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小马国际电影城:英美教育制度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31:34
英、美学校教育制度重建改革现状与趋势

我们大家都学过教育史,我们也知道在世界的教育历程中,出现过许多次的改革。尤其是二战后,各国的教育改革声势浩大。那么为什么自二战以来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如此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呢?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教育之所以要革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有问题的——教育的质量不高,不能承担起教育的任务。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质量不高在美国会引起那么大的震动,在世界就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教育变革运动呢?事实上,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变革运动之所以会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教育的道德目标——使任何一个人能够生存及和能够像样的生活。即教育之所以要变革,教育之所以能变革,“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这就是不论学生背景如何,要使他们一生有变化,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有助于造就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9正因为如此,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才会成为每一个人踏上人生征途必要护照,才会关系的每个人的一生幸福和成功。教育不能没有质量,也不能失败。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10要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而当教育出现了问题时,不能再承担这样的任务时,变革就成了必然。

一般而言,变革指向旧的不合理的东西,以“破”为主;重建当然指的是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宗旨在于“立”。在动态的复杂变革系统中,破与立并不存在绝对的孰先孰后的问题,它们也呈现一种复杂交织的状态。无论人们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总在往前发展,其趋势总是更为复杂、更为多样化。学校的变革也是如此。变革者唯有用既不同于线性的也不同于静态的系统性思维方式来把握处于变化的环境中的变化着的教育,方能成功地施与变革,达到重建教育的目的。综观英美两国教育改革,变革者无疑正是在复杂性思维的视角下,全方位地、系统地、动态地进行着教育制度的重建。分析两国改革历程,我们会发现它们在改革背景、改革理念、改革目标、改革措施等方面各有其特色,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共同之处。下面,我们来详细的看看两国教育制度变革、重建的背景和具体的举措。

 

一、两国改革的背景

 

 

任何关于教育制度的变革都应从社会和历史的背景开始,因为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总体发展而孤立地看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要受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制约,并为其他子系统服务。所以教育的理念、政策亦将随着那些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简而言之,教育是随着其生态环境,即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而变化与发展的。

因此,为了理解最近的教育变化的情况,我们需要回到6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二战结束后的30多年里来看英美等国的教育政策。英美等国的教育政策具有极为明显的共同特征。在战后最初的四、五十年代,康德尔指出,教育的新时代就要到来。(高亚杰以后会为我们讲到康德尔)那时,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普及小学后教育是人们对教育的渴望,也是社会经济恢复、振兴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时,社会面临着受教育者数量的急剧增长——源于战后出生了人口数量非常巨大的一代,即生育高峰。此时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受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的推动,政府大力投资扩展教育系统。至六十年代中期,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学校以及受教育者数量的线性增长。这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后起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值得高兴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寄希望于教育,希望借教育之手来推动经济发展、消除社会不平等、改善人民生活等等。然而,在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似乎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之时,库姆斯却于六十年代末期发出警示:世界教育处于危险之中,这引起了世界的震惊。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他再次指出,在教育系统过去取得人们预想之外的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旧的危机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有更严重的趋势,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生态环境以及教育传统自身的变化又产生了新的危机。通过事实的验证后,各国政府、教育专家以及广大人民意识到了教育存在的危机,所以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变革教育。此时的教育改革开始关注个人在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中如何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从建立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来考虑学校变革,(如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并发表的《学会生存》)。

应该指出,上面所提到的“危机”,多是从教育质量的角度来说的。而所谓教育的质量,可从多重纬度进行解读,如可从学习成绩、德育状况、毕业生与社会的衔接情况等等。在英美两国的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对学生学业成绩予以极大关注,认为就这方面而言,本国教育质量极待提高。下面就将两国学业成就质量低下的原因做简要分析。

直接原因:

 

 

1、知识结构

英美两国的课程设置传统是没有国家统一课程。实际上,在英国的中小学校,只有英语和数学是必修课,其它科目的学习则有很大的选择性。根据资料显示,学生在十六岁之前,放弃基础学科的情况相当普遍,不少学生很少涉足科学、实践和美学领域。虽然规定学生取得资格证书必须选学足够学分,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修的都是易得学分、知识含量低的学科。而在变化莫测的职业和社会生活面前,学生必须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才能有更强的应变能力。美国的78年级以必修课为主,而到9年级,则设置大量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且不断变化的兴趣、需要,同时在学制上实行学分制,但在事实中,学生的选择情况与英国类似。如80年代,美国有13个州规定,中学毕业生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学分可由选修课获得。学生们有了选择一半或一半以上教学内容的自由,许多人便专挑那些容易学的、能满足个人需要的课程。这种低要求导致了低质量。(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对策)

2、学习要求

美国的文化传统使美国学校教育以实用主义为传统,其理论依据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杜威倡导“做中学”,强调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以此形成了20世纪上半期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该思潮的流行进一步强化了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二者的结合使得美国的学校教育过度地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标榜个人主义,个性得到极大张扬与解放,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释放。英国同样受到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冲击,使英国普通教育的教学逐渐被“儿童中心”的方式所取代,儿童个性得到发展,趣味性增强,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系统知识的传授削弱,而且教育质量下降,也明显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这两个国家,由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变化,导致教育评价标准的变化,即缺乏一定的学业成就标准,以综合的实践评价代替了对学生的学业基础知识评价,以笼统的综合评价代替了学生的成绩评价。这样,从学业成就来讲,就以一般水平遮蔽了学生的差异,造成最好的学生受到限制,而最差的学生又得不到帮助。

间接原因: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事实,在不同的国度里得到了共识。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将人们推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发展、竞争的内涵都与以往不同,也更趋激烈。英美两国位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首位,对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国际环境中保存、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综合国力,进而保持世界领先大国的意识显得尤为迫切。政治、经济上的高期望自然导向对教育的高期望。因此,从某些方面而言,从英、美两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期望值出发来审视其教育质量,那教育质量就相对下降了。

英国在七、八十年代曾经历了一次教育信念的危机。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教育注入了空前的活力。但随之而来的西方战后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失业人数剧增,并引起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大量削减。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教育能消除社会不平等”、“教育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的信念日益发生动摇。而面对在信息化社会中不断崛起的追赶势头强劲的国家,要保持自己的强大实力,就必然促使政府对教育质量进行不断地审视,使之能协调、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并以此增强人们对教育、对政府的信念,凝聚起社会各界的聚合力。

美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排名第一,其教育质量和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残酷的追赶,同样不得不加快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步伐。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的“卫星冲击”事件使得美国朝野震惊,并由此推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和民众日益认识到教育质量上存在的“平庸”危机。同时,在以科技发展为先导的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美国的生存环境也不断危机化,正如1983年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提交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指出“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我们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往日不受挑战的领先地位,正在被全世界的竞争者赶上”。“···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正在被一股日益增长的平庸潮流所侵蚀,这股潮流威胁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上一代人难于想象的情况已经出现——其他一些国家正在赶上和超过我们的教育成就”。与此同时,根据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报告表明,无论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本国以往相比;无论是中学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也不管是哪一种核心课程,其质量都大不如人意。教育的这种状况完全无法承担起美国竞争力和霸主地位的重任,也难以满足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需要。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的竞争。国家对于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规划与期望,并据此形成对教育的期望。在这一外因的推动下,两国立足教育的生态环境,从教育质量入手,施行全方位的教育变革。

 

二、英美教育改革

 

 

一)英国——让每个儿童获得最好的成绩

 

 

1、20世纪末的改革

 

 

在轰轰烈烈的教育重组的运动中,英国以《1980年教育法》揭开了其教育变革的序幕,后来陆续出台的《1986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以及《1992年教育法》等,其基本精神与《1980年教育法》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些教育法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世纪以来,英国的教育改革是紧紧围绕着五大主题进行的,这五大主题是:提高质量、增加多样化、不断增加家长的选择机会、学校自主权和责任制。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竞争,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从而为每个儿童提供最好的教育和使每个儿童取得最好的成绩。“优秀必须成为我们所有学校的关键词。那正是我们儿童应该得到的东西,也正是我们学校想要做的事情。”[1] “学校任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做到没有一个儿童落后”。8其保障机制则是:在建立国家统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育的多样性,以给儿童更多的选择机会;扩大家长的选择权;在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制等等。

 

 

(1)建立国家统一课程。1985年的教育白皮书《更好的学校》,为英国确定了建立学校课程的全国性目标,用以保证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学习宽阔、平衡和适合的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法》,建立了国家统一课程的框架,以保证所有儿童打好主要学科的共同的基础。这一法案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合称“国家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基础课程包括外语、技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体育。19999月,英国政府对于1989年开始执行的1988年建立的全国统一课程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新的全国统一课程,并从2000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实施了新的全国统一课程。新的全国统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在中等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必修课,重视英语、数学课程,充实信息教育,明确发展目标等等。这样,通过确保国家统一课程框架内的质量,来实现优质教育,保证每一个儿童都从中受惠。

(2)增加教育的多样化。《1980年教育法》提出助学金计划,这是英国教育走向更大多样化的第一步。《1988年教育改革法》通过了公立学校通过获得直接拨款学校位可以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规定,从而进一步大大增加了教育的多样性。这样就为具有不同需要的家长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得家长可以在国家办的教育和私立教育之间自由选择。而更多的多样化使学校能够更加有效的适应各地和全社会的需要。

 

 

(3)扩大家长的选择权。自1980年以来,英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扩大家长的选择权,牢固地确立家长的影响和控制。《1980年教育法》通过改变举证责任,使之有利于家长。在历史上第一次,使地方教育当局必须说明为什么不能满足家长对某所学校的愿望。设立了地方上诉委员会,听取家长为其子女申诉。《1986年教育法》使家长能够通过直接参加拥有很大权利的新校董会而有机会更深入地参与学校的管理。《1988教育改革法》通过公开招生的办法,赋予家长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选择权利。该法要求学校在其物质设备的限度内招收学生,而家长可就直拔学校的地位进行投票,有权选择每所学校的管理方式;同时规定财政预算的分配首先应跟随学生。这样一来,学校吸引的学生越多,预算就越大,得到的资金就越多,从而保证了家长的选择对学校的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必须让家长满意,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否则就会因效率低下、不受欢迎而面临学额过剩进而“享受”停办待遇的危险。政府坚信家长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和对学校管理的参与,能够在国家统一课程框架内帮助所有的学生争取优异的成绩。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他们子女的需要。所以直接倾听家长对教育的观点,能帮助学校改进服务水平。学校的服务水平越好,家长和学生就越信任学校,家长就更愿意参加学校的生活和工作。从而形成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4)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的学校只不过是地方教育当局的一个行政单位,校董会也没有独立于地方教育当局的重要权利。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有损地方教育当局教育权利的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运动。《1988年教育改革法》则通过授权学校自主管理,把这一过程推向前进,最终发展为家长有机会投票使学校脱离地方教育当局而获得直拔公立学校的地位。《1992年教育法》进一步推进了这一改革。直拔学校是自主办学的学校,自治是其思想核心。英政府坚信,对于国家办的学校来说,自治是最好的办法。通过自治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当前的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自主办学的程度越高,学校的适应性就越强。

5)高度的责任制。学校自主权的增加必然会使学校对家长和社区负有更大的责任。《1980年教育法》第一次提出要求在学校总结中公布各校的办学成绩数据。《1986年教育法》和《1988年教育改革法》又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要求。《1992年教育法》则更全面的规定了这方面的要求,规定各校应公布有关办学的成绩和学生情况的数据,以及每四年一次的视察报告(英政府为了保证国家统一课程框架内的质量,通过学校评估和考试过程进行测量,并由一个有权力的和独立的新的督学处对此做出判断。新的学校督学处将每四年对学校的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的调查,并把调查的结果免费地、定期地和方便地提供给家长和社区,以让家长和社区及时地获得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有关学校的运行情况的信息,从而为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和参与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每年和家长举行会议,考虑董事会的报告和公布学校自主管理的财务报告。以便让家长、雇主、社区对学校的运行情况拥有更多的全面而真实的信息,实现对学校经营的影响和控制。

政府承担义务提高所有学校的标准,让全体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政府将保证学校招生的安排顺利进行,并尽可能给予家长最大限度的选择机会。地方教育当局继续富有最后责任,保证所有儿童入学或另外接受适当的教育。政府给予家长为其子女选择学校的权利。家长也有义务确保其子女在5—16岁按时入学或另外受到适合的教育。所有公立学校必须公布平等合理的招生政策,让家长对他们子女能否获得入学机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办学不利的学校,必要时,政府将直接干预。国务大臣将有权任命一个教育委员会,从董事会和地方教育当局手中接管有“危险”的一所或若干所学校。决不允许学校造成学生失败。这要求董事会、地方教育当局和中央政府有明确和有效的行动。失败并非由于缺乏资源,失败通常是学校领导和管理的失败。事实证明,具有坚强的领导和有效的管理,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就能够兴旺。政府向这些成功学校的校长和全体教职员祝贺,失败的学校应该向成功的学校学习,学校成功的主要条件是:家长和社会高度的支持;明确的和被广泛接受的目标;对学生一贯的高标准;对工作彻底的监督和检查。

 

 

221世纪初英国教育的关键政策、计划及其进展

 

 

21世纪初英国许多关键政策与计划的出台与实施,对推动英国各层次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在今后几年继续产生影响。

1)确保开端计划――为了所有的儿童

为了确保每个儿童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保证家庭有一个较好的未来,建立强有力且比较安全的社区,使人们得到较好质量的儿童保育、早期学习和家庭资助,英国政府发起了《确保开端计划》(Sure Start),旨在改善包括出生前在内的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和福利状况,使其做好入学准备。其目标有四:(1)促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通过增进亲子依恋,来加强家庭的维系。同时对儿童的情感和行为困难给予鉴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2)促进健康发展:通过父母对孩子的抚育来促进儿童出生前后的健康;(3)促进儿童的学习能力发展: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环境和儿童教养来促进早期学习,还提供刺激性适宜的、愉快的游戏,并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早期鉴定和支持;(4)加强家庭和社区建设:使家庭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以保证计划的延续,同时也创造摆脱贫困的途径。

就这方面的成就而言,从20031月起,几乎所有的4岁儿童,88%3岁儿童,能够受到某种形式的免费早期教育。至200312月,524个确保开端地方计划全部得到认可和投入运行,提供了范围广泛的社区卫生和家庭服务。从20044月起,如果其父母认为需要,所有的3岁儿童都能获得免费的部分时间学习。

2)为儿童、未成年人和家庭提供资助

20039月,英国财政部发布了《每个儿童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这一儿童绿皮书,针对青少年儿童、家庭服务提出改革建议,目的在于通过减少教育失败、疾病、物质滥用、十几岁青少年怀孕、虐待和忽视、未成年人犯罪和反社会行为等,保证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发挥其潜能。其中特别突出的几点是:不使孩子因网络而堕落,帮助每个孩子发挥潜能;通过解决儿童贫困问题,改进早期教育和儿童保育,提高学校水准和为父母提供支持,把政策转向以预防为主;在儿童到达危机点前进行早期干预。为了使儿童、未成年人和家庭的努力得到较好的结果,积极参与有关服务的设计和完成,教育技能部就儿童绿皮书展开咨询,争取在这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我国,孩子因网络而堕落也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现在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很多孩子受网络的影响,而走向犯罪的道路,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的节目中经常报道,或许这也应该引起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范。)

3)小学发展战略

20035月份发起的《卓越与快乐》(Excellence and Enjoyment) ,概述了英国小学的发展战略,所有的学校都要在1997年以来取得的成就之上,达到更高标准;继续把读写算技能置于战略的核心,通过丰富多样和激动人心的课程,使每个科目的教学都相当出色,以多种方式促进儿童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措施在于:让小学具有支配其课程的权利,使小学更具创新性,发展自己的特色;学校可基于为本校每个儿童的进步确定的具有挑战性且比较现实的目标,确立自己的关键阶段2――水平4和水平5的目标;试验对关键阶段1的教师评价的新方法,以测验为教师评价的基础,而不是单凭汇报;鼓励学校建立网络联系,向别的学校学习,分享并发展良好的实践与做法;与父母合作,这对帮助儿童做力所能及之事,与社区建立广泛的联系至关重要;政府在其中发挥更加能动的作用,等等。

4)中等教育的转型

就关键阶段3 (1114),确立的国家策略实施来看,全国统一考试的结果每年都在提高,教师对此做出了非常积极的反应。2003年的测验结果是有记录以来最好的,各科目在各个水平上都有提高。因此2004年在已有成果之上进一步提升了标准。

2003年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考试结果表明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都市学校卓越计划”(Excellence in Cities, EiC)和“专门特色中学”(Specialist Schools )等政策的协助下,实现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都市学校卓越计划”不仅在GCSE考试结果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改进了学生的行为,提高了出勤率,公共服务协议中的减少旷课的目标已见成效。

专门特色中学是英国近年来为推行教改、积极提升中等教育水准而刻意发展的一种特殊中学类型,它的目的是要帮助各个公立中学,与民间企业的赞助者合作,并在政府额外经费的支持下,透过学校自行规划选择的专门特色科日来建立自己的特色,并达到提升水准的目标。专门特色中学既要专注发展其所选定的科目,同时也要符合国定课程的标准要求,达到宽广而均衡的全人教育目标。由于原来的大多数综合中学因入学不作筛选,欠缺特色,学生程度低落或参差不齐,英国政府便鼓励每所综合中学自行规划所要发展的特色,向政府提出申请转型为专门特色中学。最先列为发展重点的有四科:科技、现代外语、体育和艺术等,到20038月已发展出十项重点科目:科技、外语、体育、艺术、商业与企业、工程、科学、数学与计算机、人文、音乐,以供选择。

其实早在1994年,保守党执政时就开始设置专门特色中学,以发展某一学科专长为其特色。1997年工党执政之初,这类学校只有181所,但在工党刻意扩增下,到2000年有446所,20019月全英国有685所,2004年已有1686所指定的专门学校,其中有1445所开始运作,还有241所在20049月开始运作。这意味着现在54%的中学已是专门特色中学。

根据教育标准局(OFSTED)的调查,综合中学在转型为专门特色中学之后,学生各项会考成绩已有显著提升,因此政府打算逐渐将所有公立的综合中学都给予辅导转型,以提升学生的程度。

51419岁阶段的教育改革

1419:机会和卓越》《1419:Opportuuity and Excellence》是为1419岁阶段的教育和训练提出的广泛的计划。中期改革将包括改革1416岁课程,包括为年轻人提供较少的必修课目,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去参与能满足他们需要和志向的个性化课程。

6)提高16岁后的学习质量和入学

旨在改革继续教育(FE)和训练的《让所有人成功》(Success for All)的战略一年多来进展顺利,迄今为止,政府提出了较完整的一揽子资助计划,鼓励所有的年轻人在财政资助下寻求继续学习的机会。

政府认为,继续教育学院和基于工作的学习提供者,对提高英国在经济挑战面前的反应能力至关重要,而职业优异中心(Centres of Vocational Excellence, CoVEs)在使全英格兰的继续教育学院和基于工作的学习提供者更加有力地集中于满足雇主所需技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该项目中现有251个职业优异中心,学习和技能委员会将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计划。现代学徒((MAs)计划也会为年轻人继续提供高质量的基于工作的学习,使其获得经验、现场训练和相关资格。

7)教育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a 为了确保在知识驱动的经济中具备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技能的劳动力,英国政府在其开支评估中列出了各项目的资源分配(细目从略)。总的来说,政府将持续投资于教育与技能,按2004年开支评估((SR2004),2004-2005年度和2007-2008年度之间英国的教育开支将增长130亿英镑,即从630亿增长到760亿英镑。到2007-2008年度教育开支从2004-2005年度的占GDP5.4%上升到5.6%,确保教育开支占国民收入的比率的提高。

开支评估2004的结算意味着从2004-2005年度到2007-2008年度,教育与技能部部门开支限额(Departmental Expenditure Limits, DEL)的支出增加近75亿,部门开支限额内(DES DEL)的资本支出(基本建设费用)2004-2005年度的每年50亿上涨到2007-2008年度的每年近70亿英镑。 在上述投资中,确保开端计划的资源从2004-2005年度到2007-2008年度上涨6.69亿英镑,实际平均每年上涨17%

英格兰2004-2005年度地方当局财政结算中,政府已确定了地方当局的开支分担公式(Formula Spending Shares)全国总计606亿英镑。其中,教育开支公式(教育开支分担公式总计)264亿英镑。

2003-2004年度引入的地方政府财政公式拨款分配的新制度,同样适用于2004-20052005-2006年度。在2004-20052005-2006年度,政府将采取一些新的措施,旨在确保学校投资制度的稳定性,其中包括通过每个地方当局的生均5%的学校开支分担公式这一最低限额的增长,来保证各校生均预算的最低限度的增长。

b.改进教育技能部的工作

教育部将协同有关委员,通过制订总的战略方向、提供有关主要操作和管理问题的指导,来领导教育和技能部的工作,同时创造一个学习文化,所有的职员都能在这一文化中充分发挥其潜能,积极推进政府的行动计划。《居先计划》(Staying Ahead Programme)是改革教育技能部的计划,旨在改进教育技能部达成目标的方式。教育技能部现在正进行居先计划的下一步,其中一部分是检查教育和技能部的总体结构和组织,以便使领导教育体系的方式更具战略性。政府在20047月份发布的《为儿童和学习者的五年战略》中指出,为了保证资金的良好使用,改进生产效率,将精简教育和技能部,主要职员减少近1400名,超过30%

c.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教育国际化

教育和技能部将同许多政府机关和国家级伙伴机构密切合作,以便有助于实现它所确定的议程和目标,例如同劳动和退休金部的联系与合作。

教育和技能部在国际化合作方面的议程主要集中于:使年轻人对其他国家有直接的体验,把体验外国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使其获得全球劳动市场上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资格;在教育中创造性地使用信息通讯技术(ICT),使英国在这方面成为世界领导者;在欧盟和经合组织((OECD)及其他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参与与伙伴国家的建设性的双边合作。 英国政府在2003-2004年度教育国际化的工作和成就包括:20042月启动了全球网关(Global Gateway ),作为促进所有国家的中小学和大学间的联系、促进英国中小学课程中国际视野的发展的一个国际网站;200310月的联邦教育部长会议上,提出了新的激励措施,以全球网关为基础促进英联邦国家之间的学校联系;200311月举办首次英国国际教育周,强调了国际教育联系的重要性;任命了英国大使馆的教育专员;20043月启动了新的扩充国际学校奖励,对具有创造性的国际学校伙伴关系给以认可;20041月召开有关教育中使用ICT技术的首次国际部长研讨会等。

(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历程

 

 

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紧锣密鼓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计划,但是目前美国基础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1970~1995年,每个学生的花费开支增加了75%,师生比下降了25%,教师的高学位以双倍增加,然而,美国学生学业仍然低下。据1998年,专家们估计,在全美中学生中,1000万学生不会基本的阅读;2500万学生不懂得美国最基本的历史;高中毕业生中,有2000万不会基本的计算。美国能否在21世纪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从根本上取决于新一代青少年的素质,而按美国人的说法,这一代人却是最愚蠢、最落后的一代。面对这样的现实,美国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计划。

 

 

美国90年代的基础教育改革既是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继续与发展,也是在本世纪最后10年里面向21 世纪的战略思考与规划,其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政策走向,集中体现在总统布什1991418签发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克林顿于19943月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和现任总统小布什颁布的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

1老布什总统的基础教育改革

19891月,以“教育总统”自诩的老布什上台后,恢复并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直接干预和控制,是年927 -28日,他与50个州的州长在弗吉尼亚大学举行了史无前例的教育高峰会议。与会者强调:美国要想在20世纪保持健全、完善的民主及其繁荣增长的经济,必须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挑战并积极做出反应。而第一步应明确制定一套符合美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全国性教育目标,同时还成立了国家教育目标小组,负责收集各州实行统一目标的情况,并报告于全国。19902月,全国教育目标小组提出了《关于全美教育目标报告》,报告在高峰会议六项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这被布什总统及各州州长采纳。1991418,布什总统正式签发的主要由四部分策略和六项教育目标组成的纲领性教育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便是由此而来的。这是一个把美国引向这些目标的,大胆的、综合全面的和长期的计划。

六项全国教育目标是:到2000年所有美国的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中学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90%;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一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并对做有责任的公民、获取职业有充分的准备;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居于世界首位;每个成年美国人将能读书识字并掌握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的能力;每所学校都成为安全、无毒品、有纪律的良好学习场所。

四项策略是为实现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制定的。分别是:(1)为今日的学生创立更好和更负责任的学校达到全部六项目标,特别是第2 .34项,这包括制定新的五门核心课程世界标准、建立全美成绩测验体系、设立总统优异教育成就奖、成绩报告卡、择校、学校是改革场所、奖励教师等15项一揽子计划;(2)为明日的学生创立新一代美国学校达到全部六项目标,措施包括:①为设计新型的美国学校,将由各人、公司集资兴办一系列研究与开发机构;②创建打破现行学校模式的新型学校;③按照六项目标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创造“美国2000年社区”并创造条件建设一所“新美国学校”;④各级领导加大投入,改造美国教育和创建新型学校;⑤号召家长们促进“世界课业标准”、“全美成绩测验”和报告卡制度的实行,支持创建“新美国学校”,并在家里帮助孩子们完成课业,提高学业成绩;(3)把美国变为一个全民皆学之邦。达到全部六项目标,特别是第5项措施包括:①加强对昨日的学生,今日之劳动者的教育;②以“世界课业标准”为基础,确定各行业工作技能和知识标准;③创建企业和社区技能诊所,帮助职工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④扩大就业培训机会;⑤召开一次大型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做出努力,提高成人教育项目、设施和机构的质量、使用效益,实现全民皆学;(4)使社区成为可以进行学习的场所,达到全部六项目标,特别是第1和第6项措施包括:①让家长和教师鼓励儿童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以达到更高的学业标准;②鼓励家长每人为孩子读一些材料;③提高儿童和社区教育计划的效果。美国共和党的前布什政府主张将选择权扩大到包括私立学校在内的全部学校范围。

由此可见,美国2000年的教育战略重点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是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表明基础教育改革不只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事,每一个美国人都有一份责任,只有家长、学生、社区、工商企业、民间组织以及地方、州和联邦政府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取得成功;只有充分提高学术标准、学生学业成绩、开发每一个公民的智能潜力,美国才能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这也是改革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

2、克林顿总统执政以来的教育改革

 

 

19931月,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他在继续坚持布什时代的教育改革之时,也在不断地推进新的教育改革。首先,他将布什的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增至八项,增加了教师培训和家长参与两项新目标及八项目标的检测数据指数;其次,还增加了外语、艺术两门新核心课程及其他内容,这些内容于19943月获美国国会通过,成为正式法律-《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该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随后,联邦政府还颁布了《改进美国学校法》、《学校与就业机会法》、《学校贷款改革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这些立法都得到了国会预算的支持。此外,还在教育部成立了“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鼓励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切实改进美国教育。

19971月,克林顿连任美国总统,为继续获得国会、州、地方政府和公众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他在24的国情咨文中全面地阐述了教育问题,指出:美国要在下一世纪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就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培养一流的人才。因此,他把教育作为他第一任期里的头等大事,并提出了美国未来教育发展的三大目标及他为实现这三大目标而确定的十大行动纲领。

这三大目标是:①每个8岁的儿童必须能读书;②每个12岁的少年必须懂计算机;③每个18岁的青年能进大学学习,每个成人能获得终身受教育的机会。十大行动纲领是:①制定国家教育标准;②一流的教师;③帮助儿童读书;④旱期教育:⑤赋予家长择校的权力;⑥校园文明;⑦更新校舍;⑧普及大学;⑨继续教育;⑩校园网络。概而言之,克林顿执政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是:

第一、制定全国教育标准和相应的考试制度,首先在阅读和数学两门课程中实行全国通考,这被认为是走向更高标准的关键起点。而全国教育标准主要是针对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艺术、历史及地理等核心学科领域而制定的,标准内容包括:内容标准、作业标准和评价与测验标准,并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检验和评估。克林顿政府强调,要尽快结束自由升学制度,建立新的全国考试机制,通过测试,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到达到优秀标准所必须的东西,确切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能够在21 世纪的“知识经济”中获胜的知识,达到世界级优秀标准。

第二、针对美国8岁儿童中的40%不能独立阅读的事实,发起一场“美国读书”运动,计划雇用3万名阅读专家和个别指导教师,动员10万名大学生为儿童阅读提供支持,组建一支由百万指导教师组成的美国阅读特种部队,与教师、家长、图书管理员、教会组织、大学、社区、文化机构等共同帮助孩子成功阅读。

第三、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改革公立学校,在1998年的政府预算中将建立特许学校的经费增至1亿美元,计划到21 世纪初建成3000所特许学校,吸纳学生30万人。另外,为了尽快改变目前学校教育设施及设备陈旧的状况,克林顿政府决定在今后四年内对地方拨款50亿美元,同时要求各州增加拨款200亿美元以改善学校建筑,并采取行动使每所中小学的教室和图书馆到2000年都进入信急网。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是教育改革的参与者,为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克林顿政府在师范教育领域也进行了改革:

首先,为适应培养21 世纪人才的需要,增加教师培训投入,通过有保障的不断进修来改进新老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核心领域的基础知识,达到学术标准;其次,建立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师许可证制度,通过预算使10万,甚至更多的人成为熟练教师,获得全国许可证;同时,拨专款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制度,鼓励有才华的青年和其他领域的从业人员转行从事教育工作。

除克林顿政府的师范教育改革计划外,19969月,美国全国教育与未来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 s Future)也就美国师范教育改革提出了目标与建议。该委员会由26人组成,包括3个州长、两个最大的全国教师联盟的主席、全国教师评估协会的主席、全国教学职业标准协会(N BPT)的主席、数位杰出的商业领导者一、三位大学校长、一位女议员及3名教师。在提交的报告《什么最重要:为美国的未来而教育》中提出:“教师和教师学习(teacher Learning)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委员会关于师资教育改革的五项建议和具体目标如下:

①认真对待学生和教师的标准,在每个州建立职业标准委员会(Professional Standards Boards):坚持对所有的学校进行评估;关闭不合格的学校;很抓相关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测验的表现向教师颁发许可证;将全国委员会标准作为优秀教师的考核标准。

②更新教师培养与职业发展,围绕学生与教师标准组织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计划;开展延伸的、研究生水平的教师培养计划,并在职业发展学校提供一年的实习;建立并资助教师辅导计划(mentoring program) , 同时对教学技能进行评估;建立稳固的、高质量的职业发展的途径。

③确定新教师补充制度,把合格的教师派进每一间教室提高贫困校区雇佣合格教师的能力,坚持各校区只雇佣合格教师;重新设计校区雇佣制度;消除师资流动的障碍;对志愿在教师缺乏、教育落后区域任教的教师给子奖励;开创大面积提高师资质量的教育途径。

④鼓励与奖赏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开发一种教学评估与奖励知识和技能相统一的制度:免除不称职的教师:为全国证书委员会制定在各州及各学区的目标及奖励措施:目标是10年内将使10500名教师成为合格教师,每所学校里有1名合格教师

⑤创立使学生和教师都成功的学校。简化官僚手续,重新调整资源,使教学第一线得到更多的拨款;对与教育发展有关的教师进修提供风险投资;挑选、培养懂教学和学习,能领导高水平学校的校长。

3、小布什政府进行的改革

 

 

2001年1月23日,美国新任总统布什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议案正式交由国会讨论。这是布什上任后的第一份立法议案,足以可见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按照布什及其支持者的说法,该议案是美国35年来最重要的一项联邦教育改革文件,是美国最重大的一次教育改革行动。正如布什所说:本计划只是我的教育改革的部分日程。虽然它并未超越我计划提出的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但是,它将作为我们民主党、共和党和独立党派——共同工作的框架,以加强我们的中小学校。所以,这项法案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

 

 

这项改革计划称之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原因在于它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每个孩子应该接受好的教育,也就是说,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业上掉队,每个孩子必须会学习。它勾画了新世纪美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重申公立学校不分地区、家庭背景、肤色,发展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品格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呼吁各党派通力合作,阻止飞速变化的世界把校园的孩子抛在后面,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从而最终实现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这项教育改革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转变联邦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议案前言指出:“联邦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不是为体系服务,而是为孩子们服务”。突出强调“服务于儿童”,不让一个孩子落伍。

 

 

美国儿童教育情况如何呢?议案指出,大约70%的城区4年级儿童不能达到国家阅读考试基本的阅读水平。中学高年级学生在国际数学竞争中的成绩仅强于塞普路斯和南非。接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新生发现他们必须先学习一些补救或补偿课程才能开始他们正规的大学水平课程。议案还谈到美国儿童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可以说形成了“两个国家,一个能阅读,另一个不能;一个有梦想,另一个没有”。布什认为本届政府如果还像过去历届那样完善教育系统,加强宏观管理显然不行。所以议案指出: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职能是,“缩小优等生和处境不利的学生之间的差距”,“确保不使一个儿童落后。”议案认为,“如果我们在教育青少年方面成功了,那么在公民生活许多方面成功或都会接踵而来。”

 

 

(2)推行责任制

 

 

布什从工商企业运行机制中悟出一个道理,即责任制管理。在教育议案中责任制是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布什相信教育主要是地方的责任,所以要赋予州和学区较大权力,给州和学区管理学校教育的灵活性,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水平。

 

 

议案指出,政府和学校在使用联邦教育拨款方面将赋予空前的自由,但反过来也要承担对学生相应的责任。取得显著成绩的地方政府和学校将被给予奖励。教育部长被授予可以从成绩较差的地方政府那里收回行政拨款。

 

 

(3)实施全国考试,缩小优等生和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

 

 

责任制的具体落实要求建立全国范围的考试制度。议案指出:“各州要对3至8年级学生进行年度测评。”允许各州“用3年时间开发和实施测验。联邦警方支付开发测验的全部费用。”议案还指出,将由4年级和8年级学生阅读和数学测验‘国家教育成效评估项目’对各州抽样学生进行年度评估。

 

 

为了配合推行考试制度,议案中提出了必要的奖惩措施,对于在两课中实施了该考试制度的州,有机会得到一次特别奖励。考试制度实行后“奖励和惩罚将基于州是否在3至8年级学生数学和阅读考试成绩方面缩小了优等生和处境不利学生的差距,取得了年度进步。

 

 

(4)赋予家长更多选择权利

 

 

赋予家长权利在议案中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权利。

 

 

一是向家长提供学校教育信息,包括学校教育质量、教师状况、校区安全与否、学校发展计划等等。在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家长是教育责任制最重要的力量,在选择权的帮助下,家长能保证其子女尽可能得到最好、最有效的教育。

 

 

二是向家长公布子女的学习成绩,3至8年级学生年度考试之后,要为家长们提供学校之间相比较的报告,并且在互联网上公布。

 

 

三是扩大教育贷款。每年用于资助这些账户的资金量将增加到5000美元,资金的适用范围将扩大到包括幼儿园到12年即在内的与教育有关的花费。

 

 

(5)强化核心课程

 

 

议案谈到的核心课程有阅读、数学、科学。议案用了很大篇幅阐述阅读课程问题,并且做出了专门的投资预算。议案认为,美国“太多儿童不能阅读,阅读是教育改革的组成内容,也必然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因此,除了各州要对3至8年级儿童的阅读进行年度考试外,还要“实施阅读第一行动”和“儿童早期阅读行动”,以确保每个孩子在3年级时学会阅读。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移民子女到学校接受教育,议案要求各学区“要有效地将英语水平有限(LEP)的学生向英语流利者转化,并提高他们的成就。”这也是阅读课程的组成部分。

 

 

议案用专章论述了如何加强数学和科学课程。议案分析美国学校数学和科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有3点,即太多教师的教学超出范围,太少学生学习高级课程,太少学校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和教材。为此,要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数学和科学合作团体;引入专业研究机构。

 

 

(6)提高教师质量

 

 

议案提出,美国学校教师质量的最高目标是“美国的每个儿童应该有一个高质量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师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在有效的专业发展方面给予各州和学区更大的灵活性;建立专业发展高标准;推动师范教育改革计划,期望教师质量得到改进;为出色的教学提供奖励经费;保护教师;为教师提供税收减免。

 

 

(7)增进学校安全,加强品格教育

 

 

第五条款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安全并远离毒品的、高质量的教育,帮助学生达到所要求的学习标准。学校可以将联邦拨款用于增加教育机会以及用于预防暴力与毒品的行动;政府将赋予教师权利,使他们将危险的学生逐出教室;增加用于品德教育的拨款,培训教师,增加品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与活动。

 

 

(8)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育质量

 

 

管理当局认为学校应当使用科技手段来提高其学术成绩,并且可以在教室里使用最新的科技。科技拨款计划以绩效为基础,增加对学校的拨款。每个项目要针对每所学校的专门需求,促进教育技术综合整体的发展。拨款可用于改进技术、过滤互联网信息、实施先进技术以加强教育等。

 

 

(9)加强土著美国人和军人家庭子女的教育

 

 

议案有一个专章涉及军人子女和印第安人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那些为美国军人家庭的孩子和土著美国人的孩子提供教育的学校来说,联邦政府负有特定的义务。目前军人和印第安人子女就读的学校物质条件是全国最差的,所以联邦政府将会增加拨款,用于学校建设,同时为土著人建立一个基金,用于改善印第安人事务局所属学校建筑物的质量,完成积压的军事基地内或军事基地附近学校的修理和建设项目。

 

 

4、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

 

 

2002——2007年战略规划》是一份为充分体现“9.11”后布什政府国家战略调整和全面贯彻布什总统200218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而制订的国家教育战略文件。虽然这份新规划继续沿用了《2001——2005年战略规划》对教育使命的表述——“在全国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并推进教育卓越”,也保留了由战略目标、具体目标和绩效目标三级分解的框架结构,但是与原规划相比,新规划的战略目标已由原来的4项扩展到了6项。而且,其中的具体目标和绩效目标的内容以及目标体系内的纵向、横向关系的联接与说明也已经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动。其中直接涉及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是前三项目标。

1)战略目标一:创建业绩文化

教育部将为各州提供技术援助,帮助他们开发符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实施要求的健全的问责制度。教育部将每年公布一个详细说明个后在K——16年龄段的一系列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上所取得的进步报告。作为对更高程度的成效问责的回报,州、学区和其他获得资助者将获得更多地运用联邦资金的灵活性,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教育部将做出更敏捷的反应。州和学区被要求印发报告卡片,向家长公布学校绩效信息。陷于失败或不安全学校的孩子将拥有加入好的公立学校(包括特许学校)或使用联邦资金接受私立教育的机会。公立学校的选择机会,包括特许学校,将获得强大的支持,面向所有学生开放;私立学校选择机会也将获得强大支持,去面向处境不利的孩子。教育部还将与国会合作,将更多的父母选择、参与、信息提供贯彻到所有联邦教育项目及税责中去。

2)战略目标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生在接受丰富多彩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同时,其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将得到极大提高。教育部将领导开展一项全国运动,以确保所有儿童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能达到该年级基本的阅读要求;对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早期阅读教学组成元素的培训,为确保学生良好掌握数学和科学知识,教育部将在各学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将开展一项运动以提高中学课程的质量,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因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努力,所以,教育部将采取措施,确保高素质教师和校长的供应能满足需求。

3)战略目标三:建立安全的学校,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

政府部门致力于维持一个安全的、远离毒品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学习,让我们的国家的教育系统关注孩子们的心灵,以及他们的头脑。教育部将在学校安全和禁止酒精、烟草和毒品方面最好的做法推广到全国的各个学校,鼓励学校修订安全计划;教育部要筹备力量发动一场全国性的运动,促使年轻一代形成坚强的品格,促进美国历史的教学,增加提高公民意识的机会。

三、两国教育改革比较

 

 

从英美两国的教育改革措施和教育变革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中,两国始终是围绕着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让所有的孩子(包括处境不利的孩子)都能够获得学业成功来进行的。而且在变革的逐步推向深入的过程中,两国又不约而同的走了市场化的道路,通过扩大家长的选择权利,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实行高度的问责制,并由政府支持和推动择校,把教育推向市场,希望通过竞争和高标准,经由市场机制的调节,来实现教育卓越的目标。但在教育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两国教育的发展既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又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特点,走了并不完全相同的路线。

(一)两国的相同趋势

1、在改革政策制定的特点上

 

 

1)对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益的追求是贯穿两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一条主线,正是由于这条主线的存在,使得两国不同时期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具有连贯性与互补性,从而使其基础教育改革能够持续深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变化纷呈,令人眼花缭乱,但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教育政策都旨在改革自19世纪建立起来的公立学校制度,要求公立学校制度确保教育机会的均等与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一目标在整个20世纪中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出的具体教育改革政策有所不同。应该说,两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连贯性与互补性是其教育政策得以不断完善和教育政策体系得以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2)两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仅受到国内政治体制的影响,更受到国际经济及科技竞争的制约。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在制约因素上表现出的国家化与国际化,是美国和英国制定与实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一个特色。其中,国家化体现了两国政治体制对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内在要求;国际化则反映了国际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及趋势对两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使国家与国际社会关系进一步密切,同时也使两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在重视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强调教育机会的均等。

3)两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使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政策能够通过中央政府的认可而上升为中央政府的教育决策,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推行;同时,也使中央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宏观决策能够通过地方政府的努力而进入实践环节。20世纪前半期,两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制定与实施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径,追求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政策是对这一时期进步教育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制定与实施通过联邦政府或州政府颁布法令自上而下要求地方实施,其结果往往容易遭到地方的抵制。20世纪90年代后,在制定与实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时中央政府注意使自己的要求与州和地方的利益需要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由此减少了双方对某一教育政策的争执与歧异,从而有利于教育政策的实施。

4)强制的立法手段和雄厚的经费供应是两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得以落实实施的有效保障。两国的基础教育政策集中体现为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所具有的强制性与稳定性保证了其基础教育政策的连贯性与有效性。此外,每一部教育法规对实施该法规所必须具备的配套专项经费数额和分配办法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2、改革策略上

1)标准本位教育改革策略

①实施“标准化课程”与“标准化考试”。这一改革策略主张在国家层面上制订严格的课程标准,各州在国家课程标准下实施优质化教学。运用全国或者州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评定学校等级以及选拔优秀学生——决定哪些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改进,哪些教师符合学校要求以及哪些学生能够从中学毕业,哪些学校可以获得政府奖励,哪些学校需要受到惩罚或调整。

②强化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干预和控制。针对以前弱化国家对学校的管理状况,这一策略重视通过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促进学校组织的变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并且认为国家干预会改善国家基础教育的现状,满足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建立严格的视察制度,进行定期的督导检查。

2)学校本位教育改革策略

①给学校更多的学校自主权,推行责任制。主张将以往由地方政府掌握的管理学校的权力下放给学校,赋予学校在人事、课程、财政方面的自主权,亦即我们所说的财权、人事权和课程权,政府和学校在使用联邦教育拨款方面将赋予空前的自由。同时也让学校承担由此带来的相关责任,要承担对学生相应的责任。赋予地方政府较大权力,给州和学区管理学校教育的灵活性,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水平。

 

 

②主张在学校层面组建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理事会的构成则一般包括校长、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工会代表,有的还包括地方教师协会成员领导和学生代表。同时,赋予理事会管理学校的决策权——由理事会掌握学校人事、课程、财政方面的决策权。

3)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策略

打破公立学校单一、僵化体制的垄断,加强基础教育的竞争,为家长提供教育选择权,将学校本身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允许人们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进行选择,以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方面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不利状况,赋予他们主动的选择权利。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来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就读,而不必受过去按片就近入学的限制。采取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学校为了吸引学生而相互开展竞争,优胜劣汰,以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近年来,两国采取了允许家长在居住地区内或跨学区学校间为其子女自由选择学校就读的措施。同时,为了使家长获得可靠的信息,做出明智的选择,要求学校向家长提供详细的成绩报告单、教师信息,密切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

 

(二)两国的不同特点

1、英国更重视家长对学校的权利

在英国,鼓励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和评价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财政预算的分配跟随学额走来实现的),通过家长的投票还可以改变学校的性质,如通过家长投票可能使学校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而成为直拨学校。

2、英国更强调通过校际间的竞争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家长的选择和政府的评价以及随学额转移对学财政拨款,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对于办学效益不好、拥有剩余学额的学校,英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不是给予支持和帮助,而是通过家长的选择让其倒闭。

3、美国更重公平。美国通过一定的奖惩制度来尽量缩小校间和班际的差距,对于一时不能提高学年进度的学校首先是给予帮助,以使它能够尽快提高质量。对于实在不能完成政府规定的高标准的学校,将允许其在校的学生另行择校,以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尤其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学业成功。

四、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审视我国教育改革

 

 

教育,是很多国家政策的焦点之一,而教育改革则是近些年来焦点中的焦点。英美两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改革,而我国也在进入21世纪之际,进行了一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声势浩大的改革。

比较英美的基础教育改革和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发现它们在改革方向存在着差异。中国的教育改革,强调解决“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的问题。与中国的情况不同,英美针对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中强调制定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学生行为标准和由州组织的统一考试,对教学内容标准强调要“高标准、严要求”,特别突出强调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数学和科学知识水平等。研究我国和英美教育改革方向的不同,我们应注意在针对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坚持我们的教育改革方向时,科学地制定我们的教学内容标准,防止不适当地降低标准的情况发生。改进我们的工作,但不要重复别人的错误。这是我们在研究别国的教育改革经验时最应得到的启示。

另外,要重视学校改革内、外的整体性。就学校改革的内部整体性而言,指的是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各个部分的不可或缺性,各部分构成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学校内部构成需要考虑学校管理层、教师、工作人员、学生以及校园学习环境等因素,在改革中,我们应将这些因素作为一个系统来综合考虑,将管理、教学、学习密切结合起来。学校外部的整体性可以理解为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平衡的教育生态环境作保障。改革是一项系统过程,牵涉到众多的个人、组织,需要所有相关因素齐心协力。

还有就是改革要重视观念的重建。需要重建的并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些内隐于人的头脑中的观念性的东西,也需要重建,甚至可以说,观念的重建需要走在整个教育改革的前面,因为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行为的发生。而行为既需要观念的指导又需要制度的保障。因此,改革要大力进行舆论准备,争取各界广泛参与。只有进行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准备,使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取得共识,并积极参与,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英美两国推行的责任制和监督视察机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英美两国推行的责任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尽管我们现在学校中也在推行校长负责制,但是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责任体系。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州政府与学校签订契约的做法。地方政府与学校签订责任书,明确彼此责任,一方面,使学校拥有更大自主权,充分发挥校长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另一方面,便于政府对学校进行评价和奖惩,但是在签订责任书时,必须明确不能把考试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判学校优劣的唯一指标,而是要考察学校是否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是否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了适合自己的教育。

英美完善的监督视察机制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国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设有督导组,督导委员会等机构,但是就目前的监督效果来看,还是很不尽如人意的。我们不能仅仅看重教育专家的意见,事实上,来自最基层的一线教师、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家长的意见都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所以,我们的督导组成员应该由专家、校长、教师、家长共同组成。其次,对于督导组成员得出的考察结果及改进建议,我们应设定一个比较公正合理的方式使它们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或不了了之。

(三)对于英美两国积极推行的择校制度,我国现在教育专家学者也在激烈争论。我认为,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还不适于推行择校。择校意味着教育市场化,但是就我国现在的经济水平、政治体制和文化氛围而言,还不是搞择校的时候。实施择校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但是英美两国为了使家长在择校过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如实向家长提供学生成绩、学校总体成绩状况以及与兄弟学校比较结果的透明化做法,学校积极与家长合作,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活动日等措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校不应忽视家长在配合学校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作用,学校应赋予家长极大的参与权、发言权,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整个运作、管理过程中,献策出力,学校应积极与家长、社区合作,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发展这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

(四)持有坚定的信念。“持续”一词还可用于对待进行整体改革的态度上。改革的推行,在于“破”与“立”的交织进行,无论破或是立,各自都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遭遇挫折、停顿甚至倒退。但唯其如此,我们才更须乘风破浪、迎难而上,方能成就某阶段的胜利。如资料所显示,在英美两国改革中,所推行的,在实践中就已遭到了现实的考验,出现种种负面效应,但是,不可否认,改革给两国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陷入了一个困境之中,改革成果不显著,怀疑与指责之声却不断,但对教育改革所持有的信念——坚持的信念却是每一个教育中人、关心教育之人必须一直保有的。

在多元复杂的后现代社会背景下,变革是长在的,不可选择的,所以我们不能敌视或抵制变革,而必须正确的对待变革。加拿大的迈克尔·富兰通过对英美教育变革的研究,在其《变革的力量》力量三部曲中第三部曲《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中,已经指出,当前英国的教育在追求质量的改革过程中,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陷入了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学生开始厌学的倾向,他称这为教育变革的新境界一,也就是浅层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进入教育的深度变革,也就是他所说的新境界二。显然,在教育的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首先有浅层的变革,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度变革。所以,不能因为变革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就否定或停止变革。迈克尔·富兰在他的《变革的力量》力量三部曲中,同时也为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方法:后现代社会,处于混沌的边沿,也就是处于秩序的边沿,前途是不确定的、未知的,复杂的,不稳定的,因而,在前进的过程中既不能没有框框,也不能有太多的框框,没有框框,就会陷入真正的混乱,太多的框框就会变得僵化而不善于变革。所以,多元复杂的后现代社会里,就应该用复杂性理论11也就是混沌学理论来看待和研究复杂的教育变革。

综上所述,教育作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器,其改革与重建的工作是每个政府一直所致力从事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验得失是所有民族可以共享、借鉴以更好地推进本国的改革工作的。同时,这个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也是世界各国所必须共同面对的。

最后,我还是以迈克尔·富兰在他的《变革的力量》力量三部曲中所提到的改革的十六条启示和八条教训来表达我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态度和看法。

对于变革过程的复杂性提出的八条启示

1、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2、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3、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

4、愿景和战略计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5、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办法);

6、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7、与更广泛的环境保持联系对成功是必不可少(最好的组织机构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8、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复杂的变革启示:

 

 

1、道德目标是复杂的和充满各种问题的;

2、变革的理论和教育的理论相互需要;

3、冲突和多样化是我们的朋友;

4、理解处在混沌边沿的意义;

5、情感因素既能引发焦虑,又能控制焦虑;

6、合作文化就是既能能上能下发焦虑,又能控制焦虑;

7、解决分散、不一致的问题——关联性和知识创新是关键;

8、没有惟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消费者,精心建构自己的理论和行为方式。

复杂变革的教训:

 

 

1、放弃那种认为变革的节奏会减慢的想法;

2、一致性应当是一个永恒的主体,是每个一人的责任;

3、改革环境是焦点;

4、不成熟的明晰是危险的;

5、公众对政策透明的渴望是不可逆转的;

6、通过自下而上的策略是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改革的——但要小心陷阱的存在;

7、调动社会关注因素的力量——道德目标,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和高质量的知识;

8、魅力型领导会对变革的可持续性有负面的影响。

 

 



9 [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9.

10由雅各·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7.

[1]吕达,周满生主编.选择与多样化学校的新框架·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英国卷·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168.

8吕达,周满生主编.选择与多样化学校的新框架·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英国卷·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182.

11复杂性理论这门新的学科从根本上表明事物的因果之间的联系是难以追溯的,变化(预计和非预计的)的呈现是非线性的,矛盾、冲突大量存在,而创造性的解决方法恰恰来自各种不确定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等因素的相互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