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蔚蓝海岸34层:张丕基、马靖华和《乡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1:13

张丕基、马靖华和《乡恋》

(2010-12-02 21:07:15)转载 标签:

杂谈

    张丕基,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中国轻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电视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从事音乐创作 40 余年,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创作范围甚广,几乎涉猎了音乐领域的各种形式。其代表作:交响序曲《黄河纤夫》、歌曲《乡恋》、《夕阳红》、《美丽的亚细亚》、《寻找回来的世界》、《绿色的小雨》、《水调歌头》。《乡恋》曾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通俗音乐的开拓性作品之一。《夕阳红》被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作为片头曲采用至今,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久唱不衰。

    1983年,《乡恋》从一首"黄色歌曲"到解禁风波
    一首并非直接表现爱情的“情歌”,成了中国社会打破思想禁锢的见证——中国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已经无可阻挡。

    《思乡曲》不理想

    时钟指向午夜,录音室里灯火辉煌。这是1979年12月21日,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插曲的录制现场。

    导演马靖华焦躁地踱来踱去,片子的插曲《思乡曲》不理想,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曲家张丕基此时正患重感冒,而且已是五易其稿,“几乎没招了”。

    刚刚录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复杂,这首歌曲高和寡,恐怕除专业演员外,谁也唱不了,很难在群众中流行。

    片子马上要播出了,怎么办?大家连夜讨论。张丕基面对大家的意见,萌生去意,说“要么你们另请高明吧”。争论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

    最后,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当时的总录音师曾文济建议,词曲都推翻重写。于是,李谷一返回中央乐团住处,马靖华留在办公室连夜赶写歌词。张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词写好后重新谱曲。

    辛苦的夜晚,短暂的宁静。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次重写,竟导致始料未及的轩然大波。

    一曲风行

    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晨7点多,张丕基还没起床,有人来敲家门,把马靖华连夜赶写好的歌词送来了。

    7岁的小女儿把歌词递到床前,张丕基匆匆浏览了一遍,感觉很顺。这一稿,把歌名改成《乡恋》。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头。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从此告别江南路,终生胡马依北风。

    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张丕基越看越有感觉,心里萌动着创作的冲动,“首先歌名就好——《乡恋》,其次处理方法也好,用拟人的方法,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的依依恋情。”

    张丕基靠在床头,轻声哼吟着。这位知名的作曲家,此前已经写过很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插曲,以及央视《夕阳红》栏目的片头曲都出自他的手。灵感来了,张丕基飞身下床,来到办公室。半个多小时之后,曲子一挥而就。

    张丕基说,他给《乡恋》谱曲的定位是要“洋”一点,运用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这下难坏工作人员,因为这些乐器在“文革”中都是禁用的,是“资产阶级的”。工作人员最后从海政歌舞团的仓库里找来架子鼓,还辗转找到当时唯一能演奏电吉他的陈志。

    1979年12月23日晚,大雪纷飞。在当事人的回忆史料中,对这一幕有过生动描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室里,米黄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墙壁散射着柔和的灯光。李谷一站在房间的一角,穿一件绛紫色的毛衣,身段轻盈,举止从容。当弦乐器和电吉他奏出过门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9X6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李谷一唱了,真挚、委婉,平白如话,在场的工作人员听得如痴如醉。乐曲结束时,马靖华竟然忘记发出指令关掉录音机。

   “你哭了!”张丕基看到李谷一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想起我的家乡岳麓山。”李谷一说。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电视片《三峡传说》,《乡恋》这首歌随片一起播出。

    上海人最敏感。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汇报》发出消息说,昨天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

    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当时的惯例是,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傍晚6点到6点半,播放一首歌曲,边播边教,整整一周。

    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响特别大,《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张丕基还记得,当时很多人排队买东西时都在哼唱这首歌。
    李谷一从“歌坛新秀”一下变成“黄色歌女”

    谁知,《乡恋》流行开来,却变成罪孽,下面发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

    这要从当时的形势说起。

    “文革”期间,中国人能够听到的声乐作品,都具有“高、快、响、硬”的时代特点,比如革命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再比如美声唱法的歌曲《我骑着马儿过草原》、《克拉玛依之歌》等等。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初,港台流行歌曲伴随着砖头式录音机和盒式录音带进入大陆。这些流行歌曲一反“高、快、响、硬”的特点,表现为“低、慢、弱、软”,这就使得听惯“高、快、响、硬”的耳朵感到陌生,不习惯。再加上流行歌曲多表现当时尚视为禁区的情爱,与“革命意识”的灌输相距甚远,结果就引发强烈的反弹。当时港台歌曲的代表人物邓丽君,就受到激烈的指责与攻击。“情操低下”、“亡国之音”、“黄色歌曲”之类的帽子,都扣到邓丽君头上。

   其实,《乡恋》这首歌并不是直接表现爱情的歌曲,但也被某些人归入港台流行歌曲一类,结果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