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电子收据还是发票:班主任培训资料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47:34
班主任全员培训案例分析
教育在于顺其发展
开头的话——
前不久,我参观了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四川的都江堰。
奔腾不息的岷江水,一泻千里,涌出山口,流速骤减,常泛滥成灾。自然给人类造福,自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现在普遍认为,水利建设不能靠“堵”才能有效,于是人们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任其自然,但必有灾难频频降临。于是,人们在灾难中领悟到,自然不是任其自然,必须发挥人的能动性,去顺其自然,去改造自然。
就在岷江的出山口,距今约2250年的秦昭王时期,秦国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被称为“离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我国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人民受益不浅。
李冰父子,没有任其自然,也不是不尊重自然,他们率领人们建成的都江堰,顺其自然改造自然的典范。现代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技术上的高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完全是利用自然而建立的回旋流的理论的运用。
由此,都江堰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启示。人的发展也有其自然规律。教育既然有其发展规律,就应该按规律教育人。因此,教育学生不能靠“堵”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没有错,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却又在认识上进入了另一个教育的误区。好多教师、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需多管,随自然发展。这种教育思想其实就是任其发展,势必造成孩子到时“泛滥成灾”。教育和兴修水利一样,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孩子健全的成长,即尊重自然,又改造自然,这就是“顺其自然”。
我当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堵”,教育也不是“任其发展”,而是“顺其发展”。
案例讨论一:这个班如何带?
一、案例
这是一所城镇初中,刚来到这所学校不久的本人接收了这样一个新班级。并采取比较科学的方法,对这个班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从家庭背景看其家庭教育:
全班57位新生,男生30人,女生27人,独生子女占41%。来自于普通职工、农民家庭的39人,占68.4%,农民个体户9人,占15.8%,干部、知识分子家庭9人,占15.8%。据统计,经常搓麻将的且很少管子女的家长占72%,严格要求子女的占11%,希望子女成材,但又缺乏正确方法教育的占63%。不少家长不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一到初中,误认为性格越来越古怪,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心理问题加重,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好多家长平时从不管子女情况,但一旦了解子女考试成绩差而采取打骂行为,这样的家长竟占53%。
由此可见,该班从家庭背景、家长素质等方面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是不理想的。
(二)学生基本心理情况看学生心理特征。
班主任对初一(1)班57名新生,列出13个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具体见下表:
表一    初一学生基本心理情况表
题号
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人数
百分数
1
对学习无兴趣,迫于父母、老师压力。
0
0.0000
2
想读好书,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喜欢玩游戏。
29
0.5089
3
想把课听好,但缺乏自制力,很容易分心。
32
0.5789
4
自我觉得不够聪明。
9
0.1579
5
做事虎头蛇尾。
13
0.2281
6
老师在与不在,完全两样,学习自觉性不够。
16
0.2807
7
平时学习还可以,一旦到考试很紧张,着急。
26
0.4561
8
交不好朋友,感到孤独,认为老师、父母、同学对自己不理解。
2
0.0351
9
好表现自己,特别是在异性面前。
0
0.0000
10
感到自己长得不好。
1
0.0175
11
需要自己单独小房间生活,不希望别人干扰。
18
0.3158
12
明知教师和家长的教导正确,却听之任之,甚至抵触。
2
0.0351
13
经常怀疑人家在背后议论自己。
8
0.1404
上表表明,2,3,5,6,7五个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反映了当前初中生对学习心理存在的问题最严重,学习意志力不强,并焦虑现象严重。问题11,13也占较大的比例,反映学生已存在严重的闭锁心理,而1,9,10,12比例低,反映了初一学生进入中学后,对学习充满新奇、有趣、,有把学习搞好的愿望。对异性方面还不敏感,单纯、幼稚、天真。
(三)智商与成绩的考察。
首先对57名新生,利用上海修正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测
分析得到,57名新生基本情况符合正态分布,与通常人群的智力调查情况一致。
其次,新生一入中学,进行了语、数两课的摸底调查,语数平均分分别约在87分和60分
从语数两科总分成绩分析,与57名新生的智商相对照,并未相呼应,即通常所说的智商高,成绩好。然而,我把语数两科成绩化其标准分Z,再求其与智商分数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r=0.417<0.50,可见,他们的成绩与智商从总体上分析,切实正相关,但不显著相关,
(四)个性心理调查。
57名新生个性心理情况到底如何呢?他利用个性量表问卷和平时观察、谈、看周记等方式调查,确定下列几种性格和情感缺陷类型,并进行统计。
表二  57名新生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情况表
分类
性格缺陷
情感缺陷
项目
不适应性格
偏执
性格
强迫型性格
攻击型性格
分裂型性格
淡漠型性格
幼稚型性格
焦虑型性格
抑郁型性格
人数
7
15
17
18
10
5
11
30
8
百分比
12.3%
26.3%
29.8%
31.6%
17.0%
8.8%
19.3%
62.6%
14.0%
上表表明,57名新生在性格、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突出的,尤其是他们的偏执型性格、强迫型性格、攻击型性格和焦虑型情感更值得关注。
(五)挫折承受力的一瞥
初一新生好动,贪玩,但其承受力到底如何,特别是当前独生子女占相当部分的学生来看,进行承受力的观察分析,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问卷调查,知其挫折承受力很强的占14人,占24.6%,较弱的33人,占57.9%,很弱的10人,占17.5%。其中在较弱和很弱43人中,独生子女占76%。
上述五个方面,仅仅是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部分,但从五个方面,加上有意观察,分析,该班57名新生,有下列特点:
1、自尊心强。但自制力、承受力很弱,充满激情,活泼好动,以自我为中心,好表现自己。
2、开始成熟,但显得简单。充满自信,但又幼稚而失偏颇。
3、有理想,有抱负,但缺乏意志力,懒惰,焦虑严重。
4、接受新事物快,敏感,智商发展正常并较好。但潜在能力未能发挥,成绩与智商发展不协调 。
5、崇尚正直,厌弃邪恶,但缺乏免疫能力,易受外来感染。
二、问题讨论
上面是本人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对初中的一个新班级,描述了一个概况。这样的调查研究应该是班主任建立新班级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前期工作。现在我们讨论:
1、如果你新接收一个班,怎样了解所在班级的情况?
2、对案例中新接收的这样一个新组合的群体,你认为主要矛盾是什么?你从那里着手去投入工作?
3、请你谈谈怎样尽快形成这个班的凝聚力,加快班集体建设?
三、我的想法或操作
1、从心理教育切入做好工作。从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以调查学生的心理为切入口投入工作。从定量和定性上分析,走进学生心里,从而了解学生的现状,抓住了学生思想的本质特征。初中新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在案例中是点滴拾零,事实上也不可能再作更全面的阐述。但是,教师已揭示了主要的矛盾是,即需要我们班主任和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当今中学生的存在的心理缺陷和障碍进行纠偏,使他们提高心理素质,朝气蓬勃地投入学习,以终身受益。
因此,班主任要在调查的基础上,把心理辅导和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融合起来,不能就事论是,简单地“盾档矛”进行战术处理。如发现性格有问题,而马上用一味草药,妙手回春,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作。
2、对于新生,当务之急在于尽快形成班集体,提高班级的凝聚力。而利用心理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为手段开展工作,是标本兼治,即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内化学生心理的有效途径。
3、具体怎样实施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作以下归纳:
(   一)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性格。
从案例数据知,虽然新生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等存在的问题较严重,但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征是必须首先要把握的,“修身养性”应该是一个突破口。因此,纠偏工作半年实践,其主线还是围绕良好的性格和培养上。培养良好性格的着眼点放在哪里呢?
古代印度有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收获命运。此语有着深刻的哲理。因为不良行为是一个人人格结构偏离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表现,与性格关系密切。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也认为,人类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对于可塑性极大的初中新生来说,要培养良好的性格,无疑,强化行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工作的着眼点,都没有理由不重视行为规范的训练。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为此,对于新接受的初一(1)班,面对他们贪玩,好动,举止粗鲁,语言不文明等不良行为,第一堂始业教育课,所做的工作就是学习《规范》,写体会,出墙报。学生对于《规范》,文字上是容易理解的,但他们只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只限于无意义的机械学习,不能真正的消化,效果不明显,即没有得到内化。因此,在熟悉规范的基础上,关键是是进行内部强化训练,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即形成良好的习惯。
何谓强化,强化即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内容很丰富。班主任首先从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着手进行。面对新生纪律松驰,举止不正,教师采取直接强化。开学不久,利用学校广播操比赛第一名,使他们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既树立了班主任的威信,又培养了良好的班风。另一方面,进行替代强化。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以身作则。一举一动,努力做到在学生中起楷模作用,潜移默化,达到学生行为变化。
其次,教师重视积极 强化和消极强化相结合。学校举行书画竞赛,班级中有好几位同学积极参加,教师及时表扬,促使了其它同学积极参与。校运会上,一名小个子女同学积极 报名参加3000米,教师在班级上及时鼓励,使全班同学深受教育。反之,对于哪些破坏纪律者,打架肇事者,教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有苗头,及时指出其危害性,采取消极强化,把不良行为萌芽消灭掉。
通过教师的不断强化,班级秩序井然有条。学生各方面行为正常发展。由于不断强化,不断巩固,班组建立起了一系列的良好的条件反射,对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争做班级的主人。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争做班级的主人,从而建立良好班集体是我们心理辅导工作的一个重点。这里的出发点当然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而自我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它的心理成份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为此,班主任一学期的心理纠偏实践工作,也是以此三方面为核心展开的。
1、通过适合学生需求的活动,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识与评价。新生入学,首先要求学生写一封《给班主任的信》,以此开展活动。让学生自我介绍基本情况,自我介绍小学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特长、成长过程、优缺点等,以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有意认识。其次,通过演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上台,演讲《自我性格描述》,使他自己认识自己的个性,在此基础上,作出自我评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菲斯汀洛认为,个体对于自己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实现的。“这样的人行吗?好的在哪里,不是又在哪里?”使他们自己的心灵得到应有的净化和上升。如通过《自我性格描述》,“激怒型性格和自卑型性格”的小品表演,《心理离乳期的我》班会,“闭锁心理危害”等讨论,使学生对照自己,作出自我评价,纠正不良的心理性格,消除心理障碍。
2、利用学生潜在力量,加强新生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就是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其内容十分丰富。班主任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潜在力量,从下述几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是加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上篇所述,该班家庭背景较差。一开学,人们认为是一个“差班”,学生觉得自己在“差”班无奔头。为此,班主任在实践中,把自尊心加强,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因为自尊心本身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班主任力求教导学生,虽然本班出身于工农家庭者居多,但同学们的智力通过测查是正常的,甚至是较高的。从而产生一种信心――自信心。同时告诫学生,一个人要有志气,如果连自己认为是在一个差班里学习而丧失自信心,接着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对于进步是大大不利的。为了消除自卑感,教师开展了《我是班组的主人》宣誓活动,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次,树立学生的成功感。学校举行广播操比赛,班主任大力鼓动,提高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我们不比人家差。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步调一致,获得了广播操比赛第一名。接着又在校运会上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和两个单项奖。学校课外活动 也获得两个一等奖。电子智力抢答赛获得第三名,一次次的成功,使同学们意识到了自我价值。各种竞赛的成功仅仅是一个方面,学生最困难的还是文化课的学习。为此,班主任利用学生已有的成功感,把它迁移到学习上,激励大家勤奋刻苦,自觉学习,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3、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乃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要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能简单的几次说教,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班主任在实践中,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前已述)。
(2) 上心理辅导课。半年来,班主任共为学生上心理辅导课十二讲,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弄清什么是健康,心理健康及标准、离乳期心理、自我意识意识、闭锁心理等概念,弄清性格与行为的关系,意志与注意的意义,认识到心理辅导的必要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把学习搞好。使学生从理论上得到修养。
(3) 利用周记,进行心理交谈。半年来,每星期写一篇周记,学生一方面完成教师布置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与教师谈心理话,在周记本上进行书面交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效果甚佳。
(4)利用墙报、黑板报创造良好心理环境。做到每两周一次黑板报或墙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试举二例:临前大考,教师出了“如何防止考试综合症”;出现打架行为,出“打架行为的心理因素”。这使学生感到内容贴近他们的心坎。每周一唱心理辅导班歌,使他们在美妙的歌声中得到启迪,陶冶。
(5)争取家长的配合。每当一家长会和与家长联系,教师不是告状,简单地汇报成绩,而是向家长早先心理辅导的培训,引导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特征,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
(6)进行个案研究,重点突破特殊矛盾,显然要特殊处理,光靠集体辅导和活动,不一定对个别严重心理障碍者有作用。为此,班主任对个别同学,进行专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心理疏导。
半年来,初一(1)班已建立起良好的班集体,尤其突出的是自我教育能力在大加强,树立了主人翁精神。班主任出差将近一个月无出现打架、偷窃等不良行为,纪律、卫生、体育、学习各项工作都显示出良好的势头,第一学期即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心理纠偏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头,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性心理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要使他们心理更健康的发展,还有待于今后努力和提高。
案例讨论二:没有教不好的差生吗?
一、案例
一次,某中学校长带领该校全体班主任到江苏洋思中学参观学习。这次学习最使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也不是他们的教学质量令大家佩服,而是树在他们教学楼上面的醒目口号:“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为此,大家在回家的路上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洋思人真的有这样好的本领,弱智学生也能教好?”“那些思想表现不好,学习成绩也不好的学生(双差生)也能教好吗?” “如果都能教好,那么人人都去上大学了!”…………
校长在中间听了,很不高兴。就说,人家不是把很差的学生,把成绩搞上去了吗?大家回去都要好好的反思,我们怎样向洋思中学的老师学学,把我们学校的差生成绩搞上去,只要成绩上去了,思想品质也就好起来了。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差生。大家无语。
回到学校后,校长狠抓教育质量,特别是延长了学生的在校时间。洋思中学有一条经验就是中午学生吃好饭都在教室学习,教师到班负责纪律。结果造成学生教师都很累。并且差生情况并没有改观,违纪的学生照样存在,而且,有几位成绩很差的学生干脆旷课。
这时,班主任、教师纷纷说话了:“差生就是差生, 朽木不可雕也。”
二、问题讨论
1、你认为洋思中学的口号提得对吗?
2、请剖析“如果都能教好,那么人人都去上大学了!”这句话,证明是假命题。3、校长回来这样抓,差生会转变吗?为什么差生会更差?
4、你觉得学校的“双差生”如何来管理和教育,谈谈你的观点和实施对策。
三、我的想法或操作
(一)澄清两个概念:什么是“教好”,什么是“差生、双差生”。如果这两个问题不搞清,那么,这个问题就无法讨论。
1、关于“教好”,这个好字如何来认识。这涉及到一个教育观念的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它是当今一个讨论的焦点,即教育评价问题。这个案例把我们推到了问题讨论的风口浪尖上。
首先,如果具备全方位理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或者如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说“每一位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关键是要理解好这个“好”的标准。比如:不及格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经常违犯纪律,如果你教得他即使还是不及格,但他开始有了一点学习兴趣,有了一些较好的学习习惯,违犯纪律的毛病也有所改变,我认为只要他有发展也算你教好了。如果有人认为只有教到他得了90分以上才算好学生,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也就无法存在了。
其次,学校要搞清,学校教育的中心是什么?大多数人说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这句话不是全对。我认为学校应该以育人为中心,而教学仅是育人的一个主要工作和环节。那种“教学中心论”说穿了就是考试成绩为中心。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当然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好学生了。在学校,光靠教师再努力,要想全部学生成绩都在90分以上就不可能了。当然,“教好”学生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上面的阐述,事实上也就解释了差生的问题。现在学校把成绩好的学生列入好学生,反之,成绩不好的就是差生。这时,在教师眼里就鄙视这些学生,严重伤害了他们,从而带来行为上的不良表现,继而成为了双差生。
这种教育理念上的问题,导致了我们的教育进入了盲区。我们的教育永远教不好差生,我们的大部分老师、学生永远成为失败者。这是教育的悲哀哪!
2、学校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在案例中提到“如果都能教好,那么人人都去上大学了!”这事实上在全面的阐述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个假命题。把上大学当作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在上大学的学生中,未必都是好学生。清华大学伤熊的高才生是还、好学生吗?云南大学的杀人犯是好学生吗?……,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把学生送进大学,而是让学生有所发展,为今后走出学校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学会做人是根本。(举例:董敏)
3、学校出现暂时的落后学生是正常的。那位校长由于教育例念的定位错误,光靠时间上试图来提高学习成绩,从而转变差生,显然是行不通的。
一部分学生暂时落后,不一定完全就是教师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教育的某个环节或者环境出了问题。做老师的没有谁不想把学生教好。“教不好的学生”出现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但不是只有教师的努力就能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如同一番话在同一场合同时说给几位同学听,他们接受到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被他们自己诠释和处理之后,最后成为他们各自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的东西就大不相同了,得到的情感体验也可能不同,这里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再如,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事例很常见:一位原本非常不错的孩子,由于家庭变故,父母失和,一下子变得神情落寞,反应呆滞,甚至成为问题少年,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环节出了问题。另外,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所以,会教的教师也会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不知道有谁敢宣称自己手下从来没有出过没教好的学生。若是按这句话中“教不好的学生”与“不会教的老师”的逻辑关系来推理,那就可以肯定世界上没有会教的老师了。上帝也不是万能的,他就没有教好亚当和夏娃。
4、沟通是做好“差生”工作的最基本对策。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我觉得不能用这句话来苛求每一个教师。但是,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千万不要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一种对教师的师德要求。班主任每天晚上坐下来反思自己,用这句话来督促自己,对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提高和促进呢?
如何做好“差生”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们无法用一点时间,几句话能说清的。我这里没有良方,全国班主任介绍的经验你也无法学到的。我赠送大家十六个字,希望在实践中去体验:
奉献敬业,尊重共情,倾听接纳,助人自助。
为了对差生问题的讨论,转一个内容,权当学习资料:
附:
“天长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
案例:
"天长没有差主,只有有差异的学生',这个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醒目标题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原来,天长不再评选"三好学生",近几天正在开展评选"进步生"、"特长生"、"全能生"活动。
在一学期中,凡在品德、学习、纪律、劳动、爱集体等方面,有进步的学生,经过班级讨论,多数通过,由班主任上报年级组长,经年级组同意,就可以获得"进步生"称号;其中进步突出的由年级组上报校长室,经校长批准,可获"显著进步生"称号。这次,全校表彰"进步生"或"显著进步生"共、416名。这416名学生中,有中队委员,有课代表,有班级里的调皮大王……有一些从不曾获得过奖的同学,见自己和中队长一起上台领奖,激动得眼泪直在眼眶里转。
凡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的又在"五自"(自律、自学、自强、自立、自护)方面做得较好,各科优秀成绩在60%以上的同学,经过自己申报,班级讨论,多数通过,由班主任上报年级组长,经年级组同意,就可以获得"全能生"称号。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同学踊跃申报。获得"全能生"称号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评选"三好学主"的人数。
最令人惊叹的是全校进行"特长生"的评选和展示活动,极大地激励了全校学生。我们规定:凡在学校或社会上举办的各种竞赛和比赛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学生,都可以申报"特长生"。学生非常活跃,申报内容的范围涉及面很广,有"小作家"、"小书法家"、"小歌唱家"、"小演奏家"、"小运动员"、"小收藏家"、"小旅行家"、"小画家"、"小科学家"、"小工艺家"、"小电脑迷"、"小数学家"、"小舞蹈家"、"小演说家"、"小棋手"等等。去年(98年6月),全校有205人申报20多个项目的称号,占全校总人数的15.8%;今年(99年1月),全校有558人申报了"特长生",是98年6月的272.2%。申报项目由原来的20多个增加到60多个。说明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都喜欢成为有个性的人。申报学生都精心制作了一块"特长生展版"(由学校发给的四开的云彩纸作底板),学主进行自我介绍,把获得的荣誉证书。奖状,进行精心设计,配以照片和说明,表述自己获得的成果。我们把这些展版在学校里展出,成了学校的一大景观。一这引起了上级行政部门和新闻界的高度重视,报纸、电视台都作了报道。
评选"进步生'"特长生""全能生'",使全校各类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表扬和鼓励。我们从着眼于过程优化的思想出发,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我们采取评选。进步生""特长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进步。这样,可以使一大批"被遗忘在角落"的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案例分析:
差异无处不在,差异教育随时可
学生的差异随处可现,我们的差异教育也就随时可行,最明显的就是在课堂学习上。一道题有好几种解题方法;对一句话,一段文字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在探索一个自然现象时有不同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上,教师要随时对学生的各种差异做出反应。。我们没有绝对的唯一的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的学习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出道道,符合逻辑,都是正确的,就连批改试卷的时候也一样,我们允许有差异。有一位伟人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人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仍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两种思想。"如果能让学生没有顾及地展现出自己,那么他们将获得的更多。
学生的差异无处不在,只有当我们真正在自己心中形成差异教育的理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教育观点──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发展差异
承认差异 传统教育历来强调共性,忽视研究学生的差异性。一、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强调平均发展,鼓励"全优"。二、不公平地对待学生的短处,有的学生成绩欠佳,被称之为"差生",甚至有"双差主"的称号。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不能"抬起头来走路",丧失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这种情况,求同去异、扼长补短,成为一种"补差教育"。
世界上找不到两张完全相同的脸,也找不到从表到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之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我们研究教育的重要基础,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基础。同时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类的,这是教育存在的客观需求。为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教育者应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异的教育。
发现差异 马克思说的"人全面发展"是指人既能进行脑力劳动,也能进行体力劳动,并非是指一个人的各方面样样全优。他还提到人的个性要充分地、自由地发展。一般说,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有的学生尽管智力平平,但也有某些方面的特点、优势和爱好。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发现这些优势,不按照统一的模式来制造"标准件",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得到承认,得到发展,把他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
发展差异 孔子曰,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方向。教师就应相应地用不同的方法,给他们打不同的基础。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对他们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允许和鼓励他们有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在差异地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有差异的成功。
●案例讨论三: (一)凶与不凶
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我碰到这样情况:对学生比较和蔼,学生就不知天高地厚了,所有精力都释放出来了,课堂难以管理!女生们说:“老师啊,你对他们凶点啊,不凶点他们不怕你的啊!”言下之意。对学生只有“凶”一点,才有镇住学生。说也真的,学生就是不识好歹,后来我在班里就是“凶”得很,学生看到我就象老鼠见了猫。可是,自己的课学生很守纪律,但其他任课教师的课纪律就差,他们似乎就是为了我的“凶”而学习。弄得老师们经常到我这里来“诉苦”,我感到很累。
(二)是“下马威”,还是“端笑脸”
一名新担任班主任的初中老师,新接收了一个班。他问,第一次走进教室,给学生来个下马威,来树立威信,并给学生一点厉害,还是笑脸相迎?这样做,学生会不会轻举妄动,教师会不会失去威严,以后难以再管理好这个班级?
二、问题讨论:
1、怎样认识“凶”与不“凶”?是和颜悦色还是“黑包公”?
2、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把握“凶”与不“凶”,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
三、我的想法或操作
1、关于对凶的认识。 什么叫凶?靠权压震住学生的凶,显然是错误的。你今天把他震住了,明天照样是这个样子。表面震住了,背下更加疯狂。政治术语就是“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心理术语就是“逆反心理”。 这样的班主任说清楚一点就是在学生面前没有威信。
作为一名有高超艺术的教师,对学生总是态度和蔼可亲,做到不怒而威。神圣的表情,不等于不和蔼他们的口头语言、身体语言都显示出对学生的关爱。但是,他们对学生并不是放任,而照样要求严格,严格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在日常行为规范上,这种严格不是严厉。
和蔼不等于放任,严格不等于粗暴。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但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学生中都可以有很高的的威信,有些教师确实比较威严,学生见了比较“怕”,也有的属于外表和蔼,不怒自威。  我想关键还在于对学生的态度,宽严有度。威严的老师其实也很爱学生,和蔼的老师对学生要求照样严格。如果和蔼一点的老师“镇不住”学生,那肯定这位老师在学生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他(她)严格的一面,没有让学生喜爱,没有让学生信服甚至崇拜的地方。
2、怎样把握“凶”与“不凶”,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呢。
先说一个故事。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当年,陶先生在育才学校做校长。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想用砖头砸同学,就将他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校长室,看见那个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对你的奖励,因为你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来:“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我了解过了,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说完,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陶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打他。”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能认错,我再奖励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经分完,我们之间的谈话也该结束了。”细味,我读出了为人师的素质有宽容、鼓励、和蔼…… ,教育的方式有理解、亲和力,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陶先生为我们怎样对待学生,处理偶发事件树立了典范。为此,我们应该如何来深入思考凶与不凶的问题呢,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呢?
1、 用真诚感动学生
再讲个小寓言。有一只狼一心想吃掉住在离它不远处的两只山羊。于是狼来到山羊的住所前,非常有礼貌的敲开了山羊夫妇的大门:“请问我能和你们交割朋友吗?”山羊夫妇造就识破了狼的诡计,非常警惕地客套了几句,将居心叵测的狼打发走了。狼于是一不做二不休,露出了凶狠的本性。但山羊早有防备,狼怎能得呢?
这里丝毫没有把教师比做狼,重要的是老师的心态。如果老师的“不凶”的和蔼的态度是真诚发自内心的,学生最终会被你感动的,会成为学生的喜欢的老师,不怒自威。学生仍然还是伪装的是信服。如果老师的“不凶”和蔼的态度是伪装的,一心想着让学生屈服与你,那么最终暴露出自己的一派凶的形象。那么,你在学生面前永远是狼外婆,无法树立你的威信。
在教育方法上,我们个别班主任首先考虑的是用什么方法管住学生,要学生“尊敬”老师。而不是喜欢老师,这样做是无法打开学生心扉的。我们时刻牢记:没有人回甘心情愿想强权渡头的,学生是不会因害怕老师而努力学习的。学生最怕的不是讽刺、挖苦,也不是打骂、呵斥,而是感动。在学生面前拥有的威信,正式我们班主任善于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班主任,诚心地与学生交流沟通,以诚相待,将心比心,教师的心与学生心之间是互通的、没有距离的,在这些“小大人”面前不能有丝毫的做作、矫情,不能将心墙高筑,但同时又得把自己的冲动、盲目一一地加以克制甚至要掩饰。这样才会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纪律和秩序,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才能在学生中树立真正的威信。(举例:蒋洪亮。原来想镇住,由来用引导)
附件:路在他脚下延伸
一次,我晚上下班很迟了,天几乎黑了.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小门,想打的回家.当我刚走道马路边,忽然一辆黑色的小轿车稳稳地停在我面前。我当时不在意这辆车,大概是那一位家长来接他们的公子小姐。
“盛老师,上车!”
我下意识地从车子处看到,一张似生似熟的面孔出现在眼前。“哦,对,这不是我十年前的学生蒋亮吗?”
“是蒋亮啊,这么迟?”
“我在等您啊,怕影响你工作,我没有进去,一直在门口等您。”说着,打开车门,把我拉上了车。
“盛老师,现在我混的还可以,已经自己开了一家小公司。今天,我特意请您吃饭。”接着,他熟练的开着车,又侃侃而谈。“盛老师。想想自己真对不起您,那时我根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现在我很需要读书。我这家小公司,是外贸方面的,英语很重要。现在真懊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不过我现在在进修,还有两门课,就拿到大专文凭了。”
“真的吗,太好了!你真努力。”
“没有办法啊!现代社会没有知识,真是难做生意。不过,盛老师,我永远记住您这位班主任,永远记住你那时给我的一句话:‘路在你脚下延伸,蒋亮同学,今后你一定行!’”
教师啊,你就是这样一句话,在学生心里留下来了,并且作为他人生发展的动力。这时,我想起他读初中的三年,从一年级开始,就懒惰散漫,没有一位老师会赏识他,总把他当作累赘。我经常会有任课老师,把他请到我这里来说个不是。课堂站壁是家常便饭。然后在初三快要毕业的一次题为“路在脚下延伸”的主题班会上,他自告奋勇的要主持这次班会,因为椅披成绩好的学生,忙着学习,对班会似乎很不甘兴趣,而他在班会上出奇地显示了他的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并吸引了全班同学。我也就在这次班会上,赞赏了他“路在你脚下延伸,蒋亮同学,今后你一定行!”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在最后的一个月里,他发奋努力。虽然没有奇迹,但他还是各门功课全部合格。初中毕业了。之后他没有再去读高中,然后,我深知,这几年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的走着,相信自己,我行!
我回忆这个片段,一是这为学生真的值得回忆,他在人生路上有了自己的目标,在困难面前自信。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就是那么感激自己的老师。二是我们做教师的还是那句话,赏识我们的学生,哪怕他如何的顽皮,或被认为是“差生”,其实,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各种潜质需要我们去开发。
尊重学生吧,尊重生命吧!
2、用爱心让学生得到安全
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动不动就发脾气,不理解学生,是学生感到可敬不可亲。觉得生活在班级里没有安全感,那么,我们班主任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很需要一种安全能感,(马斯洛理论)。为此,用凶去对付学生,学生肯定会觉得你这个老师没有安全感。他们会和你产生心与心的远距离,容易是一些学生产生严重的抑郁心理障碍。在学生面前班主任应该是可亲的长辈、手足之情的兄弟姐妹,平起平坐的朋友。这时,他们愿意和你说知心话,从而在愉悦的心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举例:朱惠群,朱伟国两起事件)
3、用公心让学生得到平等。
对全班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什么家庭,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同、个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往往参差不齐。当班主任的绝对不能对干部的子女、对有钱的子女,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表面听话的学生和颜悦色,而对后进生,对家庭背景条件教差的学生,对任性的学生表现出一副凶相,那么不仅对条件不好的学生是一个打击,并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对那些所谓好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最终导致班级矛盾百出。(举例:陈佳打架事件不包庇。对家长的参与不予理睬,而是对学生双方都采取心与心的交流)
4、适度距离,宽严相济。
对于凶与不凶,事实上是一个宽与严的问题。我们班主任往往会产生两个极端。要者在学生面前时有意板着脸,不苟言笑,总觉得在学生面前和颜悦色有失尊严,板着脸才有助于树立威信,让学生敬而远之。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作一个大哥哥大姐姐平心静气地对待学生,但又往往显得活泼有余,严肃不足。特别是有些年轻的班主任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分你我,称兄道弟……这些都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阻碍了师生间的真诚的交流。
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是最佳的?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是最合适的?怎样的“距离”才是适度呢?我的做法以人为本,宽中有法,有法必依。而这个法有民主制定,大家能够接受。
(举例:如当你站到讲台上,在所有任课老师的课堂上也一样,就应该有规矩,这个规矩大家制定,大家遵守,大家监督执行,没有人例外。比如,学生总是在他人发言时讲话,那么,规定:发现一次站立三分钟,第二次增加两分钟,以此类推,无有例外,学习好的同学,也在规定之内,严格执法。不一定态度严厉,但是严格一定要实行在行动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执行)
5、以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和敬佩有能力、有本事的老师。对于一位班主任,他应该意识到参加工作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这就决定了老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知识和不断追求新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教育能力。如果一位班主任,品格高尚、知识渊博、能力出众、多才多艺、关心和爱护学生,那么才能够在实践中逐步赢得学生的信任、敬仰和爱戴,获得崇高的威信。他就能赢得学生信赖。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根本不需要你凶了,这又一次次体现了不怒而威。比如适当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长,学生会对你崇拜得要命,还怕他们不和你做朋友吗?(举例:文艺演出,班主任亲自上台领唱,同学伴舞,学生对自己佩服的五体投地。语文老师总说学生不肯写文章,我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出身的班主任,向学生展示我的文章,让学生心服口服;有时在数学课我穿插人文的内容,学生觉得自己的班主任知识面真广,使学生刮目相看。他们一看到自己的班主任,就感到自豪。还需要想学生大声呵斥吗?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学生来信谈到了这个事。)
而对年轻来说不可变因素构成的权力性威信还不能在一时之间具备,但对人格性威信起着决定作用的品质、才能、知识及心理健康等需要年轻班主任可以通过自己不断地汲取、学习、探索,锐意进取,有意识地加以提高、增强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从而获得学生的信赖--这应该是每一个年轻的班主任的目标。
总结上面的讨论,还是那句话,班主任工作不能让学生任其自然,而是要顺其自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