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陆新干线 jrpass: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第2页-论文-考试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44:46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09-6-4 9:31: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理趣诗就是哲理诗,它反映了哲理,又是诗。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理趣的诗,但这样的诗在唐诗中很少见。苏轼在这方面有所创获。他最着名的理趣诗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如《苏轼诗集》卷四七《题沈君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纪昀批:“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千古诗集,有此体否?”按这两首诗,都是“得此无人态”,看到人们没有看到的道理,定成理趣诗。纪昀的批语,正说明这是唐诗中所没有的,是一种新创。诗中平淡无奇的自然现像被上升到哲理的层面去进行思考,在渗入人生思索之后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即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

三、苏轼在宋代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我国词史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就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而言,甚至比他的诗歌、散文在诗歌史、散文史上的地位更加突出。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词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他对宋词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首先,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和艺术价值。

其次,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意境。

再次,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另创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这在两宋词史上是一次重大转变,为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开了先路。

最后,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言律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他的这些贡献对词这一文学样式旧有模式的突破与创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后世词坛,在词坛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开创遒劲、激烈的豪放词风

众所周知,宋初词基本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晏、欧、柳诸人承前人已形成的婉约风格的定势,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更将婉约视为词的正宗风格,并形成大的潮流,影响着词坛。苏轼则认为,词“自是一家”(《与鲜于骏子书》)就是说自己自意于婉约派之外,别创豪放派。他曾批评秦观“不意别后却学柳七作词”(《词林纪事》),决心以自己的作品力矫当时的香软词风,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豪放词。如着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一例。此词写于谪居黄州时,当时,词人报国壮志无法实现,功名事业也毫无成就面对浩荡东去的大江,他大笔挥洒,将览物之情、怀古之思和身世之感揉合在一起,气势磅礴,堪称千古绝唱。词作以赤壁的壮丽景色和雄伟的古战场为背景,集中笔力塑造出一个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赞颂了英雄的风流倜傥与不朽功业,借以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惆怅。以词怀古,先于苏轼的有张升的《离亭燕》,王安石的《桂枝香》,但张升的《离亭燕》,凭吊六朝兴亡,景实情虚,有清空之气;王安石的《桂枝香》,面对现实,追溯六朝,景与情有深沉凝重之慨;而苏轼的借古抒怀,意境恢弘,风格豪放,实在不同凡响。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那对宇宙的奇想和人生的情思,那玉洁冰清的境界和超凡脱俗的浩荡之气,又哪首词能与之媲美呢?《江城子》、《水龙吟》、《满江红》这些作品满腔豪情、雄健遒劲,适合于“铜板铁琵琶”式的放声高歌。而这种豪放风格又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大胆的夸张与想象、荡涤胸怀的激情为基础的。所以胡寅的《酒边词序》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酬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可见,豪迈奔放的感情,坦荡开朗的胸怀,是苏轼浪漫主义的基调。他创作出的大量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南宋词人刘辰翁给与高度的评价,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弃疾词选》)苏轼的词开南宋辛弃疾一派的先河,实在功不可没。

(二)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诗道与词道统一

苏轼在前人及同辈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开拓词境的基础上,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借鉴诗的题材,境界入词,使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于词,并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就“以诗为词”而言,结合苏轼词的创作实践,大致体现在以下三端

(1)、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

“言志”是宋人“诗道”的核心,也是宋人诗文中最常见的题材。但在“词”里表达士大夫文人治国平天下之志的,在苏轼之前是非常罕见的。他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为后代词家树立了榜样。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2)、借古抒怀的“咏史词”

“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极常用的一种题材,大都是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实质上也是一种“言志”。当然上文举例的“言志词”中也出现了运用历史典故的情况,因为并非贯穿始终,只能看作是“比兴寄托”的运用。诗词之间,就写作方法(赋、比、兴)的使用上的差异而言,词偏重于赋,即长于铺叙。而苏轼“以诗为词”在技巧运用方面的实质是把常用诗的“比、兴”手法多用于词。显然“用典”是实现“比兴寄托”的重要手段。

论及苏轼“咏史”词的创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被宋人胡仔称誉为“真古今绝唱”的词作,是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畅游赤壁写下的名篇,作者借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事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词中描写赤壁雄奇的景色,塑造了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困于无常世事的激愤情怀。风格极为豪放。正是苏轼对诗歌中的借古抒怀手法的借鉴,造就了这首将被千古传唱的不朽词作。

(3)、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使用“比兴寄托”的手段,抒写人生感悟的咏物抒怀、借景抒情之作在宋诗中是很常见的。

在词的创作中,单纯以咏物为表象贯穿始终,并且在其中包含遥深寄托的词作,苏词也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如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创作时间与上文所引《念奴娇? 赤壁怀古》只差一年,都是在“乌台诗案”后,苏轼以罪人身份谪居黄州,政治上极度失意时创作的,词中借咏孤雁而自况,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宁可固守冷落的人生态度。词中通篇只有意象,其中人与雁,浑然一体,取象托譬,寄托遥深,风格清奇冷隽。

苏轼致力于词的题材与境界的开拓,的确做到了“诗词一体”,他所作词的题材、境界与诗几乎一般无二。达到了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结论

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百花园里,苏轼的诗文词赋曾经绽开过姹紫嫣红的奇葩,对宋代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苏轼以他的思想和人格的魅力,以他的绚丽多彩、别具一格的创作,凝聚了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特色”,从而令历代文人学子为之赞叹,为之倾倒。

参考资料

1、《中国苏轼研究》——学苑出版社 2004年7月

2、《东坡词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2年

3、《苏轼诗词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

4、《中国文学史》 —— 中华书局 1995年

5、《大学语文》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