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木防火门价格:2011名师大讲堂(一)关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唐江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28:02
2011名师大讲堂(一)关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唐江鹏 (2011-04-12 16:10:14)转载 标签: 杂谈


关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唐江鹏

一、关于语文

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因为文本: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盈,文章不是无情物。

二、关于本节课

把学生口语规范起来。

三、关于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提问-----解答----理答---后答

力争表述规范,力争传递准确到位。理答就是相机点拨,归纳总结,评价优劣,信息处理。

四、关于教师活动

第一次放录音关注谁在记笔记。第二次听录音,关注谁在以关键词形式记笔记。第三次活动,关注流泪。我的风格是:干净、流畅、朴实。无插科打诨,无旁逸斜出。

五、关于教学评价

1、对学生发言要有评价标准。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评价。

2、回答要有逻辑层次。使用“首先 其次 然后 最后”等词

六、关于教师语言

用语规范,体现语文老师的功力,过于随意和油滑太多口误、口头禅不行。于漪老师一旦走上课堂,语言完全规范。

七、教学建议

1、寻向定格。

2、建构目标。

3.设计路径。

值得记下的话:

  1、语文是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盈。

  2、文以载道,有没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把“道”剥离出来进行一次次的强化?

  3、教学中,对语词的准确意义的过度记忆会湮灭语感,会抢夺学生语词推断的能力。

  4、作品的分析依托于主观感受而不是更多的依托于客观讲述,会剥夺学生的感受力。

  5、教师倾听学生、学生倾听学生,需要更多的“共情能力”。

  6、试卷的改错题,是严重的剥夺学生语感的考题。

  7、追求干净、流畅、朴实的教风,忌随意、油滑、口误、口语化。

  8、教学研究要学会寻向定格、建构方向、设计路径。



2011名师大讲堂(二) (2011-04-12 16:11:38)转载 标签: 杂谈


季氏将伐颛臾

江苏 叶忠明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治国理想。

导语:镇江籍国学大师柳诒徴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可见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极崇高的地位。

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来沐浴圣哲的光辉。

课前我要求大家结合注释和材料作了字字落实的翻译,并要求大家提出问题,我把问题作了归纳。请看投影。请大家小组讨论解决。

一、自学 质疑解疑

1. “无乃尔是过与?” 如何翻译?是什么句式?(吴云昊、高 珂等)

翻译:恐怕要责备你吧?

“无乃……与”是固定句式。是:复指“尔”。另一说法倒装句式,“是”是宾语前置标志。

2. .“则将焉用彼相矣?” 如何翻译?(徐彤、 胡世星等)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将:一定

3.“修文德以来之”如何字字落实翻译?(陈甜、陈佳欣等)

整治文教德政使远方的人归附。

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如何翻译?(江振飞 、安琴等)

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大家团结和睦,就人口不会少;社会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二、朗读 因声求气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朗读的重要。请一位同学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读出语气

同学们认真听,马上点评。 师生评点。

提示:

字音。夫。

句读。通俗讲就是读得是否通顺。文气是否顺畅?

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2. 师:总体不错。但轻重缓急把握不是很准,总缺少那么点味儿,没有读出语气。

读出语气就是要把握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做到声调饱满,读出作品感情和气势。即古人说的“因声求气” 。

下面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孔子反驳语言的朗读提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求”、 “过”两个词重读。

2、“夫” 、“昔者 ” 、“是”三个词读时声音延长顿开。

3、划线句子读时稍高、稍快些。“也”声调饱满。

4、“过与”“何以伐为?”应读得激昂。

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

请一名学生读第一段。(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呢?)

教师范读。

请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全班齐读第一段。

下面请同学们在二三两段中任选一段,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先标出如何读,然后自由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角色读第三段。(读冉有的同学你为什么这样读?读孔子的同学你为什么这样读?)

全班齐读整篇文章。(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三、探究 因气求理

刚才同学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孔子严厉责备的语气?可是

1.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一向推崇温良恭俭让,为什么对学生批评如此严厉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对这个问题探究一下。

①辅佐失职。

首先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先王之封,邦域之中,社稷之臣,伐他失“礼”

冉有作为季氏家臣没有去阻止,是失职。就像盲人走路不稳,要跌倒,是“相”的责任,老虎从笼子中跑出来,龟玉在盒子中毁掉是管理员的责任,季氏将伐颛臾是冉有季路的责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② 为人失德。

明明季氏伐颛臾,是贪其土地,扩展自己的势力,冉有却帮季氏找借口,说:“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如果说季氏的错误仅仅是失职,这里就涉及到个人品质问题了,说明冉有的政治品德不端。而孔子是最讨厌的,因此他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思是君子最痛恨那种避而不说‘想获得它’却一定给它找个借口(的人),责备冉有口是心非,是伪君子。做人缺乏道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③ 不能践志。

孔子的治国理想是: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也就是分配要均衡,上下要和睦,社会要安定。整治文教德化,使人民真心臣服。

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 精 神追求他的理想。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学而优则仕。

冉有季路辅佐季氏却违背了孔子的治国理想,从下面几句话可看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就是冉有季路辅佐季氏不修文德,结果远人不服,上下不团结,邦分崩离析,反而发动战争,攻打颛臾,使得社会不安定,国家不要灭亡吗?后果很严重,孔子很生气。



2. 孔子“均”、“和”、“安”、“修文德以来之”的政治理想在当今有什么积极性和局限性?



孔子的思想虽有局限性,但我们透过他深邃的目光,看出他作为政治家的政治良心。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实现以德治国的仁政理想,“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当仁不让的精神。仁哉孔子,慧哉孔子,伟哉孔子。



四、推荐书目:

于 丹 《论语心得》

鲍鹏山 《寂寞圣哲》
杨伯峻 《论语译注》



2011名师大讲堂(三) (2011-04-12 16:13:38)转载 标签: 杂谈


藤野先生

山东 朱则光

  1、导入。提醒学生注意“藤”字怎么写。

  2、请用一两句话评价你难忘的老师。

  看看鲁迅对藤野先生是怎么评价的。

  这里是第一次让学生关注全文倒数第二段。“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引导学生简要谈谈“伟大”的感觉。

  3、请读11到23段,看看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结合词句批注,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朱老师在同学生对话时很重视文字细节。如“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让学生换成“修改”来比较;如“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神的”,把“敬重”替换成“迷信”和“相信”,让学生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尊重,对鲁迅的情感。)

  4、关注1到5段,在东京,到仙台的鲁迅心情或境遇怎样?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关注24到31段,鲁迅是怀着什么心情回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出示《琐记》和《<呐喊>自序》中句子,辅助让学生理解鲁迅的境遇和心情;“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个段落在课中,学生一共齐读了四次,基于理解的深入,一次比一次深刻;聚焦几个重点的句子,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5、铭记一份感动。

  在教者申请的铺垫后,学生齐读“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011名师大讲堂(四) (2011-04-12 16:16:44)转载 标签: 杂谈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江苏 胡小安

  1、导入。音乐《我是一棵秋天的树》。

  朗读一首诗有哪些要求?

  2、初读诗歌,寻树之影。

  这棵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样的树在现实中能不能找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奇之树)

  老师范读。

  3、揣摩诗意,品树之神。

  请你为这棵树取一个名字。

  (生答:奉献之歌、理想之树、真性情之树、美之荟萃、萌芽的梦想等)

  这首诗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4、融情诵读,咏树之魂。

  一种心情、一种胸怀、一种品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等

  5、布置作业,推荐阅读李瑛作品。 


2011名师大讲堂(五) (2011-04-12 16:23:38)转载 标签: 杂谈


文本解读的层次和方法

孙绍振

  1、语文教学改革面临历史的改革,因为课程标准修订稿审定完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师自觉主体论”,用此引导“学生自发主体论”,因为教师才是系统的、专业的。一味的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很可能是“从无知到无知”,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

  2、语文是难的。我们要从学生的一望而知中弄出问题来。

  3、文本解读有三层:一望而知的表层(显性)、情意的脉络(隐性)、文体格式。解读文本就是解密,是复杂的过程。

  4、不能满足于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读作品,要突破自己的封闭的已有的知识或体验。

  5、要学会以作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

  

  孙绍振教授上午一个人没有间断的讲了2个多小时,中间主持人提醒他是否要休息一会儿,孙先生说,我不累,我正讲的起劲呢。况且,我难得来一次,尽可能多讲一点了,台下的老师也肯定对我抱有一定的期待,不能让你们希望。

在讲座中,孙教授举了很多名篇的解读作为例子,如《背影》、《愚公移山》、《再别康桥》、《孔乙己》等。尤讲到古诗词解读时,很多诗句都是信口吟来,显扎实的文化功底。



值得记下的话:

1、自主合作学习,需更高水平的教师引领,否则是从无知到无知。

2、一望而知里有一望无知的东西。

3、阅读与写作分开是语文课无效的原因之一。

4、自觉主体引导自发主体。

5、解读就是解密,解密就要解写。

6、教师主体,教师是否有足够主体?


名师大讲堂 《季氏将伐颛臾》听后感 (2011-04-15 17:00:12)转载 标签: 杂谈


下面是江苏省大港中学汪云霞老师对叶忠明老师在“2011年全国语文名师大讲堂”中执教《季氏将伐颛臾》的听后感。

《季氏将伐颛臾》听后感

叶老师这节课震撼了我。

我感觉有四大特色:设计独特,行程流畅,挖掘深入,效果显著。

叶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以柳诒徵评孔子语导入,有浓浓的文化味道;接着质疑解疑,叶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句方面的问题;然后“因声求气”,重点朗读,朗读重点,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再后是“因气求理”,领悟孔子的思想。这样设计是抓住了文言教学和孔子文章的牛鼻子,合理,新颖。

叶老师的教学过程,行云流水。第一到第二环节的过渡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转入朗读,朴素、简练而准确;第二到第三环节的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孔子严厉责备的语气,可是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一向推崇温良恭俭让,为什么对学生批评如此严厉呢?请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探究一下”,既承上又启下,且指向明确。整个流程,衔接自然,无生涩之语,无斧凿之痕。

叶老师挖掘的深入,既体现在教读上,也体现在悟理上。“求!”“是”重读,“夫”“昔者”“是”延长,“也”饱满,“过与”“何以伐为”激昂。叶老师范读惟妙惟肖。领悟孔子思想方面,既概括又有深度:“1.辅佐失职;2.为人失德;3.不能践志。”

这节课效果显著,体现在:1.学生答题质量高;2.学生朗读水平高。分角色朗读时,学生语速、声调把握的极好,古味十足,尤其是读孔子语句的学生更是令人叹服。这固然有学生自身领悟力强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叶老师得当的引导和高水准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