。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刻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丰富了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认识,拓宽了农业领域,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1978年以来,党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支持保护政策。21世纪初,党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等基本方针,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国家财政支农投入大幅度增加,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框架。一是调整农产品价格,逐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提出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工农产品的比价,放开农产品市场,把农产品市场交换自主权还给农民。到1998年,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已接近市场水平,同时建立起重点粮食品种价格保护制度,通过实施超购加价和奖售政策,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保护农民利益。二是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从2000年开始逐步开展农村税费改革,通过规范税费管理、实行税费合一,到2006年完全取消了农业四税(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三是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2004年以来实行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政策,2007年根据市场需求推出针对生猪生产、奶业、油料生产等补贴政策。四是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1986年国务院成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国家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农村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实施以来,贫困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出台之集中、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之大、农民受惠之多,前所未有。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拓宽生产门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由农业内部扩展到农业外部,由第一产业扩展到二、三产业,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农业产值,标志着乡镇企业已真正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对“三农”的支持带动作用,开创了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  统筹城乡发展,帮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4年至2011年,中共中央连续发了8个一号文件,通过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不仅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还系统地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思路与实现路径。党在农村的政策既重视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又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既重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关心农村社会、生态环境、农民生活、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七千多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两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201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是我们党继“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新农村建设等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之后,针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指导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党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   1、始终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  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坚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紧密依靠和团结广大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赢得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贫苦农民的支持,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用千千万万农民的车轮子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了蒋家王朝。  新中国成立后,党始终把解决好农民问题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明确将农业定位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江泽民同志提出把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到全局性、国际性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多次强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历史经验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党的土改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的成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近几年农业连续7年增产是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农民问题,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2、始终把党的中心任务与农村思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是为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的。当然,这种服务是围绕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体现出来,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土地革命时期,围绕宣传党的纲领和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为重点;抗日战争时期,围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围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个总任务,明确提出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总任务是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和团结广大农民尽快消除旧社会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好思想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总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随之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地开展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活的灵魂。  3、始终把解决好土地问题作为农村工作的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开展农村工作的主要武器就是推翻封建统治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工作的基础仍然是土地问题。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又是首先从改革土地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目前,完善现行农地政策,推进农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成为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4、贯彻党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要“两手抓”  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党在农村的政治主张和土地政策,爱护农民利益,建立军民鱼水关系,使农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党,以实际行动感化和教育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向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使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实践证明,党的农村政策方向正确,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就有说服力,就能够凝聚人心和力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一手抓思想教育、一手抓政策落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5、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农村工作的动力源泉  做好农村工作,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亿万农民在农业农村第一线,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农村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是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选择,总结农民的创造,才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机跨区收割作业等一系列农村改革的新鲜事物。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是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三、做好新时期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代表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紧紧地和中国贫苦大众站在一起,正是党的政治纲领和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近几年我国农业连续增产,从根本上说,是党中央持续加强的强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中央提出的基本方针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而受到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策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政策是否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否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需求,直接影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国庆35周年游行队伍打出“家庭联产承包好”的巨幅标语,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心声;免除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发自内心感谢党中央。通过党的政策把党对广大农民的感情传递到农民的心坎上,就能激发广大农民对党的感情,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  3、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党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先感受到这些问题的是广大农民,他们往往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进行的新探索。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农业现代化与土地家庭经营的矛盾、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等问题,不少地方农民已经在探索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从基层的实践中寻找答案,尤其是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从政策上找原因,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我们要以满腔热情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把基层和农民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总结出来,正确指导和推进农村的改革,带领广大农民创造美好的生活。  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相结合  经济上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能否给农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决定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以至关乎他们的政治取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农村工作的中心,把富裕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减负,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大力加强村级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行村民自治、村级民主选举、一事一议、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制度,改善和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利。农村教育、养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进一步增进了农民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5、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文化条件等众多因素,限制了农民的文化、视野和观念;千百年遗留下的封建意识、小农意识等根深蒂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农民,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特点,围绕实施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倡导勤劳、互助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6、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的农村政策的执行力  党的农村政策能否最终落到实处,农民的利益能否很好实现,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科学发展、增收致富、维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党的农村政策的精神和农民权益的内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执行党的政策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级党组织活动予以经费支持,做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人做事,有钱办事,真正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执笔人:陈建华 董彦彬 焦红坡 陈艳丽)
 
 
 
**********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理论网,原文网址:http://www.qstheory.cn/hqwg/2011/201115/201108/t20110810_101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