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花园康城居房价:“浙江精神”励南粤壮志 走进浙江看广东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5:47
“浙江精神”励南粤壮志 走进浙江看广东经济

2003-02-17 06:44:35

  南方网讯  温州、汕头,分别是浙江与广东的两个东部沿海市,以前两地都没有铁路,都靠近港口,两地都有独特的经商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两地也都先后遭遇了信用危机。

  推而广之,广东省的潮汕地区、五邑地区、粤西一些地方,与浙江在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如地处沿海,土地资源珍贵等。也正因此,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对广东省粤东、粤西两翼的发展,包括对珠三角地区在下一轮持续发展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启迪深远。

    温州汕头相似不相同

  1987年,在杭州武陵广场,工商部门将几千双假冒伪劣的“温州鞋”集中销毁,从此“温州鞋”名誉扫地、人人喊打。同样是80年代末,温州柳市伪劣电器泛滥成灾,被称为“柳市黑潮”。1990年中央和地方共同组织的打假队在柳市展开了一次大规模整治,柳市街头门面,厂房大门,一溜过都是白惨惨的封条,大批电器企业从此一蹶不振甚至销声匿迹。

  温州信用危机,是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无序走向有序之前的混乱。而粤东一些地方前几年出现的信用危机,却与当地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有关:重商贸轻实业,不以实业为基础的贸易助长了急功近利的思想,走向极端就搞骗税骗汇、走私贩私、假冒伪劣。

  但结果却惊人地相似。80年代后半期,全国市场排斥温州货,不少商场为示信誉挂出“本店没有温州货”的牌子;温州鞋打了多年上海、广州的牌子,而不敢打“温州制造”。90年代后半期,国内一些地方商店挂出“本店不卖潮阳产品”;信用缺失殃及池鱼,潮阳一家全国小有名气的化妆品厂家为避当地假冒伪劣黑名,做广告打“厂址”不敢说“潮阳”而说是“汕头经济特区广汕公路旁”……

  “火烧武陵门”事件和“柳市黑潮”一样,成为温州的灾难,也成为温州一次涅式的洗礼。十几年间,温州走过了从丑陋温州到质量温州再到品牌温州的跨越,康奈尔、奥康等一个个鞋业名牌艰难地诞生,正泰、德力西等一批电器企业扛着质量大旗拔地而起。两年来,我省粤东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市场经济秩序整治,调整发展经济的思路,从重商贸轻实业转向走正道、兴实业、树品牌,大力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潮阳制造”又回来了,人心思走的外商也留了下来……

  人要经历挫折才能走向成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广东省粤东一些地区走过的弯路告诫人们:信用和市场是共生共荣、一损俱损的,不要总是等到走投无路、人人喊打的时候才回头,这样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

    产业体系托起市场大省

  浙江与广东省粤东有相似的经商文化,但当相似的文化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先建市场再兴实业,“工业围着市场办”。一方面浙江是一个市场大省,全省有200多个专业市场,年成交额4000多亿元。而托起这个大市场的,是产销链条衔接紧密、高度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与广东省粤东一些地方过去重商贸、轻实业不同,浙江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市场兴带动实业兴,实业兴又促进市场旺的道路,使浙江省以民间力量为主的生产、销售链条稳固,进入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推动着浙江经济发力狂奔。

  从摆地摊、挑货担买卖的经商活动中赚取第一桶金后办实业,是很多浙江人聪明的选择。如今以小商品市场名震中外的义乌,改革开放初期除了产红糖之外并无其它实业。但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渐成气候,不少义乌人办起生产企业,生产规模随着市场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如今作为县级市的义乌已有袜业、食品、毛纺、玩具、五金、服装、文化用品等各类生产企业1.4万多家。去年成交额230亿元人民币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38大类数十万品种的产品中,属于义乌企业自产自销的产品达53%。靠摆地摊起家的“浪莎”袜业,已成为中国袜业第一品牌,年产销量达三、四十亿元。而在年销售纽扣50亿粒的温州桥头镇,最初人们也只是贩卖纽扣,之后桥头镇不仅成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而且成为纽扣、拉链、花边、垫肩等服装辅料的轻工产业基地。

  浙江民营经济的产业模式告诉人们这样一条经济规律:商贸兴隆必须以坚实的第二产业为基础,没有第二产业的强硬支撑,第三产业就缺乏后劲。而前几年粤东一些地区重商轻工,没有实业支撑的贸易在急功近利思想推动下走上歧途,则为这一规律作了反面注脚。

    南粤当以“浙江精神”励志

  资源匮乏、国家投入少、经济基础差的温州,改革开放后用足、用准国家的“富民”政策,迅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使其崛起成为继杭州、宁波之后的浙江第三大城市。如今温州企业民营的占99%,个体私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以上、占工业总产值的97%以上。温州老百姓完全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当地闭塞落后的历史,体育馆、机场、大桥、铁路等都是集合民间资本的力量办起来的。温州人说:“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

  相比之下,作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广东省汕头、湛江,目前只能“望温州之项背”。充分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发展“民本经济”,从一个资源小省崛起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四的经济大省,浙江能走出这样的路子,广东省粤东、粤西地区为何不能?与广东的龙头——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粤东、粤西地区可以这样说“我们没有区位优势”,但与浙江比却只能说:“我们没有浙江人那种精神。”

  敢闯的浙江人体现出敏锐的市场触觉和闯市场的勇气。在没有任何条件、资源、优势的情况下,没有品牌自己创,没有市场自己卖。

  传化集团、飞跃集团、康奈集团、虎牌打火机等早已大规模向国际市场挺进。浙江去年出口额300多亿元,其中80%是自己的品牌,80%是自己的市场。康奈集团是我国惟一一家已在国外开品牌专卖店的鞋类企业。

  2002年春天,国务委员吴仪到康奈集团考察,康奈总裁郑秀康在汇报时说:“别人都说中国入世后狼来了,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一匹狼。”平时不苟言笑的吴仪笑了:“你是第一个说你也是狼的。”郑秀康说:“我们能以低廉得多的成本,生产出与欧美名牌质量相媲美的皮鞋,在欧美市场与国外名牌同台竞争,用中档价位冲击中高档市场,我是温州的狼、中国的狼。”

  而广东民企这几年才尝试性地跑外销市场。外商投资给了珠三角市场、信息,于是珠三角企业长期靠做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原材料、品牌、市场都是别人的。怎样做到产品、品牌一起走出去,而不仅仅是贴上“中国制造”、戴着别人的牌子走出去,广东民企需要这种自称是狼、主动与狼共舞的勇气和魄力。

  务实的浙江人不怕赚“小钱”,硬是把很多不太起眼、单个价值不高的“拾遗补缺”类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如柳市低压电器占中国市场份额的1/3,桥头纽扣占中国市场的89%,温州打火机占世界市场的70%,嵊州领带占全国市场的七八成……

  勇于创新的浙江人,可能是对个体私营经济投资领域放得最开的省,民企已进入的领域远远超过广东。去年11月浙江省工商部门又宣布:取消对个体私营企业的一切歧视性市场准入障碍,凡是国有企业能进入的领域,民营企业均可进入,包括电信、金融等以往个私经济无法涉足的产业也逐步解封。

  浙江的很多企业界和政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乎都这样开头:“广东是老大哥,我们都是跟广东学的。”我们此次浙江之行的采访对象,几乎都有过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来广东考察学习的经历。在兄弟省市你追我赶的新一轮经济发展当中,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广东有必要像当初学广东的兄弟省市一样,放下架子学一学兄弟省市的经验了。(编辑:何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