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干线线路图 pdf:沾花惹草怡情养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11:14

侍 花 弄 草     怡 情 养 性

【汉风先生 于彭城书院秋分茶会】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秋分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小时;同时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从今天开始,秋天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因此,起居作息要做相应调整,宜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而古谚也云“女子伤春,男子悲秋。”所以这个时节,我们应保持神志安宁,注意精神养生,以减缓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高、慢跑、散步、打球、远游;或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在饮食调养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

 刚才我简单地介绍了秋分节气的养生建议。接下来咱们言归正传,继续品读李笠翁的《闲情偶寄》。今天是第四讲,我主要品赏《闲情偶寄》的种植部。说起花草树木,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每个人,特别是舞文弄墨的文人和艺术家,没有不对花草爱恋有加而又惺惺相惜的。人们爱花恋草,大抵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源于人类的天性。人类依于自然,花草树木乃大自然之菁华,所以人对它们有天然的热爱之情。二是美化环境,丰富生活。很多人喜欢在工作之余、退休之后养花种草,其目的就是为了美化居住或工作环境,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三是怡情养性。这一点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了。在养花种草的过程里,性情不自觉地得到温润与涵养。记得十多年前,我去苏州游学,与学长朱骏公先生一同借宿在他的朋友朱智愚先生那里。朱先生是一座医院的花工,每天的工作就是侍花弄草,美化医院环境。朱先生那时尚未结婚,一个人居在医院后部花房边的一间简易平房里。平房只有十来平米,因年久不修,只能勉强居住。朱智愚先生名之曰“破烂屋”,并趣称自己为“破烂王”。第一次走进“破烂屋”,我却觉得眼前一亮。这“破烂屋”里搁置的全是好东西。一个大书柜,装了很多中华书局文史哲方面的书籍。那个时代的我们,很多人喜欢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丛书,“破烂屋”里也举目可见。那些日子,我白天与朱骏公先生一同外出游览苏州风物。晚上回来,便与两位先生围炉夜话。朱先生虽是一个普通的花工,其学识涵养却令人刮目。临别的时候,我送一首打油诗以表谢意。诗曰:

破烂屋里破烂王,

破烂屋里书顶梁。

四季风雨纳心中,

花房内外闻兰香。

 我对这首诗最满意的是后面两句,所以至今还记得。后面两句借花喻志,表达自己对情趣高雅,境界超俗的朱先生的钦佩。其实,古往今来,纵横四方,花花草草无不被文人雅士一咏三叹,借以抒发情感和报复。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语境中,梅花象征傲骨;松柏象征不屈;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之高洁;连最寻常不过的石榴都用来象征对多子多福的期盼!而中国历史上,对花草情有独钟,甚而爱花如命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陶渊明爱菊,刘禹锡爱莲,郑板桥爱竹都是无以复加,到了林和靖爱梅竟然以之为妻,日日脱离不得了。李渔爱花又是怎样的一个爱法呢?

 如果以上的文人爱花情感专一,那么李渔之爱花则处处留情,爱满天下。李渔有情,但不是专情,而是泛情。他既爱梅兰竹菊,也爱梨桃李杏;既喜水仙芙蓉,也恋松柏梧桐……总之,天下花草,在他眼里无不风姿卓然,惹人爱怜。李渔在种植部的序言中说:“其它书中记载过的内容,一句都不多说。我不是补充前人没说到的事,就是写自己想到的东西。”这说明,李渔动笔之前,对他之前的类似文字做了细致的研究。李渔把花木分为木本、藤本、草本、众卉、竹木五个类型,介绍了65种花木栽培的经验。而这些经验都是他自己实践的结晶。可见李渔对花木是多么了解。李渔是一个美学家,介绍花木种植当然不会只谈经验。值得我们去品味的是李渔对待花木的情感与美学触角。这种情感与触角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继续来看他序言中的文字。他说:“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痿,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草木的种类非常繁杂,但分起来大致有三类:木本、藤本和草本。木本植物坚实而且很难枯萎,寿命比较长,因为他的根扎的很深。藤本植物很瘦弱,需要扶持,寿命只有一年左右,因为它的根稍浅一点。草本植物一经霜打就死了,寿命最长也就一年,因为它的根更浅。这是一般养花人都可积累的生活经验。如果只说到此处,那李渔的文字也只能列入生物学著作中去,但李渔不止于此。   

 他接着说:“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世之方焉。”李渔告诉我们,根是决定万物寿命长短的因素,如果想收获更多,就要先稳固其根。我在农耕与园艺劳动中悟出了养生和处事的方法。那么处事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李渔说:“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务为苟延,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入土之浅深,藏亥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亚也。”这段话告诫我们,如果人人都能在考虑之后,从长计议,事事都像木本一样,就不会因为看见雨露而欣喜,因为看见霜雪而惊恐。作为树木本身挺拔自生,至于被斧头砍,就是天意了,难道充满灵气的椿树和千年松柏就能躲得了吗?以此类推,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培养自己崇高的品德,只是苟且行事,这样的人与藤本植物一样,只能依靠别人来做成事,别人事成了,我也事成了,别人倒下了,我也倒下了。至于像木槿一样的人,从不考虑明天,他们甚至不知道根为何物,哪里会考虑根入土的深浅,埋藏的厚薄呢?这种人就像次等的草木。李渔的话,让我想起舒婷的诗歌《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之所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新时期诗歌的代表之作,就是因为它以花木象征人,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别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李渔先生如果也能读到《致橡树》,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但是,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像《致橡树》中的木棉一样,努力去建构自己独立的人格呢?所以,李渔感叹:“噫,世岂乏草木之行,而反木其天年,藤其后裔者哉?此造物偶然之失,非天地处人待物之常也。”唉,难道世上缺少像草木一样行事,反倒像本木一样享其天年,又像藤本一样依附后代的人吗?当然比比皆是。但是,李渔说这是造物主的失误,并不是天地间待人处事的常理。 

 接下来,李渔一一介绍了65种花木栽培的经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欣赏。我只挑了几种,自己最钟爱的花木,与大家分享。梅兰竹菊向来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我们就来品读《闲情偶寄》中关于梅兰竹菊的文字。李渔认为,如果以开花的先后次序定尊卑,那么梅花应当是花中之王。关于种梅的方法由于许多书都记得很详尽,所以李渔没有介绍。他重点介绍的是赏梅的经验。他说,梅花开的时候,真是寒冷的冬季,既然想把梅当成伴侣相伴相守,就应该筹划与梅花同床共枕的方法。李渔观梅之法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炭,既可致温,复备暧酒之用。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花”。此一法也。”这一段文字几近白话文,我不再翻译。这两种方法,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实践过。不但我们,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以梅为妻的林和靖就怕也未必做过这样的风雅绝伦的雅事!

 我爱梅虽不输于李渔,但至多也只是干过茶煮梅花雪这样的趣事。当年状元李蟠在此探访梅花,留下了《户部山探梅》诗,从此,户部山的梅花便沉淀着历史的幽香。我也曾写过一篇《户部山探梅》的同题散文。现在,户部山的梅花主要留存在书院对过的戏马台上和附近民俗馆的余家大院里。今年雪来,我打算按李渔的经验在梅花边筑一临时栅蓬,名曰“就花居”。拥炉扫雪,置酒待客。我看大家眼神里都是渴慕,怎么,都想来做客?我虽然这么说,但并不能保证如愿以偿,因为这世间遗憾的事也常有,就像赏梅。李渔说:“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也。”无论是风还是雪,都会给我们带来遗憾。这是人间常情。当然也有“有功无过”的,那就是阳光。李渔说,太阳既可养花,又给人晒背,真是天上派来巡视带给人间福祉的官吏。如果只有太阳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难道不是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的事吗!李渔之乐事见于冬阳中的花开。要我说,无论风雪之中还是暖阳之下,一样可以享梅香之美,就看你心中有没有梅花,性情里有没有梅韵。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梅花开在心里》,讲座结束后,我将把它与今天的讲稿一起上传到书院的博客上,请大家批评。

 我们接下去看李渔笔下的兰。兰属于草本。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是赞美兰花的谚语。但李渔认为,文人多半是只顾赞美兰花的美,却不顾它的天性。兰花的天性是什么?是生性喜欢与人相处,以人能够闻到它的香气为高兴的事。李渔真是一个懂兰的人,所以他提出人与兰花的相处贵在情趣。有情趣还要知道方法。他提出,首先要注意兰花摆放的位置。“兰之初着花时,自应易其座位,外者内之,远者近之,卑者尊之。”兰花摆放的地方一旦定下来,就应该美化它周围的环境。“居处一室,则当美其供设,书画炉瓶,种种器玩,皆宜森列其旁。”但是不能焚香,因为兰花被香一熏就会凋谢。兰花的性情就像神仙,怕接近烟火,并不是忌讳香,而是忌讳火。常言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原因在哪儿?在于人们只知道“进”,不知道“出”。如果出来再进去,那么后来闻到的香气比先前会更加浓郁。所以,不应该在有兰花的房子里久坐,要有一处退避之所。这种赏花的经验,我是第一次耳闻。李渔还推而广之,把这种经验用在其它事情上,真是令人击节。

 四君子之中,竹排第三。竹木是什么?李渔说,是不开花的树。今天来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竹子是草,不是树。另外竹子是会开花的,因为竹子是有花植物,自然也要开花结实。但是竹子不像一般有花植物那样,每年开花结实。竹子开花比较少见,一般在生命遇到环境威胁时才开花,并且在开花后绿叶凋零,枝干枯萎,成批的死去,所以一些有迷信思想的人误认为竹子开花是“不祥之兆”。李渔认为,花是取媚人的东西,取媚于人会对自己有害处。俗话说:“早间种树,晚上乘凉。”这是一个讽刺的比喻。然而李渔认为,竹子就能做到。只要移来竹子,很快就能长得像一棵大树,能让俗人的家园,转眼变成高贵人的庭院。关于种竹子的方法,旧传有诀云:“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李渔说,这三点只有第二点可取,就是多保持原来的土。他主张雨前移竹,至于不改变竹子的朝向,向南的仍然向南,是最难照办的。

 李渔写竹没有涉及竹子的文化意蕴,我在这里稍作补充。周芳纯先生曾经在《竹诗词自序》中说:“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暑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欣赏竹、赞美竹、歌颂竹, 最著名的当属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是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集》里的名句,将竹子的品格和做人的气节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对竹子情感最深,用墨最多者当数清代的郑板桥。板桥不仅善画竹,而且善咏竹。其咏竹的诗篇多大几十首。而最为人熟知的有:“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还有一幅写竹的对联,也把竹子的精神写得令人叫绝: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胸还空。  

 最后,我们再来品品菊花。菊放秋天,所以李渔说:“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药也。”他把菊花比作是秋天的牡丹和芍药。在菊花一篇中,李渔把主要笔墨倾注在园丁培养菊花的辛苦劳动上,所以他强调:“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又说:“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揄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为种养菊花的人鸣不平。认为,自从有菊花以来,高人逸士都对它尽力赞扬,却很少有人看到养菊人的劳作,赞美他们巧夺天工的能力。人们只知道菊花美丽,却不知道它的美丽从哪儿来。由此,李渔还想到修身治学。如果治学之人能够用种菊人这种不图安逸的这种精神来磨砺自己的身心,怎么能不成为圣贤?如果能用种菊人的恒心来努力学习,还怕不能功成名就吗?但他又感叹:“士人爱身爱名之心,终不能如老圃之爱菊,奈何!”我们知道陶渊明最爱菊花,从刚才李渔的话中,我们看到李渔也拿陶渊明作为古往今来爱菊人的代表,但是他说,自己并不是要与陶渊明作对。我对陶渊明是情有独钟的,曾经写过一篇《邀陶渊明赏菊》的千字随笔。在今天讲座的最后,我请书院国学班弟子、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吴霜同学给大家朗诵。

 四君子之外,我还想啰嗦两句李渔关于松柏的独到观点。对于苍松古柏,人们赞美的是它的苍老。所有的花竹,都是年龄小时最珍贵,只有松、柏和梅三者,是以老为贵,以幼为劣。想要享受这三种老树带来的好处,就一定要买旧房子来住,如果自己动手栽种,为子孙打算可以,只是不可能亲眼看到它长到苍老。找到可以移栽到自己院子里的,即使树很大,也只是五更而三老了。李渔曾跟年轻人开玩笑:“能够成为画中人的只能是老人,十五六岁的少年都是低贱之人。”年轻人询问原因,李渔说:“你没看见画山水的人,一画到人物,不是挟着拐杖就是坐着看山水,都是老人的样子。从没见过俊美少年在里面。少年也有,不是捧书拿琴,就是端盒持杯,都是画里的仆从。”年轻人想反驳李渔的话,最终也没有根据。以此来比喻松柏,可以说很恰当。如果一所园林,只有一些柔弱的花草,没有几十株老成的树林作主宰,这就如同整天跟后辈小儿相处,而没有跟老师朋友交流的时候了。名流作画,会这样吗?最后,李渔说:“我一生都持这种观点,始终不能跟年长者成为伙伴,到今天年龄都能入画了,还整天坐在后辈之中。这样用花木比喻的话,我不是就成了其中的松柏了吗?”

 李渔在“众卉”章之中说:“草木之类,各有所长,有以花胜者,有以叶胜者。花胜则叶无足取……叶胜则可以无花……是知树木之美,不定在花,犹之丈夫之美者,不专主于有才,而妇人之丑者,亦不尽在无色也。观群花令人修容,观诸卉则所饰者不仅在貌。”树木的美不一定在花,就像男子的美,不一定在于有才;而女人的丑不一定因为没有姿色。看花让人懂得去修饰容貌,而看草让人懂得去修饰的不仅是容貌了。此言值得玩味,今天的讲座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