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巡检是做什么的:魁星踢斗 独占鳌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3:05:10
  魁星踢斗

 

“魁星踢斗,独占鳌头”是古代艺术很常见的一个题材。下面都是网上搜罗的各种“魁星踢斗”(亦称“点斗”)的形象。

 

              西安碑林 清代马德昭“魁星踢斗独占鳌头”碑



          宁德李墩镇东山村的陈氏宗祠墙壁上发现的“魁星踢斗”图

                  端康皇贵妃“魁星点斗”立轴


                  济南民居浮雕“魁星踢斗”图



                       清雍正粉彩“魁星踢斗”



 

虽说“魁星”的题材在古代再普通不过,但现代人要搞清楚其中的含义,却很是费事。先从简单的说起:

 

◎仔细看的话,前四幅图中的人物(即魁星),其实都是由“克己复礼、正心修身”八个字组成。这是古代读书人的常被要求的人生信条。你可以仔细找找试试。

 

◎第一幅的碑刻,魁星站立在一个“鳌”字之上,取“独占鳌头”之意。最后一幅的粉彩瓷中,魁星脚下的龟样怪物,正是鳌。“独占鳌头”的意思一般都知道,这是维基解释的来历:

唐宋时的皇宫正殿,放置了的石雕像于正中台阶石版上。考中殿试进士者,列队立在阶下迎接金榜,而头名状元则站在鳌的石像前,故称“独占鳌头”

 

◎   “魁星踢斗”的解释就麻烦多了。先说“魁星”。

“魁星”是中国古代祀奉的主文运的神,祈求科举顺利,金榜题名。但“魁星”的来历,到明末时顾炎武这样的大哲已经拎不大清了。他在《日知录》里对其考究过一番:

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不知“奎”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嗯?“奎”是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壁”才属北方玄武七宿。不知何故),“魁”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异。

 

在这里,顾炎武说得已经比较明白了,他认为“魁”本为“奎”。

“奎”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奎宿”常与“壁宿”合称“奎壁”,因为二宿都被认为“主文章”。中国古代常有“奎文阁”、“奎星楼”之类的,一般建在文庙旁边,祭祀奎星用的。

顾炎武还猜测,本来祭祀的是“奎”,但没法把“奎”形之于像,因为谁也不知道“奎”长啥样,于是就把“奎”改为了“魁”。但也没人知道“魁”是啥样,怎么给“魁”塑个像呢。于是古人根据“魁”的字形,把所谓的“魁星”塑成了一个“鬼”翘着一条腿去踢“斗”的形象。所以你上面所看到的5幅图的“魁星”,都是一副鬼模鬼样。中国古代不少笔记小说里,都记载有这样的故事:某书生临考前晚上梦见一个凶神恶煞样的鬼,被吓一跳;后来金榜题名后,才知道原来梦到的是主管科举的“魁星”,是个吉兆。

也就是说,就因为“魁”字长得比“奎”字沾光,于是“魁”越俎代庖,把人家“奎”的“主宰文运”的大权揽过来了。

 

但民间把“奎星”讹为“魁星”,麻烦就来了。因为古代星名里本来就有“魁星”。顾炎武也指出来了:“奎”是北方玄武七宿(?)之一,而“魁”是北斗七星里的第一颗星(也有人认为“魁”是指北斗里第一至第四颗)。二者所主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奎”是苦圭切,“魁”是苦回切),怎么能把它们搞混、胡乱祭祀呢?所以,顾炎武讥笑那些祀奉“魁星”但又金榜题名的人全都是些不识字的家伙:

以文而祀,乃不于‘奎’而于‘魁’,宜乎今之应试而获中者皆不识字之人与?”

 

正因为一错再错,后来古代还把中榜的前五名称之为“五魁”。顾炎武把“魁”字本义考证了一番后,又把得魁者讥讽了一顿:

古曰“魁”者,斗之所用盛而构之本也。故言根本者皆云魁。《说文》:“魁,羹斗也。”赵宦光曰:“斗首曰魁,因借凡首皆谓之魁。”其见于经者,《书·胤征》之“歼厥渠魁”,《记·曲礼》之“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後”。然则“五魁”之名,岂佳语哉

 

“魁”不过是勺子把儿罢了,你以为还是啥好名儿吗?所以那些皓首穷经、一举得魁的书生们就甭“魁不魁”的得瑟了。

 

如果不考虑“奎”在内,单把“魁星”之原意解释为北斗第一颗星,奉祀“大魁星君”是取其祈求考试“第一”,那也可以解释得通。但这种说法却无法解释“踢斗”。所以,顾炎武的说法更靠谱。

  

 

◎   对“魁星”算是正本清源了。但纠结的还不止此。

古代人除了祀奉“魁星”,供拜的还有“文曲星”和“文昌星”!这就更添乱了。先说“文曲星”。

对于“文曲星”,大概国人最熟悉。《封神榜》里比干就被封为“文曲星”;《水浒》里,包拯是“文曲星”下凡,和“武曲星”狄青一道被玉帝差遣下来辅佐宋仁宗;当然还有《白蛇传》里许仙的儿子许仕林,也是“文曲星”转世投胎。

人们常把“文曲星”和“魁星”搞混,因为“文曲星”在古代也是主管公务员考试的。但在天文学上,两者分得很清楚:“文曲”是北斗里第四颗星“天权”的古名;而“魁星”如前所说,是北斗里第一颗星“天枢”,古名“贪狼”。

至于为啥已经有了“魁星”(极有可能从“奎星”那里夺过来的领导权,如前所述),还要弄个“文曲星”和“魁星”共同领导一个部门?俺还搞不清楚。古代神官体系也够臃肿的,和今天差不多。

 

◎   终于轮到“文昌星”了。

提起“文昌”,俺就很有亲切感。小时候在“古泮池小学”读了五、六年。小学是在一个破庙的基础上改建的,校门是个小小的古式门楼,印象里很高的木门槛。每次进校门,仰头都会看见门上方的碑刻“文昌君祠”几个大字。

后来知道,中国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两位都是管科举的。古时,南方很盛行信仰“文昌君”。却不知为何在曲阜建了一座“文昌祠”,而且是衍圣公孔令贻带头建的。

 

先不管这些。抄一段明代谢肇淛的笔记《五杂俎》里的话:

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故世以文昌为魁星也。

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称文昌司命云,附会甚矣。至以蜀梓潼神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

 

“文昌”本属三垣之一的紫薇垣的其中一个星官(“三垣”和“二十八宿”合称“三垣二十八宿”)。“文昌”有六颗星(指上天的六个政府部门,分别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如谢肇淛所言,这六颗星列于北斗魁星前,因为挨着魁星近,也就跟着沾了光,被民间附会为司科第的星。所以,也就有人认为“魁星踢斗”的说法是从这里来的。

这里似乎是说,“文昌”=“魁星”(主管科第的意义上的;不是天文学上的“魁星”,即北斗第一颗),而“斗”则成了被踢的对象。不然的话,“魁星踢斗”岂不就成了北斗星自个儿踢自个儿?

乱了,乱了。到这里,俺也晕了。还是顾炎武老爷子的解释清晰。

 

但至于老谢说的最后一句“至以蜀梓潼神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是咋回事儿呢?

“文昌君”全称是“文昌梓潼帝君”。“文昌”怎么成了“君”?哪儿又冒出来一个“梓潼”?在维基百科里,“文昌帝君”这一词条对“文昌”、“梓潼神”的纠葛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我就不赘述了。简言之,“梓潼神”这位本来是四川的地方神被传得越来越神乎,香火颇盛,最后取代其他科举之神,成为各地“文昌君祠”里供奉的对象。也最终导致了魁星、文曲、文昌之间的大混乱和大融合。

 

总之,奎宿、魁星、文曲、文昌、梓潼,本来五湖四海,各不相干,但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保佑学子们金榜题名——终于走到一块来了。

 

还没完。

估计看到这儿,诸位已经极不耐烦,直接拖到最下面了。如果抛开上面所有的猜测不管,对“魁星踢斗”做最简单的解释,是这样的:

 

“魁星”:民间传说主管科举、掌握文运的神祗。

“斗”字:北斗,“魁”乃“斗”之化身。左魁右斗,合成“魁”字。取其高中得魁之意。

“魁星”都有两个动作:一手拿笔,一腿后踢。拿笔点“斗”,用“腿”踢“斗”,皆是希望被魁星点中、金榜题名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