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公租房申请条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18:1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观点: 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无法否认全球化的脚步越走越快,无论其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弊如何,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装的.在这一历史必然趋势下,一个国家首先要考虑的是全球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全球化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系统,不同宗教信仰共同参与,共同营造形成的,它绝不等同于西化,不是一元文化.其次,当今全球都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靠全人类的智慧共同加以解决,换言之,人类一切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和相对完善的文化形态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作为日益繁盛的中华民族,我们一方面要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站稳脚跟,一方面要发扬儒家传统学说为解决今世问题提供可参贵的参考价值.

 

  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已经由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即知识经济转换.知识经济的到来,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在世界各地悄悄扩张,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对中国而言,工业经济体系尚未发育完成,而知识经济有悄然而至 ,面临双重 压力和挑战.中国问题之解决,一方面有赖于吸取和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遗产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本民族之优秀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西方有学者说 ,将来受教育的人不得不准备生活在一个统一的世界里,这将是一个西化的世界.他们也必须会在观念,视野,信息各方面成为世界公民,但他们也必须发扬自己本身原有的 传统,反过来去丰富和繁荣自己当地的文化.这是西方文化殖民心态的明显披露-----未来统一的世界是西化世界.然而在这些西方霸权主义者眼里,统一世界里的世界公民,必须发扬自己本民族原有的传统,去丰富本土文化.这说明即使西方殖民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当地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我们的儒家文化,它对待知识,意义远不只是知识本身,它包含培养道德,使用权力,治理社会,齐家,修身和净化思想.儒家一向重视教育,追求学问,在培养人的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人格的培养.

儒学是中国切入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是因为她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有着自己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凝聚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儒学是中国的标志,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凭借.一个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全球化召唤不同的国家,民族共同构筑,同样它也召唤着中国,召唤着重个儒学.儒家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民胞物与的伦理观,追求和谐的价值趋向和致思方式,天下已家,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将使地球村因儒学的参与更加美好.

   全球化是将不同区域,种族,信仰,语言,文化形态,阶级的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世界性利益共同体.而这就将形成一种全球意识,这种意识要求世界公民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思考人与自然,国与国,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关系.全球意识要求设立相应的全球伦理.早在1993,世界宗教大会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认为:若没有全球伦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全球秩序.大会通过两条伦理金律,其中一条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条,是人道原则,把人当作人,不是当作物,即使是敌人也要承认他是人.而这一条可翻译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条所谓的金律,合而言之,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人类的共同利益召唤儒家伦理,经过创造转换的儒家伦理也只有参与到当代世界的发展中才能发展自身,儒学不应是全球伦理的旁观者,而应是积极的建设者.

  再谈到中国,全球化的大潮对中国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只能以中国的身份和中国的角色,没有占世界人都无分之一的中国人参与的全球化不是意义完整的全球化,而中国的全球化决不意味着中国完全西化.如果全球化的中国果真是西化世界的话,那么中国就有而无. 传统的中国在世界上不啻是权力单元,民族单元,更是或者说是一个文化单元.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是因为她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2常新的文化传统.儒学是这个文化的主体,是中国文明的象征,甚至是东亚文明的象征,全球化在影响着儒学,儒学也应该影响全球化.只有实现二者的互动,才是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思想凭借,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合理之局.

环境危机与儒家智慧的显豁

  与全球意识相联系,有关全球环境危机的报道早已令人怵目惊心了.地球变暖,酸雨肆虐,臭氧层破坏.工业化,都市化以及社会的高消费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剧增,矿物燃料提供了大约95%的世界经济商业能源,这些燃料的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从而导致地球温室效应日益加剧,酸雨现象发生范围由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且发生频率不断提高.森林和湿地面积迅速缩小,生物多样性锐减.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丧失由每天一种发展到每小时一种.人为活动是这些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商业贸易导致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是其灭绝的最主要原因,造成这种后果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利益驱动.土壤退化加速,流失加剧.淡水缺乏及污染程度日益严重.现在已有80多个国家,20亿人处于缺水状态,

  人口膨胀,地球不堪重负,今天人口的急剧增长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环境的容量.这种急剧增长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点20%.现在人口已增至60亿,2050年将达到100亿.以常识而言,有限的资源显然不能支撑无限增长的人口.人口的过份增长进一步引起淡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危机,并且带来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从而降低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加重人类生存和发展危机.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中国古代儒家先贤的这句话警示了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可任意妄为,否则多行不义必自毙",落入不可活的境地.环境恶化引发了人类生存危机,但反思危机产生的原因,虽有天罪孽方面的原因,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流星撞击等,然而更多地是自作孽成分.无论是森林锐减,资源枯竭,沙漠扩张,物种灭绝,还是人口爆炸,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都是由于人类自身行为的失范,即无度的放牧,垦荒,看法,捕杀,开采以及由害物质的排放造成的.

  在寻找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发生原因及解决措施时,我们首先要明白生存环境危机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危机.今天是危机是同工业文明所涵具的一些文化观念分布开的.这些文化观念产生在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同时又积淀为一种内在精神指导着人们的群体活动,影响着人的群体与其生存环境的交往模式选择.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在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出现了观念上的错误..

  误导之一:过分强调了人和自然二分与对抗.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本来是与人天然合一的.但进入工业文明阶段以后,自然界被视为一个纯粹量化的机械世界,而人又理性,理性的力量又是无穷的.人类可以操控自然,奴役自然,战胜自然.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对抗关系,某种意义上说,一部西方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对抗史。

  误导之二: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二分中,以人类为中心是其基本预设。这一预设首先把人看成是自然界进化的目的,看成是自然界中最高贵的东西;其次把自然界中一切看成为人而存在,供认随意驱使与利用;第三这种预设力图按照人的主观需要安排宇宙。像古希腊的“人是万物之尺度”,亚里士多德的“植物为动物存在,动物为人存在”,都带有把人类作为自然界主人的人类中心论特征。基督教教义中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虽然人类始祖因偷吃禁果,被逐出肋缘,但人类依然可以按照上帝旨意享有统治自然的权力。在《圣经》中上帝对人说你们要生养众多,治理大地和海洋。我将蔬菜和果实给你们作食物,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全归你们统治。这段话也具有鲜明的人类中心论特色。进入工业文明,这一特征更加明显,自然界被人的理性所安排,被数学化和物理化。自然界成为一个僵死的,被动的,无意义的机械世界,拥有理性能力的人类凌驾于其上,随意驱使和利用。人类中心论这种观念必然导致在价值观上坚持人类价值的至上性,以对人类的利害作为价值的判断依据。如此以来自然万物只具有被人类利用的外在价值,即工具价值。这种观念导致了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利用自然,并且不顾及对它的伤害。当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现实表明,遵循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实行人统治自然的战略反而使人类 自身生存受到威胁,可见这种文化观念的局限性。让我们看看儒家思想,其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尽物之性的观念对于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也许会起到一定作用。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它既是儒家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同时又是儒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更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以这种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它就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世界,而是一个生机勃勃,迁流不息的有机世界。由于人是有着道德意识的唯一存在,所以人才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实现者,也只有人才能天地之心,才能成就自然界的“生生之德”。

西周的“以德配天”可以视为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孔子明确提出“唯天之大,唯尧则之”。《易传》认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思想把“天“理解为具有人文价值的自然界,把天之德性作为人之德性的根源。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王阳明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冯友兰先生将天人合一的境界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认为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可以知天,乐天,同天。

   总之,不同时代的儒家学者对天人关系的处理虽有不同,但都以人和自然的和谐作为指归。虽然中国儒家的这种观念不是建构在生物学的实证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哲学,伦理,价值之上,但他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与西方的二分法具有互补性,可以说是处理人与自然的理想模式。

   民胞物与:在儒家看来,天地“其生物也不测,其为物也不二” (《中庸》),即每一个生命形态都是天地创造的不可替代的存在,都有其确定不移的意义于价值。孔子主张“泛爱众”,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将儒家天人观,物人观提升到新的境界。他认为,天时我们的父亲,地是我们的母亲,从这个意义上,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同胞,万物是我们的伙伴。(“乾称其父,坤称其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的这一观念意义在于他将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层次的大家庭,每一个个体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人,无论是黄种人,还是白人黑人,健康人或是残疾人,都是自己的同胞;宇宙间的万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我们的伙伴,我们人类应当在天地面前保持谦卑的态度善待一切生物。

   尽物之性:自然界不断生育万物,是其最大的特点和功能,其“生生之德”是人和自然万物价值意义的总根据《中庸》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万物之性;能尽万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作为与天地并列为三的存在,应当积极地完成和实现宇宙生命的化育流行是自然界生生不息。如果充分完成之和实现之,则就“尽性”,能“尽性”,则就完成和实现了人的使命、天职,即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由于人和万物的生命一体合流,所以也就实现和完成了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即“尽物之性”。“尽己之性”是成己,“尽物之性”是成物。“成即”即完成自己德性生命提升,完成一个人的人格;“成物”即实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潜能。如果成物,则实现了“参天地之化育”,人就“与天地参”,取得了立于天地间的尊严和独立意义,实现与天合一。而究查儒家“尽物之性”的思想根据还应当是“其生物也不测,其为物也不二”,正因为“不二”,所以一种自然物种消失就永远不会恢复。所以在此意义上,儒家主张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

网络世界与儒家的人文化成

  随着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设,网络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网上通讯,网上购物,远程教学,网上诊疗,网上婚礼……网络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然而十分不幸,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世界的另一面也显露出来。网上冲浪象吸毒,赌博一样是人上瘾,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由此导致了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冷漠。而网上黑客,网上色情,网上诈骗几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有人惊呼:人类已经陷入了一个极端混乱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空间充满陷阱、阴森可怖,由于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常常使得法律监控显得无能为力,因为亟待建立电脑道德、规范网上伦理。其实,电脑道德和规范,说到底还是人的道德,人的伦理规范,因为电脑是由人制造并由人来使用的,电脑、网络无论怎么发达,它都是人的工具,故加强电脑使用者的道德修养就显得越加重要与迫切。美国计算机协会曾制定了十条诫律:1,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 2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 你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4,你不应用计算机偷窃5 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伪证6 你不应使用或拷贝你没有付钱的软件7,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 8 你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 你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 你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可见,电脑道德、网上伦理归结到底不过是现实道德与伦理的在虚拟空间的具体运用。由此我们以为,以伦理见长的儒家哲学在网络伦理建设上一定可以尽到应尽的责任。

  首先,一些人沉溺于网络从而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进一步加剧了现代文明病----人的疏离。而解除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危机,惟在孔子的” 仁”之一途,仁就是爱人,同情人,关心人。爱人是从爱自己的亲人,爱周围的人开始,层层外推,最后“泛爱众”,故韩愈说“博爱谓之仁”。如果人人有仁心,又爱心,不仅爱你的网友,同样会关心现实世界上的亲人和朋友,那么网络世界所带来的而重世界张力、冲突就可化解,甚至说这样的冲突可以不解而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儒家之高无上的哲学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失去了诚与信,任何网络沟通、网上教学、网上购物都将成为不可能,弥漫于网络的必将是一片虚假和欺诈之声。也许有人说是网络的匿名性造就了太多的虚假和欺骗,但匿名隐蔽的仅仅是现实中彼此的面孔,彼此的真实身份,不应遮蔽彼此的心灵,彼此的真诚。因而在网络上,一个个只要是真诚的,他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名字,所说所写都无碍其血性和真情;而心术不正者,无论坚持怎样的身份,冠有多么伟大的头衔,纵使他能风光一时,却都难以得到尊敬和信任。由此可见,诚和信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是人们必须具备的思想美德,它甚至更应该成为网络世界的存在之基,发展之本。

  孔子认为交正直的朋友,交讲信用的朋友,叫见识广博的朋友对自己有益;而交善逢迎的朋友,交惯于献媚的朋友,交夸夸其谈的朋友对自己有损。这些用在网友之道上不也很合适吗?曾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即以学问商讨与朋友相会,以友情作为自己人格提升的辅助手段。这些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确不同凡响,很值得现代网友去思考。

网络世界所形成的网络文化发展到今天,还是很难令人恭维。网上色情,网上垃圾,网上污言秽语比比皆是,看看聊天室的无聊之极的聊客,看看他们所发出帖子和留言板的留言及所讨论的话题,让人感到俗不可耐。有人说,上网就是为了放松,就是为了卸掉现实世界中一切负担,责任与伦理的束缚,丢掉一切假面具获取完全的自由,还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我们认为一个真实的自我应当是美好的,真诚的,讲信用的,有教养有品位的自我,而不是一味地低下、放纵自我。如果网络只是教人如何低下,如何放纵,甚至越放纵就越低下,而越低下反过来越放纵,生命只是下坠,而没有提升,这样的网上世界是可怕的。我们主张文化生命和道德生命通过网络提高,而不是通过网络下坠。而生命提升之道,惟在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途。如果网民果真实践这种推己及人的仁道原则,就可以化解网络世界的许多冲突、困惑、矛盾,提升生命意义。

生命伦理的困惑与儒家的疏解

  21 世纪,现代生物科学的进步令人欢欣鼓舞,然而最令人困惑和头痛的也在它。现代生物技术和医学的发展,几经从科学直接奔伦理、宗教、哲学等诸人文领域,迫使自然科学家必须关注科学的背后意义和价值以及科学行为合法性。

  现代生物技术和医学给人类所带来的全部疑惑集中于生死两端,如人工受精、试管婴儿

代孕母亲、克隆人、安乐死等等。在传统观念里,生死是自然的是人力无法介入的过程,但生殖方式由过去单纯的的“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几经变得越来越多种多样了。人工受精是最得简单形式,它帮助许多因病不能生育孩子夫妇实现了生子的愿望,但也对家庭伦理带来了冲击。尤其是异源人工受精,许多人出于保密或经费考虑宁愿用自然方式(性交)接受精子,从而冲击着家庭关系,进而演化为社会问题。如果夫妻一旦失和,丈夫以孩子不是他生为由拒绝对抚养孩子,那么孩子和妻子就都会成为这种孕育方式的受害者。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全世界为之震惊。这种技术比人工受精增加了更多的人工成分和更高的技术含量,但也带来了更复杂的问题。因为精子可以来源于自己的丈夫,也可以来源于他人;卵子可以来源于妻子,也可以来源于第三者;而受孕场所可以是妻子的子宫,也可以是第三者,这样一来,一个婴儿可能有五个父母亲。南非一位妈妈代替女儿产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兄妹,当这消息一传开就引起广泛争议。这位妈妈与 孩子是母子关系呢,还是祖孙关系? 这就给 传统伦理角色定位带来了困难。

  最富有挑战性的生殖技术是克隆技术的应用。1997年克隆羊多利在英国诞生,一时间举世哗然。羊是大型哺乳动物可以克隆,那么人的克隆在理论上就成为可能。要不要克隆人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争议。有人坚决反对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繁殖,也有人信誓旦旦一定要将克隆人实验进行到底。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人,我们坚决反对克隆人。因为这部仅违背了儒家“为物不二” 的生育之道,而且将严重亵渎人类的尊严!如果此列一开,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命可以制造,胚胎可以批量化生产,人可以像玩具一样从车间的生产流水线上走出来,有的工厂专门克隆艺术家,而有的则专门克隆政治家,还有的克隆球星影星,如此等等,那不是人类之福,那将是人类的自我毁灭。

儒家一向重生、爱生、惜生,认为宇宙本身就是一生生不息、奔流不已的生命之流。儒家知识分子一向赞扬生命,讴歌生命,对有助于生的技术儒家应当是赞同的。但儒家强调的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生,而不是违背自然、人伦之道的生。克隆人之无性繁殖虽符合儒家生生原则,但不符合“天地涵蕴,万物化生,男女构精,万物化醇”的阴阳乾坤之道。

至于死,儒家主张顺乎正命,即儒家不主张轻生,但儒家认为人不能贪生怕死。儒家一向认为,父母所给的是自然生命,社会所给的是文化生命、道德生命,两者相较,文化生命高于自然生命。人工受精也好,试管婴儿也好,克隆也好,所解决的问题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问题,而不是文化生命的问题。至于安乐死,儒家从爱惜生命、珍惜生命的角度出发,它不会赞成;但儒家认为文化生命高于自然生命,因为无意义的活还不如有尊严地死。儒家认为死是生的造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又认同安乐死。但前提是它应完全出于本人之意愿,否则任何高明的医生或是血缘关系多近的亲属也无权剥夺一个绝症患者的生命。

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科学研究是否因该限制?科学实验应不应当有禁区? 这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今天十分严肃地摆在世人面前。人类历经艰辛才从原初的一片无明混沌步入开化文明,然而科学的脚步从此也无法停止。当人不再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果真如汽水、冰箱一样从工厂流水线走下来的时候,人类的价值、尊严与意义也许也随之慢慢消解,人类终结的时刻也就来临了。这种终结不等于灭亡,而是说人类已经没有了其作为人的本原意义,存在等于不存在。依我们理解的儒家观点,对科学探索设定禁区时有必要的,最起码不能用工厂化的方式生产胚胎,生产人!

  

  结语:审视当代社会,存在着恐怖、暴力、弊病、困惑,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科技迅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并没有促进人快乐指数的增长,相反社会痛苦指数在许多发达国家有增无减。人,作为具有理性的高级社会性动物,一个充满温馨和人文教养的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来说可能更重要。孔子认为,“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个体的人是然,整个社会也是然。一个物质生活与文化涵养相谐和的社会是儒家的追求全世界人类的追求。

  我们相信,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会有所作为,面对扑面而来的全球化浪潮,面对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面对新技术革命,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它必将以自己观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时也会因贡献而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儒学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其本身与时俱进,以全新的姿态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