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城经济开发区传销:沉淀在西河坝的记忆:乌鲁木齐河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7:41:02

沉淀在西河坝的记忆:乌鲁木齐河

http://www.tianshannet.com 天山网   2011年10月21日 10:15:38    我来说两句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河水引花畦

菜园风光好

乌鲁木齐河滋养了这座城市。清代的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中赞道“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

过去,老城墙的西门在现人民电影院附近。西门外的菜园子,曾是乌鲁木齐主要蔬菜生产地之一。19世纪末至解放前,紧靠乌鲁木齐河东岸,地下水位很高,赶大营的天津杨柳青人,从家乡带来菜籽,开垦荒地。西门外的菜园子范围很大,有许多户人家在此辛勤耕作。种菜大户天津杨柳青人李家(李国瑞)菜园子,在现光明路兵团司令部一带。靠西河街(新华北路)有李老万家、张家、胡家菜园子,靠近小西门有乔家和贾家菜园子。

这些菜园子还成了边城一景。刘荫楠老人曾深情地描述,“每逢夏秋季节,小西门外的菜园子篱墙连接,渠水环绕,满眼嫩绿。那白生生、绿油油、红彤彤的瓜蔓株连,披黄抹绿,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了边城一大景观。居住在城里的群众,茶余饭后,黄昏时刻,喜欢漫步在蜿蜒的菜园小路上,呼吸菜花的芳香,观赏那迷人的菜园风光。”

在小西门一条小巷内,记者遇到了58岁的马培民,他在米泉出生,现居乌鲁木齐南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常到乌鲁木齐上班,他对大小西门很熟悉。他说,不知是不是靠西河坝的缘故,当时大西门附近有国营蔬菜公司,统一收购蔬菜,乌鲁木齐周边菜农每天来此交菜。路远的,天没亮就赶着马车拉满菜往城里走。当时是公家调拨制,菜农在此拿到票据,再拉往全市蔬菜公司的各分售点。

当时,小西门附近已是繁华之地,人多、车马多。河岸边有很多破房,住着积肥的人。他说,“当时种菜都上农家肥,肥料很缺,各家出招儿,专人到繁华地方开设简易免费公厕。那些破房多住着‘三红’公社的人———红旗(今二工附近)、红光(今七道湾附近)、红星(今赛马场附近),肥料积足后就用马车拉回自家菜地。”

水磨连水磨

小火车嘟嘟开

早年,乌鲁木齐河给两岸居民生活也带来不少便利,如利用河水做动力,开办碾坊、水磨坊。老人们说,当年从二道桥一带到西大桥,再到石家园子(现明园一带),沿河有几十座水磨坊,日夜加工面粉,供应全市居民。

民间有“40座水磨”之说。67岁的马老先生,祖上从宁夏来新疆到他已是第7代。对于当年的水磨坊,他记忆犹新。当时,现今的西北路附近有条水磨河,系乌鲁木齐河分支,由今红山游泳馆附近分流,河畔有七八家磨坊。开磨坊的汉族、回族都有,其中一名叫马怀义的磨坊主很有名,家业很大,还经营着油坊,拥有大面积的牧场和田地,成为当时边城回族中的首富。人们都尊称他“马商总”。

许多人家生计依赖于这条河,自然少不了有人管理。小西门中桥三巷的河坝沿寺理事会理事长马青祥,5代人世居乌鲁木齐。上世纪30年代,马青祥的太爷被推举为“农管”,负责管水,协调河沿岸居民浇地和水磨坊的用水。有趣的是,这个民间“水官”并无半点俸禄,百姓听从安排,完全是靠做事公道有威信。马青祥家老屋在今北门附近,家里前几代都靠种地为生,解放后父亲种苜蓿,一年可以收三茬。军队养马买饲草,总选他家,并早早付了订金。

当年,河水丰沛时期,人们常赶着牛羊来河边饮水,过往马队、驼队也喜欢在此小憩。因此,河沿附近(今小西门至新疆大酒店)有很多车马店,其中,有家“卡德尔车马店”很知名,每天人流不息。

因为小西门附近交通便利,人气旺,曾经有过蒸汽小火车,终点设于此。1966年至1970年,马培民还是个“半大小子”。每周,他从米泉坐小火车到乌鲁木齐上班,终点站“中桥”就在河沿边(现小西门靠河滩路附近)。

小火车起点在阜康甘河子,1970年停运拆除。其主要功能是运煤,车是烧煤的蒸汽火车,车厢不长,打开车窗可以欣赏沿途风景。马培民从米泉坐上车,要4个多小时到中桥站下车,之后再步行到冷库,从事牛羊肉加工工作。

周末,他才能匆匆赶到河沿边,坐上火车回家。“当年没觉得辛苦,坐小火车很方便,坐火车也很兴奋。”

乘小火车来乌鲁木齐“打工”的那5年,马培民帮助家中改善了生活。每月工资有100元,领了交回生产队,再记工分。“要知道当时煮熟的大牛蹄子不过4毛,一副羊杂1.31元,都够全家饱餐的。”至今回想起来,他还很感慨。那停靠在河沿边的小火车早已远去,于他却是一份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