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大润发电影院:揭秘林彪以一个连打败一个师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5:14:35
林彪以一个连打败一个师的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写得神乎其神,可读性极强,可惜的是,这是个谎贴,尽管有人做过详细的考证,但是还是在网上不断冒出。 以下是对谎贴的批驳(内附谎贴原文): 中共党史中对林彪的评价,曾经历过几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从五十年代末至“九一三”事件之前,对其评价是完全肯定的,称之为“常胜将军”,认为他“一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最忠诚最坚定地执行和捍卫了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林彪叛国后,在各种党史出版物中则对其一生完全否定,认为存在着一条以林彪为首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在各个时期林彪都曾经右倾动摇甚至“有意对抗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文革”以后,陈云等中共领导人曾就林彪的评价问题发表过意见,如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陈云在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中提出:“总之,战役参加者的作用,战役的组织、指挥,这些对于战役的胜利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1]杨尚昆在全军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座谈会上,就如何评价林彪在历史上的表现,说:“对林彪怎么估价?林彪在东北那一段,除了在若干问题上与毛主席相对立外,包括进关,一直打过长江,打到海南岛,应该说,肯定的方面不少。不能因为他以后叛国了,就说他从东北起就一坏到底。无论如何他还是红军的一个战将,他是打了不少仗的。”[2]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一日黄克诚就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林彪”释文也发表了长篇意见,明确指出“据我了解,林彪的确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他生前我是这么说,他死了以后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历史事实。”[3]在此前后,一般严肃的党史出版物中也不再讳言林彪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而是采取比较客观的叙述方式,对林彪在军事上正确的东西也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应该说,自陈云、杨尚昆和黄克诚等人的意见发表后,就笔者所能够看到比较严肃的党史出版物中,对林彪在军事方面才能的评价不存在过低的问题。 但是,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要将“翻案”进行到底,似乎非过正不能矫枉,这就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了。我个人认为林彪的确是比较会打仗的,无论在红军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曾有过上佳的表现,说林彪是个军事家乃至杰出的军事家并不算过分。但是,我们也应该指出,林彪在各个时期也都有过不少错误以至重大的失误,对这一点也不应该否认。如在上述陈云的谈话中指出的:“但是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还必须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只有这样看待辽沈决战才是全面的,符合历史唯物论的。”、“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得这么大,这么快。”就是一个例子。[4]将林彪捧上天去作神仙,将其军事才能说得天花乱坠,我看也是没有什么必要的。 这里,我想将自己以前在这个论坛上关于林彪的一些贴子整理补充一下,来看看某些关于林彪的神话是怎么一回事,它距离史实有多远。 先来看林彪以一个连打败一个师的故事。以下的文字转引自某个军事网,流传颇广: “1928年春,朱、陈起义军趁军阀混战时机,在湖南进行了著名的‘湘南起义’,震动全国。但军阀争夺不久就得到了平息,李宗仁入主湖南,他感受到来自湘南的强大威胁,派出第十七军李宜煊一个师‘进剿’住扎在莱阳的朱、陈起义军。由于敌人来势迅猛,‘敌强我弱,敌进我退’,朱、陈匆忙收缩分散在四处的部队来不及做任何抵抗就率主力撤走了。因走的太匆忙, 没来得及通知林彪带领的一个连队,当时林彪驻扎在莱阳城东北十五公里的敖山庙一带,正在那里‘打土豪分田地、建农会’搞农民运动。 林彪因不知朱陈去向,找不到主力,不得已只能率领他那一个连的弟兄和已经发动起来的农民赤卫军,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敌人轻易占领了莱阳后,发现在敖山庙一带还有少量起义军在活动,当即派一个团前去进剿。一个团的敌人向敖山庙奔袭过来。林彪果断决策打伏击战。他决定先放过前面2个营,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后卫营。因为这种伏击战最具突然性,敌人易混乱,可趁敌人未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时就消灭敌人,而且自己不易吃亏,一旦打不好,可迅速撤离战场。但打这种伏击战对指挥员和部队的要求都很高,事先须认真选择地形,既要保证隐蔽好部队,又不能离战场太远以保证战斗打响后能迅速接敌,使敌人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特别是要在眼皮底下先把大队的敌人主力放过去,这对部队的素质要求甚高,对那些第一次参加这种战斗、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农军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沉不住气或走火暴露了目标,不但不能消灭敌人,反可能变成自己送上门去被各方面都占优势的敌人所消灭。 林彪还对火力进行了周密的分布配置,使自己一个连的火力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20岁的林彪在此充分显示了出色的组织和指挥才能。 战斗的发展与林彪的设想十分吻合。在战斗打响后的第一时间,林彪就指挥神枪手们一阵排枪打死了敌人的营长。后卫本来就比较麻痹,不如打先锋的警惕性高。敌人的后卫营做梦也没想到会遭到突然袭击,营长一死又失去了指挥,顿时乱作一团。在杀伤了一部分敌人之后,还未等敌人反应过来,林彪就指挥部队发起了冲锋,起义军的战士和手持梭镖农民自卫军一起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这个营的敌人还未来得及作象样的抵抗就糊里糊涂地被林彪轻而易举的消灭了。 消灭了这个营,农民自卫军的装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势力有所增强。林彪的部队士气大振,立即乘势去追打前面的两个营。前面的敌人突然遭到来自身后的袭击一下也晕了头,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只能撤退,更重要的是林彪指挥部队来势凶猛,始终不给敌人从容应战的时间。敌人仓促之下慌忙撤退乱了阵脚,林彪身先士卒带领部队乘势一路凶猛掩杀,将敌人击溃。在追击战中又消灭了不少敌人,只有跑的快一些的敌人才惊慌失措地逃进了莱阳县城。连续两战获胜,林彪所部士气大振,当地人民纷纷要求配合红军一股作气夺回莱阳城。 林彪认真分析了敌情,认为敌人虽然有一个师的兵力,但从广西到湖南,地形民情不熟,又刚打了败仗,正在惊慌失措之际。我们虽然只有一个连,但士气高涨,还有群众的配合,可以出奇制胜。他决定攻打莱阳,打出威风。林彪布置了一千多赤卫队员和敖山庙的两千名农民自卫军由城东,南,西三面围攻敌人,同时派一部分农军混入莱阳城中杀人放火里应外合,制造声势,混乱敌人,自己率领二连担任突击队,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 另一方面,林彪也很清醒,意识到也不能把敌人逼上死路作困兽犹斗,因为凭我方的力量是打不过敌人的。因此,他故意放一条生路让其逃跑,以便在敌人撤退时在追击中打击敌人,这样才可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战果。战局的发展与林彪的预想又一次十分吻合。敌人果然以为红军大部队反攻,仓促弃城逃跑,红军乘敌人混乱,经过一夜激战,把一个师的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抱头鼠窜,莱阳城重新获得解放。红二连乘胜猛追,在追歼战中又消灭了一部分敌人。 莱阳战役,威镇三湘。林彪就是这样,在中国革命尚处在低潮的时刻,在失去主力的情况下,凭着勇敢和智慧,用一个连创造了‘歼灭一个营,击溃一个团,打败一个师’的神话,重占莱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大队人马在撤退时,却不断遭到小股地主武装的游击骚扰,损失不小。朱、陈二位怎么也没想到,留在敌后的林彪能用一个连把一个师的敌人打的狼狈不堪,很快提林彪当了营长,一颗耀眼的新星开始在红军中升起。不过,这件事也可能使林彪产生了一点傲气,朱、陈在林彪心目中的威信也多少有些降低,这也许是后来在朱陈与毛泽东的争论中林彪毫不犹豫支持毛泽东的一个潜在原因。他那时毕竟才刚满20岁,太年轻了。”
 
 
 
 
 
 这段故事绘影绘形,着实生动有趣。不过它编造的成分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本身,只能当作小说来看。在辨明事实之前,先必须纠正上文中的一个简单的错误,即上文中的“莱阳”是湖南“耒阳”之误,否则就根本说不到一起去了。这个简单的常识错误实际上也并非是这个网上作者的笔误,而是他转抄自某些报告文学时将他们的错误也一起抄过来了(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林彪》中即写作“莱阳”)。 事实上,综合各种比较严肃的党史刊物或经历者的回忆,我们可以知道: 一、所谓朱德、陈毅所部匆忙撤退,来不及通知林彪连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这实际上是某些报告文学作者将1928年4月间的事和1928年2月间的事情搞混了。1928年4月,桂系军队大举进攻耒阳、永兴、宜章等县,朱德、陈毅等集结驻耒阳乡间的主力,匆忙撤退。由于时间急迫,来不及通知各地,某些地区的农军和部分主力(如永兴有一个主力排和一个独立团)受到较大损失。
[5]而1928年2月间李宜煊师的进攻,朱德等事先已经得到消息,暂时撤离是按照预定计划的行动,根本就不存在因“朱、陈匆忙收缩分散在四处的部队来不及做任何抵抗就率主力撤走”而“没来得及通知林彪带领的一个连队”的事。李宜煊师进攻的时间在1928年2月25、26日左右(查民国档案白崇禧3月1日致蒋介石电称,26日李宜煊部进占耒阳),朱、陈所部主力当时就在耒阳县城,而移驻耒阳乡间是在“二打耒阳”之后,即3月份之后,因为当时湘南特委贯彻“左”倾路线,将县城内房子烧掉,朱德所部不得不移驻他处[5]。当时,朱德、陈毅、王尔琢和耒阳县委书记邓宗海、县苏维埃主席刘泰,以及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天柱等,在举行军事会议后,决定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因而主动撤离了耒阳。[6]关于这一点,尚有许多回忆文章和文献可以查证,如赵镕的回忆“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冈山”[7]、肖克主编的《南昌起义》、耒阳县委整理的“敖河怒吼”[8]、李沥青等撰写的《湘南起义史稿》等。有史料证实,敖山庙战斗之前,林彪连也并不是在敖山庙,而是驻扎在高炉水口[9]。 二、进攻敖山庙的敌人是一个营而不是一个团。赵镕的回忆“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冈山”中说:“四百多个敌人……大部分被击毙”, 耒阳县委整理的“敖河怒吼”中提到该股敌人时说:“敌军东路五百余人今天上午沿耒水到达小江口”, 肖克主编的《南昌起义》中说:“歼敌四百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李沥青等撰写的《湘南起义史稿》中认为“这一仗,共毙敌一百余人,缴获一百多支枪和军马一匹”,可见敌军一共只出动了一个营。即使在那本胡编乱造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毛泽东与林彪》一书中,也指出该股敌人为一个营,而不是一个团。我的看法,实际上进攻耒阳的敌人是桂敌十九军李宜煊师一部,总共只有一个团,其中以两个营占领了耒阳县城(西路),而另一路的一个营则原打算“扫荡”敖山庙(东路)而遭到了伏击。因为从“二打耒阳”的过程来看,许多回忆录中[6][7][8][9][10]中都提到守城敌人是由于不知虚实而仓皇撤退。更具体的,如参加过湘南暴动的伍云甫在其回忆“年关起义在耒阳”[11]中,说:“守城敌军弄不清来了多少部队,略略抵抗一下,伤亡了五六十人以后,使仓皇溃逃。我们终于收复了耒阳县城。”钟永传、李长钦的文章“湘南暴动史略”[6]中也说:“敌人弄不清到底有多少攻城部队,在伤亡六十人后,便弃城而逃,我军又收复了耒阳城。”如果敌军出动了一个师,则守城的兵力当不致很少,也断然不会在“伤亡五六十人”后就动摇逃跑。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编写组撰写、经军事科学院编写组修改的“南昌起义”[12]一文中也称:“敌十九军胡宗铎部两个营乘虚占领了耒阳城”。可见,前述的林彪“神话”中什么先歼后卫营,再击溃一个团;什么将敌人一个师打得抱头鼠窜等等,全是出于想当然的编造。
 
三、敖山庙之战和“二打耒阳”究竟谁在策划和指挥?在前述的林彪“神话”中,这一切完全是出自林彪的脑袋瓜,还将林彪怎么样分析敌情说得头头是道。而实际上我们可以查证,打击进攻敖山庙之敌,是朱德、陈毅、王尔琢等与耒阳县委书记邓宗海、县苏维埃主席刘泰,以及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天柱等共同商定的[6],而担任此役总指挥的是当时耒阳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徐鹤,朱德还亲自找徐鹤面授机宜[6][8][9][10],根本轮不到林彪来策划指挥。敖山庙之战的当天下午,朱德就亲自出席了在敖山庙举行的庆功祝捷大会并讲了话[8]。根据上述这些史料我们也同样可以查证,“二打耒阳”的决定也是朱德等与耒阳县委共同决定的,林彪只不过是执行任务而已(连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那本《毛泽东与林彪》一书中也明确二打耒阳是朱德、陈毅给林彪布置的任务。在“一个连打败一个师”的“神话”中却变成了林彪独立决定打耒阳,根本没有其他人的事了!)。唯一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为什么朱德没有以全部或大部主力参加敖山庙之战?这是因为“主力不能分散(因当时有打衡阳的计划)”[10],因而只能给地方一个主力连队作为配合。
 
 
 
四、敖山庙之战和“二打耒阳”中究竟主要依靠农军还是林彪连?据上述各种资料显示,敖山庙之战,农军出动在三千人以上,主力部队因前述有打衡阳之计划,所以相对很少,主要的是依靠地方武装[13]。如肖克主编的《南昌起义》中写道:“朱司令把徐鹤同志叫到司令部面授机宜,并告诉他,主力不能分散(因当时有打衡阳的计划),只给你一个连配合你们,这一仗主要依靠地方武装。”;耒阳县委整理的“敖河怒吼”中写道:“吃了饭,朱司令便给徐鹤同志交代了任务,朱司令说:‘……我们主力部队很少,只给你们一个连,主要靠群众。’”;李沥青等著《湘南起义史稿》中也明确:“朱德……即与耒阳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天柱研究,选定大陂市附近的骜山庙作为伏击地点,同时把驻守獒山的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徐鹤找来,面授机宜,并明确由徐鹤担任这一战斗的总指挥。朱德当即命令驻在高炉水口的林彪,带二连战士就近配合作战,相机
歼灭敌人。”同样,“二打耒阳”主要也是靠地方武装,朱德所部仅起配合作用。如钟永传、李长钦的“湘南暴动史略”[6]中说:“敌军占领耒阳县城,对四乡人民威胁极大,县委请求朱德、陈毅部队协助耒阳农民军组织一次攻城战斗。”;肖克主编的《南昌起义》中说:“三千多名赤卫队员在工农革命军的配合下,又收复了耒阳。”;赵镕回忆说:“智歼小水铺之敌以后,朱德同志配合耒阳县工农革命军独立师,向耒阳城之敌李宜煊师发起了进攻”[7]。 五、参加“二打耒阳”的主力部队只有林彪一个连吗?李沥青等著《湘南起义史稿》中说:“三月一日(旧历二月初十日),工农革命军与耒阳农军再次配合,发起攻城战斗。这天下午五点左右,部队运动到耒阳城根:六、七连从西门攻城,八、九连从北门攻城,另一连则从城西北方向的马阜岭担任主攻。由于在包围圈尚未形成之前,六、七连过早地发起冲锋,致使西门久攻不下,被迫退至灶头(市)街。八、九连在北门与敌激战受挫,也不得不往南撤退。幸亏敌人不明我军虚实,不敢出城追击。”这里的“另一连”就是林彪担任连长的二连[14]。林彪连在这一战斗中的表现是好的,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由上述文献可以证实,进攻耒阳的主力至少有五个连(从番号上看,可能朱德所部三个营全部或大部都参加了),把功劳全部划在林彪头上也不是很合理吧? 六、“打败一个师”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朱德所率的工农红军打败敌人一个师的事情是有的,只不过不是在湖南耒阳,而是在广东坪石;时间不是1928年2、3月,而是同年的1月底;所对付的敌人不是李宜煊,而是许克祥。坪石一仗,朱德率工农红军第一师打垮许克祥一个整师(五个团),俘敌一千余人,缴获步枪近二千支,轻重机枪一百余挺,迫击炮、山炮三十余门,是个很辉煌的胜利。这是许多研究或描写红军战史书籍中都有的,连中共早期著名的叛徒龚楚在其回忆《我与红军》中对此也津津乐道(因当时龚楚是参谋长)。此役,朱德所部全部三个营加教导队都参加了,后方只留了地方武装一个营。 所谓林彪以“一个连打败一个师”的“神话”究竟从何而来,我无从查考。但很可能来自“文革”中的一些小报,后来经过一些报告文学(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毛泽东与林彪》)的渲染,为网上的某些人所相信,又加入了一些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改编”,将这个“神话”传播开去。不过事实终究是事实,稍有历史知识和军事常识的人都很难去相信这样的“神话”的。 [1]《辽沈决战》(上),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编辑。
另见《中共党史资料》第十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2]《党史通讯》一九八四年第十一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
[3]《党史资料征集通讯》一九八五年第四期,转引自《党史通讯》一九八五年第六期。
[4]《辽沈决战》(上),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编辑。另见《中共党史资料》第十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5]《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
[6]《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中册,钟永传、李长钦:“湘南暴动史略”,原载《湖南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期。
[7]《近代史研究》一九八零年第一期。
[8]《南昌起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张侠主编。
[9]《湘南起义史稿》,李沥青等著。
[10]《南昌起义》,肖克主编。
[11]《星火燎原》第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12]《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六辑。
[13]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毛泽东与林彪》中,将农军人数说成只有二百人,随意缩小了十几倍。
[14] 如据刘型在“谈龙源口战斗”(《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一文中回忆,第二十八团第一营营长原是周子昆,一九二七年冬在广东坪石伤后提林彪任一营营长
(林原是二连连长)。但这个回忆和其他一些经历者的回忆不太一致,也与一些研究者的结论不太一致(如王健英著《“朱毛红军”的历史追踪》中,明确至1928年1月占领宜章后朱德所部第一营营长仍是周子昆)。也许是刘型的记忆有误。暂且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