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的旋律特征:赵季平、易茗《好汉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58:13
赵季平、易茗《好汉歌》(2010-12-05 23:04:04)转载 标签:

杂谈

    红遍全国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赵季平状告《羊城晚报》、《法制文萃报》和作者刘鸿志名誉侵权,被国内一些媒体搅得沸沸扬扬。《好汉歌》究竟是创作还是抄袭,解铃还须系铃人。笔者近日专程赴西安采访赵季平。赵季平之所以一怒上公堂,为《好汉歌》讨个说法,起因是《羊城晚报》发表了一篇《“好汉”与“王大娘”咋就这么像?》的文章,编者在文前加引语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学会会员、音乐教授刘鸿志投书本报披露——”随后《法制文萃报》以《〈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竟是剽窃之作》为题对刘文以转载,这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赵季平对笔者说:“其实关于《好汉歌》与《王大娘补缸》的关系,在电视剧《水浒传》刚刚开播后不久,我在《音乐周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此剧的音乐创作文章,其中专门谈到:‘在创作《水浒传》几个至关重要的配乐主题音乐及主题歌时,我着重研究山东梁山、郓城等鲁西南地区的民间音乐,今天大家听到的主题歌之一的《好汉歌》,就是综合山东郓城的筝曲《呀儿哟》和豫东的《王大娘补缸》的音乐动机。’在此文里我已讲得清清楚楚,无须赘言。可现在刘鸿志对此大作文章,无端指责,我感到很不理解。我的电影电视音乐作品几乎都从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比如《黄土地》用了陕北民歌,《红高粱》的“妹妹曲”用了榆林地区的“打夯歌”,《大红灯笼高高挂》用了京剧的西皮流水等。”

    赵季平告诉笔者,刘鸿志一文已涉及到当代音乐创作如何借鉴与吸收,继承与发展民间音乐这一严肃的课题,事实证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曲家的成功之作无不植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几千年来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学习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好汉歌》主句的音调及其调式已经不是《王大娘补缸》的民歌调了。《好汉歌》正是从民间音乐的营养中创作出来的,但绝不是抄袭。

    《好汉歌》非但不是为刘欢量身打造,甚至不是专门创作的电视剧《水浒》主题曲。

    “实际上原来不是主题歌。最早主题歌定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彭丽媛唱的那首,《天时地利于人和》比较重,但是我觉得当时写的,觉得中间有一种缺失,这种缺失就是要有一首反映梁山好汉气质的东西,具体的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杀富济贫的这种感觉。当时有一首词是‘说走咱就走你我有我有全都有’这个句,于是我就用这个七行句写了《好汉歌》。”

   “录这个首歌也不是一帆风顺,先后有三个演唱者介入。一个就是山东的,有山东口音非常浓郁地唱摇滚。唱出来以后感觉是,当时张纪中就跟我说有点太过了,匪气太重,后来又换了一个,我觉得太重,没有到位。”赵季平如此回顾当初《好汉歌》创作与录制的过程。

   《好汉歌》最初并非为刘欢所写。据赵季平回顾,当时刘欢正在唱《公道在人间》,“就是水战那一场的那个插曲,结果刘欢唱完《公道在人间》以后我说你试试这首。刘欢唱了以后,我说你在通俗的基础上再加一些戏曲元素的感觉,刘欢琢磨琢磨又重新唱,基本上一把就成了,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这个版本,最后确定这一首。”

    歌声从黄土地上飞到了首都北京、飞遍了祖国大地。

    就在乘客中间,有一位留着背头,双眉紧锁的中年人。他沉默静思,然而胸中却滚动着海的波涛和美的弦律……他就是《红高粱》的曲作者、音乐家赵季平。

    赵季平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陕西省文联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他曾先后与30多位影视导演合作,为《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孔繁森》、《水浒》、《天下粮仓》、《大宅门》、《乔家大院》、《狼毒花》等50多部电影和数百部电视剧(集)谱曲配乐,许多影视作品由于他的配曲配乐而获国内外大奖;他的电影音乐频频走进全球性著名电影音乐节并获得各项国际大奖。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历史,不能不谈赵季平。他代表这一阶段的电影音乐,他是这一时期的里程碑和巨匠”。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赵季平不仅创作的影视歌曲是最多的,而且精品率和获奖数也是最高的。进入21世纪,他的创作热情更加炽热,成果更加灿烂:从2000年《世纪交响》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型交响乐《和平颂》到第29届奥运会歌曲《手拉手》、《盛典》;从在首都北京举办的交响乐《乔家大院》到今年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新春音乐会《印象·中国》,更在国内外乐坛上掀起了赵季平热。

     艺术摄魂、人生如歌。那么,音乐艺术是如何融进他的血液,伴随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之旅呢?

    艺不压身——扎根黄土吸灵气,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飞机平稳地降落在西安机场。近处的黄土、绿树,远处的白云、青山,这里的一切一切是那么的熟悉、亲切。赵季平吮吸着弥漫着清香的秦川空气,深情地说:“我回家了!”

    赵季平的家就在13朝古都西安,就在生他养他的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他与电影音乐的“初恋”就是从为电影《黄土地》配乐开始的。

    陈凯歌、张艺谋等人是“文革”后电影学院第一届学生。1983年他们组织成青年摄制组,准备拍一部以西北高原为题材的电影《黄土地》。一天,陈凯歌、张艺谋等来到赵季平家。 “其他人的作品都听了,觉得你最合适。今天是专门向你宣布:《黄土地》由你作曲。元旦一过,我们一起到陕北!”

    提起陕北,赵季平最熟悉。1970年他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1975年至1976年,他曾到榆林地区采风,跑遍全区12个县。榆林是陕北民歌诞生之地,传遍全国的《东方红》就是榆林佳县农民李有源唱出来的。赵季平这次到陕北,看着起伏的沟峁和沙丘,心潮在奔涌:一定谱写出真切反映在黄土地上挣扎、拼搏人们的豪情心曲。他从大量的民歌积累中找寻跳动的音符弦律,选用了陕北腰鼓和京剧、秦腔的打击乐;还到安塞找到农民歌手贺玉堂。

   “电影《黄土地》里的酒歌,就是贺玉堂唱的!”

   《黄土地》中结婚场面中唢呐声和打击乐,翠巧、父亲和憨憨突然唱起的信天游以及农民求雨的合唱声,不正释放出赵季平对黄土地的深深恋情吗?

    说来也巧,一天他和张艺谋、陈凯歌及美工何群来到佳县香炉寺,每人抽一签,都是大吉。“是黄帝在天之灵的保佑,还是抽签显灵,我们4个人当年都拿金鸡奖,1984年,是历史性的合作!”赵季平说。

    赵季平电影音乐的初战告捷并不是偶然的,他的艺品和人品是他受浓郁的家庭艺术熏陶、扎实的生活根底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分不开的。

    赵季平的父亲赵望云,是著名的国画大师和长安画派的奠基人,是与齐白石、徐悲鸿、石鲁等齐名的国画大家,同时也酷爱戏曲艺术,对秦腔、豫剧、京剧十分爱好,拉得一手好京胡。

    赵季平从小看父亲画画,与父亲一起听戏;常常拉着同学挤进“狮吼剧团”看豫剧、混进“易俗社”听秦腔。确实,赵季平从小就有音乐的天赋。他八九岁时曾在院子里把小伙伴组织起来,让孩子们把羽毛球拍夹在脖子上当小提琴,把大扫帚当大提琴,他当指挥;小学三年级时他在铅笔盒里放了个纸片“长大要当作曲家”;1961年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音乐学院附属高中;196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西安音乐学院,开始学拉二胡,并在乐队中担任打击乐手,第二年跟郭石夫、屠冶九、饶余燕等老师学作曲。1970年夏天,赵季平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分配到陕西省戏剧研究院。父亲闻知后爽朗地说:“好啊,那是马健翎长期工作的地方。你不要满足课堂上学的洋理论,一定要下接地气,去学习民间艺术,从中吸取营养,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赵季平在陕西戏曲研究院一个猛子扎下去就是21年。他跑遍关中、陕南和陕北,钻研秦腔、碗碗腔、眉户、铜川梆子以及外省不少剧种和各类乐器,《中国谣》、《北方的大树》、《说西安》、《听关中》、《这是祖国、这是故乡》等100多首词中,1/3以上的词都是经过他的谱曲插上飞翔的翅膀。期间,由他指挥的大型戏曲剧目不下30部,由他配器的总谱加起来可以拉一架子车。

    深入基层,吸收地气,使赵季平的歌曲创作有了丰厚的底蕴。

    1982年,他又考进中央音乐学院,钻研民乐和西洋乐……

    1987年,张艺谋执导电影《红高粱》,毫不犹豫的选用赵季平作曲。他与赵季平商量,破常规地运用30只唢呐、4支笙和一座中国大箭鼓一起奏鸣,随着姜文“唉——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呀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一下子把生命的呐喊痛快淋漓的表现出来。这中间,赵季平在行腔中不仅采用山东地方戏曲的柳腔和茂腔,而且还加上秦腔花腔的唱法,曲调也运用打夯歌的素材;《酒神曲》则吸收河南豫剧和民歌《抬花轿》的音乐元素,加上唢呐等乐器的配乐,把中国人的精神不倒和男性的阳刚之气发挥到极致。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赵季平从《红高粱》音乐的成功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他沿着民族化、现代化的音乐之路“大胆地往前走”。

    艺无定规——厚积薄发贵创新,“该出手时就出手”

     有人说,电影音乐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艺术。赵季平相继与陈凯歌、张艺谋合作为电影《黄土地》、《红高粱》配曲成功后,先后与30多位影视导演合作,为不同题材、风格的影片成功地配乐作曲。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原会长王立平评价赵季平时说:“音乐进入电影后,受到很多限制。然而,赵季平通过自己的长期积累,突破了这些限制。他善于在‘随’字上做文章,有了好的音乐,‘鸡’也能成为‘金鸡’,甚至会变成‘凤凰’!”

    赵季平牢记父亲的教诲:艺不压身贵在学习,艺无常规贵在创新。他说:“作曲家必须思维开阔,不能太匠气,很多看来不起眼的东西,积累多了,总有用的时候,有时用好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提起脍炙人口、传唱极广的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赵季平深有感触。1997年,《水浒》剧组让他谱曲,开始写的两首歌,一个是彭丽媛唱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一首是《公道在人间》,都比较正。但考虑到写的是梁山好汉们聚义造反精神,若没有个火爆野性的歌曲搭配,难以反映梁山好汉们的豪情,赵季平反复琢磨,回味昔日山东采风的旋律,顺口从嘴中蹦出了一句“说走咱就走”的山东方言。“这首歌就是从地方语言中渗出的旋律”,赵季平回忆说,“我小时候爱看豫剧。豫东与鲁西的音调都差不多。这种感觉一出来,我就抓住不放,我把山东地方小调《锯大缸》信手抓来,加以改造,一气呵成写成《好汉歌》的曲调。”在录音前,词作者易茗赶来,把歌词改成:“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水浒》播出后,由刘欢唱红的这首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城乡广为流传。

   《好汉歌》的成功,可以说是赵季平广为吸纳民间音乐元素,长期酝酿出的一种沁人心脾的醇香。这首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

    靠着长期的积累,赵季平在吸收地气的同时,充沛了自己的艺术元气。他在音乐王国里自由翱翔,“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一部部电影和电视剧配乐作曲。

    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如果不看作曲者名字,人们想不到是赵季平一人写的;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都表现人性的压抑,但在赵季平音乐的塑造下,一个巧一个拙,一个酸一个苦。

    在为《大红灯笼高高挂》配乐时,由于赵季平雪天到山西拍摄现场,回西安后因房间太热,就感冒了。他发烧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音乐,旋律绕着脑袋转,京剧里的过门挥之不去。突然,他想起音乐要造成一个循环圈,让女声哼鸣着,给人感觉确是有股鬼气,告诉人们,在旧中国的女人们都逃脱不了这个归宿。带着京味的音乐弄到谱子上,张艺谋一听,“真好!”

    《秋菊打官司》的音乐构思也是独特的。赵季平看完样片后对张艺谋说,这个片子是纪录片式的,如果把作曲家的主观创作意图放在第一位的话,片子的纪实性就破坏了。咱这次玩个绝的,弄几个老艺人弹月琴,配上碗碗腔领唱,秋菊每走上告状路,陪着乐器就唱一声“走哇——”,观众在下面叫好。后来,在为影片《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配乐时,赵季平到榆林找到西部歌王孙志宽,让他配上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在为影片《桃花满天红》、《活着》配曲时,他还到陕西华县高唐镇,请来玩皮影的老艺人弹奏。“要不是我在戏曲研究院这么多年,我怎么知道华县还有这批老艺人?”

    说到影片《风月》,赵季平看见巩俐扮演的江南大院的大家闺秀,他说,一出来就像人面桃花,总觉得有一个楚楚在那里揉弦。陈凯歌听了用苏州评弹作的主题曲,高兴地说:“我要的就是它!”

    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的音乐是在10天内赶出来的。当时为赶时间,电视剧剪出5集给他寄5集,他每看一集就构思一集,做出个音乐规划。主题歌演唱者胡晓晴见到赵季平说:“赵老师,我唱你谱的歌时,我把自己多年的磨难全唱进去了,唱得我心都醉了,真过瘾!你真厉害,这首主题歌揉进7种音乐元素——京韵大鼓、京剧、平剧、豫剧、梆子、民歌、通俗!”

    赵季平说:“我的艺术实际上继承了先父的东西。老父亲一直在民间,追求作品的人民性。音乐作品不单要进音乐史,更要进入人心,这样才能成为经典。”

    赵季平的书房里摆着多年用的钢琴,书架上摆《金鸡》、《飞天》、《金鹰》、《金钟》等10多种奖杯和证书。他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出自在这个不大的书房。他说:“我的家在这里,我的艺术之根也在这里。说起来也怪,我一坐在我的书房,我全身的音乐细胞就活跃起来。我的音乐艺术磁场就在这里!”

    艺无国界——气象万千贵包容 歌声飞遍五大洲

    包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

    赵季平长期生活在陕西,家就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旁。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历史和民族艺术产生浓厚兴趣: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恢宏气势,汉阙唐陵特别是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的雄浑博大,绚丽多姿的唐三彩和墓葬壁画,使他流连忘返,思绪万千:中国唐代之所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是她具有的包容性。别的不说,博物馆里展示的唐三彩骆驼上的乐妓俑,有吹笙的、弹琵琶的、还有敲鼓的,酷似一个民族乐团;西安(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沿途又吸纳多少地域民族的音乐呵!

    1982年,他在戏曲研究院时创作的《丝绸之路幻想曲》以及近年创作的《梦回大唐》交响民乐,在西安和大唐芙蓉园里久演不衰;2000年他又以唐代一个词牌,创作大提琴与室内乐《关山月》。2000年,应美籍华人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之邀,他在美国举办《关山月》音乐演奏会,随后,马友友带着这个曲子,到全球巡回演出。在美国,他会见好莱坞著名音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并听他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演奏。“威廉姆斯是个音乐精灵,他谱的曲神了、很现代、很好听。”赵季平感慨。有人问赵季平:“你对美国文化有什么感觉?”赵季平说:“我到这里是浮光掠影,我参观大都会博物馆,画廊里的装饰都是异想天开的、多民族艺术的综合,可以说对美国印象最深的就是它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家。”

    其实,赵季平的音乐给人也有气象万千的感觉。别的不说,单在为影视作品配乐所采用的乐器就五花八门:《红高粱》的唢呐、《菊豆》中的埙,《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的南音八,《天出血》中的排箫,《心香》中的古琴,《霸王别姬》中的京胡,《活着》中的板胡,《风月》中的琵琶,《往事如烟》中的三弦,《月光山谷》中的马头琴,《黄土地》中的腰鼓与打击乐等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赵季平对各种艺术乐器的包容。

   “我深知自己的不足。当我发现别人的长处时,我会非常敏感地去学,”赵季平认为,“最聪明的人是把别人的东西学过来为我所用。”

    赵季平待人谦和仁厚。为了音乐他追求“读千卷书,走万里路,采四面风,交八方友”。难怪圈里圈外的人都称赞他的艺术和人品。他在音乐界的朋友可谓遍天下,有人说他像是蜂巢里的蜂王,专吃工蜂(朋友)们给他提供的各种蜂王浆。

    继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之后,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又与全国观众见面。前一个音乐是京味浓郁,后一个晋味十足,特别是《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中运用晋胡和二股弦伴奏的女歌唱家谭晶的独唱“看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不能够容我细思量……”接着“咚呛里个隆咚呛”,一下子把乔致庸对事业追求的执着和不平凡的经历表现的淋漓尽致,用简洁、富有山西风格的音乐之美,将剧情推向高潮。

    提到这部电视剧的作曲,赵季平说这是与导演胡玫和总制片人孟凡耀合作的结果,也是他两次到山西采风,一路上听民歌晋剧,看地方戏和秧歌,拼命把民间优秀的音乐之美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喷发”出来的结果。

    2007年,在全国热播的35集电视连续剧《狼毒花》,也是赵季平与导演兼主演于荣光和制片人蒋晓蓉精心合作的结果。《狼毒花》是在山西、内蒙一带拍的。黄河流域的音乐素材赵季平积累很多,谱曲前,他又一次到山西和陕北榆林采风,听地方民歌和信天游,回来后再创作,歌手的嗓音带有些沙哑,凸现了西北那种特有的苍凉和凄美。播出后,解放军空政歌舞团的“第三代江姐”到西安,一定要见他,她说:“听到电视剧主题歌,我就会哭,音乐是在太感人了。”导演胡玫也感慨地说:“哎呀,片子越来越离不开音乐了!”

    人们常说,艺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赵季平却进一步认为:越是民族的东西,越要与时代同步,越要走向世界、感染世界。民族音乐如果锁在家里,那如何向外寻觅知音,产生共鸣,成为世界的精品财富?因此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音乐创作也要解放思想,对外开放,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音乐。

    赵季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努力研究探索国际音乐大师作品的特征和成功经验。难怪20多年后的欧洲之行他专程拜谒莫扎特、贝多芬和歌德的出生地和故居之后,生动准确地评价“莫扎特是锦缎,贝多芬是铁臂铜墙”;也难怪在《乔家大院》播出后,他又伏案三个月,以西洋交响乐为主,配以酝酿一年的民乐,改编成民族交响乐组曲《乔家大院》,2007年6月在北京首演,引起轰动,被业内人士称为当代中国继《梁祝》之后诞生的又一部音乐史诗。2008年,他又大胆创作大型秦腔交响乐《梦回长安》,成为古都西安的又一艺术品牌。

   “所谓音乐,不管西洋古典、民族和通俗的,一个作曲家,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应当了解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特征,取其精华,为己所用,”赵季平认为,“这样中外音乐产生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将是强大的。”他举例说,由刘欢和王菲在《笑傲江湖》唱的片尾曲,既有美声的音素,又有通俗和民族的特色,“不管是正派邪派,拿来为我所用,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效果”。一个朋友告诉赵季平,《笑傲江湖》主题音乐播出时,那个‘咿呀’一声特别刺耳,就连他家的猫听到也受惊似的跑开。“我就是用‘唉呀”一声,产生一道剑光闪出的效果,勾勒出一个武侠天地,武侠世界!”赵季平说。

    1996年初,赵季平应邀到瑞士参加第二届国际电影音乐节。亚洲参加这届音乐节的仅中国赵季平一人。在音乐节上,两届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著名导演阿兰·米勒率9人摄制组拍摄《音乐和赵季平》纪录片,在全球发行播出;世界著名的华纳唱片公司代表莫尔闻风赶来,为赵季平出唱片。这个公司为中国出唱片这是第一次。

    原来,赵季平与莫尔相处后得知他是看中国电影、听他的音乐后才产生这样的兴趣和打算。之后,莫尔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包括家里摆的中国式家具,墙上挂的是中国的二胡、琵琶,他们全家都在学中文。

    在这届音乐节上,放映中国电影《炮打双灯》。影片中赵季平用富有苍凉音色的大笛与交响乐队组合,使黄河岸边农村大院主仆之间的爱情悲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感人肺腑。

    坂本龙一写的《末代皇帝》音乐得奥斯卡金奖,是电影音乐交响化的典范。会后赵季平才得知,他参加这届国际音乐会是日本作曲家武满彻先生推荐的。武满彻先生给日本电影《乱》(根据莎士比亚话剧《李尔王》改编)作曲,在全球享有盛誉。第一届音乐会请的是日本武满彻,第二节举办时他去世了,只请中国的赵季平。武满彻生前曾对人说:“赵季平这个中国人,你们要注意他。”纪录片《音乐家赵季平》解说词说:“赵季平是最具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的作曲家。”

    1994年,赵季平的《第一交响乐》,由葡萄牙里斯本交响乐演奏并录制成唱片,在全球发行;特别令人关注的是2000年6月,赵季平应德国著名的柏林爱乐乐团之邀,在柏林的森林音乐会上,演奏赵季平的作品。

    6月25日,夕阳西下,清风爽人。赵季平携夫人孙玲应邀来到音乐会现场。他们举目一望,嗬,在浓密的森林浓荫中间,开辟了一块偌大的草坪,草坪一侧是音乐舞台,草坪上坐满了前来的听众,足有二万五千多人。音乐会一开始,就演奏了伯恩斯坦、拉威尔等大师的作品,下半场第一个就是赵季平《太阳鸟》音乐的两个片段和乐章;接着又演奏《霸王别姬》交响叙事曲,足足有20分钟,占去音乐会节目的1/4。

    演出结束后,他应邀登台与观众见面。整个会场轰动了,掌声经久不息地回荡在林中夜空。“我真正体验到什么是震耳欲聋,掌声雷动,真正感到我们中国的音乐有如此大的魅力!”赵季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同样令人兴奋的是,2003年,他应邀在香港成功举办《乐坛神笔——赵季平专场音乐会》;今年元月,又在美国举办中国新春音乐会《印象·中国》,演奏赵季平的音乐作品,听众们连声称赞:“中国音乐太美了,赵季平的音乐是中国人的骄傲!”

    眼下,年过六旬、头发已泛华发的赵季平更加繁忙了。他除歌曲创作、社会活动外,还担负起拥有1000多名教师、3000多名学生的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的重任。

    生命有限,艺无止境,赵季平正在走一条不平凡的音乐之路。他胸有波涛,笔走龙蛇,成功为秦腔交响乐《梦回长安》、陕北民歌剧《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等谱曲并担任音乐总监;正为电影、电视剧《大梦无痕》、《天地民心》、《大秦帝国》、《孔子》、《李白》等作曲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