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铁驾驶室图片:气血津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03:53

气血津液

840来源:大众医药网 | 编辑:佚名 |  

导读: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1、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由气构成的。故内经指出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2、精气是生命的基础
古代哲学认为精气是气的精粹部分,是形成天地万和人类的精微物质。中医进一步发展精气学说,认为精气不仅指人的生殖之精,而且泛指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故曰人始生先成精。
(二)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人体一方面要不断摄取自然物质并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使之转变为机体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生命活动又不断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
2、精神活动要以五脏精气做为物质基础。
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主要来源
1、先天之精气——来源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2、后天之精气——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又称天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又称谷气
(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肺为气之主
      自然界的清气——肺吸清呼浊——参与人体的代谢
    肺主要生成宗气,其聚于膻中,具有行呼吸,行气血的作用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肺——全身
3、肾为生气之源
    肾中精气——先天之精气:构成人的原始物质,生命的基础
            ——后天之精气:供给脏腑代谢消耗后剩余的部分
三、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含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二)气的运动形式
1、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
气的运动是脏腑功能的具有体现
五脏: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脾主升,胃主降。
六脏:以通为用,宜降。
气机失调:当气的运动失去了升降出入的平衡时,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出现异常而成为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
        ——气滞: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瘀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运动太过,
        ——不降:下降运动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运动太过
        ——气结、气郁: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
        ——气闭:出入运动不及甚者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2、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温煦作用
温煦作用表现在:1、维持人体的体温
                2、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循行
温煦作用的气——阳气——多则热,少则寒——气有余便是火
(三)防御作用
表现在:1、可以抵御外邪入侵
        2、驱邪外出
(四)固摄作用
表现在:1、固摄血液,防止其溢出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和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3、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4、固摄脏腑,使其位于恒定的位置
(五)气化作用
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六)营养作用
具有这种作用的气主要是指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五、气的分类
      先天之精气      元气
气                 水谷精气      营气、卫气
      后天之精气
                   自然清气          宗气
 
(一)元气
1、基本含义
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和元阳。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元气根于肾,乃肾精所化生的肾气,统称肾中精气。
     肾中精气,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又赖后于水谷之气的培育
(2)分布: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脏,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3、主要功能
(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2)推动、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二)宗气
1、基本含义
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
宗气所聚之处——上气海,又名膻中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组成
(2)分布:
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上行者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下行者注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于足;其贯心者,经心脏入脉中,推动血气的运行。
3、功能
(1)走息道而司呼吸——助肺呼吸
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肺气不足或宗气不足
(2)贯心脉而行气血——助心行血
通过 虚里(心尖搏动处)的搏动状况,推测宗气的旺衰。
(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三)营气
1、基本含义
是行于脉动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营气。
因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营气与血不可分离,常称营血
与卫气相对而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外为阳,内为阴,故又称营阴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乃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部分化生
(2)分布: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
3、主要功能
(1)化和血液
(2)营养全身
(四)卫气
1、基本含义
卫,卫护、保卫。
与营气相对而言,又称卫阳。
特性:PIAO疾滑利,流动迅速。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分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具体路线,说法不一:
①营卫并行,阴阳相随。
《灵枢·营卫生会》“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
《难经·三十难》“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②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在黎明开始,当眼睛睁开的时候,卫气从目内眦上行头部,循手足太阳、手足少阳和手足阳明经,至四肢末端,再通过四肢的阴面上至目,是为一周。每一白天,卫气环行阳分二十五周次。从入夜到黎明,则从肾开始,依次由肾,心,肺,肝,脾五脏,又返回肾,一夜之中,卫气往复环转于阴分,亦二十五周次,昼夜合为五十周次。
③散行于全身
外达皮肤之中,筋骨分肉之间;内至胸,腹,脏腑,育膜等处。
3、主要功能
(1)温养作用
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
(2)调节作用
司汗孔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3)防御作用
卫气自身有防御作用,另外肌肤腠理为机体抗御外邪的首要屏障,通过卫气的充养可使皮肤柔润,肌肉壮实,腠理致密,使其抗邪能力增强。
(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脏腑经络之气与其他气的来源相同,源于肺吸入的清气,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与肾中精气。
根据气所在的脏腑经络称之为某脏腑之气或某经之气。
脏腑经络之气的意义不在于其组成成分,物质实体如何,而在于脏腑经络之气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生理功能和运动方式。故脏腑经络之气的虚实,不是指其形态器质的损伤如何,而是指其生理功能的异常。
 
另外,气还有多种含义,如正气,邪气,中药中的四气等。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运行的通道,称为血府
血不能在脉内正常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二、血的生成
(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血由津液和营气化合而成。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  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    心主血脉,一方面主行血,另一方面主生血。
3、肝    肝五行中属木,应春之生发之气,有助于脾与心的生血
4、肾    一方面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化血;另一方面肾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血,即精血可以互化,故称精血同源。
三、血的循行
(一)血液的循行方式
沿十四经循行:肺——肝——任——督——肺
(二)血液循行与脏腑的关系
1、心主血脉
血信赖心气的推动
2、肺朝百脉
肺主一身之呼吸,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助心行血。
3、脾主统血
脾气旺盛可固摄血液,防止其溢出脉外。
4、肝主藏血
一方面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使循环血量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防止出血;另一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利于血液的正常循行。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各利,精神乃居。”
心血虚、肝血虚——惊悸、失眠、多梦
失血——烦躁、恍惚、昏迷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1、定义: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
     换言之,体内除血液外,其它所有正常液体都属于津液。
  2、津液不但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这是由于:津液存在于形体内,起滋润作用
          津液载气,保证气发挥防御、固摄、化生等功能活动
          津液可化血,营养周身
3、津与液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性状            功能            分布
  津   性质清稀流动性大     滋润    散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血脉
  液   性质稠厚流动性小     濡养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联系: 同属于水液,同源于饮食水谷,在运行、代谢过程中互相补充,相互转化,病变过程中又相互影响。
     一般常津液并称,只是在伤津和脱液时有不同。伤津未必脱液,脱液一定伤津。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一)津液的生成
  1、脾胃的运化
  2、小肠主液
  3、大肠主津
(二)津液的输布
与肺、脾、肾、肝、三焦诸脏腑有关。
  1、脾气散精
               津液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于全身
脾的转输作用
直接布散全身,即“灌溉四旁”或“脾为胃行其津液”
 
  2、肺主行水
     宣发——人体上部、体表

     肃降——肾、膀胱及人体下部
  3、肾主津液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是   胃的游溢精气的源动力
                                   脾的散精
肾主津液                           肺的通调水道
                                   小肠主液
            肾将肺输布的津液   清者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于全身
                               浊者排入膀胱
  4、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津行——有利于津液的输布
  5、三焦决渎
     三焦可作为津液运行的通道
(三)津液的排泄
与肺、脾、肾有关
  1、汗、呼气
  肺宣发——津液——皮毛——汗
  肺呼气——津液——体外
  2、尿
  肾、膀胱的气化作用——津液——尿
  3、粪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和濡养
  濡:粘湿、润泽。
  在肌表——滋养肌肤毛发
  在孔窍——滋养、润泽孔窍
  在骨髓脏腑——滋润内脏,充养脑、骨、脊髓
  在关节——润滑关节
(二)化生血液
(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见书
(四)排泄代谢产物
(五)运载全身之气
  大汗亡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气和血的关系
气   阳   主动主温煦
血   阴   主静主濡润     气与血同来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
 
气与血在生成与输布方面关系密切,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对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饮食——水谷精微——营气、津液——血液
1、气能生血            气化——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表现出来
              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
 
              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贯心脉以行血
2、气能行血
              气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
                       如:妇女闭经、行气活血
3、气能摄血
   摄,统摄。这主要指脾能统血
(二)血对气的关系
            血能生气——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中,赖血面运载而达全身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对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饮食——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津液
                           气的推动和激发
2、气能行津   气的升降出入——肺脾肾升降出入——津液在体内输布、排泄
3、气能摄津
(二)津液对气的关系
津液可化气
津液可载气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渗于脉外——津液
    血液不足——瘀血:脉外津液减少,致肌肤干燥、粗糙、甚则甲错
                失血过多:口渴、尿少、皮肤干燥
夺血者无汗。
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二)津液对血的关系
津液、血同为水谷精微所化——津血同源
汗为津液所化——血汗同源
    津液大损——脉内津液不足
                甚至脉内津液渗于脉外——血脉空虚、津枯血燥
    夺汗者无血
 

Tags:中医文化

  • 上一个文章: 脏 腑
  • 下一个文章: 英国报道:英国人信任中医超过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