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信东望业主论坛:语文知识汇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6:46:26
    
    


有关同学聚会文章五篇          同学会老班长发言稿  
     
我朝思暮想的悄悄挂念的念念不忘的我既熟悉的又有些陌生了的但见了依旧那么亲切的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已经分别了太久太久,屈指一算整整20年,寒来暑往快要两个轮回。随着时间流逝,工作变迁,生活环境的转变,手中的通讯薄常常时过境迁。老友难聚,友情难叙,多少次梦回故里,心中总留些许遗憾。想当初,我们懵懵懂懂进入高中,同窗苦读,朝夕相处,在相同的压力下挣扎求索,在艰苦的条件中成长成熟。今天回想起来,那高中时代生活的一幕幕、一桩桩仍然历历在目,让人激动不已!可记得当年睡过的上下铺,可记得半夜起来我们一起打手电读书,可记得排着长长的队吃上八个馒头但依然喜气扬扬可记得教室里那做不完的试卷,听不完的老师的谆谆教导?可记得我们全班齐心协力挖下水道的场景等等。 那三年发生的故事,沉淀了20年,依然那么新鲜,那么让人感动,也许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回忆、去咀嚼、去收藏。特别是当我们走上社会多年,在品尝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之后,在经历了世事的浮浮沉沉之后,才发觉高中的岁月和同学之间真诚、质朴的情谊如同一首深情的歌,悠远而回味无穷。那种经过艰苦岁月沉淀的高中同学友谊是一段割不断的情,是一份分不开的缘,就像陈年的美酒,愈久愈纯香,愈久愈珍贵,愈久愈甘甜,愈久愈缠绵,多少欢笑、多少故事、校园里点点滴滴的往事,多少次出现在你我的梦里,闪现在我们眼前。尽管由于通讯地址的变化,我们曾经无法联系,由于工作的忙碌,我们疏于联络,可我们之间的友谊没变,我们彼此的思念愈深,互相默默的祝福从未间断。相思之情,想念之火,使20年后的高中同学的首次大规模聚会终于成功了!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同学向聚会筹备组的同学能于百忙中联络招集天各一方的同学表示衷心感谢!向能抛开工作家庭负累毅然出席本次聚会的各位同学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特别是向从外地赶回来参加聚会的多位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次聚会奔波劳碌的同学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远在外地、向因种种原因未能到会的同学表示诚 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参加聚会的每个同学,都在想念着你们!

    如 果说,十年才能修得同船渡的缘分,那么同窗三载应该有百年的亲近。祝愿今天我们的聚会,成为亲如兄弟姐妹般的同学情的碰撞、同乡谊的升华。让我们在这重逢的一天一宿里,坦诚相待,真心面对,不问收入多少,不问职务高低,不比谁的老公英俊,不比谁的老婆漂亮,更多地说说心里话!让我们抛开种种的顾虑,放下所 有的恩恩怨怨,倾情交谈,共诉衷肠,传递真诚,共浴2007年明媚的春光!让我们尽情地谈笑风生,畅叙友情吧!让我们狂欢劲舞,重新抓住即将逝去的青春的小尾巴吧!让我们的聚会成为一道让人羡慕的风景线,让我们的聚会成为一种美丽的永恒!

最后,我祝同学会圆满成功!祝同学友谊地久天长!

        谢谢大家!

一次可怕的死亡同学会           毕业后就很少再见到过去那帮老友了。人生在世时光匆匆,能再相处的日子像我的头发一样在不断减少……人生不该留下遗憾。所以有机会就该大家聚聚缅怀过去。由于种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这念头只仿佛我亲吻戴安娜王妃的愿望般可望而不可即,一直没机会天时地利人和地达成夙愿——一直到……那一天。

  电话神经质地忽然响起,我接听,意外之至——是中学时的朋友,班长!

  “好久不见了,还记得我啊!”他道。

  “这是我要对你说的吧!我好想你啊!最近过得怎样?”我兴奋地大说特说滔滔不绝,青春时代的往事历历在目,像放电影一样开始在脑中重播,让我激情澎湃。

  “也就那样喽,整天累死忙活的……电话里怎么聊得爽!”

  “对啊!大家好几年没见了吧,该聚聚啦!我早想搞个同学会了,要不是老没空的话……”班长的电话引起了我的感慨,我感到不能再拖延这一计划了,乘机提出。

  “对对,就你没空。你还不知道吧,前年我们这班中学朋友就搞过一次聚会了,叫什么叫,我们也有通知你啊,你他妈跑去出差了!那次就少你一个,您老真是贵人事忙啊。”班长半嘲讽半调侃地道。

  “是吗?原来我已经错过一次啦?拷!!这可不行,你们得好好和我说说上次的事,真不巧那时居然去出差了……那这次我绝对不能再漏网了!”我才知道自己曾因失误出局,仿佛刚买好一支股票就发现它开始卯足劲跌般后悔莫及,于是下定决心头可断血可流这次聚会不能溜。

  “OK……既然你想聚聚,那交给我吧,我负责联络所有人……上次也是我搞定的。”班长大义凛然地将重责大任主动揽下。省了我不少事。因为以前的朋友们现在散布祖国各地,要聚集他们难度不比寻宝小。还是班长本事大面子足够号召力,这定与他当年累积的好人缘及如今的事业辉煌有关。有他出面一定万事大吉。于是我心安理得地预备坐享其成……

  结束了这次通话,我热切期盼着那个聚会日的到来。

  和我在同一个城市的老同学就一个都没有,班长的所在地和我相隔也甚远,这让我开始猜想聚会地点会选在哪里。这可很难决定的,无论如何都会让大家伤脑筋了。不过,同学会是如此有意义的事,就不拘小节了吧。他们前年不也搞过了?其实应该也不会难到哪去。

  就这样,过了大约一周,我又接到了班长的电话,庆幸的是报喜不报忧:“都搞定了!呼,真不容易啊……怎么样我够朋友吧!全部人都约到了,上回就少你一个,这次完美无缺了。”接下来,他把时间和地点告诉了我。竟然就是本周周末,而且就在本市!我不禁感叹班长真是太神通广大,不去开个什么“为您解除疑难杂症”之类公司实在浪费人才暴殄天物……

  本周末我没有应酬——就算有我也都推掉!大家竟然这么照顾我荟萃到我的所在地来,如此盛情我真是无以为报……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定在本市了还另外找什么地点,直接聚到我家来不是更方便更节约吗?太见外太客气了吧。于是我决定见面后拉也要再把他们全拉来我家大家玩个够通宵达旦……

  周末很快就到了,我心情激动无比仿佛要去相亲要去登台作秀选美般疯狂梳妆打扮一番后才开车出门。美梦成真的快感实在太充实了,真的,一点不夸张,我就是那么兴奋!20年啦……!

  班长定的地点是本市一处很热闹的酒店。据说他已经包下了一个很大间的宴会包厢。豪爽!我想我们有必要付钱给他,但他必然阔绰大方地拒绝……人未到,我心已至了。

  路上,我很自然地想知道朋友们是否都已到了,自己迟了就不好了——虽然今天我起得这么早断无迟之理——也算和他们先谈为快吧。他们的电话号码我不知道,手头只有班长的——他并没有留给我什么号码,是他打来我家时我的来电显示记录下的。本来我这几天就想给他打电话,但那时人家正在为我而忙着联系同学我怎么好意思再去打扰他?好像催促他似的。所以忍住了,现在打就名正言顺了。那是个手机号码,可是接听的是位女性,一定是班长夫人了。我对她说了我找谁。

  “没有……这个人了……”对方一听我的话反应剧烈,竟然哽咽起来,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开始抽泣了。

  我大感不妙:“怎么了?他出事了?”

  “你是他朋友吗?你怎么不知道呢……他……前年就已经过世了……车祸……”班长夫人的哭声分贝越来越高。

  晴天霹雳!不可能!我这两天还和他通过电话!而且我现在正要去赴他也会参加的同学会!我大声抗议对方乱放厥词,但对方泣不成声的表示令我竟变得半信半疑,这种说服力真太强了。

  挂了电话后我还是分析了此话的无稽。但心头竟已阴影盘踞,我发现我竟有点信了!我冷静了一下,干脆进行逆向思维分析:要是班长真的早就死了,那么一直和我联络的那个就是……一想及此我就全身冒汗……那么今天这个同学会又是怎么回事?真的假的?我难以抑制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仍决定前去赴约。

  一路上我甚至想,是否班长太过寂寞和怀念人间而聚集我们?或者他要害我们?再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其他人,只有我一个人去……送死?越想越可怕,几乎导致车祸……于是又往好的方面想,刚才那不过是一个荒唐玩笑,是假的,假的……这样想也能通啊,但,真相毕竟还是百闻不如一见!

  到了那酒店了!泊好车,我犹犹豫豫欲行还羞战战兢兢地走了进去。询问过服务台,被告知“预约的客人们大部分都到了”再问及订房者的姓名,的确就是班长!费用是当天缴纳的,据说足以维持三天的开销,已经全部收到(否则也不会留有包间了)。我问那么班长本人到了?回答没有。于是我镇定了些,我走向那包间。

  到了门口站在门前,里面传出人声鼎沸,热闹异常,的确是聚会的好气氛,任谁也会因此深信不疑这正是健康快乐的同学会的典型。尽管如此,打开门的刹那,我还是对即将闯入眼帘的一切作了种种可能性猜测……

  仿佛老师进入教室,包厢里忽然安静了下来,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在岁月这家整容院的劣质服务下变得陌生沧桑乃至面目全非的脸孔,但我分明地能在那上面看到我最熟悉记挂的影子……小强,玻璃,毛拉,Hg,大西,Model……许多曾经的愉快或不愉快的回忆更加清晰地在我大脑中喧宾夺主,那一刻我瞬间返老还童回到了二十年前一起走过的日子,热血剧烈沸腾,想叫喊却仿佛有东西噎住喉咙……也就在这时候,我的耳膜完全地被再度腾起的喧闹所占据……“是蛋黄!蛋黄来了!我认得出来!是他!”……诸如此类的话语仿佛海啸铺天盖地,“蛋黄”,多少年没有听人家这样称呼我了?这外号比什么称呼都更亲切,更温暖……我的朋友们,我的朋友们全都在这里!

如此普通的一句话可谓煞光天下风景——对我而言,不到0.1秒内我那暂时尘封打入冷宫的记忆复苏并肆虐将脑中刚驻扎的快乐毫不留情驱逐出境。我那反差过大的表情人人可见,当然大惑不解。

  “喂,秀抖啦!”Eraser捶我。

  我冷静了一下,缓缓说:“刚才我打电话给班长,他太太接的……他说……班长早就车祸死了……不知道是不是开玩笑?”

  我的话没有预料中那样引起大家嘲笑谩骂,而是全部再度安静下来。这让我意外,他们全信?为什么这么爽快?没等我表示小燕先开口了:“我们知道……他真的已死了……我们也都见过他……”

  我几乎跳起来并打破世界纪录:“什么!!!”我不敢相信她的话,也不能相信!但,没可能全部人一起耍我……我还仅存着的一点判断能力将这实情冷酷地告诉我。

  “蛋黄,难道你不想见他吗?”芹菜问。

  “我……想见……但他是鬼?他是鬼啊!!”我叫着,忽然手机响起,班长!

  “蛋黄,你们都到啦!哎呀呀我迟到了,我马上就到了!”班长那熟悉的声音轻松响起。

  我再也无法忍受这比**相扑更沉重的打击!“他是鬼啊!他要来这里了!我们快走吧……走吧!……我先走了……”我几欲先走,把门推开了。

  阿勋把门一把关上,我恼怒地看着他,他缓缓吸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班长是前年车祸死的……就是我们开同学会,唯独你缺席的那次。”

  我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所有人的脸都呈现了一种青灰色……

  “当时,我们全部都在那辆车上……”

  我瘫倒在了地上,我克制着自己没有昏迷过去,我怎么也想不到我来参加的是这样一个同学会!

  严田从众人中走出,走向我,我失声惊叫:“不要靠近我!不要靠近我!”

  严田哀怨地说:“蛋黄,难道不是你很想见我们,才叫班长聚集我们搞这个同学会的吗?”

  “蛋黄,还记得这个吗?”小云扬起手里的一本书样物,我看清那是一本同学通讯录,就是在朋友们各奔前程时相互留下祝福和各类档案资料的那种普通而珍贵的东西,小云摊开的那一页正是我所书写过的——正中,醒目写着“友谊永固”!

  我看见朋友们纷纷拿出他们带来的通讯录,打开的那一页也无一例外的是我写下的“友情万岁”、“友情永存”……

  我的手不由自主地伸进我的背包,我也拿出了带来的通讯录,默默翻着,我每一个朋友的照片和留言在眼前闪烁着……零蛋,老菜,小于林……“友情万岁”、“友情万岁”……

  我的眼眶不自觉已经湿透……眼前的都是我的朋友,我的青春回忆……我不是一直很渴望见到他们吗?我不是很期待一次同学聚会吗?我还在惊诧什么呢我……

  无须言语,我的反应已暴露我的内心世界。模糊中我可以看见朋友们又恢复了刚才和过去的亲切表情,我最珍惜和怀念的表情。

  门忽然打开,班长带着一脸的歉意和笑意进门:“对不起对不起我迟到太久了……”

  他看见我们都站在原地,每个人的表情,包括我的,都告诉他曾发生了什么事以及现在什么情况。

  他对我笑了一下,那是为曾隐瞒真相而抱歉和为得到谅解而由衷欣喜的笑容。

  我知道他和大家的笑蕴涵着一种什么情感,这情感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揽住他的肩膀:“当班长的还迟到?以前你害我们罚站,今天我们先罚你三杯!”

  班长开怀笑道:“好啊!放马过来!”他的笑声像从内心深处发出,深邃而舒畅。

  许多人大声附和:“三杯哪够?三百杯!不醉无归!!”

  朋友们的喧闹三度响起,较之前超级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想我是最疯的一个。

  当天,我们真的全部醉了,醉得很彻底,不省人事。二十年来,这当之无愧是我最快乐的一晚。好像酒,只有经时间的酝酿才更加芬芳,犹胜当初。
  我在包厢里宿醉清醒时已是次日凌晨,我朦胧的眼里已没有一个朋友的身影了。我知道,他们全都“回去”了。

  我意外发现我的通讯录上原剩余的几页空白不知何时已被填写得密密麻麻——被签名和祝福语充斥,对照从前的那几页,相同的留言者,不同的笔迹,当然,最永恒的事物依然永恒。

  这一天一夜里,我面部的表情即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难以充分贴切地形容其之万一。

  我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这家酒店。

  而这家酒店,从此很不幸人心惶惶地传说着一个鬼故事:有超过五十个人进了一间包厢,除了一个以外其他的就再没见出来。而那包厢早已空无一人,仿佛从未有人光临过一样……

  而酒店的收银机里无缘无故出现的大量冥币为这一鬼故事提供了有力而恐怖的证据。

    揭露同学聚会的真实面目           今天上论坛看了个所谓的同学聚会的过程,将世俗嘴脸描述的入目三分。不过,这不是同窗聚会的专利,其实人总是会慢慢变的粗俗的,也会变得势力。这几乎是潜意识,根本不用什么言传身教,完全可以自学成才。而且都趋于一个模式。经常鄙视别人变得俗不可耐的时候,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也是个俗人,或者说对自己的问题较为宽容。人,当真奇怪无比,人生百态,如同蹩脚的喜剧。下面说的有点绝对,但确实入木三分!

  有钱有势,混得很得意的同学巴不得天天开同学会,在精神上压倒男同学,在肉体上征服女同学,将同学时期的意淫变成现实。而比较落魄的同学则害怕同学会上见面,精神上受到摧残不说,还要作为得意同学炫耀财势的一个比较道具,心里也许还有个小小的奢望,那就是那些混得好的同学能不能帮上自己一把,其实这是幻想,那些混得好的同学之所以乐衷于开同学会,就是来看你的落魄和女同学们的艳羡呢。同学会是又一次的表演罢了。
  
  1、 同学聚会的首义者以外地归来者居多,往往已经混得有几分人样。多年衣锦夜行,憋屈得厉害,这回当然在同窗前显摆显摆。他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好,聚会前夜说不定还要精读《毛主席回韶山》。 确实如此,通常同城市的同学聚会的兴致并不高,或者仅限于小小圈子定时聚会,每每大聚会定是有什么人从外面回来了。但并不是什么人都会有很强的号召力的,这个很难说。

  2、 当年有些姿色的女生这回一定会脸上精描细抹,衣柜里千挑万选。如果是提前知道消息的,铁定还要饿上几天,争取能穿进那件卡腰的高级套裙。女人如此,男人也难免。

  3、 抢着买单的那位多半当年穷得叮当响,或者成绩不佳。他要告诉大家,象我这样的也是可以混出来的,你们不要老眼光看人。他一定是开车来的。好车。并且他一定很愿意送每一位同学回家,一副情深义重不忘旧谊的样子。宿怨啊,宿怨啊,足见小时候的精神阴影影响到底有多大。

  4、 话少的同学并不是老成持重,而是因为经历平淡且混得不好。大家谈论的新潮名词或根本不懂,或掌握不熟练。怕说错了出丑,便索性不开牙。 这个倒是不一定,不能一概而论。

  5、 有富不显,有车不开,有单不抢。这种人多半当年就很风光,经过了也就不在乎了。当然也有当年就很糗,现在还能不动声色的。这类人比较可怕,要么城府很深,能成大事。要么虚伪狡诈,品质可疑。至少对于我来说,同学聚会,是不会开车的,没有这个必要,想喝酒,哪那里还能开车。

  6、带老婆出席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老婆长得比较争气,带出来有面子。二是老婆担心他跟旧相好的擦出什么火花,一同出席能起警卫和监督之效。出门之前,必要叮嘱老婆几句:“平时怎么糟践我都没关系,但这次一定要给我留面子,我说话别插,不许瞪眼,记得要给我盛饭,递杯子……”

  7、 去了趟美国的一定会找机会说出来,谈资本,谈纽约,最后来一句:“其实也就那样。”这边赶紧接茬谈起欧洲八国游,谈人文,谈艺术。那边去过澳洲的插不上话,急得抓耳挠腮。这时你要是能淡淡地来一句:“不才在伦敦呆了八年。”保管当场鸦雀无声。我只好说不才被逼爱丁堡流放一年。。。

  8、 当了官的接手机绝不肯离席,拿着电话指挥秘书或部属开展工作,声音不大但足以保证在座的都能听到。语气较平时蛮横且坚决,表情略显威严且带一丝厌倦,一副运筹帷幄很懂管理的样子。

  9、 官当得太大的人不会轻易参加同学聚会。 这个确实,可能怕给自己添麻烦
  
  同往学聚会,心眼多的钻被窝,心眼少的在唠嗑,不多不少在乱摸,一个心眼在唱歌,缺心眼的死喝。   是同学聚会,还是流氓开会?
    至诚大兵

    同事张君发了一条好精彩、好精彩的东东,原标题是《揭露同学聚会的真实面目》,大兵看了连声大叫:“好精彩,好精彩!”的确如张君所说的那样,是“很精典的文章”,同事还很精英地评论说,“想起常听到的一句话:同学聚会,流氓开会。括弧:很单纯的除外。”

    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相聚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真正“独立”的。人类从历史的饮毛茹血中走来,在远古时代,人类面临着洪荒的考验,面临着猛兽的袭击,面临着不可知的自然惩罚,人类只有聚集在一起,才能抵御威胁。因此,人的潜意识中都具有我们摆脱不了的与生俱来的孤独和恐惧。正因为这个原因,人需要温暖,需要团聚,需要沟通和交流,需要互相鼓励,需要亲和。但是,千万不要像这个精彩的东东中所揭示的那样,“同学聚会,心眼多的钻被窝,心眼少的在唠嗑,不多不少在乱摸,一个心眼在唱歌,缺心眼的在死喝。”聚会充满了污浊,充满了低俗,充满了功利,充满了利用,充满了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东西。但愿,同学也罢,同事也罢,战友也罢,乡亲也罢,聚会目的简单一些,聚会时真情一些,少一些操弄,少一些做作,聚会才是真正的聚会,聚会分享的才是快乐和简单。

    冷静一想,稍加分析,同事的东东说得还真的有道理。这是我们人类进步了的可喜,还是人类退步的悲哀呢?其实,同学聚会,与其心眼多多,不如做那死心眼的好些。

    同事的东东,引发了大兵的简短评论,如果有人觉得这评论标题不雅,那么,我们聚会的时候,就最好记住这一句话,“同学聚会,流氓开会?”记住了这一句话,自己带头聚会不做流氓,也许流氓就减少或没有了呢?那就岂不是更好了?

    在此,大兵也将这好精彩的东东,转载与大家分享,只是我觉得我同事张君的那一句话正好更精典,我就采用他这一句话做标题。

    《揭露同学聚会的真实面目》正文:

    人,当真奇怪无比,人生百态,如同蹩脚的喜剧。下面说的有点绝对,但确实入木三分。

    有钱有势,混得很得意的同学巴不得天天开同学会,在精神上压倒男同学,在肉体上征服女同学,将同学时期的意淫变成现实。而比较落魄的同学则害怕同学会上见面,精神上受到摧残不说,还要作为得意同学炫耀财势的一个比较道具,心里也许还有个小小的奢望,那就是那些混得好的同学能不能帮上自己一把,其实这是幻想,那些混得好的同学之所以乐衷于开同学会,就是来看你的落魄和女同学们的艳羡呢。同学会是又一次的表演罢了。

    1、同学聚会的首义者以外地归来者居多,往往已经混得有几分人样。多年衣锦夜行,憋屈得厉害,这回当然在同窗前显摆显摆。他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好,聚会前夜说不定还要精读《毛主席回韶山》。确实如此,通常同城市的同学聚会的兴致并不高,或者仅限于小小圈子定时聚会,每每大聚会定是有什么人从外面回来了。但并不是什么人都会有很强的号召力的,这个很难说。

    2、当年有些姿色的女生这回一定会脸上精描细抹,衣柜里千挑万选。如果是提前知道消息的,铁定还要饿上几天,争取能穿进那件卡腰的高级套裙。女人如此,男人也难免。

    3、抢着买单的那位多半当年穷得叮当响,或者成绩不佳。他要告诉大家,象我这样的也是可以混出来的,你们不要老眼光看人。他一定是开车来的。好车。并且他一定很愿意送每一位同学回家,一副情深义重不忘旧谊的样子。宿怨啊,宿怨啊,足见小时候的精神阴影影响到底有多大。

    4、话少的同学并不是老成持重,而是因为经历平淡且混得不好。大家谈论的新潮名词或根本不懂,或掌握不熟练。怕说错了出丑,便索性不开牙。这个倒是不一定,不能一概而论。

    5、有富不显,有车不开,有单不抢。这种人多半当年就很风光,经过了也就不在乎了。当然也有当年就很糗,现在还能不动声色的。这类人比较可怕,要么城府很深,能成大事。要么虚伪狡诈,品质可疑。至少对于我来说,同学聚会,是不会开车的,没有这个必要,想喝酒,哪里还能开车。

    6、带老婆出席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老婆长得比较争气,带出来有面子。二是老婆担心他跟旧相好的擦出什么火花,一同出席能起警卫和监督之效。出门之前,必要叮嘱老婆几句:“平时怎么糟践我都没关系,但这次一定要给我留面子,我说话别插,不许瞪眼,记得要给我盛饭,递杯子……”

    7、去了趟美国的一定会找机会说出来,谈资本,谈纽约,最后来一句:“其实也就那样。”这边赶紧接茬谈起欧洲八国游,谈人文,谈艺术。那边去过澳洲的插不上话,急得抓耳挠腮。这时你要是能淡淡地来一句:“不才在伦敦呆了八年。”保管当场鸦雀无声。我只好说不才被逼爱丁堡流放一年……

    8、当了官的接手机绝不肯离席,拿着电话指挥秘书或部属开展工作,声音不大但足以保证在座的都能听到。语气较平时蛮横且坚决,表情略显威严且带一丝厌倦,一副运筹帷幄很懂管理的样子。

    9、官当得太大的人不会轻易参加同学聚会。这个确实,可能怕给自己添麻烦。

    同学聚会,心眼多的钻被窝,心眼少的在唠嗑,不多不少在乱摸,一个心眼在唱歌,缺心眼的在死喝……   九度不寒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元;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准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席间,人家喝酒聊天,牢骚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挺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

    九度说:“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骚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

    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九度不肯白白占人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

倍受关注的文章:  不能不看的美图    谁改变了世界     知识改变命运    心灵的呼唤     屁无色却有“味”    健康来源于食物的平衡配搭     慧眼看世界    时尚杂志随你看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汇总

  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原来如此!

  什么是讽刺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

  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认的道理。

  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3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等。

  修辞主要指的是句子的调整

  而表现手法主要指的是整篇文章

  
答表现手法的时候可以说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但不能就说它俩等同

  修辞是对语言的调整与适用,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加工使之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手段和过程.它针对的常常是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如比喻、排比、比拟、对偶、借代等都是修辞手法.

  而表现方式,则是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选用的情感或思想的表现形式,它针对的常常是全篇,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等.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桥???馐巧?实亩哉眨凰?焱该鞯拿髁劣胗婊鹣恃薜拿髁潦枪庵实亩哉铡Mü?哉招闯鲎髡叩墓录牌?阒?小?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  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标点符号用法教案 

中考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都带有综合性和技巧性。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二、能够辨别句子语气,分析语言结构,正确理解语义。

例如:这本书我可没看,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句中的“你看过没有”是“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不带有疑问语气,应将问号改为句号。

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我们已经学过。下面我们借例句来讲解考试中常考点,和你们的易错点。

一、句号

一句话的意思结束了,要用句号。

例如: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老妈已到北京去了。小红上了高中。”

二、问号

1.       带有“谁”“什么”“怎么”等疑问词语的句子,不一定用问号;用不用要看整个句子有没有疑问语气。

例如:许多人都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

2.       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

例如: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三、逗号

1.在主谓倒装句中,倒装的成分之间用逗号,表示语气的标点放在句末。

例如:怎么了,你?

伟大啊,中国!

2.并列的分句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例如:这次河流改道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四、顿号

1.       并列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如果并列词语中有层次之分,那么,表示大的范围的并列词语之后要用逗号。

例如: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旅游资源。

2.       作谓语、补语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例如:孩子们在唱歌,跳舞。

这本书写得真实,感人。

3.       邻近的两个概数之间不能有顿号;如果是并列的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如:他今年大概有十七八岁。

第二、三单元是这次考查的重点。

4.有些并列词语读起来不需要停顿或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加顿号。

例如: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中小学生。

5.连词“和”“及”“与”“或”等前面不能用顿号。

例如: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6.带有语气词的并列词语后不能用顿号。

例如:她爱买许多零碎的东西,什么黄花啊,木耳啊,蘑菇啊,满满地装了一篮。

五、分号

1.       并列复句中的分句内部用了逗号,那么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否则,用逗号。

例如: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对于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应该大力提倡,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应该注意改进。

2.       并列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复句,如果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那么,分句之间一般用分号。

例如: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等,都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六、冒号

1.       表示提示下文,提示的范围必须清楚,否则会造成误解。

例如:我们并不讳言:前两年,我们的确有过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这是冒号使用有误的例句。冒号只提示到“时期”,所以为了避免误解,应改为逗号。)

2.       表示总结上文。

例如: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3.       以下情况不能用冒号。

(1)       虽然出现了“想”“说”“认为”等词语,但没有提示或者较大的停顿。

例如:他进门喊了声:“起火了”,就跑了出去。(应删掉此中的冒号。)

(2)“xx说”在引用语中间。

:                例如“学习就怕‘认真’二字。”老师接着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有道理。”(此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

(3)一个句子中不宜套用两个冒号。

例如:老王说:近来网上有三多:绯闻多,脏话多,病毒多。(将其中一个冒号改为逗号。)

(4)“即”“就是”“如”等词语的前面。

例如: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如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等。(此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

括号

1.       句内括号要紧挨着被解释的成分后面,被解释成分后面的点号要放在括号后面,并且括号里面最末处不要加句号,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要加上。

例如:最先拍摄的是喜剧片《李阿毛与唐小姐》(小姐是李阿毛信箱中虚构的一个女秘书),由张石川导演。

2.       句外括号则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的后面,并且括号里面最末处应该加句号。

例如:人们阅读应用文时,一般不包括欣赏的因素。(书信、日记有时侯被当作文学创作的形式,那是例外,不能看作一般应用文。)

七、引号

1.       凡是引用语独立用,那么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例如: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       凡是把引用语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引用语后面如果没有停顿,则不加点号;如果引用语末了的点号原文是问号或叹号,则要保留;如果有停顿,则把点号放在引号外面。

例如: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

他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反复吟咏了几遍。

徐悲鸿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八、破折号

1.       解说的部分插在一个句子中间,前后都要用破折号。

例如:蝉的幼虫需要寻找适当的地方——矮树、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2.       解说的部分如果不是正文,那么不用破折号而用括号。

例如:女儿对妈妈说:“那个人卖相(上海话,‘外貌’的意思)勿好。”

十、省略号

“等”“之类”等词语的前面不能用省略号。

例如:妈妈上街买了鸡、鱼、肉、蔬菜……等年货。(此句中的省略号应该删去或删去“等”。)

九、书名号

1.       品牌、证件、会议、表格、药品等非文化产品的名称,话题、栏目名称等不能用书名号,可以用引号。

例如:对于“雅思考试”人们已耳熟能详。

2.       不能把出版物后面的普通名词放在书名号里面。

例如:我爱看《语文世界》杂志,《人民日报》等报刊。

相关评论

     
    

标点符号39问

 

1.小圆点儿的句号(.)与小圆圈的句号(。)有什么不同?

   小圆点的句号与小圆圈的句号都能用来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但小圆圈的句号是句号的基本形式,小圆点的句号只是句号的补充形式。小圆点的句号主要用在科技文献及外语文献中,以避免句号同字母o及数字0相混。

 

2.“但是”之前可否用句号?

    用于“虽然……但是……”“只管……但是……”两种句式中的时候,“但是”之前不能用句号。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句号,也可以不用句号,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1)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2)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选择问句怎样用问号?

   一般的情况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后。例如:

  (1)是那个年代更适合我们,还是我们在那个年龄上更快乐?(《为卡尔文疯狂》第44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如果选择项比较短,选择项之间的停顿也比较短甚至没有停顿,选择项之间也可以不用逗号,只在句末用问号。例如:

  (2)你是走还是留?

  (3)他是小王的哥哥还是弟弟?

   如果要强调每个选择项的独立性,可以在每个选择项后都用问号,这时这几个选择项构成一个句群。例如:

   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鲁迅《狂人日记》)

 

4.用问号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有疑问词的句子不一定都用问号。疑问词也可以用在非疑问句中,所以不能单凭有无疑问词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疑问句,该不该用问号。下面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不是疑问句,所以不用问号:

  (l)我不知道这件事是谁做的,但我猜做这件事的人一定对我们的情况比较熟悉。

  (2)你告诉他我们这里都有什么规矩。

    第二,倒装句中,问号应该放在全句的末尾。例如:

    明天放假吗,张老师?

   下句中的问号用错了:

  (1)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受贿被判处死刑并伏法后,人们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给胡长清行贿的人将如何处置?(《检察日报》2000年   6月23日1版)

 

5.问号和叹号是否可以并用?

    问号和叹号是两种不同的标点,问号表示疑问,叹号表示感叹,各有各的作用,从原则上说不宜并用。但语言中的疑问和感叹有时有交叉,于是就产生了问号和叹号的并用。疑问和感叹两种语气的交叉主要出现在两种情况中:

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例如:

   (l)“什么?”男人强烈抗议道,“你以为我会随便退出娱乐圈吗?!”(《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18版)

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例如:

   (2)周朴园: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曹禺《雷雨》

    超出这两种情况,就不宜并用问号和叹号。

    问号和叹号的并用式有人写做“?!”,也有人写做“!?”。从规范化的角度说,最好能统一起来。因为这种并用出现在反问句和疑问句的末尾,问多于叹,所以专家们建议采用“?!”式。这种由两个符号组成的并用式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书面上只能占一个字的位置,而不能占两个字的位置。

 

6.标题的末尾该不该用句末点号?

   标题位于文章之首,或段落的前面,一般只有一句话,它并不处在句群中,不存在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问题,所以,单纯从停顿的角度看,标题的末尾完全可以不用句末点号。但如果这个句末点号与语义的表达息息相关,不用句末点号就会产生歧义,妨碍读者理解,就得用上句末点号。例如:

   (l)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已之所欲,施之于人?(《语文建设》2000年第6期)

   (2)大幅面打印到头了?(《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21日46版)

   (3)今年太阳晒不得?(《报刊文摘》2000年4月6日2版)

    这三个标题,如果末尾不加问号,就表达一种与作者的原意完全相反的意思。

 

7.公式、表格的末尾用不用句末点号?

    标点符号是帮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在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中,遇到公式时,如果这个公式可以用语言读出来,我们就可以按照《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不同的是常常选用小圆点的句号。例如:如果A>B,B>C,那么A>C

在表格中,如果只有数字、单词,末尾不用标点;如果有句子,就应该和一般文句一样使用标点。

 

8.并列的引语之间要不要用顿号?

从理论上说,并列的引语之间有停顿,应该用顿号,但是由于各引语已经加了引号,看起来很醒目,不会造成混淆,所以,可以不用顿号。有人愿意用,不能算错,但是以不用为好。例如:

   (1)他说话喜欢用“多”“真”“大”“挺”等词强调语气。

    同理,并列的书名之间也以不用顿号为佳。例如:

   (2)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并列的括号之间也最好不用顿号。

 

9.连词前面可否用顿号?

    用连词连接的词语,中间无停顿时不用点号分隔。例如:“你或者小王来都行。”有停顿时,一般用逗号而不用顿号。下面例句中的顿号都用错了:

    (1)一本书少则数万字,多则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字。

    (2)如果那天下雨、或者我另外有事,我就不能赴你的约会。

     例(l)的顿号可删去,例(2)的顿号可改为逗号。

 

10.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还是用顿号?

     并列词语间如果没有停顿,就既不用逗号,也不用顿号。例如“他的父母很爱他”,“父”“母”之间就不必用顿号或逗号。类似的例子还有“(公安)干警”“中小(学生)”“(解放军)指战(员)”

     如果并列词语之间有停顿,一般用顿号表示,有时也可以用逗号表示。如果停顿比较长,就用逗号,停顿比较短,则用顿号。停顿的长短写文章的人可以自由选择。一般地说,并列词语作主语和宾语时,中间用顿号或逗号的都很常见;作定语时,中间用顿号的多一些;作状语时,中间用顿号,很少用逗号。

     如果并列短语是多层次的,就要用顿号表示较低层次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较高层次的停顿。例如:

    (l)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生活质量的变化、提高,城市和乡村的垃圾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困扰全球的严重问题之一。

    (2)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她都能来上几段。

 

11.分项列举时,各项之间为什么有时用逗号,有时用分号,有时用句号?

分项列举时,如果各项结构都较为简单,各项之间的停顿比较短,那么各项之间可以用逗号。例如:

   (1)根据我们的最有功绩的文学老师的说法,有如下性质的语言是文学上最好的语言:(一)明确,(二)朴素,(三)简洁,(四)音乐性,(五)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

如果要使各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或者各项结构比较复杂,需要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区分结构,那么各项之间可以用分号。例如:

   (2)该文介绍了北京市语言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计算语言学系列讲座》的主要内容。即:一、计算语言学产生的背景——计算机和语言学发展的需要;二、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自动分词与计算语言学;三、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和实践证明传统语法的许多结论是正确的,仍具有生命力;四、面对计算语言学的挑战,现代汉语研究中应注意的思想和原则。(《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第103页)

     但如果要强调各分项的相对独立性,那么每一项也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句子,这时各项之间可以用句号。例如:

(1)这里对于隐喻词语的释义就有三种方式:l.【暗淡】先解释字面意义,再用符号标出隐喻用法的例句。2.【缩水】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关于隐喻用法的标示或说明。3.【黑暗】先解释字面意义,对于隐喻用法专设独立义项加以解释。(《语文建设》且999年第1期第29页)

如果有的分项中已经使用了句号,那么各分项之间就不能用逗号或分号,而只能用句号,因为逗号和分号表示的停顿小于句号,不能用逗号或分号来管句号。

 

12.句中能不能不用逗号径直用分号?

    逗号、分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情况下,应该先用停顿时间短的逗号,再用停顿时间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下面的例句应把分号改为逗号:

   (1)当前要注意解决新闻不新的问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缺乏准确性的问题。

只有当分项列举时,为使列举的各项突出,才用分号。

 

13.冒号的提示范围有多大?

    一般说来,冒号用在句子内部,它的提示范围到一个句子完了为止。但是,它的提示范围有时也可以超出一个句子,管到几个句子,甚至是几个段落或成篇的文字。如人们写信时在开头收信人的称呼后用的冒号,又如讲话稿一般在开头写“同志们:”“朋友们:”“同学们:”等。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会议纪要、工作计划、演说词等中。

 

14.同一个句子中能否有两个冒号?

在同一个句子中,一般只能用一个冒号,不能用两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下面的例句中,第一个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1)我向大家保证:今后我一定做到三件事:第一,不迟到;第二,上课不说话;第三,按时完成作业。

 

15.在“某某说”的后面如何使用点号?

    这要根据“某某说”的位置而定。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用冒号,也有人用逗号。例如:

   (1)同伴让我一起去看看,我心情黯淡地说:“算了,不看了,你们去吧。”(《中华散文》1999年第2期第5页)

   (2)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朱自清《背影》)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后,它后面要用句号。例如: (1)“让大家笑笑,有什么不好?我又不少了些什么。”他说。(《中华散文》1999年第2期第28页)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例如:

   (1)“他不信,”砌成台子的全体石块一齐说,“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如果“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语,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某某说”的后面一般用逗号。例如:

   (2)女朋友去看了回来报告说,最喜欢那套短打紧身的悬短花色皮衣,很孩子气的。(《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18版)

 

16.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混合使用时,如何使用引号?

    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的话,也就是把别人的话或现成的语句照原样录下来。为了跟作者本人的话区别开来,直接引语要加引号。间接引语是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仍是作者本人的话语,所以不必用引号。当我们引用别人的话,一半是直接引用,一半是间接引用的时候,仍是直接引用的部分用引号,间接引用的部分不用引号。例如:

   (1)他指出,科学是没有地区性局限的,“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以及形成这种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标点符号用法解说》52页,语文出版社1990年)

 

17.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时,如何使用引号?

    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时,一般要在引文的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加上前引号,而只在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结尾才使用后引号。

 

18.引文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内,还是放在引号之外?

如果引者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那么为了保持引语的完整独立性,末尾的标点应该放在引号之内。例如:

(1)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吴晗《说谦虚》)

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末尾不能有标点,标点必须放在引号外面。例如:

(1)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引语末尾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19.什么是句内括号,什么是句外括号?

    句内括号只是注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的,必须紧贴着所注释的词语,例如:

   (1)国外在侦查犯罪时,就是将语言特征(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特征)作为查缉罪犯的一个重要条件,并设专门人员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语文建设》1991年第6期第37页)

    句外括号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要放在整个句子之外,位于句末点号之后。例如:

   (l)果戈理作《巡按使》,使演员直接对看客道:“你们笑自已!”(奇怪的是中国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的一句删去了。)(鲁迅《答   <戏>周刊编者信》)

 

20.括号内部如何使用标点?

就句内括号说,语句内部可以使用各种标点符号,但是语句末尾不能有句号(问号、叹号例外),哪怕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

(1)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阿累《一面》)

就句外括号说,它的内部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那么句子末尾可以用句号或问号、叹号。例如:

(1)一点事情都还没有办成,就让我这样破费,你说这有多刻薄;要是我这个人有点才能的话,这对整个国家又是多么刻薄!(我要感激地说,现在我的发明总算被接受啦,而且还应用得不错呢。)(狄更斯《穷人的权利》)

 

21.标明补充说明的语句用括号还是破折号?

破折号和括号都有标明补充说明的语句的作用,但是破折号标明的补充说明性语句是正文的一部分,比较重要,需要读出来,而括号标明的补充说明性语句不是正文,一般可以不读出来。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用破折号还是用括号。

 

22.破折号的前后需不需用标点符号?

在表示话题或谈话对象突然转变,或语意有所跃进的时候,破折号的前面常常用个句末点号,用以表示破折号前面的话语和意思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例如:

(1)过了一会儿,又听见一个说:“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牛郎织女》)

(2)先生猛地抬起头来,正和那老婆子打一个照面,想躲也躲避不及,只好走上前去招呼她道:“朱三太,出来买过年东西么?请到里面去坐坐。——阿秀,来扶朱三太。”(茅盾《林家铺子》)

(3)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的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夏衍《包身工》)

表示注释性话语的时候,破折号的前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因为它把注释语和被注释语分成两部分,人们在读到破折号的时候,自然会停顿一下,前面不用标点也不会妨碍阅读理解。

破折号的后面不用标点符号。

 

23.省略号到底是几个小圆点儿?

按照《标点符号用法》,省略号是6个小圆点,占2个字的位置。但是在科技文献中,也有人用3个小圆点,占1个字的位置,这是受了西方语文省略号的影响。还有人用12个小圆点,占4个字的位置,表示整段文字的省略。虽然不能说这两种写法不对,但可以说它们是不规范的,不应提倡。

 

24.省略号的前后需不需用标点符号?

如果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点号。例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如果省略号前面的句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原则上不加标点符号。

省略号的后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因为连文字都被省略了,再加标点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如果省略号后面还有文字,为了表示这些文字跟省略号及省略号之前的文字关系较远,可以在省略号后面加上句末点号。例如:

(1)现在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是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的。(《语文建设》1991年第7期第32页)

 

25.省略号和“等”“等等”能否同时使用?

在表示列举省略时,可以用省略号,也可以用“等”“等等”,但不能同时使用省略号和“等”“等等”。“等”“等等”是语言里的词语,可以说出来、读出来,而省略号只是书面上的东西,只能看,读不出来,所以,在需要读出来的地方要用“等”“等等”,不用省略号。

 

26.连接号应该怎样读?

连接号有些是不需要读出来的,如“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氧化-还原反应”。有些读时需稍加停顿,例如: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四个阶段。有的则需要读成“到”或“至”,例如:“北京-上海”直达快车、鲁迅(188—1936)。产品型号中的连接号可以读作“杠”,例如:FA- COM230-50型计算机。

 

27.外国人名的缩写字母和中文翻译并用时,缩写字母后面的间隔号是中间点还是下脚点?

外国人名的缩写字母和中文译名并用时,缩写字母后的间隔号是下脚点。例如:DH劳伦斯,J穆尔。

在有的外国人名里,下脚点的间隔号和中间点的间隔号都会用到。如,罗伯特李、埃德蒙S卡彭特。

 

28.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是不是可以用书名号?

书名或篇名的简称也可以用书名号,因为它们也是书名篇名,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和全称是等价的。书名号的作用是区分书名与非书名,以避免产生误解。有人不用书名号,而用引号,这样一来,引号的负担就太重了。从当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出版物对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是加书名号的。例如:

(1)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筒称《用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第15页)

(2)《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新增收了不少词目……当然,《现汉》的这些情况在修订本中大有改观。(《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第105页)

 

29.电影电视剧名能否用书名号?

《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但实际使用中,书名号已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电影名、电视剧名就常常用书名号,例如:

(l)有一次和宿舍的女生去看《罗马假日》……(《南方周末》200年4月7日22版)

(2)梁从诫直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是对历史事实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歪曲。(《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10日第5版标题)

这种用法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此外,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30.书报的版本、版别放在书名号之内,还是书名号之外?

书报的版本、版别,如书的“英文版”“修订版”“重排本”,报纸的“海外版”等,一般不是书报名称本身而只是一个注释说明,因此应该把它们放在书名号之外。通常的做法是用括号把它们括起来,紧放在书名号之后;也可以不用括号,直接跟在书名号后面,或在书名之前事先说明。例如:

黄伯莱、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

《咬文嚼字》(学生版)

《读者文摘》中文版

中文版的《读者文摘》

法令、规定、方案、条例等的草案、试用稿等,因与书名结合紧密,往往用括号括起来放在书名号里面。例如: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

有的还脱去括号被纳入正题,这就成了文稿名本身了。例如: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人民日报海外版》”之类的写法是不对的。

 

31.在中文文章中使用外文,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仅仅夹用一些外文单词、短语,整个句子仍为中文,那么要按中文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例如:

(1)不时有些人谈起DOS,或者说是谈起那些DOS一样的旧日情怀。虽然大家都开始淡忘DOS繁琐的指令,然而它曾经是Windows通行之前常用的 Disc Ope-ating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第18版)

如果是整句整段地引用外文,引用部分要按有关文种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例如:

(1)据说人生就是这样。我不知道。快乐是人想像出来的:

Heap on more wood!-The wind is chill;

But let it whistle as it will,

Well keep our Christmas merry still

不但是圣诞节,一年到头都应该这样,外头真冷;我是越来越怕冷了,只好多躲在家里。

(《董桥散文》第175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32.引用历史文献时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引用历史文献时,为了便于阅读,应该按现代的标点符号用法加上标点。不同的作者标点同一段古书,结果可能会有出入,这是允许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是从别人的著作里间接地引用历史文献,就要照录别人的标点,不得改动。如果引用的文献原来就有标点,引用时也应照录,不得改动。

 

33.数词表示历史事件名称时该怎样标点?

应该在数词外加引号,数词间加间隔号。例如:“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加引号是因为这些数词具有特殊含义,它们是某月某日的省略写法,指的是特定的日子。使用间隔号是为了避免误解,如“一二九”,如果不用间隔号,也可以理解为1月29日。如果事件比较有名,不加引号或省略号也不会妨碍理解,也可以不用引号或省略号,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五四运动。

 

34.所有的历史事件的名称都要用引号吗?

由月日数字命名的事件名称一般要在数字外用引号,以旧历年号和地名命名的历史事件的名称,使用时一般无须加引号,因为它们是历史事件命名的通例,人们并不把它们视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但是,如果前面有“叫作”“称为”“发动了”“制造了”等词语,该事件成为“着重论述的对象”,就要在它们外面加上引号。

 

35.序次语后面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等的后面,用逗号。

“一”“二”“三”等的后面,用顿号。

1”2”3”等的后面用小圆点。

数字外面如果有括号或圆圈,后面就不再加标点。

拉丁字母的后面用小圆点或空一格。

表示结构层次的序数,可以只用阿拉伯数字,在不同的层次间用小圆点隔开。例如:

1.1.11.1.2

1.2 1.2.1  1.2.2 1.2.3

在只有两层时,中间也可以是短横。例如:

1-1 1-2 1-32-1

 

36.缩写号是怎么来的?

英文中常用缩写号,例如 is not缩写为 isn’t,will not缩写为won’t,1980年缩写为 ´80。中文的缩写号由此借来,由于在中文中,它多用于标示年份的省写,人们又叫它省年号。用了缩写号后,后面可以不再写“年”。

缩写号是一个逗点,写在紧靠十位数字前的左上。

 

37.怎样使用示亡号?

示亡号是一个长方框,套在已经去世的人的名字的外面,表示这个人已经去世。

示亡号多用在书籍的封面、内封、目录、标题等处涉及作者、编者姓名的地方,正文中涉及已经去世的人,一般不用示亡号。去世已久的人,读者都知道,不说也不会引起误解的,也不加示亡号。

 

38.标点符号应该放在哪儿?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点号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个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个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省略号和破折号各占两个字的位置,不应分作两截分放在上行的末尾和下行的开头。

 

39.竖排文稿怎样用标点符号?

竖排文稿时,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要放在字下偏右;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要放在字下居中;双引号改用『』,单引号改用「」;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浪纹线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传媒中常常见到把问号排成“?”,把叹号排成“!”,这是不规范的。      
     语文阅读答题(秘籍、秘籍、技巧)公式——值得收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典型题实战兵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望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        ,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   (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    (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二)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           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  

3、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4、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5、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6、            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7、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附3、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汉。它适用于阅读一切记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⑴“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⑵“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⑶“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⑷“辨叙术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

     ⑸“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⑹“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片、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

2) 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说明文中考阅读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三、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四、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 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 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 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例: 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 )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2.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4.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5. 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6. 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7. 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

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 —— 。  备选答案有:是诗歌,小说 (长篇小说,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部、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写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举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 ( 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时间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感情

8.品味题目可以从——A 内容上  B 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上进行品味

示例:1.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目一语双关,本指什么,实指什么?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点明乐本文的主要内容,点名了本文了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陈: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收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序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后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主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像、联想、象征、开门见山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便于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简洁凝练的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你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在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 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星星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是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和先阳后抑,先贬义在加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突出中心,

10.                                                                 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A.                                                      可以用诗经里的比兴手法,比如说: 兴是先言他物

B.                                                      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                                                      可以先声夺人 。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                                                      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携永深刻,又有文采

E.                                                      开头用景物描写方法,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                                                       开门见山

G.                                                      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增强语气,强化内容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练习词语本意,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丰富主题

                二.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在任务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度)

                              4.为后文做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的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做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扬后抑、预示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