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审查函调信模板:安德义德行卷20——定位篇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0:14:59

安德义德行卷——定位篇解读

【题解】

茫茫人海,何处是自己的位置,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该如何给自己定位。“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三种状态,即“居位”、“心位”、“形位”。“居位”平素所居已有之实位,“心位”与人交往临时所具有的心里状态,“形位” 与人交往临时所表现出来的心里状态。“居位”、“心位”、“形位”,三者谐调一致,居中正平和之位,乃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三者之间由于主观认识,或客观映照,人们在定位时或高或低,“居”“心”“形”三者各与“高”“低”相配,即组成八种类型:

A类  狂者:  位低—心高—形高。

特点:自我迷失,无自知之明,地位很低,心形俱高,失在偏激。狂者进取,这类人可用于开创和构想类工作,若用于开拓市场,使用时则要挫其傲气。

B类  狷者:  位高—心低—形低 。

特点:自我迷失,无自知之明,地位虽高,但心形却低,失在拘谨。孔子批评狷者有所不为。这类人可做财务管理,质量检测,内部管理,薪水一般不高。

C类  卑者  位低—心低—形低。

特点:有自知之明,但无知人之智,对自我有认识,“居”“心”“形”一致,善在恭敬,临事小心,失在多疑,对周围的人多持怀疑态度。这类人可做内勤内务,机械性的工作,缺交往能力。

D类  中者  位高-心高-形高

特点 :认识自我,有自知之明。居、心、形雅正而谐调,望之严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这类人不怒而威,勇猛却不凶残,仁慈而不手软,犹如流水,赋地无形,变化万端,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则似水之冲激,柔则似水之停蓄,内刚而外柔,能屈能伸,中正平和,这种性格的人在企业中一般是将佐之才,是企业的决策者或企业的领袖。

E类  谲者  位低—心高—形低

特点:迷失自我,无自知之明,居下讪上,喜扬人之恶,不道人之善,具有攻击性,具有两面性,暗箭伤人,属于小人类性格,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这类人可多教化他、影响他,但不可孤立他,孤立他,他会惹事。

F类  慎者  位高—心低—形高

特点: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一类人,适应与狂者配合工作。在决策的时候,应听取此类人的意见,不能全信,但不能不听。

G类  谦者  位高—心高—形低

特点:有自知之明,礼贤下士,谦冲信睦,容易亲近,可犯而不可欺。这类的形低和狷者、卑者、谲者的形低不同,前三类之低是形低实也低,谦者之低,形低实不低,具有谦抑之低。

H类  伪者  位低—心低—形高

特点:有自知之明,强夺其势,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虚荣心极强,好伪饰。这类人一般不具有攻击性。

【原文】

1、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篇》

【翻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务方面的政事。”曾子说:“君子考虑的事情,从来不超出他的职务范围。”

【解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句在《论语•泰伯篇》中已出现,此处增加曾子对这句话的解释:“君子思不出其位”.人们在寻找“位子”时,对“位” 通常有一些分析,如定位、守位、越位。定位,即找准自己的位置,“知其所止”。定位又有两种情况,定眼前之“位”,定未来之“位”。定眼前之“位”,要求你自己要脚踏实地,守位而行,“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定未来之位,则是志存高远,确定未来方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努力奋斗,越位而行。越位时一定要水到渠成,不是“阙党童子”之类,“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说:“思不出其位”,都是就人生定位而言,而且是对“现实之位”而言,不是对“未来之位”,对未来理想追求的否定。我们读圣贤书,不可坐实拘泥于一隅。

【原文】

2、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易传•系辞下》

【翻译】

孔子说:“德行浅薄而地位尊贵,智能低下而谋略远大,力量微薄而任务重大,能做到的很少啊。”

【解读】

德位不符,知谋不符,力任不符,德是内圣,是德位,“位”是外王,是政位,“知”是智慧,是学识,“谋”是谋划,是事功,“力”是负重之力量,“任”是任务,是已受之重量。“德”“知”“力”与“位”“谋”“任”三项不符,很少不祸及其身,“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告诉我的修内圣之功,开智慧之门,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原文】

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不患莫已己①,求为可知也②。”

《论语•里仁篇》

【注释】

①莫己知:即“莫知己”没有人知道我。否定性宾语前置句。  ②求为可知:要求自己具备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能力。

【翻译】

孔子说:“不怕没有职位,只怕自己没有占据这职位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而是要做到掌握可让人知道的本领。”

【解读】

这一段,两句话,第一句谈“位”。“位”,即职位,地位,或身份,笔者认为,“位”有两种,一种是外在赋予的某一种职务职称或身份;另一种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常常是有德业者居之。外在的地位和心目中的地位能统一为最好;若不能统一,先进德修业,确立内在的地位,然后再寻找,确定外在的地位。关于对“位”的追求,应该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不应该先外后内,栖栖遑遑而显出浮躁,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给你外在的社会地位,而应担忧是内在地位的确立,也就是有与外在社会地位相符的德业本领,否则,即便有位,也是“尸其位”,德位不相称。真正的“位”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就是大丈夫之“位”。

第二句谈的是“知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做到既了解别人,又了解自己,知彼知己,那就是既有智慧而又聪明的人,达到这种境界是非常不容易。据《荀子•子道篇》记载,孔子有一天向子路、子贡、颜渊三个弟子提问:“知(智)者若何?”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子贡答:“知者知人”,颜渊答:“知者自知”,孔子说子路“可谓士矣”,说子贡“可谓士君子矣”,赞扬颜渊“可谓明君子矣”。可见“使人知己”,“知人”,“自知”是智者的三重境界,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使人知己”,第二重境界是“知人”,最高的境界是“自知”。按荀子记载孔子的观点,“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仅仅是智者的第一重境界,意思是不怕没有人了解自己,应该努力“使人知己”,达到“士”的标准。

【原文】

4、子曰:“君子敬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①,可与言几也②;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③。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易传•文言》

【注释】

①知至至之:至,达到。知道目标并且实现它。  ②言几:几,微小。谈论事物的细节。  ③存义:存,保留;义,适当。

【翻译】

孔子说:“君子要增进美德、建功立业。忠诚信实,就可以增进美德;修饰言辞出于至诚的感情,就可以建功立业。知道进取的目标,努力实现它,这种人可以跟他商讨事物发展的征兆;知道终止的时刻,及时终止,这种人可以跟他共同保全事物发展的适宜状态。像这样就能居上位而不骄傲,处下位而不忧愁。”

【解读】

“君子敬德修业”,“敬德”,德,仁德,对君对人对事对己有仁德,表现为“忠”;对朋友诚实有仁德,表现为“信”.“忠信,所以进德也”,“修业”,业,六艺之业,“形而下”之业,即初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形而上”之业即高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修业”的一个重要任务则是“出入应对”,言辞口给.言辞口给讲究修饰,语言修饰的内容核心问题是一个“诚”字,“诚”能感天动地,“至诚无神”。修业而修辞,修辞而立诚,立诚而居业,“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业”意在“居业” 。“居业”应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或语或默,或行或止,找准位置。“知至”则“至之”,可与讨论事物的几微,“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则“终之”,可与保存道义,“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敬仁德修善业者方能知事物之起始,又知事物之终止,则可以做到“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原文】

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谄也②;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鬼: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也泛指鬼神。祭:祭祀鬼神的目的是祈福。  ②谄:谄媚,巴结。

【翻译】

孔子说:“不该你祭祀的而去祭祀,这是讨好献媚。遇到伸张正义时却不敢做,这是缺乏勇气。”

【解读】

这一节文字,表面看“祭鬼”和“为义”,不相关联,许多注释家也这样认为。其实不对。这里说明的是做事应恰当,适中,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知其所止,找准自己的位子。不是自己的祖先忙着跑去跪拜祭祀,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却去越俎代庖,去抢着做,“非其鬼而祭之”,所以孔子批评“谄也”。相反该你做的事,你又不做。“见义不为”,“义”即“时宜”,亦道义。“义”有时指突发事件,或国家有难,或路见不平,你却袖手旁观,所以孔子批评“无勇也”。“谄”也罢,“无勇”也罢,均犯了不知其所止、不知其位的错误。

【原文】

6、君子素其位而行①,不愿乎其外②。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③,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④,在下位不援上⑤,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⑦,小人行险以徼幸⑧。

《中庸》第14章

【注释】

①素:素来,向来,平素。  ②愿:这里是羡慕的意思。外:分外。此处指名分之外的。  ③夷狄:古代史上,中原地区称东方的民族为夷,北方的民族为狄。这里是带有轻蔑性的称谓。  ④陵:欺压,在上者俯视在下者。  ⑤援:高攀、巴结。  ⑥尤:怨恨、责怪。  ⑦易:平安、宁静。俟(sì):等待。  ⑧行险:冒险,铤而走险。徼幸:徼,同“侥”。指希望获得意料以外的东西。

【翻译】

君子依照自己平素的地位而行事,不羡慕本分以外的事情。平素富贵,那就依富贵的地位行事;平素贫贱,那就依贫贱的地位行事;平素居处夷狄之境,那就依夷狄的处境行事;平素处于患难境地的,就依患难的境地行事。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怡然自乐。自己居于上位,不会欺凌居于下位者;自己居于下位,不会高攀居于上位者。端正自己而不苛求于别人,就没有怨恨了。上不埋怨天,下不责怪人。所以,君子居处平安的地位以顺从天命,而小人却铤而走险以追求非分的东西。

【解读】

本章选自《中庸》十四章,谈“素位而行”。

“素其位而行”,素其位,即找准自己的位子,以平素所居之位而行,也就是说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通常有四种情况,“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人生一世,起伏跌宕,不外这四种境遇,“素富贵行乎富贵”,如孔子宗庙祭祀,居富贵之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素贫贱行乎贫贱”,如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亦如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视富贵如浮云,乐亦在其中”,亦是贱而贱行;绝不“怨乎其外”.“素夷狄而行乎夷狄”,孔子欲居九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狄而狄行,亦不贪恋于外。“素患难行乎患难”,“陈蔡绝粮,七日不食,弦歌不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面对患难,泰然处之。

君子无论是贫穷患难,还是富贵夷狄,无不自得其意,熙熙而乐,快然自足,心态平和,心位准确,因此,“在上位不陵下”,依富贵而行,“富而不骄”,“在下位不援上”,依贫贱而行,“贫而无谄”,“正己而求于人则无怨”,依患难而行,依夷狄而行,不奢求于人,不怨尤于人,“乐天安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小人在对待以上四种境况时,态度迥然有别:君子乐天安命,居处平易以待命运的改变,小人铤而走险,侥幸以求福,所以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原文】

7、《诗》云①:“邦畿千里②,惟民所止③。”《诗》云④:“缗蛮黄鸟⑤,止于丘隅⑥。”子曰:“于止⑦,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⑧:“穆穆文王⑨,於缉熙敬止⑩。”为人君,止于仁⑾;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⑿。

《大学》

【注释】

①《诗》:指《诗经•商颂•玄鸟》篇。  ②邦畿(jī)千里:邦畿,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疆域。邦畿千里,指直属于天子的广大区域。  ③所止:停止、居住的地方。  ④《诗》:指《诗经•小雅•缗(mín民)蛮》篇。  ⑤缗蛮:黄鸟的叫声。  ⑥丘隅(yú余):山角。  ⑦于止:在鸟要停止的时候。  ⑧《诗》:指《诗经•大雅•文王》篇。  ⑨穆穆文王:穆穆,深远的样子。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  ⑩于(wū)缉熙敬止:“于”表示赞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啊”。缉熙,光明的样子。敬止:即"止于敬."  ⑾止于仁:止于,停止于,含有“做到”的意思。  ⑿国人:西周和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通称。一般指自由民。

【翻译】

《诗经》上说:“天子管辖的广大地区,是民众居住的地方。”《诗经》上说:“鸣叫的黄鸟,停留在山角。”孔子说:“在停留的时候,黄鸟都知道它该停留的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吗?”《诗经》上说:“德行深远的文王啊!他光明正大,恭恭敬敬地停止在应当停止的地方。”做君主的要做到仁,做臣子的要做到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做父亲的要做到慈,和国人交往要做到信。

【解读】

上章谈“依位而行”,本章谈“知其所止”。作者引《诗经》两句,第一句谈“百姓的位子”,“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第二句谈“黄鸟的位子”,“缗蛮黄鸟,止于丘隅”。第三句引孔子的话,进行评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第四句又引《诗经》的句子,“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庄严肃穆伟大的周文王,正大光明的美德表现在对百姓的尊敬上,“敬止”,即“止敬”,意即周文王“止于敬”,引这句诗的目的,除了赞扬周文王外,更重要的是由“敬止”一语引出君臣、父子、朋友三大人伦关系,“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人君以仁覆盖渥润天下,人臣以恭敬谦礼事奉君上,人子以孝敬恭礼侍奉双亲,人父以慈心仁厚教诲儿子,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皆应知其所止,找到自己的位子,然后依位而行。

【原文】

8、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①,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②,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痺下倨句③,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④,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⑤,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⑥,似厉⑦;折必以东西⑧,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大戴礼记•劝学第六十四》

【注释】

①大川:河流。  ②偏:普遍,普通。  ③痺下倨句:痺,卑;倨,直;句,曲。  ④百仞:古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百仞,形容地域宽广。  ⑤弱约危通:弱,柔弱;约,缠束。水流于曲处则绕之,危地皆能通达。  ⑥盈不求概:盈,满;概,平斗斛之木,盈满不求木概而自平。  ⑦厉:“砺”的古字,磨刀石。  ⑧折:曲折。

【翻译】

子贡问:“君子见河流一定要观看,为什么呢?”孔子说:“水呀,君子用它比喻人的品德。普遍的给予而不求回报,像仁德;所到之处,滋生万物,万物而得以生长,不能得到滋润的则死亡,像仁爱;卑下流行或曲或直无所不及,皆遵循其自然之纹理,像正义;奔赴百里之溪,毫不迟疑,像勇敢;浅处则浅浅而行,深处则渊深难测,像智慧;曲折危险之处无所不至,像明察秋毫;受恶不让,像忠贞;藏污纳垢而入,明洁干净而出,像善化;一定会出,度量一定会平均,像公正;满盈而不用木概,像磨石一样平正;或曲或折或东或西,像有意志。所以君子见河流一定要观看。”

【解读】

人的性格有八大类别。中正平和人的性格如水,赋地无形,变化万端,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则似水之冲激,柔则似水之停蓄。内刚而外柔,能屈能伸.性格如水的人能成天下之大业,决天下之大疑,定天下之大难.水善变化,但水又是最能寻找自己位子的“人”,这就是“夫水者,君子比德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上善若水,上人若水,上品若水,中正平和之人的性格若水,施予天下而无私吝之心,“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水善利万物,善润万物,受水之恩泽则蓬蓬勃勃地生,反之,则死。“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下流旋转,千曲百回,纹理昭昭,条理清清,“流行痺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冲流决荡,横扫千军如卷席,浩浩荡荡,奔腾呼啸而前,“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当浅则浅,缓缓而行,当深则深,停蓄涵养,“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温润柔弱,束缚缠绕,危险境地,畅通而无阻,"弱约危通,似察。"因其柔而能通过约危之境,约者缠束也,危者高险也,水能伸能屈,判断彰明,自行畅通,似善察之人。

接受尘渣污垢,不辞让,保持自己贞正之节操,“受恶不让,似贞。”脏东西丢进去,鲜亮干净的东西从里面出来,“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曲尽千山万壑,奔腾东去,“必出”,渟蓄宁静,又如度量的器具,公平,公正,不偏私,“量必平,似正”。“地道变盈而流谦”,满盈则无须“平刮器”而将其推平,犹如磨刀石一般平正,“盈不求概,似厉”。九曲十八弯,曲曲折折,忽东忽西,似乎有意志主宰,“折必以东西,似意”。

“知其所止”,“所止”的位置是流动的,是变化的,因为人是复杂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必须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就是他的位置也是随着不同的情况而随时变化,譬如,处公室之门,当公而无私。处仁位,临君王之职,泽被天下,当仁爱天下,处勇位,处理繁杂事务,当循理而行;大敌当前,冲锋陷阵,当勇而不疑。处智位,或深或浅,或隐或仕,和而不流,与世府仰,当智而自善。处善察之位,虽缠束却能伸张,虽危险却能畅通,当明察而善对。诸如受恶不让,处贞正之位,脏以入,洁以出,处善化之位,“量必平”,处正位,“盈不求概”,处公平之位,百折不挠,处奋发奔进之位。认识所止之居位流动变化,这一点在人生中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笔者将“见大川必观焉”一章选入定位篇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