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万达城:曹雪芹、王立平《枉凝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50:07
曹雪芹、王立平《枉凝眉》(2010-12-12 21:44:59)转载 标签:

杂谈

   《红楼梦》、《少林少林》、《牧羊曲》、《大海啊,故乡》、《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驼铃》、《太行颂》、《潜海姑娘》……一首首家喻户晓的影视经典旋律,萦绕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那首《大海啊,故乡》旋律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那首“少林、少林,有多少传奇故事都来把你颂扬”至今仍被人传唱;而亿万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那首《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首幽怨缠绵的乐曲,至今仍然感动着中国人的心。
    他就是这些歌曲的创作者、作曲家王立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30年前,大师就和大连结下了情缘,为大连谱写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连好》。
    金秋的北京,本报记者在北京参加“我爱你中国”——《大海啊,故乡》王立平影视作品音乐会时专访了这位音乐大师,听他讲述了众多经典音乐作品背后的有趣故事。
    30年前谱写《大连好》时还不知大连是啥样
    写《太阳岛上》时也从未去过哈尔滨
    大连好,大连好, 
    渤海捧出珍宝。 
    港连港,澳连澳, 
    好似颗颗明珠闪耀。 
    望不尽,望不尽桅杆如密林, 
    数不完鲜艳的红旗迎风飘。 
    朋友们携手四方来, 
    人人都夸大连好。 
    朋友们携手四方来, 
    人人都夸大连好。
     ……
     1979年,在当时的中国开始传唱一首以大连命名的歌曲《大连好》,这首男声四重唱歌曲洋溢着浓浓的海滨韵味,这首歌曲的谱曲者就是时年38岁的王立平。采访中,当记者问这首歌作曲的背后是否有什么故事时,已经68岁的王立平爽快地笑了说:“故事倒没什么故事,当时是中央电视台请我为一部大连风光片写一首主题曲,我看了看片子,就写了,那时,我从来没来过大连,也不知大连是什么样子。”
     1979年,中央电视台摄制了电视片《大连漫游》,请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王立平作一首主题歌。于是,就有了这首王晓岭、任远作词,王立平作曲的《大连好》,为配合电视片反映改革开放后大连市的新风貌,歌曲音乐采用了轻松活泼的抒情进行曲式,由中央乐团男声四重唱组首唱,并很快在全国各地传唱。歌曲为多家报刊登载,后来又被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的《中外男声四重唱曲50首》歌曲集,成为许多男声四重唱组的保留曲目。
     不过采访中,王立平也不无遗憾地说:“我虽然给大连做了一首好听的歌,不过我后来一直没来过大连,直到2000年时,大连一家旅游景点主动向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交纳音乐使用版权费用,我才得以第一次来大连,可惜,来去匆匆,没有时间仔细地观赏这座城市。”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王立平的第一首成名曲便是这首《太阳岛上》,当时他刚刚调到北京电影乐团(现今的中国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也正是这首歌曲让他一举成名,才有了紧接其后的中央电视台请他作了《大连好》。无独有偶,和作《大连好》一样,作这首成名作时,王立平也没有去过哈尔滨的太阳岛。
     1979年,王立平为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谱写了《太阳岛上》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两首插曲。没想到,这两首歌一唱出来就风靡全国,结果,太阳岛也成了全国青年人向往的爱情旅游胜地。后来很多人去了太阳岛,颇感失望,有人干脆直接找到王立平说:“你骗了我们,太阳岛没有唱的那么好那么漂亮,那里一地冰棍纸。”“现在的太阳岛当然不是这样。”王立平笑着回答说:“《在太阳岛上》这首歌我并不只是写太阳岛,我是借着太阳岛的名字和地方,来抒发我们这一代人对美好、幸福生活充满向往的情怀。”
    四年半呕心沥血写出《红楼梦》组曲
    现在的《牧羊曲》是重写而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立平就以《太阳岛上》、《驼铃》、《欢乐的歌》、《大海的故乡》等歌曲闻名全国,不过,真正让他在乐坛成为大师的还是他历经四年半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创作的全部乐曲和歌曲。
     为电视剧《红楼梦》创作音乐,是王立平终生难忘的事。而这个梦想的实现得归功于王扶林导演已故的太太。她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音乐编辑,她一直想给王立平做一个音乐作品专辑。在交往中,她透露王扶林正在筹拍《红楼梦》。王立平当即就表示“非常有兴趣”。当时的王立平,虽然名声大振,但是《红楼梦》是古典名著,而央视是非常慎重的。那是1982年,王立平已经过了41岁生日。
    不久,王立平得到了一次跟剧组成员谈想法的机会。“我谈了对《红楼梦》的认识,对电视剧《红楼梦》的设想以及对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的构思,并确定了音乐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王立平的这一番话,得到了导演王扶林和担任电视剧编剧顾问的红学家们的高度认同。 
    虽然定下了基调,但王立平直到1984年才写出剧中的序曲和主题曲《枉凝眉》。当时有人建议重写词,王立平一口回绝,“曹雪芹的原著就是经典,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而《红楼梦》主题歌最后确定用《枉凝眉》作为歌词,王立平的理由有三:一是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揭示了宝黛爱情的主线;二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预示了结局;三是词句优美,是一首可咏可叹的极佳歌词。于是,最后才有了那首一唱就令亿万听众心动不已的《红楼梦》主题曲。
     1995年,《红楼梦》的音乐作为套曲入选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后来,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歌曲以音乐会的形式在新加坡作首场演出,反响强烈,赢得好评。如今,《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已演出近百场,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在北京、香港、台湾、乃至新加坡、加拿大都引起了轰动。就如王立平一直说的那样:“《红楼梦》是一个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一场永远也解不完的梦。”
     前不久,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筹拍,采访时,记者问王立平会不会再作一套新的《红楼梦》曲,王立平说:“不会了,那一组《红楼梦》曲子写了四年半,可谓是呕心沥血,倾尽我所有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我不会再写,留给新人们去写吧,我相信他们会写得更好。”
     除了《红楼梦》组曲,王立平还有两首让亿万中国人都誉为经典的电影插曲,那就是电影《少林寺》。除了那首雄浑激昂的《少林,少林》,还有一首婉转动听的《牧羊曲》,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首《牧业曲》其实是王立平后来重写的。当时,河南的同志请王立平写一首有河南味的插曲,写完后河南同志说行。可过了一天,王立平却找导演说《牧羊曲》想重写,导演很奇怪,问为什么?王立平说:“中国的戏剧形成也就四百多年,而《少林寺》的故事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豫剧还不知道在哪呢?创作必须符合历史,所以我要重写《牧羊曲》。”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选择,要有一种勇气。但也正是王立平的这种勇气,使他又多了一首可以传世的经典之作。
    被称为“中国音乐著作权之父”
    坦言好人不吃亏
     如今,堪称音乐大师的王立平有太多的传世音乐,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亲手创办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从1985年到现在,我做了25年,我们的运作非常规范,每年两次审计,财务对所有理事公开,这些年我们给音乐著作权人挽回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前不久,我去天津,去已经故去的老朋友施光南家里,给他的夫人送去一万多元的版权费,虽然不多,但这是对逝去音乐家的一种尊敬。”说到这里,王立平很欣慰地笑了起来。著名词作家乔羽曾评价说:“立平,如果给你立个碑,不是你的《红楼梦》,而是你的音乐著作权协会。”国外同行更称王立平是“中国音乐著作权之父”。
     如今,除了是全国政协常委,王立平仍担任着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的职务。“我现在还有一个单位就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官员,我是音乐人中第一个干这个的。”采访中,说起自己的这个工作,王立平很自得。除此之外,王立平还是一位摄影家,曾在1976年“四五运动”中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其作品获得过诸多国内大奖。
     在朋友圈里,王立平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建筑设计。他自费在河北一个郊县设计建筑了一座别墅,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地下室,是王立平专为自己听音乐设计的。
     目前已近70岁的王立平却是面色红润,身体健朗,而这和他的良好心态不无关系。他说过:“我很幸运。有一首歌被听到是幸福;有一首歌被记住,是更大的幸福;有几首歌被记住,是莫大的幸福。”他坦言自己一直不争什么,但一盘点得到的并不少。有感而发的他写了一首歌词,叫《好人不吃亏》:人生一百岁,就是一座碑,从头刻到尾,谁也别后悔……与人常为善,问心才无愧。做人就得做好人,好人不吃亏。

    王立平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68年下放天津葛沽八一农场劳动四年半,1979年调入北京电影乐团(现今的中国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1985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并开始从事音乐著作权保护,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1988年起先后任第七、九、十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委,1993年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1993年起先后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1997年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现任第十一届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等职务。

     王立平(1941年8月5日— )男,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知识产权工作16年。国家一级作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爱好音乐、文学、摄影; 1954年11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主修钢琴,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68年下放天津葛沽八一农场劳动四年半;1973年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开始从事专业作曲;1979年调入北京电影乐团(现今的中国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后担任中国电影乐团团长;1985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并开始从事音乐著作权保护,多年来为推动著作权法的制定、实施和完善,作了大量工作。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担任主席;后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88年任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92年当选为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1993 年改任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1994年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1995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当选为中央常委;1997年年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1998年任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从小喜爱摄影,五十多年来一直热心摄影活动。曾在“四五运动”中拍摄了大量珍贵历史镜头。其中《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获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四五运动优秀摄影作品一等奖”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四十年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入选“二十世纪华人摄影经典”。还有许多他优秀摄影作品发表、参展和获奖。是“四月影会”、《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中国现代摄影沙龙”等著名摄影团体及影展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是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版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主任,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电影乐团终身艺术指导,国家一级作曲。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原专职副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且词曲兼长。所创作的许多歌曲优美动听、情深意切,富于哲理和文化品味,雅俗共赏,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王立平还是一位有影响的摄影家,曾在“四五运动”中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其中《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获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四五运动优秀摄影作品一等奖”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四十年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还有许多其他优秀作品发表、参展和获奖。王立平是“四月影会”、“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中国现代摄影沙龙”等摄影团体及影展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现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版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及权益保障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乐团终身艺术指导。身担多项职务的王立平目前从事着许多社会活动,特别是在音乐著作权保护方面不断努力作出了成绩和贡献。他是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我国新时期的作曲家。

    主要作品

  1、记录电影音乐:《潜海姑娘》、《鸽子》、《海港之歌》、《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合作)、《扬眉剑出鞘》等。  2、故事片音乐:《戴手铐的旅客》、《少林寺》(香港)、《潜网》、《第三个被谋杀者》、《诱捕以后》、《夕照街》、《武林志》、《苏鲁国王与中国皇帝》、《琴思》、《残月》、《见习律师》、《来了个男子汉》、《人生没有单行道》、《黑色狂人》、《荧屏奇遇》、《黑太阳731》(香港)、《她从台北来》(香港)、《晚清风云》(上、中、下,香港)、《香魂女》等。  3、电视片音乐:《哈尔滨的夏天》、《太行丰碑》、《万里长城》、《力挽狂澜》、《生命科学探索》、《中华文化之光》等。  4、电视连续剧音乐:《红楼梦》、《聊斋》、《徐悲鸿》、《李大钊》、《阅微惊魂》、《花木兰》、《火烧阿房宫》等。  5、话剧、广播剧音乐:《未来在招唤》、《红楼梦》、《绿色克隆马》等。  6、歌曲:《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驼铃》、《少林寺》、《牧羊曲》、《大海啊故乡》、《太行颂》、《飞吧,鸽子》、《大连好》、《江河万古流》、《红叶情》、《枉凝眉》、《红豆曲》、《葬花吟》、《说聊斋》等。  歌曲新作《血缘》和《世界在歌声中听到了你》分别在中宣部设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歌曲奖》以来的两届全国评奖中获奖

    王立平与红楼梦

  电视剧《红楼梦》音乐在王立平的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为谱写全剧音乐,王立平耗时四载有余,青灯黄卷,为寻找只属于《红楼梦》的音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朝入梦,终生不醒”。对曹雪芹的《红楼梦》,王立平说:“我自己的体会是,‘一朝入梦,终生不醒’。我非常喜欢这部青年时期的王立平作品,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但未读懂,好像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甚至读得有点烦。而真正读懂曹雪芹在每一个人物背后所透出的文化与思想并深深为之感动,是在经历了挫折和磨难,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了切身的感受之后。”那时候的王立平30多岁,萌发了写一部《红楼梦》音乐的念头。1982年,他如愿以偿,获得跟曹雪芹的《红楼梦》用音乐结缘的机会。在翻阅《红楼梦》的所有版本后,他确定了音乐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个惆怅和感慨,既是曹雪芹笔下人物的,也是曹雪芹的,还是我们今天的再创作者的,更应该是观众们的。音乐应该是沟通故事人物和今天的观众、曹雪芹笔下的时代和现今时代的桥梁,并且是真正中国的,能为今天的人们所理解和感动的。”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无论是人物还是衣食住行,事无巨细,每一个细节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唯独音乐,翻遍《红楼梦》没有一个音符。“我的创作可谓‘无中生有’。今天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当初对我来说,真是个天大的难题。”而《红楼梦》主题歌的确定,也经过了反复思考和推敲,最后确定用《枉凝眉》作为主题歌,王立平的理由有三:一是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揭示了宝黛爱情的主线;二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预示了结局;三是词句优美,是一首可咏可叹的极佳歌词,可入乐。最后就有了那首一唱就令人心动的《红楼梦》主题曲。从字里行间挖出来的音乐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王立平前后写了四年半,其间他竭尽心力,去体味,去品味,去解味。《红楼梦》的歌曲中,许多都是描写人物命运的,如写香菱的《叹香菱》、叹晴雯的《晴雯歌》、惜探春的《分骨肉》、唱黛玉才情的《葬花吟》、写宝黛爱情的《枉凝眉》。如何让音乐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是王立平在创作中一直面临的问题,他说:“写出好的音乐当然需要精准的技术,但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去感受,只有在感情的刻画上细致入微,才能通过音乐使人物的内心刻画入木三分。”他说,《葬花吟》的创作耗时一年零九个月,是他写得最苦的一首。“我创作《葬花吟》时,百思不得其解。按现代人的观点,林黛玉是个个头不高、老爱生气、整天病恹恹的女孩,试问,哪个男孩会喜欢她?哪家人敢娶她当媳妇?那为什么曹雪芹会对她倾注那么多感情?我每天反复琢磨。有一天,我突然想到那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就是一个女子在叩问苍天啊!这是一种悲鸣,是呼号,瘦弱的黛玉刹那之间,突然就高大了起来。顿时,激情来了,旋律也就油然而生。写着写着,我甚至泪流满面。最后,我在《葬花吟》中加入了几处闷鼓声,似乎是敲在人们心上的闷鼓,此时我感到我用我的音乐为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我感觉这似乎不是我写出来的音乐,而是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挖出来的。”已倾其所有,不会再谱《红楼梦》。有报道说,王立平曾说过,从前一直有人问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部,他说之前他一直答是下一部,但现在他可以说,是《红楼梦》。当记者就此向他求证的时候,他说,他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就像是问一个多子的母亲她最爱的孩子是哪一个一样,“没有哪一部作品不是付出心血的,所以,如果说作品的酝酿和创作恰似怀胎和分娩的话,那么《红楼梦》就是我的一个难产儿,为了《红楼梦》我实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所以对这部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感情。”20余年过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重拍的海选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地进行着,而这其中,有人出来疾呼,新版《红楼梦》的音乐要不要修改;也有人问,王立平会不会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重写音乐。王立平肯定地说,“我不会再写《红楼梦》音乐,不是不想,不是不爱,而是我在创作中已经倾尽所有,如果不能写得更好,那为什么我还要写?”而对于新版《红楼梦》的筹拍,他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的文化瑰宝,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还可以再拍一千遍,还可以流传得更广,今后也总会有人无数次地重拍《红楼梦》,重写音乐。“我相信将来他们会拍得更好,音乐会写得更好。但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用我们的心血、智慧、勤奋筑起一道高墙,让后代即便不会望而生畏,也应该让他们感到想要超越没那么容易!”

    作品音乐会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著名音乐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张列、著名节目主持人晁煜及新疆爱乐乐团、新疆移动全球通会员之声合唱团共同演绎了“安利慈善音乐会——二十一世纪华人经典王立平作品音乐会”。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倾情献唱,她淋漓尽致的演唱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音乐作品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枉凝眉》、《红豆曲》、《葬花吟》等风格各异而又主题鲜明的插曲,道出了红楼儿女的爱恨情愁,至今仍被人们称道。当晚音乐会演出的都是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几十年来创作的经典音乐作品。音乐会上半场,新疆各族观众欣赏到的是大家熟悉的电影《少林寺》主题歌《少林寺》和插曲《牧羊歌》、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主题歌《太阳岛上》等作品;下半场,演出的是《红楼梦”序曲(合奏)、《枉凝眉》、《紫菱洲歌》、《晴雯歌》、《红楼梦》组曲、《题帕三绝》、《分骨肉》等歌曲,其中《葬花吟》是压轴曲目。当王立平和吴碧霞携手为大家演唱最后一曲《大海啊故乡》时,整场晚会被推向高潮。

    曹雪芹(约1724~约1764),清代小说家。满族正白旗包衣,名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祖籍辽阳(一说河北,后迁辽东)。著有《红楼梦》。据考,曹雪芹于就诞生在位于南京的江宁织造府内。江宁织造府,位于如今南京的市中心大行宫地区,清朝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有4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这里的地名大行宫的称呼即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在此住过而得名。明朝天启元年(1618年),努尔哈赤统兵攻明,攻占沈阳、辽阳,曹宜的先祖被满军所虏,归依八旗正白旗“包衣”,曹世远、高祖曹振彦沦为多尔衮的家奴。曹振彦颇受多尔衮赏识,封为佐领,曾参与平定姜瓖起义。入关后,改任文官,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都转运盐使等三品官职。辽阳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标准像。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另据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记录: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年间曹家的一份密折中记载,曹雪芹之父曹頫(fǔ)实为曹寅之弟曹宣之子——由于曹寅及其孤子曹颙相继离世,康熙帝欲让曹家仍掌江宁织造之职,故令曹宣之子曹頫过继到曹寅一支,支撑门户并任江宁织造。如此说来,曹雪芹实为曹宣之孙,而非曹寅之孙。曹寅病故,其子曹颙、继子曹頫(即曹寅之弟曹宣第四子)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58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曹振彦的亲孙子曹宜使坏,加之受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进京,住在蒜市口;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其家族在乾隆时代曾经复兴过一时。后来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结识了敦诚、敦敏,并与他们成为亲密朋友。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曹家被牵累,再次抄没,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约四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曹雪芹故居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作品。据考《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是由书商程伟元和官僚文人高鹗整理印行的,一般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