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报名培训:清代名人墨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4:14
   清代名人墨宝

  李鸿章 (1823-1901)


行书联

 

李鸿章《行书八言联》腊笺 1881年 165×34cm×2

释文:水流花开得大自在,风清月朗是上乘罥。

款 识:济川大属书。 辛巳闰月鸿章。

钤印:李鸿章印(白文)、大学士(朱文)

北京保利 2006春季拍卖会

估 价:20,000-30,000(元)

成交价:38500(元)

拍卖日期:2006-06-06

李鸿章《行书八言联》 蜡笺,立轴 167.5×34cm×2

释文:流水垂杨天生画景,晓烟微雨人爱花朝。

款 识:李鸿章。

钤印:文华殿大学士(朱文)、李鸿章印(白文)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近三百年名家楹联墨迹选集》专场

估 价:22,000-32,000(元)

成交价:46,200(元)

拍卖日期:2004-06-06

罗振玉(1865-1940)


 

 

 

 

 

    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上虞。初名宝鈺,后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十五岁举秀才。清光绪十六年(189O)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二十二年与蒋斧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开办农报馆。二十四年 创办东文学社。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 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 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 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 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37年退休,死于旅顺。

   宣统元年,他来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 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 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 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 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 《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还和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考释。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 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另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李文田(1834-1895)


 

 

 

  字畲光、仲约,号若农、芍农,谥文诚,广东顺德均安上村人。咸丰九年(1859)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学问渊博,生平嗜学不倦,工书善画,经史、兵法、天文、地理,无一不晓。公务之余,勤于治学,对元史及本北水地研究尤精。金石碑帖书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游录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录》、《双溪醉隐集笺》等。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研究专家和碑学名家。1874年乞归故里,在籍十年,主讲广州凤山、应元书院。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及汉《华岳庙碑断本》宋拓本,故他把在广州所筑之楼名曰“泰华楼”。

  李文田是岭南一代书法名家,对碑帖源流有深入的砧研。他少年时专工欧阳询,精熟于《九成宫》等碑帖,旁及其他唐碑,后来转学隋碑《苏孝慈墓志》,中年以后,博采汉、魏碑刻。麦华三在《岭南书法丛谈》一文中说:“若农书法,实发源于北碑,而畅流于隋碑,所临唐碑,亦以隋碑笔意为之。”“若农乃以从容自在之笔调一写高古拙朴之北碑,一时书家奉为正宗。清末写碑,陶睿宣近于呆板,赵之谦过于轻佻,惟若农老成持重,雍容大方,为北派正传。”其书法,运碑入帖,笔力酣畅饱满,意态雍容厚重,功力颇深。李文田篆隶楷诸体皆能。其篆书,笔致温厚蕴藉;隶书则以楷法及碑法书写,挺拔有力,富于变化。而在篆隶楷诸体中,李文田最擅长的还是行楷。所作行楷,工稳平和笔画圆实,浑厚华滋,肥而不胖,瘦而不削,没有馆阁体肥重之弊,也没有丝毫纤弱之意,有的是魏晋隋唐以来的风流气骨。

  陈永正先生在《岭南书法史》一书中对李文田的书法成就颇多赞誉,认为清中叶学者阮元虽然创有“北碑南帖”一说,但阮元所倡导的碑学在广东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粤中帖学名家吴荣光晚年所书,也只有略参北碑笔法而已。直到李文田出,广东的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自创的这种碑派书法,对广东书坛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应该在中国书学史上大书一笔。

  李文田传世作品较多,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他写的《楷书轴》、《楷书八言联》、《行书七言联》、《隶书四屏》、《书画团扇》。广州美术馆藏有他画于同治庚午年(1870)的《仿李营丘笔法团扇》,《与苏六朋合作风景人物扇面》、《楷书轴》、《楷书八言联》、《隶书六屏》。广州博物馆藏有他写的《篆书八言联》佛山市博物馆有他写的《节录张猛龙碑楷书轴》等6种书法。此处,东莞市、江门市博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均藏有他的作品。

楷书扇面 私人收藏 转自华夏收藏网

 

八言联 可嘉扫描

  此《八言联》酣畅饱满,工稳华滋,可以见到其在唐碑临习的基础上,在魏碑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行书语摘轴 可嘉扫描

黎 简(1747—1799)


 

 

 

《行书五言联》

 

   字简民,一字未裁,顺德(今属广东)人。他因喜爱广东省内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故自号“二樵”。他还取东樵432峰、西樵7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为“五百四峰堂”。年轻时往来广东、广西间,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将赴廷试,因父丧未行,遂不复应试。诗书画兼精,时人评价很高,为清朝中叶岭南书法大家。个性狂狷僻介,自称"狂简"。曾寄居广州慈度寺,住处四周种上竹子,名为竹平安馆。袁枚当时名动天下,来到广州欲求一见,却被黎简拒之门外,一时轰动诗坛。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时,未到广州上任,先梦见二樵,更被传为佳话,也可见二樵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

  其书法,意志追晋人,中年兼学李北海,晚年写苏黄两家为多,隶书真追《礼器》、《熹平石经》,传世书法作品甚丰,显示了他在书法上的不断追求。肇庆七星岩石室岩洞内有他的《南服陨石》刻石,隶书体,秀劲舒放,纵横跌宕,属黎书上品。

  黎简的诗从学李贺、黄庭坚入手,刻意求新,极“峻拔清峭”(王昶《湖海诗传》)之致,能自树一格。黎简号称诗、书、画、印四绝,对岭南诗歌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且影响至中原。他一生虽然足迹未出岭南,但中年时诗画名气已远播中原。其诗以境新、句奇、意深、情真而独树一帜。但是,这位出色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没有位置,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引起权威文学研究者的注意,收入《中国文学史》中。

  黎简的篆刻,虽然属他诗书画的“余事”,但他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才思敏捷。他的篆刻,得汉人神髓,参以己意,作品淳厚苍雄,意格甚高,自成面目。自刻图章曰“小子狂简”,刀法峻傥。又能治铜印。1962年,麦华三等辑成《二樵山人篆刻佚存》1册。

 

梁鼎芬(1859-1919)


 

 

 

《行书七言联》 96×20cm

2005嘉德四季第3期拍卖会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李兆洛《七绝》轴 可嘉扫描于《中国美术全集》

 

毛奇龄(1623—1716)


 

 

 

自作咏史五言诗条幅

(点击放大)

 

    清代书法家,诗人。这帧书法作品为其代表作。从总体上讲,毛奇龄的书法处处都能使人体味到一种纯情,一种超逸的格调,通篇洋溢着诗的纯情,纯得醇厚高古,出尘超迈,具有饱学之士的风雅。纯中孕有无限的意趣与生机,雅拙中藏有万般轻灵,纯而不弱,其行笔结体有魏碑的支撑,有铮铮铁骨之感,拙中富巧,巧中含拙。毛奇龄以行书笔意入魏楷,任笔结体,丝毫没有

夹生感、造作感、局促感,也着实难能可贵。其楷中的行意,点画潇洒,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流畅有序,没有无病呻吟的媚态,没有故作多情的伸胳膊伸腿。在用笔上不浮不躁,不激不厉,舒展自如,一笔一画急缓徐驰,节奏铿锵,依法而又不为法度所拘束。    全幅格局疏朗宕润,气度轩昂,情调统一而和谐,意态紧密相联,没有经营的辛苦,而更多是自作诗的纯情,学富五车者的恬淡,一切也都不遮不掩,情真而率直。犹如古诗歌中的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空灵淡远的意境之美,欲辨已忘言,可谓入神入理。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似漫不经意,但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实为千耕万耘,千锤万炼后成果而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幅自作咏史五言诗吟道:“四海既统一,六国威归秦。不虞汉代儒,犹自著美新。草泽甫窃发,郡国先埃尘。三川即沦亡,轵道气不伸,人生有

义分,各自为君臣。季布思项羽,五烛一齐涽,乌鹊自有侣,毛(*)亦有伦。不观山谷间,尚有秦遗民。”其书轻松自如,其诗朗朗上口,如春风拂衣,似疏林摇曳,此作可以把欣赏者的想像带入诗一般的美妙境界。那里有林塘曲园的幽雅,有清流泛舟、花开见佛的虚灵,有先秦遣民的风范。这是毛奇龄这位书法家、诗人的诗书化一,韵余笔外的超逸的艺术天才,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究其形迹,笔致凝练而秀逸,结字大小一任自然,意态松秀而天真,翩翩欲倾;章法最有意趣,风致散洒疏宕,其潇洒而漫不经意的韵度恰似瑶岛散仙,而通幅又意连势重,浑然为一体,如此这般意韵高超而又能超乎于形迹之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确实是不多见的。也正如前贤所说:书者,抒也。当今书坛又有众多的“著名书家”无物可抒,无言可抒,只争抄录唐诗宋词,碰上一次全国展,混上一个全国会员就心满

意足了,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著名书法家了。就自我感觉良好了,别人说什么也听不进。其实先天的文化不足最容易导致过早的夭折,因为底气有问题。比起毛奇龄来,比起古人的学者风范来,吾辈当汗颜。话收回来说,书法美的本质在于书者将心灵以点线的形式外化,借文字为载体(最好是自己的诗文),去表现自己的性情。所赏这幅作品,感到毛奇龄的心境是那么的恬淡和清静,一枝毛笔信手拈来,笔尖触纸即收,点到为止,看来作者作书善用笔尖,作者并未着意去提按顿挫使转翻折地使出浑身的解数来表现功力,去让结体打太极拳。所以点画的方圆,粗细,轻重长短,随意而安。观之如仰碧空纤云轻缭,清虚浩杳,确乎笔未到而意到,笔虽短而意长,笔虽短而神远。虽然从清劲洒脱的笔画中不难看到作者深厚的碑帖功底,但是产生强大诱惑力的还是那笔势中飘飘的一种仙气,字态如白云初晴、幽鸟相逐般的典雅和晴雪满竹、泉流石上般的清奇,其意境甚为清淡空灵,观之甚感静寂、疏远。字里行间如遥望缓步徐行的长老项背,一副超然物外的风采;亦仿佛精钢百炼,去尽渣滓,进入了至高境界。正谓前贤所指:“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柔非弱,刚极乃柔。”用此语来说毛奇龄的书法,当受之无愧。

毛奇龄书法作品赏析

冒襄(1611-1693)


 

 

 

118cm×58cm 十竹斋藏

《莫友芝篆书八言联》

 

《清华园匾》

   字琴轩,叶赫那拉氏,隶属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光绪十一(1885年)举人,历任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编纂官制大臣、曾办税务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皇族内阁协理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时,奉命充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与联军议和。同年改为户部右侍郎。辛丑条约签订后,被派为专使赴日本道歉,赏加头品顶戴。1902年2月署外务部左侍郎。次年擢户部尚书,旋调外务部会办大臣,赴国外考察银行、税务之事。1906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参预厘订官制,变通旗制。1909年授军机大臣。1911年,奕劻成立皇族内阁,任为内阁协理大臣。同年袁世凯内阁成立时,为弼德院顾问大臣。清帝退位后,移居天津。后于天津病猝。   

 

蒲华(1834-1911)


 

 

 

《行草七言联》

 

    原名成,字作英,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嘉兴人。自小喜读书,能作文章,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其性格追求自由,与窒息个性的科举八股文格格不入,最终只得秀才,从此绝念仕途,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
 他在嘉兴时,家境贫寒,曾租居城隍庙,一心致力于绘画,为人朴厚,淡于名利。22岁结婚,与妻贫困相守,情感志深。这一时期,在他清苦平静的生活中,激起幸福的欢乐。他与友人结成鸳湖诗社,看花、饮酒、赋诗,意志甚豪。1863年,与画家相依十年的妻子病逝了,这对视功名富贵为身外之物,而注重感情的蒲华来说打击沉重,悲恸情怀。在他的诗中道出“十年结知已,贫贱良可哀”。“良缘何其短?”的心境,表述其内心深深的悲痛。当时他32岁,无子女,但他只企求“魂兮返斗室”,从此不再续娶,至老孑然一身。后来寓居上海,邻里住的是妓女,也能洁身自重。  
  蒲华携笔砚出游四方,以卖画为生。一度居住台州太平(今浙江温岭),及浙东宁波,最后寓居上海。在这些地方留下了不少墨迹。蒲华的知友中友情最深的是吴昌硕。与其交往达40年,常在一起题字作画,艺术主张和意趣追求也相近,亦以气势取胜。蒲华谢世时身旁无亲人。吴昌硕等为他料理丧事。
  蒲华癖好古琴,遇即购藏,视为心爱之物,故居屋名为“九琴十砚”楼。性嗜酒,时酣酒肆,得兴时吟诗作画,加之性格平易,当时有前来求他写字作画者,也不计酬金多寡,时常是若为其代付酒资即可得字画。又有些前来求画者趁其畅饮,备笔墨纸砚,酒酣落笔,顷刻成幅,山水花卉,有求必应,因而有许多作品流传下来。  
  蒲华能诗善书、擅画山水,花卉、尤爱画竹,一生勤操笔墨,画笔奔放,纵横满纸,风韵清隽。师承陈淳、徐渭、郑板桥、李(善)的风格,在传统基础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所作山水大轴或册页,虽多作山居、读书等传统题材,但构思,布局新颖,诗意盎然。笔力雄健奔放,如天马行空,善用湿笔,水墨淋漓,线条流畅凝练,柔中寓刚。
    其书法用笔看似乱头粗服,逸笔草草,多不经意,但意境高古,雅逸潇洒,格调极高。

 

  

 

 

寻我乐处 江苏美术馆藏

 

潘祖荫(1830-1890)


 

 

 

   字东镛,号伯寅(一作字),小字凤笙等。江苏吴县人。祖籍安徽歙县,出身苏州望族潘氏,世代门第显赫,祖父潘世恩历任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高官的状元宰辅。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涉猎百家。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殿试得中探花,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卒于任。谥“文勤”。咸丰末,曾力保左宗棠,以稳定湖南大局。同治二年(1863),疏请减少江苏赋额。

   夙治《说文》,长于考据训诂,亦精楷书。尤喜收藏金石,图书金石收藏甲于吴中,闻名南北。精于鉴别,有“潘神眼”之称。其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大盂鼎和大克鼎(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我国青铜器藏品中的至尊。能诗文,喜以金石碑版入诗,风格勾棘奥衍。亦能词。有《海东金石录》二十四卷、《攀古楼金石款识》二卷(未完),另有《滂喜斋读书记》及诗文笔记等,并校刻《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等,凡百种。

 

 

钱沣(1740-1795)


 

 

《行书七言联》

 

 

 

 

 

 

 

钱泳(1759-1844)


 

 

   字立群,一字梅溪,号梅华溪居士,嘉庆间金匮人(今江苏省无锡市),阮元弟子。工篆、隶,嗜刻帖,一生刻帖数十部,还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志等。尝客游毕沅幕中。作印得三桥(文彭)、亦步(吴迥)风格。有缩临小汉碑,集各种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后扬州江人骥,得其残石数十种,俞樾言之梅小岩中丞,出白金百两,嵌之杭州诂经精舍之壁。惟诸碑中讹字甚多,泳未能一一正之。画山水小景,疏古澹远。有仿赵大年柳塘花坞图,藏故宫博物院。著有《履园丛话》。

行书七言联 可嘉扫描于《中国美术全集》

 

 

 

行书临蔡襄扈从帖立轴 101×32cm

来自江苏嘉恒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估价:RMB20,000-28,000

成交价:22,000

钤印:钱泳私印(白)吴越世家(朱)

款识:钱泳。

 

 

 

钱松(1807-1860)


 

 

   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未道士、西郭外史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与胡震交善。书法精篆隶,绘画山水花石俱佳,精刻印。曾摹汉印二千颗,赵之琛见了惊道:“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观其篆刻作品,章法时出新意,而刀法则能总结前人经验,以切中带削的方式表现出线条的立体感。为西泠八大家之一,作品较有个人精神。

   欣赏钱松篆刻作品………………

钱松《隶书七言联》 1857年作 洒金笺,130×30cm×2

释文:阙文完补崇先正,旧学加修屏异思。

款 识:集史群乡孔庙碑。啸篁仁兄先生大雅之属。叔盖弟钱松书时丁巳冬。

钤印:云居山人(朱文)、钱松之印(白文)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近三百年名家楹联墨迹选集》专场

估 价:32,000-42,000(元)

成交价:63,800(元)

拍卖日期:2004-06-06

 

 

 

祁寯藻(1793-1866)


 

 

   字颖叔、淳浦,号观斋、息翁,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清嘉庆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世称“三代帝师(道光、咸丰、同治)”、“寿阳相国”。他一生忠清亮直,勤政爱民,举贤荐能,政绩卓著,对朝政有影响。其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师承二王,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遒健,自成一格,为清代中晚期著名书法家,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楷书称首”的赞誉。

祁寯藻《行书七言联》 洒金纸本,立轴 165×36cm×2

释文:闲吟佳句对飞鹤,应写黄庭换白鹅。

款 识:尧农少尹属。淳甫祁寯藻。

钤印:祁寯藻印(白文)、淳甫(朱文)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近三百年名家楹联墨迹选集》专场

估 价:12,000-22,000(元)

成交价:27,500(元)

拍卖日期:2004-06-06

 

 

 

阮元(1764-1849)


 

 

阮文达公五十七岁小像

 

   阮元《隶书五言联》取汉隶笔意,宽博大气,沉厚古朴,正如赵彦尔评阮氏书:“偶尔落笔,便见醇雅清古,不求工而自工,亦金石书籍之所成也”。 博大,独具淳雅之意。

 

 

 

石 涛(1642-1707)


 

《行草致退翁尺牍》

石涛画廊

 

 

 

 

题山水十二册页、山水花卉十二册页 (选页)

 

宋曹(1620-1701)


 

《行书登飞来峰之作诗轴》

可嘉提供

 

   字彬臣(邠臣),自号射陵逸史、耕海潜夫、汤村长史等。书法家,爱国诗人。生于江苏盐城南门(今市城区)。幼年受其父博学好古熏陶,7岁开始研帖临池。其著作传世的有《书法约文》、《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

   宋曹工诗善书,才华出众,但仕途并不得志,南明弘光时,官至中书舍人。清顺治四年(1647)盐城书生司石盘、厉豫等先后起兵抗清,兵败,宋曹也受到株连,身陷囹圄。营释后,即隐居盐城南门外的汤村,筑“蔬坪园”侍奉老母,闭门养息,会友谈艺,造诣日深。清康熙元年(1662年),下诏举他为“山林隐逸”,他以母老固辞。后宋又几次拒绝出任清朝官吏,隐居不仕。59岁时,清政府朝廷为纂修明史,开博学鸿词科,征诏海内名儒,其时侍郎严沆和江苏巡抚慕天颜共举应试,他俱固辞不赴。

   康熙22年,两江总督于成龙特地迎请他到南京,纂修《江南通志》,并总校其事,盛情难却,他带上长子恭贻一起赴任。志书编成,宋曹坚不留名,最终《江南通志》仅署了恭贻的名字。于成龙敬重他的人品,称他为"射陵先生"。于成龙邀其出山,终于使宋曹结束了隐居生涯。为了实现书法方面的抱负,他毅然离家出游,浪迹江淮,客维扬、润州、昆山、苏州、杭州等地,拜师会友,吊古觅胜。康熙六年,会顾炎武,互赠诗赋,结为友好。历数载,他饱览南北名碑,吮吸精髓,悟入微际,并加以融会贯通,取舍扬弃,为自己寻得一条正宗的书法道路。

   顺治十八年,他的书法艺术已达纯熟地步。是年书成《草书千字文》,为他的代表作。该书法气势融贯、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确有大河奔涌,一泻千里之势。现“宋曹故居”内有“草书千字文石刻”,供人观赏(时有木刻本,旧藏盐城兜率寺,道光二十八年(1848),其后裔又事重镌,复双勾勒石,嵌藏于家祠内)。

   宋曹晚年,学与岁俱进,书法更臻精善,又撰成论著《书法约言》。全著含总论、论草书等7篇,对学书要略、文字和楷、行、草各书都有精辟论述。他仍过着隐居的生活,壮游山河,以吟诗写字自娱。诗风以杜甫自诩,书必杜诗,吟留下感怀言志的洋洋诗篇。《会秋堂诗文集 》是他的诗作精华,也是他的诗学代表作。

   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故于“蔬坪园”,终年82岁。他一生留有大量书法作品,散传于江浙沪一带,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收藏。这些墨宝,表现了宋曹不同时期的书法特点。当今日本书法界,有研究宋曹书学的学术群体。

 

五律诗轴 绫本,行书,纵84.8cm,横44.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荃(1624-1684)


 

 

    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字贞蕤,号绎堂,又号充斋,探花出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是一位教康熙皇帝写字的大师。学行醇洁,书法尤有名声。康熙皇帝招入内殿赐坐,论古今书法。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荃书之。每侍帝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圣帝深嘉其忠,所赐御宝不可胜记,名震天下。当时以能求到其书为荣。书法学董其昌、米芾,书风雍容闲雅,运笔敦厚,端整有馀,劲健不足。有《充斋集》。《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六有传。  

行书《浪淘沙词一首》(点击放大

行书临米芾诗 轴 纵171厘米 横50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转自首都博物馆网站

 

行书七言联 纸本 纵127.4厘米,横31.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资料来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五言诗句 立轴 107×34cm

释文:忽见寒梅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有疑是弄珠人沈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