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泰中心海底捞在几楼:【外公的原创】【古都洛阳凤凰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2:23:10
【外公的原创】【古都洛阳凤凰城】   Post By:2006/10/4 22:51:00

前言
国家在发展,世界在前进,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电气化和机械化正在加快代替人们的体力劳动。同时,人本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不断的提高。尤其是以旅游方式,形成的各地,各国间交往空前活跃。这是因为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自然面貌和几千年来,各自民族在成长过程中新形成的文明大观。过去无法了解和沟通,今天发展起来的信息、交通、生活、设施,都为大旅游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世界性的大旅游时代,已经到来了。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作为一名年逾古稀的洛阳人。把洛阳这个十三朝古都,现在还能收集到的有关洛阳凤凰城的传说和历史遗迹,提供给国内外游宾,共享之。
这本书的写作是以历史事实和传统故事情节为结构。把辉煌的古代建筑和优美的古都风土人情,结合神话和民间传说加以介绍,以满足友人欣赏或归乡者的寻味。
对此书在写作过程中新引用的有关资料和提供帮助、支持写作和出版的朋友们,致以诚挚地谢意。因为作者学疏才浅,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会有不少错误,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资改进。
作者何卓然
2003年
目录
古都洛阳凤凰城
从黄帝密都说洛阳
二里头夏都遗址
尸乡沟商都遗址
文峰塔
老城府衙—青年宫
铜驼鉴证—丝绸之路东起洛阳
夹马营—八孔窑—祖庙
魁星楼
迎恩寺
洛神庙
九龙台—勒马听风
三立侯庙
老子故宅—孔子入周问礼
缠东书院—县学
大石桥
南关校场
药王庙
古唐诗
白马寺
钟鼓楼—马寺钟声
打春—(立春节)
吕祖庵
三井洞
上清宫
西工“阅兵台”
青牛观(下清宫)
河南府文庙
察院
山陕会馆
潞泽会馆—洛阳民族博物馆
金谷园
董公祠
周公庙
河南府城隍庙
安乐窝
四眼井—孟坑
关帝冢—妥灵宫
龙门石窟
洛阳八大景—香山寺
一、 金谷春晴或金谷琴声
二、 洛浦秋风
三、 天津晓月
四、 铜锣暮雨
五、 马寺钟声
六、  平泉朝油
七、 龙门山色
八、 邙山晚眺
古都洛阳凤凰城
一、 洛阳古城  
洛阳从原始社会到黄帝据青要山为密都,作为根据地。经过涿鹿一战,俘虏了*龙,因禁在青要山,以后经过训养、教化、合*了部族。从青要山到洛阳,这里的地理位置和天下形势,确实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所以从城池可考的夏、商都曾在洛阳建立了都城。
周武王灭纣以后,建都镐京(西安市西南)为西周。但是,为了控制全国局势,仍要建东都。周公旦以圭测日影,认为中岳嵩山仍得天之中气。从而卜定在涧河东、廛河西、南系于洛水、北因乎陕山(邙山上清宫翠云峰以西为陕山),为天下大凑。建成周王城(现在王城公园以东、以南、以北附近的地方)。武王灭纣以后,迁九鼎到洛阳。成王定鼎于郏*,就在周王城内。东汉、曹魏、晋北魏等都曾先后在洛阳建都。
隋炀帝登上皇帝位以后,为了控制东都,把都城迁到洛阳。颁建都诏曰:成周墟脊,无可修葺,于伊洛建东都。故以伊阕为中轴线,建造了东都洛阳城。并且在郊西开辟“西苑园林”,宽广一二百里。还从这里开始,开挖了京杭大运河。东到江都(扬州)、北到*郡(河北*县),南经江都过长江直达杭州。
唐高宗和武后也把洛阳定为东都。以隋东都为再建基础,还以龙门为天阕、筑天堂、造宫殿、扩城墙、在应天门上开展国事运动。这里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铜驼陌(东关通巷)的铜驼,是丝绸之路主要运输物资工具的圣物标志。丝绸通过大运河从江南运到洛阳,再由骆驼从洛阳运转到中东、西亚各国,形成贸易往来。骆驼这“沙漠之舟”给丝绸之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神圣功勋。
五代时候的梁、唐、晋都在洛阳建都。宋代以后洛阳为西京,沿用旧城。大城内尚有宫城,这座隋唐东都,到了金、元时期毁于战火,洛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 洛阳凤凰城的传说
元朝后期,在农民起义军的影响下,洛阳又筑起了城墙,这是洛阳老城的始建。这座城恰恰建在翠云峰下,就构成明代的凤凰城。明洪武初年置河南衙,衙吏*令砌以砖石,墙高四丈、基础浑厚。环城凿壕,计八里三百四十五步,壕深五丈、宽三丈。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上建重楼,外筑月城,构筑角楼四座。敌台三十九处。这座城廛河在东,涧河在西,背依满山松柏的翠云峰,林木茂盛,云蒸雾蔚,形成风屏之势,东南向而为凤凰戏水于洛浦。正为周成王十八年春正月,王为洛邑定鼎而凤凰见。因而歌曰:“凤凰翔于紫庭,予何发兮以感灵”。洛阳地处中州,虎牢关镇于懂,涵谷关封于西,伊*而屏南,大河环其此。这里是天心地胆,真乃四基之都。
到了明**、弘治、正*和万历年间,都进行了休整。在正清年间加固时,所耗用的砖石,把被毁多年上清宫的碑石,墙砖都做了城墙竟出和壕沟。以后到崇祯四年,知县要求绅士捐款三千金,委痒生张秉厚修复,历两年竣工。因为这时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所以又在城壕边增设拦马土墙一*,高一丈。并且把土墙延长三十三里,引廛河水入壕。
李闯王起义军四次进攻洛阳,没有攻开。后来经知情人指点,因为洛阳城是一座活凤凰城,受到攻打,它会升腾。要想攻开洛阳,必须把帖锅巷和马市街的两孔凤眼井堵起来,再以东南城角的凤凰翅膀根处进攻。就这样,李闯王攻克了洛阳城,并且活捉了明福王朱常洵。在洛阳城破的时候,福王逃往城外迎恩寺,以后被义军搜查到,闯王命令杀了他。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城门经过多次整修以后,把东门改为迎恩门,西门改为万安门,南门改为望*门,此门改为长庆门,以后就沿袭而用。民国以后,袁世凯、吴佩孚在城西建成了有十二座军营的西工,驻重兵于洛阳。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侵略上海,就是“凇沪抗战”的时候,民国政府迁到洛阳,建为行都。以后在抗日战争中,日寇哦飞机狂哄滥炸,老城百姓伤亡惨重。为了逃避警报方便和一九三九年政府命令便于疏散,将城墙拆除。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又修了城墙,解放以后,则逐渐消除。因中州渠流经,在西、北两面,尚有城壕遗迹。
洛阳老城,前面已经说过,它此靠郁郁巷巷的翠云峰为屏,是一双微向东南洛河方向戏水矫健的凤凰,这是天灵地畜的造化。现在,南关还有风化街,原为凤冠街,是上世纪二、三是年代才改的,这里是凤凰的头冠。从前,洛阳曾有一副征联。出的上联是“洛阳洛水洛凤凰”(洛凤凰就是指的洛阳是凤凰城)。很多年没有人能对下联,以后有一云游道士,经过洛阳,见到征联,对曰:“华阴华山的长老,知道华山是麒麟山。现在如果你有兴趣去老城找七、八十岁的老人,总会有不少人能说出洛阳这座古都凤凰城的有关故事。
传说洛阳老城城墙的长度是九里十八步,相应城内没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衙门。构成街道有序,居民安详。主要有东西南北四条通街大厅,交通方便,商贾繁荣。因为以前洛河水流量大,流经南关,船筏往来方便,运输通畅。所以,解放前的洛阳,以南关和南大街的商业贸易最为热闹。
洛阳地方近代的行政管理有县政府和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邙山隔黄河与日冠相持好几年。西工设有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南关贴锅巷有八路军办事处。一九四八年,洛阳解放,城市人口由原来的不是十万人,发展到现在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今非昔比,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洛阳作为中原古都,过去,由于战乱已面目全非。前年随着龙年、门石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发电:万山湖开放;白马寺等景点的相继整饰,旅游事业确实是一日千里。紧跟形式,洛阳老城建成步行街市,钟鼓楼、西城门楼和相接城墙都已恢复。游人可步行游览便步古*的老城景区,回顾明、清的社会概况。在这牡丹甲天下的十三朝古都,凤凰真正地腾飞了。
从黄帝密都说洛阳
洛阳作为文明古都,确实是源远流长。从青要山说起,据《山海经·中山经》载“……青要山实帝之密都……”。《春秋·左传注》指明“要”邑即新安县。可见,古代的青要山决非等闲之地,在原始社会,就已作为黄帝隐蔽之行宫。《史记·五帝本纪》第二段“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于是轩辕氏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在五千年前,已有由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黄帝是那时候我国黄河流域一个威名卓著的部落联盟领袖。为了实现当时稳定部落,进行生息发展,他东至海(山东),西大崆峒(甘肃),南到湖南,北战于河北。经过战斗,虽邑于涿鹿之河,但还是无固定地点。对洛阳新安县的青要山,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这里很早就有人类栖居,又因山虚水实,人丁兴旺,曾一度成为黄帝隐蔽之行宫,部落要邑。朱熹是局、诗句“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是说这里的五罗女神,盼望轩辕黄帝的巡狩辇车,归来这密都行宫。
《洛阳县志》卷十一,宋时描写的洛阳“景山(偃师南部)崇丽,秀冠群峰,北对嵩邙而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连太昊之遗墟,帝王图迹,纵横左右;园陵之美,复何加焉。况廛河之中,天地交汇。……”《管子五行》载“昔者黄帝……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吕代春秋·四月》“昔者黄帝……得祝福而辩于南方”。《吕代春秋·四月》“其帝炎帝,其神祝福”注:祝福**后……(**古帝王也。太昊:传说中的古帝名,即优羲也,也作太*;风姓。也作密戏氏。这就是说,伏羲、**都以洛阳为主局、祖居。洛阳的地理形势和黄河流域人群的成长繁衍,孕育着古代的文明民族。也说明三黄五帝(三皇者伏羲氏、神农氏、女娲氏;五帝为黄帝、**、帝*、尧、舜也)。在奴隶制社会以前,国家尚未出现的氏族社会,已经在中州洛阳地带发展着。洛阳确实是古今兴隆之地,也有着建立都城的有利条件。而青要山距洛阳市区六十六公里,是一处自然天成的山屏城堡,黄帝当年以次此为根据地,确实是一处天随人愿的成功之基。
若作严谨考察,五千年前,还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中华民族处在急速发展和文化明显进步阶段。当时的社会状况虽多是传说,但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已成为实体的国家组成。往前推至夏以前社会,应属氏族社会的成熟发达期,当时也只能是部落酋长推选制。皇帝作为部落联盟酋长,领导部落进引生产。抵御外部落的侵犯,请要山确实具备作为皇帝密都行宫的优越条件。
从清要山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和内部情况看。它作为黄河中游的天下中心(周公旦以圭测天地),我们从新安县曹村乡开始进山,映入眼帘的是砌堰的梯田,给人以整齐有序的感觉。顺路登上“烽火台”,回首眺望山下,如果外边有什么动静,十几里远近可一目了然。这在皇帝时代,如果敌人进犯,在这里可以点燃烟火向皇帝报警。从烽火台往前行,看到山上,沟边沿河的山表面有或多或少,聚集着的裸体滑石,像是石碑、列兵。再往前过康洼村不太远,有一山洼、盆口地带,却蹲着各具奇态,几吨重以上的大顽石,附着在大石山盘上,非常雄浑。这里应称为“将军帐,和山中的石兵,成为扼守密宫的第一条防线。
继续上山几公里到达“一道箭”—隘口,可见有环山形的外城山势。隘口犹为城门(关隘),可凭山势据守。在这里可看到几里地以外的一个山峰。传说花木兰在山上射了三箭,把青要山前后射开了三个隘口,称一道箭、二道箭、三道箭。也就是在三处山堡上开了三个隘口。不过这是在皇帝时代的三千多年以后,都只是群众对英雄的赞誉而已。由一道箭前走下山,经过坡坎,有山有树,还有农田和村户。再上陡坡到二道箭隘口,一座镶有“青要山”铜字的山前(这里应书黄帝密都青要山)。由这里往南看,山势磅礴,蜿蜒公路十八里,,坡陡路坚,实为天幛雄关,自成围城。往西看群峰环抱,形成自然天成的大城堡,可为皇帝时代济民的基地。
顺路下山,为入四寨之都,逆畛河西上,不远有青女峰,攀登三千级,千米高可会霜雪女神于山肩,若要慕其灵气,还应于山脚下的河对岸仰视,可见青宵玉女抚爱生灵、细查人间福祸的仪容。如果再往前走十几里,可登上高峰西大原,在封顶北雇九曲黄河,东南眺山野洛阳,几十里尽入眼底,晚上可看到洛阳满城灯火辉煌。这里在白天,如果环顾四野,周围动态,可了如指掌,实为山城的了望台。四周草木青翠,周围山区面积九十平方公里,山峦起伏,好不威严。在几十里的后山有三道箭,可作为后备基地,它已达渑池境界。
青要山的中心地带是城崖地村,它东西腹地十几里,有圣水泉,是哺育华夏子孙的有利条件。在这里个给皇帝做管理的武罗女神,把泉水引流成河,名曰畛水。又刀劈五里峪,把畛水送出山外,此流入黄河。这个山村,邻里和睦,庄稼葱笼。有慈母峪是娃娃鱼的产地,现在展馆已迁到畛湖附近。有歌咏之曰:轩辕密都处,万仞崖为城。霜女金秋出,武罗玉环鸣。草可美人色,鸟能灵子婴。悠哉真始族,代代尽神农。一过溪桥到畛湖边,百丈悬崖上篆刻“乱石惊涛”。乘船渡过畛湖,进入葫芦*、武罗三潭、煮人锅、一线天,自然美景,有大鲤做伴,鸟共处,花异草,赐宝地。使皇帝作为中华始族,几千年前由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中华文明,造就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虞喜《老林》载“皇帝与*尤战于涿鹿之野。*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乃命风侯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八方,遂擒*尤”。当地传说:*尤囚在城崖地,由武罗女神管束。经过武罗三潭的“净身潭”、“洗心潭”、“益智潭”的沐浴,把铜头铁骨软化成血肉之躯,桀骜不逊、训的性格变得温顺善良,同时增添智力,习惯于谋生的本领,经过九里十八湾峡谷进入白龙潭,爬上两千多级台阶,到达千米高山上的和好源村,加入了炎黄部落联盟,归皇帝管辖,形成了中华民族。这更把皇帝密都陪衬的具体实际。
在皇帝前后,中国经过了三皇五帝的部落联盟一千年,由各部落推选出贤者为首领,也就是禅让年代。再经过夏都(二里头)和商都(尸乡沟)已经有史可考,走上奴隶社会,到周、以及以后在洛阳建都的朝代。洛阳建都之早,年代之长无与伦比,莫说九朝或者十三朝,如果把王莽的新、武周、李密、民国的行都等都统计上,实际是不好计数。这样也只有称为九朝或鼎都(取多数和鼎盛之意),也说明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正如宋·司马光《过故都洛阳城》诗句“若问古今兴废否,请君只看洛阳城”。
二里头夏都遗址
中州大地,伊水之北,洛阳南岸的夹河地带,去黄河二十公里的风水宝地。景山屏其前,邙山奠其后,四合连山,三川荡漾。四千年前的夏代禹、启时期于这农牧渔富饶之乡;军事上可据险以服四类,进可攻,退可守的秀丽的黄河流域中心地带建立了都城。
由偃师翟镇往北,可到二里头村,距洛阳三十公里。1960年前后,在这里考古发掘出四千年前的夏都遗址。出人意料的是这里发现了冶铸铜的作坊和生活用的铜器,打仗用的铜武器等。这完全说明四千年前的夏代我国已经进入了铜器时代。当然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已经是奴隶社会的新时代。有了夏王朝的国家统治,王权也实行了世袭制,创造了光辉的夏文化,一套剥削农奴的残酷制度,也跟着同时诞生。中国走上了阶级社会。
二里头遗址,除了那时的灿烂夏文化,也有了完整的都城、宫殿群的基址。已经有了大殿、廊*、庭院、大门成组而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设计合理的都城建筑。这次发现,确实是空前的。
前几年,国家开展的断代工程研究,根据对夏代文化、都城、墓葬等发掘考察。落实到我国四千多年以来的历史都有可考,把中华民族的古文明,从皇帝的传说以来,不断前推为实际历史可考的年代,对中国历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尸乡沟商都遗址
在二里头夏都发掘确认二十年后,又在现在偃师市区的尸乡沟发掘出了淤埋于地下的商都遗址。它的规模较之二里头夏都有了实质性地扩大和完备。具有夯土的城墙,南北长1710公尺;东西宽,分别为北1215公尺、中1120公尺、南740公尺,面积190平方公尺。在东、西、北三面城墙上,有七座城门。它是大城之内有宫城,宫城中有宫殿建筑,主次分明,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是我国建筑史继二里头夏都成就的又一个发展的里程碑。不过在三十年前刚解放的1950年,于郑州已发掘出商朝前期的大型城址。在具体两遗址对照考查分析,还应以尸乡沟为都城,二里岗遗址只能是当时殷商的另一主要城市。
从二里头、尸乡村两代两都来说,洛阳实是夏时分全国为九州的中州都城要地。若从皇帝以青要山为密都,优羲、**都发迹洛阳。加上夏、商、周、汉、魏、晋、北魏、唐、宋,前后四千年建都,真可著称为古都洛阳。
文峰塔
神话中的女娲氏炼石补天,说的是“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时代,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民无以生”。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以后又有黑龙兴妖作孽,地陷东南。在洛阳老城兴建过程,也出现了西北高、东南低的情况。为了镇压黑龙兴风作浪,就在东南城再建立了文峰塔。*一为镇压黑龙不泛*水;二是达到四平八稳的建筑学要求。由于我国古代平衡对称学说的深奥,涉及功名利录,文运兴衰。这些都属文昌帝君所管辖,因而文峰塔上供奉着文昌帝君,人们皆诚心祭祀,以求福音。
在元、明建塔以后,历代修葺,同时塔内存放有大量存书,经过明末战火,慌乱,就仅留下遗址。到了清朝,又按原来的状貌,恢复了高塔建筑。
塔有九层,塔顶的葫芦上装有避雷器,塔基方形为7*7公尺,高3公尺。塔门上有“二*平临“(二*是二耀,即太阳和月亮),”高瞻远瞩“等。塔门都是向北,只有最上层为四面四门,这可以起到平常的观察和战时的了望作用。每层塔有三公尺高。
在筑城建塔的时候,塔的东北方向有一水潭。是因为这里地势低洼,每逢降雨,城内不少地方的雨水都流到这里。所以,这个水潭总是水波荡漾,塔下镇压的黑龙在水中并无痛苦。但是,每逢大旱之年,雨水偏少,水潭的存水会逐渐干涸。这时,就会发生文峰塔顶上葫芦尖冒烟的怪事。这是因为塔下所镇压着的黑龙。因无水而干涸,直至口鼻生烟由塔顶冒了出来。也就在这个时候,天下就要发生因旱灾形成的饥荒年,出现饥寒交迫,饿死人的慌乱年馑,民不聊生。这时,塔内供奉的文昌帝君,就要出面干涉。要求地方官员,斋戒省身,废除苛政,关心民生,感召天下帝降雨,免除灾害。否则,就要出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群众铤而走险,发动起义,无法收拾。
因为文昌帝君系天上的文昌星,为主持文运的星宿,也是主管科场的星宿。如果百姓被饥寒迫,起来革命,文昌星和魁星就要启奏玉黄大帝,从新派紫微星到北斗(紫微行星是古代传说中的真命天子),降福人间。这就是民间神话传说的“紫微星只在斗口坐”的俗语。这是世间就要在农民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中,改朝换代。把封建社会帝王的腐朽掌权皇朝,改换成新掌权的有道明君,这也是君权天授的依据。新君开始制订“约法三章”,让老百姓发展生产,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出现新的盛世繁荣。
福王府—老城府衙—青年宫
在明、清、年代,洛阳是河南府,没有知府衙门。明朝,它位于现在的老集一带。因此,把集市街南口的南大街一带,统称为旧府衙。原来在老集,还有一通廉政石碑,碑文为“公生明,廉生惠,敬生玉者吉,玉盛敬者凶”。前些年在集市街南头,还有 一堵厚厚地和城墙一样的 墙,墙上有两个和城门一样的拱形门洞(只能看到一个)。从旧城的画册上可以看到老集旧府门以内,就是河南府衙门,它东边是河南衙。这里经过了几百年的变迁,到二十多年前,才彻底把这一古代遗址拆除,修建了集市街,两边盖了楼房。
了洪武二十四年,现在的青年宫地方,建了伊王府。伊王全称是伊历王,他是 洪武帝朱元璋的二十五子,在建文三年册封。到永乐六年,才正式就搬到洛阳伊王府。这个伊王经过六、七代皇封以后,经历了一百七十三年,因其后裔犯罪,被皇帝撤除了封爵。这里在万历四十二年才正式兴建福王府。“按福王府即袭伊王之旧而拓之……“(《河南府志》),门前的一对石狮,也是这时候新增设的。
福王是福恭王的简称,他是神宗(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的爱妃郑贵妃所生,神宗非常宠爱。封到洛阳以后,皇帝赐他庄田两万顷,允许他贩运食盐,连船可插黄旗,因而大发横财。形成“真是朱门一家肥,不惜县落千家哭“。然而等到李闯王带领义军,攻克洛阳,活捉了福王朱常洵,百姓们相互庆贺,感到杀之而后快。
福王拌洛阳(1614—1641)仅仅二十七年,就已经福满祸及。当他封王以后,他的父皇专门赐地筹款,让他在东关外(洛一高校园地方),以孝顺他生母郑妃的名誉,兴建迎恩寺一座,寺院建造的恢弘庄严,殿堂六、七十间,由道深高僧主持,每日钟磐之声悠悠,诵经声韵不绝。但祈福何来,救生不为。到了“为何积众尸,掩骼福不为“的民无以生,饥谨遍天下,轻壮只能投义军,攻城略地。那些明朝宗宝权贵,终归陷入了农民起义军的汪洋大海,土崩瓦解,退出历史舞台。
清八旗兵入关以后,福王府为驻守提都衙门,康熙二十八年改为河南府知府衙门(河南府从旧府衙迁到福王府遗址)。一直到推翻帝制,河南府撤消。1932年因“凇沪抗战”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驻进原福王府,当时洛阳定为“行都”。解放前成为洛阳商会地址。解放后,在后面盖了人民大会堂,前面盖了人民电影院,改为青年宫,这里成了洛阳热闹的地方。现在,这里辟为青年宫广场,种草植树,构筑台堰平苑,为调节人民生活,创造欢欣和愉悦。后面大会堂已拆除重建。
发生在这里的一个故事
清朝晚期,慈嬉太后当政,西方帝国主义侵略日甚一日,国事颓废。洛阳来了一位新知府,名叫文悌。他虽然是慈嬉太后的侄子,因年轻好胜,愤事嫉俗而放荡不羁,人们称“文疯子”,被他姑母放外任到洛阳,当了一个五品知府。他到洛阳以后,一为争受帝国系、主义压迫郁结烦闷的怨气,二是为报效国家显示自己才干,因而为民心切,以求显示。
一天夜里知府出去私访,看见一家院中有 灯火,边前去探望,见是老两口在磨磨豆腐。只听见老汉说:“新任文知府还不赖”。老太婆却连说带骂不赖啥不赖,他若是清官,都没看咱这么大年纪,还得连夜推磨,谁可怜咱!文知府这时看在眼里,听在耳朵里,也记在心上。
到了第二天,文知府把二位老人请到大堂上,问道:“你叫啥名字?你们为什么骂大老爷,是愿挨打还是认罚?愿挨打是每人四十大板,愿受罚是上好白糖点心一斤。老汉说:“我叫刘梦春,原罚。说罢就急匆匆去福盛栈买了一斤好点心。回到大堂,文知府让衙役取来秤,去掉包装称量,数量真是不够。这样又派人去把卖糕点的老板找来,把点心当面称过,因不够一斤。就问老板:“是愿挨打还是认罚?要打是四十大板,愿罚是小毛驴一头。”老板愿罚去买了一头小毛驴牵到大堂上。知府对刘老太说:“你们把驴牵回家磨豆腐,以后不许再骂大老爷。”这事洛阳老百姓都赞扬文知府爱民如亲人,一时传为佳话,不过这种事情,都只能是在老百姓的希望中而已。
铜驼鉴证—丝绸之路东起洛阳
洛阳东关有大通巷、中通巷和小通巷等街道。这里是古铜驼陌的遗址。铜驼开始铸造于东汉,在员代刘咸咏《铜驼巷》的诗中“古巷乃隘陋,犹说铜驼名。想当炎汉日,冶工始筑成。……千年镇后土,当泣洛阳城。……”另外,从洛阳历代城市建设图中也可看出,在东汉南宫城玄武门两侧,就有左、右铜驼。到魏时有铜驼街,魏明帝置的地方虽多变迁,却都在物资交流的繁忙地区或宫门重地,直到隋唐时代的铜驼巷。
在洛阳从历代皇帝对铜驼的重视,说明了一个事实:因为骆驼是东西方物资交流的重要运输工具。尤其是在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以后,这个“沙漠之舟”把运河从江南水运到洛阳北市码头的丝绸、茶叶、瓷器,一驮驮驼运到西亚各国,形成了“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足以说明这“丝绸之路”东端在洛阳。
尽管在《木兰诗》中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而在中原地带,人们出游行路,当以骑马、坐车为主,骆驼只是通往西北沙漠地带的主要运输力量。唐代于武陵诗《过洛阳城》“古来利与名,惧在洛阳城。九陌鼓出起,万车轮已行”……。当时洛阳的市场繁荣情况,可见一斑。
在东汉以后,各代皇帝都把铜驼装饰在重要街道两旁或放置在商贸云集的繁华街道两侧,或放在水旱码头的货物集散、转运地带,作为圣物看待。。不过,在世事荒乱,民不聊生的  年代,就会摩挲又叹息,会有荆棘生“的铜驼暮雨情形。
到了隋唐,京杭大运河通航,把铜驼放在了重要的东城“北市”(当时的国际市场)附近的铜驼巷。因为当时廛河口附近是洛阳京杭大运河的水路码头廛河口以西是隋炀帝的龙舟停靠的地方,廛河口东就 成了丝绸之路的货运码头。李蛟祯诗《洛都篇》……“泓澄涧廛渚,杨柳拂天津。风光生洛浦,夹巷之铜驼。宫门名神虎,猴山笙鹤游。……”在这铜驼巷不远的货运码头,舟船把江南的丝绸、茶叶、瓷器一船接一船地运到洛阳;西北的驼队再把这些货物一驮又一驮地运到西域诸国,或者经西城运往中东和西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陆路“丝绸之路”。洛阳就是这一条完整“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古丝绸之路,繁荣着中古时代,东西方各国相互交往的经济贸易;交流着东西方各民族灿烂的文化,以及欧亚各民族灿烂的文化,以及欧亚各民族的文化都相互融合,把人类文明步步推向新阶段。这就是“丝绸之路”,就是铜驼成为人们共同敬仰的圣迹和圣物。
唐代以后,中原战乱不断,四方交通阻塞。明代沈涛的《铜驼暮雨》诗“狭斜深巷傍廛河,独立经逢暮雨何。平旬恨沽湖野马,荒烟*走汉铜驼。苔侵暗砌飞萤火,事庄颓墙湿女梦。陌上近来无剧孟,铜驼只能涕为沱”。此情此景说明,两千年来天下兴亡在洛阳,丝绸之路兴衰看铜驼.。当然,丝绸之路早已成为历史,铜驼早已不存在,运输已由过去的人力、兽力发展到高度机械化。
今天提到铜煺巷,提到铜驼和当时的京杭大运河的货运码头,都是“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它们都以“沙漠之舟”联系着当年东西方的繁荣。铜驼耸立在洛阳,它和京杭大运河一起,也确实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无可辩驳的历史佐证。


夹马营-八孔窑-宋太祖庙
  五代时候的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在洛阳老城东关爽民街路西,洛阳市第一高中对面的地方,有一座后唐明宗李*驻军洛阳的兵营,叫夹马营.这座军营中有一个军官,名叫赵宏殷,他的家就住在离这兵营不远的八里窑中.一天夜里,街道上红光冲天,瑞气笼罩,并且有异香缭绕.第二天人们才知道是赵营官家昨天夜里生了两个小官人的双胞胎.这就是到后周在开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建立大宋王朝的宋太祖赵光胤和弟弟宋太祖赵光义.所以以后都称这条街为火街或双龙巷,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到耸真宗景*四年(1044年),为纪念二帝出生在这里,于八孔窑建了神御殿,塑像,绘图以志纪念.以后,把这神御殿改为法祥寺.
  夹马营驻扎在洛阳城东出口的大路旁,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的拐角处,北可过黄河去北京,东南可过轩辕关经登封远行.在骑马离开洛阳,经过这里,都要下马发行.表示对赵家二皇出生地和其父所在军营的尊敬.过了这里才能再骑马前往不远处的五里堡,十里铺接送厅辞行.
  对宋朝的开国二皇,从民俗的传说中,都信奉着是出生在风水宝地.情况是因为这里的邙山上有一条雨水冲刷的流水沟,它从邙山上的杨凹村正南大路到去破岭冢村和马坡村的交叉口地方开始,一直正南到爽明街口.过去把三乐食品厂前面一段沟叫东门沟.这条沟十里长没有拐过弯,就说成是"十里直沟出皇帝",把宋朝的二黄加以神话.不过中国历代的创业帝王,都有着不少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为刘邦的斩蟒蛇起义,朱元璋的凤凰点穴等,都是久为传诵颂,都表明封建时代的君权无授思想.
  在这里,因为出生了宋太祖,后人就在他父亲原来驻军的营地竖了"夹马营"石碑,以为纪念.到了明代,又建了宋太祖庙,规模并不大,如果和对过的迎恩寺比较那就相差太多了.因为有夹马营石碑存在,这里还是很有名气的,为历代帝王所重视.
  例如"在清代乾隆年间,洛阳邙山上的莫家沟村,有一个上京赶考的生员,一举黄榜高中,名列翰林院.在皇帝召见,进行殿试的时候,乾隆问他:"你是洛阳人,你们洛阳有一个宋太祖庙,你可知道不知道?"莫翰林随口应答:"知道,在洛阳东关火街是有一座赵光胤庙."乾隆一听,稍加沉思,面带愠色.传下圣旨:立刻免除他的翰林学士,永不录用.这是因为乾隆皇帝还尊称为宋太族庙,莫翰林却说是赵光胤庙.就这样莫翰林被免官,回了老家洛阳.莫翰林虽说错了一句话.但是,这是臣民对皇帝老子的最大不尊敬,也是漠视封建礼教的表现,因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魁星楼
  几千年前,在洛阳东关与爽明街连接的地方还有一座高大建筑物,叫魁星楼.高十几丈,耸立在街中间,成跨街型,人车都从门洞通行.楼为三层,二楼上供奉着魁星爷,三楼则供奉着关帝老爷.
  魁字的本意是为首.所以人们夜晚仰望天空,认为魁星是北斗星座的第颗星.按北斗七星的形状,旧有"魁星踢斗"之说.魁星主文运昌盛,并且说魁星一手执斗,一手执笔.也就是说,执斗者可量斗金或斗量万担粮;执笔者可使人家子孙兴旺,学业有成,金榜提名,因此有"魁星点状元"之说.所以,人们都相信魁星是主持文运兴衰和功名利禄之神.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载有"以奎为文章之府,立庙以祀之".人们为求其庇护,建立魁星楼,供奉这执掌人间幸福,官位福禄和年岁长寿之神.
  魁星楼,供奉着关公老爷,因为他老人家在这里担负过重要任务,人们塑像供奉.一千多年前,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的时候,后唐该朝为后晋,为石敬瑭所代替.在夹马营为军官的赵宏殷,因后唐亡而去官.(五代时候,短短五十三年中就换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家皇室).真可谓城头朝夕变换大王旗.
  赵宏殷离开军营,一担两筐挑着两个儿子和妇人,流浪西去.走过爽明街南头,拐弯往西不远,到了一座砖桥上,赵宏殷精神有点疲乏和犹豫,坐下来休息,舒散一下烦闷的心情,还要考虑今后的去向.
  因为赵宏殷所挑的两个儿子,后来都当上了皇帝,这是传说的"一担挑了两条龙"的故事.他两个儿子的名字也因此而称匡,为"匡胤和匡义.以后人们就把他休息地方的这孔桥叫卧龙桥.在封建社会的神权时代,认为皇帝是真命天子,降世以后,随时都受着神的保护,他以后的所做所为,都是神的意志表示.一旦帝王只半坏事,就是脱离了神意,他的尊贵和权力也就到了尽头.这就是君权神授,命由天定,一旦皇权丧失,也就命该如此.
  当赵宏殷一家在桥上休息的时候,就由关公老爷在暗中保护.这以后,就在桥西建了魁星楼,把关公老爷供奉在三楼上,以报答他保护两位皇帝和他们父母一家人的功法.并且在桥东边也建了一座关爷阁,也供奉关公老爷,这是当地人传颂久远地:"俩关公对脸护宋皇"的故事.这也是洛阳魁星楼久负盛名的秘密.现在这里还有这座卧龙桥.
迎恩寺
  洛阳老城东关迎恩寺俗称东大寺,是明福王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来到封地洛阳以后,奉敕(皇帝诏书)兴建的.碑记中有"购基于城东北郛"(外城)尽处.迎恩寺的创建,*也费以锯万,殿阁*房等七,八十间......".因为福王系当朝皇帝挽力的娇子,册封到洛阳不但*庄田两万顷,还可用船队贩运食盐,插黄旗,利润丰富。所以他也是很有钱的。
  原来伊王在洛阳时,也有一座迎恩寺,地址在老城东北隅。其规模远小于福王新建的迎恩寺,当时的县署衙门就建在迎恩巷以北。只是福王在东关新建迎恩寺的时候被拆除了。福王新建的迎恩寺具体地址,在洛阳东出口的拐弯处,大路的东北侧以西与五代夹马营石碑只一路之隔,是靠近城市东接旷野的一座大寺院。就是现在洛一高的校园地址。前些年还有两通石碑,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我记得原来的大东寺,是很神奇的地方,如果是第一次进入,再无人引路,出来的时候,还会迷路,难以自己走出来。可见其房舍之多,,殿堂之错落,变化之大。寺内的主持长老,都是年长道深,德高望众之士。寺内的和尚,除读经修炼,每天参拜,诵经学法“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柱香”的必作功课以外,每人都还炼有专长,为书、画、医学等。例如在林则徐被充军去新疆伊犁惠远城,经过洛阳,去迎恩寺参拜的时候。主持长老香海曾求其书法,不过长老的书法也是造诣颇深的,才有此同道相近之求。
  从医学来说,在洛阳解放前后,还有一位迎恩寺法号长学的僧人,他专司外科医术,医道非常高明。我曾两次请他治病,一次是乳线炎化脓,一次是恶性毒疮,这在当时和以后都属于疑难杂症。经过长学师傅精心治疗,都是手术、敷药、贴膏药、再加上两剂汤药,真是医到病除,这不能不使人钦佩。解放后,他家住在老城东大街,水道口西边,石头路南侧。中医说:“病怕无医,疮怕有名”,而对他来说,即可诊断出病情,还有高超的手术能力,再加上自配秘方良药,成为完整、独立的治疗手段,确系中医外科名家。
  因为寺院的衰落,早已没有有主持,因而他在老城东大街居住的时候,是夫妇父子一家人。五十年代以后,不知道他们的情况,子女们是不是医务工作者,他的高超医学技术是不是继续流传了下来。这确实是我们中华医学外科的结晶,是人类的瑰宝。
洛神庙
  在现在东关缠河区的洛川街,原来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洛神庙沟。在沟南口西边很早以前就有一座洛神庙,供奉的是洛水女神宓妃。“宓妃是盘古开天辟地以后,教民捕鱼打猎,创造八卦的伏羲之女,溺死于洛水,遂为洛水之神”。
  在远古的 时候,因为伏羲每天忙于教化先民,勤恳劳作,女儿从小就离开了父亲和群民,在洛水之滨生活,耕嫁、捕鱼、生生息息。一天中午,突然伸手不见五指,狂风暴雨顷刻降临,一天,两天,一直十几天不见天日。大水汹涌,房屋家园荡然无存、田地庄稼也成一片汪洋。宓妃在和大家长久抗灾中,已是筋疲力尽。他要上奏天庭,为民除害,突然想起父亲教给她的灵法。趁着一道闪电亮光,她冲出乌云,上了天庭。
  宓妃见到玉黄大帝,哭诉着奏明民间的灾难。她请求天君,为民除去灾害。天帝看她一个小小女孩,一片诚意,立刻派天兵天降随她一起回到人间,除去邪恶凶煞,为万民百姓消除了灾害。天晴了,水落了,宓妃已经耗尽了她的最后一点气息,僵硬地倒在大地上化成了一片葱茏地桃花林,生生世世为人们抗御着水旱灾害,使人间兴旺发达。人们为了纪念她的献身为民精神,就在这洛川街沟口建立了一座洛神庙,烧香祭祀。
  楚国大夫屈原,在他忧国忧民,遭受到误国的贵族们所排斥,不能为楚坏王所用。他用尽了一切办法还是没有用处的时候,就准备以身殉国,来唤起楚怀王和臣民们进行反秦救国的愿望。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离骚》,其中有“吾今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其意义是能够与宓妃一样,上天齐奏玉黄大帝,为群民去抗争,以救楚国。司马相如的《上亦赋》中有“若夫青琴,宓妃之徒”。他也崇拜宓妃的高尚。
  在曹子建《洛神赋》序:起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人有言斯水之神名宓妃。感宋玉对楚王之事(怀王当游高唐,遇楚一妇人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载宋玉《高唐赋,后人立庙曰“朝云”)遂作斯赋。
  此时实情是曹植与甄女两小无猜,情投意合的痴情男女。但是,以后曹丕为帝。,强娶甄女为妃,被*后刺害致死。皇初三年,曹植回京城朝见天子时,文帝(丕)把甄妃的遗物玉褛金带枕出示,曹见物伤情,感慨泣下。在回封地甄城途中,休息于洛水之上,思念甄妃而作〈〈感甄赋〉〉。以后魏明帝曹睿该为〈〈洛神赋〉〉。因此赋声贯古今,庙由文兴。所以洛神庙能博为人知,名传千秋。


山陕会馆
  在老城南关风化街南头向东,菜市街东头有山陕会馆。它座北向南,后大殿在九都东路路南,大殿东边有公馆的后门。
  山陕会馆创建于清康熙末年,是山西和陕西客商往来洛阳的群众团体自发集资建造的。为的是两省客商在洛阳有个落脚地点,联络、办事,能够互相照应。已有270年历史,建筑用银两万七千两,乾隆年间扩建用银两万五千两。院内有道光年间修建的石碑,刻文是襄陵邦和山、陕众商捐资兴建。
  大门系木结构掖门(三拱),门额书“河东父子”(因关公是山西河东人,会馆供奉关公,故书河东夫子)。有东西侧门,东侧门上书“东廛尚文”、西侧门上书“西崤尚武”廛是廛河,崤是崤山。”门上是挑梁托项琉璃瓦。迎壁是方形琉璃浮雕“二龙戏珠”(这是今天洛阳保留很少完整迎壁),两边是圆形的左龙右虎琉璃浮雕。
  二门与戏楼三间为一体,房顶是挑角琉璃瓦,前院两侧各有廊坊四间,中院两侧各有廊坊十数间。前殿五间,两侧有配殿;前殿无顶柱,进深四间,单层沿。后殿五间,两边有殿,院内两侧各有廊房五间。后殿额匾有“峻清参天”,“人伦师表”、“英风峻清”等。院内有历代石碑五通和雄伟石狮子一对。。
会馆虽由外省商贾集资兴建,确为他们本省各界来洛人士侨居,一般都有同乡会,商会,还有些文人学士暂时旅居等多种用途。


潞泽会馆—洛阳民俗博物馆
  潞泽会馆位于老城东门外,新街南头路东,就是现在的民俗博物馆。它是洛阳现存的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建筑体系。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为山西潞安(长治)、泽州(晋城)旅洛商贾等筹资兴建的。这里原来是一座关帝庙,民国以后改为潞泽会馆(因为关帝是山西人,这会馆也供奉关爷,实际只是名称的改变)。占地面积15429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449平方米。整个建筑在廛河西岸。
  愿照壁为琉璃麒麟望月浮图(已经拆除)。大门外两侧有矩形石狮一对,门额是山西潞安王毅书“潞泽会馆”。进门屏风上是苏轼写的“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
  整体建筑沿衷轴线布局,大门与戏楼浑为一体。从外看大门,仪门系飞檐重楼,两边有角楼对峙,威严大方。从院内看,戏楼四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在二楼上,整个戏楼前后和两侧,都用木屏风隔成前场和后场,两边为“出将”和“入将”的场门。以及乐队所在地的格式。戏楼外东西两侧各有两层楼房四间,外加角楼,形成庄严紧凑的整体美。戏楼前两根柱子的楹联为:人为鉴即古为鉴且往观乎;鼓殿为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方形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大殿周围有明台,前面和两边明台上有明柱十六楹。柱下有形状不同的石雕柱基,尤其是前面六个皆为三层雕刻:上层为盘龙,中层是雄师或者间有*龟,下层周围为飞燕。大门外的柱基雄师则更显威武。明台与月台之间有三层踏垛,月台与甬道之间的踏垛七层。两旁原有垂带石,月台周围有石栏围护,颇为整齐谐调,月台两角有三米高石狮一对。
  前殿内现在是三尊菩萨,殿两边满是挂图。殿内东南角放着从北京故宫迁移来的一座“八角金丝楠木塔”,主塔三蹭,另有塔基、塔顶。每层连接处有挑角双层塔檐,每层塔外表面有佛龛,每龛内有一尊坐佛。三层有佛120尊,二层有佛96尊,一层有佛48尊。工艺造型都 极细致,值得一观。
  后殿面宽七间,为二层楼殿,山墙上绘有壁画,有松鹤花卉等。两侧有二层楼殿各三间,为魁星楼和文昌阁。后殿内两侧有雕花玻璃隔屏,系古代装饰,自成风趣.
  院内有石碑四通,院两侧进门后各有配房三间,有廊房二十间,有明柱走廊,现在为各种展览所用。大门外高地新建石桥一孔,配甬道由大门可直通九都路。
现在的民俗博物馆,每年四月份牡丹花会期间,都举行民俗博物馆大会,项目繁多,会间还有大型文艺活动、舞龙、狮球、新项目每年都有多种创新、参加会展,把民间各种艺术活动集中、提高、成为人们喜闻乐见。
  民俗博物馆展出还有过去民间生活用品,婚丧嫁娶的礼仪设施和习惯用品,古代桌、椅、车、骄、匾额等。


金谷园
  洛阳火车站西,沿解放路北段附近为金谷园村。因年代久远,金谷遗址尚未查明,据史籍记载情况,并非此地。这里可能是近代把金谷涧误为涧河而定的。如〈〈中华词海〉〉中金谷“地名也称金谷涧。在河南洛阳西北。有流经此谓之金谷水东南入东南入于廛河,古事入谷水。从后魏〈〈洛阳伽蓝*图〉〉中可见城西北有金谷水流入谷*引入城河和从城中通过.晋石崇筑园于金谷涧名为金谷园.南朝梁河*诗句"金谷宾游盛,青门冠盖多".唐朝蒋*诗"*入饮绿珠,诗满金谷园"."我闻太谷水,上与天相连.如何落平地,又作九曲泉".
  石崇,晋代渤海南皮人字季*,是晋武帝大司马石*的儿子.生于青州,小字齐奴,历任散骑常侍,荆州刺吏.当劫远吏(外国使臣),客商,致富不资(计算)于河阳置金谷园.奢靡成风,与潘岳,陆机,陆云具附*贾后,与贾谧共为二十四友.
  两晋武帝夺取政权以后,石崇以他家的望族身份,站在豪强贵族立场,卖官求奢,荒淫无度,从石崇与王凯"斗富",可见一斑.因为王凯是皇帝的舅父,他在晋武帝的支持下,与石崇斗富.
  一次王凯出门用紫纱布做了四十里挡风墙,而石崇,却用丝绸做了五十里挡风墙.王凯凭着皇帝赐给他的二尺高珊瑚树在炫耀,石崇把它一棒打碎,然后拿来六尺高的珊瑚树作为赔偿,实际石崇家还有五,六棵.王凯在家大宴宾客时,要歌女在酒席上奏乐吹笛,如果稍有走韵失调,当场斩首,而石崇岂肯示弱,在酒席上让美女劝客人喝酒,如果客人推辞不喝,他就把劝酒女子杀掉.有一次,石崇请当朝官僚饮宴,王敦故意不喝,石崇连杀三女.他们就是这样残无人道,草菅人命,也无人来管,无法无天.可见当时这*豪门世家的士大夫阶层的富豪们,暴虐残忍到何种程度.
  因为晋朝京城沿用汉魏故城,这个地方在进白马寺以东,陇海铁路立交桥以南."金谷涧在洛阳(汉魏故城)西北,有水流经此,谓之金谷水.东南入于缠河,石崇金谷园筑于此".所以现在"金谷园"真正地址还不能确定.一说是在现在邙山凤凰台村东南金水河边上.另一种说法是"王铎写的<<金谷赋>>序中所言:他当时的考察,约在现在七里河以北的邙山上,属河阳,也五定址.(此说距汉魏故城未免太远).这个问题应在以后考证或待考古发掘出*的物证来确定.
  石崇耗巨资新建的"金谷园",只是几十年的兴盛,到了永康六年(300年)贾皇后被赵王司马伦杀害后,他要强奇绿珠(石崇爱妾),绿珠不为所求,坠楼身亡.石崇先是被免官,以后被赵王伦嬖人孙秀所杀,也就是树倒猢狲散.现在淹没一,两前年,因有"金谷春晴"也有说:金谷琴声"八大景之一的洛阳美称,还是不时在人们的思想中泛起一丝微澜.这就是历史,也是洛阳的积淀.
  一千七百年以来,有多少文人学士吟诵"金谷园",颂扬绿珠.唐时李树*诗<<金谷落花>>"愁见清明后,纷纷盖地红.惜看难过日,自落不因风.蝶散余香在,莺啼半树空,堪悲一樽酒,从此似西东."
现在*写<<中华辞海>>中<<金谷园中清凉台>>一部分:
  石崇的金谷园别墅在历史上颇为著名,其爱妾绿珠在清凉台坠楼殉情使古往今来不少骚客咏之叹之.如杜牧:"繁华*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深,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吴梅村"金谷妆成爱细腰,避风台上五姝娇,身轻好向君前死,一树浓花到地消".迄今仍在传诵,其故事确乎凄楚动人.
  这座别墅在金谷涧中.<<水经注>>涧在谷水之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水".古时金水汇入谷水,今从新安县附近东南流,近洛阳入于河.涧中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石崇自述其邀友王*在别墅"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其中,道路并作".一个金谷涧每个景点都建有楼馆阁舞榭歌台.
  石崇之父石苞是西晋开国功臣,史称其"雅旷有智局,容仪*丽,不修小结".石崇为其第六子,史谓之"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观其一生行状,任侠*无几桩,无行检例能有几车.如与王凯斗富,用铁如意砸珊瑚树.以腊代薪,作五十里锦布障,以椒涂屋等,豪*可独占螯头.原来他任荆州刺史时曾劫奇远使沉杀客商而暴发,并因之为卫尉卿,为**将军,在以奢靡和昏*独步于史的西晋统活集团中名噪一时.
  宋人乐史所撰传奇<<绿珠传>>谓石崇蓄婢妾"美艳者千人,择数个人妆饰一等,使同视三,不相分别.*玉为倒龙佩,索金为凤凰*结袖楹而舞".石崇之"别庐"可比帝宫,婢妾犹如妃嫔."妃嫔"数大约除秦皇,晋武之外,中国历代皇室包括所谓"脏唐""臭汉"皆不能与之比并.石崇为不加冕的帝王!
然而好景不常,乐极生悲.(终为抄家灭门).


董公祠
  董公祠是东汉时洛阳县令董萱的祠堂.他是陈留**人,字少平,初任北海相.建武十六年八月调到洛阳,任县令.他在任北海相的时候,因为那里有个贵族,名叫公孙丹.在公孙丹建好了自家的一处住宅的时候,竟随便杀人砍头,进行祭祀鬼神,为自家消灾.当董萱接触这个案子以后,他不畏惧贵族势力,以草菅人命罪,把公孙丹处以极刑.因为公孙丹依仗他老师-在朝中为大司寇阴宏的势力.阴宏进行报复,便罗织罪名,判董萱死罪.在就要执行的时候,皇帝赦免的圣旨恰好送到,才降职到江夏去做太守.因为他当官敢为百姓讲话,就得罪了外戚阴氏(皇后家族),再次降职到洛阳当县令.
  洛阳是东汉的京都,董萱虽然有不畏权贵的勇气.可是就在他到洛阳上任不久,就碰到了棘手的问题.一天,他走在大街上,碰到了一个老年寡妇,为儿子喊冤.因为半年前,他儿子进城卖柴,遇到湖阳公主的管家人湖奴,从街上经过.因为坐骑突然受惊,湖奴不分青红皂白,硬是把老妇卖柴的儿子活活打死.因湖奴住在公主府不出来,地方官衙无法前去公主府中办案.说也凑巧,一天老妇在路上挡住"镇街虎"湖奴的去路.这时,可恶的湖奴竟拔出佩剑,把老妇人刺死.董萱看在眼里,上前干涉,湖奴并不管你是什么"新任县太爷",竟说:"你少管闲事!"打马扬鞭而去.董萱让人给老妇人办理了后事,回衙暑升堂问案.状子接了一张又一张,都是告湖奴的.他派皇役去办案,众衙役一齐跪在地上,谁也不敢奉命,前去公主府第内抓捕湖奴.
  董萱这时知道硬碰是行不通的,他等到公主出府的时候,把公主拦住,先是行礼,接着说明湖奴犯有人命案,要问个明白.公主并不把县令放在眼力,就让他去质问,湖奴也并不隐瞒,等董萱让他画押,他也并不害怕和后悔.这时县令发出命令,当场把湖奴斩首.湖阳公主看到这种局面,非常愤怒,就马上返回皇宫,去找皇上,进行发难.
  光武皇帝受到公主的斥责,为挽回姐姐湖阳公主面子,立即把董萱召来,意欲把他用棒打死.但是,董萱要求把实情奏明,他拿出湖奴画押的口供,就一头撞向殿柱,虽然满脸是血,尚不至于死.皇帝见到董萱如此秉公执法,怎好施刑.但是公主毕竟是他姐姐,要缓和这种局面,只好让董萱去给公主赔礼.这个知县董萱却是硬不低头,就是太监强按脑袋也不低头.光武皇帝究竟是开业明君主,也只得称他为"强项令".为治理好朝政和地方秩序,必须重用这种刚正不阿,不屈豪强的人.不但没有处罚,还赏钱三十,进行奖励.董萱把这三十万钱悉数分给了手下众吏役,自己不求荣华.
  董萱在洛阳任命县令五年,洛阳城秩序俨*,谁也不敢寻衅犯法,年七十四岁,死于住所.他为官清廉,死后只有布被盖尸,家存数斗大麦.洛阳人以后怀念他,为他建了祠堂.就是现在老城东大街路北,民主街南口向西的董公祠.院内有六百年古槐一棵,标示着他为国为民的坚强精神.


周公庙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几个儿子中比较能干的一个,当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即位.因成王年龄尚小,还在襁褓中,只能按武王临终遗言,由周公旦代成王管理国家大*.这样却遭到他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的妒忌.他们造谣生非,不服管辖,甚至他们联合了纣王儿子武庚一起造反.要颠覆周朝统治,夺取江山,自己来执政改当国王.
  周公只得以成王的名义出师东征,经过了三年平叛战斗,彻底消灭了叛军取得了胜利.又经过七年建设,建成了*邑,周公旦在洛阳为稳定局势,巩固周*江山,制定了周代的礼乐制度.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促进了当时生产的发展,繁荣了经济.周公一心为治理好国家,勤恳操劳,礼贤下士.他以"一洗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谦恭*奋态度,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并辅佐成王定九鼎于洛阳的周王城.出现了周朝建国初期的"成康之治"繁荣盛世.
  在周武王伐纣胜利以后,他还是继承着原来分封诸侯制度.把太公望封到营丘(山东临淄),国号齐;把周公旦分到曲*(山乐,)国号鲁;把他弟弟鲜封到管国,以后就称管叔鲜;另一个弟弟封到蔡国,以后成蔡叔度.还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商的旧地.这就给他们联合叛乱造成了有利条件和可乘之机.这种分封诸侯的制度,弊端已经很明显,但是,这些被封者,皆为功臣或王子.一是在战争中有功劳*事实上应该分封,二是他自己的兄弟,只得分封,三是原来遗留下来的诸侯,这几种情况,在当时他们都可以管束,也只能因袭这种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以后,周公和成王又分封了多家诸侯国,直至造成了春秋和战国时期连年征战,七雄和五霸假天子以令诸侯的纷乱局面.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才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但是以后的朝代还是有了分封功臣,王子的阴魂不散,形成多次自相残杀的重大事件,屡屡暴乱危害极大.就是到了明,清,也还是发生了"削藩引起的靖难之役"和平定"三藩"之战.也可以说分封诸侯是战乱之源.
  周公庙座落在定鼎南路东侧,中州渠以北,西门前挂有"洛阳市都城博物馆"牌子,门两旁有巨型石狮一对.南部有修复的唐城应天门城墙一段,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的大门在五贤街,新建大门楼一间,两边有配房各一间,中间是大门洞,两边门洞较小,可以通行.在大门东西两庙各有10M*10M四方形交台一方,高三公尺.大门内两边各有古槐一棵,西边的已有八百年之久.前院中间,原有阁楼一间.现在放有小狮子一对,垂带石一对,中间通道平铺定鼎堂前.大殿宽五间,门额是洛阳为行都时,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于民国二十一年仲秋书写的"定鼎堂"三个大字.在殿堂西墙外和后墙外有周公解梦石十四块,东墙外有无字石,镶挂五块.
  第三层殿为礼乐堂,是庙内现存的清代建筑,为周公庙会忠祠,面宽五间,进深两间,硬山式青*件,殿内陈列着周公的礼乐模型活动群像.
  第四层是后大殿五间,东西房各五间.殿内陈设的是隋堂洛阳古城沙盘模型.展示出隋唐古城一千多年前建城风采.
  为适应开放旅游形式,现在正逐步恢复周公原来的规模,建成洛阳历代古城建筑展示的博物馆.它协同应天门楼,将成为洛阳一个重要地十三朝都城汇集展示地


河南府城隍庙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儿女一代有一代,在与自然界抗争中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优秀文化的结晶,为世界所瞩目.但是,古代人类在各个发展阶*,时代意识的限制下,充分认识世界还无能为力,只能就时论事,臆断而已.这就是原始人信仰太阳神,逐渐形成了一套神的观念.到了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生死流转的人世间三界"观念.就是人死了以后到何处?因而有人死了变鬼,进入阴曹地府(文明的说法叫冥府)的习俗.阴世界还要有阴曹地府的小鬼,判官,阎王(佛教称管地狱之神,是阎罗王之简称)和阎王殿,十八层地狱等.
  洛阳的河南府城隍庙是河南府(明,清时代)*地方官,官着洛阳人的功过善恶,记录在案.等到人死了以后,按冥府法令进行赏罚.惩恶扬善,重新托生人间的时候,或为佛,仙,或为人,畜.贫富,贵贱,都是前生的善恶报应,命中注定.
  洛阳的河南府城隍庙,现在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的前门在老城西大街,现在正在准备整修.大门还是木结构的戟门.大门内第二层建筑是戏楼,下边一层有过往门洞,门洞镶有两方修建*石,门外有对联.第三层是一殿房,比较完整.后面部分主要是后大殿,经整修一新,是复制工艺品厂的销售厅,在中州路北六中校园内,走在中州路上*可观赏,还可到殿中购买各种复制的工艺品.
  大殿中过去的阎王爷,判官和小鬼以及周围墙上的壁画,都不复存在.从前大殿两边的壁画,是人在阳间,如果办了坏事,死后就要打入十八层地狱.变成鬼还要受割舌,挖心,*尸下油锅等种种酷刑.行善积福的人,可转世为贵人.这虽*喜迷信,神道,可是在愚昧缺乏知识的时代,也可给人思想畏惧感,少干些坏事.使受怨受欺的人,心情有*抒发.那时候有的冤案,冤屈还要到城隍庙告冥状,出出心中的冤气,盼望阎王爷为其伸冤,使被告受到应有的报应.
  城隍爷除了在庙内享有香火祭祀以外,每年清明节,上元节,寒食节还要抬城隍爷出巡.有的还愿人(是从前在神面前祈祷时许下愿的兑现),情愿扮作罪人,穿上红色囚衣,参加到出巡的仪仗队列中.队列中还有府县的"六房"官员和一*套道具.出巡时,在四条大街上设祭坛祭祀.这些活动,现在都认识是迷信活动,但是在过去,还是为人们*供奉.认为,阴曹地府还真能秉公执法,明查分毫."天若有情天已老"怎能神驱鬼使,冤屈明断,这只是人们的意愿,在古代人心目中的结晶.


安乐窝
  安乐窝祠堂,位于现在洛河桥以南,洛龙路安乐村东的***.它是宋*邵康节先生的故居,这里本是五代节度使安审*的住宅,宋仁宗嘉佑年间(约1060年),王拱辰为府尹,在安审*的宅基建屋三十多间,请康节先生居住.富郑公(富*,三朝为宰相)又于对*买院两所,有水竹花木之盛,归之.但是到了熙宁处(十八年以后),实施卖官买田法,此居亦官地也.经过三个月的拍卖,也无人要买.因为这是先生居住的地方,谁也不愿买先生的住处.但是,这总归是官田,所以司马温公(司马光)才筹集钱资,买下此宅,为*先生定居之寓所.
  先生老家是河北省范阳人,名雍字夫(公元1011-1071年).曾漫游全国不少地方,走吴适楚,过齐鲁客梁晋,三十岁来到洛阳,生平研究易理.以为洛阳居天下之中,有山水登临之美,会人物萃聚之繁,为一都会,可以观四方之士,始有定居之意.曾就学术之木.子木学于穆修,他们都以太阳为宇宙本原,习象数之学,自命所居为"安乐窝"并自号安乐居士.作诗云:安莫安于王政平,乐莫乐欲年谷登.王政不平年不登,窝中何是时得安宁.
  先生隆冬盛暑多闭门不出,在家讲学,就向日众,洛阳人久而亦尊信之.四方大夫过洛阳者,慕其风,悦其*,*而问之.居洛阳三十年,与而程同时齐名.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浪集>>.在他去世以后,谥号"康节"后人多称其象数之奇.
  百年以后的金大定处,全真派张六公出钱购得安乐窝地址,建为九真观,元代毁于兵火日久.明景*甲申戌春(1464),南郑虞侯*玺来知河南府,于废墟中见石碑,得知为原安乐遗址.自捐俸禄,并广加慕集,征得资金,又建成安乐窝.
  现在大门额有"安乐窝",院内前院植柏树两行.大殿三间,殿前两侧各有廊房三间,对联为:主皇帝王霸亡*合士农工商浑仓化教劝;继*文周孔之传以仁义礼智维持世运会元.后殿有房三间,后院有两层三间楼房一栋.祠堂院有后门可通后街.
  邵雍著<<观物篇>>的观物中把符合先天概念"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直致无穷的模式自然**,容不得,亦不必,也不曾有半点人为"的自然演化生成序列.这一系列理论对今天的数学理论和科学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宋朝,皇帝曾召封他为地方官员,而夫子则以天地山林之了,拒不奉命,以后还是他儿子代为出任应召.
  还有一件事对后人有所启发:他老年时备有一个箱子,要儿孙们在他过世以后再打开.箱子是加锁加了封的,在他过世以后,儿孙们打开了箱子,内有字条一张.上书"我儿胜于我,要钱干什么?我儿不胜我,要钱干什么?"这是说:如果儿子比他强,那钱就比他多的多,当然不需要他的钱了.如果能力或者不成材,那给他留再多的钱,也不能解决问题.这是邵夫子运用自己研究的社会哲学理论,辨证地处理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


四眼井—孟坑
  在老城东南隅文明街路南。过去,有一孔水井,在两平方公尺的石板上,却有四个井眼,故明四眼井。据传说:从这四个井眼中,可以分别提取出苦、甜、酸、涩四种味道的水。可谓神奇。
  从四眼井往南下坡,顺着街道可到孟坑。孟坑是洛阳老城最低的地方,这里有一个30*10的做渗水用的水坑(排雨水所用).它在天下下雨的时候,可以把城内流到这里的雨水都渗走,它为啥有如此本领把周围流到这里的大量雨水,在很短时间,都能排除去,因此,过去都称这里是风水宝地.在这里住着的几户人家,也从来没有遭到过水淹.
  最近,我通过走访,才了解到点眉目:解放以后,在前些年,有关部门在这一带进行发掘勘察中得知,这东南隅一带,在隋唐东都洛阳城开挖大运河,乘船去扬州的时候,这里是一个停靠龙舟的大码头.建码头的时候,在水下用石头砌成沟网纵横的通道.所以,从排水方面说,是非常方便的.这第一个给孟坑构成了渗水,排水网络,便于大量排水;第二,给四眼井下可能有一定的封闭性,因而能出现不同味道的水,在加上人们无意识的夸大,就有了四眼井和孟坑风水宝地的传说.
  四眼井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现在道尊街*盒长院内,原由一座点兵台,向东去则是操坊街,这一带系军事操练兵马的场所.如果大批军队在练兵休息的时候,要做饭,洗浴,洗衣等,都需用大量的水,一孔井人多当然不敷所用,就把这一处井开了四个井眼,成为现在的四眼井神气传说.
  这个孟坑,是因为这个地方住着一家姓孟的人家而得名.二百多年前,这里造就了一个洛阳才子,他叫孟庐陵.他的诗词书画,名扬四海,当时慕明求画,确实不少.
  这里说他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家的一个*亲小辈,求他作画.他推辞不过,只得同意,便随手拿出翰墨一锭,让他给研磨.(过去写毛笔字都需要磨墨,不过磨墨也要一定工夫和耐心).这个青年人想得到墨宝,就开始研磨,经过不短时间的湮没,问孟老可以了吧?这样几次,一个在迷迷糊糊的睡,一个在疲疲沓沓的磨,年轻人磨到半夜,实在是筋疲力尽,不愿意再磨了.孟老才坐起来问他,为什么不能再磨一会!年轻人真是磨不动了.孟先生这才站起身来,铺开了宣纸,提起大笔,饱蘸墨汁,一挥而就,让年轻人拿走.
  求画的年轻人,以为是故意刁难他,但也不敢说什么,只得把画拿回家,扔到桌子上,倒头就睡,一睡一直睡到第二天天黑.等他起床,看到桌子上亮亮的,他赶紧把画展开,原来是一根火焰四射的红木炭,**发光.他这才知道让他磨墨的意义.但是到了半夜以后就不亮了,这是因为年轻人磨墨的时间只到半夜.现在我们考虑,可能是墨中含有荧光剂的缘故.
  在1962年,洛阳还征集到孟庐陵的作品,长卷<<雪松图>>长两丈,宽二尺,画面劲松虬结,风冽雪顷,极为壮观.


关帝*-
  妥灵宫位于老城文明街东头,道尊街南口,现在是文明街小学东院.抗日战争以前是"河洛日报"社地址,报社原大门向北对着道尊街,门上有于佑任写的"河洛日报"砖刻额匾.现在面向西的大门内,北边屋内保存着"妥灵宫"石碑一通,约一米长,一尺宽.古代的妥灵宫是专门寄放灵柩的地方.因为在唯神论的年代洛阳的民俗是死亡在家外的人,尸柩不能还家.所以,本地人死在外乡的灵柩运回原籍,当时不能入葬的;或者外地人死在洛阳,当时不能入葬的,都可寄放在妥灵宫.
  再说三国时侯蜀将关羽,镇守在荆州.当他兵败走到麦城,经过小路去西蜀路上,被东吴元帅吕蒙手下将军马忠所杀.孙权为联曹抗蜀,将关羽人头送到洛阳,献给曹操,系嫁祸于人之策.当时关公人头送到洛阳以后,就寄放在这妥灵宫,洛阳妥灵宫也因此而扬名天下.曹操乃智勇含蓄之士,他在洛阳南十五里为关羽兴建陵墓,把首级从妥灵宫移到墓地,配以檀香木身,按汉寿亭侯利益殡葬,这就是现在洛南的关帝*-关林.
  关公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他们虽未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三顾茅庐,请出诸葛孔明,连年征战,打下蜀汉基业.为后人所颂扬,并为忠义扬名.
  关林庙前有石狮一对,大门为五开间.前院东西各有*房八间;圆形侧门个一个;东边侧门内沿大门东有房五间,侧门外系管委会办公楼房区,二门为仪门,门额为"合元扬威"和王铎书"关林"二字.有门殿五间,殿前有铁狮子一对.从仪门到大殿之间,是清康熙年间,按帝王宫殿制度修建的通道,通道两边到大殿月台都有石护拦,间以石柱,柱上各有小型灵活的小狮约五,六个.月台上有龙首和凤尾柏各一棵,殿前院两侧有盘龙柱华表两根,上各有朝天兽一个.院中还有明,清以来石碑十数通,东西各有钟楼和鼓楼一座.大殿周围一公尺宽明台,大殿与卷栅*殿相连,*殿东有万历年铸造铁钟一口,西有大鼓一面和关公青龙偃月刀一口,高3.5米,殿门上额有"七壮嵩*",对联为"*汉表神公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河同流".殿内祀关公和大将雕塑像一组,殿门下部有雕花堆**文饰.
  中殿五间为*房或建筑,殿前有月台,殿额有"光照日月"殿中关公座像在木暖阁内,两边是关平,周仓,暖阁外两边各有木雕盘龙华表一根.
  后殿为五间寝殿,规模较小,始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门额是"忠义千秋"殿内两边是关公观<<春秋>>坐像,东边是卧像,(原来是坐,卧活动像).寝殿两边各有配殿三间,左为圣母殿,右为五虎殿.
  后院是关帝*,广栽柏树已八百年,满院*上*先郁郁葱葱,一派威严景象.墓前有御碑亭一座,龟负神碑,高4.8米.碑首有雕龙和九叠篆书"*封碑记"四字,有康熙加封关羽为"忠义灵武神佑仕勇威显关圣大帝",碑阴是康熙五年,十三省督察院御史,洛阳董笃行撰写的<<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记述了关公平生*迹以及封号建庙等情况.墓前左右有高大石狮一对.墓正中有石门,偏西有"汉寿亭侯"石碑是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秋)九月吉立.后院中间有石牌坊一座,上书"汉寿亭侯墓"后边另有石架一座,上书"中央宛在"下有供*放满石架内.上有横额"钟灵处",两边对联为"神游上宛盛仙鹤;骨化天中引睡龙",墓周围有各种石兽多尊.
  焚香炉为仿木砖砌结构,各面雕刻不同图案,为祭祀朝拜焚香的地方.派列于庙东西两侧的廊房,长90米,现在是"洛阳古代艺术馆"陈列着洛阳出土的石刻,碑记精品.
  戏楼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大门外对面的两层楼台,设计的特点是歇山式和后台的硬山式组合,再加以歇山顶,使观众可以从正面和两侧面都能看到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和歌唱的精彩节目.
  关林庙占地白余亩,殿房一百五十多间,碑刻七十多方,石坊四座,大小石狮一百一十多个,古柏八百株.另有龙首形贴耳铁花并对,腹面铭文为"大明王河南府洛阳县汝州卫军民等,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一日".此物系铁器长久保存完整的珍品.
  自古到今,每年正月十三日,为祭祀进香盛大庙会,会期洛南各乡村社火和不少远处来的,都有舞龙,斗狮和各种文艺节目,前来上供,烧香进行祭祀表演。主要的*还是各种社群都要换愿,庆祝丰收喜庆年。还愿一般是活羊一只,排队上供,轮到那一家,都是由执*牵羊到供桌前。主祭上供时,是把满杯白酒浇在羊身上,只要供羊遇到浇在身上的酒一扑棱,就算神灵收供,保佑全年事事顺畅。众人*呼“灵啦”、“灵啦”,全社人等皆大欢喜。有的羊可能神经感觉迟钝,浇酒它不扑棱,这就害苦了祭祀人员,认为是心不诚。所以都要千方百计,尽量达到目的。


龙门石窟
  洛阳市南十三公里的龙门,是东西两山对持,伊水从中留过而称伊阕。因古代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就是从伊河中游来,修炼有道的鲤鱼,到了龙门桥处。如能一跳跃过桥面,就可变化成龙,这就是“鱼龙变化”鱼跃龙门成龙瑞的神话故事。以后,也称上京应试的举子,跃龙门高中皇榜,把龙门神圣化了。
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魏孝文帝由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把山西云岗石窟的造像艺术带到洛阳。在伊阙龙门,开始了石窟的开凿,现在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到现在已经有佛龛两千三百多个,大小佛像十万多尊。可谓洋洋大观。
  龙门除了佛门石洞以外,还有东山的香山寺、白园(白居易墓)和龙门桥。
  2001年11月30日,世界遗产委员会讨论通过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后面我写的庆祝龙门遗产申报成功长律一首。

龙门世界遗产申报成功
阵阵轻风彩帜张,前年遗产报申忙。
中州圣地文明祖,河洛图书符号芳。
鲤跃龙门鱼龙瑞,禹开伊阙水流滂。
香山庙寺遮松柏,石室夺袍格律扬。
拱桥东西湖荡漾,龛坛岩壁释仪藏.
浮云颖颖蓝天渡,蓄坝清泉小艇航。
球系丝标微稳展,堤垂弱柳摆徜徉。
古阳书笔精优品,三洞皇图礼佛祥。
* 十灵塔阖域布,六寻卢娜领风光。
魏唐营造多朝代,信士师雕十万方。
奥国九时传快讯,中州日夜众欢腔。
奉先棚场连台架,观礼隔河设看廊。
舞蹈翩* 司马喜,瑶筝齐奏相容庄。
山红歌演飞天美,合唱激昂莲瓣祥.
内外友朋交电贺,诚心邀客共流*.


香山寺
  伊*龙门洛阳南,东山松柏*香山。其地幽静,刚刚整修一新,阶整风清,古朴典雅。山门上书香山寺,门联为:“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真乃*外*州。
  因为龙门东山,长满香葛,故称香山。香山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到唐代武则天信奉佛教,常到龙门进行佛事活动。在她称帝以后,一次率文武百官,来到香山寺。在由她亲笔提额“飞阁凌云”的石屋,命大臣各赋*游诗一首,以锦袍为赏,赐给诗*先成者。当时左史东方*诗先成,武后以袍赐之。  继之鸿*寺主*宋之问把诗呈上,武后看到宋诗文理兼美,而且颂扬*政,遂把锦袍转赐给宋之问。*而有了碑刻“香山赋诗夺锦袍”的记事。以下节录几联宋诗:“宿雨*氛埃,流云度城阙。河堤绿柳翠,苑树花先发。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群云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率凿龙------(节略16联)。吾皇不事瑶台乐,时雨来观农*春”。这此以后,诗风更盛,经过李白、杜甫、*一改魏晋以来三百年的颓靡之风。
  白居易为避牛僧*,李*裕党争罹难,力求外仕。于57岁(公元528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到洛阳度过他晚年的十八个春秋。他“从此香山风月夜,只应长是一人来”经常往来于香山寺,并于公元(831年)为元*写墓志得六、七十万钱。第二年他用这笔钱重修香山寺和疏通了伊河八节滩航道,受到人们的敬仰。
 说道白居易,不能不提新乐府运动,这是他直接发起的。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继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唐诗发展到千年不衰的境界。正是这香山居士在香山这十八年中,写出了多少光辉诗篇,激励着中华儿女。
  以后到金、元战乱,寺庙被毁。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25年)洛阳地方官员汤右曾等曾*重修香山寺。乾隆十五年九月建御碑亭,刻所赐诗碑文:“龙门凡十寺,第一属香山。自古才华地,当秋驻跸间。阙峰迎**,伊水俯潺*。始见人枫叶,霜前三二段。静宝暂周旋,兴怀每怡然。如斯看山逝,不改斯峰连。画意谁能貌,吟情*合*。虑输白少傅,已着祖生鞭”。
  1936年蒋介石到洛阳,曾和宋美令在此避暑,建有别墅楼一座。“文革”时期,扬成武将军曾在寺中避居。
  站立前院,翠柏掩映,空气清新,展目眺望,横桥卧波,伊潭碧流,尽入眼底;西山千龛万佛,庐舍娜瑞气笼罩,满目盛景,使人流连忘返。从钟、鼓楼、天王殿,拾*而上,步入罗汉堂,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慈悲为怀。往北是古石室两层缩型,再向上踏横阶,经小桥,渡一池放生水,飘上月台,大雄宝殿雄持。南边上几层石阶,有乾隆赋诗刻碑的御碑亭和他的石雕坐像。东面下边是蒋介石避暑楼,楼西南是清。康熙重建香山寺的开山祖主持僧*云的衣钵塔。在大佛殿后面,已开始建造被毁的九老堂,这是香山寺的又一重大工程,以后又可显示白少傅和老友们相聚诗会的趣*。


洛阳八大景
  洛阳这个古都,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很厚,范围犹广。以洛阳八大景而言,都显示出山川之美,历古代千年奇妙景色,清人耳目。你若亲历其景,必然是流连忘返。
-金谷春晴或金谷琴声
  前面《金谷园》做过介绍,在孟津县宋庄乡,凤凰台村东南里多地,为晋金谷园址一带,春天的晴朗天气分外宜人,当时也借助金谷园的古老园林的声望,每逢春天游人到此是晴空碧野,谷水流淌,*木葱郁,可谓佳境。到了秋天,满谷金黄,轻风吹拂,琴声四起,荡耳悦目,真是人间仙境也。
二洛浦秋风
  洛浦秋风,它处于优*的女儿*妃的《洛神庙》(前面已介绍)如的洛河北岸。因庙正建于洛神庙沟(现洛**)沟口,在夏天你如果来到这里,就有习习清风,颇觉凉爽,因而成洛浦秋风之景。
三天津晓月
  在洛河上现在牡丹桥以东不远,唐朝建有天津桥(经发掘探明)。在月明风轻之夜,徘徊桥上,仰望太空,皓月流光,五脏六腑为之一清。凌万顷之茫然,有羽化而登仙之感。唐朝骆宾王有诗:“美女出东临,容*上天津。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水下看妆影,眉头尽月新,寄言曹子建,*是洛川神。这里的人情、风景也确实迷人。在现在洛阳桥双桥一东还有一孔桥眼上建有一四柱亭,中竖一碑。这是民国时建*“*森”桥熟*建碑*,当时为补天津晓月之缺。
四铜驼暮雨
  在现在的老城东关通巷街原为铜驼巷(前面已经介绍)。只是唐以后“丝绸之路”湮没,而成为“铜驼陌上思前*了,落日未闻牧笛声”。更有明代沈诗的《铜驼暮雨》:*斜深巷傍铜驼,独立经逢暮雨何?平甸恨沽胡野马,荒湮泣老汉铜驼。苔侵暗砌飞萤火,云压颓墙湿女罗。陌上近来无*孟,低头暗暗涕如沱。这首诗的意思是:在这狭窄的深巷里,孤独的铜驼又逢到傍晚的大雨。在那千里草地奔驰着自负的野马,已无丝绸之路上铜驼的用武之地,年岁久远之铜驼,只能在荒草中哭泣。这里草丛中晚上飞着萤火虫,乌云细雨淋着颓墙上垂丝植物,但是要想拯救铜驼,并没有像*孟一样的救世主,铜驼也只有两眼流着雨丝在痛苦流涕。这就是铜驼暮雨的真切函意。
五马寺钟声
  马寺钟声在前面《钟鼓楼-马寺钟声》中已经写过。
六平泉朝游
  平泉山庄在龙门南两公里向西拐再走约五公里。那里是唐朝穆宗时重臣李*裕的别墅园林,当时修建的规模宏大,广植花卉林木,异常秀丽风光。那里有山泉,虽在土丘小山之上,而下有一潭,水波荡漾。并且在每天清晨,水面有一层凝油,映日灿烂,波光粼粼,人们多往游览,称为奇景。今日遗址,只有土丘,山泉,潭水,尚未修*。但*地系在居民村外,空气清爽满野,庄稼青绿。
七龙门山色或龙门三色
  龙门山色是市区隔伊洛河观望伊*以东,龙门山的景色。在上午或下午阳光斜照,山体或因山岩突出,或着洼陷的光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颜色,煞是好看。也有说是反射光呈红,兰。灰三种颜色成为龙门三色。当然,一般都走进龙门景区,看到两座山头,伊水穿流,形成松柏成林的伊*,绿韵漫映。等到半晌,艳阳斜照山水,汇成绮丽景观,而成龙门山色。
八邙山晚眺或邙山晚跳
  邙山晚眺,是在唐朝洛阳鼎盛的时候,入夜以后,由于城市灯光灿烂,夜市辉煌,可在邙山上浏览,如见“海市蜃楼”,别开生面。也有*是:邙山晚跳是在夏秋下午晌半,地面上因湿气蒸发,如果横看原野,蒸腾波纹,微风轻袭,犹如万马奔腾,浩浩荡荡,非常壮观。
  以上洛阳八大景在唐末已残*,周世宗显德元年命留守武***之。宋仁宗景佑六年。


九龙台——勒马听风
    在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间,刘备以金蝉脱壳计,离开曹营,占据徐州。曹操带兵前去征伐,攻陷徐州。刘备逃往河北,投靠袁绍;关公保着二家皇嫂,被俘到洛阳。当时,关羽和刘备的二位夫人被困于小土山,经曹操大将张辽从中劝解,关公承认只是被俘,并不投降。以后,如果发现大哥刘备去处,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前去投奔。因为曹操仰慕关羽“温酒斩华雄”和“三官战吕布”,是一位盖世英雄,虽然他受困被俘,还是以礼相待。
    由于这次关羽被俘到曹营的事情,促成了他对二位皇嫂礼义相护,从不懈待,夜侍观春秋的英名;并且,以斩颜良解白马之困的壮举,报答曹操对他的恩德。
    因为关羽和二位皇嫂在曹营日夜挂念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这一天关羽为了探听消息,骑马来到?河东岸。看到曹操正在九龙台上点兵,他就勒住战马,想听听风声(曹操的军事情况)。后人为纪念关公的忠义,就在这里盖了一座庙宇,叫勒马听风,供奉关公。这就是现在勒马听风?的由来。解放前庙址位于?河区体育场附近,原为一河边高地,高台边还有古槐一棵,庙内有关公勒住战马,作听风姿势的塑像,解放前这里曾是一所村办小学。
    当曹操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这时袁绍大将颜良困攻东郡太守于白马,他就巧使妙计,调关公前去会战。不管颜良和关羽谁杀了谁,都要破坏袁绍和刘备在关系。但是关公只是为报恩和离开曹操,就一马当先斩颜良于万军之中,解了白马坡之困。曹操为关羽请战功,皇帝封关羽为汉寿亭候。
    这时,关公知道了刘备在袁绍处,就向曹操提出前去寻史。虽然有言在先,曹操还是推妥。关公这时却不再等待,挂印封金,保着二家皇嫂,出营而去。曹操听说关羽已经出城上路。为顾全大局和信誉,只得前去送行,以显关爱之情。他追赶关公到中途,进行挽留,关公却是执意要走。曹操无法阻揽,只得卖个人情,赠给关公战袍一件,想让关公下马领授。关公恐怕有诈,就用青龙偃月刀,把战袍挑了过去。这就是关公“挑袍”的故事。这样曹操看似已经同意关公前去找刘备,却不发给通关文书。所以,接着又发生了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给后人留下了英勇的事绩。
    九龙台是曹操的点兵台,它前面的广场是演兵场。地址在?河西岸,九龙台街路南,市第三建筑公司第一分公司场院中。原来是一座高台,有台阶百级,占地约5000平方米,外面砖砌,内用土夯实,有长长的砖台阶。上面建有三,四进殿房,院舍,戏楼等,跨院有水井。如果你去过开封的龙亭,它们基本相似,只是九龙台上的殿房没有龙亭那么庄严华丽,台子高低却差不多。解放前是戒烟戒酒的地方,上面有一茶馆,有人住着。
    在解放战争中,据守洛阳的206师师长邱行湘把九龙台挖成防御工事。由地下直挖到上面,全部挖空,分修了碉堡,能上能下。所以解放洛阳战役一打响,解放军头天晚上就俘虏了敌人哨兵,攻到了碉堡上面。但是找不到入口,只得又退了下来。一直到洛阳城都攻开了,才解放了九龙台。
    九龙台前面在解放前是一片乱墓茔地,整天都是阴森森地,周围都是耕地,还有不少菜地,种满了讲理稼。解放以后,因九龙台在战争中损坏严重,在建设过程中被全部拆除,遗址现在也无痕迹。
 

三立侯庙
  在东关大通巷的北头,朝南的大院内,现在是二十四中家属院。大院东部,过去有一座三立侯庙,五间大殿。殿内供奉着三尊塑像,他们分别姓葛、姓唐和姓周。他们是合伙做买卖的商人。为什么要建庙、塑像供奉他们呢?他们的事绩,实际是一句话“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是古往今来,合伙经营的核心问题。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兴旺发达。香港一位企业家说的好,只有让别人能赚钱,自己才能赚钱。这是企业的互惠经营哲学。
    葛、唐、周三个人,互无猜忌,都能赤诚相待,买卖就一天天发达起来,没有几年,就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贾。但是,他们始终相互信任,推心置腹加上经营有方,赚的钱越来越多。他们的经营活动,从无赔过钱。以后三个人都说:赚的钱太多了,愿意做一次赔钱买卖。商量以后,他们开始盖房子,买黄土装进去。这样,就不会再赚钱了,还可以让穷人运土有些收入。他们盖了成片成片的房子,每间屋都装满了黄土。岂知这时候,皇帝雨后要出巡,满街泥泞,要黄土垫街,经过几天大雨,那里也没有干土。所以,千家万户只能来买他们的干土。这又给他们赚了不少钱。因而,凑成了这“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地千古传闻的美名传话。
    古时候的人,性格朴实憨厚,比现在的人要诚实的多,做买卖多是平时经销,年终收帐,讲求信用,是千百年来的老规矩。那有今天的三角债,钱到了谁手,就成了自己的。在物资交流瞬息万变的今天,那个企业不销售?一般情况,总是要有赊销,要有债务。经营者只有能顾全大局,不造成呆帐,才能把生意做活,流通领域才能繁荣,国民经济才能发展。
    商业道德有两方面,一是对内要赤诚相待,二是对外要一言九鼎。当然债务可以诉诸法庭,不过,这只是无可奈何的归宿。我们现在正走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业道德至关重要。要繁荣经济,就得有“三人一条心”的相交赤诚。当然市场和诈骗有一定的关联;经营不善也会有破产,那是法?的事,但是决不能由其发展。
   

老子故宅——孔子八周问礼
    老城东关?河东边的市第二十四中校园内,有一老子骑着青牛的雕像。原来就在这南边的院内。一处古旧的房院,大门上有两条石刻雕龙,是老子故宅。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春秋时莒县(河南鹿邑县)人。他是东周敬王的守藏室之吏(管理典藉、图书的官吏)。因周室衰败,他年纪渐老,先是修炼在洛阳邙山翠云峰“上清宫”。以后他骑青牛西去,在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因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然乘青牛而过也”。他执意邀请,老子为其写下《道德经》五千言。以后出函谷关西行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寻吾”。
    老子主张“无为而活”但是他具有积极地辩证思想。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世上千变万化的事物,都是从最简单的道理(基本规律)推演出来的。这对今天生物学的演化,从基本上是静止的,形态与分析的学科,发展到动态的,演化的,定量的学科,甚至对研究生命本质问题,都是一个指导。(根据有关科学研究)
    公元前五百年,孔子从鲁国(山东)带领他的一部分学生,开始了为时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活动。因此他他对各国当时的国情有所了解。但是,他的政治主张比较保守,在漫游中虽竭力推销自己,也由于各国执政人员的钩心斗角,始终未能实现从政生涯。他到东周都城洛阳,问礼于老聃。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矣,独县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架(坐车),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不切实际的志向)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以告子,若是而已”。在孔子辞别,老子送他的时候,又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莫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这段话是说他已经老了,他知道君子在得意的时候,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不得意的时候,可以闲庭散步,平时要虚心,积德似愚,不要骄气凌人,作不切实际的的幻想。
    在现在东关大街东头,路北有高3.056m,宽0.192m的石碑,阴文雕刻:“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碑立于清雍正五年(1728年)是当时河南府尹张汉与洛阳县令郭朝鼎重修文庙时所立。
    这里再说当年孔子入周问礼的另一些事情:孔子在洛阳进了后稷庙,有金人焉,三绒(用绒布封盖三层)其口,其背有文字说:古云慎言之人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有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纲罹;毫未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源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之,人皆?彼,我独守之,人毕惑之,我独不徒……江河虽左长百川,以其卑也,无道无亲,当与亲人戒之哉。这段话是古代规劝世人的言教,说话要谨慎,办事要谦虚,待人要仁爱,不能跟着别人趋事附势,昏头昏脑。要善待别人,为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做出点成绩,才能为人们所理解。
    孔子会见老子以后,回去对他的学生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他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它们可以用网箭对付。老子龙也,我无法了解他的青云之志。这次老子和孔子的相会是两大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相互交流,老子以“道为基石”,孔子以“仁为核心”。因为当时社会正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社会的战乱是必然的,他们都看不贯。孔子曰“吾道不行,乘筏浮于海。老子则干脆,弃世而去,西行以后无音讯。
    孔子以后成了三千群弟子的师长的教育学家。他的学说成了后代封建君主的“活世法宝”他本人也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君”。老子以“道”为本源为辨证学说,对今天和以后有启迪和影响。但是以老子为鼻祖的道,是一种宗都信仰,应慎重从事。


?河书院——县学
    ?东书院在东关大通巷北头,二十四中家属院内。原为一座四合院,前庭为门楼所代替。现在还有后庭房三间,东庭房三间。因为书院和老子故宅同在一个大院内,比较有名。它是官民合办培养年龄较大学生的学校。当时在洛阳所设立的十所书院,皆仅有其名,惟?东书院现在还有原来房舍六间,早年培养学生不缀。原来书院内供奉有孔夫子、伯禽、子思三尊塑像,明嘉靖时毁坏。清康熙三十七年重新修建,由知县龚松林题“?东书院?门额匾。
    县学原在老城内县署西南,明万历三十四年,因建福王府用地,知县在东关天隆岗(现在夹马营路南头路西,中州东路以北)新建学府。明末毁于战乱,清顺活六年修复,雍正八年知县再修。因为县学是县政所办,除生员讲学以外,还要处理有关县内社会风化,文化及道德忠孝等事务。县学中建筑有大成宝殿,是供奉孔夫子的地方。东西两庑各五间,?门三间,??星门三间,圣城关门三座。明伦堂(有关人伦道德讲理的地方)三间,克已斋三间、复礼斋三间、会馆堂三间,视牲厅三间(摆设祭品的地方)。另有射圃、学仓、学田一顷四十九亩。
    过去说考取秀才为进学,就是进入县学为县令的生员。他们没有收入,因此都说是“穷秀才,富举人”。当然,有些秀才可以到塾学里当先生(老师)搞教育工作。等到开举人科考试,前去参加。
    书院开始于唐玄宗开元六年,设丽正书院,为当时封建王朝学、文编刊、雇问,应对机构。到宋代成为学士讲学,学术活动的地方,当时有如登封嵩阳书院形式的四大书院。到元代各道、州、县已都设有书院。明清时期,更是大量增加,已成为青年学习,举业之所。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全国都改书院为学堂。
    县学内还有崇圣祠、名宦祠、乡宦祠、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奎光阁(供奉魁星)等。洛阳县学中除供奉孔子等诸夫子外,还有周敦颐、程颐、程颢、张戴、邵雍、范仲淹等宋代的理学人士。
   
大石桥
    在老城东门外与东关相连,跨?河有一座大石桥,原名叫广济桥。现在大石桥东头南边还有建桥石碑,记载着大司礼总督东厂黄公龙山的建桥事迹。
    因为?河发源于孟津县最西部的横水乡的邙山深处,流域面积大,加上沟多坡陡。虽然平时只有一些泉水,冬春季节,泉缩水微,人们举足可渡,因称为小?河。一到夏秋暴雨倾泄,洪水发于群壑漫岭之中,水势汹涌,滨河者?危之。明嘉靖丁已年(1545年)七月,水涨的特别大,平地水深过丈,原来有三孔桥眼的石?桥,被水冲毁,东门外一片汪洋。所以洛阳人都知道?河是“牤牛犊水“,下猛雨就涨。现在的新街,就是因为这次水定以后冲毁了街道房屋,重新建房修路而成的“新街”。
    黄公在?河上建桥也是在这次水灾以后四年,见到知府谋重新建桥告示而筹建的。黄公系各阳东乡龙虎滩村人,在朝作官,是嘉靖皇帝的心腥要员。所以,平常所得赏赐颇丰。听说家乡建桥,他知道“修桥铺路当面功”和为社会办好事是积德行善的行为,可以荫庇后代子孙,造福一方。他当即筹集银两,派其?总管修桥事务。
    这次修桥吸取上次所建石桥规模小,桥洞少,河水暴涨流通不畅的教训。经过考察,把桥洞设计为五个大桥眼,中高三丈,阔三丈三尺,长二十五丈,桥两边设有石栏,工程进展顺利,大桥很快落成,一直用了四百多年。现在我们知道,在?河下游造桥 ,需要在小河上建大桥。所以过去只有像黄公这样的人物,才能筹集钜万资金,加上用人得力,设计有方,才能造就为此宏伟的大石桥,功及千秋。
    大石桥原来还有一处奇观,鲜为人知。在它由东向西数,第二孔桥拱,过去是从河边过往桥下的小路(中间桥眼是河道,平时流水)。在这第二孔桥洞下的路上经过,总可以看到拱卷上的方形石块中,有一块在慢慢的下附,有时可下附出一块石方的三分之一。它不是固定的那一块石方,而是此上彼下,不一定那一块石方下坠露出来,日复一日,不停地上下运动,形成奇观。究其原因,我考虑实情,因为桥上是大道,旧时的牛马车辆值得阳铁轮,由桥上通过辗压震动,形成桥下的石方相互摩擦,彼此挪动,造成不规则地上下运动,而出现这种奇特的景观。
   到1944年日本鬼子进犯豫西,洛阳的大型桥梁,遭国民党部队炸毁,大石桥中间的一孔桥拱,也被炸断。到解放后的1950年,政府从新修建恢复了通行。二孔桥拱也进行了加固,再加上近些年车轮都成了橡胶轮胎,桥上只承受压力,不再发生过往车辆的轧砸震动,前面所述的奇迹,就不会再出现。


南关校场——花园
    在老城南关有校场街,这是明、清时代演练,应试比武和典兵的地方,原来有演武厅和场地。那时候有文科考试,考场;也有武科考试和考场。地方上的武试,可以达到武举,各地举子可以进京,参加状元比试。
    清朝的地方武试为三年一次,由上级派来主考官主持。在洛阳,有一次一个参加应试的生员,应试的时候,成绩比较出众,但是,结果确没有中举。因而这个举子在主考官离开洛阳的时候,拦住了他的马头。提出“骘石起,马步八,为何不中找魏金花?”这是说主考官不公,要让他说清道理。但是,主考官却撇开他的考试情况不说,而强词夺理说“我是中命的”。以封建的宿命论来为自己开脱,使魏金花无从寻衅,只能不了了之。
   民国以来,校场,演武厅都派不上用场,这一大片空地,遂改为花园,就是现在还有的南关花园,虽然其规模与王城等大公园相比,相差太远。但是在解放前的洛阳,还是独具规模,一花独秀的。
    不过,校场在现代化武器枪炮出现以前,确实是很受重视的。是一个府城的防护,保卫、巩固流话基础,地位是独具特色的。
   
药王庙
    ?河民族路东头路北三乐食品厂家属楼区,春芽幼儿园中,是原药王庙遗址。现在还保留着原山门一间,两旁是看戏的看棚改为廊房,每边各三间。大门前有台阶宽两米,院内有古槐树一棵和桐树一棵,绿荫遮地,幽雅安静。
    药王庙原来前殿三间,殿前卷棚三间,卷棚内有铁钟一口,重一千公斤,悬在八尺高的钟架上。是雍正年间铸造,钟上铸有“风调雨顺,太子千秋”八个大字。前殿中间为黄帝,右为药王孙思邈,左为药圣头慈藏塑像。黄帝像前有药王跨虎捋龙神龛一座,放在玻璃方盒内。后大殿五间,内祀三皇塑橡及十大名医,和古今受崇拜者的木牌位。前殿东厢有厨房五间,大门外,庙前有高台戏楼三间。
     庙内前后殿门等处有楹联四副。
    1、上联:伏羲氏造八卦才分阴阳,
       下联:辨南北传后世不迷方向。
    2、上联:神农氏?千草救急偏方,
       下联:分五谷治百病普济群生。
    3、上联:轩辕氏造成衣才分男女,
       下联:有君臣制法律治国安邦
    4、上联:药王唐代名医称高手,
       下联:朱熹宋朝理学须知心。
    解放前庙内驻扎东北军的军邮局。据说,庙内的两座前、后大殿,是二十多年前拆去,准备移地再建,但未能实现。
    农历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庙大会。因为这会是麦收前的最后一个庙会,四乡农民,为要配齐收麦用器具,生活上在农忙中所需的物品,不能再往后拖了,所以赶会的人很多。从前,庙前会期,还有大戏,所以每年这里总会有一次热闹的盛会。

古唐寺
    古唐寺在市东郊,由三一0国道向东过焦枝铁路立交桥,向南过陇海铁路桥涵不远,有一唐寺?村,古唐寺就在村中。在解放前古唐寺的门前,是洛阳经孟津过白坡黄河渡口去北京的官道,系交通要道。只是在建310国道和焦枝铁路以后,才成为交通不方便的背地方。
    古唐寺原建于唐高宗年代,原名福先寺。地址在洛河北岸的塔湾村。因为寺内有一高塔又在洛河边上,不断被水冲刷,形成塔湾村。寺庙也受到河水冲刷,到了明代,塔和寺被洛河泛滥冲毁,人们才将这古唐寺适到现在的地址。这座福先寺被水几次冲毁和修建,因为它是唯神论时代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受到历代皇帝所重视。
    原来寺院为五重殿堂,供奉着菩萨,观音和历代忠臣,还有为来和十八罗汉,这些都是人们在那个时代认为可以为群民解除心理上忧患的坚强支柱。
    现在寺院经过修复,山门已恢复过去的式样,大门外两边墙上有哼、哈二将守护,门外月台上有基座二米高石狮一对把门。大门上门额为“福先禅寺”,月台前有五尺宽的六级舌陛。大门殿三间为弥勒殿,和大门共用。二殿为观音殿,两侧各加宽一米,门额为“观音殿”(是佛历二五三八年贵阳人题写)和大门殿一起是1993年重修的。殿前有六级台阶,两侧各有碑一通,左边石碑刻“所过着化”四字;右边石碑刻有“所存着神”四字;碑下边有“张佑民等人所立”。(张佑民是吴佩孚的参谋长,他们整修过这所寺院)。现在的山门殿、二大殿和廊房十二间是前些年白马寺主持海法大和尚和莲池海会倡导筹资重建的。
    三殿为白衣大士殿,现在只剩殿基。白衣大士是送子奶奶,为会是计划生育年代,白衣大士真可仙班修真养性,享享清福,另谋职业吧!不要再为多子多福的事操心了。四殿为接引殿,殿内刚刚塑好的立像菩萨。全殿大体保持原来模样。五殿改为莲池海会,重新修整,另有用途。
    对于古唐寺为什么大门向北开,传说是原庙址在洛河北岸,寺中有一座高大的佛塔。年深日久,洛河北滚,河水泛滥不断冲刷,逐渐浸入古寺,直至塔倒寺毁,重新修建,才迁到现在地址。佛主为保护不了寺和塔,保护不了村庄和百姓,还得迁移寺院。如来自觉汗颜,更是忿恨和懊恼,传谕群民,把山门此开。
    古唐寺是唐代高宗李旦和武后新建,到公元693年以后,印度人阿尔真那等僧人都曾在福先寺译过佛经。建成寺院的时候吴道子曾在寺中作“地狱变象”壁画和武则天亲自为福先寺撰写“浮图碑文”。山门殿院内门上,现有日本友人高野山先生书写的“福先禅林”额匾,以显中日民间交往的和平友好。

白马寺
    东汉明帝在永平八年(65年)的一天夜里,梦见了一个高大的金人,脖子上有一圈耀眼的光芒,看来十分庄严。第二天他在朝堂上讲给众大臣听,可是谁也说不出这个梦的所以然。只见早已信奉佛教的楚王刘英,说是皇上梦见了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如来佛。
    佛是佛教,是迦毗罗卫(今天尼泊尔境内)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他姓乔答摩,名叫悉大多,大约公元前565年出生在释迦族之家。父亲净?王供养他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但是,悉大多自幼聪颖,他看到世人的苦难,一心想解脱人世间生老病死的痛苦。在二十九岁那年,他离开双亲,妻儿出家去修道。他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了七年,最后终于大彻大悟,进入了至高无尚的精神境界,成了“佛陀(觉悟者)”。以后,他到印度恒河流域去传教,召收信徒,从开始的几个人,很快就成了印度全国的一大宗教。
    佛教的教义是因果极应的“轮回”学说。他把人的生、死、阴世、阳世说成是一大轮回,不停地转动,生死经过轮回转世。这要按其生前所干的善事或恶事,定转世后的福或福以及社会位置。或为人、或为仙、或为禽畜。这就把人在世间,要积德行善规范在帝王的统治之下。所以,在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就把佛教定为国教。
    汉明帝一听说佛教的盛事,就派大臣蔡?和秦景带着人前去天竺国(印度),请来了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位圣僧。他们还带来了一批贝叶经(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同蔡培、秦景一同来到中国。他们到汉朝以后,受到明帝的热情接待,对明帝讲了佛教的兴盛和教义,都符合加强封建统治的专制制度的需要。
    明帝为得至宝,大力提倡,让二位圣德把贝叶经译为汉文。开始他们住在汉朝国宾馆鸿胪寺。以后,在二位圣僧提议下,在东汉都城洛阳,按照印度佛寺的式样,结合中国民俗,由朝廷出资,调来有名工匠,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叫白马寺。因为从印度驮贝叶经的马是白色的,这座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成为白马寺祖庭。
    现在白马寺进行了扩建,原大门外新建院落,绿草茵茵,风景如画,紧连齐云塔院,高架浮桥,景绩相映,别有情趣。寺内前面又建一跨院,内有佛殿,精塑佛像,值得旅游佳宾瞻仰、参拜、舒展心胸。
    在白马寺兴建十年后的五代,有广东人?武王,在白马寺以东又建精舍一区,名为东白马寺。同时造木塔(浮图)九层,高一百余尺。但是,在一百五十年以后,这座东白马寺与木塔同时被大火焚毁,仅留遗址,一片瓦砾堆,杂草丛生。又经过五十年,往来者视之,莫不叹息。以后,有彦公大士者,来自?河之北,看到这一片废墟,傍徨不忍去。遂筹资金,雇工匠,一时帮忙者云集,四方人士损款,很快已足使用。在原来木塔的基础上,建起砖塔十三层,高一百六十尺。工程完工以后,有丐中浮者记录了这件事。此中浮者系?武王第六代孙。完工时间在元大定十八年五月初八。这座塔就是现在耸立于白马寺旅游区内的齐云塔,已有八百多年矣。
    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之一。现在洛阳老城东大街的钟鼓楼已修建完毕,基本恢复了原建筑规模。古钟已吊挂到原位,只是缺少了草龙(实际是白马寺和钟鼓楼两钟的频率已不相同),不能相应共鸣。等到我国的冶炼业能结合音频科学发展,不是过去的巧合,而是自为地铸造两钟频率相同。就能够重新听到马寺钟声的古景再现。

钟鼓楼——马寺钟声
    现在老城东大街,有过街门洞跨街建筑,就是钟鼓楼。是古代和现在放置钟鼓的地方,是过去没有钟表时,敲响的“晨钟暮鼓”用以报时,庆祝或传达信息用的。这里刚经过修建,钟吊挂在新建楼房内的钟架上,鼓放在鼓架上。这口钟就是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城内的钟,它和白马寺的钟系共鸣钟。只要白马寺的钟敲响,鼓楼上的钟也会同时响起;如果鼓楼上的钟敲响,白马寺的钟也会同时响起。人们传说“钟鼓楼上吊钟用草绳扎紧,它实际是一条草龙而有灵性。以后,中华受外国侵略,草龙被洋人以宝物盗走,“马寺钟声”才失去了原来的神奇,成为美丽的传说。
    现在科学发达,我们可以从物理学中的共鸣现象知道“马寺钟声”也是一种共鸣现象。但是,在古代两口大钟的声波,频率能够相同,这种巧合现象,也是很不容易碰到的。所以“马寺钟声”就是在现代科学发达的情况下,也不容易作到,如再有巧合,也是奇迹,也应属于洛阳的八大景之一。
    和马寺钟声同类情况的还有洛钟(指洛阳宫中的钟)。南朝·宋·刘敬叔《异宛二》中记载:山西有一人家,他们有一铜盆,早晚都会自然鸣响,和有人敲的一样。而问张华,华曰:此盆与洛阳宫中的钟,宫商相应,宫中早晚撞钟,它也相应响起。你们可以用错刀,错一下铜盆,就不会再响了。这家人就用错刀错了一下自家的铜盆,以后,它真的再也不响了。(张华是晋朝范阳方城人,字茂先。官至司空,强记默识,博学多闻,当时推为第一。著有《博物志》。
   为适应大旅游形势,今年在洛阳老城建成步行街的同时,钟鼓楼也行了整修,在原高大方形的基台基础上,重建了三间二层重楼。下层楼房周围有走廊和二十根楹柱,基本上恢复古色古香的式样。台基周围除街道外,都与民宅脱离,留有间隔,再现了明清时期原来的建筑格式。

打春(立春节)
    冬去春来,这是一年四季往复的规律。在冬天凛冽北风,滴水成冰的严寒,人们的活动很不方便,体质也受到压抑。一旦“大寒”过去,“立春”降临,人们将可沐浴春风,荡漾于花的海洋。所以,人们对立春这个古老的时令节日,都是热情的欢迎。一百年前,在立春这一天,都要以盛大的仪式,欢迎春天的到来。“二月堕霜发上亭,土牛今天却鞭春”。这一天,也是迎春节。
    在?河区共和胡同,街东面高台地上的春场街,过去是“春场”(是立春那一天,举行迎春仪式的地方)。在“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穿公服,帅绅者,吏役鼓乐出迎春牛(就是塑造春牛)和芒神(管理播种的神)等。到了“立春”这一天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牛于东郊。这一天洛阳地方官员,都要穿吉服,到春场去进行迎春活动。由春官主持,摆好香案,酒果祭品。各执采杖,在芒神、春牛和挖好园形坑洞的地方,静心等侯春的到来。
    “打春”的具体情况是把鸡毛竖着放入预先挖好的有一定深度的约五公分直径园坑洞中。立春时刻以前,因地面上寒冷的气流压向地下温度较高的地方,鸡毛在坑洞中不会动。立春时刻一到,春气一透,洞中鸡毛受到地下阳气上升的推动,就会慢慢摆动,飘出洞外。这时春官主持开始祭拜勾芒神,正官击鼓三声,环绕鞭打土牛三次,是谓“打春”。宣布这一年春天到来!春耕从这时候开始。鞭打春牛象征督促耕牛快一点耕好土地,使这一年得到丰收。用鸡毛测试“立春”的时刻和计算的时间一般都是相同的,这说明,很早以前,中华古老测 算天时的标准是相当科学的。
    宋·陆游《春日》“老夫一卧三山下,两见城门送土牛”。在我们发行的农家历中,过去有“春牛图”和赶牛顽童,他名叫“要?(偕音),据说他是汉光武帝的儿子。
    我国有“葭菜候气”是一种测量地气的方法,是用芦苇内膜放在音律管中,埋在地下,露出管孔“看葭莩飞灰”的方法(试验比较困难)。实际《史记·月令》载:孟冬气至则应钟之律应”。《史记·律书》对十二律的解释多涉及阳气和阴气。如对一月簇太(太簇:是正月的别名)。《吕氏春秋》载“太簇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可见古人早就认为地下有阳气或阴气存在。这和我们的“打春”理论,基本一致。

吕祖庵
    吕祖庵在邙山上三一0国道上,去孟津长华公路的东边,庙门东向?河,位于几丈深的土崖上。从前门外的古槐已经塌陷到崖下,几十年前,这里还是山青水秀,游人如织,庙北有百级台阶,可以下到井沟底。下面有?河流淌着,青少年可以在?河里摸螃蟹,草丛中扑蝴蝶。田地里春麦,秋谷,遍地青青。现在,确实是冷落不少。
    吕祖名岩字洞宾是唐文宗(公元837年)开成二年进士。以后他进行修炼全真道,号纯阳守,成为全真道北五子之一。是有名的八仙过海的成员之一,他身背宝剑,骑白鹿,漫游天下,宋微宗封他为妙通真人。
    吕祖庵的山门座面向东,山门上有“纯阳洞”门额;门联是“乘白鹿负青蛇绕遍天地;寡私欲清心田尽在壶中”。因门阶前十米外是?河深沟,东眺北望是逶迤邙山,秋绿原野间点缀着村落;南面则是市区风光,楼房,烟囱,鳞次节比,阵阵清风因袭,别有情趣。
    上台阶,大门门洞一间,前院有八百年古槐两棵,挺拔虬技,显出中州故地古世苍桑。大门两侧 各有殿房两间,每边有八仙中的四位,慈眉善目,各执法器,行、坐以论道。大殿为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创建,殿内有吕祖塑像,和蔼飘逸,为人间善恶煞费苦心。前殿院南墙壁雕画是“老子出函谷,受关令尹?清,著《道德经》五千言,北墙雕画是“纯阳子驾黄鹤腰斩黄龙”。
    后殿三间,两旁各有耳房一间。殿门上有”蓬莱仙境“匾额,是吕祖父母受万民供奉的大殿。这是其他寺庙所没有的。只是这纯阳洞道观中独具的特色,也是道家可以带家出家的特色,更显父母以子成仙而受到尊崇。门西边的对联是“风吹雀巢两三子连?及第;雨洒猿六众绪猴载露朝天”。
    洛阳牡丹甲天下,它有着悠悠千万年的渊源。因为在洛阳邙山上,自古就生长着满山野生牡丹,它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它对内科活血化淤,对外科可消毒治疮,这是花根被称为邙参的珍稀药品。以后牡丹经过人工栽培,其花茎越来越大,颜色越艳越美,成为古今人们的观赏佳品,世人称洛阳牡丹甲天下,现在已经享誉国际称颂。
    吕洞宾在邙山修炼的时候,常在山间行走炼功。这里有一棵万年丹树,经过日月精华的因袭,风露雨霜的滋养,已成花仙人体,两相经常相偶,情衷意近,吕洞宾度之以道,交往日深,村里相传,产生了洞宾戏牡丹的佳话。
    还有一则涉及洞宾牡丹的传说:有两个年青人,去吕祖庵参拜,姓张年青人问吕祖是什么样仙长?姓李的青年人说:你不知道,这就是八仙之一,洞宾戏牡丹的吕洞宾。说着千方百计,两人已到庙中,每人求了一枝签。姓李的青年拿到签一看,就傻了脸,原来签上写着“我戏牡丹人人知,你戏你嫂谁人晓”。他莫明其妙,赶紧回家问他母亲,是怎么回事?他母亲说:他原来有个兄长,从小订过婚 ,以后亡故,经双方父母同意,等他长大,把他哥从小定过婚的媳妇嫁给了他。却成了一则趣闻。

三井洞
    洛阳的十二小景之一,是“飞仙洞古”。明朝,张美谷写的一首诗《洞古飞仙》“古洞避尘烟,??近水边。洞天会万有,洞顶出飞仙。鹤舞云连树,丹成雾接天。飞腾元景在,谁能悟真篇”。这说的是吕洞宾度贺仙姑成仙的故事。这里就是三井洞,位于东车站东新安街东头,?河桥北,十一中校院内。前几年,为盖教学楼,已全部拆除。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邙山上修炼。有一天,他在邙山下的?河边上碰到一位村姑,满腔透着灵气,生就一身道骨。他知此女可引度入道,超脱凡尘,就留意诱导,不断接触,进行点化。这个村姑姓贺,是现在铁路桥北,上?村十方院街人,有一天他俩估一孔砖砌大窑前相遇,相邀到洞中聚谈。可以说是“道相近,志相和,就这样他俩不断来这洞 中论道修炼,日久天长,不免被人看在眼里,有所非议。时间一天天过着,日久,姑娘的父母家人都知道了他俩进入窑洞的事,认为这是败坏门封,有损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就在暗中查看。
    这一天,八仙之一的另一位兰采和来访洞宾,就同去洞中引度姑娘。在这时,姑娘的父母已经知道,便约定族人,在他们进入洞中以后,便运来柴草,把?门堵死。点着了火,要把他们三人烧死在洞中,以免被外人说三道四,跟着丢人。可是,当他们等火烧完以后,进入洞中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大家觉得奇怪,明明看到进入洞中了三个人,为什么没有了?有人发现洞顶有亮光,当他们抬头向上一看,只见窑顶有三个可以冲击去人的等距离园洞,才知道他们浊从洞中逸出。这才悟出了姑娘是在修炼,得到这一把火相助,已炼成正果,这就是贺仙姑得道的故事。以后都称这里为三井洞,洞高二丈五尺,宽四尺,深三丈,在这里盖了三井观,进行祭祀,念经。
    到了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咸阳人王?到山东宁海传道,孙不二和已为进士的丈夫马丹阳先后入道。孙不二来到三井洞,到金大定十年创清静派,经过十年发展以后,仙逝。她的弟子重新修建了三井洞。录不二名渊贞道号不二“全真道人”是全真清静派,七真之一,不二表明她一心一意,修道不二。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96年)敕封孙不二为“清静渊贞顺德真人”,元武宗时又敕封为“清静渊贞玄虚顺化元君”元成祖 时大加建道观。明伊王在嘉靖三十二年扩建为一座规模恢宏的“云溪观”。
    原三井洞的山门为马赵温岳四元帅殿,前院东为钟楼,西有鼓楼。前殿为老君殿,后殿为三清殿,殿前有拜殿三间。西侧 洞门有阴文隶书“三清洞”门额,洞内有邵康节读书处。这座道观曾遭日军飞机轰炸,解放后,因历次修建学校拆除。现在只是遗无存址。
    明代·董笃行泳《云溪观》“北坐?水头,面对龙门口。三井透天光,森若星罗斗。钟声响铮铿,夕阳半在柳。深洞锁寂寥,丹砂炼已久。岭上多闲云,时与白鹤偶。举世重黄金,难易仙人守。仙人去不还,洞山复何有?

上清宫
    清·汤右曾泳《上清宫》”柱下遗文属老成,神宫千载祀周京。空山日出生虚白,远水云间见太清。松古会??岭鹤,钟残犹听上林莺。乾坤消息归?狗,不见关门紫气生。
    上清宫在洛阳老城北八里邙山的翠云峰上,是唐朝开元年间,为纪念与皇帝同姓的太上老君新建。历史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春秋时代莒县(河南鹿邑县)人。是周敬王时(公元前五百年)“知守藏吏柱下史”的官职,专管周宝的典藉和图书。因为这时已是春秋末年,正值奴隶制社会土崩瓦解的时期,礼乐制度已无能为力。五霸欺周宝软弱无能,而?天子以令诸候。老子这个时候,工作已十分闲散,遂上邙山修真养性,炼丹,悟道,过起了他的“清静无为”生活,无与人争。
    以后,老子西出函谷关,为关令写了《道德经》五千言,超脱红尘,以身显示他“清静无为”的思想。
    到了唐朝,李家皇帝为尊崇同姓老子,除信奉佛祖外,对道教也倍加膜拜。因为当时李世民只是庶族 地主,并非望门世族,所以愿与老子攀族系,以显世系大家的尊贵。开元建庙完工,称“玄元黄帝太微宫”,当时曾有斐?为其舞剑,吴道子作画,张旭草书壁上。郡为“一日三绝”,千百年传为佳话。再加上杜甫诗“五圣联龙褒,千官列雁行”,确实盛极一时。我们再读沈千里的古歌“北邙不种田,但种松和柏”。松柏无生处,留待市容客。“千百年来,满原古树环幽谷,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庄严巍贩,?木繁荫,是洛阳城的出游胜地,多少中华儿女在此吟涌,道出了这翠云峰人间仙境的清幽。
    上清宫明代以前已毁为废墟,到明朝前期伊王重建。山门、老君堂、玉皇阁、翠云洞、殿阁五层、耳房、两廊全部为琉璃瓦,十分壮现。1822年以前基本完好,1944年遭日本鬼子狂轰烂炸,大部分殿堂为其摧毁。
    现在后殿翠云洞尚巍然耸立在一公尺高的台基上。殿内有台阶可登上殿顶,上面还有玄元皇帝阁,后殿门额有”翠云洞“石雕三字。后院内两边各有庑房三间,院内有古碑两通。后二殿在现在后院门外,有六楹柱基,此殿基前月台上有伊王主建庙时的石碑两通。有文字记载上清宫为伊王在废墟上所建,字迹多已漠糊。后三殿四楹 ,殿外有石碑两通,所记”上清宫系老子炼丹故地也”自伊藩重修后,年远倾颓,神不堪?。大明崇贞五年立。
    现在,就上清宫来说,有翠云峰为地利,距市区仅几公里。如能将庙宇逐步整修,成为景观:主要还是把上清宫周围辟为林果花公园。可以在沟沿、地边载树育林。园中种果木,选适当地方,大片种植药用牡丹(最好是找到野生牡丹品种,可以生产邙参)。在城市休假时,人们可以爬山、踏青、野游健身,再到公园休息游玩,其乐无穷。农民种植,还可提高收益,有多种效益。如果把定鼎路直通上邙山,可使出游更为方便,并能大量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
   
西工“阅兵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孙中山从巴黎回到上海,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到南京就职,这年便是民国元年。满清政府派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来对付民国。但是,袁世凯此时已心怀不测 ,耍两面派手腕。一方面推翻满清皇帝的统治;一方面窃取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他为了巩固统治,进行扩充武力,1914年派他儿子袁克定,到洛阳城西五里的地方,建筑兵营五千余间。到1920年九月,直系军阀曹锟的大将军吴佩孚,以“直、鲁、豫巡检使”名誉,进驻洛阳。扩建兵营达一万二千余间,建成了完整“洛阳西工兵营”简称“西工”。还称成了飞机厂和在洛河上建成“老吴桥”。以后他又在洛阳庆五十大寿,把阅兵台改建成“寿国台”(民间俗称)。
    1923年,又在司令部院内建成广寒宫和内台。当时有康有为写的“继光”二字,因而叫“继光台”。这个台在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机炸毁。1946年国民党驻洛阳守军师长邱行湘,为给蒋介石祝寿,改修了阅兵台,并且在东墙上镶嵌了碑记。这就是现在解放路和凯旋路十字口西南角的混凝土台子。
    直系军阀冯国璋死后,曹锟和昊佩孚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胜了张作霖。他们先请黎元洪当总统逼徐世昌退位,又进行贿选,使曹锟就任大总统,吴佩孚为大元帅。据说,当时有不少外国大使,都来洛阳参加了吴佩孚的寿庆。庆祝活动办的相当热闹。到了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10月冯玉祥赶曹锟下台,吴佩孚大败,是退到两湘和河南。
    1926年七月二十七日,北伐战争开始,八月二十六日,叶挺独立团打下汀泗桥,二十八日攻克贺胜桥,吴佩孚兵败退出军界。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迅速占领了华北,鬼子为了培植傀儡,骗取民心。就引诱当时在天津的吴佩孚下水,而吴佩孚提出条件:是要有自己的军队,要有自己的自由权,不受日本人摆布。日本人当然不愿意。据说是以后吴佩孚患牙疾,去日本医院治疗,结果,被日本人给毒害死了。

青牛观(下清宫)
    从上清宫南行,下坡三里到翠云峰下,古为“青牛观”。因为太上老君在上清宫修炼,他的座骑青牛却寄养在这里。在老子以后身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以“紫气东来”见到老子,尹喜知道他学问高深,邀请老子写了“道德经”五千言。以后西去渺无音讯。出于善男信女的怀念和尊敬,在这寄养青牛的地方,建造了“青牛观”。再者,道教既有男的出家为道士,也有女的出家为道姑。所以,古时候有一座宫或观为道士出家,也会有一座庵为道姑出家,青牛观可能是这样配置的。
    前些年下清宫除了门外的砖塔以外,其它??手荡然无存。以后,有一道长在此布道,化缘建房。现在已建起山门(原来基础),门额为“下清宫”,在大门楼上建有灵官殿一间。新建规格档次较低的后殿三间,东西廊房各四间。院内放置历代残断石碑多块,有的还可看到立碑的年代和不多的文字记载。在有些日子,院内烧香念经的人还不少,郊游的也不乏其人。大门外现在还有道长园寂后的砖塔两座。
    由于上、下清宫是位于市郊数里的邙山上,虽然在抗日战争中遭日寇飞机狂轰烂炸,几乎成为一片焦土,但残存遗迹尤在,如果能和上清宫同时建为景点,必能引来大批游人,尤其市内休假时出游的近景。
    元·谢江《游上清宫》“宝绘蓬壶阙,森开万壁中。石坛云冉冉,瑶泽草蒙蒙。独鹤依丹灶,双鸾下彩虹。?闻钧乐奏,缥渺太微宫。道出当时邙山还是迷人的游乐之地。
    如果要旅游(近途步行)成线。下清宫,上清宫向东可走吕祖庵,元??;向西可走牡丹园,古墓博物馆。如果黄河小浪底提水到邙山,能引水入?河,把?河两岸重新绿化起来便可顺路到?河游玩,捉蟹、扑蝶,更觉怡情。
  

河南府文庙
    洛阳是河南府和洛阳县的两级政权衙门所在地,所以,文庙有府文庙和县文庙之分。
    河南府文庙位于老城东南隅,在文明街小学院内。大门向南,原来大门迎壁上有琉璃九龙壁浮雕。大门为校门型,由边门到中间门再走石板?道。前殿三间,两边各有配房一间,坐落在一公尺二高的台基上。后大殿为飞檐挑角庑殿顶五间,建在一公尺二的台基上。殿前有高一公尺宽大的月台,它是在祭孔仪式时,可以排列佾(古代乐队的行列)舞乐队。月台前有小型石狮一对,前边有宽十公尺坡式台阶,中间为二龙向下再回头向上的浮雕图案,两边各有一公尺宽的九层台阶行人道。现在原有建筑已破旧不堪,急待翻修。
    文庙过去是历代官员、士绅、百姓供奉孔夫子的庙宇。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在他年青的时候,就对周礼非常欣赏而认真学习,把周公旦但留下来的一套“制礼作乐”制度进行发展而具体化。他把“君臣父子、尊卑贵贱的差别,固定了下来,奠定了封建秩序。并且,以“仁”为核心的一套理论,起到巩固封建统治,加强政权和地位的作用。所以,他晚年还专门跑 到周都洛阳来求教老子,问以礼乐。
    在我国战国时期,正处于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时代。孔子的一套维护奴隶制度保守思想,就不兴时了。所以,他只能发出“吾道不行,乘筏浮于海”的感慨。
     到了汉代,经过了由乱到治的汉武帝,他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百家,独遵?求”,把?家学说拿来,为汉朝封建政治制度服务。董仲舒把孔子理论进行了加工,以信仰“君权神授,服从皇帝,依靠天地和各种各类神的意志。把孔子括到“至圣先师夫子之神位”加以崇拜。就这样,以后的历代君王,都以孔子为先师。到唐贞观四年,各州府县普遍建立了文庙(孔庙),旁设学宫,每年进行大型春秋祭孔活动,来加强?家的统治地位 。不管天下改朝换代为何姓,孔子始终都受到尊崇。
    《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也”。历代封建王朝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到了元朝,更加“大成”二字,以后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春秋末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三千群弟子,七十二贤人和潜心编著,有《春秋》、《诗经》等。他的理论、学说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因而成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在封建时代,我国各地文庙中设大成殿,供奉孔子。文庙大门外都竖有石碑,刻有“文武百官至此下马”,以显示对这位先师以及他的封建统治理论的尊敬。对当时社会有着深远的应响。譬如:那个时候对写有文字的废红,都不能随便丢弃,因为那时候把文字,都说成是圣人的眼。
     在文革时期,叫孔子为孔老二,对其理论全盘否定 ,进行批判,这是极左行为。我们应对其理论,进行分析,择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精华,取而用之。其编著有《春秋》、《诗经》等,确实应称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察院
    洛阳察院,在老城西南隅的农校街(原来是察院街),在现在洛阳市卫生防役站院内。是五间四层房院,第一层大门座北向南,中间有大门一间,两边各有配房两间。院内第二层庭房比较完整,庭房前是前院;第三层庭房已坍塌,只剩房台基,柱座,尚有残柱存在。在第三层房基前是中院,第四层后庭的房顶,已全部换过,后庭前是后院,每层房基进门,都有台阶。解放前,这里是“洛阳职业学校”也称“农校”,所以街道由察院街改为农校街。
    察院是明、清时期,各省巡按御史驻留的地方(官署)。在京城设有都察院。我们从戏剧表演中,可见到皇帝委派的“八府巡按”或“十三省都察院”等官职,都是对地方处理过或未处理过的重要案件,或重要官员进行检查、处理工作。
    就在这察院东边往北,有一胡同,里面住着一家姓董的。三百多年前的顺治年间,他家因为盖房和邻居发生因一墙地基之争,形成纠纷,互不相让。因为这是董老倌家,董老倌叫董笃行,顺治二年(1645年)考 中贡士,顺治三年中进士,当年被选中为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都御吏。家人写信告诉他盖房因地基发生纠纷,想依仗官势,进行解决。可是,当他拉家信知道情况以后,并不是一般 人所想像的以势压人。他就立即写了回信。洛阳家中收到回信,打开一看,信上写着“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有保方?”家人按着董老官的意思,把墙往自家院内退过一墙,盖自家的房。邻居看到这种情况,也听到了一些传闻。想着人家在京当着二品大官,并不以势凌人,还主动相 让,实在受到感动。就把自家的墙也主动向自家院内退后一墙,这就形成了一条“仁义胡同”,在洛阳传颂日久,这就是“察院后胡同”也就是现在的农校街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